黄州东坡赤壁王禹称涵晖廛的历史文化

黄州东坡赤壁王禹称涵晖廛的历史文化,第1张

东坡赤壁风景区2014年获批现在为国际4A级旅游景区。东坡赤壁风景区位于黄州城西。出黄州古城汉川门,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

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建起了横江馆、涵晕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著

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崐有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日东坡赤壁。经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大战之处所。现在的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三堂、一像。

东坡赤壁风景区,步入飞檐斗拱的赤壁正门乾坤阁洞秦砖小路直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泛舟池这里正是当年苏轼泛舟作赋酹江邀月之地。池岸断壁上昔日江水冲刷的遗迹仍依稀可辨。池东空地上耸立着一尊高大的白色苏轼全身立像面对大江长天衣髯飘逸凝神伫立。崐越苏轼像迎石壁拾阶而上便是二赋堂。该堂始建于清代匾额系李鸿章所题。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木壁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字大如拳。前为楷书豪迈俊逸清代黄州教渝程之祯所书后为魏书古朴苍劲近代书法家李开先所书。堂前右壁刻有民国大总统徐世冒崐(自号水竹邨人)书写的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二赋堂西南十余步有酹江亭面江临壁而建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临摹元代人书法家赵孟页的手书《前赤壁赋》书贴石刻和历代名人石刻。亭西侧并立着坡仙亭内有苏轼亲笔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靠别黄州崐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及其手绘的月梅图、寿星画像和清黄州知府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等石刻。坡仙亭西下十余步为睡仙亭相传当年苏轼同友人游赤壁时曾醉卧于此亭内石床石枕尚在。

东坡赤壁风景区睡仙亭西下楼步赤壁矶西端有“放龟池”据晋书载时有一军人买白龟崐放生于此后遇难恰被所放白龟搭救后人在此凿一白石巨龟至今仍昂首蹲伏于亭下泛舟池中。二赋堂东边留仙阁阁内有《东坡笠履图》石刻和苏轼为其乳母任采莲撰写的墓碑还有近代名人绘画的《赤壁泛舟图》和清末名人杨守敬书《留仙阁记》石刻。留仙阁东十来步是碑阁内嵌崐苏轼手书108块石刻杨守敬集成《景苏园帖》被称为稀世珍宝。出二赋堂后门在留仙阁、碑阁背后陡峭的北崖下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依次有剪刀峰问鹤亭和栖霞楼由茅盾题写匾名的栖霞楼位于赤壁矶最高处楼高四层飞檐翘角赤楹碧瓦白石栏杆楼间还嵌有苏轼手书崐《黄州寒食诗》行书为不可多得之书法精品。此外赤壁还建有雪堂、怡然斋、快哉亭、羽化亭、揽胜亭、望江亭等。

自唐以来东坡赤壁风景区一直是游览胜地从李白、杜牧、王安石、范成大、辛弃疾、陆游、袁宏道等历史名人到董必武、陈毅、胡耀邦等当代党和国家重要***以及日本友人田边华、燕市听花等都先后游过赤壁并留下了诗词、楹联、匾额或书法手迹

东坡赤壁风景区荣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东坡赤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集文物保护、山水观光、人文体验、休闲等娱乐功能为一体。

东坡赤壁位于古城黄州的西北边。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赤壁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

著名的三国赤壁之战就是在此地发生,三国时曹操率20万大军一路南下,连战皆捷,後与孙权、刘备的吴蜀联军遭遇於赤壁。诸葛孔明借东风火攻曹军船舰,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曹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吴、蜀乘胜追击曹操败走,从此不敢南下。这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战也成了历史上有数的著名战役之一故晋代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古往今来有无数名人游览过赤壁唐代大诗人李白黄州刺史杜牧宋代黄州刺史王禹偁韩琦、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元代元好问、赵景文、李纯甫明代张以宁、方孝孺、杜庠、解缙、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袁宏道、杜茶村清代黄州知府于成龙状元刘子壮、陈沆何绍基、张之洞近代的秋瑾、宋教仁、吴佩孚、王葆心、蒋介石等历代名人游历赤壁并创作大量的诗词歌赋形成了传统文化与山水名人情感的独特东坡赤壁文化。海浪旅游网

自唐代杜牧、宋初王禹偁贬谪黄州之后赤壁之名日甚。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贬黄时写有赤壁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扬中外。故清康熙末年始更名为“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的楼阁始建于西晋初年距今约一千七百余年后多次重建现有面积五百余亩。建筑物计有二堂二赋堂、雪堂三楼栖霞楼涵晖楼挹爽楼二阁碑阁留仙阁一斋慨然斋一像东坡塑像一峰剪刀峰九亭放龟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问鹤亭快哉亭览胜亭望江亭羽化亭。其中二赋堂内有一块大木壁正反面刻著前、後《赤壁赋》全文留仙阁有一幅苏东坡游赤壁全图碑阁内有百馀块石碑刻满苏东坡的书法。处处是东坡居士的墨宝诗词令人不由遥想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当年的雄姿英发

赤壁古建筑依山就势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赤壁碑刻闻名全国有历代名人书画碑刻近三百块其中苏轼书画碑刻一百余块居全国苏书碑刻之冠。

东坡赤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集文物保护、山水观光、人文体验、休闲等娱乐功能为一体。东坡赤壁位于古城黄州的西北边。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赤壁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

位于湖北省黄州城西又名文赤壁。出黄州古城汉川门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建起了横江馆、涵晕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崐有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日东坡赤壁。经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大战之处所。现在的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三堂、一像。

步入飞檐斗拱的赤壁正门乾坤阁洞秦砖小路直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泛舟池这里正是当年苏轼泛舟作赋酹江邀月之地。池岸断壁上昔日江水冲刷的遗迹仍依稀可辨。池东空地上耸立着一尊高大的白色苏轼全身立像面对大江长天衣髯飘逸凝神伫立。崐越苏轼像迎石壁拾阶而上便是二赋堂。该堂始建于清代匾额系李鸿章所题。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木壁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字大如拳。前为楷书豪迈俊逸清代黄州教渝程之祯所书后为魏书古朴苍劲近代书法家李开先所书。堂前右壁刻有民国大总统徐世冒崐(自号水竹邨人)书写的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二赋堂西南十余步有酹江亭面江临壁而建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临摹元代人书法家赵孟頫的手书《前赤壁赋》书贴石刻和历代名人石刻。亭西侧并立着坡仙亭内有苏轼亲笔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靠别黄州崐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及其手绘的月梅图、寿星画像和清黄州知府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等石刻。坡仙亭西下十余步为睡仙亭相传当年苏轼同友人游赤壁时曾醉卧于此亭内石床石枕尚在。

睡仙亭西下楼步赤壁矶西端有“放龟池”据晋书载时有一军人买白龟崐放生于此后遇难恰东坡赤壁

被所放白龟搭救后人在此凿一白石巨龟至今仍昂首蹲伏于亭下泛舟池中。二赋堂东边留仙阁阁内有《东坡笠履图》石刻和苏轼为其乳母任采莲撰写的墓碑还有近代名人绘画的《赤壁泛舟图》和清末名人杨守敬书《留仙阁记》石刻。留仙阁东十来步是碑阁内嵌崐苏轼手书108块石刻杨守敬集成《景苏园帖》被称为稀世珍宝。出二赋堂后门在留仙阁、碑阁背后陡峭的北崖下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依次有剪刀峰问鹤亭和栖霞楼由茅盾题写匾名的栖霞楼位于赤壁矶最高处楼高四层飞檐翘角赤楹碧瓦白石栏杆楼间还嵌有苏轼手书崐《黄州寒食诗》行书为不可多得之书法精品。此外赤壁还建有雪堂、怡然斋、快哉亭、羽化亭、揽胜亭、望江亭等。

自唐以来东坡赤壁一直是游览胜地从李白、杜牧、王安石、范成大、辛弃疾、陆游、袁宏道等历史名人到董必武、陈毅、胡耀邦等当代党和国家重要***以及日本友人田边华、燕市听花等都先后游过赤壁并留下了诗词、楹联、匾额或书法手迹。

目前东坡赤壁风景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新开发的赤壁风景区将由现在的400余亩扩大到1326亩分为古迹游览区、水上游览区、山林游览区、动植物观党区、游乐区、商业服务区、度假区、广场区等其风景名胜具体又分为“月波摇影”、“栖霞挹爽”、“东坡问天”、“龙崐山松声”、“竹楼夜雨”、“镜湖观荷”、“索桥飞瀑”、“赤壁夕照”等30个主要景点。

黄州竹楼位于黄州西北角赤壁旁的城墙上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修建。王禹偁被贬来黄州作知府的当年(999年)发现“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当地多用竹子代替陶瓦盖房子价格便宜还节省功夫于是就在黄州城西北角的矮墙上修了两间小竹楼并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崐黄冈竹楼记》说它“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山川江流尽揽无余竹楼里面则“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把个竹楼写得趣味盎然令人心开目朗遥情欲往。楼崐以文传由于王禹偁的这篇精美的文章使得竹楼也大放光彩成了黄州城著名的建筑。当年竹楼已毁现存竹楼系解放后重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赋堂

始建于清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因纪念苏轼赤壁二赋而得名。党内正中木壁高约两丈正面刻有前《赤壁赋》楷书由清人程之桢书写背面刻有后《赤壁赋》汉隶魏碑二体相兼由近代著名书法家李开重写。两幅木刻每字直径三寸有余前者豪迈俊逸后者苍劲有力。“二赋堂”匾额为清人李鸿章题写。堂前对联为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堂内嵌有民国临时总统徐世昌书写的二赋与楹联亦为世人所重。

留仙阁

清代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修建12月19日苏轼生日那天落成阁内原塑苏轼坐像取坡仙长留阁内之意名之“留仙阁”。此阁中嵌有历代名人书画碑刻12块素为书画家注重。

挹爽楼

建于1925年。苏轼弟弟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曾有“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的描绘楼由此得名。

坡仙亭

坡仙亭坐落在赤壁矶头亭内三面壁上嵌有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26块其中苏轼的书画碑刻14块最为世人注重。正是由于这些珍贵的书画碑刻使得坡仙亭成为东坡赤壁最重要的亭阁之一。

酹江亭

酹江亭始建于宋代原名酹目亭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樽还酹江月”之意。酹江亭内嵌有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14块其中以康熙御书《赤壁赋》与清人叶志诜“一笔寿”最为知名。此亭为清同治七年重修。

碑阁

碑阁内四壁嵌有清人杨寿昌创意、杨守敬选刻的《景苏园贴》石碑126块而得名。《景苏园贴》石刻分为六卷其中119块为苏轼手书另外7块为历代名人题跋。《景苏园贴》石刻是目前我国苏轼手书作品最多、摹刻质量最佳、保存最完好的苏书碑林。

栖霞楼

栖霞楼系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位于赤壁最高处有“江淮绝胜”之誉。因楼背山面江落日时晚霞染红大江照映楼身如霞归栖故名栖霞楼。今楼名系茅盾亲题。2006年05月25日东坡赤壁作为唐至清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回顾

广场右侧是苏东坡展厅在展厅里通过大量文字、图书以及微型泥塑图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东坡赤壁”的历史面貌——公元1079年7月北宋元丰2年身为湖州太守的苏轼因写诗寓物托讽新法乌台诗案被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被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元丰2年正月时年45岁的苏轼被押出汴京赴黄州长子苏迈徒步相随家眷继续留在南都即现商丘。苏轼在黄州生活期间持躬耕作扁舟草屐放浪山水间与渔杂处。他心胸豁达与人民建立了深厚情感。在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诗歌约220首、词66篇、赋3篇、文约169篇还有书信288封等大量文学作品。这段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出展厅向后一条红褐砂石的石阶小道蜿蜒而上径直通向半山腰间的东坡赤壁。远远望去那大小不等、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亭阁楼榭半隐在翠绿丛中。每级石阶的中部都被磨成了凹陷由此可见它记录着多少岁月的痕迹。小道的一侧是红褐峭壁另一侧是用白玉条石砌成的护栏护栏下面是片片竹林。棵棵翠竹挺拔直上竹叶在微风轻拂下簌簌作响。象是在热情地招呼游人。赤壁的正门为方框式结构“东坡赤壁”四个大字镶嵌在门楣的正上方一幅“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的对联装点着大门给人一种典雅肃穆、庄严别致的气息。

名称由来

位于黄州区赤壁矶头因宋北大文豪苏东坡在此写有《赤壁怀古》词和前后《赤壁赋》而得名又称文赤东坡赤壁

壁。赤壁矶背依青山面临长江。现建的赤壁公园中拥有剪刀峰、白石龟、二赋堂、东坡陈列馆、栖霞楼、留仙阁、碑阁、酹江亭、坡仙亭、睡仙亭、放龟亭、问鹤亭等景观。到坡仙亭可看到苏轼的《赤壁怀古》这首词的石刻。二赋堂里《赤壁赋》的木刻真是字字如珠玑。而东坡陈列馆则收藏了不少有关苏轼的文物尤其是苏东坡手书《景苏园帖》的全幅石刻称得上是稀世珍宝。登上问鹤亭只见赤壁之下的一弯回环曲折的荷花池西南岸的樱花园以及玉带般的长江和眉黛般的远山、一碧万顷的原野。著名的三国赤壁之战就是在此地发生三国时曹操率2O万大军一路南下连战皆捷後与孙权、刘备的吴蜀联军遭遇於赤壁。诸葛孔明借东风火攻曹军船舰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曹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吴、蜀乘胜追击曹操败走从此不敢南下。这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战也成了历史上有数的著名战役之一故晋代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古往今来有无数名人游览过赤壁唐代大诗人李白黄州刺史杜牧宋代黄州刺史王禹偁韩琦、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元代元好问、赵景文、李纯甫明代张以宁、方孝孺、杜庠、解缙、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袁宏道、杜茶村清代黄州知府于成龙状元刘子壮、陈沆何绍基、张之洞近代的秋瑾、宋教仁、吴佩孚、王葆心、蒋介石等历代名人游历赤壁并创作大量的诗词歌赋形成了传统文化与山水名人情感的独特东坡赤壁文化。

赤壁文化

自唐代杜牧、宋初王禹偁贬谪黄州之后赤壁之名日甚。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贬黄时写有赤壁二赋、《念东坡赤壁

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扬中外。故清康熙末年始更名为“东坡赤壁”。东坡赤壁的楼阁始建于西晋初年距今约一千七百余年后多次重建现有面积五百余亩。建筑物计有二堂二赋堂、雪堂三楼栖霞楼涵晖楼挹爽楼二阁碑阁留仙阁一斋慨然斋一像东坡塑像一峰剪刀峰九亭放龟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问鹤亭快哉亭览胜亭望江亭羽化亭。其中二赋堂内有一块大木壁正反面刻著前、後《赤壁赋》全文留仙阁有一幅苏东坡游赤壁全图碑阁内有百馀块石碑刻满苏东坡的书法。处处是东坡居士的墨宝诗词令人不由遥想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当年的雄姿英发赤壁古建筑依山就势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赤壁碑刻闻名全国有历代名人书画碑刻近三百块其中苏轼书画碑刻一百余块居全国苏书碑刻之冠。

景点简介

出黄州古城汉川门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颜色赤红故名“赤壁”。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建东坡赤壁

起了横江馆、涵晕楼、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常在此逸兴吟哦并写崐有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和其他名篇佳作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联在一起名日东坡赤壁。经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大战之处所。现在的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三堂、一像。步入飞檐斗拱的赤壁正门乾坤阁洞秦砖小路直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泛舟池这里正是当年苏轼泛舟作赋酹江邀月之地。池岸断壁上昔日江水冲刷的遗迹仍依稀可辨。池东空地上耸立着一尊高大的白色苏轼全身立像面对大江长天衣髯飘逸凝神伫立。崐越苏轼像迎石壁拾阶而上便是二赋堂。该堂始建于清代匾额系李鸿章所题。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木壁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字大如拳。前为楷书豪迈俊逸清代黄州教渝程之祯所书后为魏书古朴苍劲近代书法家李开先所书。堂前右壁刻有民国大总统徐世冒崐(自号水竹邨人)书写的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二赋堂西南十余步有酹江亭面江临壁而建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临摹元代人书法家赵孟頫的手书《前赤壁赋》书贴石刻和历代名人石刻。亭西侧并立着坡仙亭内有苏轼亲笔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靠别黄州崐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及其手绘的月梅图、寿星画像和清黄州知府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等石刻。坡仙亭西下十余步为睡仙亭相传当年苏轼同友人游赤壁时曾醉卧于此亭内石床石枕尚在。睡仙亭西下楼步赤壁矶西端有“放龟池”据晋书载时有一军人买白龟崐放生于此后遇难恰被所放白龟搭救后人在此凿一白石巨龟至今仍昂首蹲伏于亭下泛舟池中。二赋堂东边留仙阁阁内有《东坡笠履图》石刻和苏轼为其乳母任采莲撰写的墓碑还有近代名人绘画的《赤壁泛舟图》和清末名人杨守敬书《留仙阁记》石刻。留仙阁东十来步是碑阁内嵌崐苏轼手书108块石刻杨守敬集成《景苏园帖》被称为稀世珍宝。出二赋堂后门在留仙阁、碑阁背后陡峭的北崖下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依次有剪刀峰问鹤亭和栖霞楼由茅盾题写匾名的栖霞楼位于赤壁矶最高处楼高四层飞檐翘角赤楹碧瓦白石栏杆楼间还嵌有苏轼手书崐《黄州寒食诗》行书为不可多得之书法精品。此外赤壁还建有雪堂、怡然斋、快哉亭、羽化亭、揽胜亭、望江亭等。自唐以来东坡赤壁一直是游览胜地从李白、杜牧、王安石、范成大、辛弃疾、陆游、袁宏道等历史名人到董必武、陈毅、胡耀邦等当代党和国家重要***以及日本友人田边华、燕市听花等都先后游过赤壁并留下了诗词、楹联、匾额或书法手迹。

景区开发

东坡赤壁风景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新开发的赤壁风景区将由现在的400余亩扩大到1326亩分为古东坡赤壁

迹游览区、水上游览区、山林游览区、动植物观党区、游乐区、商业服务区、度假区、广场区等其风景名胜具体又分为“月波摇影”、“栖霞挹爽”、“东坡问天”、“龙崐山松声”、“竹楼夜雨”、“镜湖观荷”、“索桥飞瀑”、“赤壁夕照”等30个主要景点。黄州竹楼位于黄州西北角赤壁旁的城墙上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修建。王禹偁被贬来黄州作知府的当年(999年)发现“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当地多用竹子代替陶瓦盖房子价格便宜还节省功夫于是就在黄州城西北角的矮墙上修了两间小竹楼并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崐黄冈竹楼记》说它“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山川江流尽揽无余竹楼里面则“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把个竹楼写得趣味盎然令人心开目朗遥情欲往。楼崐以文传由于王禹偁的这篇精美的文章使得竹楼也大放光彩成了黄州城著名的建筑。当年竹楼已毁现存竹楼系解放后重修。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江城子·夜记梦》词意图 吴玉阳作(2张)

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今安徽阜阳市治)。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儋州(古名单耳)(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荣誉之称。

诗:念奴娇 赤壁怀古 春宵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 次韵功父观余画雪鹊有感二首 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 阳关曲 中秋月 水调歌头 花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 定风波 满江红 赠刘景文 上元侍宴 复官北归再次前韵 和子由渑池怀旧 蝶恋花 题西林壁 守岁诗 浣溪沙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定风波 浣溪沙 江神子/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 别徐州 临江仙 贺新郎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采桑子 儋耳 浣溪沙 洞仙歌 南乡子 集句 西江月 卢山五咏 圣灯岩 汲江煎茶 念奴娇 洞仙歌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吊李台卿(并叙)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蝶恋花 密州上元 念奴骄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南乡子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水调歌头 西江月 梅花 沁园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青玉案 鹧鸪天 行香子 过七里濑 哨遍 行香子 江神子/江城子 孤山竹阁送述古 渔父/渔歌子 定风波 红梅 满庭芳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和陶归去来兮辞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蝶恋花 蝶恋花 点绛唇 行香子 菩萨蛮 回文。夏闺怨 再次前韵系织锦图上回文  和人回文五首此五首诗为孔平仲作 渔家傲 永遇乐 天仙子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水调歌头 满江红 减字木兰花 醉落魄/一斛珠 苏州阊门留别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亦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二 红梅三首 卢山五咏 卢敖洞(图经云:敖,秦博士,避 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 西江月 如梦令 浣溪沙 满庭芳 水龙吟 水龙吟 蝶恋花 醉翁操 浣溪沙 减字木兰花 永遇乐 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蝶恋花 蝶恋花 蝶恋花 暮春别李公择 江神子/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 望江南/忆江南 戚氏 和晁美叔 访詹使君食槐芽一作叶冷淘 阳关词三首 中秋月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赠黄山人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 壶中九华诗 留别登州举人 移合浦郭功甫见寄 蝶恋花 哨遍 南乡子 祝英台近 画堂春 蝶恋花 归朝欢 和苏坚伯固 雨中花/夜行船 满江红 东武会流怀亭 浪淘沙 渔父/渔歌子 渔父/渔歌子 一斛珠 阮郎归 初夏 南歌子 游赏 题金山寺 嵇绍似康(并引)一作戏作贾梁道诗  过岭寄子由三首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 嘲子由 鱼蛮子 孔长源挽词二首 再和 虾蟆 蝎虎 元修菜(并叙)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琴诗 南歌子 江神子/江城子 卜算子 蝶恋花 虞美人 江神子/江城子 减字木兰花 木兰花令 木兰花令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 满江红 怀子由作 渔父/渔歌子 临江仙 醉落魄/一斛珠 离京口作 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少年游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南乡子 送述古 赠狄崇班季子 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此诗为释道潜作 荔支叹 食荔支二首(并引) 初秋寄子由 和黄鲁直食笋次韵 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 南堂五首 孔毅甫妻挽词 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 次韵张畹 蜗牛 蝉 天水牛 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 徐使君分新火 蜜酒歌(并叙) 夜泛西湖五绝 韩子华石淙庄 西江月 阮郎归 卢山五咏 饮酒台 谢郡人田贺二生献花 惜花 阳关词三首 赠张继愿 阳关词三首 答李公择 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 过云龙山人张天骥 赠王仲素寺丞(名景纯。) 寄刘孝叔 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 卢山五咏 三泉 卢山五咏 障日峰(其状类峨眉,但小耳。) 次韵章传道喜雨(祷常山而得。) 游卢山次韵章传道 和子由四首 送春 西江月 沁园春 和子由论书 送刘道原归觐南康 监试呈诸试官 望海楼晚景五绝 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 谢陈季常惠一揞巾 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五首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和王巩六首并次韵 记梦回文二首(并叙)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 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 浚井 百步洪二首(并叙) 刘乙新作射堂(乙父尝知眉州。此题一作:书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 蜣螂 赠梁道人 促织 和人见赠 和田仲宣见赠 和王胜之三首 记梦(并叙) 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 初入庐山三首 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 海棠 日日出东门 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 游博罗香积寺(并引) 夜坐与迈联句 黄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南乡子 好事近 南歌子 西江月 茶词 临江仙 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临江仙 定风波 蝶恋花 千秋岁 行香子 满庭芳 浣溪沙 春情 浣溪沙 渔家傲 导引 点绛唇 瑞鹧鸪 蝶恋花 江神子/江城子 行香子 西江月 送别 南歌子 和郭功父韵送芝道人游隐静 次韵鲁直戏赠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 滕县时同年西园 人日猎城南会者十人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三朵花(并叙) 食柑 曹既见和复次其韵 次韵答元素(并引) 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 陈季常见过三首 寒食雨二首 答任师中次韵(来诗劝以诗酒自娱。) 宿望湖楼再和 盐官绝句四首 和董传留别 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见寄次其韵 次韵舒教授寄李公择 送郑户曹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二首 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 陌上花三首(并引) 定风波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 焦千之求惠山泉诗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答郡中同僚贺雨11111111 送参寥师 二月三日点灯会客 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 观台 吴江岸或谓为苏舜钦作 鹊桥仙 南歌子 西江月 南乡子 临江仙 临江仙 赠送 临江仙 冬日即事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临江仙 送钱穆父 鹧鸪天 陈公密出侍儿素娘,歌紫玉箫曲 十拍子/破阵子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殢人娇 河满子 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 虞美人 菩萨蛮 减字木兰花 浣溪沙 减字木兰花 南歌子 千秋岁 好事近 如梦令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双荷叶/忆秦娥 浣溪沙 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 木兰花令 次马中玉韵 水龙吟 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调笑令 荷华媚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如梦令 如梦令 桃源忆故人 临江仙 木兰花令 雨中花慢 水龙吟 行香子 减字木兰花 少年游 虞美人 诉衷情 三部乐 江神子/江城子 江神子/江城子 行香子 行香子 菩萨蛮 渔家傲 七夕 鹧鸪天 临江仙 定风波 西江月 平山堂 真觉赏瑞香二首 一丛花 初春病起 南乡子 南歌子 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 答海上翁一作答玉师  再用前韵赋 江月五首(并引)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 正辅既见和复次前韵慰鼓盆劝学佛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二首 和李太白(并叙〔四库原收有太白全诗,今删 寄蕲簟与蒲传正 海市(并叙) 和王晋卿(并叙) 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 用前韵作雪诗留景文 戏子由 定风波 失调名 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 谢人见和前篇二首 赠写御容妙善师 和蒋夔寄茶 答任师中家汉公(一题:奉和师中丈汉公兄见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和子由四首 首夏官舍即事 小儿 失调名 踏莎行 踏莎行 水调歌/水调 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虢令赵荐以诗相属戏用 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 甘露寺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五首暴雨初晴 泛颍 复次放鱼前韵答赵承议陈教授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 渔父四首 李宪仲哀词(并叙) 赠眼医王生彦若 鬼蝶 泗州南山监仓萧渊东轩二首 岐亭五首(并叙) 孔毅甫以诗戒饮酒问 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 石炭(并引) 将官雷胜得过字代作 李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赏花诗忆与仆 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 次韵陈四雪中赏梅 四时词 东坡八首(并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答郡中同僚贺雨 次韵表兄程正辅江行见桃花 丙子重九二首 赠李AA42彦威秀才 雨中明庆赏牡丹 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 鳆鱼行 自题金山画像 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 南歌子 南乡子 西江月 再用前韵戏曹子方 送宋君用游辇下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荆州十首 入峡 占山亭二首 题怀素草帖此诗为怀素作 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 甘蔗 壶中九华山并引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和董传留别 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 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台头寺送宋希元 别黄州 东坡 橄榄 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 六观堂老人草书诗 复次前韵谢赵景贶陈履常见和兼简欧阳叔弼兄 僧清顺新作垂云亭 孤山二咏(并引) 新城道中二首 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 至秀州赠钱端公安道并寄其弟惠山山人 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 失调名 鹧鸪天 失调名 失调名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诅楚文 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勖左藏以其徒会 石苍舒醉墨堂 和子由四首 送李供备席上和李诗 西斋 寄吕穆仲寺丞 二公再和亦再答之 和子由四首 韩太祝送游太山 书普慈长老壁(志诚)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苦有怀子由弟二首 韩干马十四匹 次韵答刘泾 和孔密州五绝 东栏梨花 书韩干牧马图 虔州八境图八首任遵圣 初别子由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铁沟行赠乔太博 余主簿母挽词 送赵寺丞寄陈海州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渼陂鱼(陂在鄠县。) 游道场山何山 于潜僧绿筠轩 癸丑春分后雪 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 九日次定国韵 祷雨龙公既应刘景文有诗次韵 次韵刘景文登介亭 兴龙节侍宴前一日微雪与子由同访王定国小饮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山茶 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 子由作二颂颂石台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 邓忠臣母周氏挽词 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 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二首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子由韵二首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 与正辅游香积寺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观棋并引 月华寺(寺邻岑水场施者皆坑户也,百年间盖 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 赵昌四季芍药 百步洪二首 李委吹笛并引 饮酒四首此诗为秦观作 巫山 留题峡州甘泉寺姜诗故居 渚宫 醉翁操 纵笔三首 诅楚文 竹阁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 赠李兕彦威秀才 新城道中二首 太白词 送张嘉州 乔将行,烹鹅鹿出刀剑以饮客,以诗戏之 陌上花三首 墨花 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於板桥 失题三道 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 武昌西山 赠章默 赠青潍将谢承制 游宝云寺,得唐彦猷为杭州日送客舟中手昼一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夜泛西湖五绝 夜泛西湖五绝 忆黄州梅花五绝 纸帐 竹枝词 追和戊寅岁上元 醉题信夫方丈 纵笔三首 自题临文与可画竹 纵笔 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 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 西蜀杨耆二十年前见之甚贫今见之亦贫所异于 赠人 赵成伯家有姝丽仆忝乡人不肯开樽徒吟春雪谨 观湖二首 薄薄酒二首 残句沧海何曾断地脉 残句荔枝已成吾发白 参寥惠杨梅 次韵谢子高读渊明传此诗为黄庭坚作 新滩 徐熙杏花 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 次韵江晦叔兼呈器之 寒菊 黄州此诗当为欧阳修作 送蒋颖叔帅熙河(并引) 石芝诗(并引) 次韵子由月季花再生 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 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 莲 和陶饮酒二十首 辨道歌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

2018年01月07日 重发旧文,作者按

培训时和几个老师讨论7,8年级后学生的青春期发展。谈到了孩子对于因果关系和逻辑的逐渐建立。

除了自然科学课将现象学和感受结合来发展之外;在高年级和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也会引导孩子逐渐脱离事件本身去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Why?(察变 -->求因)

那么除了自然科学领域,历史与社会领域,那么在人文领域呢?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中如何也可以呼应?包括所谓从说明文体到论说文体的转变中,如何带有情感的温度。

不仅想起我两年半之前写的一篇日志来,感觉似乎这篇文章中带有些温度,也带有些因果律和逻辑。

苏轼有一首很有名的题画诗:

大概20多年前,我上小学时,记得这首诗叫做《(题)惠崇春江晚景》。今天突然发现在新的小学课本里面更名了,叫做《惠崇春江晓景》了。这首诗究竟叫《惠崇〈春江晚景〉》还是《惠崇〈春江晓景〉》呢?

我既视东坡为偶像,自称东坡肘子,东坡门下走狗,自然要动手自己调研一番了。结果发现:因为惠崇原画早已佚失,所以“晓景”“晚景”并用的情况早已有之。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例如查诸人民文学出版社钱钟书先生选注的〈宋诗选注〉,乃《惠崇〈春江晓景〉》;再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绝句三百首〉,也是《惠崇〈春江晓景〉》;那么同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中编第二册亦收录了这首诗,却题为《惠崇〈春江晚景〉》!但《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多用“晚景”。

也有人说惠崇的画叫做《春江晓景》,苏东坡的诗则叫做《惠崇春江晚景》。不过这种说法太牵强,题画诗怎么能连画名都不一致呢。这是什么原因呢?再往画者身上研究下。

惠崇者,北宋初“九僧”之一也,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北宋初。。建阳(今福建建阳)人,还有说淮南人。能诗善画,算是诗僧、画僧吧。惠崇擅画鹅、雁、鹭鸶,尤长于小景。作品多画寒汀远渚、水鸟飞集,将山水与花乌相融合,形成禅意盎然、荒率虚旷的小景山水,当世人称“惠崇小景”。惠崇生前便有画名,而且在其死后五十年左右(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了鼎盛,沈括、王安石都曾写诗赞美他。他的画现在还有些遗存在,但没有这幅《春江晚景》。

因此也有人说:原画应该是《春江小景》,所以诗的原题应该是叫《惠崇春江小景》,后来有人改作《惠崇春江晓景》,在后来又误传为《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文中的这种情况也在所难免,该诗也有叫作《书仪所藏惠崇画》的。

我比较认同这种说法,不过更名为《惠崇春江晓景》,好像我的一块童年记忆碎片也丢失了似的。

再来了解下本诗的写作背景,这个也有两说的:

东坡的《惠崇春江晓景》共两首。关于这两首诗都是元丰八年(1085)写的无争议,都是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也没有争议。不过一说此诗是元丰八年春天,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更细的说法:自靖江南渡江阴时)所作,一说是苏轼在汴京所作。哪种说法更可靠些呢?可能还要从时间和诗词给出的感觉来判断下。( 以下为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元丰七年(1084年,中国古代用农历,可能稍有差异),苏轼离开了贬居的黄州,改判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还记得那阙《满庭芳·归去来兮》中的愤懑与不平么?(想想东坡来黄州时一阕《满庭芳·蜗角虚名》,别黄州时一阕《满庭芳·归去来兮》,还真是有趣。)。东坡中途还与长子苏迈访游了江西湖口的石钟山。记得么?中学课文《石钟山记》,在这篇文章里,东坡已经情绪渐好,又有意气风发之态了。你看不出?回去复习下这个 必背的古文

结果东坡七月份在金陵见了王安石,两人聊了好久。不知道得了什么内幕消息,东坡就不想再走了,不想北去赴任了。便于同年稍晚时候(岁晚),在苏北泗州上表请常州居住。东坡在泗州与旧友相逢,又填了一阕《满庭芳·三十三年》,厉害吧。到了元丰八年正月,东坡的退休申请获准后,便从泗州到了南京(江宁)。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出了大事了。神宗驾崩了,哲宗继位。对东坡特别有好感的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苏轼的第二春来了。这时候应该心情是很轻快的,东坡立马渡江赴常州(南渡点即靖江到江阴),五月还在扬州游览一番,留有《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 当时还立志江南富庶人文荟萃的苏锡常地区做个田舍翁呢(苏轼时年50岁) 。不过上头有人就是好啊,很快苏轼就官复原职,还被任为登州知州(旨复朝奉郎知登州),旋即又除尚书礼部郎中。不过苏轼十一月才至登州任,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他的女粉丝(太皇太后高氏)召进京当官了。十二月到汴京便授官起居舍人,弟弟苏辙也升了官。

回到“ 《惠崇春江晓景》的诗到底在何处写的 ”这个问题吧。我觉得在江阴渡江前后创作比较靠谱。理由如下:

因为诗中那种清新明快的调调,那种淡淡的喜悦与轻松,在元丰八年三五月间,最符合作者心态:又是初春季节,又是苦尽甘来,写出这样的诗句对东坡来说更自然吧。“河豚欲上时”可与张季鹰“莼鲈之思”相比照:这世道有点操蛋,自己点儿太背,忠而见疑,屡遭谗毁。现在终于可以苦尽甘来了,也不和那些新党旧党瞎混了,反正也都尿不到一壶里去,不如去做个观鸥食鲈的田舍翁,离开那些纷纷扰扰。

如果说是在汴京创作(所说),那么就是元丰八年寒冬腊月里了,首先季节因素不利,这个不提了。其次,此时东坡已经好消息频来,不断升官,应该正是放弃舍藏避世之念,意气风发之时,诗中的感觉应该更豪迈一些才对。

更何况《惠崇春江晓景》之二:“

”中的“归鸿”、“北归”、“朔漠”、“江南春”的这些关键字,更是有“大难不死,苦尽甘来”之感。突然发现读这首诗,可以搭配着看列宾那副《意外归来》的名画,能否有点感觉。

哈哈,赏诗论画,人生一快事也!

渭北春树写于2014年7月10日

  苏辙说:“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其文风为之一变,变在何处?那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旷达”,可以说,这就是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总体特色。

  苏轼词的创作起步较晚,二十九岁时始试词笔。他在黄州时期所写的词,当在六十以内,虽数量不多,但这正是黄州时期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这期间产生了许多代表作。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娇》(大江东去)、《满江红》(江汉西来)等等。他自己在《与陈季常书》中说:“日近亲阙甚多,篇篇皆奇。”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把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吟啸徐行”、“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是苏轼最为津津乐道的一组合形象,其实也正是他旷达心胸的写照。体现了一个在风雨中吟啸自若的潇洒形象,这个形象既不同于“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不同于那“独钓寒江雪”的孤翁柳宗元。东坡心里有极度的痛苦,他要制约、排遣。通过旷达的制约手段,加强充实自我的精神境界。果然,人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的情况下,忍逢斜阳相迎,实在是可喜,因这正如雪中送炭一般。

  东坡不为晚晴的出现而高兴,既不以风雨为忧,亦不以风雨为喜,旷达地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无也情。”风雨和晚晴都成为过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东坡对坎坷人生的态度。

  苏轼的黄州词也颇具豪放性格。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起句就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广阔无垠的空间和时间中去,奠定了全诗的豪放基调;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有音响、色彩、势态、气象阔大,笔力飞动,确实是历代豪放词中少有的气魄。

  苏轼在黄州创作诗三百三十多首,占现存苏轼诗二千六百九十余首的八分之一,有大量名篇亦在历代选注家所选之列。

  苏轼在黄州期间,比较多地留意自然小景、农村风物。如《东坡》、《南棠》等。这里以《南棠》之五为例:

  扫地焚香闭阁眼,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这首小诗恰到好处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体,节奏清新明快,极易激起读者的联想,仿佛自己融进了诗中的画面。此时的作者,早已超脱来自各方面的纷扰,将自己真正融入到诗中的美景,正好读者所感受到的,这又创造了一种特有的意境。

  苏轼被贬后,心中必然产生不满情绪,因此他在谪居期间也写下了一些发表人生感叹,而又颇带愤世嫉俗之感的诗篇,从这些诗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苏轼的饱经患难。例如苏轼在其妾朝云生遁儿后,作的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看似游戏文字,实际却容纳了作者对世道的感慨。诗的一二句很清晰地讲明了作者的遭遇,原本是可作辅弼之臣的奇才,到头来确为聪明所误,一生坎坷,谪居黄州,他的心里是无论如何也平衡不了的,作者希望孩儿愚鲁,这样才能顺利得到高官厚禄。其实作者心里并不真正希望自己的孩儿愚鲁,但是许多聪明的志士屡遭贬弃,为形势所迫,作者许下了一个非自己心愿的心愿。其中就饱含了对社会昏暗的批判,对官场混乱的悲愤,这道出了许多同苏轼一样遭遇的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

  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四月一日告别了四年又两个月的黄州。在黄州谪居的这段日子里,苏轼躬耕东坡之上,放浪山水之间,足迹遍及鄂东大地,亲身体验了艰苦的人生,此时苏轼的心,只能够用他的一首《别黄州》来说透:“病疮老马不任鞿 ,犹向君王得敝帷。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长腰尚载撑肠未,阔领先裁盖瘿衣。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他的心田积蓄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失落与孤独、忧伤和绝望,正是这种带泪情感促使他创作,以此来解脱心理的压抑,他自喻“病疮老马”,一生理想是救世,但终失败,谪居,却又依恋先前的与百姓的情谊,越是惜别,他就越爱黄州,想到今后不免“投老江湖”,重回黄州,于是就有了诗中的肺腑之言。

  总之,这是苏轼黄州生涯的一个自我总结,其中的酸甜苦辣是任何一个局外人都不能体会到的。

  爱情是人类历史上永不败落的主题,也是从古到今点缀文学的一曲优美的歌。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她们的叛逆爱情,成为元明清时代三颗璀璨的明星,划出了妇女运动的爱情轨迹。但她们对爱情的传递和追求的历程各有异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爱情历程

  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比较历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这些都有助于崔莺莺叛逆思想的萌生。另外,元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情内涵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她们都具有反对封建婚姻,追求自由爱情的共性;但表现出来的爱情内涵却又有别。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西厢记》中,最主要的矛盾发生在崔莺莺和崔老夫人之间。崔老夫人要女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甚至要红娘“行监坐守”,使礼教的枷锁牢固的禁锢女儿的身心。崔老夫人如此处心积虑,用封建礼教调教好女儿,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想通过封建宗法制的“父母之命”,把崔莺莺许配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名门望族,以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

这是一首伤怀之作,愤激之情深沉至极。诗人采用推波助澜的手法,将感情一步步推向高潮。首联慨叹“万里悲秋常作客”,为全篇定下了基调。颔联化用杜甫的“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和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用“江声”和“天意”将伤感之情向前推进了一层。层颈联上句从“万里悲秋常作客”而引发“可怜白发生”,再次将伤感之情推进,下句则点出兴感之地,为感情的最高潮蓄势。有人说尾联“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谬矣!陆游用的是“超极表至极”的手法,为了表现极度的愤慨,将这种感情推到超越现实的程度──生子不用象孙权,从而加强诗的感情色彩。这是一种带有夸张色彩的曲达方式,李靓的《乡思》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煌煌荆楚吟·鄂东之旅·黄州赤壁·大江东去“文赤壁”

东坡文赤壁在黄州(今黄冈县)城西北长江之滨。因其为红褐色石崖,状似倒悬之鼻,故唐以前称赤鼻山;又因其断崖临江,也叫赤鼻矶。赤鼻矶何时称为赤壁,已无从查考。但唐宋时的许多诗文已把这里称作赤壁,且还有意无意地写成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苏轼来此之前,这里已有不少供人游览的建筑物。但真正声名大噪,还是由于苏轼的缘故。自苏轼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黄州赤壁声誉与日俱增,以致清康熙年间重建赤壁时,黄州知府郭朝祚亲书其额,正式命名为“东坡赤壁”。

苏轼与乌台诗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岁中进士。曾写《进策》二十五篇、《思治论》等论文,针对当时财乏、兵弱、官冗等社会政治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王安石强调更张法度,苏轼强调择吏任人,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王安石主张理财,扩大国库收入,苏轼主张“节用以廉取”,批评变法派“广求利之门”;王安石变法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苏轼则认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力主稳健。由于多次上书而未被采纳,因此他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后,吴充、王珪继任宰相,变法动向逆转,一些投机分子营私结党,倾轧报复。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摘出苏轼诗文的片言只语,弹劾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这年七月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吏的机构)的别称,因汉代御史府内有柏树,常有数千乌鸦栖居其上而得名。御史台本想判苏轼死罪,幸得亲故营救,神宗也不想杀他,他才侥幸获释。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之名,贬谪黄州。

躬耕东坡

被贬黄州后,苏轼先住在定惠院中,并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通过刻划孤鸿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不肯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孤独寂寞之感。后来他迁居到离江边仅十步的临皋亭。

苏轼在黄州名义上是地方“团练副使”,实际只是挂名,而且宋神宗明确规定“不得签书公事”,其任务为“思过而自新”,行同罪人,几近于流放。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把时间几乎全用于游览山河。黄州的风景胜地,鄂东以至大江以南的许多风景佳地都留有他的足迹。

苏轼的游兴极高,以致出现过这样的笑谈。元丰五年九月,苏轼同客人泛舟于黄州江面,夜半归来,门敲不开,就又回到江边,“倚杖听江声”,心中不快,遂赋词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的下阙从江声引起感慨,自己总为名缰利锁所扰,不能真正主宰自己,不如一叶扁舟,遨游江海,以终余年。想用退隐解脱政治上的苦闷。没想到这后两句遐想之词,竟引起一场误会。第二天满黄州都传说苏轼昨晚作了此词后,将帽子和衣服挂在江边树上,驾着小船,不知去向。黄州太守徐君猷虽与苏轼交好,但负有看管苏轼之责,闻信急忙赶到苏轼住处,却见苏轼鼾声如雷,睡得正香。

经济上苏轼也很窘迫。他在给友人秦观的《给秦太虚书》中说,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三十串,挂于梁上,每天挑下一串,用后所余装入竹筒,留作待客。即便如此,日子仍难应付。《寒食雨二首》描绘了在大雨中的困顿潦倒:“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老友马正卿,为他向郡中申请来数十亩旧营地,以便维持生计。营地久荒,布满荆棘碎石。苏轼率僮仆于草丛瓦砾中开垦出大片耕地,种上稻谷、蔬菜。一向读书、做官且已年满四十五岁的苏轼,虽深感“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但仍虚心求教,学会了种田,并与贫苦的农民建立起亲密的感情,“农夫人不乐,我独与之游”,甚至公开声称:“吏民莫作是长官,我是识字耕田夫。”(《赠王庆源诗》)。

旧营地略有坡度,且面向东方,苏轼便取名“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且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曾有《东坡种花》诗、《步上东坡》诗,苏轼十分钦佩白居易,并有意效法,也是他自号为“东坡居士”原因之一。苏轼还在此建了一座房子,因是雪天落成,故命名为“雪堂”;并在房内四壁都画上雪,以喻其高洁。

这段躬耕生活成为苏轼经历中重要的一部分,为此,他先后写了九首有关东坡和东坡耕作的诗。

二赋堂与前后《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墨迹

东坡赤壁有一主体建筑,名“二赋堂”,是专为纪念苏轼前后《赤壁赋》而建。堂中有高约丈许的巨大木壁,正面刻着字大如拳、豪迈俊逸的楷书《前赤壁赋》: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篇赋记述了元丰五年(1082)秋七月十六日晚,苏轼与客人夜游赤壁的情景。文中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作者感叹造物无穷,人生短暂,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出把个人不幸视作暂时现象,将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的超然态度,既流露出政治失意后的抑郁,又表现了旷达开朗的胸襟。这种情感上的波折反映出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复杂的精神世界。

二赋堂木壁的背面则刻着苍劲有力的碑体《后赤壁赋》。这是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所作。此时已是秋末冬初,树叶落尽,长江水枯。苏轼陪同客人,踏着月影,从临皋出发,再次泛舟赤壁矶下。第二天,写下了这篇《后赤壁赋》。其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句,状写赤壁冬夜的景色,堪为绝唱。后赋境界幽奇萧瑟,与前篇各异其趣,更多地反映了作者遭贬谪后悲凉孤寂的心情、超尘绝俗的追求。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使黄州赤壁大放光彩。明李东阳赞道:黄州赤壁“不直(只)山水之佳,盖子瞻二赋为之增重也”(《题赤壁图序》)。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有无名氏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明有许潮《赤壁游》、沈采《苏子瞻赤壁记》传说。而且宋李公麟、明唐寅都画过苏轼游赤壁的画,明魏学洢的《核舟记》还记载了民间雕刻家王毅以“大苏泛赤壁”为内容所刻“核舟”的惊人技艺。由此更使黄州东坡赤壁名满天下。

酹江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二赋堂,往右穿过题有“迎素月”的侧门,左边崖石上屹立着酹江亭。此亭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之句命名。亭中有清康熙临摹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前《赤壁赋》“御书”碑刻。在酹江亭陡峭的石壁上,留有道道波浪冲蚀的痕迹,由此可以想见当年作者所描述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

在写前后《赤壁赋》的同一年,苏轼来到赤壁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被贬黄州也逾二年,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将付之东流,他不禁心潮涌动,浮想联翩,于是吟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词章《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一作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追怀古人功业,礼赞如画江山,引出英雄豪杰,感慨历史无情,哀叹己身无为,更觉人生如梦。既然空怀壮志,不能有所作为,只好豁达为怀。此情此意,江月可鉴,于是举杯邀月,把酒酹江。

这首词以雄健的笔法描绘了黄州赤壁的壮丽景色,塑造了雄姿英发、潇洒从容的少年英雄周瑜的形象,充分体现了苏词高远清雄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离黄州后,在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时,问:“我的词同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回答是:“柳郎中的词适宜于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挽铁板,唱‘大江东去’。”此说不一定为真,但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轼《赤壁怀古》的豪放词风对世人的影响,后人因此以“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名;并在江边修建此亭。

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酹江亭

坡仙亭与碑阁

出酹江亭,往左走,左侧有一亭为坡仙亭。此亭的得名,是由于苏轼二赋中有“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等佳句,描绘了“羽衣蹁跹”的道士形象,加之苏轼在黄州时经常览佛书、赴佛寺、参禅问佛,因而宋元以来,一些人常以“坡仙”称呼苏轼。南宋诗人戴复古在他的《赤壁》中写道:“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其实,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蓄道、佛,博采三家而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奉儒但不迂执,谈禅并不佞佛,好道又不厌弃人生。

苏轼喜丹青,长于画枯石竹木,所画枯木,枝干盘踞弯曲,像是作者胸中抑郁情状的 。坡仙亭内,即嵌有两幅石刻苏轼画,一幅月梅,一幅寿星老头。月梅画半镰新月,一株老梅,老枝虬劲,嫩枝茁壮,花蕊初吐,于凄清中露出一缕生机。寿星画系以“德、寿、殿、宝”四字组画。黄州多竹,苏轼在黄州时喜画墨竹,并颇有心得,总结为:“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及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东坡全集》第三十二卷)这“成竹在胸”后来成为非常有名的成语。

苏轼擅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坡仙亭石刻苏词四首,均为苏轼手迹翻刻。其中《满庭芳·归去来兮》、《行香子·述怀》、《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三首为楷书,呈苏书所长,丰腴跌宕,富有天真烂漫之趣。另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草书,笔势奇劲,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与其豪放词风相得益彰。

欣赏苏轼书法的更好去处是二赋堂东侧的碑阁。进碑阁大门,映入眼帘的全是黑底白字的苏轼手书石刻,四壁皆然,煞是壮观。碑阁中藏有《景苏园帖》石刻,为苏书各体中的精品。全套原为六卷,共一百二十六块,现存一百零二块,其中包括苏轼留存的法帖名作《赤壁赋》、《黄州寒食帖》、《洞庭秋色赋》。说起碑阁石刻,不能不提及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来黄冈县做县令的四川杨葆初,是他多方搜集苏轼墨迹,择其佳者,编为六册,然后请刘宝臣手摹上石,请工匠镌刻,并建亭阁,使苏帖石刻嵌于其内,命名为“景苏园”,苏轼书法才得以传世。碑阁后遭破坏,1925年扩建赤壁时,“流落市贾之手且二十载”的石刻中有一百零二块从张姓人家买得。

作为一代文豪、著名书画家的苏轼,黄州阶段是他一生中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调离黄州。其间写诗二百一十四首,填词三十七首,文赋小品三百七十篇,而且其代表作都写于黄州。苏轼与黄州结下了非同寻常的感情,在《别黄州》诗中有“桑下岂无三宿恋”之句,以示对黄州的眷恋。他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到黄州,且“来时莫遣故人非”。但直到苏轼去世,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

黄州人民没有忘记苏轼这一代文豪。1982年,在黄州东坡赤壁立起一座3米高的全国第一座大型苏轼立像:苏轼手握书卷,昂首远望,似正构思新的诗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43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