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词作出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词作出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一、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尚书·虞书·舜典》;

  1、原句是: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2、具体解释这句话:

  其中“永”即长、延长之意,有拓展了诗的感染力并使之广泛持久地流传的意思;“声”即古代五声,又叫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这五个音就是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律”即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十二律(律吕),亦指乐律或音律并引申为准则或标准之意,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

  这句话的原意为:诗是用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延长了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声音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律吕用来调和歌声;按现在的说法:诗是表达感情和思想情感的,歌是诗便于表达感情和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

  二、补充解释:

  这是《尚书》当中单独对音律诗歌进行介绍的一句话,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谈五声性调式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作者:李岳庚《艺术教育》 2009年第7期 字数:3367 字体: 大 中 小 

  内容摘要:五声性调式歌曲是指以五声音阶为主要材料,以三音组为主要旋律发展手法的具有典型而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色的歌曲。为五声性调式歌曲编配钢琴即兴伴奏,诸多前辈与同行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文章试从和声布局与伴奏音型及织体选择等方面着手,对五声性调式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进行分析、探索。 

  关键词:五声性调式和声应用伴奏音型伴奏织体 

   

  一、和声应用与布局 

   

  (一)五声纵合性和弦的种类 

  保留五声性调式歌曲的中国风味要求我们在为其编配即兴伴奏时不能照搬西洋大小调式歌曲的和声处理方式,但是五声调式歌曲的和声处理,是一个比较特殊和复杂的问题。首先五声调式歌曲与大小调歌曲相比,其和声功能没有那么鲜明,和声力度相对较弱,三音组方式的旋律发展手法更决定了为其选择和弦时不能全部应用三度结构和弦。正音与偏音的区分限制了某些音级作为五声调式歌曲伴奏和弦的构成音。另外,还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尽管中国民族和声体系的构建经过老一辈音乐家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已经初步完成,具体的和声处理手法也日臻成熟,但五声调式在歌曲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特别大,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歌曲大部分都采用大小调式写成,传统大小调式和声功能体系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大小调体系的音阶及三度结构和弦的弹奏感觉已经熟悉;完全抛开传统和声体系另起炉灶,全部采用中国民族和声体系的技法来处理五声调式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从方便快捷、简单实用上来讲并不是最佳选择。因此,五声调式歌曲的和声应用与布局需考虑传统大小调式体系的影响,适当沿用传统和声的思维方式与和弦材料,在便于快速配弹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民族和声体系中独有的和声处理手法来突出其民族性调式风格与特征。 

  五声调式中所使用的和弦比较常见的是非三度叠置和弦,它们是五声化旋律纵向结合的产物,通过偏音处理、构成音增减等方式来展现和声的民族性色彩。常用的五声纵合性和弦为: 

  1四五度叠置和弦 

  顾名思义,四五度叠置和弦是以根音上方叠加纯四度及纯五度来构成的。其标记方式为:根音级数的罗马数字旁加注“4”,如:II4、V4、VI4等。这样处理的理论依据是:杜绝偏音的出现,保持五声音阶音响的纯净,如II4、V4,而VI和弦中用do代替re,是为了摆脱其作为小调主和弦的影响,突出其原汁原味的五声调式特色。四五度叠置和弦是由新的音来替换原有的音以改变其三度结构,因此有的书上也称其为替换音和弦。 

   

  2附加六度音和弦 

  常表现为在三和弦上方叠加根音上的大六度的形式,此类和弦保留了原三和弦的功能属性,但在音响效果上则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标记方式为:和弦根音级数的罗马数字旁加注“6”。如“Ⅰ6、Ⅴ6”等。 

  3其他的省略音或加音和弦 

  此处的省略音和弦是将原和弦中的偏音直接去除,将和弦以空四度、空五度结构组合出现,其音响有别于前面所提到的四、五度叠置和弦。和弦本身结构上的不完整弱化了和声的功能性,其空明而纯净的色彩特别适合在描写意境的歌曲当中使用,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氛围。 

  这里的加音和弦是指除附加六度音和弦以外的附加音和弦,它们在原和弦结构内增加了其他音,增加的音与根音可以构成二度、四度等音程关系。如“la、do、re、mi”“do、re、mi、sol”等和弦。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省略音和弦与附加音和弦,在标记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说法,因此,笔者的提法并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有的书上只是按照和弦的级数来进行标记。 

   

  (二)五声调式的和声应用 

  五声调式旋律分为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五种调式类型。与传统的大小调式不同的是,五声调式旋律在调式结构与调式高度上具有多变性,经常随着旋律的变化而转换其调式类型。比较常见的有三种情况:1单一调式,该五声调式旋律从开始就围绕着同一调式主音进行与发展,最后终止在主音上。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羽调式,《小黄鹂鸟》是宫调式。2调式交替与转调,这一类歌曲的旋律自开始至结束并没有固定在同一调式调性中发展与进行,有可能是两种调式交替出现,也有可能是前后两部分之间出现调式调性的转换。如陕北民歌《大青山》由五声徵调式转为五声商调式,四川民歌《数蛤蟆》则是五声商调式与五声徵调式的调式交替。3游移型调式,这一类歌曲旋律以大二度和小三度为主,保持了旋律的五声性特点,从开始即

   在不同的调式中进行转换,并没有固定的调式感,只能确定其宫系统的高度,一直到歌曲结束时才呈现明确的调式。下面,笔者简明扼要地谈谈不同五声调式歌曲在和声应用上的侧重之处。 

  1和声应用的整体原则 

  ①不应把和声的功能性摆在第一位,宜适当淡化和声功能力度关系,着重考虑和声色彩上的五声风格特点。 

  ②和声配置中可以参考传统的和弦思维方式,在歌曲结束句的终止式设计上可以采用Ⅴ-Ⅰ(四度上行,五度下行)的进行方式。 

  ③和弦的使用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具体声部的多少,可根据音响色彩、和声层次、情境刻画、情感表达的需要作自由处理,有时可以是单纯的\空灵的两个音的结合,有时候也可以堆积三个甚至五个音来构成和弦。 

  ④非三度叠置和弦宜用于歌曲首尾、乐句长音、休止符的填充上,以增强五声性调式风格特色。 

  ⑤歌曲旋律音阶中如出现变徵(#fa)、闰(bsi),在应用和弦的构成上应该加以调整,在可能的情况下把变化音融入和声中,如“re、fa、la”改为“re、#fa、la”“sol、si、re”改为“sol、bsi、re”等。 

  ⑥传统大小调式和声进行中所禁止的平行五、八度可以根据需要放宽使用限制,以增强民族色彩。 

  2不同调式的和声应用细则 

  ①宫调式:宫调式与传统的大调式在调式色彩上具有较多的相同点,可以依照大调和声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和声布局;在宫调式音阶中,原自然大调中的Ⅳ级(fa)、Ⅶ级(si)音是以偏音形式出现的,且出现的频率很低,出现的位置大都是弱拍或弱位,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在这两个音级上所构建的和弦(下属和弦与导和弦)一般不再使用,而是用相同功能组的其他和弦作为其替代和弦,通常是用同具下属功能色彩的Ⅵ级和弦代替Ⅳ级和弦,同具属功能色彩的Ⅴ级或Ⅲ级和弦代替Ⅶ级和弦,而Ⅱ、Ⅲ、Ⅴ级和弦中涉及到的偏音(fa、si)则由相邻的正音来予以置换。其属和弦由Ⅴ和弦置换成V4,以避免偏音“变宫”(si)的出现。 

  ②羽调式:羽调式与传统的小调式在调式色彩上具有较多的相同点,我们可以遵照小调式的思维方式来为其配置和声;其主和弦根据应需要决定是否由三和弦调整为四五度叠置和弦;其属和弦中的偏音“变宫”(si)宜换成la。 

  ③商调式:商调式的调式色彩接近羽调式,可参照羽调式的和声手法为其编配和声,另外,三和弦结构的商调式主和弦中的三音为偏音清角(fa),应该进行置换,用四五度和弦来代替三和弦;商调式的终止式安排宜采用其属音上的小七和弦(la、do、mi、sol)解决到主和弦(re、sol、la)的形式。 

  ④角调式:角调式风格的旋律在伴奏实践中不常见,其主和弦既可以用三和弦形式(“mi、sol、si)”保留偏音,也可以将偏音置换至相邻的正音级上,以“mi、sol、do”或“mi、sol、la”作为主和弦。其和弦选择及和声进行的设计需在仔细分析调式构成音及旋律色彩性的基础上再慎重考虑,以使伴奏与歌曲风格相吻合。

  ⑤徵调式:徵调式的调式色彩与宫调式相似,可以参照宫调式的处理方式为其进行和声配置;徵调式中的主和弦与属和弦的三音都需调整,以规避偏音;终止式安排常采用升高三音的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形式,以强化属到主的力度与色彩。 

   

  二、伴奏音型、织体的选择 

   

  五声性调式歌曲多属于抒情歌曲或舞蹈性歌曲,因此在伴奏音型和织体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区分。 

   

  (一)抒情性五声调式歌曲伴奏音型、织体的选择 

  1带旋律或不带旋律的织体都可以选择使用,但用单音方式演奏旋律时,尤其应该强调良好的音色控制能力。双音或和弦方式的旋律表现手法在主题的再次呈现或高潮句的处理中用来烘托和渲染气氛则更为普遍。 

  2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是多数抒情性五声调式歌曲表达感情、刻画形象的最佳选择。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歌曲出现段落及情绪上的较强烈的对比时,应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可以采取加大分解和弦的节奏密度的方式进行区别,必要时可以将音型更换为带远距离低音的柱式和弦,以使实际音响效果丰满而又柔美。 

  3和弦震音音型可以营造出持续性的音响效果,三连音节奏伴奏音型的采用与旋律表现形式在节奏上形成三对二的对比,可获得良好的伴奏效果。 

  4琶音和弦音型不同于分解和弦,弹奏时和弦内各音不是节奏均衡地奏出,而是由低到高依次以很快的速度连续奏出。此种音型将柱式和弦的织体改变为琶音和弦式织体,既保持了柱式和弦的和声音响及明亮的音色,又减弱了柱式音型的力度和凝重感,很适合抒情性五声调式歌曲的伴奏,常用来表现清澈的水波和流水,也可用来烘托情绪的升华。 

  5歌曲句末长音及休止符的填充处理宜采用弱奏方式的模仿、经过性的短音阶等较为柔和的手法,不应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以影响整体情绪的诠释。 

   

  (二)舞蹈性五声调式歌曲伴奏音型、织体的选择 

  1带旋律及不带旋律的两种伴奏织体都可以使用,但比较常用的是不带旋律的织体处理方式。因为双手合作弹出伴奏音型,弹奏会更方便,并且能增强音型的表现力,将效果发挥到最佳。 

  2选择伴奏音型要多从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等方面考虑,尽量与旋律的节拍、节奏律动感相吻合。 

  3在使用带旋律的伴奏织体时,单音、双音旋律手法可较普遍使用,而在歌曲的高潮处宜使用附加和弦的旋律演奏方式,在突出旋律的线条的同时获得丰满的音响效果。 

  4较多采用柱式和弦作为伴奏织体中的和声层,以夯实音响基础,在表达活泼轻松的情绪时,采用断奏的分解和弦音型作为衬托有时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交替低音奏法是伴奏织体中低音层的优先选择对象,弹奏时需强调出歌曲的节拍重音。 

  6歌曲句末长音及休止符处可采用节奏化的柱式和弦,对旋律片断的模仿或变奏、经过性的短音阶等材料填充处理。 

  五声性调式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中涉及到调式、和声、音型、织体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各种因素的灵活处理,并无定法。总的来说,既要考虑到全曲的统一,又要注意到各部分之间的对比、平衡。一般来说,以某种音型、织体为基础,结合歌曲的调式调性在情绪转换处、高潮点或需要强调的地方作一些变化处理,是比较适当的。某些节奏自由非方整性歌曲(如民歌中的散板,摇板处),伴奏与歌曲的关系用“你静我动,你动我静”的方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避免强烈的碰撞,以获得明朗的效果,是常见的处理手法。 

  弹好五声性调式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要求伴奏者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作曲家创编的相关优秀伴奏谱例,从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并在长期的伴奏实践中获得良好的音乐感觉和娴熟的弹奏技能。做到这些,自己的配弹技术就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2356宫商角徵(zhǐ)羽。唐代时使用“合、四、乙、尺、工”。 

五声音阶,古代文献通常称为“五声”、“五音”等。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常分别从“音”、“律”、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

宫音和角音的确认,对判定五声音阶的调高(宫音的位置)有着重要作用:当五个音按五度关系排列时,宫音和角音处于这个五度音列的两端,形成五声音阶中唯一的大三度。

由于宫音和角音的大三度音程关系,所以在确认某段乐曲的宫音位置时,只要找出大三度的下方音,即此段乐曲的宫音。这种方法被称为“宫音定位”。

同七声音阶相比较,五声音阶的结构有如下特点:

1、相邻音级间没有小二度关系

2、相邻两音级的距离是大二度或小三度

3、宫音和角音之间为大三度

五声音阶的特色在于,它没有半音阶(小二度)音程,详称“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或“全音五声音阶”。广泛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匈牙利、苏格兰民间音乐以及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的美洲本土部族中。

常被称为“中国音阶”。其五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专用的名称,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唐代时使用“合、四、乙、尺、工”。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3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宫-商-角)和一个单独的(徵-羽),两段之间以口音隔开,可形成5种不同的五声调式。

在五声音阶基础上,每处口音的区间可以插入不同的附加音(偏音)而形成七声音阶(以五声为正声的七声音阶)、偏音有:变宫、变徵、清角、清羽,附加音的插入可有3种不同的方式,形成3种不同的音阶形态。

扩展资料:

既然自然界给了人们的耳朵和嗓子以辨别和唱准十二个音符的能力,却只用五个音符谱曲,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比起十二个音符来,五个音符到底还是略显简单了一些。

我们听交响乐、协奏曲,能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描绘大自然给人们的丰富的印象,靠五个音符看来是不够的。这正是五声音阶的局限。

参考资料:

-五声音阶

清乐:

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分别对应1,2,3,4,5,6,7,这与西方的自然大小调相似,清角是角音上方的小二度。变宫是宫音下方的小二度。

雅乐: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分别对应1,2,3,升4,5,6,7,

变徵是徵音下方的小二度。

燕乐

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分别对应1,2,3,4,5,6,降7,

闰是宫音下方的大二度。

推荐:黎英海《移宫变奏曲》

这首变奏曲的主题旋律为D宫五声调式。其后四个变奏均“以清角为宫”,依次连续不断地进行同主音调式的转换,且各个变奏的调式都不相同,即D宫——D徵——D商——D羽——D角。“移宫”自然与此同步进行,每次下行五度(上行四度),即D宫——G宫——C宫——F宫——bB宫。主题与四个变奏因“移宫”为其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并串成一首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的变奏曲,可谓“移宫成曲”。

商是二度,这里的大二度小二度虽然不是以商命名可是是商调

古乐中的形式,现在比较难找,能做的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用。

这是俺第一次回答问题。哦耶~~~~~~

梦回汉朝 黄帝陵祭祀大典侧记

文 楚水

“‘文革’后,都是9点50开始的。”黄帝陵基金会副会长66岁的韩伟说,“黄帝陵祭祀的这个开始时间是取‘九五之尊’之意,由此来体现该祭祀是天子级别的,这种祭祀等级在先前历代都是国家级别。”

2004年4月4日,甲申年清明节,3000名各界华人聚于陕西省黄陵县城以北一公里处的桥山之巅,共同拜祭了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公孙轩辕,也就是著名的“黄帝”。

2114年前,同样在这里,军乐四起,满山旌旗飘展,18万名汉朝士兵在47岁的汉武帝刘彻带领下,拜祭黄帝———这被认为是史上祭祀黄帝人数最多的一次。然而“在历朝历代黄帝陵公祭的礼仪方面,最完整、最系统、最隆重的是今年这次。”韩伟说。

韩伟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一年多前,他被任命为黄帝陵礼仪研究专家组组长,与历史、考古、绘画、雕塑、乐舞、美术等方面的专家们一起拟定了甲申年黄帝陵祭祀大典的全套礼仪规则。

“关于黄帝的记载比较零星,《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资治通鉴外纪》、《史记·五帝本纪》中有相对集中一些的介绍,更多的记载零星散现在诸子百家的书籍里。”韩伟查阅了从商周直到明清各代祭祀黄帝陵的有关记载。“那时候,‘非典’正盛,”韩伟笑称他们是追随着黄帝的足迹走了一趟:专家组去了山东、河北、河南、湖南、山西,考察了新郑(有熊国)黄帝故居、炎帝陵、曲阜孔庙、尧帝庙、后土祠,甚至还有关帝庙。这些地方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祭祀活动。专家组录了像并与当地人士座谈,发现很多地方都造像、建坛、修庙祭祀黄帝,在名目、程序、仪仗、时节上没有固定模式,随意性大,“这说明了规范黄帝祭祀礼仪的必要性,到了‘非典’后期,我们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整体方案和9个分方案。”

专家组制定的祭祀礼仪遵循了3个原则:

一、祭祀必须是天子级别。韩伟说,民间祭祀很自由,三五成群就去了,没有规模,没有议程,显示不出等级气势,凝聚力不够。

二、展现民族文化优秀的一面。“把传统文化最好的一面给大家,比如说,要抛弃烧裱、烧纸,在大殿里烧烧烤烤太麻烦了,”韩伟说,“现在民间的祭祀乐舞主题大多是关于红白喜事,或者在祭祀时找当地戏班来唱折子戏,用那些筐子、篮子、案子做祭器……这些也要取消,某个方面来说,这不是文化范畴。”

三、保证整套礼仪的完整性。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到,对各套礼仪结合起来的整体效果进行控制,比如整个祭祀现场色彩等方面的控制等。“不控制的话,随便拉个广告气球、横幅什么的,商业广告就全上去了。”

鸣炮是外国人的传统

2003年7月,专家组的方案进入了北京专家评审阶段。初步拟定的祭奠程序为12项:全体肃立;鸣放礼炮;敬奏祭乐;主祭就位;参祭就位;上香奠酒;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乐舞告祭;典礼告成。评审的北京学者认为,鸣炮34响不妥,因为礼仪中的鸣炮源自西方传统———过去,海洋国家的舰队在抵达其它国家港口前,先把炮膛里剩余的炮弹全部打掉,用轰轰作响来表示和平。随后,“鸣放礼炮”被改为“鸣钟击鼓”———击鼓9下(9为中华礼数中最高位级的数);另外被取消的程序包括:上香、奠酒以及各方阵分别就位的程序。这样,祭祀程序变为7项:全体肃立;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三鞠躬;乐舞告祭;瞻仰圣殿。

再造青铜祭器

祭器是各个礼仪环节中被关注最多的,对于使用青铜的祭器,没有专家反对———青铜器与文字、礼仪、城市被列为古代文明四大要素,负责祭器部分的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镇烽说,“周代祭祀用青铜器,以后包括明清在内的历朝历代祭祀都用青铜,式样上都仿商周,最晚不迟于战国。唐宋时期文献记载,当时国家铸造工场专门仿造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分发到全国各地祭祀场所。”

于是,疑问都集中到了复制哪种青铜器?天子级别的青铜器是什么规格的?

在前期的考察中,专家组发现各地的祭器体量小、色泽灰暗、组合混乱、质地不一,仪仗旗帜多使用明清戏剧道具,他们认为这“缺乏严肃性”。

吴镇烽介绍,这次在西安一家公司共铸造了55件青铜祭器,花费200万元。鼎、簋分别选取了“牛鼎”和西安出土的青铜簋,作为原形进行仿制。他说:“复制铸造时,只有一两个是在实物上丈量的,其它几乎都根据照片来制作,比如最漂亮的牛鼎,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里,只能对比照片仿制。原物高度只有30多厘米,我们放大到了近两米高。”

吴镇烽说,“根据《周历·仪礼》记载,诸侯祭祀用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两簋,只有国家最高等级、天子祭祀时才能用九鼎八簋。”本次祭祀,轩辕殿内、黄帝像的正前方放上了象征国土社稷的从小到大9个青铜鼎。

为了区别于其它祭器并凸显时代感,每个青铜祭器上都刻上了“赫赫吾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鼎铸盛世,用祀永享。黄陵祭器,甲申年春”的类似文字,该铭文为吴镇烽所拟。

在这次为黄帝陵祭祀所制的青铜祭器中,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是其中的明星。“编钟是目前最好的,按原大复制,65件,花了200多万,”对于复制自战国时代的曾侯乙编钟,吴镇烽赞不绝口,“每个编钟上的铭文都是挫金的——就是在制作过程中,钟上字的位置凹进去,然后浇铸上黄金,挫平——光挫金就用了10多万元。”

曾侯乙编钟20多年前在湖北随州被发掘,是中国目前出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编钟,重5吨,最大的钟高约15米,重202公斤。在黄帝陵祭祀的全套祭器中,被称为“最为宝贵”(与编钟相对的是32件仿江陵彩绘石编磬)。

编钟制作方、湖北博物馆的马业平介绍说,这是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的一套编钟,在之前的普遍认识中,中国古代音乐只有五声音阶,而制造于战国时代的这套编钟不但有六声七声,甚至还有十二半音,与国际通用的c大调同列。先前的乐器,每个振动基频只能产生一个音,战国时代的工匠通过编钟的合瓦形改变振动模式,让它产生出了不同的音。每个钟的各敲击点上都刻有音调的名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等。

曾侯乙编钟上的纹饰相当复杂,完成翻模需要几十个步骤,主要程序是,硅橡胶模-蜡模-硅溶胶-灌铜:首先,用一种国产硅橡胶在曾侯乙编钟上翻模,这种材料是中性的,对金属没有任何腐蚀,并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缩小翻模所带来的收缩比。然后将硅橡胶做成蜡模,用耐火材料把蜡化掉,留下空壳,再浇灌铜水进去……

“编钟上的某些纹饰比头发丝都要细,每个复制过程都将不可避免地使编钟塑形在细微处减弱一点点,”马业平说,“何况编钟不同于普通青铜器,除了复制外形,音色、音阶也必须相同。在形状全部复制完后,要根据青铜物理特性来细微调制,改变每个编钟的厚薄度,把音分的误差缩小到最低。”

马业平说,这次在复制的每个步骤中都加入了一些不便透露的新技术,最终的复制品相当棒———编钟复制在形状上的误差允许范围是2%,这次被控制在了1%;大钟音色误差允许范围是正负12音分(非常专业的小提琴手对音乐的最高分辨率是5音分,这是普通人耳朵根本无法分辨出的差别),该复制品的误差最高为-4音分,小钟的音分误差甚至在正负1音分以内,80%的编钟误差指数都是0。

**佩巾:从汉代文化寻找灵感

围绕这次黄帝陵祭祀而设计的各个分方案中,服装设计众口难调。一开始有专家设计了仿汉代的主祭人袍服,但北京的专家评审认为袍服看上去有宗教化的感觉。另一个难题是,参加祭祀的共有3000多人,胖瘦、高矮不均,很难让每个人都能穿上合适大小的衣服。

数千个祭祀者的衣服必然会出现色彩差异及服饰造型的区别,为了能够达到整体划一的视觉效果并符合现场气氛需求,负责祭祀服装设计的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教授张莉设计了长为180cm的**佩巾———它的好处在于,满足了视觉上的统一、佩戴方便、可留作纪念,并且不受季节气候、高矮胖瘦限制。

张莉说她这次的设计总体上是从汉代的文化中寻找灵感,并兼顾了地域特色,以汉代瓦当、画像砖等纹饰为点缀。她认为**是跟人最贴切的颜色,早在《周易》中便得到空前的推崇,在汉代开始受到青睐,从此成为中国皇室的专宠。**寓意传统文化,代表“阴”、“地”,与祭祀现场大片代表“阳”、“天”的红色正好搭配,何况是在陕西的“黄”土地上祭奠“黄”帝。

据韩伟介绍,有关部门在西安第三印染厂为这次活动共订制了4000套祭祀佩巾。

乐舞歌声

对于乐舞的方案,陕西省的评审会提出了“希望舞蹈表演人物规模应考虑礼制问题”。诸如此类的精巧设计在祭祀乐舞表演中随处可见:乐舞歌声来自120人合唱队,象征12亿中国人;古装舞蹈人员走12步一拜,象征一年12个月;演出人员总共365人,象征一年365天。

身着古装的表演人员来自陕西省歌舞剧院、西安音乐学院、第四军医大学以及黄陵县中学,或歌或舞的他们,让祭典的时空产生了错觉——祭祀乐舞的总编导王宏说,上一次以这样的乐舞祭祀黄帝,还是在2000多年前。

《黄陵县志》上记载古代的祭祀,有歌词、曲谱,但乐舞这一祭祀程序很是少见,在民国时甚至不存在了,王宏说,当时祭祀只有奏乐,用日常流传的中国民乐,比如唢呐。其实歌舞祭祀在最高规格的祭祀中是很重要的程序,要说到专门为祭祀黄帝而设计的有主题、有形式的祭祀乐舞(包括歌唱、舞蹈、配乐),王宏认为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王宏说,这次主要是从传说中黄帝时期唯一流传的记载乐舞的《云门大卷》中寻找灵感,也参考了半坡时期纹饰、殷时期岩画和其它一些远古图腾。“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远古最早的图腾崇拜和最早的舞蹈形式。

“在视觉内容和环境得到空前改善和完备之后,一进入陵区,背景音乐就开始导演你的情感。”负责黄帝祭祀音乐创作的国家一级作曲家崔炳元说,“过去祭祀场面都乱糟糟的,手机之类的,什么声音都有,所以要创作背景音乐,优化祭祀环境。”

崔炳元总共写了三个部分的音乐:祭祀音乐、背景音乐、乐舞音乐。祭祀音乐《黄钟大吕颂轩辕》的主要音乐素材来自中国最古老的戏曲——秦腔和具有广泛民间基础的碗碗腔,他在创作中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进行了变奏;背景音乐主要是优化环境,较热情,些许女性化,讲述远古故事,如《沮水之歌》,表达的是黄帝老婆嫘祖在水边养蚕的情景,而《轩辕古柏》则主要改编自宝鸡的西麻曲子;乐舞音乐最为有声有色,崔炳元用盘鼓、陕西洛川蹩鼓、韩城行鼓的素材,对其中的鼓乐进行了重新结构。

如王宏所料,祭祀典礼的最高潮出现乐舞的最后一个乐章《驭龙飞天》——乐舞毕,一条56米(象征56个民族)长的**巨龙在3000名华夏子孙的头上盘旋了两圈后,飞腾而出,全场为之所动。陕西电视台的王渭林说,这象征着黄帝驭龙升天,当然,这是个传说。龙放出来之后飞向什么方向,是什么样的形状,大家事先都不知道,这是个悬念。放起来之后,看到它旁边的绳子卷起来,随着风向舒展开来,同时向桥山龙玉阁、就是桥山顶峰的方向飞去。“这似乎也是天意,我们觉得很幸运,这是祈福所带来的好兆头。”

  歌词篇

  歌词分析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月弯弯:出自宋无名氏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的绝望”

  阁楼:出自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朱红色的窗:出自毛滂的“碧户朱窗小洞房,玉醅新压嫩鹅黄,半青橙子可怜香。”千秋功过,后人评说。千百年之后肉身化为了尘土,儿孙亦散尽,还有谁记得你当年的叱咤?一生能写在纸上,传于后世,足以证明其伟大。然而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任由你生前多么威风,死后却奈何不了这清风啊。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一缕香:出自《红楼梦》“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有人说是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伤,非也非也。结合后面那句?随风飘散?你的模样。就知道是壮士之在远方,雄心相向时,潜意识中却生出了一缕幻象,仿若看到了美人的模样。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向晚:出自李商隐的“向晚亦不适,驱车登古原。” 有人说是花亦相挽 飘落了灿烂。本来也是通的,说的是两人心如此花,永不分离。但是结合后句“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就知道应该是“花已向晚”。已是深秋,花亦凋零,心上人要远征,愁!愁!愁!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秋心拆两半:出自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以拆字的手法,将“愁”字分开来看,而“秋”“心”却恰恰是情景的写照。在古代诗文中,“秋”往往有指盼人团聚,孤单离愁之感,而“心”则恰好是妻子真实的写照,于是情景交融,而又浑然不着痕迹。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马蹄声狂乱:出自释温慧的“五陵才子锦袍新,马蹄乱踏琼瑶草。”此句是网上公认男儿最喜欢的一句,古语“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唯有策马扬鞭,死而后已,成就一世英名!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一夜惆怅:出自张泌“昼梦却因惆怅得,晚愁多为别离生。”这轻轻的叹息声仿佛琴声般悠扬婉转,包含了无奈、深情、惆怅……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 静静淌 ”

  断肠:出自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瘦!!。“菊花”在古代不但表示离别之意,更有思念哀伤之感,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远去。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

  夜未央:出自《诗经·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刚出的歌词是“北风乱 叶微摇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霜”。当时就觉得应该是夜未央才对,离别的最后一个夜总是最珍贵,如果是白天,愁苦便少了几分,多的是壮志踌躇!在湖面成霜是很好的一句,说的是化做了望夫石,独立寒秋。方文山却写成了“双”,更是妙极!倒影在湖面,只有它陪我成一对,何等无奈愁怨。大师的确是让我等俗子难望其项背。

  解读《菊花台》文字修辞

  你 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转化)

  惨白的月弯弯(类迭) 勾住过往(转化)

  夜 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转化)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的绝望(设问)

  雨 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视觉摹写,亦可触发听觉的想象,故可兼含听觉摹写)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夸饰)

  梦 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转化)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转化)

  菊花残 满地伤(夸饰、映衬) 你的笑容已泛黄(转化)

  花落人断肠(夸饰、映衬) 我心事静静躺(转化)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转化)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暗引)

  花 已向晚(转品:名词做动词) 飘落了灿烂(转化)

  凋谢的世道上(转化) 命运不堪

  愁 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转化,析字)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 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设问)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转品)

  天 微微亮 你轻声的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乐评

  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追慕古希腊,19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中古,20世纪的今天呢?!周杰伦与方文山追溯中国古典艺术的浑厚与朴实——《菊花台》呼之欲出,纯粹的中国风渐渐吹来了。

  何谓纯粹,初听《菊花台》,怀疑歌手不是杰伦,直到高潮部分的高音我才分辨出经典的周式高音。无疑,唱腔变了,变得内敛了。让我惊讶的不单单是唱腔,还有弦乐的开场,弦乐是西方古典乐的经典部分,杰伦用他超强的天赋把弦乐制作得透出中国味,这是编曲的成功之处:弦乐之后进入中国传统乐器,其间居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别扭。编曲中若有若无的拍板声也让我惊叹于制作的滴水不漏,只有中国的拍板声才能准确地调动江南小调般的忧伤。曲末处的乐器葫芦丝,静听中,彷佛是笙的声音。

  下面说说歌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也许这就是文山取名菊花台的原因吧,正是这份纤侬的书下落花之时的岁华——“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方文山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补充和丰富歌词的意象,使歌曲的画面有动有静,跳跃转换,灵动自然,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意境中的若明若暗、瞬息急变的情感诠释出来,与其说是歌词,不如干脆就叫“诗”,一首完美的古典素颜韵脚诗。诗充分的利用了虚实的结合,《菊花台》并不是对于现实简单的感受和反应,而是取境的审美把握中感情浓缩的表现!虚实相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境界,这一点正是中国诗的意中之境--真境逼而神境生。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的心事静静淌”全部景象遂笼罩其上,渗透一层无边的惆怅,情景交织,成了绝美。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 成双”,今天就有个人问我“夜未央”是什么意思,多少人只知道央的解释是中心和恳求,又有多少人知道“央”最初的意思是终止、完结呢?惊叹文山的古诗造诣。在曹丕的《燕歌行》中有句名句:“星汉西流夜未央”,皆出同源。

  也许只有文山的词才让人感觉到文字不再单薄,而周杰伦的声音就是让我们感受文字的力量!斗胆用四个字形容此次的唱腔:余味涵包!我只能这样说,区别与以前的咬字,无疑精准了许多,唱法趋与唯美式,对音节的掌握没有了酷酷的急转而下,突窜直上,而是改为平稳的渐进,给人以流畅和自然的意蕴。不过高音仍旧飚得很高。在唯美式的低吟中,现实空间变得简单,时间过程原来可以横向延伸,如果文山的词靠虚,那杰伦的唱腔就近实,虚与实结合的同时相生相息,却一不可,此乃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精粹,这才是中国风!

  中国风可以借用其他音乐元素,也可以使用其他国家音乐乐器,最重要的是中国味道明确的体现。

  中国风是面向世界的,是给世界一种惊喜的音乐。甚至,中国风可以不属于中国人去做,而是属于世界一起去发展,就象中国人做摇滚音乐一样,音乐没有国界的界限!中国人的文化,对世界音乐的一种深厚影响,产生了“世界的中国风”。

  《菊花台》经典句子TOP3

  第3名:“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以拆字的手法,将“愁”字分开来看,而“秋”“心”却恰恰是情景的写照。在古代诗文中,“秋”往往有指盼人团聚,孤单离愁之感,而“心”则恰好是妻子真实的写照,于是情景交融,而又浑然不着痕迹,这句词,堪称佳句。

  第2名:“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男人必定要建一番事业,而自古忠孝两难全,思念已久的妻子,和无休止的功名战场,究竟该如何选择?歌词中并未给出答案。联系前句“我一生在纸上”,意指功名就在这战场的指挥图,皇上的升官榜。而后句“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又似指他的梦就是家中的妻子。这种矛盾的心情,由此一句体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妙句。

  第1名:“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菊花到了凋谢的时候,自然地落下,任人践踏,而那久未见面的妻子,在这位将军脑海中的模样也已然模糊。“菊花”在古代不但表示离别之意,更有思念哀伤之感,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远去。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堪称绝句。

  音乐篇

  首先我要说一下,一点不懂乐理知识的,完全靠哼唱创作的,不懂的请问百度,百度问不到去作曲吧问,不是我反对哼唱创作,我最开始的作曲也是用哼唱创作的方法,但是,哼唱创作是一种不科学的作曲方法,只能作为初级的作曲练习用,这其中涉及到其他的知识请参考台湾青年编曲家YIL的编曲、作曲视频教程。(去土豆搜就能搜到哦)开始进入正题:

  说到作曲的时候,我就不得不拿起放下很久的乐理教材和你们研究这个中国风的作曲了。

  简单的说,想要把旋律写出一听就是中国风的歌曲的话,那么,你就必须要了解五声调式和六声调式。

  说到这里,我来给曲作者们普及一下乐理知识,五声调式是中国古代音乐旋律的主要框架,所谓五声,也就是指在简谱

  中的 1 2 3 5 6这 五个音,这五个音按照顺序,他们的中文名分别为 宫(1) 、商(2)、 角(3 读 “决”音)、徵(

  5 读“只”音)、羽(6)。 五声调式中的声音科学真的很神奇,因为有朋友专门研究这个,就了解了一点,比如这个

  五个音属于相生相克就像五行一样,很神奇,扯远了扯回来,之所以说它科学,是因为,从宫到徵(1-5)是纯五度

  从徵到商(5-2)也是纯五度,剩下的从商到羽(2-6)从羽到角(6-3)都是纯五度,怎么样,很棒吧!我们老祖宗发

  明的东西能差的了么!而六声调式,就是在五声调式的宫商角徵羽(1、2、3、5、6)的基础上,加入清角音(角音上

  方小二度 也就是简谱中的4)或者变宫音(宫音下方小二度 也就是简谱中的7)记得只是加入一个哦,并且,4和7出现

  的次数不能过多,否则就不能算作是中国调式了,在这里,我只能给你们讲到六声调式,否则你们就会把中国调式和西

  洋调式混掉了。

  大家比较熟知的乐器古筝,就是最著名的五声调式,有人说,钢琴弹不好让人听的直郁闷,那古筝摔到地上听都好听,

  虽然说的很夸张,但是却的确说的很事实。有的同学问了,那我听到的不少的古筝作品,都是有 4 和 7 的,那是怎么

  回事呢?那是因为古筝有按音,也就是说,古筝不单能弹奏出4 、7甚至在古筝的音域范围内,它能表现出的音比钢琴

  还多,因为古筝甚至能弹出钢琴的夹缝音,今天的古筝讲坛先到这里,有兴趣的回帖我另开帖给你们讲古筝(嘿嘿)

  乐理知识普及结束

  举一个例子,周杰伦的两首歌《菊花台》和《青花瓷》这两首,就是五声调式和六声调式的两首完美展现。

  首先我们分析菊花台这首歌,这首歌中所用的是典型的 六声调式(加变宫),整首歌只出现了一次变宫音(不算重复

  乐段),而且只有一个,但是就因为这一个变宫音,整首歌首歌就从五声变成六声,整首歌的感觉也不同了,这个变宫

  音的位置就在“独留我孤单在湖面生霜” 的“孤”上,这个变宫用的恰到好处,因为之前的“我”字用是羽(6),后

  面的“单”字用的是(1),刚好吧“孤”夹在中间,可以说,这个变宫是迫不得已才用的。有的同学问了,不用变宫

  的话,不是还有“商角徵”这三个选择么?答案是当然不行,因为在“孤单在湖面”中,“单”和“在”是八度宫关系

  ,如果用高音的“商角徵”会破坏这个八度回缩的效果(也就是高音1 到1 的效果)而用非高音的“商角徵”你自己可以试试看,那这首歌就成了完全的失败品,所以,jay选择了变宫,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这就是我对《菊花台》这个六声调式作品的分析。

  相对来说,jay的这首《青花瓷》在曲调上,更显成熟,在这首歌中,能够轻松的运用五声调式,使这首歌的意境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其实,掌握了这五个音,再掌握一些小技巧就能做出一首蛮不错的中国风的歌了,可以说,随便弄出来的一首不重复的中国风的歌,都很好听,但是想要写出像这些被歌星唱出来的动人、感人的旋律,就需要不停的积累和大量的模仿,前者(积累)是一个非常有效可行的方法,而后者风险非常大,但是效果却是特别快的,但是特别容易造成兄弟歌曲的出现,弄的少数听者甚至分不清两首歌的分别,比如《逍遥叹》和《东风破》,所以我不推荐后者,这样非常容易遗失掉自己的风格,从而成了别人的影子,这是作曲者最可悲的一面。

  教大家一点小技巧:

  在表示比较委婉或哀伤的曲子中,尽量用小调式(我也不知道五声调式是怎么说这个大小调式的,没在任何书里面找到这样的词汇,所以就就用西洋大小调的方法来表达我的意思),多用6 1 3适当的时候可以用7,并且在旋律行进的时候少用跨度较大的旋律。

  而在一些明朗的、快乐的曲子中,最好用大调式,多用1 2 3 5适当的时候用6,并且在旋律行进的时候,掌握跨度,不要过小也不要过分的大,因为要考虑到这首歌要演唱的问题,所以,跨度不要过分的大,但是却一定要凸显出大气或者是欢乐的感觉,这个尺度由你自己掌握。

  大师级的人物其实是不需要注意这个的,比如《菊花台》用的就是大调为主要调创作,但是却依旧能做出小调的委婉凄凉感觉,这个不单归功于作曲还要归功于编曲。

  关于作中国风曲的这方面,其实需要很多的磨练,我这里只能说一些简单的,需要的是你在练习中的自我感悟。

  并且,请注意,中国风到现在位置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说这个曲子就应该用民族调式(也就是五声、六声调式)创作,用西洋调式写出中国风作品的大有人在,不过那基本上归功于编曲者,但是我可以肯定,如果编曲没找错的话,你通五声调式、六声调式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会让人听出是中国风的味道来!

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性及演奏艺术

内容提要:文章从曲式结构、调式、和声、织体、旋律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平湖秋月》的民族特性并对作品的戏剧性处理及演奏的技巧性处理作了详细的论述,以期从中获得对民族钢琴曲艺术表现上的启示。

关键词:钢琴曲;平湖秋月;民族风格;演奏艺术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章标识码:A

  《平湖秋月》原是广东音乐中一首非常有名的器乐曲。乐曲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作曲家陈培勋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该改编曲在原曲调表现力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了钢琴的多声部优势,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织体,将乐曲雕琢得更加玲珑剔透,使其成为民族钢琴曲的精品之一。

一、曲式结构及调式的民族特性

  《平湖秋月》篇幅不长,旋律自由伸展,一气呵成。乐曲的曲式结构具有应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特点,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乐曲由静而动,又由动而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依循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这和西方音乐中鲜明的“块状”结构有较大的区别。

  乐曲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作品,调式特点是多采用 宫体系内的羽、徵调式。调式转换以同宫体系内宫、羽调式交替较多,各小段音乐都是由强调宫音或徵音开始而结束于羽音,上五度移宫形成调式转换,效果柔和自然,意味淡雅。

  如乐曲第1段中,调式布局为:宫—徵—羽—宫—羽。这种调式交替,使旋律富于发展的动力,加深了旋律的表现力。

二、旋律发展手法的民族特点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是构成音乐形象的关键因素。《平湖秋月》的旋律具有典型的广东音乐的特点:节奏变化自由丰富,旋律线多跃进,有时幅度较大。《平湖秋月》的旋律创作,在传统叠句手法的基础上,多用变型方法,在围绕中心音的行进中,使旋律自由伸展变化。乐句的发展在保留原曲旋律的精萃片断之外,随感情、语汇的变化有机渗入新材料。这种旋律骨架基本相似的自由变奏手法,体现了我们民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变化统一的哲学观点。

  以第1段为例。前3个乐句以合头、合尾的手法,相互紧密衔接。后3个乐句以并头句的手法发展旋律,这都是我们民族民间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手法和技巧。

  例1

  第三段结束句与第一段的结束句具有相同的性质和骨干音,形成段落的合尾,使乐曲的旋律具有循环的结构特点。

三、织体中对民族乐器的模拟

  广东音乐中的主奏乐器为高胡,并辅以扬琴、横箫、秦琴等,这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音色特点,及独特韵味在钢琴改编曲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如乐曲第一段中,作曲家在钢琴上用琶音和短倚音的装饰音奏法来模拟高胡的滑音,将高胡明朗清彻的音色模仿得维妙维肖。

  在第18~19小节高潮段落中,作曲家通过左手的震音伴奏,模拟扬琴的轮奏及滚奏技巧,而右手还是在钢琴高音区用装饰音模仿高胡的滑指效果。

  由于原曲来源于广东音乐,所以乐曲中高胡织体形态的运用是主线,在旋律的演奏中主要是模拟高胡的演奏。其它民族乐器演奏的技巧也给作曲家的创作以相当丰富的启迪。如作曲家用密集的琶音来模仿古筝的刮奏,用颤音模仿箫的吹奏等。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们在演奏中都须细细体会。

四、对五声性和声运用的强调

  作曲家在《平湖秋月》的和声运用中,有意淡化了和声的三度叠置,削弱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性,使作品具有一种新鲜的和声效果。总结起来,作者采用了替代音和弦、附加音和弦和省略音和弦等手法来强化和声的五声性结构特点。

  如乐谱第19小节中,第一拍后半拍的和弦如按功能属性,应是bE—bG—bB—bD的配置,而作曲家用bA(徵)音来替换bG(清角)。第二拍后半拍的和弦,本是bA—C—bE—bG的配置,作曲家在这里有意省略了C(变宫)音。

  第22小节中第一拍的bB—bD—F—bA和弦中附加上bE(商)音,减弱了和弦的三度叠置关系。

  这样的例子在乐曲中还有不少,作曲家的这种和弦配置法,增强了作品的民族性内涵。

  可见,在曲中作曲家运用了很多西欧传统的音乐技法。但他的应用是自由的,在曲式、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都没有受到欧洲传统作曲技术的约束,完全是接抒作者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感受,用钢琴这种西方乐器表现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音乐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五、关于乐曲的演奏

  《平湖秋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韵和高洁优雅的格调,充分表现出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虚”“空”境界。因此,我们在演奏这首乐曲时,最重要的是做到气息贯通全曲,气贯才能韵足,气与韵表里相应合而一体,使演奏出来的乐曲余韵无穷。为了便于对乐曲的发展进行阐述,本文将全曲划分为“起、承、转、合”4个部分,共含5个段落。

  1起(段落1,1~9小节)

  乐曲一开始左手低音区的空五度非常重要。弹奏者应力透指尖轻轻摁下琴键,同时踩下踏板,让声音迅速漫开。这个空五度低音—连奏响4次,宛如薄暮时分飘荡的钟声。三十二分音符的音流柔和地出现,如微风拂过湖面,湖水轻起涟漪。弹奏这些三十二分音符,手指应贴着琴键,使乐曲保持流畅。还应强调旋律的歌唱性,触键时,要注意指头和手腕的配合,把每一个小连线衔接得天衣无缝;同时,手指重心移向高音,突出旋律音,使每一个音符的音质都晶莹透明。这一段最后一小节的琶音和弦应与前面有所区别,像琵琶的扫弦,弹奏要果断有力,同时按琴谱上面所示做渐强。

  2承(段落2,10~13小节)

  这里音乐以极大的反差,通过第9小节最后半拍的3个十六分音符叹息般过渡过来。音量从f转为p,音色由清亮转为柔和。这四个小节的旋律也交由左手弹奏,这段旋律有较长的气息,所以要非常注意句逗的呼吸。左手起手的动作不妨做得夸张一点,下键的速度要慢,这样才能把旋律弹得气韵深远,内涵更为丰满。右手的伴奏使用密集的琶音织体,弹奏这些琶音时要轻而不虚,听觉上有一种朦胧感,音量则渐强渐弱地起伏,指上灵动而不呆板。为了弹出飘渺的意境,这几个小节应踩着左边的柔音踏板来弹,以便于更好地控制音色和音量。在本段中,作曲家特别提醒弹奏者:左手要用mp的力度,右手用pp的力度。这就是说,切勿以钢琴织体的变化淹没旋律的音响,旋律与伴奏要主次分明,以防喧宾夺主。

  3转(段落3,14~17小节)

  这里音乐由柔和慢慢转为兴奋,动感的加强越来越明显,音乐形象愈加鲜活。第14小节至第16小节的音乐由3个声部构成。右手的高声部十分重要,要尽可能弹成连奏,演奏出富于歌唱性旋律,高音的触键要敏锐而自信,音色才会明亮而有神彩。左手是低八度重复右手的旋律。此处作曲家的意图并非单纯强调旋律的力度,而是想通过左、右手音乐的交相变化(主要是明暗对比)来衬托旋律,使旋律线条显得更为流畅而且层次分明。因此,弹奏时,左手触键不妨轻一点,下键的速度不妨慢一点,使音乐柔和下来。

  (段落四,18~22小节)

  在这里音乐从容的进入高潮,这是整首乐曲最动情之处,作者以饱满的意兴讴歌良宵美景,将空灵梦幻的世界更加欢快地呈现出来。演奏这段音乐高潮时,情绪的表露应逐级推进,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波澜。旋律之间则要气息贯通,保持住持续兴奋的状态。左手的弹奏须体现出内在的力量感,按曲谱上标示的ff力度,放松手臂、手腕,将全身的力量都积聚在指尖。弹奏时要从容不迫,七连音、九连音甚至十二连音依次连续变化要准确而流畅。4个小节的高潮过后,音乐归于平静,然后用两拍很短的感叹句结束这一段。

  4合(段落5,23~25小节)

  尾声的意境空明悠远。右手的颤音响起,似箫的颤吟。弹奏时,要表现出箫所特有的气息震颤感。结束处,作者用的是感叹式的音调,这要求必须在极轻的音响中巧妙地演奏出长气息的句子,此处须加上左踏板,手指一触即离,形成虚幻飘忽的音色。

钢琴曲《平湖秋月》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又有所发展。演奏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乐曲的美妙意境,才能真正将其内在的神韵淋漓尽致的演示出来。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我要最精华的全文翻译。谢谢各位高手指点~~

解析: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一、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细腻刻画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二、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1.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3.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莺莺 (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 (接杯)**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1

4.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三、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

1.《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试以[端正好]为例,说明这一语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是为定评。

3.[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示例: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四、讨论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五花官诰”,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备课资料——

1.杂剧知识

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征、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幺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2.重要关目

①佛殿相逢:唐贞元年间,“上朝取应”的洛阳才子张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国崔珏(已故)千金崔莺莺。莺莺“眼角儿留情”,“回顾觑”,张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遂借“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住下“温习经史”。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②墙角联吟:莺莺月下至西厢侧花园焚香,张生于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y”莺莺心动,依韵和之:“兰闽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的才情进一步打动了张生。

(同上)

③月夜听琴: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得崔莺莺,张生修书,召白马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亲复赖婚,张生深夜弹琴作歌,词衷意切,令莺莺“芳心自懂”情难禁。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④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⑤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令宵端的云雨来。”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下成婚。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3.《西厢》体例

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厢记)却是五本,作为一个整体“通谱一事”。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虽非仅为《西厢记》,但五本的规模,毕竟是一特例。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欢离合,曲折复杂,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二是《西厢记)作为一部古典诗剧,有浓厚的抒情性,它不仅交待一个故事,而且表现人物的感情波澜、内心世界,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应的篇幅;三是《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基础,而《董西厢)是一部五万言的巨制,这也要求(王西厢)有相应的规模;四是在《王西厢》产生的时代,南戏已有发展,它的动辄几十出的体例,也必然影响着王实甫的杂剧创作。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3页)

4.《西厢》评本

明代文人评论《西厢记)成风,出现诸多评本。现存明人批评《西厢记》有十多种。主要有王世贞、李贽合评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李A赞批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厢记)、陈继儒批评本<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汤显祖批评本(汤海若批评西厢记》、徐渭批评本(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汤、李、徐的《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等。这些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西厢记》的立意、结构、人物形象发表了很多看法,从中可以看到明代丈人、进步思想家和戏曲家对《西厢记)的各种理解。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7页)

5.金批《西厢》

在明清刊本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金圣叹批评本,即《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金圣叹除了随文评点,还在书前撰有两篇序文,一曰《恸哭古人》,二曰《留赠后人),又有《读法》八十一则,颇多妙论,还对《西厢记》原文作了多处改动。对于金圣叹的评点和改动,历来众说纷纭。例如清人梁廷楠认为:“金圣叹强作解事,取《西厢记》而割裂之,《西厢》至此为一大厄;又以意为更改,尤属卤莽。”(《曲话》)但亦有称颂者,如谓:“自有《西厢》以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人,而能历指其所以为第一之故者,独出一金圣叹。”(李渔《闲情偶寄》)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第372页)

6.前人评点

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渴,扑地遂死。

(梁廷楠《曲话》)

其“风中”、“烟草”四句,非复写[端正好]中语,乃是特写双文(莺莺)眼中曾未见坐于如是之地也。[端正好]是写别景,此是写坐景也。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青山隔送行”,言生已转过山坡也;“疏林不做荚”,言生出疏林之外也;“淡烟暮霭相遮蔽”,在烟霞中也;“夕阳古道无人语”,悲己独立也;“禾黍秋风听马嘶”,不见所欢,但闻马嘶也;“为什么懒上车儿内”,言己宜归不宜归也;“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生已过前山,适因残照而见其扬鞭也。

(《闵遇五六幻西厢记五剧笺疑》)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日也。

(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7.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第348页)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笔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124页)

——扩展阅读——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髫玲珑莫不是裙拖得:

卜,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声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我近书窗听咱。(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瞧便来。(末云)窗外有人,已定是**。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有文君之意。(歌曰)“有荚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琴代语兮,聊写微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惶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衷,其意切,凄凄然如鹤唳天;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

[麻郎儿]这的是令他人耳听,诉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

注:红娘定计,让张生用琴声对莺莺作试探。莺莺月下焚香,张生弹琴撼动芳心,作歌直抒衷情,莺莺为之感动,埋怨违约悔婚的“狠毒娘”,钟情一往情深的“志诚种”,决心以身相许。

[阅读提示]

1.[天净沙]、[调笑令]、[秃厮儿]三曲如何对琴声作艺术描绘[秃厮儿]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2.节选部分如何表现琴声、歌声对莺莺心理的作用

[参考解说]

1.描绘:①用比喻手法写琴声,与白居易《琶琶行》写乐声有异曲同工之妙。②逐步展示莺莺对琴声中意境的理解。初时,莺莺不辨何处声响,怀疑是“宝髻玲珑”、“环佩叮冬”,又怀疑是风摇“铁马”、“金钩”敲窗。继而,莺莺为这种美妙声音触动,觉得如同寺庙撞钟、竹林鸣风、尺剪相碰、“滴响壶铜”。并听清琴声“近西厢”“在墙角东”。此时,莺莺已猜度到弹琴之人是张生。雄壮深幽高急低缓的琴声卒令崔、张情感融通。特点:[秃厮儿]一曲运用通感手法。以整场的排句将诉诸视觉的琴声转换成铁骑刀枪、落花流水、风清月朗、小窗儿女等视觉形象。

2.作用:一个是“断肠悲痛”“思不穷”;一个是“芳心自懂”“意已通”。悠扬美妙的琴声和词哀意切的歌声,成为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选曲)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注:[混江龙]一曲,莺莺唱。莺莺“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时当暮春时节,心中十分烦恼。[满庭芳]一曲,红娘唱。张生解普救寺之围后,老夫人令红娘招张生赴宴。张生以为老夫人将践约许亲,乃“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张生的迫不及待受到红娘的善意调侃。

[阅读提示]

1.试说明两段唱词刻画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2.试比较两支曲子不同的语言风格。

[参考解说]

1.[混江龙]一曲,莺莺大胆表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前六句写伤春,“落红”、“池塘”、飞蝶、燕子这些物象,引起莺莺年华易逝的感触。后四句写伤情,“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写崔、张情思绵绵却又如隔天涯,引起了莺莺的埋怨、怅恨。[满庭芳]一曲,活画出张生的“酸丁”模样。红娘送张生“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两个雅号,十分有趣。张生的“打扮”,“额颅”揩净,“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活生生写出了这位“酸丁”的酸态。同时也写出了红娘的俏皮性格。红娘是要玉成其事的,红娘对张生的奚落折射出张生迫不及待的心情,使这个“傻角”(红娘语)显得可笑又可爱。

2.[混江龙]一曲,典雅含蓄。“落红”句,寄寓着莺莺对妙龄易逝的感慨。翅沾飞絮的彩蝶、口衔香泥的燕子引发了莺莺的惜春情绪。“春心”则是莺莺渴望爱情的隐语。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莺莺不可能与意中人自由交往,以致金粉香消精神消减。全曲借景言愁景真情切语句雅丽。[满庭芳]一曲,幽默风趣。红娘眼中的张生,酸傻与忠厚相连,呆气与痴情并存。红娘一方面热情地作“撮合山”,一方面又要对张生的痴呆予以嘲弄。红娘绘声绘色的唱曲,融宋元口语成分于曲词之中,具有“本色当行”特色。两段唱词的安排,与莺莺、红娘的身分、教养、个性完全吻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征、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4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