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枕上书》主要讲述的是东华帝君和白凤九三生三世的虐恋故事,那东华帝君和凤九之间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两个人经历了三生三世,这其中也是有着种种误会,其实,两个人都是彼此深爱着,只不过因为误会没有坦白心意,两个人的结局是怎样的?有没有在一起?
东华帝君是上古神祇,他出生在远古洪荒时代,他经常穿着一身紫色的衣衫,再加上一头白发,真的是非常高冷、帅气。而白凤九是一只九尾红狐,她是四海八荒的第二美人,后来她成了青丘东荒女君。
在第一世的时候,凤九被虎精追杀,这个时候东华帝君救了白凤九,也是因为这样,白凤九为了报恩,她决定和东华一起对抗妖君渺落,一开始凤九只是报恩,可是不自不觉中,凤九居然爱上了东华帝君。可是东华帝君已经忘记了情爱,他对白凤九的感情只能是没有回应。
在第二世的时候,东华成了沉晔,而凤九成了阿兰若。原来,凤九为了找到起死复生的仙果,她进入了阿兰若的幻梦之中,她经历了公主经历的一切,后来,东华为了救陷入梦境中的凤九,他就用自己的影子造了沉晔,这一世也是非常虐心的。也是在这一世中,东华帝君发现自己爱上了白凤九。
在第三世中,东华与白凤九准备结婚,可因为姬蘅的搅局,最终东华帝君错过了和白凤九的婚礼,而凤九以为东华不爱自己,凤九就一人去了人间,之后就生下了儿子白滚滚。
后来,东华帝君受伤,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半颗心变成了琉璃戒,保护凤九的安全。这个时候白凤九才知道东华对自己的爱很深,在东华帝君和渺落决一死战的时候,凤九出现,两人合力打败了渺落。东华和儿子白滚滚相认了,凤九因为重伤昏迷。在原著的结局中,凤九和帝君被白浅夫妇和墨渊搭救,他们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
为国破家亡而愁 分析: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情感缺失症就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或是内心想法丰富、流露于外部的非常少。
其实情感缺失在我看来更属于心灵上的孤独,可以表现为以下形态。
缺乏共情能力:很难感同身受他人的笑点或者是泪点,更甚至面对亲人的去世,在其他人哭成一条狗的情况下,自身却流不出一滴眼泪。
乐于独处,喜欢独自一人;对于恋爱保持无感的态度,甚至觉得自己一人能过得更好,而拥有伴侣是一件非常麻烦并令人感到恐惧的事情。
善于模仿和揣摩别人的心思,故而对外伪装出出一副“我很开朗”“我是个正常人”的样子,来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实则全是演的。往往在人走后,立刻就会流露出自己冷漠的面孔。
扩展资料:
改善情感缺失:
1、多交流
交流不仅能使人克服冷漠,还能使人攻克一切情感障碍,愿君多用之,此方最见效。
2、 接触大自然
孤独冷漠感袭来时,不妨骑上自行车郊外转一圈,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让它消除心中的苦闷和忧郁。
3、欣赏艺术
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美术,都蕴含着让人不得不服它的魅力。如果你爱上了这些无生命的东西,是会对所有活生生的精灵充满爱心的。
这首词刻画了了一个面对秋景触景生情思念丈夫的妇女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精神空虚,表现了南唐国势日衰的情势。
词的上片对景抒情。
起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前句是果,后句是因,莲花枯萎,莲香销尽,荷叶凋残,一阵秋风带着愁意在绿波中兴起。 “香销”二字用来表达莲花的枯萎,即把莲花曾有过盛开时的清香四溢的情景描绘出来,又把而今凋残殆尽的惨状写出。“愁”字融情于景,有词中人怨西风将“菡萏香销翠叶残”之意。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论这两句词时曾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王国维用的是屈原《离骚》中:“哀众芳之芜秽”,“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来评论这两句词的,因此词中的“愁”应含有“哀”和“恐”之意。残荷败叶、西风萧瑟,怎能不使人感伤万分呢!接下“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写妇女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就像香荷翠叶一样香销叶残憔悴了。“不堪看”三字把目不忍睹这凄凉的秋景,以免引起触景而伤感的心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来。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在评论这两句词时说:“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卒不能出其意也。”所言极是。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这是李璟抒写满怀愁恨的小词。前段就景物写,后段就人事写。开首先描绘出香销叶残的残荷画面,更从西风愁起,韶光憔悴衬托,使那不堪目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来说明“不堪看”到了何种程度。然后转而从人事来说明。先就征夫说,“无边细雨细如愁”,细雨是一个织愁的环境,在细雨中入梦,梦中的境界应该是自己日夜思念的美好快乐的境界,可好梦须醒,醒来依然还是远在边荒的鸡塞,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境况!再就思妇说,为了思念远离的爱人,在明月中,小楼中,吹遍了玉笙,清寒入骨,仍未能使远人归来,这又是多么令人难堪的境况!在这样的境况下,无穷怨恨无穷泪,就成为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