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赤壁赋》中孤鹤的形象《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我认为,《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黑暗。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很容易就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苏轼在逆境中能够依然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随手拍夜景的说说
夜晚的城市,总让人充满想象和期待,每当看到霓虹灯闪耀的商业街或摩天大楼的灯光亮起,总让人产生兴奋感和观赏的欲望。这时,我们拿起手机或相机,让夜景尽情的展现在镜头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夜景的魅力
夜晚是这座城市另一种不同的姿态,如同女人的另一张脸。夜景中的每一个细节,在灯光的映照下都更加美丽迷人,仿佛将这个城市变得更加神秘。而随着城市越来越繁华,夜晚更成了人们放松、娱乐和享受生活的好地方。在夜色的氛围中,拍摄夜景不仅是片刻的记录,更是对城市和生活的感慨和回忆。
夜景摄影小技巧
为了拍摄出更好的夜景照片,以下几点小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1使用三角架:相机稳定是夜景拍摄的关键,如果相机抖动,图像就模糊不清。三脚架可以确保相机的稳定,让相机不受任何干扰。
2注意曝光:夜景的照明条件较为复杂,光线不充足。曝光时间不能过短,否则会过曝,太长就会引入了噪声。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光圈和ISO。如此才能拍摄出清晰锐利的夜景照片。
3选择正确焦距:夜景拍照中,选择正确的焦距可以让照片更加精致,尤其是对于非常大的夜景场景特别有效。一般建议使用长焦镜头,来凸显夜景的远近和视觉层次感。
夜景摄影的魅力
在拍摄夜景时,不仅仅是记录,更应该注重表达摄影师的个性、思维和情感。用镜头拍摄夜景,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从而拍摄出自己风格的夜景照片。一张成功的夜景照片,可以创造出难以形容和评价的魅力和气氛,成为值得收藏和分享的杰作。
总之,在这个光影交错、夜夜不眠的城市里,随手拍摄夜景,不仅是对这座城市的一份礼赞,更是对自己生活的一份沉淀和记忆。在这样的夜色之中,独自行走,拍摄霓虹灯熠熠的夜景,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感受。每个拍摄角度都有不同的影像,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同,从而也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生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