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了
30集电视剧《宰相小甘罗》
演员
小甘罗----曹骏 (曾拍电视剧:宝莲灯;真命小和尚;一脚定江山;九岁县太爷等)
嬴政----谢苗 (曾拍电视剧/**:少林寺传奇;新少林五组;赤子威龙;小飞侠等)
吕不韦-----吕良伟
邯郸姬----洪欣 (曾拍**:新半斤八两;咏春;大三元等)
(曾拍电视剧:如来神掌;纵横天下;合家欢等)
碧云----苗乙乙 (曾拍电视剧:笑傲江湖;武则天;龙珠等)
秋无雪----刘栋 (曾拍电视剧:东周列国;大明宫祠;生命如此多情等)
子楚----武洪武 (曾拍电视剧:长缨在手;白手风云;缉私队等)
嫪毐----赵毅 (曾拍**:非常爱情;蜀山正传)
(曾拍电视剧:吕布与貂蝉;济公正传;大明宫祠等)
思琴----战鹤文(曾拍电视剧:木棉花的春天等) 玉儿----柳梦 晶儿----左芳芳 谈芳兵----甘罗母亲
郝群----甘罗父亲 张连喜----匡庐老人 张伟健----田卓 任泉----赵国人质太子恬
赵顺增----熊高 傅艺伟----东宫娘娘 谢宁----嬴荣 傅红均----龙将军
夏云飞----燕王 王保德----蒙鹭
分集介绍
第一集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战祸连连。长平一役,赵国四十余万士卒惨败降秦,惨遭坑杀。在老臣力争下,赵国二百四十多名幼童才得以遣返归赵,其中,便有甘罗的表姐碧云。
秦国野郊,百余名儿童正在玩踢毽子,年少的赢政经过,来了兴趣,跃入圈中抢毽游戏,力克众人,乃至霸气十足地欺负小叫花子,被甘罗拦住,俩人比试,不分雌雄,赢政悻悻而去,小叫花子由此与甘罗交上了朋友。
吕不韦时为丞相,对头乃元老帮熊高等。在多变的宫廷风云中,吕不韦为扶佐赢政他日登基做着种种努力,同时将收留的养女思琴送入宫国,做赢政的侍女,以:求接近赢政,将来弄个王妃当当。年少的赢政哪知其中的奥秘,仍沉迷在与甘罗一时胜负之中,野效寻仇,与随将把甘罗制服,以刀抵脖,逼甘罗认输,直至这时,甘罗才知自己得罪的这个对头竟是秦太子。
第二集
赢政寻甘罗同玩,请小乞丐们饮酒,席间允许小豆子一句戏言,带他们去宫中游玩。赢政大话说出一时无计,甘罗让他装醉,众童挡着他进了宫。赢政带众人在自己寝宫玩耍,思琴得知,禀报了娘娘与吕不韦。俩人得知甘罗也在其中,有意要考甘罗,便以甘罗带众乞丐闯宫为名,要治罪于他,解脱办法只一条,如能通过考关,才能赦罪,娘娘混在十个宫女之中,也让甘罗辨识。甘罗用一句“娘娘头上有朵彩云”,引起宫女齐望娘娘,智识出了邯郸姬。
谁知此时大王子楚突然驾到,子楚听说甘罗进言,也要考考甘罗、随于捉了只苍蝇在手,让甘罗猜是死是活,此题如答活,子楚必捏死苍蝇,反之亦然,甘罗走近邯郸姬凤床,半躺上床,反问子楚是要站起还是要睡下?子楚大笑,说甘罗聪明。他又出一题,约定答出可救众童无罪出宫,答不出要治甘罗死罪。难题是要甘罗送一礼物,既微不足道,又要充满殿堂。一时间,倒难住了甘罗,众人纷纷出主意,均是白费功夫。
眼见约定的时间一柱香快燃尽,刀斧手已将刀抵住了甘罗脖子,小豆子与众乞丐吓得半死。晶儿急得发哭,捧着将尽残香让甘罗快想答案,又快言快语怨子楚成心要杀甘罗,才出此怪题。子楚只是不予理睬,逼视着甘罗,静等香柱燃尽开斩……
第三集
就在万分危急关头,甘罗在晶儿无意点拨下,以那柱计时的香柱袅袅清烟中联想到蜡烛,叫小豆子带众小乞巧在大殿土点满了烛光。这是最微不足道的却能令大殿堂金碧辉煌的礼物。甘罗的急中生智,得到了子楚的赏识,子楚其实并非真要杀他,考的就是看他甘罗能否急中生智。
甘罗平安归来,总算使父母与玉儿、秋无雪放下心,闹王宫的事传得沸沸扬扬;连街头恶少年华山也来挑衅,华山以为甘罗所谓的智慧只不过是耍嘴皮子,提出与甘罗比吹牛皮,看谁厉害,结果乃是甘罗获胜,引得大街围观众人大笑。
甘罗入吕府为门客,众门客见是一小儿心有不服,出难题戏考甘罗,一老门客依树而立,让甘罗猜一字,甘罗说是“松”字;另一年轻门客刁难甘罗,他依树让甘罗猜,甘罗说是“槐”字。众门客问为何不同?甘罗说老公公依木而立自然是“松”字,短命鬼依木而立自然是“槐”字,乘机奚落了那刁钻门客一番,众门客哄笑中对甘罗生出钦佩之心。
第四集
昌不韦终于将甘罗正式引进了王宫做赢政伴童,伴读中甘罗对帮傅的授课另有自己的见解,并与大傅理论,古板的太傅气得胡子直颤。伴赢政习武中,甘罗竟与大将军蒙骜比试,以智取胜,令蒙骜心生怨意。
潜入秦国的碧云为劫太子恬负伤,被秋无雪相救。山洞疗伤之际,碧云寻机独立离去只留一条帛帕,令秋无雪无限惆怅、担忧。太子恬被劫一事,令吕不韦不得不对恬加强防守。此时甘罗提出由师姐玉儿担当此任。玉儿在监控赵国太子恬的日子里被识破身份,两人却产生感情。
吕不韦出使赵国,借口太子恬屡次生事,逼赵王认错,并要保证不再派人私劫。赵王惧于秦国威慑之力,只好应诺,并送上五座城池,平息了此事。
第五集
赢政英雄救后回宫,总摆脱不了碧云的容貌,整日闷闷不乐。秋无雪失去碧云后,也是一厢单思,虽想寻找,也是无法。
这日赢政知玉儿为监控太子恬,受了委屈,出面要斥责恬,为玉儿出气。甘罗阻止不及,随后跟去,结果在馆舍内双方发生了争执。言谈中恬与赢均以自己国家为盾而强硬不肯和解,甘罗赶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恬当人质,实则为两国百姓分忧,如恬离去两国交战,殃及百姓受苦。承诺如恬想不通,自可回赵。第二天玉儿进了馆舍,竟不见了恬的踪影,寻到后山,才发现恬在放飞信鸽,恬已彻底想通了甘罗的道理,留在了秦国不再妄动。
赢政得到邯郸姬的允许,与甘罗等人一起春郊狩猎。如此趣事,众童自然全都参加,连同晶儿、思琴、碧云也得以加入其中。狩猎中,小豆子救了孙儒生,秋无雪从虎口中救了思琴,赢政救出坠下惊马的碧云,由此生发出了不同的情感与心境。但碧云不同于那些少年儿童,全然是一片心机,借此成功地接近了赢政。
第六集
狩猎令众人兴奋了很久,于是大家有意又去春郊驰马。比赛中,甘罗与赢政对换了坐骑,而此时,燕国高手正在密划绑架太子赢政,原因是吕不韦此时出使赵国,燕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风闻吕不韦的出使是联赵攻燕。于是燕王派来的高手以马认人,误绑走了甘罗。一时间,众人焦急万分,想方设法要救甘罗,奸臣熊高出于私心,要打击吕不韦,便主战,想激怒燕国,借刀杀吕的门客甘罗。蒙骜站在义结兄弟和太子赢政立场也主张大军压境,迫燕交还甘罗,一时间两国关系十分紧张,交战千钧一发。
甘罗在燕误受太子待遇,后燕王得知甘罗不过是一个太子的伴童,恼羞成怒,要斩甘罗,甘罗却用智慧影响了燕王,放弃杀意。甘罗的杀与放,一时也成了燕国争议的焦点,有人认为如此神童,放“虎”归秦可惜,有人认为不放甘罗,秦国必要开战……最后是甘罗晓明了利害,并承诺自可退秦国大兵,才使燕王同意将他押至阵前,视情而定杀与赦。
第七集
甘罗大难不死,众人欢庆。吕不韦也认为甘罗能助赢政,允赢政与甘罗多习朝野政务,以利他日登基。这一下赢政名正言顺地可出宫“微服私访”了。期间与甘罗巧断了几个地方奇案。
这日俩人又遇一富家贿赂县官之案,经细查中方知县官仍是一清宫,一是苦于穷乡僻壤,财资不足以治县;二是慑于送贿者乃王族远戚,不敢得罪,为了不被疑与权贵们相敌,无奈之中收受贿赂。他收受后则一一列账登记造了册,一时间成了个疑难案。做为王族的赢政没当回事,但甘罗却从中看出了不妥,为正世风朝纲,主张贿赂者也应治罪,一时两人争议不休。
吕不韦得知此事,与子楚商议,决定借此案打击熊高的“元老奸臣帮”,支持了赢政和甘罗,面甘罗惩霸之举,民心为之而动,声誉远扬。
第八集
追杀太子的赵使何在?无凭无证怎能削平原东宫奸臣帮势力?就在这为难之际,甘罗动用了小豆子。小豆子原本就由甘罗派出,暗地城监督起了碧云。通过过小豆子,了解到曾与碧云接触过的赵使在在一客栈。蒙骜率兵欲将其捕获。碧云知情已暴露,告诉赵使,正要逃时,秦兵已到,赵使为保碧云,夺剑自尽。幸亏搜出了东宫交给赵使要转呈赵王的一信物。
吕不韦凭此信物,怂恿子楚动了杀心,借机废了长兄,其母闻讯,上吊自尽。吕不韦暂时锉了元老奸臣帮的锐气及嚣张气焰。
这时,秦朝的动乱使吕不韦将目光转向了人心归服。吕不韦出《人心》一题予众门客,欲收集良策。甘罗身为门客。自然也要交篇策论。但他交的只是一幅画儿,画中画有爵、鹿、蜜蜂、猴子。众门客不解,吕不韦却大加赞赏,明白其意暗喻爵禄封侯。并私下问甘罗,这些谋略,可与赢政谈过?甘罗怕吕不韦疑自己功高震主,掩饰道是太子的思想,令吕不韦大喜过望,吕不韦鼓励甘罗扶佐太子,许诺太子他日登基,不忘甘罗扶佐之功,自有封赏云云……
论政必涉官场,有违母命,回避无以显才,金埋尘沙,一时甘罗也陷入了两难境地。
第九集
思琴在赢戚、秋无雪之间患得患失,优柔寡断,而在碧云生日聚会中,碧云也同时卷入了情争之境。秋无雪对碧云早有爱意,本已放下,但由于赢政渐面喜爱起碧云,被子碧云所惑,使秋无雪男子汉的争雄之心泛起,秋无雪原本忠良之扣,被奸臣所害,一直对官场报有仇视,无奈师父命他保护甘罗,而甘罗又受命扶佐赢政,这间接的任务与本意自有矛盾,此时见赢政拥美,自是不服,自思碧云是自己师弟之表姐,受自己救过之恩,与自己也曾几度眉目传情,而赢政无视朋友之情,不体察玩伴之心,仗太子之身份,欲霸碧云,这口气实是难消。于是他便不时寻机挑衅,与赢政结为情敌。
甘罗面对着众友之间陷入分崩离析,也苦恼至极。他行走游说,力求众友和好如初。这期间,与他心境最为贴近的,便显出了晶儿那善良、纯朴心地及为人,俩人成了莫逆之交。一聪一傻,倒演义出不少令人捧腹,令甘罗哭笑不得的故事,甚至有时,甘罗竟要躲开这朋友,怕她的傻缠。
第十集
赢政爱上碧云,使甘父大出所轩料,原本吝啬的甘父,这下发现了宝贝,把碧云当娘娘捧在掌心,闹出了不少笑话。
赢政第二日出宫寻碧云,俩人私游,至狩猎场遇雷雨,避入山洞。雨停之际,赢政出外给碧云采野果充饥,遭遇狼袭。幸而碧云赶来,救下了赢政。
太子失踪,宫中大乱。邯郸姬逼问晶儿说出赢政去向,晶儿哪能知,思琴借机充当打手,狠抽晶儿以泄愤恨。
甘罗则恐碧云掠走赢政,提醒吕不韦封了各路关卡,防她劫政出境。
谁知一夜忙碌,有惊无险,第二日清晨,碧云赢政同骑一匹马竟回到王宫。
第十一集
甘罗存疑,便寻机查问碧云潜伏入秦一事,旁敲侧击。碧云巧以应答,一口否认。碧云借口甘罗对己怀疑,决意离开甘家。甘父不知内情,认为得罪日后的娘娘,竟以家法责打甘罗,最后还是碧云制止才住了手,碧云只好留下。
甘罗被打,怨气无人诉说,告诉了晶儿。晶儿却傻乎乎地问出了句话:“你爷爷甘池那么聪明才聪明,怎么生出了你爸爸这个这个蠢货?莫非是隔代遗传?父将来怕也是生个蠢儿子的,如何是好?把个甘罗,弄得哭笑不得,气得半死。
第十二集
大王子楚身体日益欠佳,对宫中之事,知之处理无力,唯寄厚望于赢政。在一次探病之际,父子一场对话,使子楚得知了赢政将来必是青出蓝而胜于蓝,颇有帝王之气。言谈中,子楚暗示赢政,日后治国平天下,当绝情来欲,无毒不丈夫。子楚本意想交待赢政,日后要本着这心境处理仲父文信侯之事,却不便明说。
这番交谈对赢政影响极大,仿佛一夜之间,自己己长大成人,同时间,赢政对子楚也充满着同情之意。怜悯子楚只是个被吕不韦玩于股掌的傀儡,怜悯子楚戴了绿帽子还蒙在鼓里不知,竟对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赢政,付出真情实意,同时也感悟到了人世间的炎凉。
第十三集
为了尽快摆脱窘境地,吕不韦将目标对准了子楚。他利用常献奇方妙药之际,让碧云在药中下了它物,子楚日日进补,身体却愈发见衰。吕不韦想逢子楚驾崩时日,尽快让赢政登基,早早了结面前的危机。
这日药中又被下物,直性情的晶儿路过,被端药的思琴抓了差,也是她是心善,偶遇赢政,想让赢政借机表表孝心,将药碗硬塞给了赢政,送给子楚去服用。谁想这次又好心办出了坏事。被子楚发现药中有毒。而赢政有口难辩,一则不知实情,二则也不信会是晶儿不毒,故不便供出晶儿。所幸甘罗当即出面,机智有变地为赢政解围,做证开脱,才使赢政险中生还。
第十四集
思琴与碧云之间的矛盾也日见白刃化,只因为子楚时日不多,赢政即将登位,她们各怀心计都想争宠。
国不可一日无君,斗争尚无结果,子楚这口气必将再吊下去。子楚一堂堂国君,竟到了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的境地。
几派分争,赢政心焦,跃跃欲试,甘罗则诫此时赢政不宜显露大志,需韬光隐晦,疏学重嬉。于是赢政整日与思琴、碧云嬉戏,与甘罗斗草、斗鸭。那天太傅授课,赢政怀中小鸭跃出,满地呷呷乱跑,众人相帮围捉,一片乱哄哄情景。吕不韦恨赢政不成钢,而熊高等人得知窃喜,认为如此无用之人,纵然当了大王,也没什么威胁。
一次甘罗险些泄露心机,甘罗竟罚他论《六韬》,赢政长叹:自古少有君听臣命,甘罗道:“自古少有我这般舍命的忠臣,全为了你当这大王,少了我玩耍之趣,耿陪你受罪。一时间两人唏嘘一片。
第十五集
这天子楚死,临终托孤给吕不韦。熊高等人恨极,密谋在吊丧时刺杀威政。
一边是子楚驾崩,一边是邯郸姬生了二太子。晶儿关心地催促赢政去守灵,赢政却欲哭无泪。晶儿不解,甘罗说出赢政心思:一是怜子楚活得窝囊;二是忧怨自己即使接位,仍是吕不韦操纵;三是在立志反其道而行之,绝不似子楚那 般无能。
文武百官奔丧,吕不韦与甘罗正面接触,吕不韦自知力量不足,想让甘罗为之分忧助力,甘罗应诺。
赢政最终艰难地登上了王位,时年十三岁。
第十六集
赢政登基后,成为秦国大王。并封吕不韦为左丞相,同时吕不韦自封仲父,一直对赢政操控。
甘罗看到赢政受制于熊高老臣一派势力,又面对吕不韦的控制,赢政腹背受敌,甘罗只好戏赢政以小孩眼光看天下,那就可避过大风大浪。
六国使者以送礼为名,实则是为探听强秦新主的能力,眼见秦国内部已存斗争,六国使者各怀鬼胎,早已埋下攻秦大计。
赢政知道甘罗在政事上,可以为万民造福,希望甘罗能够取得一官半职,能名正言顺地帮助自己。可惜甘母一直反对甘罗进入官场,而甘罗本来就无心官场,加上甘罗从小就对母亲十分孝顺,甘罗只好婉拒赢政的一番好意……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赵国讨伐燕国,取得了十一城,燕国战败,便请求强秦出头,攻打赵国。
甘罗一直反对打仗,建议派使者出使赵国游说赵王,讨回十一城。吕不韦知道出使赵国,对秦国一点好处也没有,但秦国身为强国,对这事又不能不理,熊高便乘着这次机会,出了一个主意,请秦国新主赢政去进行游说,这事对赢政是一个很大考验……
第十七集
赢政知道这次出使很危险,但甘罗忠肝义胆,愿意为秦国捐躯,愿意为赢政出使,愿意为天下百姓出力,因为赢政是一国之君,如果遇到不测,秦国上上下下都会出现大乱,而且战事一起,受苦的也是苍天百姓,所以甘罗愿意承担,也甘愿为赢政冒险。
甘母反对甘罗出使赵国,但事情已定,同时了解甘罗这次出使,只是为了阻止战乱发生,甘母十分痛心,含泪送甘罗出城……
碧云、无雪、玉儿、晶儿都跟甘罗道别,赢政目送甘罗离开秦城,也特意祝酒送别,赢政心中担忧不已……
碧云把消息暗中通知田卓,赵王知道甘罗这次出使赵国目的,是为讨回燕国十一城,赵王早已知道甘罗聪明绝世,扶助赢政,赵王一心想把甘罗除掉,所以设下阴谋,在路上安排死士,准备把甘罗杀掉。但匡庐老一直暗中保护甘罗,甘罗也知道师父在自己背后一直保护着自己……
第十八集
匡庐老人知道赢政准备封甘罗为丞相,便命甘罗领受封禄,因为这样可以左右朝政,也可以正式为百姓做点事。甘罗坦言曾答应过母亲不入官场。匡庐老人虽然明白甘罗一片孝心,但天下以民为重,扶助赢政,为百姓造福,才是甘罗责任。匡庐说出的道理,甘罗心中明白,加是上命难违,甘罗惆怅不已。
甘罗送上母亲最喜欢吃的红豆糕,甘母早已猜到甘罗想说服自己,让他当丞相,甘罗指师命难违,父亲与赢政,还有吕不韦,一直都希望甘罗扶助朝政。
母亲把甘罗爷爷甘茂当年往事说了出来。其实甘茂是前朝重臣,但功高盖主,最后死于官场,甘母一直担心甘罗跟爷爷的下场一样,所以才反对甘罗当官。
甘罗问母亲,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像甘罗聪明,有计谋,有才智,他又能为万民造福,甘母是否会反对这人当丞相。甘母听到甘罗这句话,一时说不出话来……
第十九集
赢政登上百姓为甘罗修建的拜相台,要赐封甘罗,这时拜相台的台桩突然断裂,整座拜相台正要倒塌,万民惊呼。蒙将军一马当先,冲上前用身体代替木桩,把拜相台撑着。熊高看到这情景,心中气得怒火中烧……
赢政册封甘罗为秦国丞相。甘罗被赐封为丞相后,匆匆从台下跳下来,关心蒙将军情况,蒙将军看到甘罗被封丞相,心中高兴不已,但台桩早已令蒙将军内脏受伤,结果蒙将军口喷鲜血。万民看到这情景,大家一涌上前,把拜神台撑着。蒙将军最后倒在地上,甘罗看到将军受伤,看到万民为了自己而付了的血汗,心中难过,眼眶满含眼泪。吕不韦、邯郸姬在旁,看到这情景,也深深受到感动……
甘罗成为国爷之后,每天都来探望蒙将军,关心蒙将军伤势,二人之情,已到了生死这交……
第二十集
赢政与甘罗乘着吕不韦病倒床上,不能上朝,二人在殿之上,命文武百官来个游戏,就是扳臂力,结果右臂力大,左臂力小,赢政便下旨,原先左大右小文武排位的习惯,一反变成右大左小……一时间,满朝文武老臣将相,站在重定,跌跌撞撞大闹王殿。
熊高看到赢政与甘罗用扳臂力的儿戏,故意把甘罗右丞相的地位提高,把吕不韦左丞相的权力压下去,熊高心中暗暗高兴,因为甘罗毕竟是个小孩,比吕不韦更容易对付,所以也赞同这样修改朝中的老规矩……
吕不韦听到赢政与甘罗又在大闹王殿,抱病赶上大殿,但已来迟一步,更亲自请邯郸姬上殿,命赢政恢复原有左大右小的惯例。
邯郸姬也反感吕不韦弄权,便装聋扮哑,坐视不理。就这样,甘罗与赢政儿戏之间不仅戏弄了吕不韦一番,而且使幼主提高了权威,同时邯郸姬与吕不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第二十一集
这一年,秦地大旱,农田失收,民不聊生。甘母心中难过,带着无雪、玉儿把甘府的粮食全数取出来,接济灾民……
甘罗向赢政进言,采用纳粟封爵的方法,把爵位分为二十等级,捐出一千石,可以得到一级。甘罗算准了,如果要成为地方官,必须捐出万石的粟粮,以此赈灾救民。赢政也认为这方法可行,可是赢政不能作主,必须得到仲父和熊高一群老臣同意,百官支持通过……
大殿之上,熊高对纳粟封爵大加赞赏,吕不韦也认为这是为民解困的好方法,赢政得到各方支持,便实施纳粟封爵制度……
甘罗命宫中卫士打开粮苍,赈济贫苦大众,赢政与甘罗站在城头之上,看到老百姓列队取粮,二人心中高兴,总算为老百姓解决燃眉之急……
第二十二集
甘罗成为丞相之后,以他的聪明才智,先后改了朝政,同时又得到万民爱戴,连同甘父脸上有光……
甘父本是个贪心的人,他利用甘罗丞相之名,在外受贿,替人家买官。甘罗知道这事可能会引来朝廷内的另一番斗争。结果甘罗请玉儿、无雪暗中把钱还给人家,想了结这一件事。
但买官的人跟甘父吵了起来,结果把事闹大了,熊高知道这事后,追究甘父贪财受贿,迫甘罗把父亲交出来。甘罗十分为难,赢政欲助甘罗,也无从入手。吕不韦看到熊高对付甘罗,心中暗暗高兴。岂知这时蒙将军匆匆赶到大殿,指燕、赵、楚、韩、魏五国联盟屯集三十万在西山之外五里坡,准备围攻秦国,众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惊呆了……
第二十三集
大殿上,吕不韦认为外敌当前,要把甘父的事暂且放下。熊高有意让甘罗送死,便让甘罗戴罪立功,迫甘罗披甲出征,为秦国上阵应战。吕不韦明白熊高目的是为了铲除甘罗,当下赞同熊高提议。赢政听到熊高与吕不韦的意见,望着甘罗,说不出话来……
甘罗知道迎战五国联盟,三十万大军,是一场恶战,但甘罗如果能够胜仗,甘父与自己就可以化险为夷。
蒙将军知道甘罗从未上过战场,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孩如何出征。甘罗心中有数,答应迎战,但甘罗要熊高答应,如果这一战能胜,一定要放过甘父与自己。熊高竟夸下海口,如果甘罗能打胜仗,自己任由甘罗摆布……
吕不韦说这一战,许胜不许败,并叫甘罗挑选大将与兵马。甘罗却只挑将三名,蒙将军为了这事,心中不满,甘罗让蒙将军留守宫中,保护赢政……
赢政想不到甘罗冒险出征,还把蒙将军留在宫中保护自己,赢政心中感激,可是甘罗这次出征,实是九死一生。甘罗却自有良计,叫赢政不用担心……
赢政下旨,叫甘罗领兵三十万应战,可是甘罗说只需士兵五千足够了。吕不韦与熊高都愣了,见甘罗选的全是老弱残兵,不是年过五十,就是不足二十岁,很是纳闷……
第二十四集
秦国宫中,赢政一直担心战场上的甘罗,可是甘罗出征之后,一直音讯全无,赢政与蒙将军商议,要他领兵十万,支援甘罗,可是吕不韦故意拖延,不让蒙将军领兵出发,吕不韦目的上要甘罗孤军作战……
秦军军营中,无雪与士兵每天结草扎绳,军中人心惶惶。甘罗上马都要扛扶,更不懂用兵策略,对战事又全不在意,无雪忧心如焚,而甘罗动轻轻松松地吃着炒豆,观赏山景,无雪被甘罗气得半死……
五国军营之内,龙将军看到秦军屯兵多天,毫无动静,也不见秦军练兵。他早听说甘罗聪明盖世,但甘罗没有动静,反令龙将军心生狐疑,不敢妄动……
观看地址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565083html
剧情简介
唐皇后武则天怀胎12月而无法临盆,大唐大胜突厥的喜讯传来公主竟降生在朝堂之上。唐高宗李治认定女儿的降世会为天下带来好运,当场赐名太平公主。武则天也深信多年前因权力斗争而被自己扼杀在襁褓中的女儿回来了,因此对太平公主倾注特别的关怀和宠爱。当哥哥们在权力的阴影和母亲的威严下战战兢兢生活的时候,太平公主却体验著皇室所能给予一个女人的全部荣誉、美好和高傲。
剧照然而,她一生的悲剧也就在这幸福的童年中埋下了深深的祸根。在经历了两次婚姻的失败与母后武则天、皇嫂韦氏、中宗皇帝显及侄子李隆基等数十年的恩怨及权力争斗后,“接受”李隆基赐予的一尺白绫悬梁自尽,孤独地死在大明宫深处。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配音 武则天 归亚蕾 一代女皇 成年太平公主 陈红 ---- 薛绍 赵文瑄 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 张易之 赵文瑄 ---- 少年太平公主 周迅 ---- 武三思 申军谊 太平公主舅舅/武则天兄弟 韦后 贾妮 ---- 李弘 刘栋 唐高宗长子 李显 郭冬临 唐中宗/武则天儿子 魏国夫人贺兰氏 何琳 武则天的外甥女 张昌宗 高冬平 武则天男宠 崔缇 李爱军 ---- 奶娘春 林昕 ---- 薛父 雷鸣 ---- 李治 李志舆 唐高宗 武攸嗣 傅彪 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 武悠宇 叶静 ---- 少年韦氏 胡静 ---- 李贤 孙斌 唐高宗次子 李旦 王涛 唐睿宗 安乐公主 李冰冰 唐中宗李显女 童年李隆基 杨昊飞 ---- 少年李隆基 谢苗 ---- 成年李隆基 吴军 ---- 合欢 刘畅 ---- 薛怀义 赵毅 ---- 武承嗣 傅亨 ---- 谨娘 杨雨婷 ---- 上官婉儿 白雪 上官仪的孙女 来俊臣 王军 ---- 王玉善 孙佳怡 ---- 职员表 出品人 白云 制作人 李晓婉 编剧 郑重、王要、桂雨清 摄影 曾念平、袁晓满、底津生 配乐 林海 美术设计 邵瑞刚 服装设计 叶锦添 录音 瞿卫军演职员表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归亚蕾饰演武则天
本为唐高宗皇后,后成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一代女皇,宠爱太平公主,但面对成长有自己主见的太平公主也有着矛盾。
陈红饰演太平公主(成年)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身上遗传着母亲的很多优点,人生坎坷,精明。
周迅饰演太平公主(少年)
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赵文瑄饰演薛绍
太平公主第一任丈夫,对太平有着相当复杂的感情。最后不堪重负,并为了原配自杀。
音乐原声 歌名 作词 作曲 演唱 备注 《太平》 金放、郑重 严振翔 李妍 主题曲 《长相守》 金放、郑重 林海 王兰 片尾 幕后花絮1、从少年到老年的太平公主,是陈红第一次演一个年龄跨度这样大的角色。
剧照2、该剧是陈红结婚生子后首次接演的电视剧。
3、赵文瑄表示非道德化的男宠角色非常有难度,演得也很疯狂。
4、画家任桂安、付继英夫妇无偿创作提供荷花、牡丹屏风、母子连心图以及与真人等高的唐代五先皇像给剧组,提升美术和置景的效果。
5、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古装戏,也是一部“血腥的文艺爱情片”。全剧58个主要角色,到头来57人在权力、情感的争斗中命丧九泉。
6、《大明宫词》的特别还体现在剧中人物的服装及视觉感受上。据悉,导演李少红为了使整部戏的主体风格、台词、服装较好地融合起来,特意从台湾请来了富有经验的服装造型设计家叶锦添加盟。叶锦添最广为观众所知的作品是陈冲导演的获奖**《诱僧》。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导演李少红表示,不想过于拘泥历史,最初选的剧本是小说《太平公主》,是写太平公主一个人的,后来改成了两个女人的戏,戏的重点是女人的感情和权力之间的矛盾。武则天和太平公主是一对母女,她们既是女人,对感情有强烈的渴求,又是权力的中心。“太平是这个戏的主要叙述角度,我们设计她是为感情活着的人,武则天则是因为权力而牺牲情感,她们形成强烈的矛盾;武则天一心一意想把女儿培养成纯粹的女人,未料想太平公主的个性和自己如出一辙,到头来成为自己权力和情感上最难对付的冤家对头。其他派生出的人物是她们周围的男人,张易之便是个欲望无边的男人。我觉得这个戏用欲望定义非常准确,权力和情感的欲望。”
剧照 角色选择该剧定义武则天首先是个女人,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对于这个形象,制作方认为归亚蕾很合适。
导演李少红在开拍前将剧本送给好友陈凯歌等人征求意见,陈凯歌看后推荐妻子陈红出演女主角太平。李少红原在为女一号的人选费思量,考虑到陈红外形亮丽,在海外也有观众缘,接受了陈凯歌的建议,由陈红出演太平。
太平一角原由陈红和宋丹丹分饰青年、老年的太平公主,后制作方考虑到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觉得演员换得太多,给人印象分散了;再是因为宋丹丹和陈红形象上的差别还是比较大,而且宋丹丹因没有演过历史剧,演这部戏有很大的难度,后来主动提出放弃这个角色。最后由陈红一人饰演青年及老年的太平公主,由于换角,老年戏也由14集缩短到5集。
造型设计制作方想在视觉感受上表现出迥异于别的剧的独特性,为此李少红邀请服装造型设计家叶锦添担任人物造型设计,作为在传统的服装、化装、道具基础上加入的一个新行当,统领各个部门。
拍摄过程该剧拍摄主要是在北京、涿州和无锡完成的。在无锡和涿州基本是外景拍摄,内景拍摄则是在北京搭景完成的。剧组在北京**制片厂亚洲最大的摄影棚里,搭建了蔚为壮观的场景。
后期制作在中央电视台的审片中,由于某些地方存在暴力和暴露的问题,有些情节也过于拖沓,对该剧进行了删节和重新编辑,将原长40集的《大明宫词》删改到37集,整个剧情更加紧凑和明朗。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播出日期 播出平台 2000年3月30日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 剧集评价 正面评价该剧细节的刻画、背景音乐的烘托乃至一些小道具、小饰物的装点,无不能看出这部戏制作的精巧与用心。尤其是其中演员对白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诗化的长句、半文半白的语体、类似于舞台表演式的 澎湃的台词,第一次在电视剧中出现。语言的流畅性、音乐性和张力得到了完全的展现。画面清丽优美晓风过处,乌丝轻扬,衣裙飘飞,好似衣带当风的仙子从画中走来。能达到这种效果,服装设计也功不可没。质地轻柔的彩色薄纱的大量使用,使风的特效发挥得淋漓尽致。(精品购物指南评)
剧照 负面评价该剧的故事是跳跃式的,编导好像是采取以人物“带”故事的手法来推展情节,可遗憾的是几条故事线索不仅不清晰,而且还因为一些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不清,故事总像断尾巴的蜻蜓一样接续不上。另一方面,情感戏较多,可是在写法上太过抒情、浪漫。张易之与太平公主在大明宫的情感戏,空灵虚幻的大段台词,成了对观众忍耐极限的最好考验。(精品购物指南评)
近日,28岁的释小龙近照曝光,减肥塑身成功后,释小龙五官分明,网友的纷纷点赞评论:
“变帅了!终于找回了颜值巅峰”
“塑身成功了?身材很棒。”
释小龙,本名陈小龙,1988年1月6日(农历丁卯年十一月十七)出生于河南郑州,中国男演员。
1990年,两岁时拜少林寺第30代接法传人释永信为师,赐法名:释小龙。在1992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表演中,获得少林通臂拳、罗汉棍两项优秀奖。2000年参加全国少林拳法大赛开幕式。1993年8月,与台湾歌星林志颖合拍了第一部影片《旋风小子》。1994年4月与香港影星吴孟达、郑少秋合拍了**《新乌龙院》,在台湾创下了两亿的票房成绩。2009年,释小龙在前往美国学习4年之后,重回演艺圈,借助《叶问2》重返大银幕。2010年,主演电视剧《七种武器之孔雀翎》。2012年,主演电视剧《自古英雄出少年》。2013年,释小龙与韩雨洁主演了方文山执导的唯美爱情**《听见下雨的声音》。2013年,主演电视剧《无敌铁桥三》,剧中饰演“铁桥三”。2015年7月接拍都市武术暖心情感电视剧《爱的速递》。由刘雪松导演,萧子屈编剧,杜淳,姚笛,曾晓斌,万昊辰,释小龙等主演。 10月释小龙接拍《惊天岳雷》,在剧中出任搞笑担当。
释小龙电视剧作品:
1999年11月 《少年包青天1》 饰 展昭
主演:周杰 释小龙 任泉 刘晓虎 李冰冰
2000年09月 《八岁龙爷闹东京》 饰 刘赞
主演:释小龙 焦恩俊 许还山 张恒 徐锦江
2001年02月 《少年包青天2》 饰 展昭 配音:毛毛头(首都经贸大学学生)
主演:陆毅 任泉 释小龙 刘晓虎 范冰冰
2001年04月 《九岁县太爷》 饰 心远 配音:徐小青(总政治部话剧团)
主演:曹骏 释小龙 吴孟达 曹颖 少年包青天3之天芒传奇
2001年06月 《蝶舞天涯》(又名《吕布与貂蝉》) 饰 小天涯(小吕布)
主演:陈红 李小璐 保剑峰 聂远 释小龙(客串)
2001年07月 《乌龙闯情关》 饰 释小龙
主演:曹颖 孙耀威 释小龙
2001年08月 《少年黄飞鸿》饰 黄飞鸿
主演:释小龙 吕丽萍 何中华 陈龙 杨名 冯鹏飞
2001年11月 《卧龙小诸葛》 饰 马谡 配音徐小青(总政治部话剧团)
主演:释小龙 任泉 谢苗 刘晓虎
2002年05月 《倚天屠龙记》 饰 少年张无忌 配音:金锋(原上海**译制厂演员)
主演:苏有朋 贾静雯 张国立 王刚 释小龙 (客串)
2003年 《萍踪侠影》 饰 小张丹枫
主演:黄海冰 范冰冰 黄晓明 张国立 释小龙(客串)
2003年《醉侠张三》 饰 冯德禄
主演:吴越 郝蕾 释小龙吴辰君
2003年《水月洞天》 饰 尹天仇
主演:于波 蔡少芬 徐少强 杨俊毅 张晋 陈法蓉 阳光 卢星宇 郑佩佩 释小龙 沈晓妍
2003年《隋唐英雄传》 饰 裴元庆
主演:黄海冰 聂远 林子聪 任山 寇占文 王绘春 释小龙 徐锦江 申军谊 方青卓 谢君豪 杜志国 高雄 岳菁蔚 童蕾 杨树林 谭建昌 卓凡
2005年07月 《少年包青天3》 饰 展昭
主演:邓超 释小龙 赵阳 秦丽 杨蓉 杨丽晓 何中华 吴樾
2005年 《薛仁贵传奇》 饰 李剑山
主演:保剑锋 金巧巧 王卫国 张铁林 李小冉 吴越 释小龙 计春华 王晓 包德馨 高梓淇 牛梦尧 李松珂
2009年 《包三姑外传》 饰 董宝玉/李南山
主演:释小龙 李绮红 陈浩民 于波 陈志朋 庹宗华 章龄之 陈为民 谢丽金 贾延龙 赖晓生等
2009年 《七种武器之孔雀翎》饰 孔雀山庄少庄主秋凤梧
主演:释小龙 穆婷婷 于莎莎 于波
2010年 《十二生肖传奇》饰 龙(耀天)
主演:郭品超 杨幂 李曼 陈浩民 释小龙 牟凤彬等
2010年 《盖世英雄方世玉》饰 洪熙官
主演:释小龙 杨子 元秋
2011年05月 《自古英雄出少年》饰 铁彪
主演:释小龙 白静 吴磊 孙一明 花騉
2012年《七种武器》第一部《孔雀翎》
2013年10月拍摄《无敌铁桥三》
2015年7月《爱的速递》10月《惊天岳雷》
释小龙,本名陈小龙,1988年1月6日(农历戊辰年十一月十七)生于河南郑州,中国男演员。
1990年,两岁时拜少林寺第30代接法传人释永信为师,赐法名:释小龙。在1992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表演中,获得少林通臂拳、罗汉棍两项优秀奖。1993年8月,与台湾歌星林志颖合拍了第一部影片《笑林小子》。1994年4月与香港影星吴孟达、郑少秋合拍了《新乌龙院》,在台湾创下了两亿的票房成绩。2000年参加全国少林拳法大赛开幕式。2008年,释小龙与地高龙(郑晓宾)、潇小龙被选为大陆三小龙。2009年,释小龙在前往美国学习4年之后,重回演艺圈,借助《叶问2》重返大银幕。《叶问2》中,他饰演了叶问的徒弟。2013年,释小龙与韩雨洁主演了方文山执导的唯美爱情**《听见下雨的声音》。
中文名 陈小龙
外文名 Ashton Chen
别 名 释小龙、龙少、功夫王子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星 座 摩羯座
血 型 O型
身 高 174cm
体 重 68kg
出生地 河南登封
出生日期 1988年1月6日(农历丁卯年十一月十七)
职 业 影视武术演员
毕业院校 美国纽约艺术专业高中
代表作品 孔雀翎 少年黄飞鸿 少年包青天系列 火线追凶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主要成就 3届郑州少林武术节器械表演奖
第二届中国电视艺术十佳演员
中国十大武术形象人物之一
中国80后十大杰出代表人物
与穆婷婷一同获开年荧屏情侣奖
亚洲偶像盛典获亚洲经典童星
少林武术通臂拳罗汉棍优胜奖
春节晚会节目新龟兔赛跑二等奖
广东武术比赛获大陆三小龙称号
属 相 (丁卯)兔
1547年1月19日,庄严肃穆的克里姆林宫乌斯宾大教堂正在举行隆重的加冕仪式,当满头银发的大主教马卡里把镶满珠宝的莫诺马赫皇冠郑重地戴在年仅十七岁的大公伊凡四世(又被称为伊凡雷帝)头上的时候,俄罗斯 历史 上新的一页开始了。
伊凡四世加冕成为俄国 历史 上的第一个沙皇,这决不仅仅意味着“称号”的改变,而是代表着一个民族帝国意识形态的形成。从这时起,到十九世纪末的仅仅四百年时间,沙皇俄国从一个地处欧亚平原一隅的、面积28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发展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这是一种何等惊人的扩张速度!
从伊凡四世起,象征着沙皇统治的双鹰旗帜,就开始在北半球的上空猎猎飘扬。
那么,沙皇俄国为何如此扩张成性呢?它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环境如何?扩张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它本身所具有的东方基因,又是如何形成和助长了它在东方的扩张?另外,沙皇除了他手中高举的军刀以外,他还拥有什么魔力和法宝,驱使那些好战的哥萨克分子,像决了堤的洪水,向广阔的欧亚平原没有遮拦地倾泄而去?这一系列看似简单实则颇费考究的向题,长期以来,引起了人们无限的兴趣。
一架没有栏杆的婴儿车
俄罗斯发祥于欧亚大平原。它的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川大地,既没有高山大川可凭,也没有雄关要隘可守。对于一个刚刚诞生的国家来说,欧亚大平原是一架没有栏杆的婴儿车,毫无安全可言。因此,它饱受过侵略和奴役之苦,那些神出鬼没的草原飞骑和金戈铁马的鞑靼军队,就曾是酷爱自由与独立的俄罗斯的大敌。在经过了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的血与火的洗礼后,俄罗斯终于挣脱了鞑靼人奴役的枷锁,但是,就像胜利来之不易一样,要保卫胜利也是极不容易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就不得不经常扩张边界,以防止他们的敌人接近他们。
这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存规律,一种本能而已。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教授曾经指出:生存和安全是人的头等需要。一个民族的心理也是这样。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扩张行为,也只是出自一个单纯的欲望——继续生存的本能,这是一种对地形所造成的危险的直接反映。
近代地理大发现认为,有没有出海口和领海,几乎成了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近代 社会 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方面,俄国也有着先天的缺陷。因为濒临俄国北部和东部的海洋,尽管海岸线很长,实际上却不能用于经济上的需要。唯一起着海上大门作用的是阿尔汉格尔斯克——白海上的一个港口,但它一年也有9个月的封冻期。
铁路时代出现前,一个国家没有出海口,就等于与世隔绝,它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将停滞不前,对外贸易也将仰人鼻息。因此,寻找出海口的愿望,也是助长俄国向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到彼得一世时期,向海洋扩张的愿望就更为迫切了。马克思曾经评论说:“‘俄国需要有水域’这句话,成了彼得一生的座右铭。”
此外,人烟稀少的亚欧大平原,还使俄国远离当时世界上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这就导致了俄罗斯文化上的孤立,从而迫使它不断地寻求与西方的一些中心对话。
俄罗斯的这种地理环境,一方面赋予了它对外扩张的内在要求,另外,也提供了它对外扩张的客观条件。既然亚欧大平原只是一架没有栏杆的婴儿车,它没有山川河流作为屏障来保护一个弱小的俄国,同样,它也不会有障碍来阻挡一个野心勃勃而又日渐强大的俄国。遍布于亚欧平原上的横交错的河流网,四通八达的连水陆路,无疑助长了它向南到黑海、向西到波罗的海的大移动。再加上广阔的东部地区人烟稀少,这就给俄罗斯向东殖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空前的机会。
有关地理环境引起扩张的观点,在许多学者们看来也是成立的。尼古拉·伯狄阿耶夫在他的论文《论空间对俄国人精神的抑制》一文中,就清楚地写道:“我虽然不是从亚欧平原成长起来的俄罗斯国家的同情者,但我也认识到它是为控制广阔土地而斗争的产物。我认为是自卫迫使俄罗斯人赶走侵略者,并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坚定地保卫自己,但由于居住的地方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自然保护条件,他们就不得不经常扩张他们的边界·•••••”
从另外一个角度,比如说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尽管早期的俄罗斯就野心勃勃地极欲扩张它的版图,但它毕竟还面临着复杂的周边环境。
西面,与俄国毗邻的有立沃尼亚(约相当于今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立沃尼亚以南是立陶宛大公国。俄国的西北方则为瑞典(其版图包括芬兰)。这些国家是俄国向西方扩张的严重障碍。特别是立沃尼亚位于俄国进入波罗的海的咽喉之地。立沃尼亚原为日耳曼骑士团的领地,后来成为独立国家。十六世纪时,立沃尼亚四分五裂,内战频仍,名义上是日耳曼帝国的组成部分,并受罗马教皇的庇护,实际上成为它的邻国瑞典、丹麦、波兰、立陶宛长期争夺的一块肥肉,俄国也想染指其间。至于波兰、立陶宛控制下的白俄罗斯、乌克兰,早就成了沙皇俄国觊觎的对象了。但是,和当时的东北欧强国瑞典、丹麦、波兰、立陶宛比起来,俄国还只是一只初生牛犊,尽管勇气可嘉,毕竟实力有限。不过,随着俄国实力的发展,这些国家也都纷纷成了它的俎上肉。
南面,与俄国连界的是从金帐汗国的废墟上站立起来的克里米亚汗国,再往南是土耳其人。土耳其人的前身为突厥人,它们于1453年征服拜占庭后建立奥斯曼帝国,它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地跨欧亚非三洲,特别是控制着黑海与地中海相连结的咽喉要道——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克里米亚本身实力不强,但它得到了强大的土耳其的支持,不仅堵塞了俄国进入黑海的道路,而且还经常袭扰俄国。
东面,与俄国接壤的是位于伏尔加河中下游的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以东则是诺盖汗国,再往东就是失必儿汗国了,这些汗国都是从金帐汗国中分离出来的。伏尔加河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向被俄国扩张主义者称为“天下胜地”。喀山汗国的首都喀山城是通向乌拉尔一带的必经之地,也是东欧、北欧同高加索、中亚地区贸易往来的冲要之道。如果俄国一旦占领喀山,即可获得东进和南下的基地。再加上喀山等诸汗国实力相对弱小,因而就成了俄国扩张主义者的首批祭品。
吉普赛式的斯拉夫人
如果说自然环境造就了俄罗斯的扩张主义的话,那么,这种扩张主义的早期特征则是斯拉夫民族对亚欧平原长达数世纪之久的移民过程。从许许多多生动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知道了一个喜欢迁徙的民族——吉普赛人。他们携儿带女,轻装简从,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而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似乎也有着吉普赛人的习性,在广阔的亚欧平原上漂泊、游荡,艰难地繁衍着他们的生机和文化。
据编年史记载,斯拉夫人对亚欧平原自愿或非自愿的移民,比俄罗斯扩张主义的所有其它表现要早出现几个世纪。一般说来,斯拉夫农民的漂泊迁移,并不像吉普赛人那样浪漫,而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被迫不断深入内地和向北或向东推进的:寻找没有游牧部落袭击危险的土地;获得自由土地的愿望;希望躲避国家那些贪得无厌的税吏和募兵官。早在六世纪东斯拉夫部落到第聂伯河起,他们就开始利用第聂伯河方便的交通条件来扩大他们的领域。他们顺利地向南移动,远达黑海南岸并且往北到达伏尔加河上游。
从十一世纪开始,斯拉夫人的移民进入第二个阶段。波洛伏齐游牧部落的蜂拥而至,使基辅周围的南部草原生活变得日益不稳定,于是许多斯拉夫人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去,其中许多人的迁移完全超越了过去斯拉夫人的定居线。这批移民的到来,使附近地区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日益强大起来。这个公国位于蒙古人控制的罗斯地区的中心地带,而后来的莫斯科公国,就恰好诞生在这里。
在蒙古人统治的时代,斯拉夫人的扩张主义和移民传统虽然被限定往北方发展,但决不能说它们移民的范围缩小了,恰恰相反,数千逃难的农民逃往卡累利阿以躲避蒙古人的恐怖,因而给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提供了一个要求合并该地区的机会。
斯拉夫族迁徙的第四次浪潮是从十六世纪中期开始的,这时俄罗斯国家已经建立,这次迁徙的浪潮成了任何官方的政治合并的先声,并为俄罗斯后来的边界扩张奠定了基础。当时,立沃尼亚战争在进行,为了反抗无休止的战争加诸农民的横征暴敛和拉枫征兵,也由于响应回到南方肥沃土地去的多年梦想的召唤,数千莫斯科国的农民向南方迁徙,其中大半迁入顿河流域和顿涅茨克河流域渺无人烟的土地。随着最初的农民进一步向南移动,他们建立起一些新的哥萨克社区,这些社区正好处于莫斯科政府的代理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因此,俄罗斯向黑海扩张最早的事实就是半逃亡的农民偶然的推进,如果没有他们的先期移民,那么征服和兼并黑海地区的进程就会被大大地推迟了。农民成了俄罗斯扩张的先遣队。斯拉夫农民最后一次迁徙的浪潮发生在十六世纪后期和十七世纪初,这是对开垦拥有诱人的自由土地的西伯利亚的响应,也是再次为反对压在莫斯科国全体农民身上越来越重的横征暴敛的一次无声反抗。提起“西伯利亚”,一般人会感到毛骨悚然,在他们的想象中也许会涌现出沼泽密布、冰雪茫茫的蛮荒景象。人们也许还会认为这里除了偶尔出现几个原始的土著外,就是满山遍野的野狼,间或有几个手持火枪的哥萨克······当然,这只是一般人的想象而已。其实,在一代又一代的拓荒者看来,这里是一片绚丽多彩的土地,到处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的生活充满艰辛也富有自由。无论是宁静夏日贝加尔湖阳光明媚的景致,或是西伯利亚土著居民的纯朴热情,都令许许多多的拓荒者们心向神往。
但是,无论怎么说,这最后一次农民迁徙的浪潮却大大地促进了政治的统一。这次迁徙严格说来是随着皮货商人之后的,可是,在政府推行它的殖民政策之前,农民迁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以商人和教士为代表的俄罗斯官方人士,而且总是在数量上大大超过由国家遣往的移民。十七世纪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由于农奴制度的强化,自发移居的农民的数量大大减少了。以后,沙皇政府又严格地规定了农民流入西伯利亚的比例,从此,斯拉夫农民的移民浪潮基本停止。
但是,回顾十七世纪以前的 历史 ,我们发现,俄罗斯农民几乎在一切情况下都是走在国家官吏之前的,因此,他们才是亚欧大草原上真正的拓荒者。为了寻求肥沃土地或为了免遭游牧民的袭击或为了逃避国家的兵税,冒险的俄罗斯农民以他们勇敢而不畏艰辛的行动,扩大了俄罗斯人对于自然界的不幸的是,他们勇敢的行动,反倒给他们力求逃避的那国家开辟了扩张的道路。他们越是走在政府的前头,他们就越是助长了俄罗斯扩张主义加快速度。
金钱的诱惑
在促使向外扩张的诸因素中,贸易是最恒久不变的因素。早在俄罗斯统一国家出现之前,这种商业与扩张互为推动的情况就已经出现了。北欧海盗出身的瓦良格人首先发现了斯拉夫人地区巨大的商业意义:他们的领土能够用来连接巴格达和君士坦丁堡的市场与加罗林帝国的市场之间的贸易路线。于是,瓦良格人南下征服斯拉夫人,建立起基辅罗斯,为了实现他们建立商业大帝国的梦想,最初的几个基辅大公执行着扩张主义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在处理同拜占庭帝国的关系方面,基辅把对外扩张作为对外贸易的补充,几次发动了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最终迫使后者接受屈辱的条约,为基辅罗斯的商品和奴隶贸易进入拜占庭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
俄罗斯国家统一以后,莫斯科商人控制并且主持着罗斯地区的贸易事业,伊凡四世时,因为贸易冲突而引发的国际争端达到了严重的关头。1552年对“天下胜地”喀山的迅速征服被伪装成为一次反对伊斯兰教徒的基督教十字军,而1554年和1556年征服阿斯特拉罕时就公然以给莫斯科的贸易打开整个伏尔加河流域为目标。1558年,为了不使俄罗斯被排挤到欧洲贸易活动的外围,伊凡四世冒着极大的危险,发动了耗费巨大的立沃尼亚战争,以求在波罗的海海岸为莫斯科获得一个港口。因为在伊凡四世看来,只要他保有哪怕是最小的一个港口,这个战争就证明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但由于波兰、立陶宛和瑞典三方都反对伊凡插足波罗的海,因而伊凡四世最终一无所得。
在彼得以前莫斯科国领土扩张的最后阶段多半是为贸易事业推动。这种由于经济上的贪婪而引发的对外扩张在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达到了高峰。前面说过,西伯利亚的自然条件是艰辛的,但是那里也埋藏着淘金者的梦想。许许多多希望发财致富的商人和哥萨克分子,冒着生命危险,在西伯利亚寻找着发财的机会,他们中间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则长眠于此。
对于商人们的冒险和扩张,沙皇政府是完全同意的。它先是授予大商人斯特罗干诺夫家族一项政府专利权,允许他们在西伯利亚进行殖民掠夺。对于那些自发前往东方的人们,沙皇政府则通过一种纳贡效忠(以毛皮、牲畜等纳贡)的制度把他们管理起来。到1590年,沙皇政府又派出军队永久驻扎西伯利亚,用来镇压地方的起义。
沙皇政府与商人的紧密合作,不仅巩固了它在西伯利亚的势力,而且主持了不断向东寻求皮货的探险。这个殖民扩张进程于1648年达到了顶点,在这一年里,谢苗·迭日涅夫通过白令海峡自欧亚大陆的东北角到达了美洲大陆。
因为贸易的关系,沙皇政府除了在东方冒险外,还在西方与南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在西方主要是争夺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在南方则是为了打通由黑海到地中海的商路,这一切都在证明,是金钱和贸易的巨大诱惑,促使沙皇政府进行着全方位的扩张战争。贸易与扩张,有一种极为密切的关系,用马克思的话说:“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商业资本,到处都代表着一种掠夺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时代的商业民族中的发展,是和暴力掠夺、海盗行径、绑架奴隶、征服殖民地直接结合在一起的。”俄国的商人阶级也是这样,为了保证贸易道路、商业利润以及殖民掠夺,不断地支持和推动沙皇政府向外扩张。
正教的光辉
宗教原则虽然从来没有靠牺牲政治的利益而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它却常常成为一个有用的理论,因为它能掩盖扩张者为掠夺金银财富而发动战争的凡俗动机。从988年罗斯军队皈依罗斯人的生活方式,鼓舞和发展了他们个人的和公众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东正教赋予俄罗斯人一种世界观,使他们可以向其周围的人们-东面的伊斯兰教徒和西面的罗马天主教徒-定出自己的方针。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伊斯兰教徒和罗马天主教徒都对他们的政治生存因而也对他们的宗教生存摆出了一种威胁姿态。
基辅和莫斯科公国反对信仰其他宗教的国家的大多数军事行动,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并且以十字军的形式出现:夺取新的领土以扩充东正教的边界。因此,我们除了看到由地理限制引起的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和经济欲望引起的贪婪外,我们还能看到俄罗斯扩张主义的另一方面,即由宗教的救世主义产生的热诚。既然俄罗斯被信仰其他宗教的列强长期包围,那么东正教在彼得以前俄罗斯的征服理论中就成了坚定不移的信仰。
伊凡四世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就是以宗教的名义完成的,有些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的征服和扩张有时也假借宗教的名义。莫斯科特列基雅科夫画廊展出的著名圣像《教会的得胜》,就充分说明了伊凡四世是如何假借宗教的名义进行他的扩张事业的。这幅圣像表示沙皇伊凡与大天使米哈伊尔和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并列,表示在崇高的东正教征服者的神圣传统中,伊凡乃是神圣的后裔。当伊凡在劲头十足地与立沃尼亚人进行战争时,就把他们都当做是不信上帝的人。他还三番五次地把自己描绘成基督教的监护人,因而被赋予了统一基督教世界的任务,以便与他的伟大前辈康斯坦丁皇帝媲美。
就俄罗斯教会来说,它在配合莫斯科当局扩大边界方面也是毫不示弱的。从1328年俄罗斯的总主教移居莫斯科起,他们对莫斯科大公们日益增强的野心就更加给予道义上的支持。1453年,当东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陷落使莫斯科国成为唯一自治的东正教的政治体系时,教会在努力发展莫斯科国的帝国意识形态方面的呼声变得更响亮了。瓦西里三世时期,僧侣弗洛菲正式提出了“第三罗马”的理论。他在给瓦西里三世的文件中阐述了这一理论,他写道:
“至高至贵的君主,基督教正教的沙皇,大公陛下······您将取代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地位。
“第一个罗马因信奉异端而垮台,第二个罗马一君士坦丁堡的教堂之门也被伊斯兰教徒的战斧所劈开。现在这里是新的第三罗马,保持您的皇位以及神圣使徒的教会,使宇宙之内、普天之下,永远照耀着正教信仰的阳光。
“尊敬的沙皇啊!因为一切信仰基督教的王国将统一于您的王国,您也将成为普天之下基督教的沙皇。
“尊敬的沙皇,请自尊自爱吧!全部基督教王国将统一于您。两个罗马已经垮掉了。第三个罗马屹立着,而第四个罗马永不会有。”
这种呼声就是要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全世界的基督教王国要统一于沙皇俄国,而沙皇将成为全部东正教徒的沙皇。
虽然都主教和教士们在直接影响莫斯科国的领土野心方面并不成功,但他们能够把救世主和宗教使命的生气勃勃的 情感 灌输进莫斯科国的外交政策。到伊凡四世统治时,整个朝廷受到一种基督教优越感和自以为是的气氛的影响,这种气氛一方面增强了把新教徒赶出波罗的海的欲望,另一方面在东方穆斯林地区加强了基督教广泛殖民的政策。
在十七世纪初,当弗拉莱特总主教与他的儿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沙皇共同统治时,教会有更多的机会指导莫斯科的外交政策。到1633年弗拉莱特死之前,他拟订了计划,以便有朝一日罗曼诺夫王朝的俄国能够进行反对波兰的战争,不仅要报复在混乱时期波兰的干涉,而且要使好战的东正教与好战的波兰天主教打仗。他这样做的时候得到了老百姓的有力支持,因为他们把波兰看成是反对基督的化身。随着1652年尼康总主教的就职,俄国更加转向信奉东正教的东方,并且拟就了解放那个地区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们的计划。一旦波兰被迫宣布中立和东乌克兰被兼并,这种野心就与莫斯科现实主义的计划相吻合,即与土耳其打仗。从十四世纪以来,侵略成性的基督教君主的原则与俄罗斯东正教会的世界野心已经结合起来,到1700年他们终于完全合拍了。这时,沙皇认为,俄罗斯强大到足以向土耳其人挑战了。巴尔干半岛的关键是信奉东正教的各族人民,这给俄罗斯提供了一个进入巴尔干地区的绝好口实-解放巴尔干。这最终使俄罗斯人的贸易有一个通过战略要津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出口。
沙皇-帝国意识的象征
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俄罗斯的统治者开始把自己说成是罗马皇帝的后裔和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甚至把自己描绘成金帐汗国的大汗继承人。这种努力把自己装扮成正统继承人的做法,在中国 历史 上也曾出现过,但这种情况在西方似乎更多。
就俄国 历史 来说,早在伊凡·卡利达时期,这位号称“钱袋”的大公在取得“弗拉基米尔大公”的称号后,就把它(指称号)扩大为“全俄罗斯之王”。伊凡在这样做的时候宣告说:我们是伟大的留里克家族的后裔,留里克王朝的世袭权起先确定在基辅,后来移往弗拉基米尔和苏兹达尔,现在已经在莫斯科确立起来了。这种宣称自己为某一个伟大家族后裔的做法并不仅仅是为了一种表面上的虚荣,而是反映出莫斯科公国所逐渐形成起来的帝国意识形态。因为他们的所追求的目标是收回他们的“世袭领地”(遗产),也就是世世代代扩大领土的幻想。
1473年以后,伊凡大帝在许多场合都用“沙皇”这一称呼号,这是莫斯科公国在帝国意识形态方面采取的一个象征性步骤。“沙皇”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皇帝的称号“恺撒”,意思是“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原来是俄国人用来称呼拜占庭皇帝的,后来,俄国人也以此来称呼蒙古可汗。
伊凡大帝的这一举动,关系到下列的事实,即留里克家谱把莫斯科公国的家族上溯到古代罗马皇帝。为了给日耳曼皇帝(他也把自己当作罗马统治权的继承人)以深刻的印象,伊凡还使用了双头鹰的国徽(这原来是拜占庭帝国的国徽),对此,恩格斯曾经形象地指出:“当君士坦丁堡刚落入土耳其人之手,莫斯科大公就把拜占庭皇帝的双头鹰加入了自己的国徽,从而宣称自己是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和复仇者;大家都知道,从那时起俄国人就力求占领沙皇格勒即沙皇城(他们在自己的语言中是这样称呼君士坦丁堡的)。后来小俄罗斯的富饶平原又引起了他们吞并的欲望。”
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成为“沙皇”,这表明,他也成了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总之,莫斯科的统治者们采用和从战略意义上运用种种称号以及为这些称号附加上意识形态,这不仅想要表示与其他统治者平等,而且等于公开宣布了扩张主义计划,这对于莫斯科的一些敌对国家来说,还是起了一些作用的。
莫斯科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还日益觉得他们是金帐汗国的遗产继承者,并把金账汗国曾经拥有的全部领域作为俄罗斯帝国政策的一种最终目标。在俄罗斯统治者看来,只有它才最有资格提出在前宗主的区域内充当领导者的要求。在对伏尔加河中、下游的两汗国进行征服的过程中,尽管莫斯科曾策动信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作为一支基督教十字军而进行战斗,可是,莫斯科国的统治者却是以充当早先金帐汗国旧址的当然继承人来进行这次东方战役的。在俄罗斯的思想里,把沙皇的称号与罗马恺撒的概念联想起来以前,沙皇这个称号同“汗”这个称号早就是同义语了。在伊凡三世取得喀山战役胜利之后,他才第一次采用了“沙皇”的称号。当伊凡四世以“沙皇”之尊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时,他乃是作为金帐汗国的汗的真正继承人而这样做的。在向东征服的过程中,沙皇政府利用许多土耳其部落和蒙古部落把它当做可汗继承人的这种感觉,为它的征服活动创造了心理上的有利局面。直到十八和十九世纪,对于加尔梅克和布里亚特人来说,沙皇还是他们心目中的“白汗”。
这样,“沙皇”这一明显表露俄罗斯帝国心迹的称号,就成了一个万能的法宝。在向西方推进的时候,俄罗斯的统治者就把自己看作是罗马皇帝的后裔和拜占庭皇帝的神圣继承人;在向东方推进的时候,他又是金帐汗国的继承人了。东正教的俄罗斯尽管曾打着“维护正教信仰”的旗帜对外用兵,但它却是心甘情愿地承认伟大的穆斯林统治者的威望的。实际上,它只不过是利用了自己辉煌的过去——由基辅罗斯以及罗马帝国和蒙古帝国——所提供的一切可能的条件,为它的勃勃野心添上一层美丽的谎言罢了。但是,从俄罗斯发动的历次战争的动机来看,我们又几乎可以说,正是这种妄想至高无上的勃勃野心,构成了俄罗斯扩张主义的最大动力。
参考资料:
主要教育文艺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主要教育理论著作有《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儿童教育讲座》、《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50年代苏联出版7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80年代出版8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艰苦办学
马卡连柯的名字与“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紧密相连。他在这两所特殊学校15年的教育实践中,造就了3000多名名副其实的技工、红军干部、学者和专家,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国家勋章获得者、先进工作者和卫国战争英雄。他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和好评。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马卡连柯创办工学团所受的艰难。
那时,苏联十月革命后不久,苏维埃政权刚刚成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结果,国内许多儿童失去父母,流浪街头,有些甚至成了罪犯,人数已逾二百万。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苏联政府成立了以捷尔任斯基为领导的“儿童生活改善委员会”,并在各地创设了工学团。在此背景下,马卡连柯受命创办“波尔塔瓦幼年违法者工学团”,不久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
创办工学团之初,马卡连柯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国家经济在战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师生在生活上处于无法想象的贫困之中——挨饿受冻。师生吃的是小米粥,穿得差不多同样的破烂,教师们差不多不领工资,连修靴子的钱都没有,靴底破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打掌,总有一块包脚布要钻出来。工学团的校舍,都是破旧的房屋,缺乏任何设备;,教师只有4名,除马卡连柯自己外,还有一名年老的总务主任和两名女教师。而面对的却是曾持枪抢劫和盗窃的失足者——他们都是身强力壮、行动敏捷的青少年。这些人对教师傲慢无礼,粗暴野蛮,蛮横地拒绝和破坏工学团一切自我服务的规则。马卡连柯本不主张体罚,可是最初竞被学员逼到绝望和疯狂的地步,还动手狠打了扎陀罗夫。后来,他冷静下来思考,觉得这种做法实在不妥,只能是当时无能为力情况下的一种解脱。
在困境中,马卡连柯每天工作15—16小时,有时甚至到了要隔一夜才睡一次的地步。他通过对现实状况的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坚定的信念:失足青少年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应当采取既严格要求,又满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通过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把他们引导到正常的广阔的生活大道上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带头与学员同甘共苦,率领他们到附近森林中去砍伐树木,共同完成劳动任务。以此为突破口,他对学员提出了服从纪律、热爱劳动、建立和健全生活制度的要求。接着,马卡连柯抓住时机,利用逃亡地主的大庄园这一有利条件,组织学员自己动手,耕种土地。最初三年中,新学员一批批进来,工学团经营生产范围也逐步扩大。他们先后组织了铁工厂,木工场、制鞋场、面包房,还办起了养猪场和放牧场。学员们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精神面貌也逐渐起了变化。劳动改造了他们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的劣习。
马卡连柯重视集体教育。对工学团里接二连三发生的偷窃事件,他组织“人民法庭”,教育偷窃集团的首犯布隆;根据当地群众的需要,组织学员自觉承担保卫国家森林的任务。在工学团里,除了严格实行半天生产劳动、半天上课学文化,还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政治学习会。这样,学员们逐步提高了认识和觉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工学团不只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有了“新集体的萌芽。”
尊重信任
马卡连柯在教育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他从来不把失足青少年当作违法者或流浪儿看待,而是看作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人。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受过马卡连柯教育的谢苗·卡拉巴林,曾回忆了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当学员时,马卡连柯如何尊重他、信任他,使他走上新生的历程。
那是高尔基工学团创办不久的一天,马卡连柯到监狱去领卡拉巴林,当马卡连柯和监狱长一起替卡拉巴林办理出狱手续时,马卡连柯亲切地要他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卡拉巴林对此并不理解。过了十年后,当卡拉巴林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时,马卡连柯才告诉他说:“我当时所以叫你走出监狱长的办公室,是为了使你看不见担保你出去的条子。因为这个手续,可能会侮辱你的人格。”卡拉巴林说:“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当他俩从监狱去省人民教育厅的路上,卡拉巴林总是走在马卡连柯的前面,以表示自己不打算逃跑,而马卡连柯总是和他并肩而行,同时跟他谈话,使他高兴。所谈的都是关于工学团的事,只字不提监狱的情况和有关他过去的事。
有一次,卡拉巴林这样询问马卡连柯;“请您直爽地告诉我,您相信我吗”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过去的事不必提了”,“相信”“我知道你这个人是跟我一样的诚实”。马卡连柯还见诸行动,曾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理,这使这位学员深受感动。他走出马卡连柯办公室,情不自禁地高唱起来:
高山背后,
飞出一群老鹰,
它们边飞边叫,
寻找着美好的生活。
(见《教育诗》第224至227页)
是的,这清脆悦耳的歌声告诉人们,马卡连柯以尊重与信任的良药,医治好了卡拉巴林那受伤的翅膀,使他懂得了人的尊严,认识了人的价值,从而信心满怀地飞翔在祖国的长空。后来,这位卡拉巴林终于成了自己老师马卡连柯的可靠继承者和得力助手。
卡拉巴林的变化历程,说明了尊重信任在教育中的力量。马卡连柯正是运用这一力量,激起了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的自尊感,把他们从自暴、自弃、自卑、失望和堕落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使他们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追求的火光。
寓教于乐
在高尔基工学团最初的几年中,生活是艰苦的,工作任务又重,学校生活显得有点单调了。马卡连柯想出了奇妙的办法,让学员晚上都聚集在宿舍里,师生玩起了一种叫做“官打捉贼”的游戏。
这种游戏的玩法是:参加游戏的人,每人分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贼”、“告发人”、“检察员”、“法官”、“刑官”等等。“告发人”先
宣布他幸运地做了“告发人”,然后手里拿起一根绳鞭,努力猜测谁是贼。大家都向他伸出手来,在这些手里面,他一定要用鞭子打中“贼”的手。通常,他总是误打了“法官”或是“检察员”,这些被他冤枉的正直的“公民”,便按照惩罚诬告的规定,反打“告发人”的手心。如果下次“告发人”终于猜中了谁是“贼”,他的痛苦就可以终止,那个“贼”的痛苦却要开始了。这时候由“法官”判决,重打五下,重打十下,轻打五下。“刑官”手持绳鞭、就来施刑了。
因为参加游戏者的身份一直在改变,上次做“贼”的人下次会变成“法官”或是“刑官”所以整个游戏的主要趣味就在于轮流的吃苦和报复。凶狠的“法官”或是残酷的“刑官”如果做了“告发人”和“贼”,就要受到现在“法官”和现任“刑官”的残忍报复,让他想起他以前给人家的种种判决和处罚。
平时严肃的马卡连柯,与孩子们玩起这个游戏,扮演着孩子们同伴的角色,孩子们体验出了他的可爱。因此大家遇见同其他老师玩时,总有拘谨之感,“刑官”施刑时,总带有温和态度。而同马卡连柯玩的时候,却无拘无束,当他做了“贼”时,往往判重打,似乎要以此来体验他的忍受力。这时,马卡连柯除了硬着头皮充好汉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而当马卡连柯做“法官”的时候,总要弄得受刑的人失去自尊地大叫起来:
“马卡连柯,这样可不行啊!”
然而反过来,马卡连柯也是大吃苦头,往往他回家的时候左手总是肿着,换手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而且右手他还要留着去写字。
这种游戏,不仅使学生得到了乐趣,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坚忍大胆、不怕危险的性格。对这些特殊学生而言,无疑还起到了强化法制观念的作用——“贼”是受人唾弃的,将受到严厉处罚。(见《教育诗》第96至97页)
心想大家
工学团创办的初期,粮食特别紧缺。马卡连柯虽多次向有关部门求援,但得到的却每次只有一点,无法解决师生的温饱问题。而人生的第一需要就是温饱,这导致了对学员们道德改造工作的复杂性。有的学员开始去偷,但屡禁不止;学员塔拉涅茨和几个学童想出一个办法,他们自己找来几张渔网,在附近河里去捕鱼,仅供他们小圈子里的人享用,以满足食欲。一段时间过后,塔拉涅茨大胆决定把马卡连柯也吸收到这个小圈子里来。有一天,他端了一盆炸鱼送到马卡连柯的房间里来。“这鱼是送给您吃的。”“哦,是送给我的不过我不能收。”“为什么”“因为这样做不对,应该把鱼分给全体同学吃”。“这是为什么呢”塔拉涅茨气得涨红了脸。“这网是我弄来的,鱼是我捉来的,我在河里弄得浑身是水;可是鱼倒要分给大家”
“那末把你的鱼拿去吧,我什么也没有做,也没有弄得浑身是水。”“这是我们送给您的……”“不,我不能收,我不喜欢这一套。而且这样不对。”“有什么地方不对”“因为渔网不是你买来的。网是公家送的吧”“是送的。”“是送给谁的是送给你的,还是送给整个教养院的”“为什么是送给‘整个教养院’的是送给我的……”“我还以为也是送给我,也是送大家的呢。你炸鱼用的锅是谁的是你的吗是大家的。你跟女厨子要来的葵花子油是谁的是大家的。还有烧的柴,还有炉灶和木桶呢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只要我没收了你的渔网,事情就完了。最主要的是你这样不是对待同志的态度。你的网,——哪有什么了不起,你应该替大家着想。捕鱼是大家都会的”。
“好吧”,塔拉涅茨说,“就照您说的办。不过鱼还是请您收下吧。”
马卡连柯还是收下了孩子们送来的鱼。从此,捕鱼工作就由大家轮流担任,产品都送到厨房里。(《教育诗》第33至34页)
“特殊学生”
马卡连柯有这么一段名言:“我们要善于这样说话:使孩子们在我们的话里感到我们的意志,感到我们的修养,感觉到我们的个性”。这一点,他在《教育诗》和《塔上旗》等教育文艺著作中,曾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优良的范例。现举一例:他和奥普利希柯谈话的经过。
奥普利希柯无论如何不肯从流浪儿童临时收容所到工学团去,马卡连柯只得亲自出马去接。这个“特殊”人物躺在床上,用蔑视的目光迎接着马卡连柯;
“滚你的,我哪儿也不去!”
关于他的“勇敢”的性格,马卡连柯听别人说过,所以马卡连柯这时说:“先生,我非常不愿意打扰您,但是我不得不来尽我的职责,我恳求您坐上为您准备的马车。”
奥普利希柯起初被马卡连柯的“万分殷勤周到的态度”弄得很诧异,甚至在床上坐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原来的那种喜怒无常的脾气又占了上风,他又把头倒在枕头上。
“我已经说过了不去!……不要多罗嗦!”
“既然这样,敬爱的先生,我万分抱歉,只好对您采用强力了。”
奥普利希柯从枕头上抬起他那生满卷发的头,带着毫不做作的惊奇对马卡连柯看了一下。
“啊呀,从哪儿来的这么个家伙你以为这么容易就能用强力把我制住!”
“请您注意……”马卡连柯加重了威慑的语调,还加上讥讽的口气:“……亲爱的奥普利希柯……”
接着,马卡连柯突然对他大声喝道:
“喂,收拾收拾,还躺着干什么!对你说,叫你站起来!”奥普利希柯从床上一跃而起,奔到窗口:“真的,我要跳窗了!”
马卡连柯轻蔑地对他说;“要么就赶快跳窗,要么就是上车,我没有功夫跟你多纠缠”。
他们是在三层楼上,所以奥普利希柯高兴而爽直地笑着说:“你真是麻烦!……唉,叫我怎么办呢您是高尔基工学团的主任吗”“正是。”哗,您该早说呀!早说了我们早就可以走了。”他们精神十足地准备上路了。(《教育诗》第178至179页)
这件事说明,教师任何谈话都需要选择适当的地点、时间、环境和声调,即教师谈话要有一定的“表演技巧”。
“无言教育”
一次,有一个男孩子侮辱了一个女孩子。马卡连柯知道这件事以后,不是立即找他来谈话,而是给他写个字条:“叶夫斯基格尼耶夫同志,请你今天晚上十一点钟来。”装在信封里交通讯员送去。
通讯员知道全部底细,只是不表示出来。他拿着字条走到食堂里,找见叶夫斯基格尼耶夫说:“你的信。”“什么事”“马卡连柯老师找你。”“为什么”“我就给你说。还记得吧你昨天侮辱了哪一个”
上午十点三十分钟的时候,通讯员又来找叶夫斯基格尼耶夫:
“你准备好了”“准备好了”
“他在等待着你。”
这时候,叶夫斯基格尼耶夫忍耐不住了。等不到晚上十一点,下午三点就来找马卡连柯了。
“马卡连柯老师,你找我吗”
“不是,不是现在,是晚上十一点。”在马卡连柯看来,有关事后的谈话需要在晚上较晚的时间进行,以便谈话不会被中断。
这个学员回到分队里去了,在场的人都问:“怎么啦受惩罚了”
“受惩罚了。”
“为了什么”
于是,当大家知道这位学员的错误后,都严厉地申斥起叶夫斯基格尼耶夫了。到了晚上十一点钟的时候,他又到马卡连柯这里来了,因为白天一天里所经过的刺激,他有点不安,脸色苍白,心情焦急。马卡连柯一看他的情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所以问他:
“你明白了吗”
“明白了。”
“去吧!”
仅此二字,再不需要多说任何的话了。
采用这种方式,是马卡连柯多种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在他看来,光靠谈话,获得的帮助将是很少的。当看到谈话没有必要的时候……就任何的话也不再说了。这种寓说服于无言之中的教育方法,起到了触动学生思想的作用,使学生心服口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似乎更好地体现了教师对犯错误学生教育时的尊重。
非凡观察
高尔基曾指出:马卡连柯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并能用几句话说明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仿佛用快像机照出的一样。这是对马卡连柯非凡观察能力的真实写照。他只要和你谈几句话,只要和你接触过一次,就能洞察人的肺腑。这里有一个反映他这方面能力的有趣故事。
有两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在得知高尔基工学团没有根据“儿童学”的观点,设立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机构之后,感到非常惊奇。于是就和马卡连柯进行了一番“询问究竟”的谈话:“你们这里有没有儿童学研究室”“没有儿童学研究室。”“那么你们怎样研究个性呢”“研究孩子的个性吗”马卡连柯尽力严肃地问。“嗯,是呀。你们学生的个性。”“为什么要研究个性呢”“怎么叫‘为什么’不然你们怎么工作呢你们怎样去应付你们不知道的东西呢你们学生的显著特性是什么”
另一个女大学生打断她的话轻轻地说:“如果工学团里不研究个性,你问他显著特性也是白问。”
“不,为什么是白问”马卡连柯态度严肃地说。“关于显著的特性我可以谈一点,在这里占优势的显著特性跟你们那里的一样……”
“您怎么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头一个女大学生态度生硬地问。
“你们现在不是坐在我面前跟我谈话吗”
“那又怎么样呢”
“这样我就可以看透你们。你们坐在这里就象玻璃人一样,你们内心的变化我都看得见。”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马卡连柯是一位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心理的教育家。他对于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了解得一清二楚。(《教育诗》第341至342页)
从善如流
有人认为:好教师不采用惩罚手段。马卡连柯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这种“不采用惩罚手段”的说法,纯然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见解,是“教育家”们的见解。这样的逻辑会弄得教师无所适从。在他看来,惩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但他不主张采用剥夺食物和体罚作为惩罚的办法。因此在他的教育中经常可以看到他采用禁闭、批评、禁止休假、转换工作等多种惩罚的具体方法。而且这些方法被学生集体所采纳,但他本人在实施惩罚时,往往心慈手软,这引起了学生的不满。
曾发生这样的事情。马卡连柯罚工学团社员在自己办公室里坐禁闭。时常只坐了半个钟头,他就说;回去吧。在他看来,社员们会认为他是多么慈善的人啊,罚半个钟头就放走了。大家一定很喜欢他,无论怎样应该体谅自己是一付好心肠。
可是在全体大会上,有人忽然说道;“我们有一个提案,马卡连柯有权惩罚社员,我们拥护和欢迎这个权利。但是我们建议,他没有权利宽恕和释放。这像什么话呢——马卡连柯老惩罚社员,但后来他又心软起来,人们请求他,他就宽恕了。他有什么权利宽恕呢有时马卡连柯把手一挥说:坐十个钟头禁闭,可是后来,过了一个钟头就放走了。这是不对的。在没有宣布惩罚之前,你应当想好该罚几个钟头。不然,你说了十个钟头,而后来,就宽恕了事。这完全要不得。”全体大会决议:“首长有权惩罚,但无权宽恕。”对这一集体决议,马卡连柯说道:“谢谢大家,不是因为你们提出了正确的议案,而是因为你们教育了我。”他感到随便宽恕,有令不行,这是自己行为放肆,自我决定松弛的表现。他在大会上表示;要向自己的学员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从这件事中,反映了马卡连柯领导的集体所具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也说明了惩罚必须是必然的和公正的。教师施用惩罚时,既要有极大的机敏和谨慎,又要有严格的标准,不能滥用惩罚。
“平行影响”
马卡连柯有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就是“平行影响”。它的实质,在于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来影响人,要求经常地从个人转向集体或从集体转向个人。这种方法有一个优点,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甚至使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疏远和破坏;而应让学员体验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以便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里仅举马卡连柯采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的两个实例。
学生瓦夏因为醉心于玩足球,以致忽视了家庭作业,结果只得了两分。马卡连柯不是找瓦夏本人谈,而是利用一次很好的机会找来了他的好朋友舒拉谈起班上的一些事情,随后很自然地谈到了瓦夏。
他带着非常沉痛的心情和声调对舒拉说:“按瓦夏的能力来讲,他可以成为班上的优秀生,但是他沉迷于玩足球,结果什么都弄坏了。”接着又感叹地说:“难道你的朋友的意志就是这样薄弱,不能克制自己不,决不会,我相信瓦夏是能够抑制住自己的。”随后马卡连柯又谈到其他的问题上去了。
谈话之后,舒拉立即跑到瓦夏那里去,转告老师谈话的内容,并用教师的姿势和声调使谈话更为有力。
从这一天起,瓦夏已能坐下来做功课,在没有准备好课以前,他一直没有离开座位。
在马卡连柯看来,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不但要区分教师与被教育学生直接发生教育关系的“成对影响”的不同,而且要克服一成不变、死板地运用这一方法。掌握教育技巧,灵活施用特别重要。
有一天,社员彼特连柯上班迟到了。马卡连柯得知了这件事情的报告后,不是和某些采取“成对影响”方法的教师一样,把彼特连柯立刻找来,申斥一顿或给以适当的惩罚;而是采取“平行教育影响”这一通过集体以影响个人的方法。他把彼特连柯所属分队的队长叫了来,对队长说:“你的队里有人上工迟到。”“是的,彼特连柯迟到了。”队长答。“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是,以后不会有了。”
可是彼特连柯第二次又迟到了,马卡连柯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把全分队集合起来,并责备他们说:“你们分队里的彼特连柯第二次迟到了。”
马卡连柯责备了全分队,分队集体答应保证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形。散会后,分队立刻教育彼特连柯,并对他说:“你上工迟到,这就等于说我们全分队都迟到了。”该分队以后就把彼特连柯当作分队的一个成员,当作整个集体的一分子而向他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而彼特连柯也就在集体的影响下,克服了迟到的现象。
从上两例中看出,应用“平行教育影响”,需要教师深刻地了解学生,需要教师的机智。同时,也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善于在不同的条件下去应用它。如果机械地运用这一方法;那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不可想象的。
美化集体
马卡连柯根据人的心理对美的种种感受,在他所领导的捷尔任斯基公社,运用美学观点来考虑学校建筑,组织许多与美育有关的活动小组,采取军事化的原则对美加以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把美洒向各个角落,来培养学员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追求,再造美的心灵。我们可从两个侧面来反映这种教育和结果。
夏天,一批新从火车站接来的流浪儿童,又被带到公社浴室门前的院子里。马卡连柯告诉他们:屋里有洗澡、理发间,请洗澡理发后,换上为大家准备的新制服、皮鞋和马裤。
新来的儿童走进浴室,脱得赤裸裸的。马卡连柯即让其他学员把新学员脱下的破旧衣物装在小车上。刚才要大伙注意纪律的格外要求,已使新人们脸儿发红了;现在把旧衣物拿走的举动,更使这些人局促不安。他们洗理完毕,穿上新服装,被领到了公社花坛中间的广场上。这时他们的旧衣物已堆了一大堆,正被人洒上煤油当众烧毁。此后,一个社员拿着扫帚和桶,将油垢蓬松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并尖刻地向最靠近的一个新来的人说:
“你们所有的经历都烧光了,现在你们换上了‘新装’,开始了新的生活。”
工学团社员们哈哈大笑,笑这位社员粗中有细的睿智。而新生们有的胆怯地环顾着,有的似乎感到“穿新装”的不自在……
这种别具一格的欢迎新入公社的流浪儿童的系列活动,象征着旧生活、旧思想、坏作风从此在这些流浪儿身上永远完结了。这种洗、理和换上新装的举动,是对新学员的一次美的熏陶。
此后,通过对这些社员的教育培养,马卡连柯在乘电车时意外地发现,新社员与老社员一样,都能自觉地执行社员大会关于电车上自觉“给老、弱、妇、孺让座”的规定。一位社员坐在电车里,没有看见马卡连柯。当电车上进来了一个人时,那社员立刻小心地让出位置;同时注意不让别人发现,做好事不张扬,不留名,成为社员行为美的缩影。
很多人都知道这部作品,作者的名字相对复杂,叫做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简称陀氏,一般来说,能被这么称呼的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比如莎翁——等同于国内的莎老——而莎士比亚只是一个极其大众的姓氏。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笔者不多赘述,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在网上搜索。
《罪与罚》是一部关于犯罪题材的长篇小说,文中对主人翁拉斯科尔尼科夫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犯罪心理”,总之,在《罪与罚》之前,之后,再也没有过如此视角宏大且细腻完整的犯罪学作品。
他是法律系的一名学生,因为贫困,不得已终止了学业。为了维生,变卖身边的所有财产,借此契机,与“刁钻”的当铺老太婆相遇。
开篇的气氛极其压抑,不安的大学生来到街上,神情恍惚,整个世界都显得很陌生。
陀氏用不多的文字描绘出一幅末日景象,难道世界要终结了吗?
贫困的生活,压抑的环境,逼得大学生走投无路,他想躲在小小的阁楼里避世,房租却又不得不交。
抛去具体的细节,读者们很容易能感受到当事人的心态——绝望与冷漠,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便是躲起来,不与任何人见面。
即使散步,他也只会去一些相对污秽的街区,那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高傲,对这些人持轻蔑态度,可是他的处境甚至更差,至少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惯生活,而他却只是个外来者。
综上,可以看出其躲避原因——羞耻。
高材生混迹于下九流的圈子,任谁都会觉得不甘吧。一般的作品的中把铺垫称作伏笔,《罪与罚》里的伏笔则是“动机”。
下流街区的人限于文化水平,污言秽语脱口而出,甚至连说人闲话也大大方方,机缘巧合下,他听到了好多次关于老太婆的坏话。
生活在如此的环境中,难免不受影响,他为自己辩解——我不恨她,而是别人觉得她不好。如此一来,拉斯科尔尼科夫便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为了匡扶世间正义,老太婆不该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谁能抹去她呢?
普通人都知道杀人犯法,他一个学法律的能不明白吗?出于良知与法学素养,他的内心产生了纠结,过程极其复杂,主要内容则是一个理论的产生——超人哲学。
拉斯科尔尼科夫要效仿伟大的征服者——拿破仑。
殊不知,战争与生活是有区别的,他认为自己足够伟大,为了伟大的事业可以牺牲自己,也包括所有挡路的人。
当时,无政府主义刚开始在年轻的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流行,作为自由世界的一个极端理论,尚处于实践阶段,而他——拉斯科尔尼科夫,刚好接触过,对于脱离正常生活的人来说,没什么比自由更能带来养分,况且还是伟大的自由——为了高尚,一切都可以被献祭。
读者们或许不明白,他一直说崇高与伟大,到底说的是个什么东西。
纵观全文,不难发现一件事,拉斯科尔尼科夫口中的概念不过是个幌子,他真正缺少的是信仰,无政府主义的核心是人人皆允,万事皆可,恰好符合其当下处境——走头无路。
如今的穷大学生只剩下两条路,沉默至死,或者成为伟大的人。
生活中此类现象十分普遍,越是不甘心、喜欢抱怨的人,越是喜欢幻想,虚无的美满能为干枯的心灵提供养分,长此以往,人们便会臆想成瘾,最终导致精神失常。
杀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内心的矛盾,以及道德上的束缚外,最难的点在于具体实施。
何时,何地,怎么做?
临作案前,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脑子里出现一个梦。
梦境作为犯罪心理的补充,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行凶者的处境——被压迫,过度压迫,他像那匹马一样,早晚会被逼死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梦中为自己辩解,证明他是出于正义,为了维护自己的活下去的权利,不得不除去拿鞭子的老太婆。
梦代表了一种十分常见的犯罪动机——被害妄想症,只有站在被害者的角度,罪犯才能心安理得。
实施过程中,他的内心再次出现挣扎,待彻底自我说服,发现已经拿着斧子来到了老太婆的家门口,后文中的犯罪过程略显血腥,故决定不予引述。
如果非要知道,其实感觉就跟人打架一样,一股子热血,一段时间的失忆,一阵后怕,然后便结束了。
结束?事情可没那么简单,除了老太婆,地上还多了一具尸体——无辜女孩,斯科尔尼科夫为毁灭罪证,竟杀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显然出了意外。
无论如何辩解,他都说服不了自己——为什么杀了一个无辜的人。
作案后,甚至都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动机,她值得被杀吗?按照他原来的理论,老太婆是一条微不足道的害虫,既然微不足道,他又何须亲自动手?
动机!动机!动机!
拉斯科尔尼科夫需要一个主观合理的动机,谋财?可是他根本不想要钱,一旦为了钱杀人,难免会显得卑劣,被人知道后,还要遭受唾弃,他一定无法忍受。
那么为了什么呢?
高尚!伟大!正义!全部被否认,他终于意识到一件事,自己犯了罪。
即使如此,拉斯科尔尼科夫还要辩解,如果承认自己是个罪犯,那就应该去自首,立刻,马上。
胡思乱想加上营养不良,导致他生了一场大病,来到警局的时候当场昏倒在地。一开始,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有开口,因为羞耻,因为自尊,他不想被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杀人犯,他是一个高材生,一个离家多年、带着母亲全部寄托的儿子,他不愿这么被毁掉,不甘心。
人都是有情感的,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终于明白,自己回不去了,他再也无法做回一个正常人,因为他的良心告诉他,你——学法律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可耻的杀人犯。
一旦认罪,遭难的不止一人,他的家人全部都会遭到唾弃。
生病期间,拉斯科尔尼科夫做了一个梦。
为了抑制内心的愧疚心理,他的梦愈发荒唐,执法者殴打一个无辜的女人——只是因为做梦者怕她追债。
潜意识是个神奇的存在,它不受控制地进行自我保护,强行把不合理的事联系在一起,精心策划下,用梦来暗示作案者,你做得没错!
书中还有很多重要人物,比如:
好友拉祖米欣——只有他对拉斯科尔尼科夫不离不弃,即使主角落魄、穷困潦倒,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
母亲与妹妹——一对逆来顺受却道德感极强的母女,她们作为俄罗斯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
卑劣的追求者谢苗诺维奇——为跨越社会阶级而心态扭曲的一个小资产家。
索尼娅——一个悲惨的女孩,因为生活做了妓女,同时也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救赎,她跟着他去了西伯利亚。
斯维德里盖洛夫——为爱自杀的雇主,一条十分感人的支线。
本文为《罪与罚》之犯罪篇,长度所限,无法面面俱到,例如行凶者的事后反常:重回案发地点,第三个诡异的梦,精神分裂等
感谢阅读。
七月末一个星期日,早晨九点多钟光景,我来到沃尔恰尼诺娃家里。我在花园里溜达,离正房相当远,寻找白蘑菇。今年夏天这种菌生得多极了。然后我在白蘑菇边做上记号,准备以后跟叶尼娅一块儿来采。
寻找白蘑菇,在蘑菇上做记号,然后与叶尼娅一块儿来采——擅长讲故事的契诃夫在《带阁楼的房子》里似乎变成了一个采蘑菇的人。
何多苓绘《带阁楼的房子》
有的小说家非常喜欢在作品里设置一个特定物品来隐喻一种情感,如川端康成在《千只鹤》里精心端上志野烧、织部烧、唐津烧三种日本烧的茶具,以此来隐喻和接连菊治父子与五个女子之间错综迷离的情感纠葛。契诃夫小说里亦不乏物与情之间隐匿而微妙的话语,如《牵小狗的女人》里的小狗、《脖子上的安娜》里的像章、《带阁楼的房子》里的阁楼等。依次推理,上述白蘑菇似乎应该在《带阁楼的房子》里承担些作者契诃夫心中或笔下特定物语。文学作品常常被过度解读,其实,这里的白蘑菇确实不同于上述作品中的物品,自然不用背负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它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因为夏季俄罗斯草原上,蘑菇是一个很普遍的物种。不过,如果就此忽略这些白蘑菇,那么一定会陷入另一种尴尬里:当我们在读契诃夫作品的时候,根本不懂契诃夫。夏季俄罗斯草原盛产白蘑菇,亦盛产各种鲜花,而且约会女孩,摘些鲜花一定比采蘑菇更浪漫吧?可是契诃夫偏偏采蘑菇。
川端康成著《千只鹤》
契诃夫作品精髓在于其简洁凝练、意味隽长,他作品里从来没有多余的词语,他主张“用刀子把一切多余的东西都剔掉”,那么,作为被契诃夫“刀下留情”所剩下的这些生长在庄园附近的白蘑菇,自然不是作者随手随便“种下”的,一定蕴含作者一番寄托抑或一种情感。
小说家还有一种写作技巧,即将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巧妙地转化为作品中细节,在这方面契诃夫可谓是另辟蹊径更是独领风骚,《带阁楼的房子》里的白蘑菇就属于此类技巧的产物。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应该属于契诃夫。契诃夫父亲因经营不善导致其杂货铺破产,1876年举家迁往莫斯科,租赁一户人家地下室过着艰难拮据的生活。此时契诃夫还在读中学,被迫留在老家塔甘罗格完成学业。1879年,契诃夫考取莫斯科一所医学院,也来到莫斯科,同时他开始通过写作赚取稿费贴补家用。1884年,契诃夫大学毕业,进入奇金医院,一边当医生,一边继续写作。契诃夫作品的幽默、讽刺、短小特点非常吸引读者,而且他非常勤奋,他主张一个短篇不超过一夜,一年写近百部短篇小说是家常便饭。速度与激情、质量与产量,契诃夫很快在文学界脱颖而出,年纪轻轻就闻名俄罗斯文坛。知名度的提高自然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依靠契诃夫的稿费收入,一家人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1885年春天全家喜迁至巴勃金诺附近一所大别墅里。1887年,契诃夫曾对一个朋友指着家里养鱼缸、钢琴和家具说:“从事文学工作真不错,这些东西都是文学向我提供的。”
何多苓绘《带阁楼的房子》
契诃夫买别墅之所以选择巴勃金诺,是因为这附近风景优美,“有很大的英国公园、河流、树木和草原供别墅的住客们欣赏,又有悠扬的钟声从沃斯克列先斯克和新耶路撒冷传来”,满足了从小喜欢大自然也喜欢清静的契诃夫的所有愿望。
契诃夫经常邀约亲朋好友来这里聚会和住宿。有一个夏天,作家亚历山大·谢苗诺维奇来契诃夫家里做客,吃过早饭后,谢苗诺维奇建议契诃夫去附近森林里采蘑菇,因为他知道采蘑菇是契诃夫一个爱好。
巴勃金诺附近有大片的白桦林,植被茂密,盛产野生蘑菇。听说要去森林里采蘑菇,契诃夫非常高兴,甚至放下了手头需要处理的急事,挎着篮子与谢苗诺维奇一起兴致勃勃地出门了。最初两个人边走边聊边采蘑菇,采着采着就跟着蘑菇走了,也就分开了,再后来两人都消失在森林深处,谁也见不到谁了。谢苗诺维奇曾在大森林附近生活过多年,比较熟悉森林深处生态环境,时常有熊出没。契诃夫一直生活在城市,不太熟悉森林生态,当然不知道森林里可能生活着熊。谢苗诺维奇担心契诃夫的安危,过了一会儿,对着契诃夫消失的方向大声喊:“安东·巴布洛维奇!”呼喊的声音还飘荡在空中没有来得及落地,谢苗诺维奇身边灌木丛突然“咔嚓咔嚓”作响,接着,契诃夫从里边急急忙忙跑了出来。契诃夫一手挎着采蘑菇的篮子,一手举着采蘑菇时拨开草丛用的小树条,一脸的焦急表情,急忙问谢苗诺维奇:“您出了什么事?”
契诃夫以为独自采蘑菇的谢苗诺维奇遇到了什么危险才紧急呼叫他,也许契诃夫果断扔下脚下刚刚发现的白蘑菇,提着树条营救朋友来了。当谢苗诺维奇说什么事也没有时,契诃夫笑着说:“我还以为您碰到狼了呢!”
面对契诃夫的“英雄本色”,谢苗诺维奇不禁哈哈大笑,说:“要是碰到狼,我是不会叫你来相救的。”况且,即使遇到狼,契诃夫手里“那根连兔子也未必能吓跑的小树条”,如何能赶走狼呢?不过,“这件事儿却令人极其感动”,事过多年,谢苗诺维奇的回忆里仍充满了盛情。
伊格尔顿说:“文学作品不那么依赖于原初的背景。相反,它们从本质上说是开放的,因此才会引发各式各样的解读。人们之所以在意文学作品的语言,而对车票上的文字却不怎么上心,这也是原因之一。”如果白蘑菇生长在夏季俄罗斯草原上,如同车票上的文字,不“会引发各式各样的解读”;然而,生长在《带阁楼的房子》里的白蘑菇,自然要变成文学作品里的物品,自然要“不那么依赖于原初的背景”,自然要蕴含文学本身之外的现实意义,至少可能代表作者契诃夫爱屋及乌的情感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