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的观点
(如已观看视频,可跳过第一部分)
其实,这个话题呢,就是我在一直宣传的一个理念,就是说:18岁呢他有三个台阶,其实呢,三个台阶就是6岁12岁18岁。但是六岁之内其实有两个台阶,我把这个四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叫情感抚养,第二个台阶呢叫性格培养。也就是说情感抚养是0到3岁,性格培养是3到6岁,这两个台阶都是人一生垫底的。然后第三个台阶是能力培养,能力培养就孩子从小学开始你就要观察他学习状况,学习习惯,然后包括他擅长的哪些科目,以及他的困难在哪,然后在这过程当中让他建立一种自信。然后呢,对学习有一种热爱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能够集中时间完成作业。
所以6到12岁实际上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你这这六年把他培养好了,你后边会很省心,他到初中高中它都会能坐住,然后能完成,后到了12岁之上
它进入到青春期了,青春期开始叫什么呢?真的是我们虽然也要帮助他,但他自我成长已经开始很明显了,因为他有自主意识了,他开始要逆反了,他开始要有自己的主意了。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刚才讲了要尊重教育,尊重教育实际上很重要一点就是你可以给他提出多个选项,由他自己选择。你千万不要替他做主。然后呢,我刚才讲这四个台阶,如果你前两个台阶做好,你后边就会很很省劲了,他哪怕就是天赋不够,他只要能够乖乖的坐在那里,他能尽他的力量去努力学习,他学到什么程度,那就是这个程度了。然后后边呢它的在这个青春期阶段他能够自律,你比如说我知道什么事该不做,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这个东西叫什么?这叫观念。
所以我讲这些东西呢都是在六岁之前,因此预防这个孩子出问题,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就是18岁之前,你投入最多的是六岁之前,其次是小学,最后这个阶段基本就是半盯着半建议了,已经基本就不是你能够管的问题了,管呢!就是六岁之前和12岁两个台阶。
2
孩儿他舅总结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相信大家对于孩子在各个时段的教育重点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那么,孩儿他舅接下来想从时间点上给大家几点建议,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帮助!
现如今社会压力大,很多家庭都需要夫妻共同工作赚钱。这时候,孩子的教育成了很大的问题。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总会听妈妈们闲聊。
“我也知道孩子教育重要,但我和孩子他爸都要上班,真是没时间啊,心有余力不足”
“每天工作都够累了,下班真是没多大精力教孩子了,孩子的学习全靠自觉”
还有的妈妈说,尽管每天尽量挤时间陪孩子,孩子的学习还是没怎么提升,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从妈妈们的聊天中,我们能轻易发现一个矛盾: 没时间陪伴孩子,但却还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研究发现,一天中,有 3 个时间点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只要充分利用这四个时间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一点也不难!
早上起床出门前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头脑最清醒,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段。
但很多家庭的早上都是这样度过的,父母意识到快要迟到了才从床上爬起来,急匆匆的收拾下自己和孩子,在外面买些早饭火急火燎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再马不停蹄赶去公司上班。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叫孩子起床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催促,可以适当使用诱导剂。比如,如果孩子在十分钟内完成洗漱,可以给予一个小奖励。如果没完成,相应的给一个小惩罚。这种做法不但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接下来,送孩子进校门前,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个有爱的互动, 一句鼓励的话就可以让你和孩子在新的一天元气满满,有足够的能量面对这一天的挑战。
孩子放学回家后
家长们一定要明白,虽然你工作了一天很疲惫,但孩子也经历了一天紧张的学习,他的身心也需要放松。
不妨在孩子放学之后,和他聊聊今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让孩子养成和父母分享的习惯,也能减少以后青春期针锋相对的风险。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分享一下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趣事或困难,从而拉近和孩子的距离。父母在分享时一定要注意,保持积极的心态哦,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孩子三观的形成以及将来的处事风格。 切记!!!
睡觉前
大家都知道,晚上睡觉前,需要全身心放松,才能有一个安稳的睡眠,所以建议家长在这个时间,不要过多讲大道理或者批评孩子。
睡前是最有效的亲子互动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或者读诗歌都是比较好的方式。 经验表明,大脑在睡前的记忆力较强,睡前记住的东西,一般很难忘记。所以,睡前是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睡前一定要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 ,这句话看似简短,但却能大大升温你和孩子之前的感情。家长朋友们不要太害羞哦!
-本期内容,特别鸣谢-
李玫瑾教授
扶鹰教育创始人-王博士
看完今天的文章,关于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段和每天陪伴的黄金时间的问题,相信各位家长都已经了解了。希望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各位家长能够记住这些时段和时间哦! 孩子事儿,无小事儿,我是孩儿他舅,我们明天见!
宋庆龄说过:「孩子的性格、品行, 归根结底主要是受父母、家庭的影响。 能让一个人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印记。 」可见, 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而知名的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也提到:「孩子在6岁前, 只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才能保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 成为优秀的人。 」
有的孩子不爱和家长交流 有的孩子通宵玩电脑 有的孩子说不得, 动不动就寻死觅活。 有的孩子早上不起床, 从心里到行动每个毛孔都在抵抗上学 有的孩子离家出走
如何看待未成年的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教授谈到, 抓儿童教育, 其实关键还是看家长。
有很多家长希望能带着孩子找李玫瑾教授咨询, 她对家长说:「孩子不用来, 你来就行。 」
其实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 可以说根源都在家长身上, 真正的关键问题在于教育父母, 而不是教育孩子。
关于教育理念,
李玫瑾教授列出了七点: 1 人的教育有顺序性顺序的特点就是: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 其实有滞后性, 心理问题是可以向前追溯的, 成年人的想法和儿童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成年人的想法是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 如何变得有钱, 有房, 有事业, 提高生活质量。
很多孩子妈妈不回来他们都不睡觉, 没有为什么, 他们就是想要父母能够陪在自己身边就足够了。
现在社会有多少家长关注过这一点, 或者是能够做到呢?为了工作或者其他原因, 很轻易的放下年幼的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产生的心理创伤, 或许现在并不会显现出来, 但是一定会影响他的将来, 会延续到成年甚至是对自己的下一代的做法。
2 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保障, 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的抚养重点在「陪伴」, 现如今社会就是一个快节奏繁忙的社会, 上上下下都在加班, 但是到了瑞典, 六日商店都关门歇业, 家庭更是举家出门游玩, 晒太阳。
这同样也是一个理念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六日商店不开门是不可思议的, 但那确实是一种智慧的结果。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强调要忙, 要快, 要求效率。
但是忙到最后, 却忘记了最本真的东西:给孩子挣钱, 不如亲自陪伴孩子。 并不是说陪伴孩子就不需要考虑生计了, 而是要均衡比例。
3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人性指的人生来而具有的一些特性, 是最基本的自然社会属性。
而性格是什么, 性格值得是一个人和别人有关的行为固定方式。
这就涉及到一些人的做事习惯, 好性格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让人觉得舒服, 因为他做事情会替别人考虑, 做事先想到别人。 性格不好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让人觉得别扭, 因为他自私。社会行为方式就是性格的体现, 一个人有了性格缺陷之后他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 继而上升到修养问题。
我们现在一味的强调知识教育, 却忽略性格培养。
4良好的习惯当然了,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 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 一个良好的习惯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俗话说得好, 拥有一个好习惯将受益终身, 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 孩子是一个新兴的群体, 他们是全新的, 是可塑的。
对于新的知识会学习得很快, 所以家长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 陪伴和引导也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改变孩子的行为先改变大人的行为大人好好学习, 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很多家庭教育的学者都有这样的要求, 开家庭教育讲座, 孩子不用到场, 家长来就行了。
Wendy妈有话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在共同成长的, 当然了, 父母也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在养育孩子之路, 却是没有固定章程的, 这意味着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探索, 发现教育孩子的奥秘与真谛。
李玫瑾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因其养育孩子理念实用有效受到家长们追捧,抖音上过亿播放量,被尊称为新一代 育儿 专家,深受很多人的喜爱。
父母都明白一个道理:养儿防老。生了小孩,可以让自己避免老了之后没人照顾,子女能照顾自己的后半生,还是会出现养儿不防老,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却还是养出了不孝子,对家长来讲是多么心寒呀。
其实孩子孝不孝顺,和父母的教育有着十分大的关系。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这三类,就很容易养出不孝顺的孩子,希望你不在其中。
过分溺爱:很多的家长都会特别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就会出现孩子过度溺爱的情况。家长太过溺爱孩子,从小孩子磕一下碰一下都会心疼,孩子想要什么就会给孩子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这样的孩子就会不知道生活的辛苦,孩子不会有独立长大的概念,会把这一种的好当做是理所当然。
如果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更加不会珍惜父母的爱,并且随意践踏父母给他的关心,没事情的时候不会关心一下父母,有事情才会叫父母帮自己解决。这样的父母恨不得把星星也要摘下来给孩子的,活得最累,单孩子却最不孝顺。
这就叫做什么事情都会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孩子养成依赖的性格,这样的家长通常活的最累,因为你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就会对你有什么样的要求,时间一久家长放任不管的话,孩子在会有出息吗?
遇见这样的情况,要想让孩子孝顺的话,就要懂得放手,因为家长不应该过度的溺爱孩子,孩子需要成长起来,学会独立,不应该就是一个只是学会依赖的孩子,孩子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最多去引导孩子怎么解决。
还有一种做法即使,积极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开始,其实,让孩子知道家长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时候,有时候能自觉的维护家庭利益,有时候可以抑制住孩子不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就建立起来了。
但不管怎样,不管孩子做到什么样的结果,家长做好榜样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日久生情、一见钟情,大多数的感情的开始源于接触。人天生就具有 情感 ,可是和谁产生 情感 、 情感 深厚与否,就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了。
两个陌生人通过接触产生 情感 ;朋友之间通过往来加深 情感 ;而对于有着浓厚血缘关系的 亲子之间,也需要通过双方的互动来培养 情感 。
在村里偏僻的一家农舍里住着一位杨大爷,村里人对他可谓是耳熟能详,不为别的,就是 对他的晚年生活唏嘘不已 。
杨大爷有一儿一女,老伴几年前去世了,按理说儿女双全的他,怎么也不至于沦落到无人照料的地步,可是他的 一双儿女却是对他不闻不问 。
杨大爷生病了 ,几天后才有人知道,邻居告诉他的儿女,他们仅是买些药敷衍了事; 过年过节 ,杨大爷家也只有他一人,儿女们早上送点年货就匆匆离开了; 平时杨大爷磕了碰了 ,也只能自己一个人撑着……
村民们暗地里嘀咕杨大爷孩子不孝的同时,却也觉得 杨大爷自己也有责任 。
原来杨大爷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在外打工,孩子们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才能见到他,加上杨大爷 从不与孩子亲昵 ,孩子们自然对这个父亲没有太多 情感 。
著名 育儿 理论家,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 :养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养 情感 ”。
如果说血缘是亲子间无形的联系,那么 情感 就是血缘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几乎所有的宝妈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孩子建立起亲厚的亲子关系,这一点不管是在提升当妈的成就感上,还是在增加孩子的幸福感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事。
可是有一种类型的宝妈,很难做到培养和孩子间的 情感 ,那就是—— 逃避型妈妈 。
这类妈妈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处理与孩子的冲突时,往往不会直面冲突,而是通过 顺从、将就 的方式逃避。
这样的做的后果,就是妈妈逐渐在孩子那里失去威信,孩子开始慢慢骑到妈妈的头上作威作福, 甚至丧失对母亲的基本的尊重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然也就不会对自己的妈妈有多孝顺了。
婴幼儿期是亲子间 情感 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建立的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今后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宝爸宝妈们一定要重视孩子婴幼儿期的 情感 培养。
对于心思细腻的儿童而言, 把握住细节的父母 ,就能抓住孩子的心。
一、多多给予孩子陪伴
人总是会对和自己长期接触的人,建立深刻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刚出生的宝宝,总是会不自觉亲近带自己的人。
家长们要想培养亲子感情,就要学会不要把孩子扔到一边让他自己玩,而是自己抽时间, 和孩子一块玩 。
二、经常开展亲子互动环节
陪孩子看他喜欢的动画片,和他一起讨论动画片内容;陪孩子看故事书,听听孩子对其中故事的理解;引导孩子分享他的生活琐事等,
只有 主动了解孩子的世界 ,倾听他们的声音,家长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三、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孩子
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二者阅历不同,彼此之间难以互相理解,我们无法要求孩子来体谅我们,但是我们却是可以去体谅孩子。
当孩子 哭闹、委屈、难过 时,家长应该抛弃自己成人的思想,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指责孩子,而应该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引导他们反思、解决问题。
培养良好的亲子 情感 ,不仅对家庭和睦的维系有重要作用,对孩子日后性格形成、为人处世方式的培养也具有奠基作用。
作者|方晴
周末去上海出差,本想在高铁上熟悉下文件,结果一路上被吵得啥都干不了。
我旁边坐了个6、7岁的小男孩,比较顽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总之,分分钟消停不了。
他妈妈看起来三十多岁, 对儿子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地满足他所有需要,全然不顾是不是影响了其他乘客 。
旁边的乘客实在忍不住开口说话了:“也太惯着孩子了!”
只见这位妈妈瞥了她一眼,一脸不屑的说: “现在孩子就得这么养,专家说了,要无条件的爱孩子,他才能充分信任父母,才能有安全感。”
“无条件的爱”是这样吗?,只怕你对“无条件的爱”有什么误解吧?
无条件的爱是无边无界的爱。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做任何事情都爱你。你温暖良善,我爱你,你坑蒙拐骗,我也爱你……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有多少妈妈说过:“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打人,我就不爱你了”
所以,爱的前提是你听话,是你不打人。这是有条件的爱,有边界的爱。
当然,这里的条件未必是对的,比如“听话”就难说对错。
但无条件的爱也是存在的,不过是分阶段的,只存在于婴幼儿时期。孩子可爱,你爱他,他哭闹,你也爱他。
李玫瑾教授说,0-3岁的孩子就是要给他无条件的爱。此时他处于依恋期,需要 情感 抚养,让依恋 情感 能够持续地得到满足,他才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这个观点在演员马伊琍的两个女儿身上得到了验证。她为了训练大女儿能早日睡整觉,哭了不抱,饿了也不会立即喂奶。 结果,大女儿一岁半的时候还总是半夜醒来,然后再哭着睡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伊琍的小女儿。 她哭了就有妈妈抱,饿了就立刻有人喂,所有需求都随时随地的被满足,结果满一岁的时候,她就能自然睡整觉了。
睡眠质量好坏是衡量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的重要标准之一,小女儿的睡眠质量比大女儿好,无条件的爱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这是因为, 0-3岁的宝宝,大多都是生理性需求,我们当然要无条件的满足。
只有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感受到足够的爱,他的内心才能种下爱的种子,慢慢发展为爱别人的能力。
父母在依恋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会让他更放松地吃奶,更踏实地睡觉,更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跟他人互动,长此以往,安全感更强。
等过了依恋期,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就要有所转变,就要学会用爱给他们画边界了。无条件的爱开始变得有条件了。
这个阶段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需求从生理需求转为心理需求,父母对孩子也不再是纯粹的 情感 抚养,而是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更多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父母想要孩子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就要教会他什么样的表达需求的方式,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 社会 有关的行为规范。
接下来这位父亲的做法令人称赞。视频中的男孩跟着爸爸做公交车,故意没投币,事后还跟爸爸“炫耀”自己的小聪明, 而爸爸的做法是领着儿子重新投币,让儿子知道自己错了,并向司机师傅道歉。
这才是父母应该对待少年的正确方式:爱与规则同在。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而别人爱我们的孩子,是因为他善良、温暖、优秀、善解人意……
我们用爱的方式跟孩子讲条件,就是在教他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当他回家有父母爱,家人爱,出门有朋友爱,有陌生人爱,他才会幸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要用爱的方式讲条件,告诉他们边界在哪里,然后鼓励他们在画好的最大圈圈里尽情起舞。
可问题是立规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是磨炼孩子的过程。当孩子表现任性,为达目的而放肆哭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曾在网上手把手地教网友如何处理,首先要陪伴他,但不是满足他,不让孩子感觉孤单,给他无言的爱。
然后,明确地告诉他:你这样是不对的。当你要求不合理,我就不会哄你,不会表达出爱你。
最后,只有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的时候,我们才会根据具体情况来满足他。
这种无私且有条件的爱,才是最好的爱。
等他们再长大些的时候,或许大家就可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有商有量的制定一份家庭合约,全家遵守,自由且有边界。
为了方便记忆,这个合约最好不超过7条。先把每个人认为必须执行的规则写下来,再共同商量细节。 比如洗完澡要拖地,比如脏衣服要放进脏衣篓里。只有所有人都认同的规则,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遵守它。
然后,一起制定奖惩措施,不同家庭成员想要的奖励以及最有惩戒性的事情大概率不相同,可以针对每个人设置不同的奖惩方案。 比如,妈妈最想要的奖励,可能是爸爸带娃她放假,孩子最想要的可能是奥特曼的贴画。
最后,严格执行,定期总结。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各种情况出现,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这份合约才能长期使用。
家庭合约的双边规则一旦形成,父母和孩子就是平等的合约双方。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如果所有人都做到了严格执行,让约定好的规则落地,那么恭喜你们,你们将获得非常平等的自由关系,你们和孩子之间不再是对立面,而是肩并肩。
这种有约束的,有条件的爱,会让他们走得更加长远。
在幼年时期,给孩子无条件的全部的爱,让他放松,让他踏实,让他给你足够的信赖。
在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给他有条件的克制的爱,陪他成长,伴他左右。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让我们做一面好的镜子,在未来收获一个幸福的孩子。
导言
现在的 育儿 方式跟之前有很大的出入,如今提倡科学 育儿 ,因此,有许多父母为了可以学正确有用的 育儿 知识,便会上网进行学习。
说起 育儿 知识,就不得不提到李玫瑾老师了,她独特的 育儿 理念帮助了许多父母,不过,就这样一名 育儿 专家,其实也会遇到难题的,就比如自己的女儿。
相信大家的思想,会认为 育儿 专家的孩子一定不会差,尤其是在学习上,至少也得是“学霸”级别的,但李玫瑾的女儿却跟大家想的恰恰相反。
要知道,李玫瑾可是在 育儿 界和家长心中拥有很高地位的,而女儿却曾让她十分头疼,别看她女儿现在是一名音乐老师,却有非常不堪回首的曾经,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让李玫瑾老师彻底的了解了孩子。
她女儿从小文化课就很糟糕,尤其是数学,还被老师找过家长,最低一次数学仅考了15分,跟学霸根本就不沾边。
有一次,李玫瑾很好奇地问女儿为什么数学会考得这么差,她女儿解释道:我不也知道为什么,上课的时候我学习很认真,而同桌却不怎么听讲,但每次一出成绩,同桌的分数一定会比她高。
李玫瑾教授用了许多方法,成绩始终没有提升,无奈之下也只能另辟蹊径,后来她发现女儿在音乐上有很高的天赋,于是便重点培养女的音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的音乐天赋确实很出众,李玫瑾老师的做法也很正确,让本来是“学渣”的女儿成功地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虽然这个成绩跟李玫瑾相比有所普通,但也不得不说,李玫瑾在 育儿 方面确实很有方法,也没让自己“专家”的这个人设翻车。
父母的眼中,孩子成绩永远是第一位的,但记住们却忽略了一点,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成长的道路也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习的天赋。
所以,父母不应该只看重孩子的成绩,更要去读懂孩子。
了解孩子的天赋,帮助孩子成长才是最正确的做法,李玫瑾教育女儿的方式就很正确,如果当时李玫瑾继续重点抓女儿的文化课,可能最后连大学老师都当不了。
但也正是因为李玫瑾老师及时地改变,才帮助女儿走上适合她的道路。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光点,需要父母跟孩子一起去寻找和开发。
家长应该多留意孩子的兴趣,看他们对那些事情更感兴趣,然后用心去留意、去观察,然后针对孩子的能力在进行培养。
与此同时,孩子的成长,父母千万不要让他们失去快乐。
现在有些孩子已经成为了“学习机器”,每天除了睡觉和吃饭的时候,都在学习,比上班都要累,试问各位家长,这样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由于孩子小不懂得反抗,等孩子长大后,还能老老实实听父母话么?
小时候对孩子压迫多严重,未来他们叛逆就会多恨。
“天才”从来都不是被逼出来的,而 育儿 专家也是从生活中吸取经验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哪怕是李玫瑾的女儿,也会遇到“学渣”的情况,但是只要父母用心培养,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
孩子的童年不只有学习和成绩,更需要欢声笑语,别让童年成为孩子的负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