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专访:关于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段的几点建议!(建议收藏)

李玫瑾教授专访:关于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段的几点建议!(建议收藏),第1张

李玫瑾教授的观点

(如已观看视频,可跳过第一部分)

其实,这个话题呢,就是我在一直宣传的一个理念,就是说:18岁呢他有三个台阶,其实呢,三个台阶就是6岁12岁18岁。但是六岁之内其实有两个台阶,我把这个四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叫情感抚养,第二个台阶呢叫性格培养。也就是说情感抚养是0到3岁,性格培养是3到6岁,这两个台阶都是人一生垫底的。然后第三个台阶是能力培养,能力培养就孩子从小学开始你就要观察他学习状况,学习习惯,然后包括他擅长的哪些科目,以及他的困难在哪,然后在这过程当中让他建立一种自信。然后呢,对学习有一种热爱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能够集中时间完成作业。

所以6到12岁实际上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你这这六年把他培养好了,你后边会很省心,他到初中高中它都会能坐住,然后能完成,后到了12岁之上

它进入到青春期了,青春期开始叫什么呢?真的是我们虽然也要帮助他,但他自我成长已经开始很明显了,因为他有自主意识了,他开始要逆反了,他开始要有自己的主意了。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刚才讲了要尊重教育,尊重教育实际上很重要一点就是你可以给他提出多个选项,由他自己选择。你千万不要替他做主。然后呢,我刚才讲这四个台阶,如果你前两个台阶做好,你后边就会很很省劲了,他哪怕就是天赋不够,他只要能够乖乖的坐在那里,他能尽他的力量去努力学习,他学到什么程度,那就是这个程度了。然后后边呢它的在这个青春期阶段他能够自律,你比如说我知道什么事该不做,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这个东西叫什么?这叫观念。

所以我讲这些东西呢都是在六岁之前,因此预防这个孩子出问题,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就是18岁之前,你投入最多的是六岁之前,其次是小学,最后这个阶段基本就是半盯着半建议了,已经基本就不是你能够管的问题了,管呢!就是六岁之前和12岁两个台阶。

2

孩儿他舅总结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相信大家对于孩子在各个时段的教育重点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那么,孩儿他舅接下来想从时间点上给大家几点建议,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帮助!

现如今社会压力大,很多家庭都需要夫妻共同工作赚钱。这时候,孩子的教育成了很大的问题。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总会听妈妈们闲聊。

“我也知道孩子教育重要,但我和孩子他爸都要上班,真是没时间啊,心有余力不足”

“每天工作都够累了,下班真是没多大精力教孩子了,孩子的学习全靠自觉”

还有的妈妈说,尽管每天尽量挤时间陪孩子,孩子的学习还是没怎么提升,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从妈妈们的聊天中,我们能轻易发现一个矛盾: 没时间陪伴孩子,但却还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研究发现,一天中,有 3 个时间点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只要充分利用这四个时间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一点也不难!

早上起床出门前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头脑最清醒,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段。

但很多家庭的早上都是这样度过的,父母意识到快要迟到了才从床上爬起来,急匆匆的收拾下自己和孩子,在外面买些早饭火急火燎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再马不停蹄赶去公司上班。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叫孩子起床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催促,可以适当使用诱导剂。比如,如果孩子在十分钟内完成洗漱,可以给予一个小奖励。如果没完成,相应的给一个小惩罚。这种做法不但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接下来,送孩子进校门前,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个有爱的互动, 一句鼓励的话就可以让你和孩子在新的一天元气满满,有足够的能量面对这一天的挑战。

孩子放学回家后

家长们一定要明白,虽然你工作了一天很疲惫,但孩子也经历了一天紧张的学习,他的身心也需要放松。

不妨在孩子放学之后,和他聊聊今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让孩子养成和父母分享的习惯,也能减少以后青春期针锋相对的风险。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分享一下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趣事或困难,从而拉近和孩子的距离。父母在分享时一定要注意,保持积极的心态哦,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孩子三观的形成以及将来的处事风格。 切记!!!

睡觉前

大家都知道,晚上睡觉前,需要全身心放松,才能有一个安稳的睡眠,所以建议家长在这个时间,不要过多讲大道理或者批评孩子。

睡前是最有效的亲子互动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或者读诗歌都是比较好的方式。 经验表明,大脑在睡前的记忆力较强,睡前记住的东西,一般很难忘记。所以,睡前是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睡前一定要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 ,这句话看似简短,但却能大大升温你和孩子之前的感情。家长朋友们不要太害羞哦!

-本期内容,特别鸣谢-

李玫瑾教授

扶鹰教育创始人-王博士

看完今天的文章,关于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段和每天陪伴的黄金时间的问题,相信各位家长都已经了解了。希望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各位家长能够记住这些时段和时间哦! 孩子事儿,无小事儿,我是孩儿他舅,我们明天见!

宋庆龄说过:「孩子的性格、品行, 归根结底主要是受父母、家庭的影响。 能让一个人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印记。 」可见, 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而知名的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也提到:「孩子在6岁前, 只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才能保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 成为优秀的人。 」

有的孩子不爱和家长交流 有的孩子通宵玩电脑 有的孩子说不得, 动不动就寻死觅活。 有的孩子早上不起床, 从心里到行动每个毛孔都在抵抗上学 有的孩子离家出走

如何看待未成年的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教授谈到, 抓儿童教育, 其实关键还是看家长。

有很多家长希望能带着孩子找李玫瑾教授咨询, 她对家长说:「孩子不用来, 你来就行。 」

其实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 可以说根源都在家长身上, 真正的关键问题在于教育父母, 而不是教育孩子。

关于教育理念,

李玫瑾教授列出了七点: 1 人的教育有顺序性

顺序的特点就是: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 其实有滞后性, 心理问题是可以向前追溯的, 成年人的想法和儿童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成年人的想法是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 如何变得有钱, 有房, 有事业, 提高生活质量。

很多孩子妈妈不回来他们都不睡觉, 没有为什么, 他们就是想要父母能够陪在自己身边就足够了。

现在社会有多少家长关注过这一点, 或者是能够做到呢?为了工作或者其他原因, 很轻易的放下年幼的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产生的心理创伤, 或许现在并不会显现出来, 但是一定会影响他的将来, 会延续到成年甚至是对自己的下一代的做法。

2 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保障, 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的抚养

重点在「陪伴」, 现如今社会就是一个快节奏繁忙的社会, 上上下下都在加班, 但是到了瑞典, 六日商店都关门歇业, 家庭更是举家出门游玩, 晒太阳。

这同样也是一个理念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六日商店不开门是不可思议的, 但那确实是一种智慧的结果。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强调要忙, 要快, 要求效率。

但是忙到最后, 却忘记了最本真的东西:给孩子挣钱, 不如亲自陪伴孩子。 并不是说陪伴孩子就不需要考虑生计了, 而是要均衡比例。

3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

人性指的人生来而具有的一些特性, 是最基本的自然社会属性。

而性格是什么, 性格值得是一个人和别人有关的行为固定方式。

这就涉及到一些人的做事习惯, 好性格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让人觉得舒服, 因为他做事情会替别人考虑, 做事先想到别人。 性格不好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让人觉得别扭, 因为他自私。

社会行为方式就是性格的体现, 一个人有了性格缺陷之后他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 继而上升到修养问题。

我们现在一味的强调知识教育, 却忽略性格培养。

4良好的习惯

当然了,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 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 一个良好的习惯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俗话说得好, 拥有一个好习惯将受益终身, 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 孩子是一个新兴的群体, 他们是全新的, 是可塑的。

对于新的知识会学习得很快, 所以家长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 陪伴和引导也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改变孩子的行为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大人好好学习, 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很多家庭教育的学者都有这样的要求, 开家庭教育讲座, 孩子不用到场, 家长来就行了。

Wendy妈有话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在共同成长的, 当然了, 父母也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在养育孩子之路, 却是没有固定章程的, 这意味着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探索, 发现教育孩子的奥秘与真谛。

李玫瑾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因其养育孩子理念实用有效受到家长们追捧,抖音上过亿播放量,被尊称为新一代 育儿 专家,深受很多人的喜爱。

父母都明白一个道理:养儿防老。生了小孩,可以让自己避免老了之后没人照顾,子女能照顾自己的后半生,还是会出现养儿不防老,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却还是养出了不孝子,对家长来讲是多么心寒呀。

其实孩子孝不孝顺,和父母的教育有着十分大的关系。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这三类,就很容易养出不孝顺的孩子,希望你不在其中。

过分溺爱:很多的家长都会特别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就会出现孩子过度溺爱的情况。家长太过溺爱孩子,从小孩子磕一下碰一下都会心疼,孩子想要什么就会给孩子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这样的孩子就会不知道生活的辛苦,孩子不会有独立长大的概念,会把这一种的好当做是理所当然。

如果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更加不会珍惜父母的爱,并且随意践踏父母给他的关心,没事情的时候不会关心一下父母,有事情才会叫父母帮自己解决。这样的父母恨不得把星星也要摘下来给孩子的,活得最累,单孩子却最不孝顺。

这就叫做什么事情都会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孩子养成依赖的性格,这样的家长通常活的最累,因为你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就会对你有什么样的要求,时间一久家长放任不管的话,孩子在会有出息吗?

遇见这样的情况,要想让孩子孝顺的话,就要懂得放手,因为家长不应该过度的溺爱孩子,孩子需要成长起来,学会独立,不应该就是一个只是学会依赖的孩子,孩子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最多去引导孩子怎么解决。

还有一种做法即使,积极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开始,其实,让孩子知道家长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时候,有时候能自觉的维护家庭利益,有时候可以抑制住孩子不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就建立起来了。

但不管怎样,不管孩子做到什么样的结果,家长做好榜样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日久生情、一见钟情,大多数的感情的开始源于接触。人天生就具有 情感 ,可是和谁产生 情感 、 情感 深厚与否,就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了。

两个陌生人通过接触产生 情感 ;朋友之间通过往来加深 情感 ;而对于有着浓厚血缘关系的 亲子之间,也需要通过双方的互动来培养 情感

在村里偏僻的一家农舍里住着一位杨大爷,村里人对他可谓是耳熟能详,不为别的,就是 对他的晚年生活唏嘘不已

杨大爷有一儿一女,老伴几年前去世了,按理说儿女双全的他,怎么也不至于沦落到无人照料的地步,可是他的 一双儿女却是对他不闻不问

杨大爷生病了 ,几天后才有人知道,邻居告诉他的儿女,他们仅是买些药敷衍了事; 过年过节 ,杨大爷家也只有他一人,儿女们早上送点年货就匆匆离开了; 平时杨大爷磕了碰了 ,也只能自己一个人撑着……

村民们暗地里嘀咕杨大爷孩子不孝的同时,却也觉得 杨大爷自己也有责任

原来杨大爷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在外打工,孩子们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才能见到他,加上杨大爷 从不与孩子亲昵 ,孩子们自然对这个父亲没有太多 情感 。

著名 育儿 理论家,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 :养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养 情感 ”。

如果说血缘是亲子间无形的联系,那么 情感 就是血缘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几乎所有的宝妈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孩子建立起亲厚的亲子关系,这一点不管是在提升当妈的成就感上,还是在增加孩子的幸福感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事。

可是有一种类型的宝妈,很难做到培养和孩子间的 情感 ,那就是—— 逃避型妈妈

这类妈妈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处理与孩子的冲突时,往往不会直面冲突,而是通过 顺从、将就 的方式逃避。

这样的做的后果,就是妈妈逐渐在孩子那里失去威信,孩子开始慢慢骑到妈妈的头上作威作福, 甚至丧失对母亲的基本的尊重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然也就不会对自己的妈妈有多孝顺了。

婴幼儿期是亲子间 情感 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建立的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今后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宝爸宝妈们一定要重视孩子婴幼儿期的 情感 培养。

对于心思细腻的儿童而言, 把握住细节的父母 ,就能抓住孩子的心。

一、多多给予孩子陪伴

人总是会对和自己长期接触的人,建立深刻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刚出生的宝宝,总是会不自觉亲近带自己的人。

家长们要想培养亲子感情,就要学会不要把孩子扔到一边让他自己玩,而是自己抽时间, 和孩子一块玩

二、经常开展亲子互动环节

陪孩子看他喜欢的动画片,和他一起讨论动画片内容;陪孩子看故事书,听听孩子对其中故事的理解;引导孩子分享他的生活琐事等,

只有 主动了解孩子的世界 ,倾听他们的声音,家长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三、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孩子

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二者阅历不同,彼此之间难以互相理解,我们无法要求孩子来体谅我们,但是我们却是可以去体谅孩子。

当孩子 哭闹、委屈、难过 时,家长应该抛弃自己成人的思想,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指责孩子,而应该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引导他们反思、解决问题。

培养良好的亲子 情感 ,不仅对家庭和睦的维系有重要作用,对孩子日后性格形成、为人处世方式的培养也具有奠基作用。

作者|方晴

周末去上海出差,本想在高铁上熟悉下文件,结果一路上被吵得啥都干不了。

我旁边坐了个6、7岁的小男孩,比较顽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总之,分分钟消停不了。

他妈妈看起来三十多岁, 对儿子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地满足他所有需要,全然不顾是不是影响了其他乘客

旁边的乘客实在忍不住开口说话了:“也太惯着孩子了!”

只见这位妈妈瞥了她一眼,一脸不屑的说: “现在孩子就得这么养,专家说了,要无条件的爱孩子,他才能充分信任父母,才能有安全感。”

“无条件的爱”是这样吗?,只怕你对“无条件的爱”有什么误解吧?

无条件的爱是无边无界的爱。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做任何事情都爱你。你温暖良善,我爱你,你坑蒙拐骗,我也爱你……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有多少妈妈说过:“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打人,我就不爱你了”

所以,爱的前提是你听话,是你不打人。这是有条件的爱,有边界的爱。

当然,这里的条件未必是对的,比如“听话”就难说对错。

但无条件的爱也是存在的,不过是分阶段的,只存在于婴幼儿时期。孩子可爱,你爱他,他哭闹,你也爱他。

李玫瑾教授说,0-3岁的孩子就是要给他无条件的爱。此时他处于依恋期,需要 情感 抚养,让依恋 情感 能够持续地得到满足,他才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这个观点在演员马伊琍的两个女儿身上得到了验证。她为了训练大女儿能早日睡整觉,哭了不抱,饿了也不会立即喂奶。 结果,大女儿一岁半的时候还总是半夜醒来,然后再哭着睡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伊琍的小女儿。 她哭了就有妈妈抱,饿了就立刻有人喂,所有需求都随时随地的被满足,结果满一岁的时候,她就能自然睡整觉了。

睡眠质量好坏是衡量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的重要标准之一,小女儿的睡眠质量比大女儿好,无条件的爱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这是因为, 0-3岁的宝宝,大多都是生理性需求,我们当然要无条件的满足。

只有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感受到足够的爱,他的内心才能种下爱的种子,慢慢发展为爱别人的能力。

父母在依恋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会让他更放松地吃奶,更踏实地睡觉,更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跟他人互动,长此以往,安全感更强。

等过了依恋期,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就要有所转变,就要学会用爱给他们画边界了。无条件的爱开始变得有条件了。

这个阶段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需求从生理需求转为心理需求,父母对孩子也不再是纯粹的 情感 抚养,而是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更多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父母想要孩子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就要教会他什么样的表达需求的方式,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 社会 有关的行为规范。

接下来这位父亲的做法令人称赞。视频中的男孩跟着爸爸做公交车,故意没投币,事后还跟爸爸“炫耀”自己的小聪明, 而爸爸的做法是领着儿子重新投币,让儿子知道自己错了,并向司机师傅道歉。

这才是父母应该对待少年的正确方式:爱与规则同在。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而别人爱我们的孩子,是因为他善良、温暖、优秀、善解人意……

我们用爱的方式跟孩子讲条件,就是在教他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当他回家有父母爱,家人爱,出门有朋友爱,有陌生人爱,他才会幸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要用爱的方式讲条件,告诉他们边界在哪里,然后鼓励他们在画好的最大圈圈里尽情起舞。

可问题是立规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是磨炼孩子的过程。当孩子表现任性,为达目的而放肆哭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曾在网上手把手地教网友如何处理,首先要陪伴他,但不是满足他,不让孩子感觉孤单,给他无言的爱。

然后,明确地告诉他:你这样是不对的。当你要求不合理,我就不会哄你,不会表达出爱你。

最后,只有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的时候,我们才会根据具体情况来满足他。

这种无私且有条件的爱,才是最好的爱。

等他们再长大些的时候,或许大家就可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有商有量的制定一份家庭合约,全家遵守,自由且有边界。

为了方便记忆,这个合约最好不超过7条。先把每个人认为必须执行的规则写下来,再共同商量细节。 比如洗完澡要拖地,比如脏衣服要放进脏衣篓里。只有所有人都认同的规则,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遵守它。

然后,一起制定奖惩措施,不同家庭成员想要的奖励以及最有惩戒性的事情大概率不相同,可以针对每个人设置不同的奖惩方案。 比如,妈妈最想要的奖励,可能是爸爸带娃她放假,孩子最想要的可能是奥特曼的贴画。

最后,严格执行,定期总结。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各种情况出现,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这份合约才能长期使用。

家庭合约的双边规则一旦形成,父母和孩子就是平等的合约双方。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如果所有人都做到了严格执行,让约定好的规则落地,那么恭喜你们,你们将获得非常平等的自由关系,你们和孩子之间不再是对立面,而是肩并肩。

这种有约束的,有条件的爱,会让他们走得更加长远。

在幼年时期,给孩子无条件的全部的爱,让他放松,让他踏实,让他给你足够的信赖。

在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给他有条件的克制的爱,陪他成长,伴他左右。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让我们做一面好的镜子,在未来收获一个幸福的孩子。

导言

现在的 育儿 方式跟之前有很大的出入,如今提倡科学 育儿 ,因此,有许多父母为了可以学正确有用的 育儿 知识,便会上网进行学习。

说起 育儿 知识,就不得不提到李玫瑾老师了,她独特的 育儿 理念帮助了许多父母,不过,就这样一名 育儿 专家,其实也会遇到难题的,就比如自己的女儿。

相信大家的思想,会认为 育儿 专家的孩子一定不会差,尤其是在学习上,至少也得是“学霸”级别的,但李玫瑾的女儿却跟大家想的恰恰相反。

要知道,李玫瑾可是在 育儿 界和家长心中拥有很高地位的,而女儿却曾让她十分头疼,别看她女儿现在是一名音乐老师,却有非常不堪回首的曾经,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让李玫瑾老师彻底的了解了孩子。

她女儿从小文化课就很糟糕,尤其是数学,还被老师找过家长,最低一次数学仅考了15分,跟学霸根本就不沾边。

有一次,李玫瑾很好奇地问女儿为什么数学会考得这么差,她女儿解释道:我不也知道为什么,上课的时候我学习很认真,而同桌却不怎么听讲,但每次一出成绩,同桌的分数一定会比她高。

李玫瑾教授用了许多方法,成绩始终没有提升,无奈之下也只能另辟蹊径,后来她发现女儿在音乐上有很高的天赋,于是便重点培养女的音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的音乐天赋确实很出众,李玫瑾老师的做法也很正确,让本来是“学渣”的女儿成功地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虽然这个成绩跟李玫瑾相比有所普通,但也不得不说,李玫瑾在 育儿 方面确实很有方法,也没让自己“专家”的这个人设翻车。

父母的眼中,孩子成绩永远是第一位的,但记住们却忽略了一点,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成长的道路也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习的天赋。

所以,父母不应该只看重孩子的成绩,更要去读懂孩子。

了解孩子的天赋,帮助孩子成长才是最正确的做法,李玫瑾教育女儿的方式就很正确,如果当时李玫瑾继续重点抓女儿的文化课,可能最后连大学老师都当不了。

但也正是因为李玫瑾老师及时地改变,才帮助女儿走上适合她的道路。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光点,需要父母跟孩子一起去寻找和开发。

家长应该多留意孩子的兴趣,看他们对那些事情更感兴趣,然后用心去留意、去观察,然后针对孩子的能力在进行培养。

与此同时,孩子的成长,父母千万不要让他们失去快乐。

现在有些孩子已经成为了“学习机器”,每天除了睡觉和吃饭的时候,都在学习,比上班都要累,试问各位家长,这样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由于孩子小不懂得反抗,等孩子长大后,还能老老实实听父母话么?

小时候对孩子压迫多严重,未来他们叛逆就会多恨。

“天才”从来都不是被逼出来的,而 育儿 专家也是从生活中吸取经验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哪怕是李玫瑾的女儿,也会遇到“学渣”的情况,但是只要父母用心培养,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

孩子的童年不只有学习和成绩,更需要欢声笑语,别让童年成为孩子的负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8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