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亦无心,无心亦有心,心心原同道;要念而无念,无念而有念,念念不离心。是什么意思?

问心亦无心,无心亦有心,心心原同道;要念而无念,无念而有念,念念不离心。是什么意思?,第1张

释义:

了解虚假的自我,时时刻刻了解自己的心态,细察、管带,甚至了解烦恼的起源,并且思考修正之道。反省忏悔乃在期勉一个崭新人格的诞生。因此若不改过,反省忏悔将会落空。要抱着“昨死今生”的理念,去改造自我,开创光明磊落的未来。

它的方法是发露以曝光,由勉强到自然地去摆脱旧有的坏习性。做个正人君子,所谓的“正”乃是不偏、不倚、不歪,才有执著,即有所偏。它的界定应该引用广义的解释。很多人对于正人君子的认知只局限于“行为”而已,殊不知“心念”的“光明正大”更为重要。

凡一切的不满、贪念、恐惧、嫉妒、屈从本能……,均应一一修正扫除廓清,使之如万里晴空,阴霾尽消,保持光风霁月心怀。

觉醒是生命升华的动力,人的堕落往往由于沉迷物欲而不自觉地活在错误中。修行若想有所寸进,必须随时提升自己的觉醒度。而觉的对象不是别人或相对的一切,而是自我。

有念和无念中的“念”是指妄想执着的念。念念自然应该是指所有的念头出自清静心,万缘放下,不立任何知见。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方便说,是在奉劝世人断我执和法执。

一切本如如,真正的佛法不可言说,怎么说都是错。所以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一生并无真正说法。佛法只能靠自己向内证悟。

这句话出自《安详禅》,由台湾的国学大师“耕云先生”首创。

扩展资料:

安详禅解读:

安祥是法的现量,法有“现量”和“比量”,“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形式,也就是靠慎思、明辨来了解、说明“法”,这就是“比量”。如果我们无须透过慎思、明辨,而当场将“法”和盘托出,直接感受,这就是“现量”。

安祥是禅的生命,法是原本如此的,而安祥是法的现量,因此安祥就是禅的生命。古人参禅学道,走遍百城烟水,所谓“芒鞋踏破岭头云”——不辞千山万水,不辞辛勤跋涉,来追求法的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法呢?绝不是什么道理。

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没有什么道理,他所能获得的只是一种安祥的心态,所以安祥才是禅的生命。

安祥是正受的实证,何以我们的感受大多不正确呢?所谓的“感”,是依赖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靠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在缤纷幻象当中。

我们所认知的,我们所观察的,都不是实在的东西。有的是一种幻象,有的是过眼云烟,有的是因为我们的心态不正确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们没有活在正确的感受里,因此我们也没有得到过人生的真实受用。

——安详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98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