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如何管理幼儿情绪

幼儿教师如何管理幼儿情绪,第1张

 导语:教师应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权利的前提下,对幼儿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具体分析,采取相应对策,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快乐成长。

幼儿教师如何管理幼儿情绪 篇1

 一、教师要以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教育感染幼儿

 幼儿的情感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和不稳定。在幼儿园里,幼儿对教师的态度的体验又是最敏感、最细微的。幼儿是那么渴望能从老师那里汲取爱,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一句短短的话语或是一个浅浅的微笑,孩子们都会受到鼓舞,感到快乐。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幼儿,培养形成良好的情绪。

 1建立充满爱的师幼情谊

 爱是连接师幼关系的纽带。如果教师多给幼儿一些关心、爱护,就会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无论是亲切的呼唤、还是赞许的目光,都会使师幼之间充满融融爱意。例如:小班的幼儿刚入园时,一些幼儿边哭边闹不愿意离开家长,教师就拿一些好玩的玩具在一旁哄着,陪他们玩,待家长离开的时候,他们却只要跟随一个哄他的教师,这种“追人现象”,说明幼儿在新环境中会把对家中亲人的依恋感很自然地转移到教师的身上,从而反映出幼儿对爱的迫切需要。于是我就用满腔的爱去减轻孩子与家人分离的焦虑,使他们喜欢上幼儿园,并愉快地参加集体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幼儿的冷暖,了解其在家的情况,不愉快时告诉他:“老师是你的朋友,有事情讲给老师听,老师会帮助你的……”。幼儿遭受同伴攻击时,可以请打人的小朋友向他道歉,以消除幼儿不良情绪。教师除了言语表示关心、抚爱外,还要用表情、动作去表示抚爱。对幼儿笑一笑、摸一摸头、拍一拍肩,让幼儿依偎在身边说话。这些举动都使幼儿感到亲切、感到老师是和妈妈一样爱自己的,觉得在老师身边特别有安全感。总之,教师对幼儿真诚的爱是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的最好办法。

 2建立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

 教师要做到尊重幼儿,就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能力差异。仔细观察幼儿的言行,多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的想法、做法。幼儿教师在情感上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无私、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幼儿,对“听话”、“漂亮”、“聪明”的幼儿不能偏爱和迁就;对“调皮”、“不听话”的幼儿不能冷落、歧视,否则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抑郁感,影响幼儿的良好个性发展。在评价幼儿的行为时,一定要慎重,要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例如:在我们小班里,有一个叫家辉的小朋友,性恪内向,各方面能力也比较差,在教学活动中通常都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失去了许多自我表现的好机会。于是,根据这一情况,我就有意识地为他提供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并在旁不断地鼓励他:“家辉,你一定行的!”“家辉,试试看,可以的!”就在这种充满尊重、鼓励的良好氛围的影响下,他的性格渐渐变得开朗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3教师的态度和情感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例如:在幼儿园上体育课走平衡木时,你会发现:排在前面的幼儿如果表现勇敢、大胆,后面的幼儿就会纷纷仿效;反之,前面的幼儿如果表现出害怕、不敢前进,后面的幼儿也会受感染。幼儿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因此,教师的态度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为幼儿创设愉快、友好的环境

 情绪本身具有情境性,而幼儿的情感深受外界所支配。所以,幼儿园要努力为幼儿创设能引发幼儿愉快、友好情绪的环境,以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

 1创设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

 教师与幼儿一同布置教室。根据具体内容设置情境,使幼儿能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感,发展个性。

 墙饰的布置一定要具有教育意义,布置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图像,以及故事情节,例如:玩具大家一起玩,互相帮助等,布置评比栏,用不同颜色的小旗表示不同的表现。如:讲卫生的、讲礼貌的、帮助小朋友的、会唱会跳的……,让幼儿关心自己的小旗有多少,从中去评价自己的行为,这些都会让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教室环境的布置还需不时的更新,例如:在自然角中,有时放些各种小种子,有时养些小金鱼,有时养只小乌龟……这会激发幼儿的美感、求知欲,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2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首先,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要使幼儿有尊重他人的意识,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尊重每一位幼儿。其次,让幼儿感受互助合作的乐趣。例如:一起表演唱歌、制作手工、泥工的情境表演,结构游戏、角色游戏……都能促进产生热爱集体的情感。当幼儿获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时,我总是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的鞋带松了,家辉帮我系好了,我很开心。”有的说:“我上厕所不小心滑倒了,惠强把我扶起来,并搀着我走。”……慢慢的',幼儿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关系。

 3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鼓励帮助幼儿学会交往

 当前的普遍现象是,幼儿得到的爱太多,付出的爱太少。现在的小班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入园前已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几个人一组,共同玩一个主题,在游戏中互相交往、互相礼让,帮助、感受到与同伴一起玩得更开心。在一日生活中,特别在幼儿喜欢的或正在积极探究的活动中,我非常注意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注意培养幼儿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引导他们体验交往中的快乐情感。每次有新的小朋友来插班时,我就请几个小朋友上台表演歌舞欢迎新的小朋友,并把最好玩的玩具让给新朋友玩。当幼儿在交往中出现矛盾时,我总是设法引导他们多为别人着想,并付之行动。

幼儿教师如何管理幼儿情绪 篇2

 一、要注意倾听幼儿的感受,使幼儿的内心得以真正的释放

 有的家长都没有听懂孩子的愿望和需要,就一味地说不行,导致孩子心灵受伤,要通过大哭大闹来发泄。如果想要教育孩子,就应该很好的理解孩子,如果不倾听孩子的感受,家长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了解孩子,有时了解了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的时候,就容易和孩子达成一致,也就更容易处理孩子哭闹的问题。

 二、培养幼儿形成合理的需要

 看过一个广而告之,讲得是孩子跟妈妈一整天,孩子要什么妈妈都给买,结果到了晚上孩子说要天上的月亮,妈妈说不行,孩子拿起了白天让妈妈买的刀,问妈妈:“你到底买不买”这个广而告之是发人深思的,我们不可以不顾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就予以满足或拒绝。如果孩子要十块钱为了买糖和为了帮助路边乞讨的老人,那么父母的回复应该是不同的。

 三、锻炼身体

 情绪与身体状况密切相连。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精神振奋,心情开朗等积极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都要注意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幼儿锻炼身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1)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孩子充实了视野,也锻炼了身体。(2)在幼儿园,锻炼身体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游戏进行,在游戏中孩子尽兴得跑和跳,通过和小伙伴们的玩耍促进了身体方面的发展。(3)在家庭中,教育孩子可以通过亲子游戏进行,亲子游戏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幼儿和家长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要从小开始培养。要从小教育幼儿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对身边的人友爱。这些积极的人生观对于幼儿的情绪培养十分重要。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宋庆龄有一句经典名言:“你即你所为”,意思是你的一切是你自己造成的,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颗包容的心,遇事不抱怨,不强求,喜欢通过积极有效的方法获得成功,而不是守株待兔。要从小培养孩子对周围人友善,喜欢和别人分享,要培养孩子乐观的对待生活,“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就会对着你笑!”

 以上是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但是作为家长和教师还要知道良好情绪的判断标准,这样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更有目标那么,良好情绪的判断标准都有哪些呢

 1能够准确表述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良好的情绪能够首先要求能够准确的表述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不仅能表达出自己的积极情绪,同时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消极情绪。

 2对周围环境的评价要客观

 如果幼儿对周围的环境的评价不够客观,或者是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过于激烈,则反映这个孩子的情绪不够稳定。

 3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绪转移能力

 良好的情绪转移能力是指,在兴奋时如果要求停止,兴奋不再延续,或者在悲伤时,要求停止悲伤,悲伤不再延续,也就是情绪能够及时转移。

 4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

 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低于或者高于她的年龄特征的话,那么也不能说她具有良好的情绪特征。

 总之,我们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盲目。并且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好的教育是去等待,但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我们要去尊重孩子,对孩子的尊重也是一种爱,只有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爱了,它们才会形成稳固的安全感,这样有利于良好情绪的养成。

幼儿教师如何管理幼儿情绪 篇3

 一、积极应答,适时给予满足

 幼儿的情绪表现是他们需求的反映,是心理求助的信号。若一味压抑、不予回应就可能造成幼儿心理的操作,进而影响师幼间互动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幼儿的感觉和愿望合理时,就应得到尊重和同情,让他们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创设幼儿可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渲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小组活动是满足幼儿内在需求的良方,有针对性的区域活动是幼儿情绪发泄的理想场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抱着自己的宠物玩具有一种安全、舒适感,因此,我们的应答措施是:设立了区域活动“静悄悄”。几个“小帐篷”、软垫、加上墙上悬挂的绿藤,为幼儿提供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当小朋友累了、烦了就可以到里面去坐一坐,或者抱着毛绒玩具钻进“小帐篷”说说悄悄话。这种“说出来”的方式,能很快缓解幼儿郁闷情绪,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产生一种满足感,孩子们走出来时常常是愉悦地手拉着手。又如设立“心情树”、“心情缓冲区”,让幼儿有了将自己的“高兴”、“不高兴”等心理状态展现出来的平台。在观察中发现,这些积极应答方式十分吻合幼儿的需求,深受幼儿喜爱。它能使幼儿情绪得以平衡,从而避免形成情绪症结。

 二、洞察情绪,了解内在需求

 幼儿的情绪表现与他们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紧密联系着。只有科学地洞察其情绪,了解其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待孩子的情绪表现,用自己的标准去简单处理幼儿的情绪问题,因而也就无法客观地获得幼儿心里真正的想法和愿望,无法对幼儿的不良情绪作出正确地处理。如:雯雯小朋友来园时缠着爸爸哭闹,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这孩子以哭来要挟成人,用不着理她;有的则认为抱一抱哄一哄她就好了;还有的简单认为这孩子被家长宠坏了,先让家长离开教室,孩子就无计可施了。显然这些想法或做法都是无效的,因为我们并不了解雯雯真正的心理需求。

 怎样透过幼儿行为现象了解其情绪来源,从而对症下药、寻找对策笔者认为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有助于教育者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针对上面的“雯雯哭闹”例子,我们采用频率观察方法,记录她在一日生活中哭的频率,并用次数记录法进行统计分析,这才了解到哭闹的真相:弱小的雯雯每天一走到长长的尿槽前就不敢迈步,由于盥洗室是两个班共用,孩子一多自然会有擦肩、相碰的现象,但她却从不和老师说。拥挤有限的空间增多了幼儿间的摩擦,造成幼儿心理的紧张感,导致雯雯一被后面的人碰撞就抱住双肩“嘤嘤”直哭。就此我们与中班调整作息时间,加强幼儿有序盥洗行为的培养。慢慢地雯雯能坦然地面对盥洗室了,也不再哭闹了。又如:为了解佳佳小朋友的行为问题,我先采用事例描述性的观察方法,通过对他“拽人”事件的记录与分析,发现了他是一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法摆正自己在集体的地位。长期的娇宠养成他霸道、自私,有攻击性行为的倾向,造成他与同伴交往的障碍。但是,“拽人”毕竟属于偶发事件。为了收集更多数据,探究其行为问题,我又依次采用时间抽样法、行为检核法,在连续的一周以十五分钟为一个时段观察他在“心情缓冲区”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他在一日生活中攻击他人的频率,并用次数记录法进行统计分析,找寻他心理变化轨迹,分析其攻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一段时间后,佳佳的行为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

 另外,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为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情况以及家庭环境等进行定期监测,有助于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矫正与诊治。

 三、启发诱导,化解焦虑情绪

 当然,一味满足幼儿情绪要求可能会导致幼儿一不顺心就骂人、只顾自我渲泄、个性偏激、走极端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健康情绪的形成。因而必须让幼儿学会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当遇到心理冲突时不轻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初步学会稳定自身情绪。

 (一)重视暗示,化解焦虑

 幼儿的情感是脆弱、敏感的,具有明显的受暗示性,成人的暗示对幼儿情绪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在幼儿人园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家长紧张不安、久久不肯离去的情绪信息传染给幼儿,加剧了幼儿的焦虑情绪,使幼儿变本加厉地嚎啕大哭,情绪难以稳定下来。对此,我们应把握暗示的正面效应,以鼓励的语言、对幼儿注视、微笑、点头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获得赏识、理解、关怀、接纳、尊重的信息,认为“老师喜欢我”,有一种被关爱、被尊重的心理感受,产生一种安全、关爱感,从而化解焦虑的情绪。

 (二)延迟满足,缓冲情绪

 消极或亢奋情绪都不利于幼儿情绪的平衡。在日常活动中,如果将预定的目的要求转化成可选择性规则,让幼儿有自选的权利,将有利于幼儿产生约束感和自我控制感,从而达到缓解幼儿消极情绪的目的。如:发现幼儿在投击球活动中情绪处于亢奋状态,为了使幼儿情绪得以正常渲泄和调控,我们试从材料的提供和游戏的活动方式上来延缓幼儿对活动的满足,启发幼儿根据自己对击球的积极经验来设计活动的规则:在投击球前必须经过搭建处,必须控制自己的脚步、动作,到达投球线才能开始活动。通过活动的缓冲,促使幼儿情绪在延迟满足的同时逐步平衡下来。最令人高兴的是到活动结束前幼儿仍保持积极情绪,百玩不厌。可见,有效的延迟满足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幼儿情绪行为的偏差。

幼儿教师如何管理幼儿情绪 篇4

 1、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

 要让孩子喜欢自己,家庭要给孩子认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范,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不良情绪带给家庭、带给孩子,要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让身处其中的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获得安全感,让其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

 2、让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通过亲子之间的对话让孩子正确认识各种情绪,说出自己心里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只有知所想,才能知何解。平时,父母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有情绪的时候,趁机引导孩子知道"妈妈好高兴哦""恩,我很伤心"等让孩子知道原来人是有那么多情绪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句式"妈妈很生气,因为……""我感到有点难过,是因为……"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来源,同时你也可以问孩子,"你是什么感觉啊""妈妈看见你很生气、难过,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等对话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发现自己情绪的原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敏感度。

 3、让孩子体验情绪,洞察他人情绪

 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除了父母与孩子要交流自己的情绪感受外,我们可以透过说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和前因后果及利用周围的人、事物,来引导孩子设想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从他人的情绪反应中,孩子会逐渐领悟到积极情绪能让自己和对方快乐,消极情绪会让自己和对方造成痛苦,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如果幼儿在表达情绪与控制情绪之间取得平衡的话,便能以建设性的态度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对自己、对他人有伤害的情绪表达方式。

 4、让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为此,学会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情绪,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地面对人生,自己首先对生活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孩子的情绪受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点。  在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人生时,除了多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进取,克服一些他现在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保持乐观。

 5、教会孩子适当宣泄不良情绪

 人在精神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发泄机会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泪水含有的毒素比较多,用泪水喂养小白鼠会导致癌症。可见,在悲伤时用力压抑自己,忍住泪水是不合适的。另外,在愤怒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是必要的,不一定要采取大发脾气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较好的方法。例如:在盛怒时,不妨赶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个体力活来干,或者干脆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

幼儿教师如何管理幼儿情绪 篇5

 给孩子一个释放情绪的空间。当孩子出现不满情绪或者暴怒的时候,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厉声制止,也不是好言相劝,更不是做出各种承诺,而是给孩子一个发泄的机会,让孩子尽情释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拿出耐心倾听孩子,与孩子共情,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再引导他们怎样解除不愉快的情绪。教给孩子生气的时候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行为是父母能够容忍的,什么举止是父母不能够承受的,这样孩子在以后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时就不会太出格了。

 民主地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给孩子列举这种行为背后的多种可能性,然后与孩子一起分析每种行为的结果是什么,让孩子自主选择,要明确告诉孩子自己的选择,无论结果怎样都必须自己承受,父母不会帮他们的。

 明确规定行为底线,确立孩子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意引导孩子的从众心理,对于特别任性孩子的情绪管理要实行以退为进的方式来进行。首先给孩子分析他们的这种行为利弊是什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们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等等。孩子明白了这些后自然会知道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因为人的潜意识最能保护自身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行事了。

 幼儿控制情绪的有效方法

 1、积极引导法

 引导幼儿从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教给幼儿用乐观的心态看问题。例如:笼子里的小鸟飞走了,幼儿非常难过,妈妈告诉他小鸟也想自己的妈妈了,它飞出去跟妈妈在一起,会很幸福,这样幼儿也为小鸟感到高兴,不再难过了。事物都是有两面的,家长一定要引导幼儿积极乐观的面对问题,往好的一面努力。一个乐观的孩子情绪一般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2、宣泄法

 引导幼儿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幼儿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还很弱,如果大人们不加以引导,使消极情绪郁积在孩子的心中得不到宣泄,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当然我们也不能让孩子随便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我们要作科学的积极的引导,教给幼儿以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给幼儿宣泄的时间和空间,用心倾听,给予幼儿关爱、理解和疏导。

 3、游戏转移法

 当幼儿产生负面的情绪时,我们鼓励幼儿进行游戏,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在游戏中提高幼儿认知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积极的情绪,并且消除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

 4、暂时回避法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成人对儿童某些行为和情绪的关注,会提高这些行为和情绪再次发生的频率。因此,对幼儿的某些消极情绪,采取回避的方式更能减少它的发生。比如:当幼儿因某些不合理要求达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假装没看见,不予理会,因为此时你越理会越会就会幼儿觉得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成为他日后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5、尽量少接触黑暗、恐怖、邪恶等有害因素。

 幼儿阶段的他们缺乏判断能力又好模仿,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千千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都喜欢和同伴拳打脚踢、模仿奥特曼。跟他奶奶交流,她奶奶说在家一天到晚就喜欢看动画片奥特曼,精研的不得了。我觉得如果平时这个男孩子的家人能多花点时间陪他做些别的事情,结果肯定不会是这样。

 6、做孩子的榜样

 首先父母是榜样,我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这点很重要。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生气或者高兴时候的样子,你会很惊异地发现孩子的模样和父母很像,甚至举止都会很像。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和掌控情绪的能力。这样,我们就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告诉他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并清楚“人人都有情绪”这并不是什么丢脸和需要躲避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各种情绪,这是很正常的;情绪没有好与坏之说,只是有些情绪让我们感觉很舒服,而有些情绪让我们感觉比较糟糕罢了。积极情绪是间接的,长远的方式给个体带来各种利益。他能使个体建立起提供自己长期发展的个人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人际资源和理资源。这些不仅包含了个体自身内部成长所需的关键要素,也提供了个体社会化所需要的资源。幼儿调节情绪能力的高低,影响幼儿是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 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一)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清明节前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理解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人们为了怀念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看望他们,并让幼儿懂得看望烈士时要做花圈、花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圈,把孩子们用皱纹纸做的纸花扎在花圈上,组织幼儿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献上花圈,低头向烈士默哀,体验怀念烈士的心情,并请家长代表向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扫墓活动结束回来后,我们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画画、折纸、看谁讲的英雄人物多等形式,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例如,我利用我班钟楚略小朋友即将随爸爸妈妈到英国去读书,将要和全班小朋友分开了这一时机来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我发现,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创设。一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调和幼儿交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将要离开我们班,你们知道是谁吗?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班呢?”小朋友们一下被吸引了,纷纷想知道是谁,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向大家讲明了原因,孩子们又关心地问:“那钟楚略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表示遗憾地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很难有机会回来了,”接着我又启发他们:“钟楚略要走了,你们想他吗?你们怎么想他呢?”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给他,”有的说:“我们画一幅画送给他,让他不忘记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全班小朋友一起画一幅画送给他,我构思了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的画面,全班孩子每人在画纸上都画上一个人代表自己,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还对楚略说了一句祝福的话。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把这幅画和祝福送给楚略父母时,他们都非常激动。楚略到英国后,还给我们寄来了信和卡片。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友爱产声相互交流的作用。

(三)注重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气氛,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和谐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可见,情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首位,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学前期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情绪情感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强,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初步萌发了道德、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幼儿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为主,而本园以融入绘本元素进行情感教育为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情感教育的实施之后还应该有教育评价,以此来衡量情感教育的成果效率。

   一、情感教育评价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幼儿情感教育评价,因此,我们不得不弄清楚以下两个概念,什么是幼儿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教育评价。

   幼儿是在这里是指学龄前的儿童,特指3~6岁在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关于情感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本研究中,幼儿情感教育是指对3~6岁在园儿童进行的情感教育活动,其中包括自我情绪领域和社会能力领域,自我情绪领域是指对情绪的认知,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乐意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社会能力领域主要是指能够发展亲社会行为,具有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在研究中,幼儿情感教育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指对3~6岁的幼儿进行教育干预,使其能够认识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并且拥有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什么是情感教育评价,对于评价的概念界定内容较多,笔者认为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主体借助相关的标准对客体作出判断的一种活动,教育评价是指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其特点主要有:

   1教育评价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有一定程序和系统活动过程。

   2教育评价以一定教育目标或一定教育价值观为依据。

   3教育评价以对评价对象的功能、状态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核心。

   4教育评价以科学的评价方法、技术为手段。

   5教育评价最终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评价对象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决策服务。

   因此情感教育评价可定义为以情感教育目的为依据,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果进行判断,以其来判断教育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能够不断完善,提高情感教育质量。

   二、进行情感教育评价的意义

   为什么是要进行情感教育评价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进行情感教育评价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在实施情感教育研究之前,我们制定了相应了情感教育目标,预设了情感教育的实施活动,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情感教育评价标准,有了评价标准,我们在实施教育活动时,便有了方向。

   (二)诊断作用,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幼儿达到某种发展目标,在情感教育活动中也不例外,为了达到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我们在实施教育活动,该如何判断是否达到教育目的,便需要评价标准来完成这个检测过程,评价能够诊断我们的情感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鉴别作用,通过对幼儿是否达到情感教育目标的判断,我们可以判断所运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否有效,这就使得评价有了鉴别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鉴别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我们情感教育的质量。

   三、如何进行情感教育评价

   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通常都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作为一种人的心理机制,一般状态中,我们是很难去进行判断的,所以在幼儿情感教育评价制定中,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不能仅仅靠教师的观察,或者直觉来进行判断评价,而是应该多方面综合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制定情感教育评价。

   (一)来自父母家人的评价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具有良好的情绪表现,建立自信心,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家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以及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以及合作。因此评价不能仅仅靠在学校。作为教育者,可以根据实施的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在教育活动结束后发放给家长,请家长给予客观的评价。以大班年龄段的学会自信为例。教育目的是建立幼儿的自信心,了解做自己是最好的。教育者可以在该主题活动结束后设计一份评价表。

   通过家长对幼儿的评价来归纳总结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但是家长的评价不能作为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唯一指标,而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来自教师的评价

   作为教师,也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之一,教师的评价也是对幼儿情感发展情况的重要评价指标。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对幼儿的情感发展进行评价,首先是借助评价工具来对幼儿进行评价,就如上面的评价表格,来判断幼儿是否达到教育目的,此外,教师还应该建立跟踪观察日志,情感的发展最终会表现在行为上,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特别是对一部分情感发展有困难的幼儿,教师更应该建立相应的个案观察,通过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幼儿在情感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

   (三)来自自我的评价

   幼儿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在情感教育评价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幼儿的评价不能仅仅来自于家长和教师,还应该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大班幼儿,自我评价的建立既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在该领域发展情况,还能够激励幼儿朝着我们所预期的发展目标前进,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主题活动中,我们应该根据主题内容,设置幼儿自我评价内容,以幼儿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判断该主题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如何检测我们所进行的情感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方式是否有效,教学内容是否科学,不能从单一的方向进行判断,应该分别从家长、教师、幼儿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更加客观地对我们的情感教育效果做出判断,以期能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情感教育成果效率。

内容摘要:

情感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重视智力开发而容易忽视对情感的教育,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本文以幼儿园美术教育为载体,首先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不足和幼儿心理的一般不良表现来说明实施情感教育的之重要和必要。其次,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美术是幼儿表现情感的重要裁体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证明在美术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可行的。最后,本文从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正确评价幼儿的创作等四个方面描述了现实美术教育中渗入情感教育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手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而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可见情感教育对人之高尚行为形成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在尊重幼儿自然情趣的基础上,建立以快乐、兴趣为主色调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情感品质和初步情感能力。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教育工具,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应是其固有的教育功能,但是如何充分应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对生活充满情绪色彩、对一切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的幼儿 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其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是我们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认知的发展,也是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成长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幼儿园教育阶段,普遍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的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幼儿不善于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不能很好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已的情感和能力。后来尽管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幼儿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工作中,往往仍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幼儿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实现幼儿认识、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自已的孩子,容易造成不听话、不合群、自私、自信心差等不良表现,如不加以引导和培养,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各种感受器官完善阶段,是接受情绪刺激最敏感阶段,是健康情绪和基础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好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显得犹为重要与必要。美术是儿童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鼓励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创作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其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1、好奇心是实施美术情感教育的基点。情绪和情感的态度决定着人们对某种情境或对象是接近还是回避,是喜欢还是厌恶,从而影响人们对认识目标的选择,进而影响其对目标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美术活动也是如此,很多美术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美术保持着长久不衰的兴趣。因此,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有目的引导儿童用形、线、色去描绘周围事物,吸引他更多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不断丰富其情绪和情感。

2、美术活动是实施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质上内在情感的外部表现,是用形、线、色构成的情感生活意象。美术对于幼儿,其作用不在于其艺术性、思想性如何地深刻,也不在于美术技艺表现如何娴熟,是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的幼儿美术绘画活动,因为已经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能够按照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已的创作传达给他人。所以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幼儿美术教师可以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将自已的亲身体验和情感通过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同时由美术泛化到生活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它不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于人本身的情感及经验,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

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幼儿的意愿。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我们在绘画教学时可以观察到,幼儿对绘画有兴趣时,注意力很集中,绘画很投入;不想画时,怎么叫他画都不画,因此这种带有原始感情性质的兴趣和好奇,是一种内驱动性的情绪,是幼儿早期认识发生的动力源泉。例如,幼儿小王画了一辆很多轮子的轿车,当老师纠正他侧面轿车只画两个轮子就可以时,他却不接受,反而振振有词地认为“轮子多才跑得快”。其实小王把自己的情感容入了画中,表达了他想让汽车跑得快一些,当老师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后,应先对他加以肯定,避免打击他的积极性,然后通过一些实物观察活动,让他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能从孩子的意图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幼儿从小对生活、对周围环境抱有浓厚兴趣,能热心地参加各项活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一是注意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捕捉他的 情绪状态和情感类型。由于受到绘画技能的限制,幼儿把形象画得歪歪扭扭,怪诞而丑陋,而这些怪诞的形象却是幼儿当时头脑中的情感意象。如情绪体验给幼儿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时,笑——是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上弯的嘴角;哭——是大颗大颗的泪珠;吃——是最高兴的,表现出来的是张大的嘴巴。又如画“我的爸爸妈妈”作品中大部分孩子在纸的中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人,并认作是妈妈,旁边的小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自己,可见在幼儿绘画创作时,把心目中的妈妈、爸爸和孩子间不同轻重情感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要理解儿童绘画的创作心理。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直觉表现来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愉快,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消极,发泄情绪。如画“过生日”时,很多学生的画面上除了生日蛋糕外就是一张张大嘴巴,看不到一个人,但我们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分析时,就可以充分理解孩子过生日吃大蛋糕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又如一名幼儿想帮老师拿东西,却拿不动,他就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画了一个有四只手的小男孩,一只手拿书,两只手搬桌子,表达了自己希望帮老师拿东西却力不从心的心情。虽然孩子的画不能与成人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然而他们却能在形象、色彩以及绘画空间的表现方面突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使画面更具抽象性、直觉性。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捕捉儿童的心理、情绪时,在美术教学活动时就可有目的的、针对性地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3、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人们常说:“画画能宣泄情感,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大量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常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一名小女孩很喜欢吃蛋糕,可是每次吃下一小块后就吃不下了,于是她在“生日”为题的作品中画上了一个蛋糕和有着一张奇大无比的嘴的小姑娘,表达自己对蛋糕的喜爱和想多吃一些的愿望。也有一些孩子用绘画来发泄情绪,如孩子小赵在游戏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在美术活动时画了一幅人物图,画完之后却用笔画上粗粗的黑色线条将那画面上的人涂掉了,这是他在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一些美术游戏或意愿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诱导幼儿体验乐意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美好事物给自已带来的喜悦,体验集体活动的愉快等等,如鼓励小女孩过生日时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蛋糕分享快乐;鼓励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找亲近的人商量解决等,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

4、正确评价幼儿绘画的创作。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评价是维护幼儿参加绘画活动的兴趣的重要保证。

(1)让幼儿感受美术绘画创作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活动来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通过成功的作品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经常地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他学习的信心,良性循环可促进他完成更出色的作品。我们班的中中小朋友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画画非常拘谨,常常画出物体很小的画,有一次他正为自己一不小心画得太大的圆圈发愁时,老师及时地肯定了他画的圆,并大大表扬了他,还请其他小朋友参观,这事对中中影响很大,此后,他的画作有了明显的进步,物体画大了,色彩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中中喜欢画画了,而且每次作画都充满了自信。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过程,幼儿常常是通过这些赞扬、鼓励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每周举办一次画展,但展出的并非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对于孩子本人来说有进步的作品。作品的展出促进了孩子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增强,从侧面鼓励了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而这一股热情能使他们产生耐力和毅力,尽管累,可心情却是愉快的,因此及时地肯定和赞誉是帮助孩子确立自信,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品质。

这个是在网上找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敏感的情绪

感情中有一种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们称之为“情绪”,而幼儿的感情几乎为情绪所左右。婴儿的情绪最初只有快乐和不快乐两种,其后如树分枝般地,2岁以后就有爱、得意、喜悦、愤怒、恐惧、厌恶等各种感情。

2岁儿的情绪大多是冲动性的,容易兴奋、感情起伏大;和2岁儿相较之下,3岁儿情绪就稳定多了。此时,大人便可以发现孩子的感情非常丰富且敏锐。由此可知幼儿的情绪比其他语言、智能发育得更早,他们对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觉去判断。所以与其对幼儿说教讲道理,不如诉诸情感效果来得好。看见父母吵架,他们会在一旁哭泣;见母亲与奶奶之间不和,也会安慰妈妈说“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还有,他们对成人之间亲密的感情也会敏感地接受与反应。有一位母亲说这样说:“我在看一部三角关系的**时,不知不觉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叹息流泪,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岁女儿也跟着掉眼泪,可真把我吓了一跳呢!”3岁儿并不懂剧情,只是被母亲的情绪感染,3岁儿就是这般的敏感。

如果双亲有困难,3岁幼儿会非常懂事,如需要帮忙他还会适时伸出援手。双亲高兴,他们也很高兴,甚至会说:“妈妈今天很开心!”

在这种情境下,双亲如果要管教幼儿或禁止他们做某种行为时,只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不过说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却是相当难的。因为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儿时,自然而然都会变得严厉起来;而想禁止幼儿做某件事时,又会表现得犹豫不决、态度暧昧不明。

各种情绪当中“恐惧”对3岁儿最为强烈。不曾见过的动物、黑夜或看不到双亲在身边等。都会使他们感到恐惧。“忿怒”的情绪在2岁时达到顶点,到3岁则趋于缓和,所以3岁儿较少发脾气。“嫉妒”的情绪多半由于弟妹分享父母的爱。3岁儿也较少啼器,因为他已学会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闹使父母心烦的情形也较少,他们已能体会双亲的心情了。

如果3岁儿若动辄发脾气的话,双亲就得好好检讨。3岁儿在“爱”、“幽默”、“美”方面的情感变得十分丰富,由于情感会随着成长而丰富,使经验的累积变得稳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须慎重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2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