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一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漫成一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表达了作者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叫  1)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在感情上,两个有家室的人在一起,结局会是什么?

两个有家室的人在一起,这是对家庭极其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两个人既有家庭,执念下要在一起,形同是将要抛弃他们的家庭。两个有家的人发生了感情,直接会导致两个家庭的破碎。此时,他们家庭成员,都会被牵扯其中,承受着其中的不快,承受着来自外界的讥讽。

很多两有家室的人,他们在一起却没有走向离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情愿因为他们的错误,而导致两个家庭倒塌。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们几家邻居,以前经常在一起,出去喝酒,聊天。日子这样度过也无不如意。

我们经常一起外出吃饭,饭后去K歌。久而久之,两家邻居中的一对男女,彼此之间擦出了爱的火花。

大家一起吃过晚饭,天色已经很晚。然后再去唱歌,时间已经过了零点。

午夜,黑洞洞的四周充满迷幻,这也更加容易让一个人的情感,肆意奔放。

借着酒精的麻醉,两颗心似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

就这样,他们偷偷地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一切。

邻居之间发生这样的事,肯定会让左邻右舍热议的。就算双方的家人不知道,也会在风言风语中,察觉到一些什么。

于是,男方的妻子开始不停与丈夫吵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庭,跑去那个女人家门口大骂。随后,她开始强势监控丈夫的一举一动,不让他在晚上单独外出,并时刻检查他的手机。

每次遇到我们这些邻居,她总不忘提到那个女人,说那个女人的种种不好。即使这件事情过去了很久,大家几乎都快淡忘掉这件事情的时候,她也依旧不依不饶,对此事念念不忘。

其实,她又何尝不想彻底忘干净这些事情,她又何尝不想这种事不是发生在她的头上。她想要忘却,但越是如此,那件事反而在她脑海中愈发的清晰。

两家因为这件事,老死不相往来,成了一辈子的仇人。

他们的孩子,也在邻居们面前抬不起头。他们无论走到哪都觉得不对劲,总感觉背后有人在议论他们的家庭。

这就是在感情上,两个有家室的人在一起的结局,很真实,真实到让人有一种切肤的疼痛。为了一时之快,放任自己,抛弃与自己有关的所有。我认为,这是极其不值得的。所以,无论到哪,自己遇到让自己心动的对象,内心有了越线的冲动,一定要及时刹车,并即刻提醒自己:你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且你做过的事,一定要承担得起。你能承担得起吗?如果不能,请彻底打消这个念头吧。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描述了圆明园昔日无比灿烂辉煌的景象和惨遭侵略者野蛮践踏以至彻底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仇恨。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严谨的结构、颇具匠心的布局,向读者展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惨遭毁灭的悲剧。文章首尾呼应,读者的痛惜、愤怒与作者共鸣,非常好地达到了思想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中的作用。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不可估量”的“量”读音要准确,损失的不可估量恰恰说明价值的“不可估量”,让人心中对他的毁灭产生心疼、痛恨之情。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众星拱月”突出了圆明园的主要地位,彰显了圆明园建筑风格上的美丽。众多的园林如同璀璨的群星,而圆明园就似被群星围绕的圆满无缺的月亮。如此美丽、圣洁的建筑却被无情摧毁,让人心痛。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相映成趣,“金碧辉煌”之宏伟和“玲珑剔透”之精巧,本是不和谐的,在这里却有机结合在一起,可见建筑师构思之巧妙。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此处注意,仅仅是“象征“,这是幻想的地方,久居皇室的人是寂寞的,他们也向往凡间的普通人生活,高高的城墙束缚了他们,不得已只好在这里再造一处。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圆明园中可真是无奇不有,天下美景尽集于此,皇帝真够贪心的。想象一下这个建造的过程,估计也是一部血泪史。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传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还有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武陵春色圆明园中,不仅有各地名胜古迹,也有幻想出来的神仙福地,突出圆明园景物之神奇,更与本段结尾前后呼应。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包罗万象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对上面的“有”进行了总结,这两句话既是上段文字的总结,更引起人们无暇遐想:在这美丽的园林里,究竟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过渡自然,这也是2-4段的中心,引起下文中关于“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的叙述。上自先秦时代自有人类历史记载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之前的时期,统称为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1912年溥仪退位,标志着清朝的结束,从先秦时代到清朝结束,2300多年里,该有多少珍贵的古玩字画、金银珠宝等等名贵之物,出现在圆明园里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当之无愧的“博物馆”,“艺术馆”,珍贵的物品让人可以眼花缭乱,巧夺天工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个梦幻的地方。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从“掠走”到“运走“再到”任意破坏、毁掉“,英法联军赤裸裸地在中国的地盘上开始了自己的强盗行为,在他们眼中,这是一场合理合法地光明正大地“拿取”,是对清政府的震慑,就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在别人的地盘上,这样为所欲为,还有没有一丝廉耻之心?从这一天起,中国价值连城的古代文物堂而皇之地摆在了别的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却只能从历史记载中目睹它的神采。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连烧三天”“笼罩”说明圆明园很大,里面东西很多,即使经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大火仍然烧了这么长时间。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化为灰烬的还有中国人的尊严。这一片历史的废墟无声地告诉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圆明园资料:资料1:法国作家雨果的文章: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憾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资料2:抢劫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资料3:漫漫回家路150年前,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劫掠并被付之一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被视为近代中国的国耻,也是国人至今无法忘却的悲惨记忆。 一个半世纪以来,大量圆明园文物依旧是在世界各地漂泊,难以踏上回家的路程…… 满目疮痍的圆明园遗址 2010年10月18日,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主题晚会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举行。晚会向全球发出倡议---归还圆明园流失文物,抵制拍卖、交易圆明园文物。 在圆明园修复文物展览的现场,来自新西兰的玛丽一家引起了人们的主意。他们的祖辈曾经参与了对圆明园抢劫,在大水法景区,玛丽一家通过景象复原器,第一次看到圆明园被毁之前的景象。走进满目疮痍的圆明园遗址,他们实在忍不住心中的情绪,母子三人相拥而泣。 艰难“回家”路 火烧圆明园后,据统计大约有150万件圆明园遗物散落在世界各地,多年来尽管知道去向的文物不少,但"回家"之路却极为艰难。 上世纪90年代,文物部门曾经组成圆明园文物寻访小组到海外寻宝。在挪威卑尔根人类艺术博物馆的东方展厅,很多精美的圆明园文物已经成为了这里的镇馆之宝。 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枫丹白露宫里有一个中国宫,这里的文物全部来自圆明园。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圆明园珍宝“有家难回”,其中包括巴黎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全景图,大英图书馆收藏的的女史箴图、四库全书图册等。 回购流失的文物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民间组织和爱国人士通过回购、回赠等方式积极追索流失文物,包括2009年为阻止拍卖而在法国发起的诉讼,但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圆明园回归文物仅有85件。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明确反对通过回购的方式赎回文物,因为一旦采取这样的行动不仅会把圆明园文物推向天价,而且还等于默人了文物持有者的合法性,这将对以后文物追讨来带来负面效应…… 寻找的不仅仅是文物 事实上,为了让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早日"回家",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工作,陆续加入了一系列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口、非法转让的国际公约,与美国、印度、意大利等国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 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追讨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人们对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关注,已经超越了这一事件本身,对它的“寻找”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有关专家指出:“纪念和寻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勿忘历史、倡导和平,加强对圆明园的保护和研究,同时让全世界汲取教训,不再发生毁灭文化、破坏文明的行为。”

是爱情。

范思远应该是那种温和冷漠的人,明白秩序漏洞,明白社会不公,明白人间疾苦。可是他没办法感同身受,那些苦海挣扎的人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这时候就看他被如何引导。遇到顾钊他就可以是一个好好先生,一个很好的老师,一个正直的人。

正直邪恶对他来说并没有意义,有意义的只是顾钊,顾钊想他走向光明,他就是阳光下的人,他的温暖并不是来自于阳光,而是顾钊。

其实看他的结果,他应该是比费渡还要疯的人,因为费渡还是个人,哪怕被虐待,被洗脑。而范思远身上已经没有什么正常人类的情绪了。

没有人能说服他,最后他只能走向死亡,他一身的污秽,不仅仅为了复仇,也因为这世间在没有他可以留念的人事物,顾钊死的时候,范思远就死了,只是肉体不灭,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复仇机器。

复仇成功他也不会多么开心,这只是他的一个执念。哪怕所有坏人都死了,他的顾钊也不会回来了。

《默读》是晋江作者priest所作的长篇现代悬疑类作品,于2016年6月15日在晋江文学城开始连载,2017年1月8日全文连载结束,共180章并5篇番外。

讲述以两位主角携手破案为主线,故事由发生在燕城的五桩连环命案组成。

2018年《默读》荣获豆瓣年度悬疑推理;“豆瓣推理小说Top100”第25名。

肩负师傅遗愿的刑侦队长骆闻舟和“犯罪专家”费渡联手,从一起看似平常的打工少年抛尸案入手,逐渐挖掘出横跨二十年的“画册计划”系列悬案的真相。

不仅将幕后犯罪集团绳之以法,也揭发了自诩正义的“朗诵者”所犯下的罪行。在破案过程中,费渡自幼年便深埋于心的精神创伤也获得疗救。

父母已经60多岁才闹离婚确实并不好,可如果双方真的没有感情甚至更多是厌恶的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确实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感情本身就是难以去判断对错,对于父母的婚姻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去挽留,如果双方确实难以坚持的情况下,离婚也是最好的选择。

一,年老父母闹离婚影响大,子女应该多沟通尽量挽留

年老父母闹离婚的影响其实很大的,毕竟到了这个年龄才出现问题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心态不太好的老人家很容易被离婚打垮了。因此作为子女就应该多跟两老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问题且去尽力解决,尽量让他们改变离婚的思想,也让他们回忆曾经美好的年华。

离婚对于双方都是很大的打击的,不要让父母随便地做出错误的选择。

二、年老父母闹离婚影响大,关系破坏时候应该尊重双方的决定

如果两老确实一辈子都是因为这婚姻而活得不快乐时候,那么在这一刻父母的决定就应该被尊重。或许他们离婚的影响很大,但作为子女看着他们一辈子的吵闹,当知道他们决定做离婚决定时候,应该尊重双方的决定,毕竟到这个年龄才决定离婚绝对是忍得无法忍受了。

作为子女无法去改变父母的决定,就建议多选择陪伴,让他们更早地走出这个离婚的回忆,更地迎接新的生活。

60岁才离婚确实影响很大,但我们也应该尊重。

满江红表达了作者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认为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此词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也有人认为作于绍兴四年(1134)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

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将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所陷,被害于大理寺狱。

-满江红·怒发冲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63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