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台港文学著名作家有?

现代台港文学著名作家有?,第1张

深雪 第八号当铺 ,倪匡 卫斯理系列 ,李碧华 胭脂扣 ,亦舒 喜宝等(其作品深深影响我的人生观)

三毛 闹学记 ,金庸( 除碧血剑外作品) ,古龙 圆月弯刀, 梁羽生 云海玉弓缘(结局哭死), 梁凤仪 花帜, 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这个老头很犀利),

李敖 传统下的独白, 林夕 我所爱的香港(大才子不解释)

  其实你为何不自己动手在网上查一下呢?

  台湾名作家李敖是一个读书人、藏书人、著书人,也是一个伴书而眠、以书斋为家的人。他又出版了《独白下的传统》、《李敖全集》、《北京法源寺》、《李敖回忆录》、《孙中山研究》等,全部著述约1500万字。李敖说过,我赞成“一国两制”,反对“台独”。在台湾,别人不敢说我敢说。———这就是“狠角色”李敖。

  台湾名作家琼瑶的情爱小说感人肺腑,曾带我们走进浪漫真情的天地,提及香港和台湾两地的爱情小说,琼瑶确实是一个横跨三十多年的「品牌」。事实上,自她的处女作《窗外》在1963年发表后,便奠定了她在爱情小说的重要地位,近20多年中出版40多部长篇小说。

  琼瑶的小说可分为三期:早期小说包括1963年发表的《窗外》至1971年的出版《水灵》和《白狐》,主要是由历朝历代中国民间传奇发展的古人爱情短篇故事。中期的小说由《海鸥飞处》开始,至《燃烧吧!火鸟》,主要是描写当代台湾为背景的爱情小说,除《我是一片云》外,可说全是大团圆结局。晚期则由八十年代创作出版《雪珂》开始,小说的背景搬回古代,内容企图处理变迁中都会男女的爱情观,并尝试脱离早期悲剧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乐故事。

  《几度夕阳红》是琼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品,当中时空交错、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最能代表言情小情的特徵。两条故事主线,分别发生於抗战时期的重庆和六十年代的台北。第一个故事是女主角梦竹的年轻时代,她和来自昆明的大学生何慕天相恋,因母亲反对而发生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最后,梦竹嫁给了何慕天的好友杨明远,并定居台北。小说的第二部则是梦竹女儿晓霜的恋情,晓霜的相恋对象魏如峰是何慕天的外甥,并在何慕天开设的公司任职,此后即是一连串的旧恨新愁的交织。最后,霜晓与魏如峰有情人终成眷属、梦竹仍留在明远身边、何慕天隐居山上不问世事。

  这部作品,内容和结构都类似电视连续剧的模式,亦即是情节复杂、高潮迭起;情感表达方式强烈而夸张;人物关系则因家庭夙怨而纠缠不清;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导致种种终生憾事和恩怨情仇;主角身世的秘密和谜底的揭晓,及战乱、分离和重逢,这一切无疑是通俗剧的「基本元素」。

  总括而言,在琼瑶的爱情王国,爱情是滋润女性自我并赋与活力的源头。没有爱情,女性的自我就会枯萎凋零。在这情况下,琼瑶的女性形象无可避免的显得被动和消极。事实上,在五四时代,「爱情」这个概念是一种公众性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对中国父权制度的反叛和挑战,但在琼瑶的言情小说里则完全属於私人领域,对爱情的描述也纯由女性的立场出发,这亦是被李敖等人批评为女主角面目苍白的理由;然而,这样一个梦幻世界推到了极致也有其意识形态上的助力,逆转了父权家庭中尊卑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拥有资源及力量的父母或男性,在感情的道德上召唤下,对一无所有的子女,特别是女性全心全意的奉献。这亦是言情小说的精神所在。

  台湾名作家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10集)、《西窗随笔》(10集)、《牵肠挂肚集》、《云游记》等。

  大陆很多人知道刘墉是台湾较知名的作家,爱写人生处世类的通俗散文;刘墉1949年2月生于台北市,祖籍北京,美籍华人。头衔颇多,画家、作家。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画展近三十次,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种,以“以小见大”的人生处世类散文出名,同时也因其文章多为青少年成长而写,并成功培养其儿女,亦被称之为教育家。

  另外还有三毛等

台湾当代散文的发展,大体上与整个文学发展的状况同步,即表现出十年一个时期、十年一个时期的“竹节式”变化。第一个时期为一九五O年至一九六O年。这个时期是反共八股文学时期,文学受政治严密统辖,无可选择地跟着政治叫喊“反攻复国”、“反共抗俄”,为国民党的政治服务。散文作为文学的一个部门,自然也不能例外。不过与诗歌、小说比较起来,散文表现出某种不同。五十年代初期,台湾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大陆跟随丈夫去台的或一时糊里糊涂去台的知识女性,这些人大概有:徐钟佩、张秀亚、潘琦君、钟梅音、王文漪、艾雯、张雪音、刘枋、郭晋秀、邱七七、丹扉、林海音、齐邦媛、陈香梅、叶藏、侯榕生、王淡如、胡品清、罗兰等。这些人与政治相距较远,她们多是大家闺秀出身,或书香门第之后,或大学毕业的女学生,长期受到文化的陶冶,性格上纤细温柔,生活上局限于闺房、书房、厨房,其中不少人多愁善感,富于遐想。以这样一批人为五十年代台湾散文创作的基本队伍,其散文作品自然不会以与政治、军事相当密切的男性作家为主的诗歌、小说创作的队伍的作品一样。以被列人台湾十大散文家的张秀亚、徐钟佩和潘琦君为例,她们的作品属于文艺抒情散文。这个时期台湾的男性散文家有:刘心皇、梁实秋、田歌川、宣建人、思果、王书川、尹雪曼、季薇、周弃子、叶荣钟、张拓芜、柏杨、殷海光、应未迟、夏铁肩、郭嗣汾、周伯乃、羊令野、杨唤、司马青山、孙陵、萧白、彭歌、葛贤宁、陈纪莹等。这些作家多数是随着国民党去台的,他们与政治关系密切,且大都不是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而他们的散文作品,从整体看也没有女性作家的成就高。

台湾当代散文的第二个时期是一九六O年至一九七0年。这是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疯狂西化期。文学上是现代派取代反共八股文学的时期。台湾文学的整体趋向发生转移,作家群落也产生相当大的变化。这个时期除了上面说的那些老作家继续创作外,散文的创作阵容大大扩大。一批新的知识分子脐身散文行列。比如:余光中、张健、张晓风、许达然、白辛、王尚义、方瑜、李敖、林绿、林钟隆、亚微、陈克环、寒爵、马辉岳、碧竹、刘静娟、隐地、郭枫、杨牧、管管、张默、洛夫、林文月、李乔、谢霜天、周培英、丘秀止、噗月、尉天骢、秦岳、归人、文心、张菱舱、叶曼、于敏、丁颖、薇薇夫人等。这个时期的散文题材有了很大变化。随着台湾的开放,游记散文逐渐地成了台湾散文中的大宗。

台湾散文的第三个时期是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年。这是台湾文学向母体文学和乡土的回归期。是激烈反对西化,反对崇洋媚外,呼唤民族文学之魂的复归和乡土文学的崛起期。这个时期的散文自然也向乡土和民族回归。不过,比起诗歌小说来,台湾散文相对地未受到西化的严重污染,因为西方散文极其薄弱,没有力量影响台湾散文,所以相对台湾文学中散文是一片比较纯洁的中国文学净土。这个时期的台湾散文作家队伍又有了重大发展。仅女作家中就有如:简、简宛、三毛、席慕蓉、爱亚、杨小云、袁琼琼、心岱、曾心仪、涂静恰、马以工、夏祖丽、应平书、获宜、简静惠、郑明利、喻丽清、杜萱、廖辉英、苏伟贞、杏林子、林玲。曹又方等。这个时期的男散文家如:林清玄、古蒙仁、古添洪、白灵、莫渝、苏绍连、向阳、羊子乔、宋泽莱、郑炯明、王幼华、苦苓,他们的新锐之气和才华之笔,使台湾的散文创作显出新的活力。

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台湾文学的多元化时期,台湾的散文队伍又添新鲜血液。像简政珍、陈斐雯、利玉芳、平路、阿盛、林耀德、杨平、杜十三、方俄真、许悔之、刘克襄、杨丽玲、郭玉文、林 等等。他们夹着一股新潮气息和青春朝气,拱破台湾散文地皮,为台湾散文增添了一片片映衬着朝霞的带露的幼苗。

从台湾当代散文发展的简单轮廓和状貌可以清晰地看出,它有以下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征。

一、它接传着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和新散文的传统,受这~传统的喂养、启迪和泽润。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中国五四新文学和新散文的丰厚传统,或许也就没有今日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当代台湾散文。除了上面我们所讲的台湾当代散文从三四十年代新散文传统发展下来的清晰脉络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台湾当代散文中许多老一代作家,他们自身就是三四十年代中国新散文的一员,比如:梁实秋、胡秋原、台静农。田歌川、陈纪莹、谢冰莹、张爱玲、孙陵、张秀亚、林海音、徐钟佩、宣建人等。这些作家是与三四十年代新散文直接联系的人物,他们自身就是一座座连接隔代散文和海峡两岸散文的活的桥梁。

二、散文基本上为精短之作,大都为生活抒情写实作品。因此题材宽、领域广,风格因人而直。虽然也有流派之分,但它不像诗歌和小说领域那样,现代派和乡土派壁垒分明,甚至明显而尖锐地对立。基本上作家与作家之间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甚至互相助益,共同发展和提高。、流派和流派之间,作家和作家之间反目成仇、争斗不休的事极少出现。

三、与上述相联系的是,散文界与诗歌、小说界不同,基本上是一个自由自在耕耘的园地,没有社团、沙龙和门户。也很少像诗歌小说那样,一个社团一个招牌;一个门户一个刊物;一个流派一种主张。散文作家大都是单干户和自由职业,赖以成长和发展的阵地主要是众多的、名目繁多、类别庞杂的报刊专栏。台湾专门的散文刊物仿佛还未看到过。

四、也是和上述几点相联系的,散文基本上是消遣、解闷、茶余饭后的轻松之作,很少有人把它当作一种事业,一种严肃沉重的艺术门类来经营。因而有专业诗人,专业小说家,却极少有专业散文家。

也是由于上述因素,散文~直是一种自生自灭,无人大力提倡,也无人着意压抑的生存状态。因而散文的历史上,不像小说和诗歌那样,有过暗淡,也有过辉煌,有过寂寞,也有过澎湃;有过春天的花香遍野,也有过冬天的枯萎萧条。而散文,仿佛没有春天和冬天,没有旺季和淡季,没有阴晴和圆缺,一直是在平静无波的河道上流着,流着,但到了八九十年代交接之际,散文却顿起波澜。不管是在台湾,或是大陆,突然倍受读者青睐,呈现产销两旺之势。甚至超过一直被读者着迷的小说,在文坛内外大出风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崭新的时空。全世界大开放、大改革、大变动的潮流,把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推向务实、快捷、有效之境,因而小说的长篇大论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及虚构的艺术方法,和诗的含蓄风格与象征手法都不太适应现代生活,前者要漫长的阅读过程,后者要细致的体会功夫,都有违于现代快速而实效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而与小说、诗歌相比较,散文篇幅短,叙事清楚明白,具有实际价值,又轻便灵活,因而它比较适应现代的生活习惯和效率节奏。从文学自身看,散文的审美是直接的,小说、诗歌的审美是间接的。它们在接受和传播上,有着意念和时空上的差距。文学体裁不同,接受和传感上就造成了差异,这种差异存在,就要受到接受对象选择的考验。散文目前的畅销正好说明,在接受和传感的直截和快速上,它战胜了诗歌和小说。但是,这种散文盛于诗歌、小说的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某些地方,或某些人群中,因情况不同,或许会有例外。当散文优越的条件因某种因素消失后,散文也可能重新步人其历史上的无波澜状态。

台湾散文作家介绍

六七十年代台湾散文的发展更具有个性色彩,“回归乡土”口号的提出,现代派和乡土派的两次论争不仅仅使小说创作日趋丰富多样,还带来散文创作的繁荣。此间散文创作摆脱了五六十年代中期散文创作较单一的模式,敢于面对现实,表现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克服了早期散文创作的两个极端,题材范围不断拓宽,立意深刻,尤其是出现了余光中和张晓风、杨牧、许达然等擅写散文的好手。余光中致力于打破传统散文创作模式,将中西手法熔于一炉,以求开拓现代新散文的尝试;张晓风以她深邃的思想、细腻的情感、明朗晓畅的比喻、象征表达自己面对严酷人生的创作,共同建构了六七十年代散文的主体框架,散文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获得了新的形式和内容。

  

  余光中,是一位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奇才。由于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的散文呈现独特的风采。1963年他出版了散文集《左手的缪思》。他以诗的意象和意境来营造散文的氛围,讲求散文与小说、**、绘画、诗歌的嫁接,在散文创作和理论建树上都极有造诣。早期余光中受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影响,主张散文创作技巧的全盘西化和全面现代化。但很快他就浪子回头,在散文创作技巧上,将“民族的”与“世界的”结合起来,为台湾散文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余光中散文作品的主题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余光中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在《听听那冷雨》中他这么写道:“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雨季?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富有诗意的语言,深挚的情感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确具魅力。

  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散文的境界。他提倡用现代诗的艺术,来开拓新散文的感情世界。他认为像现代的小说、**、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都可拿来丰富散文作家的感性世界。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借助通感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联结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作者笔下那无孔不入的冷雨,连同情思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新感觉。在这场”冷雨“中,读者与作者一起沐浴在”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意境里。余光中的散文不仅注意把握好人物外部特征和物质环境,还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再现,自我感受的抒发,展示人的瞬间的主观感觉和心理,在《咦呵西部》和《高速的联想》中,他运用意识流手法,强烈地抒发自我感受。现代派艺术的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现实与虚幻穿插等现代手法和传统散文的因景生情,缘情入理,情景交融的构思方法和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融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构成了余光中散文独有的艺术风格。

  

   张晓风,江苏铜山人。1941年生于金华,八岁时到台湾。毕业于私立东吴大学中文系。自19 60 年她出版了二十多部作品,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给你,莹莹》、《愁乡石》、《黑纱》、《晓风散文集》,剧本《武陵人》等,杂文集《安全感》、《非非集》,小说集《哭墙》、《晓风小说集》等。

  张晓风早期散文多以抒情为主,强调仁爱精神,宣扬人道主义,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关心,宽容和谅解,对别人的痛苦要同情。这种散文风格与冰心的散文相似。张晓风也在她的散文中呼唤”爱“,并得到一个”爱心马拉松长跑者“的雅号。在《母亲的羽衣》中,作者艺术地概括了女性人生道路上的两段里程:少女与母亲,在伟大的母爱”圣火“一代一代的交接中延伸。礼赞母爱,张晓风的散文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母爱情感。她把对人类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作为自己创作的中心点,在作品中讴歌一些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普通人。张晓风除了对人类的母爱、友爱、情爱尽情赞颂外,她还对充满爱的生活、美的自然、真诚的生命进行了讴歌。《我喜欢》是一曲生命的颂歌。生活中的一景一情都拨动了她的生命之弦,使她打开了自己善感的心扉。她喜欢冬日的阳光,夏日的晚星,秋天的芦苇。她喜欢清晨亲切的问候,喜欢泛黄的线装书,喜欢将信件分放在小盒里,将关切和情谊妥善保存起来。在种种喜欢中,读者触摸到作者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思,对传统的信仰,对友情和爱情的珍惜和期待。

张晓风的散文创作除抒情见长外,她还力求以深邃思想来传达自己的对生活的深层思考。从七十年代中后期起,她在报刊上频频发表短小犀利的杂文,借助丰富的联想,巧妙的比拟和辛辣的嘲讽来抨击时弊,使她的创作由宣扬抽象的人性与爱转向直面残酷的人生。人间有爱,但人间也有恨。“直面人生”的现实态度,使她的散文更显得深刻和广博。如《新灯旧灯》,在这篇获得“报道文学奖”的优秀散文中,作者以台湾向商业化社会转变的大趋势为背景,叙写一座古宅的拆除,在人们心理产生的诸种复杂的反应,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与传统的深层思考。古色古香的林宅,成为中国传统的象征,它的拆除,实际上折射出传统与现代在台湾当时处于一种对峙状态,而文中因“经济起飞”所引起的人心慌乱,茫然甚至怀疑、恐惧、无所适从让读者不得不发出充满疑虑的自问:“我们真的要那一盏新灯吗?”张晓风负重若轻,在生活中挖掘出具有文化意义的深刻主题。

  

  李敖,吉林扶余人。1935年生。少年时在北平度过,很早从事文学创作。入台后读中学,即写有《李敖荟记》五卷、《李敖诗集》等。大学期间发表文学论文多篇,毕业后继续发表大量论文和杂文,颇引起争议,被称为“愤怒的青年”。1965年因发表文章批评国民党,他所主编的《文星》被查封,次年出版《李敖告别文坛十书》,1967年被以“妨害公务”罪提起公诉,封笔三年,1971年被捕入狱,1976年出狱。1979年复出文坛后,陆续出版《独白下的传统》、《李敖文存》、《李敖全集》六册。1981年再次被捕入狱,次年出狱,出版《李敖的情诗》、《李敖的情书》和《李敖的情话》。1983年出版《李敖全集》等七、八册。1987年被台湾《读书人》杂志评选为台湾十大作家之冠。李敖是个有争议的作家,个性狂傲,富有正义感而又放荡不羁、桀骜不驯。但他成就显著,名扬海内外。他的作品几度被议论或查封,就其杂文来说,他试图继承、发扬鲁迅杂文优良的战斗文风,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景观。

  李敖杂文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善于“取类型”,直书直笔,针砭时弊,而且寓庄于谐,化俗为雅。对待需要批判的事实或所刺之人,李敖杂文常把这些明白无误地揪出来,使其丑态毕露,在极端尖锐的主客矛盾交锋中,义正辞严,雄辩是非。他把“五四”杂文中“肉博战”的文风带上了新的辉煌之路。这是李敖自六十年代以来一贯的战斗文风。不管是揭露当局暴政、抨击社会流弊,还是鞭挞落后的传统文化,批判民族文化积淀中的情性,他都能有依有据,抓典型和代表,大加笔伐。

  李敖杂文善于运用直笔,这与其豪放不羁特立独行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的文风锐利豪纵,从不转弯抹角,委婉曲折,旁顾左右,而是直来直去,率直大胆,对论敌往往集中火力猛攻,毫不留情,痛摧而后快。这使他的杂文富有勇往直前、直率凌厉的气势。他认为,“直笔”就是正直的笔,开门见山,毫不讳言,但有理有据,把观点与真理建立在大量的事实材料之上。李敖杂文同时又富于讽刺幽默的韵味。他虽是“放言直书”,但其中常成功地运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段,巧妙地利用语言条件,做到在谈笑风生中对丑行绝不妥协地完全否定。李敖的这种艺术特色富于民俗化。为了达到这一特殊艺术效果,他的杂文中常借用夸张、反语、暗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传神。因此,他的语言常采用中下层人民乐于接受的白话语言,这种化俗为雅使他的文章语言通俗流畅,自然活泼,而给论敌的则是毫不妥协的嘲弄、挖苦、戏谑和讽刺,具有浓重的喜剧色彩。

中国的白话散文,在继承和吸纳中国数千年古典散文灵气和精华的基础上,在五四新思潮的激荡和推动下,于本世纪初诞生。它像一个花园,在众多有才华的前辈作家的耕耘下,开放出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花朵。为中国新散文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根基,并开通了条条渠道,创造了种种风格。这些散文的风格和渠道,从本世纪初流到九十年代;从大陆流到台湾,从台湾流到海外。虽然,最初的渠道已经成了奔腾不息的大河;虽然,最初的风格已经发展成作家众多的流派;虽然,如今的作品题材和主题已经丰富无比,但溯根追源,如今台、港及海外华人的散文仍然和五四及三十年代的散文精神上一脉相承;艺术上源流相通,文字上传承相续。根据台湾散文家杨牧和李丰杼研究论证,台湾当代散文和大陆现代散文的承继关系和发展流脉是这样的:第一类为小品,其奠基人为周作人。这种小品“上承晚明遗风,平淡中见其醇厚的一面”。周作人在这种作品中,又注人他日本生活的经验,使其作品又增添了一份激情。这种散文,在台湾的承继人有梁实秋、思果、庄因、颜元叔、亮轩等。第二类为记述散文。以夏丐尊为前驱,他的《白马湖之冬》为奠基之作。这类散文,清新透明,朴实无华,不做作,不矫揉。台湾的继承者有价君、林海音、林文月、许达然、丛泠、郭枫等。第三类为寓言,许地山为开山人。这种散文多为学者所作,“博学沉潜”,“神韵无穷”。台湾的继承者有:王鼎钧、司马中原、王尚义、林拎、罗青等。第四类为抒情散文,徐志摩为源头。这类散文潇洒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飘逸、旋转自如。这类散文在台湾的继承者有:张秀亚、胡品清、陈之蕃、萧白、余光中、张晓风、季季、渡也等。第五类为议论散文,林语堂开风气之先。这类散文“所议之论平易近人,于无事中娓娓道来,索引旁证,若有其事,重智慧之渲染和幽默人生之开发”。台湾的继承者有:邱言曦、吴鲁芹、夏菁等。第六类散文为说理散文,胡适为源头。这类散文辩论雄健,说理透彻,创建现代学术散文文风。这一类散文在台湾的继承者,多为学院派作家。第七类为杂文,鲁迅为祖师,这类散文泼辣深邃,攻势凌厉,在台湾的继承者有柏杨、应未迟、李敖和报刊的许多专栏文章。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台湾当代散文亦步亦趋,沿着祖国五四以来的散文精神和路数发展下来。既可从各散文家作品的血流中看到先辈们传承下来的血脉,又可看到他们对祖国散文的发展和创新。尤其在散文题材的选择、内涵的丰富、主题的表达、语言的运用上,台湾当代各类散文,都有大发展和超越了前人。台湾散文理论批评家李辛杼在忡国现代散文文选序论》一文中说:台湾当代散文“从文学传承的意义言,这一时期仍旧是三四十年代散文的延续和拓展,尤其是前行代更是传递薪火者”。

台湾当代散文的另一个源头,是发端于五四运动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和作为台湾文学一翼的台湾日据时期的新散文的传统。台湾日据时期,在与日本帝国主义血与火的战斗中,锻炼出了一些杰出的、战斗的散文家。他们将斗志和英气、鲜血和泪水,交合融铸,写出了许多著名散文篇章。例如,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蒋渭水和他的《入狱日记》;如吴新荣的感人篇什《亡妻记》,如黄得时记录郁达夫访台的作品《达夫片断》等等。台湾日据时期的散文有的是挥向人侵者的匕首和投枪;有的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血的控诉2有的是苦难生活的记录;有的是理想和愿望的渴求。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骨鲠在喉,有感而发,真挚感人,针对性强。文学创作方法上,他们遵循着现实主义传统。台湾日据时期的这一散文传统,是继承了祖国的古典散文和五四新散文的精神。这一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多为乡土作家继承。比如:钟理和、钟肇政、许达然、羊子乔、李敏勇、洪素丽、林双不等等。台湾日据时期的散文传统,也是祖国散文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一九四九年去台的大陆散文作家带去的大陆的散文经验和精神汇流和结合以后,浇灌着台湾散文园地;推动着台湾当代散文健康地、茁壮地发展和成熟。

对于你的提的这个问题,其它的我不想多说,关于柏杨本人及其作品我也不想做过多介绍,因为上面几位仁兄已经说得很清楚!在这里我对你的问题只想提提我自己对他的看法!

记得当昨日看到柏杨老先生逝世消息的时候,显然有些晚了,网上诸多对柏杨老先生悼念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很多人都表示出痛心疾心,有人说柏杨老先生走了,文坛少了一个说真话的人。然而不知为何,纵算平日里对他老人家也是崇拜不已,吾辈内心里却没有痛心疾首,只是对柏杨老先生的逝世感到有些惋惜!因为柏杨老先生有八十九高龄病死的,对文人来说,应该算是寿终正寝了。或许是吾辈个人来说欠缺感情的色彩,也不善长矫揉造作的情感流露,也或许他人对柏杨老先生的崇拜比吾辈更深!

在中国,一个敢于说真话的文人的人生总是曲折的,大多数是不得善终,因为刺耳的真话总能刺痛一些人的脾味!他们会使用各种手段将其的声音沉没。而能够得到善终的文人,大多数是体制之内,只言当局好事,只降吉祥雨的文人,他们多半会得到政客的赏识。努力表现自己那颗“伪文人”之心!当然,这样的文人虽然一生碌碌无为,但基本上都能够得到善终!

一个有气节的文人抒写文字的时候往往都是豪情万丈,热血满腔!当遭遇政治的时候,他的命运便会变得可悲、可怜、可叹;对于柏杨老先生来说,先前他曾遭遇过政治的洗礼。

据悉:公元一九六八年在《中华日报》代班主编〈家庭〉版,该版以每周五天的篇幅刊载美国连环漫画《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时,翻译文中提及卜派父子父子流落至一个丰饶的小岛后“乐不思蜀”,两人要各自竞选“总统”,撰写竞选文宣,柏杨将“Fellows”(伙伴们)翻译为“全国军民同胞们…”,遭国民党当局情治单位曲解为暗讽蒋介石父子,罗列罪名将其逮捕,判处12年徒刑,1969年囚禁于台北县景美镇军法监狱,1972年移送绿岛感训监狱。1975年,柏杨因蒋介石逝世减刑三分之一为8年徒刑,但1976年刑满后仍被留置于绿岛,后获释放,共被囚禁9年又26天。当然,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只是他的其中一个故事之一而已……。

诸君都知,当一个文人遭遇政治打击后,吸收教训之后,往往会变乖,变得投鼠忌器起来。固尔,在中国,一般文人都会存在忌言政治,明哲保身的心态!然而,柏杨出狱后,依然还是关心着政治。可能正因为如此,他才叫柏杨。仅管近两年身体每况愈下,还是每天阅读书报,他曾对民进党执政充满期待,但扁当局及其幕僚却连续发生贪腐、滥权等弊端,令他对民进党执政失去信心。他曾在病榻上痛批阿扁,让人们再次领略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风采!

柏杨老先生先前的著作《暗夜慧灯》、《红尘静思》、《浊世人间》、《婚恋物语》、《丑陋的中国人》等;都是让我们值得去深思的。相信诸君并不陌生,吾辈亦不想多说。

而这次柏杨老先生逝世,为何会有这么多人自觉去悼念呢?对于文坛来说,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平日里,一个体制内的文人走了,竟管他的上级及亲朋好友也都在悼念,但那种悼念是很平常的!而柏杨老先生走了,很多人都是很自觉的去写祭文去悼念他,可能这便是一个说真话和有骨气的文人与体制内文人的区别!吾辈希望在中国多些敢言真话,像柏杨老先生一样有骨气的文人!这样国家便更有前途,民族便更有希望!

总而言之,我想说:柏杨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的体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人间失格》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间失格》读后感1

 留在我眼中《人间失格》可能是唯一一本,对于我来说,如果你看不懂,或者是刚看过之后对此嗤之以鼻的人,说实话,我是羡慕你的。

 或许你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抱着这本书在深夜里哭泣,一次又一次指着封面的太宰治告诉自己“不要极端”、“不要抑郁”、“不要像这个人”一样的说教。你们可能会对此嘲笑、讽刺、讥讽,甚至很讨厌这样的人。但是,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曾跌落尘埃里,你们又怎么会了解那种被世界击倒在地的绝望。

 《人间失格》是主人公叶藏在看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三张照片的感想为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叶藏的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写了主人公叶藏为了逃避现实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嗜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其实,读完《人间失格》我一瞬间的反应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被救赎的快乐。那时的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仅仅只有我自己有那么消极的想法。我并不认为读书一定要从中学到什么才是好书。我反而认为在一本书中能从作者的笔锋中看懂自己,这才是读书尤为重要的。

 所以我们需要感谢太宰治,感谢一个和自己抗争了一生的人,用最后的勇气,为所有在未来或许将投入这漫长战争中的后来者们,留下了这样一首挽歌。

《人间失格》读后感2

 人间失格大正和昭和时代下的矛盾体,读的是童潇骁北京联合出版社的版本上评分最低的一本,然而然而当初买的时候是因为折价书籍,翻译阅读上并没有带来不畅快。

 一共收录六目录,我看了人间失格一目录字数不多约莫两小时。

 因为之前看了《东京百年史》,所以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小说家多少带了一点世界社会影响的眼镜去看,也便使得对这样的小说或者是作者本人近乎狂魔毁灭而没有衍生出救世反抗的力量,并不那么追随的心境来。

 那个时代阴阳怪气,慌乱矛盾表里不一社会思潮野风一般,谁都说不来谁是正确的,谁都急切证明自己剑走偏锋,不少虽然要谨慎的大历史观来看个人,却也正是一大堆这样的个人生灭可能才推动着一个社会的车轮吧,地震空袭太多的绝望了,反倒是如川端康成这般的带着微弱温情和物哀在尘埃中让人开出美丽和希望来才称呼为不枉人世,甚至在世界上受到认同,拿下文学奖。转而也就忽然明白太宰先生笔下的近乎自传体的主人翁确是人间失格草芥不如,在这样矛盾的世间存活,野狗一般,是伤己伤人,越是求越是无,确是多数人的现状,只得一条跳进大川。那是缺少进步教育独立人格封建残存的时代。

 家庭的温暖和认同,很重要家庭里面的成员也需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一言难尽其主人翁的酸苦弱鸡,改变吧青年选择不了时代就换一种想法积极推动一些事情吧。

《人间失格》读后感3

 有点丧的书,但不得说不是一本值得读的书,虽然我读的没有很细致,也很断断续续,摘抄了两段喜欢的话,第一段像坠入人间的魔鬼,一种满满的失意;第二段像坠入地狱的天使,一种满满的温暖。

 01哭的对于我来说,如今已不再有什么幸福与不幸了。只是一切都将逝去。

 在我一直过着地狱般生活的这个所谓“人”的世界里,这或许是唯一可以视为真理的一句话。只是一切都将逝去。

 02天使隐去翅膀,宛如降落伞一般,飘落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我飘落在北国的雪原上,你飘落在南国的柑橘地里。而这群少年飘落在了上野公园。差别仅此而已。少年们啊,从今以后,无论你们如何长大,都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容貌,不要抽烟,也不要喝酒,除非逢年过节,而且,要持之以恒地去爱一个姑娘,一个腼腆而又有点臭美的姑娘。

 其实说真的,这本书,断断续续读,懵懵懂懂中窥视太宰治描述的那个失去“人”的资格的这个世界,我感觉自己始终并没有真正走进那个世界。或许如果真正走进去了,如果出不来,应该会很痛苦吧!真正领悟了,才能向死而生。

 光明的背后也会有阴影,可是我们还是选择向阳生长!

《人间失格》读后感4

 这本书叙述了又一个与父亲不无关系的人的悲剧故事。

 父亲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是一种奇妙的存在,既有对儿女无私深厚的爱,又对儿女有着无法抗拒的压力。

 书中的主人公就自述“我的不幸乃是一个缺乏拒绝能力的人的不幸。我时常陷入一种恐惧之中,以为如果别人劝我干什么而自己加以拒绝的话,就会在对方的心灵和自己的心灵中剜开一道永远无法修复的裂痕。”

 我觉得这不幸的根源也许就来自父亲的爱,父亲的威严。

 同样一生都活在父亲压力下的作家还有卡夫卡。不过卡夫卡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广阔得无边无垠,可以让他有足够的空间逃离自己的父亲。但是即使这样,卡夫卡活得也很别扭,不自在。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是打败了自己的父亲泰坦众神登上众神之王的位置的。而泰坦诸神也是因为击败了他们的父亲才能屹立在天地之间的。俄狄浦斯也曾经弑父娶母。

 可见对父辈的反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所面临的一大主题。这一主题是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甚至曾经有人这么说过:“如果一个男人没有战胜自己的父亲,那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可是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啊!那如山般的爱意,即使带着让人无法抗拒的威严,又如何能让人能够去反抗呢?

 关键是,当我们成长到能够战胜父亲的时候,看见曾经如山般的父亲如今衰老的背影,又如何能让人激起去反抗的意志呢?

 匆匆写就,疏漏甚多,见谅。

《人间失格》读后感5

 “我这一生,尽是无耻之事。”日本三大无赖派代表作家之一太宰治在自己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部巨作《人间失格》第一手札的第一行如是写到。

 原文的标题直译过来浅显易懂——失去作为人的资格。不管怎么看,这似乎都是一部不会令人感到心情愉悦的作品。然而事实也正是如此。但文中所反应出来的,真真切切存在着的,这人世间最阴暗的一面,确实那样的真实又那样的令人痛心疾首。也正是因此,我才被它深深打动。

 对于前半部分的阿叶,我生不出多少的共感。只觉得是生活的安逸造就了他不识人间疾苦,烦恼着不知所谓的事情。越往后看,逐渐理解,我们没有办法拿自身的经历去评价别人的苦痛。为生活也好,为身体也好,为与这世界格格不入也好,都是苦痛,没有一种苦痛是更加高尚的,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种都能让他生出放弃生命的想法来。

 看完全书,我感觉到的阿叶至少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然后他不过活了二十七载。精神上与这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让他少年白头,用烟酒女人麻痹自己,自身也不能分清是真心亦或是假意。我不经为这种人生感到悲痛,他们实实在在应该是自由的大师,却被污浊冰冷的现实桎梏,变为水沟里的臭石头,眼看着自己污浊。这种痛苦,比死亡来的可怕。

 又想到现在几乎是个精神世界觉醒的时代,无数人在重复着这种痛苦。为社会感到悲哀。

 生死本就是困局,没有人能逃得过的,谁不是一边昂首沐浴阳光,一边蓄力植根土壤,唯明唯暗都不足以活命。

《人间失格》读后感6

 “残缺的人丑陋,试图迈向完美,接近完美的人却只能迈向毁灭。因为他太过敏感纯粹,所以,注定孤独,注定,他迈向毁灭。”

 叶藏清晰的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冰冷,他说:“人啊,明明一点儿也不了解对方,错看对方,却视彼此为独一无二的挚友,一生不解对方的真性情,待一方撒手西去,还要为其哭泣,念诵悼词。“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

 往并一起自我作贱——这就是世上所谓“朋友”的真面目。”也许他的看法太过偏激,世人么,总是相信时间有真情和温暖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一路,走走停停,所有人,聚散离合,最终,仍旧是孑然一生。没有人会将胸膛剖开,将躯体内的阴暗秘密全数交予他人,只是为了一生中那个短短的瞬间能够感到丝毫的被在乎的温暖,略微带些自弃意味的选择轻信。叶藏不愿意轻信,脆弱单纯的心灵岂能接受随时而来的打击。

 又或许因此,他总是站在世界之外观察着周遭的种种,“没有人在遭受别人责难与训斥时,还能愉快起来,但我却从人们生气的怒容中看到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可怕的动物本性。平时他们都将这些本性隐藏着,可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像那些在草原上温文尔雅的牛,忽然甩动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他的感知,就如同神明,又或许他就是神明,如果真的有神不小心掉入人间,一定不会像任何宗教里所描述的救世主那样圣洁、坚强、慈悲,而是像他这般这样阴暗、扭曲、脆弱,又在自己的领域里固执执着。

《人间失格》读后感7

 “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金钱,名利,长生……相信答案会有很多很多,然而,有一个人,他在追逐的,是死亡,以自己的身躯给予自己死亡,也就是自杀。他的名字是太宰治。

 而太宰治先生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则是在他的经典之作《人间失格》中。《人间失格》描写了主角大庭叶藏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的否定的过程,同时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可说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表达出来,因此也可算是他半自传性作品,并且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什么呢

 “与其纪念他的生,不如纪念他的死。”是后人对这位一生多次求生直至1984年结束生命的无赖派大师的评价。亦或许,死亡是太宰治先生的一种重生吧。

 人间失格,即为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小说从虚拟人物大庭叶藏的一生去体现着太宰治先生眼中自己那“充满羞耻的一生”,是一篇半自传体小说。

 《人间失格》是一部滴血的灵魂自白。

《人间失格》读后感8

 书中虽是由故事构成,但是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在读一个人的自白。的确,这也几乎是太宰治的自述了。以主人公叶藏的身份去展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人觉得这是一本很阴暗,读完会让人难受的书。我却不以为然,书中所记录的个人内心纠结和想法,其实是世间很大一部分人也曾经有过的想法。我们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读这本书,而是放在自身的角度出发,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

 我和主人公相似的地方是,我也经常感觉周遭的一切都与我无关,也曾经想在一天阳光最灿烂的日子结束这一生,但是走过来了。相信很多抑郁症患者读过这本书的,会觉得这个书描述的跟自己内心很像。只是我们没能像作者一样表达出来,也希望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要坚信,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不要往消极的方面去想。

 看了这本书以后,摘抄了一句话并发了朋友圈,朋友们都以为我想不开。

 那句话是:姐姐,我先走一步,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下去,让想活下去的人活下去就行了,人既然有选择的权利,那应该也有死的权利,我这样一根草,在这个世界的空气和阳光中是很难存活的。

 我之所以感叹是因为,原来世界上,会有人跟我想法如此之像,即便是书中,原来大家在每个角落里都在挣扎的生存着,我没看过这段话,但是却感觉这段话是我内心的自白。但没关系,每个人都会有低谷的时期,过了那道坎就会过去的,看完书,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其实没这么糟糕了,比我辛苦的人也多了去了,所以要加油努力生活。

《人间失格》读后感9

 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感受颇深,似懂非懂。

 这本书以手札的形式表现了太宰治的内心独白——一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胆小鬼”。只不过将故事的主人公换成了一个叫叶藏的青年。

 面对世人,叶藏总是怕得发抖。他无法理清人类生活的头绪,他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所以他常常用滑稽搞笑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

 他生来就是是一个孤僻的孩子。他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都被救了回来。在成长的道路上,叶藏只交了两个朋友,但交友不慎,同他们走上了歪道。

 但最后叶藏顿悟了。梅勒斯请求他的朋友作为人质等待他赶赴刑场。如果梅勒斯没有回来,那么他的朋友将替他而死。但梅勒斯最后冒着风雨赶到了刑场。

 叶藏也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他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世界,至少他可以与别人交流了。

 太宰治曾说过:“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又是还会被幸福所伤。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这就是《人间失格》。在这里,人性的丑陋和虚伪,无可遁形。

《人间失格》读后感10

 这不是那种可以一气呵成看完的流量小说,这是需要细细品的那种书,要周围安静,月色如水。

 很好玩的一本书,大多书里都是女人出示色相,这里偏偏男人出示色相,有点镜花缘的味道,却又不尽相同。食色性也的世界里,在写者笔下,都是假来假去的一时相互利用,无论身体还是精神上。虽然笔下冷酷,现实也正是如此。只是,写者对男人偏爱,粉饰得太好,对女人不但少几分笔墨,还会刻意让其格外“生动”,似乎不如此不尽意,倒也的确有奇特的味道和效果。其中一篇,似乎终于让女人美了起来,却又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也许写者眼中,女人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垃圾场,可能是写者的理想吧,或者如柏杨所说,女人,比了解上帝都难。

 原以为是应该抱着严肃认真地面孔去面对字码的,读书的过程中却是其乐无穷。因此,不得不感叹写者的精神之高,如此丑陋的世间,能写出漫画的效果,如此的少。

 叶藏的搞笑,也许就是写者对自己的无奈,自己笑对生活做不到,不如看他人欢笑。很有趣的人,一边流泪,一边笑,也许是笑着走的。

 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书,很棒!

《人间失格》读后感11

 1叶藏本人真的太卑微了,能感到他本性善良,但是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也许是缺爱导致的,我觉得有点讨好型人格。又因为他心思的敏锐和对人性的洞察,使得他又更多看到人性的恶,尽管良子代表了人性的善,可是这个善竟然也会被恶利用,经受本不该她来承担的痛苦。

 2这本书应该是从头丧到尾,我也没看到什么对于生的希望,只能说如果最差的不过如此,那么我的生活似乎还有救,就是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生活,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因为本来生活就很难,我们不能一步一步丧失做人的资格,当然他并没有丧失做人的资格,只是他一步步就这样走向了这个结局,对生活的失望还有羞耻感,对人性的要求太高了,所以惶恐不安。

 3再看了一下太宰治的生平,只想感叹作家总是与众不同,跟俗世格格不入,我竟然还生出一点羡慕来,他肯定是有才华的,所以才写出那么多的作品,可是又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悲哀,以为他过于良善和敏感,但若非如此,又无法写出人间失格这类悲观到极致的作品,很矛盾。

《人间失格》读后感12

 故事是由三张照片引起的,上面留下的是“大庭叶藏”幼年,青年,壮年的人生痕迹。自然,也暗藏着作者的前半生。

 “他曾在夏天在单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为搞笑;也行因为怕父亲扫兴而在半夜潜入客厅在父亲的本子上写上‘狮子’二字,只为不让父亲因自己而扫兴……”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他对这个世界太过畏惧,认为世人比狮子、鳄鱼甚至恐龙都要可怕。他曾说过“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到发抖”他太过敏感,太过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面对世人,他总是怕到发抖,而面对这个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呢。

 他在家之时,做的几乎为违心之举。过年时,家父要为孩子们采购礼物,便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心愿单。他并无所求,准确的说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于是父亲对着他问想不想要舞狮,他莫不作答。可是当别人都睡去时,又偷偷往心愿单上写下“舞狮”二字。他的灵魂无欲无求,写下那二字只是为讨父亲欢心。他具备了那个年纪不该拥有的“欺诈”的人格。

 最后,他被“亲人”送往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他自己所要求的)——精神病院。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生活会告诉你,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美梦成真,只不过遍体鳞伤后慢慢降低了对生活的要求,适者生存罢了。

《人间失格》读后感13

 我有些理解阿叶,不停地用酒精,用女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读完《人间失格》,我沉默了许久,不知道从何说起,又有许多想说。

 悲哀和不幸的人总是格外能感知同类,也更容易被自己身上所缺失的特质吸引,甚至一度当作救赎。疯子的话没有人信,即使并不是疯子,有人大声嘶吼反驳否认,回应的是世人难以接受的怜悯或是嘲笑,反正人都想要找点什么乐子活着。

 阿叶的每一次纵情似乎都并没有让自己得到救赎,而是去了更深的深渊,直至走到毁灭。以一种边缘人的状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活着,伸头试探又打回深渊,假面戴得看起来越来越自然,要不是难以逃避的恐惧,怎么做得到小丑般逗乐。

 虽说为了纵情的欢乐不惜悲哀接踵而至,可是每一次期望何尝不是一次死亡,阿叶死了很多次,于是真的死了。

 再黑暗的深渊都会隐约有一些光,像良子,可是世人那容得下良纯,也难怪都失去未来,倒是多了许多不幸的阿叶,酒馆老板娘。伤口传来的痛楚反倒成了对伤口的情感,阿叶就是用纵情声色的伤口拯救了他许多年,可是伤口的痛楚总有一天会超越对伤口的情感,于是除了死亡一无所解。

 我不确定死亡是否意味着拯救和解脱,倒是好像无数人都选择用死亡救赎自我。海子是,三毛是,阿叶也是,许许多多的人都是,可是我大概不会。死亡救不了我,唯有爱,唯有阳光能让我一次次死亡又重生。

《人间失格》读后感14

 把每个明天当做世界末日,从现在起迈出第一步——题记。

 初次听闻这本书,是在与朋友的一次闲聊之中,随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便去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书不厚,若投入,三小时足矣!细细品味……

 我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人间失格,自暴自弃的代言词(失去了为人的资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又是无尽的悲哀。《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绝笔之作,也是我一读再读,感慨无限的佳作。作者用平淡的口吻,纤细的语言,叙事着绝望的故事,在书中能看见太宰治的影子,也能看到生而为人,每个人的影子。

 这是一部残酷而美丽,永恒而至上的青春文学。它确实让人感受至深,直逼灵魂,令人无法逃脱。

 这是太宰治灵魂深处无助的生命绝唱,同时也是村上春树绝望凄美的灵感源泉。可能有人觉得这只是几些小故事的组合,也觉得书中描述的只是一个懒人如何混迹社会,可我觉得不仅仅是这些,否则,又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人评价欣赏呢。它值得我们一看,人们的绝望往往不是因为生活本身的绝望 ,即使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荒谬,也要遵循生活本身的规则去努力的生活,这才是生活。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世界里本是阳光明媚,温暖四季,你来时,狂风暴雨,我无处可避,你走时带走四季,我久病难医。人生来,为了喜悦也为了悲伤。一千种生活,我们也有一千个自己的哈姆雷特,向着自己的未来努力奔走吧。

《人间失格》读后感15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第一次看的是漫画,偶遇的那个下午,从艳阳到黄昏是时间也是心情。全篇都是压抑和撕心裂肺的气氛。

 很久很久之后,看到了动漫,再一次,陷入这个绝望的故事。片尾那个苍老的乞丐记忆犹新。

 如今第三次见到这本书,犹豫很久后还是毅然的决定再会一次。可惜,没有前两次的抑郁触动了。却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同。

 叶藏从小讨厌人类,却能舍弃自己讨好人类,多希望,我也能如此,有这种即使讨厌却能相处很好的能力。

 “我倒并不觉得可惜。我这个人,本来就没有太强的占有欲,即使偶尔也有可惜的感觉,但也没有精力来与人抗争,大胆主张自己的所有权,”时常,我也是经常被抢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众人以为我不在意,非也,不过是我不敢去争罢了,自己总是劝服不了自己。

 困境总是对朋友的试探,堀木无疑不是个好朋友,小人嘴角令人憎恶,却又无可奈何。我总是选择相信,无法辨认人性。幸运的,至今未遇大恶。

 叶藏一生悲惨又传奇的命运也非尔等常人能经历的,却只是旁边一次,也是绝望到不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7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