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写作文结尾

成都写作文结尾,第1张

1 美丽的成都作文怎么写

美丽的成都

成都,是我国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有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文化,至今为止,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也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成都有很多名小吃,著名的有陈麻婆豆腐:因为老板脸上有麻痕,人称陈麻婆,味道非常鲜美,麻辣色香俱全。钟水饺:以其皮薄、馅嫩、咸甜味美、色泽红亮蜚声海内外,是成都著名小吃。赖汤圆:是由国家命名的一家《中华老字号》店,有着我们喜欢的黑芝麻夹心,它的皮非常的薄,轻轻的咬上一口,那黑油油的芝麻馅就顺着白皮流了下来。三大炮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是由糯米粉和红糖水作成,师傅们把糯米粉揉成三个大丸子,然后在一个大的簸箕里一扔,随着三声“砰”“砰”“砰”的震响,只见三个丸子打在了锣上,再掉下来裹满了香香的黄豆面,最后用碗盛上,再倒入甜甜的红糖水就作成了“三大炮”。还有龙抄手、张凉粉、肥肠粉……总之,你要是来到成都,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吃在等着你,准能让你大饱口福!

成都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二王庙、武候祠、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总面积为300亩。杜甫,曾经在草堂居住了将近4年,写了二百四十多首古诗,其中,《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在“杜甫草堂”写的。而著名的武侯祠坐落于成都的南郊,我想大家都知道三国的故事吧?它是纪念诸葛亮的主要胜迹,还有刘备、张飞、关羽在这里桃园三结义的地方。杜甫的两句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武候祠占地56亩,还有刘备与诸葛亮的金身罗汉……

春熙路是我们成都的经济中心点,美丽而繁华,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什么地方都好玩,什么地方都好看,很多外地的游客来到这里流连往返,谁叫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呢?成都是我可爱的家乡,让我们好好学习,把成都建设得更加美好!

2 写一篇成都的变化400字

你可以从成都的经济、人口、交通这些方面描述成都的变化。文章的开头可以写一些成都的相关信息,然后再引入成都的变化。以下是成都的一些信息:

成都,四川省省会 ,成都位于中国华西地区东部,成都平原腹地,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成都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构筑城池,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巴蜀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成都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并由此催生了繁荣商贸业。北宋年间在成都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成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这些都表明成都当时商业的繁荣程度。时至今日,成都依然是中国西南地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以上信息来自:/view/2585fr=aladdin

3 求一篇美文的开头和结尾,并仿写

祈福,雅安雅安,地处于四川省中部,坐落于川藏、川滇西公路交汇处,距成都140公里。

雅安是一座新兴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与“民族走廊”之称,是四川旅游西环线和香格里拉环线上的客源枢纽,交通枢纽及西南的重要门户。

雅安的古桥建筑别具特色,风格迥异、古朴而典雅。以雅州廊桥、雅安大桥、青衣江大桥等为代表的十余座造型独特、别致新颖的桥梁将南北城区连成一片。

顺江而下,沿江分布着以不同主题建设的城市休闲公园,园内四季树木葱笼,绿荫翠染,自然巧妙的结合,却又不失深邃厚重,无不彰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人文、自然风貌、民俗风情。 雅安历史悠久,先秦时代就已纳入中央 管辖,两汉文化历史底蕴极为丰厚。

雅安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是自然的天然氧吧,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有雨城之称,是四川降雨量最多的区域。素有雅雨、雅鱼、雅女“雅安三绝”的美誉。

极目远眺青山环抱的雅安,满目苍翠,清江碧水的极美景致,使雅安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婉约美与浪漫美。 雅安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湿润类型,除高寒山地外,一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回暖多旱,降水一般集中于夏季,每到酷热难耐的午后,即便夜雨连绵,给当地送来丝丝凉意。

雅安是CCTV2006十佳中国魅力城市、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结合部,地处四川盆地西缘,是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地形、生态、气候的自然过渡地带和汉民族向藏、羌、彝民族的人文过渡地带,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独具特色,地缘优势明显,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雅安的上里古镇、望鱼古镇等是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茶马古道上显赫一时的重镇,位列四川境内十大古镇之一。

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风光旖旎,人们以木屋为舍,青山为邻,享受着田园式的休闲生活。时值今天,古镇方圆百里,依旧保留了许多明清建筑风貌的吊脚楼和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迹,吸引着国内外不同阶层的风情雅士前来写生作画,品茗遐思以及咏史寻踪。

雅鱼是中亚高原山区特有的品种,又称“丙穴鱼”。产于青衣江(雅安段)周公河,故称雅鱼。

鱼形似鲤而鳞细如鳟,体形肥大,肉质细嫩,砂锅雅鱼为当地名菜,难得一品的美味佳肴。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的所在地。

公元前53年,蜀农吴理真在蒙顶山首开人工植茶先河,由此发展到国内其他地区,并走向了世界,吴理真因此而被后人供称为“茶祖”。悠悠茶文化从发源到流传于世,在中国茶文化的史册里,留下了雅安浓墨重彩的一笔。

雅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充沛的雨雾,为蒙山茶的出色品质提供了先天条件,真实道出了“云雾山中出好茶”的自然内涵。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元742年,蒙顶山茶就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的专用贡茶,直至公元1911年,时间长达一千多年。

中国雅安4A级景区的雅安碧峰峡,林木葱茏、四季青碧,碧峰峡野生动物保护区也是因为其自然、原生态而闻名。在碧峰峡,青峰对峙,景色秀雅,你能呼吸到群山幽谷蕴酿的清新空气,寻找到万古犹存的补天遗迹,以及那些曾在此发生过的爱的、美的传说故事,它象一首空灵的朦胧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期待你去品味,去赏析。

拾级而上,来到亚洲最大的鸟林——百鸟极乐园,这里鸟语花香,一片姹紫嫣红。鸟类们悠然自得地在游客中间走来走去,有时候一只烈鸟忽然展翅疾飞,低低地掠过人群头顶时,人声沸腾的引起一阵惊叫,唏嘘声与赞叹声便不绝于耳。

优美的景色,世外的极乐世界。湖光山色里,海欧水面翔集,天鹅水中游弋,画眉与黄鹂宛转啼鸣,锦鸡和银雉处处娇丽。

孔雀踱着方步洋洋得意,红腹角雉摇晃着钴蓝的肉角展示着项下肉裙的绚丽。鸳鸯在潭中柔情万种地相互理羽,仙鹤则在泉边道骨仙风的卓尔不群,一种别样的美丽,会让人目不暇接,领略到了大自然万物和谐的自然之美。

置身于水在城中,城在山中,路在绿中,人在花中的雨城,使人倍感和谐融洽、惬意舒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树飞桥,流光溢彩;江河湖面,波光鳞鳞,五光十色。

城市融汇在一片安谧、祥和的氛围中,繁华而不喧嚣,华丽而不妖冶,绚烂而不俗媚。整座城市无处不显露着独特的“青山叠翠、绿水映波、古树垂荫、雅雨如诗、名城似画”的魅力与风采。

就是这样一座美仑美幻、处处彰显生机的雅安,还在无数人们的睡梦中,四月二十日八点零二分,一场七点零级的地震打破了人们的安宁平静的生活,一时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声与人们惊恐的呼叫声呼啸而来,短短的数十秒钟,残垣断壁,瓦砾遍地,死伤数万人,直接受灾一百五十余万人。噩耗传来,牵动了大江南北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每一双眼睛从四面八方都汇聚到了美丽的雅安。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祖国大家庭的每一位儿女都是我们的骨肉同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我们携起手来,伸出援手,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一句关怀的问候,一件急需的物品,一点微博的善款,都会积少成多、积水成海,帮助每一位急需帮助的兄弟姐妹。

来吧,让我们的。

4 以“成都美”为主题作文45o字

成都是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因为它美,所以是来了不想走的城市。是啊,这里有传统的名胜古迹、优美的环境、好吃的小吃和令人向往的休闲生活。

成都的名胜古迹是第一大美,杜甫草堂,难道你还不知道?杜甫来到成都的杜甫草堂就开始写诗,他曾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午万里船。”这首诗是来描会杜甫草堂外的景象。还有五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天府广场是纪念 ,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纪念伟大的人。

在这些名胜古迹里没有好的风景怎么能吸引人?没错,成都就有着美丽的风景,看人民公园、百花潭、新华公园还有很多公园都有那五颜六色的花,高大的树木和翠绿的小草,一株株不起眼的小花小草竟把我们成都装饰的如此绚丽,让我们生活在绿色的怀抱中生活。

有如此美丽的风景,在加上特色的小吃,起不更加完美。成都的小吃正在等着你:三大炮、水饺、龙抄手、凉粉、凉面、糍粑、臭豆腐、赖汤圆、甜水面等等具有特色的小吃缠绕在眼里,想尝一尝这些小吃。

每到周末我们过着快乐的生活,茶馆的老板乐开了花,而还没有找到坐位的人都火冒三丈,找到得个个眉开眼笑,盘起腿,啃起瓜子,别提有多舒服。

成都有如此多的美,难道你还不来?

5 写一篇关于介绍成都的小学生作文

成都是我的家乡,它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就有成都了。它也有不少的风景名胜,像什么武侯祠、杜甫草堂、三星堆……它也有许许多多的小吃:有冻糕、叶儿耙、韩包子、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风景名胜:三星堆。三星堆到底是什么呢?当然不是三个土堆了。三星堆是在1993年被挖掘出来的,它的占地面积是12平方公里。是四川迄今为止发现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为精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文化遗址。它被称为“长江文明之源”。它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冲积扇上,北临沱江支流湔江。这就是成都有名的三星堆。

说完了风景,接下来就说小吃吧!我最喜欢吃叶儿耙。它的下面有一片绿色的叶子,叶子上装着一个绿色的、椭圆形的饼状物,记得我第一次吃叶儿耙时,我先轻轻地咬了一口叶儿耙,原来是用米粉作做的,真香!一点也不粘牙!接着,我又咬了几口,里面还有肉粒,吃起来非常爽口,我吃了一口又一口,爽口的肉粒混和着肉粒的细软,吃完了一个我还想吃一个,味道好极了!

成都还有许许多多像三星堆一样的风景名胜,它们为成都增添了许多的魅力;成都还有许许多多像叶儿耙一样的小吃,它们为成都增添了更多的美食……这些使别人更关注成都,这就是我的家乡——成都。

作文大全网介绍成都

关键词:成都,介绍

6 可不可以写一些成都的作文题目

四季成都

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四川,四川看成都。成都是一个受上帝宠爱的城市,它四季分明,如一位性情多变的少女,在中国西部闪耀着明光。

春之爱抚——春风又绿岷江岸,成都又迎来了这美丽的季节。你瞧,春风吹拂,成都从沉睡中醒来,揉揉惺忪的眼,温柔而慵懒的春阳吻着它,为它换上了新衣。寒风被攻克了,新绿发芽,柳树那婀娜的身姿衬着百花,碧水的颜色映着柳树,那娇嫩的新叶让人不忍触摸,仿佛只要轻轻一碰都能让它消失。水边道旁,闹哄哄地开着许多小花,桃红,鹅黄,洁白……而樱花这女王般优雅的身姿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着,它如同一团雪白的云雾,清香在暗中慢慢地飘过来……如果你认为这还不美,走出城区,金灿灿的“大海”边,几位农民会心地笑着。你闻,金色大海的海风是多么令人陶醉,你忍不住地赞叹道:“好香呀!”这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争相怒放着,繁华似锦烂漫一路。

夏之热烈——炎炎夏日,人们在似火的骄阳与粘湿的汗水中无处可逃,而成都却是天然的避热所,这里从没有似火的骄阳,只是有点闷热。坐在河边的树荫下,泡上一杯清茶,任河风轻抚着你,细细品味,品味出夏的风韵。走出城区,春天的花儿已经凋零,大树又昌盛起来了,万木竞秀,树荫下。人们的身影随处可见,欢声笑语中,是人们对成都夏的赞颂。

秋之高雅——浪漫的秋风吹来了成都最灿烂的季节。高高的银杏树叶子黄了,落叶飘飘洒洒地落了下来,如黄金一般,让道路焕然一新,走起来“沙沙”作响。如果从空中俯视,黄叶就像一条条金边,镶在成都之中,上天为了看清这美景,让云层渐渐升高了,太阳也更明亮了。这般美景,怎能不悸动你久闭的心门。

冬之灵韵——寂静的冬日,偶尔有穿着白衣的精灵,如同春天的柳絮一般,不停地飞舞着,亲吻着你的脸庞。而伴随飞雪的,则是一阵阵腊梅的幽香。不知在什么时候,这种清香来到了我的鼻腔,让我沉迷其中。这种**的小花有无比强大的魔力,吸引着人们,让人们忘记世间无谓的纷争的烦恼。

如此一座美丽,受众人赞美的城市,能有幸住在这里是多么美好的事,珍惜它,品味它——这座天府之城。

7 诗意成都为名写一篇文章

成都,一座令人心醉的城市,有着一种让人缱绻的魅力;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里,风情别样;这里,恬淡安宁。平平仄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成都——宛如一幅长轴画卷徐徐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尽情的表现着她的万种风姿。

我来到这里,正是画卷上田园中山花烂漫的时节。春光明媚,气候怡人。微风卷起衣角,露水在脚下滚动。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享受着时光带来的宁静,田园间时而有微风拂过,便把田园上的一片绿的灵气在天地间流淌开来。大地上,春天的小草从泥土中萌发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翠绿的树叶笑盈盈地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展示自己的活力;各种花儿纷纷披上绚丽的外衣,绽放出甜美的微笑;一曲曲动听的歌声从欢快的小鸟口中流淌出来。

看看那画卷上苍老的群山,是否掩藏着千百年来人们不知的美丽传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似乎依旧回荡在青天之上,久久不绝……。“锦官城外柏深深”处,掩埋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忠魂;一曲《凤求凰》隐藏着一生一世一双人感动天地的爱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知”的低吟浅唱又回荡在望江楼中。草堂依依,昔日子美曾在此“颠狂柳絮随风舞, 轻薄桃花逐水流”,细品“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美妙意境,“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又曾给了这位爱国而伟大的诗人几多哀愁与无奈?天回镇上,那位老境惨淡的穷途天子又留下了怎样的遗憾与哀怨?再回头看看那残存的老城墙上,芙蓉依旧笑秋风,不知是否在回忆多年以前那张美丽而忠贞的笑靥……

看那画卷上生机勃勃的大都市,然而在繁华的街景背后,历史露出它的红砖绿瓦见证着这个城市的成长。或许,你一回眸就会邂逅了一座粉墙青瓦的庭院深深,或是耳畔传来绵长的寺院钟声或神秘的梵音几许、抑或听到了巷子深处传出的古老民谣,这就是“天府之国”“蜀中苏杭”??成都,这座城市最真实的灵魂。她脚踩着历史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以妩媚绮丽的幽姿行走在现代文明的潮流里,她以独特的方式,将几千年古老文化与今天的科技与时尚结合,她跨跃几千年的美丽走来,历史不曾带给她沧桑,却赋予她更多美的内涵!对于这样一个美的城市,无需更多的言语,我用青春的笔,写下这一段诗酒年华的美丽。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可以在幸福的光阴里,闲看成都风情,感受着这天府之国的风情万种。

夜幕降临,灯笼初上。灯光散发出橘色的光,温暖传到心底。这个充满了回忆的城市,留下的是美好,带走的是时光,开启的是万千过客摇曳缤纷的人生。

8 求关于我眼中的成都的作文

我爱成都

从没有哪个城市让我这样柔情百结,这样欢喜忧伤。这就是成都。

我到过北京,她是巍峨庄严的;我到过大连,她是清纯明媚的;我也到过昆明,她是温柔体贴的……而成都,她却是宽容亲切的。

我爱成都,不仅因为她的气候温润,物产富饶,川菜百味,这似乎是大众一致认可的优势。我想表达的是,一个细腻丰富的女性对成都情感上的体验。

成都允许我在她的怀里 尽情抛洒一个女儿的愁思和娇媚。曾经在城边的绿水青山中忧伤,曾经在府南河畔的藤座上休闲,曾经在百花潭的茶馆里享受冬日之暖,曾经在望江公园的翠竹间徜徉。成都,她让我的心灵恬静而自由。

成都放纵着我,就像一个妈妈溺爱着她乖小的女儿,也像一个甜蜜丈夫娇惯着他柔媚的妻子。我在她的怀里哭着、闹着、伤心着、任性着,撒娇着,甚至错误着,只有她,没有责备,没有迁怒,只有包容的沉默和微笑。

车窗外掠过一道道都市和田园风景,那是我所熟悉的;泪,却不听话地不停湿润着我的脸颊。是的,只有成都,是一道永远的风景线,那样温柔的,那样细腻的,那样体贴入微的嵌入我心灵深处。她了解着我的寂寞,了解着我的忧伤,她愿意让我依偎在她宽容的怀里,她愿意让我靠在她亲切的肩上。

我很庆幸自己的名字里有一个“蓉”,那是否是我和成都无声的情缘?

我爱成都,就像爱我最亲密的爱人,那样忧伤的,又是那样快乐的

史诗品质的宏大叙事——《禹书》首先,我觉得《禹书》是一个很难得的宏大叙事。为什么说难得呢?因为在中国文坛,最近这十多年,除了《白鹿原》和《尘埃落定》,就是这一部了。现在大家似乎都不屑于这种宏大叙事了,个中原因很多,但我想最主要的首先是意识形态的“淡化”。进入市场经济后,文坛就越来越个人化、主观化。其次是西方后工业时代种种思潮的影响。众所周知,以资本为中心的这样一个时代正在消解我们的很多传统观念,包括我们的民族认同感。所谓“人权高于主权”,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后工业时代是一个非常个人主义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我们中国的影响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进入全球化,就会有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但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不是可以忘记自己所处的地位了呢?实际上,我们还处于一个工业时代和前工业时代并存的社会,能不能像西方作家那样面壁虚构、作哼唧状呢?这是一个问题。至于《禹书》能不能跟《白鹿原》或《尘埃落定》相比?我认为是可以的,只不过他们的风格不同,内容和题材不同。《白鹿原》是一个非常汉文化的作品,它的历史感很强,但是它没有史诗感。汉民族历来是缺乏史诗精神的,更缺乏神话意识。《尘埃落定》是有诗意的,也符合它的描写对象,即土司阶层的没落,具有藏文化的特殊韵味,但它少一些更原始的文化图腾意象。《禹书》具有鲜明的图腾意象,其对土家文化的展示表现了浓厚的史诗精神和神话意识,所以我觉得刘芳晓的作品在当下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我们目前汉文学的小我至上,即极端的个人主义表演我是非常有保留的,我觉得我们还没有这个特权。 第二点,它跟《百年孤独》确实非常神似,这些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包括黎爹柱和布恩蒂亚的相似,还有几代人的境遇、命运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其中大量的集体无意识,神话传说,都让我想起《百年孤独》。但是刘芳晓和她的这部《禹书》使我觉得有点惋惜,那就是她不像马尔克斯,有许多神话、史诗作参考。中华民族有其自豪的二十四史,但这个历史从某些程度上是冲淡了我们的神话意识,冲淡了这种史诗感。马尔克斯很聪明,他也很幸运,他有《圣经》做范本,所以他的结构就是圣经式的,而且他很会取舍,以至于马孔多六代人的命运,完全同《圣经》挂起钩来:从失乐园,到最后的世界末日——被飓风一扫而光。总之,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范本,或者说是神话、史诗架构作参考,可是我们没有,我们汉民族特别缺乏这种史诗精神。刘芳晓如果继续写这方面的内容,我建议她不妨看看《格萨尔王》、《玛纳斯》这些汉民族之外的神话、史诗,因为这些的确是我们汉民族所缺乏的。 第三点是对文化传统怎么看。我觉得刘芳晓了不起,她对这种原始文化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书中很多画面都让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觉,这是这个作家难能可贵的。但同时,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我认为还可以适当地拉开距离。马尔克斯他们之所以能够比较好地驾驭这种题材,这种美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是因为他们站在一个相当高的文化高度上,拉开距离,进得去,又出得来。现在无论文化人类学家,还是文学人类学家,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事实上,文化是具有残酷的超越性的,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往往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即我们怀念人类童年时期,无论它和现实有没有关联,那总是我们的过去,但是我们怎么可能退回到它赖以产生的状态呢?都说要保护原始文化,但谁又会满足于刀耕火种的生活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应该有尺度,对原始文化的重视也应该是有尺度的。如果作者保持目前的这种状态,还可选择另外一个文化遗产,比如关于三星堆或金沙文化,再写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来,写出不同的架构,完全是可能的。我所要提醒的就是,要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必须站在更高的文化、历史的高度。

人们对青铜面具的想象:

青铜面具:不同的面具有其个性,但在共性方面主要是指:一般在面具的两侧上下及额部正中多有方形穿孔,系利用面具上的穿孔将其上下串挂在木柱上,作为古蜀人的图腾柱长期陈置、供人膜拜。

三星堆铜面具的功能用途当主要是作为吁请神灵降临、祭祀祈祷的对象,一般来说,应是陈置在宗庙某一单元空间中或装配在宗庙中的某种专设物件上供人膜拜的神器。

三星堆青铜面具在古蜀神巫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体现了古蜀人虔敬的宗教情感以及对祖先神的崇拜,是古蜀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完满状态,其狞厉、朴拙、夸张、神秘等多样化的审美特征,是古蜀人朦胧的尚美意识在原始混沌的审美语境中的一次完美显现。

青铜面具,是一种古代假面。我国多处地方都有出土,形状各异。其中,主要分为殷商青铜面具和三星堆面具。

商代是奴隶制繁荣的鼎盛时期,统治者通过开展大量的祭祀巫术活动,一方面期冀得到神灵和祖先的保佑,一方面显示他们和神的亲缘关系,让被统治者认为他们的统治是上天的旨意。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商代墓葬主人本身就是巫师,他们死后也要把活着时使用的日常用品随葬,青铜面具就是随葬品之一。

 邮票能让我们了解不同年代的人文特色,我为大家整理了《美丽的集邮册》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美丽的集邮册》读后感

 我有一本美丽的集邮册,

 标题就叫《祖国的山河》,

 还有一张“华”字图,

 向世界述说着祖国母亲的血汗……

 哦!翻开我美丽的集邮册,

 就好象游览着祖国的大江南北――

 爱晚亭、醉翁亭、琵琶亭、兰亭,由著名诗人在此吟诗而出名,

 卢沟桥、双龙桥、小商桥、枫桥,由它们都是一代历史见证而出名。

 观千手观音,解古代人们的梦想,

 看乐山大佛,知人们对佛的信仰。

 华南虎代表着勇猛,

 藏羚羊代表着祥和。

 兴安林海、鸭绿江流域湖泊、黄海礁岩、舟山群岛、台湾海岸线、西沙岛屿,

 桂南喀斯特地貌、滇南雨林、珠穆朗玛峰、帕米尔高原、巴丹吉林沙漠、呼伦贝尔草原。

 让我认识了祖国的边陲风光,

 还有许许多多的风景区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

 哦,翻开我美丽的集邮册,就好象漫游祖国历史的长河――

 绵延不已的长城,壮丽巍峨的故宫,

 讲述了两段不同的历史。

 红色圣地延安,革命圣地西柏坡,

 叩启了我们的红色记忆。

 三星堆遗址,莫高窟遗址,

 为我们播下了一颗神秘的种子。

 黄帝陵,轩辕柏。

 让我们深深感受着华夏悠久的文明。

 秦代的始皇、李斯,

 汉代的武帝、卫青,

 三国的刘备、关羽,

 隋代的文帝、李密,

 唐代的太宗、魏征,

 宋代的太祖、苏轼。

 …………………………

 这些名人都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正是他们,

 让我们铭记着即将肩负的重任。

 邮票啊,你既美观大方,又小巧别致,

 邮票啊,你既包罗万象,又陶冶情操,

 我就用你来歌颂我的伟大的祖国!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华夏”一词的本义即是:“华”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夏”为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传统的思想认为,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但近代由于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令传统的“长江流域文明是黄河流域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看法受到动摇。中华文明很可能是多源头文明,而非单由黄河流域文明起源。

动漫题材是什么题材想不出来

《北纬30°·中国行》从浙江舟山群岛出发,自东向西将一直拍摄到西藏的阿里地区,沿途穿越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西藏等九个省市自治区,拍摄总行程超过2万公里。百集系列特别节目《北纬30°·中国行》以“自然、家园、文化”为主题,延续《边疆行》《沿海行》的风格,吸收新闻、专题、纪录片等不同节目类型的长处,以真取胜、以情动人。节目展现北纬30度沿线神奇的自然环境,描绘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人性美、人情美,以自东向西沿纬度线行走为推进线索,深入关注普通群众的人生故事和生存状态,紧扣住当下最大多数中国人的情感脉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北纬30度带上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发展在内的全景式图画。

从世界范围看,北纬30°线及其附近,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遍布很多世界奇观和历史之谜。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等自然奇观都在北纬30°附近;从中国范围看,北纬30°线横穿中国腹地,无论从自然还是人文角度,都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横切面。这里地形、气候多样,从舟山群岛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从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跨越三大阶梯,海拔高度由海平面逐渐上升到世界屋脊。这里风光奇特,普陀山、黄山、张家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景观名闻遐迩,贡嘎雪山、南迦巴瓦峰等十几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整齐排列,沿线的平原、高山、峡谷、河流、草原、森林构成了“中国最美的风景大道”。在这条纬度线上,湖北神农架、四川三星堆等自然和历史之谜还有待人们探索。中国北纬30°沿线物产十分丰富,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四川盆地等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稻米产区,养活了数以亿计的人口。同时,这里还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吴越、荆楚、巴蜀、藏羌等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沿途百姓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远方的家》虽然是一档旅游节目,但是无论是《边疆行》还是《沿海行》都已超越了单纯旅游节目的范畴,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群众“身边的感动”。正是这样情景交融、以情动人的节目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作为一次大规模、长距离的电视采访行动,《北纬30°·中国行》将进一步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将镜头对准最基层百姓,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入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北纬30°沿线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发展在内的全景式图画。

原始人的神灵观念尽管还很粗糙,但已是一种具有突破性质的观念存在,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从石器时代开始,原始人由梦境,设想到一种脱离肉身的他者———灵魂的存在,进一步设想出不死的精灵,再设想出创造不死的“神迹”,原始宗教就此产生。它超越了人的渐进式发展,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人类意识与存在的混沌状态打开,并开始建立“超自然力量”的信念,神话开始产生。

超自然之神灵观念使人产生对神的依赖,“原始人一旦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生出超人间、超自然的神灵观念,必然产生出对神灵的依赖之感和敬畏之情。随着神灵观念的演进,神的神性愈益崇高,神的权能日渐强大,人对神的依赖感和敬畏感也就相应膨胀。对神的信仰愈是虔诚,人的宗教感情便越发强烈。情动于中势必发生于外”,这种宗教感情发之于身体便是舞蹈,发之于语言便是神话,当语言和动作尚不足以表达,一种象征出现了。“神灵只是幻想中的存在,任何人都不可能对神有实在的感触,所以,一切表现神灵的事物便不能不是拟人化的、象征性的。或者用某动物传性的实物和偶像象征那本属虚无的神灵,或者用比喻性的语词来表达神灵的性状,或者用模拟化的身体动作再现神灵的活动……一切象征性的表现,都是人性的创造活动,成为形象化的艺术”。在这当中,最为普遍的象征,为东西方各国早期人类共同使用的神器,便是作为神灵偶像的模仿之物———面具。三星堆近百件青铜面具正表明一个神灵偶像时期在古蜀的真实存在。

一、面具与神话

按照发生学观点来看,面具与神话有着共同的起源。从时序上看,神话起源于活物论时期(袁珂先生观点),面具的起源时间在旧石器时期的晚期,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面具起于“远古时期”。从其构成模式来看,它们都起于一种仪式化的再生模式。

三星堆面具类型分为人面具与兽面具两大种类,人面具有21件,分四种器型,其中C型面具最具有典型性,大小、型制基本相同,皆为“面方形、宽颐、广额、长眉、直鼻、鼻翼不丰。长耳,耳廓较宽,耳垂有一圆孔。耳前面颊的上、下及额正中各有一方孔”。这类面具与人像的形式相似。五官在拟人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兽面具则不同。三星堆共出土3件兽面具。造型相同,皆为“方颐,倒八字形刀眉,眼球呈圆角状向前伸出,鹰钩鼻,翼呈旋涡状,阔口,口逢深长,舌尖外露,下颌略向前伸。大兽耳向两侧展开”。其中以A型最特殊,即称为“戴冠纵目兽面具”的标本K2②:142号器。它特殊之处在于额上有一夔龙形额饰高高伸出,夔龙有身有尾,造型极为神秘。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神话中寻找与三星堆铜面具的内在程式、结构模式相似的因素。三星堆面具的形式感极为明显,特别是集中在眼部:“纵目”或“大眼”。这种极易辨认的古代形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们蕴含了人类的宗教情调和强烈的训诫意义。在这些令人惊奇的形式中,起制约作用的竟是几何图形的简洁风格,这本身就是超自然力的神话模式作用的结果。

每张面具都隐藏着独特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应来源于以神为中心的神话。神话是原始宗教最丰富、最生动的演绎。原始人对神灵的依赖必然表现为对神的祈求,献祭等崇拜行为。祈求与献祭在放大神的作用的同时,又限制了人的作用,产生种种禁忌。神话则是对禁忌的突破,人也只能在神话中既保持住禁忌,又最大程度的表达对神的依赖和崇拜。早期面具的出现,正是对神话的演译,戴上面具的祭祀仪式,正是无所不在的超自然力的神话威力的表达。

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神话被解释为故事、叙述或情节。十八、十九世纪的启蒙时代,维柯《新科学》第一次为神话做了科学的解释。维柯认为神话“象诗一样,是一种真理,或者是一种相当于真理的东西。当然,这种真理并不与历史的真理或者科学的真理相抗衡,而是对它们的补充”。

我国著名的神话研究学者袁珂先生对神话的产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刚从动物脱离出来的原始人类,开始制造简单粗陋的工具,从事集体劳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使分节语言发展完善起来,借以交流经验,表达思想感情,并凭借着它从事简单幼稚的原始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特征,乃是以好奇为基因,把外界的一切东西,不管是生物或无生物,自然力或自然现象,都看做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而在物我之间,更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做自己和群体的联系。这种物我混同的思维状态,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称之为原始思维;我们从神话研究的角度出发,可以叫它做神话思维,由此而产生的首批传说和故事,我们便叫它做神话”。

“原始社会前期———活物论时期的神话,多把动物、植物以及自然力、自然现象看做是活物,从而产生了在模糊意识中的宗教的萌芽,也产生了许多类似童话或寓言的天真烂漫的故事”。

这些模糊的“宗教意识”及“寓言”故事,作为一种原型在集体无意识中积淀下来。“神话表明它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可以被用来赋予混乱的日常事件一种象征的,甚至是一种诗意的秩序”。

在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意识活动中,神话建立起一种对位结构(T·S·艾略特语),提供了一种新的实施系统,建立起秩序,使混乱的历史获得了某种形式和意义。远古神话、仪式、梦和幻想,成为理性和非理性之根,意识和无意识之源。

弗雷泽的《金枝》,论述了古代的神话、祭祀仪式与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变化等自然节律密切相关。由岁月更替联想到人们的生死繁衍,创造了神的死而复生的神话传说。这种神的再生神话和仪式,实际上是对自然界季节更替植物枯荣的模仿。此外,弗雷泽还发现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神话和祭祀仪式具有相似性。他发现了世界各民族都有关于神死而复生的神话传说以及祭祀、欢庆神死而复生的仪式。“死而复生”这是面具的一个重要主题。

“神的再生”原型同样是面具产生的基本心理模式。三星堆青铜人面具和兽面具,如果从使用目的来看,可分为三类,即图腾面具、鬼神面具和祭天面具。这三类面具中都可以看到祭祀神死而复生仪式的影子。比如金面罩人面具”。许多三星堆研究专家将其归为代表蜀王或大巫师“再生”的神器。它作为现实存在的曾经真实的人物已经化身为神,人们通过面具、神像祈求再生。神的再生”这一原型示了面具与客观世界的联系,神话的象征意义与远古人的宗教意识通过面具在图腾仪式中延续下来。

面具以神的再生作为内在心理模式,以神话故事作为其构成的外在依据,因此每一张面具的首要因素就是神秘。这种神秘性带着远古的气息走来,不受时光的磨损,三星堆青铜面具如同发出大量含混话语的魔具,它们雕刻得坚定威严,又神秘莫测。由于眼部和嘴部的突出,显示出古蜀神话中“蜀人纵目”的主题。相比较埃及面具的“贪婪”特征,它的特征似乎为带有“悲苦”的神秘,我们没有看到一张带笑的脸,也没有看到带有女性特征的脸。所有的面具都有很硬的线条,与青铜立人相似,均为大眼、宽嘴。所有这些特征赋予神灵,是为了使神更知人间艰难,从而更具威力以抵御虎豹财狼,使“民入山林川泽,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左传·宣公三年》)。

此外,神话具有“随时重生性”(马林诺夫斯基语),这构成了面具在信仰功能上的反复重复性。古老的面具特征一旦形成,则随时光而不断重现,反复提示信仰的一致性。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神话是人类信仰的自然产物,因为不管任何力量,要使人们相信的话,非有效的记录不可,非得办得通而且被人们知道是办得通不可。每一个信仰都会产生它的神话,因为没有信仰是没有奇迹的,而主要的神话不过是叙巫术的荒古奇迹罢了”。原始社会里面最模范最发达的神话,乃是巫术神话……神话的作用在于证明信仰的真实”。这样一来,光靠神话的口头流传就不够了,要证明信仰的真实,就需要信仰赋予真实可信的形式,面具担当了这个任务,所谓“大道无行”是后人的说法,原始人思维结构决定其要为信仰赋“形”,他们需要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事物来代替信仰的传播。

但是神话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信仰也不是凝固的,它的本质决定了它是超越的。“神话不是过去时代的死物,不只是流传下来的不相干的故事;乃是活的力量,随时产生新现象,随时供给巫术新证据的活的力量”。神话的更新是世俗社会的需要,“神话是一切文化底必要成分之一。我们已经见到,神话是随时重生的;每一项历史变迁都创一个神话,可是神话只是间接地历史事实有关。神话是活的信仰所有的恒常副产品,因为活的信仰需要奇。尽管“随时重生”,神话的基本模式是不变的,这就是:来源于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神话与世俗社会的关系是“间接的”,必须通过社会心理起作用,社会心理总是在变化,神话也总是“重生”。神话对信仰的作用既是更替变化的,又是本质上不变的。我们看到三星堆近百张面具,都有不同的特征,但一旦将它们与埃及面具、南美面具放在一起,我们一眼便能辨认其整体特征的一致性。它不断地随着神话产生活的形象,又不断地使基本信仰重生有了可以触摸的形式。

二、面具与“自我”的对位

神是面具的重要主题,但不是唯一的主题。从雕刻形式的重复使用及类型化的表达来探讨面具形成的内在心理模式,我们不仅看到“神的再生”,同时也看到与“自我”的对位。面具是人类在原始宗教时期借助“镜像”语言所表达的自我在神灵面前的缺失和复位。

三星堆面具具有统一的雕刻形式。在各个面具之间,在各自的功能之间,这种统一的形式形成了一个既对立又联合的系统。它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表明了这个系统与人类心理结构形成过程的对位关系。法国哲学家拉康认为,人类在进入正常的语言文字社会和符号系统之前,有一个“镜像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有了自我确证的力量。而完成这种自我确证的工具,正是面具———“镜像”。人类借助于面具———“镜像形成”这种自我认识力量,类似于拉康描述婴儿(与人类童年期相似)借助“镜像”而进行了“缺失———复位”的游戏。就好像婴儿会尝试着在镜子面前突然把头或者某个部位躲藏起来,然后迅速的复位,几次尝试之后,映像多次复位,不经意间完成了对自我的确认。通过“缺失———复位”的游戏,有了对自我的整体意识,“前镜像期”的感知片断和记忆碎片都开始向这个镜像中的映像集中,进而形成整体形象。

这个整体形象还不能称之为自认自足的“自我”,但已走过了由混沌向分裂跨出的一大步,通过这一步,主体在认定一个影像之后自身起了变化。这是关于外在形象的缺失与复位。在镜像阶段的后期,拉康区分开了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识,一方面肯定主体自我确认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将自我映像与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联系起来,同时也完成了与映像的疏离。这个疏离是一次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确认,通过“镜像阶段”人类已经不再受“物我合一”的局限。转而可以从局部的角度观察映像和他人,视角的转变为社会发现打下了基础,也使人类由混沌的状态站到了观者的立场。这个时期面具就出现了,一方面它确认自我;一方面它使自我和偶像疏离。

三星堆面具时期就是这样一个类似“镜像时期”的阶段。面具有类似“镜像”的作用,人们把自我从“物我同一”的阶段分离出来,赋予面具以本体论的功能,人得以从面具上确认自我意识。在这里,“神”既在彼岸又在此岸。古蜀先民充分发挥了想象的能动性,将来自原始神话母题和生活场景中的种种碎片建构成新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外在实体。面具是这种实体最好的载体。首先它具有人的外在功能:口鼻耳目等形状;第二,它可以根据想象变型;第三,它具有祭祀仪式中的装饰作用;第四,它可以在拟出的场景中神圣化。当面具化的心理结构形成后,与此相关联的任何心理结构都可唤起想象之维。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个体的自我本体的想象。三星堆面具已经具有个性化了。比如根据发饰和戴冠形式的不同,便可分成两种:二号坑出土的Ba型面具,“平顶编发,头发向后披,发辫垂于脑后,上端扎束”;Bb型则平顶戴冠,头戴回字纹平顶冠,脑后发际线较高。或头顶编发,或脑后垂发,或披发,显示了面具主人的身份、个性的差异。通过面具的象征作用,找到虚构中的“自我映像”。

但是,找到面具———自我映像却不能等同于找到自我。拉康分析过二者的区别:自我“似乎是非常典型地展示一种象征母体,其中‘我’被突然促成为一种原始形式,在它于认同者的辩证中被客观化之前,也在语言在普遍意义上恢复它作为主体的功能之前”。自我的作用是为主体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点,使其从“物我同一”的混沌中脱离出来。此外,自我清晰地确定了他人的存在,在确立自我的同时,也确立了他人(他物)。面具在确认了所有者的自我意识的同时,也确认了他人———神的存在,为神的存在创造了空间。如果说面具意味着祈祷者,面具的“他者”就意味着祈祷的对象,面具与人、神之间,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构成了自我认同的重要部分,也为主体的存在做好了准备。

面具时期是“自我确认”时期。面具离不开它存在的环境,它呈现在与人和神的共同关系中存在,只有到了自我的反思阶段,脱离了面具(影像)的时代,人类才能进入主体时代或称人本体时代。因此,可以说面具,这一或实或虚的概念,是人类通往主体意识的第一道门槛。拉康分析了这个“意识上的自我”,这种自我,在他看来,只是一种符号之间的互指关系,与自我本身有着根本的不同,他认为:“镜子阶段是场悲剧,它的内在冲劲从不足匮缺奔向预见主体的能量———对于受空间确认诱惑的主体来说,它策动了从身体的残缺形象到我们称之为整体的矫形形式的那种狂想———一直达到建立起异化的个体的强固框架,这个框架以其僵硬的结构将影响整个精神发展,由此内在世界到外在世界循环的打破,导致了对自我验证的无穷化解。”

这里可以得出面具形成心理结构的三层含义:

第一,面具体现自我意识的依据是想象和幻象,这些想象和幻象在经历了类似镜像语言,从中返观自身的阶段后,便演化成对镜像(面具)语言的认同,这种认同具有强烈的意识化倾向,从而影响对主体概念的认识。

第二,面具的影像本质是结构化的存在。构建这个存在的是面具内外的两个符号,即拉康所说的“能指”与“所指”。当面具与它所代表的象征形成互证关系时,符号化的意识活动开始了,这就使主体的存在掉入了幻象和符号的陷阱,面具的影像语言越强,主体就越模糊。当一个面具集人、兽多种面部特征及日月星辰等符号标识时,我们很难在上面寻找到主体,于是,主客之间的断裂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三,信赖于个体的影像体验和影像体验所产生的幻象,想象秩序形成了。它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作为象征物的面具的产生,因此,无论人还是神、兽面具,都要遵循“意识上自我”的视觉逻辑。而想象界的最终归属是无意识领域,在这个阶段,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欲望和幻象的碎片。

三、面具与原型的对位

原型在神话与原始意象中起桥梁作用。原型是一种秩序化、结构化的心理功能,原型的物化表达形式之一是作为象征物的面具。面具的产生,凝聚着人类不断变化着的历史经验,心理经验和情感能量。当人的自我在与“镜像”不断对位———缺失———复位的过程中,神话原型产生了。神话是人的自我力量得到确证的必然结果。当人站在“他者”的立场审视他所生存的环境,神话的“原型”强化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力量借助于原型超越自身的限制。三星堆面具的心理依据来源于神话记忆的“原型”;面具的雕刻形式,则来源于神话母题的具体意象。

与神话有关的“原型”,是集体无意识显现的形式。荣格认为,原型和集体无意识是紧密相关的。原型既是形式,又是抽象的,它是一种先天的塑造能力和一种形式组织能力。他说:“原型不是由内容而是仅由形式所决定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只不过是一个先天的能力,一种被认为是先验的表达的可能性”。这种心理反应所具有的先验形式,具有先验的规范作用,能将源自集体无意识所形成的类似恐惧、惊栗、迷狂、敬畏等心理内容先验地加以规范,并达到某种共识。荣格说:“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情境,就有多少个原型。无穷无尽的重复已经把这些经验引进了我们的精神构造中,它们在我们的精神中并不是以充满着意义的形式出现的,而首先是‘没有意义的形式’,仅仅代表着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动的可能性”。如果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情绪”,那么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原型”,它们的存在来源于遗传,它指出了精神中各种确定形式的存在,这些形式在某一种族、族群中普遍地存在着。荣格解释原型的形成:“是从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由于原型意象赋予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以形式,它们是许许多多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迹。它与面具的形成就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面具从制作形式的构思阶段到它形成后影响作用于他人,都必须依赖于一个部落、氏族、民族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心理内容是通过遗传的方式代代相传的,可以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人身上反复出现,它是一种“种族记忆”。我们从现在贵州滩具的五官分布上仍可以找到类似三星堆的符号:宽眉、大眼、方耳、阔嘴,显示出种族的共同记忆即原始特征。

列维·斯特劳斯说:“面具从一个集团传播到另一个集团之后,如果雕刻形式保持不变,则其语义功能则被颠倒过来。相反,如果语义功能保持不变,则其雕刻形式就被颠倒过来。”我们可以在三星堆面具和青铜器中找到龙的原型———“夔龙戴冠纵目面具”;鸟的原型———兽面具、鸟面具、鸟脚人像;羊原型———羊角冠,羊首龙身像,以及人和其它动物的原型等等,我们称之为“面具原型”。这些不同的雕刻形式反映了不同部落集团的种族记忆,为他们所祭的神灵提供了预设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于神话母题的集体无意识内容。它们在各不同氏族中转换,但是又有着联合。由于隶属于一个更大的族属,其“语义功能”的“颠倒”并不明显。这是因为面具与原型“语义功能”的对位始终保持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在这个时间跨越近两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从陶器、青铜器上见到的语义系统高度统一,这是“原型”的作用使然。

古蜀族人并非有意识地感受到原型的存在。它们只能象征性地出现在意识中,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面具这类艺术符号在无意识中转变为宗教化的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即原型,之所以能遗传下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面具、铜像、铜器、陶器这些艺术化的载体。漫过历史长夜,一代一代以符号的形式反复出现在这类器物中,到了汉以后,开始有了架上艺术和成熟的语言文字,从而得以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诗歌中。也正因为如此,荣格说,在艺术作品中,“一些原型情境的发生,我们会突然感到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沉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

可以设想,当古蜀先民在当时用相当昂贵的青铜原料,集中当时最精良的工艺技术制作面具等艺术化的宗教器物时,最集中的理念不是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受控于远比个人无意识更深邃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普遍心理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已形成了一种心理结构,能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宗教化进而艺术化。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它凝聚了从远古以来的人类能量。荣格指出,这种艺术化的积淀的原型模式世代潜藏于民族心理的无意识中,作家是不自觉地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荣格将神话原型和人类的心理结构相联系,把它看成是人类先天心理现象的投射,人类内心世界的象征表现。面具中的原型符号也是这样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它的回声一直在人们心中回响。

我们可以从三星堆面具和青铜器中找到很多神话原型的“回声”,如“飞天”原型与鸟面具;“天梯”与青铜神树;饕餮与兽面纹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在三星堆有典型的反映。

四、面具的原型意义及再生结构

面具最基本的原型意义是宗教移位。由神话向神启宗教意义的移位使面具具有再生结构,成为人类打开的精神结构。

如果将三星堆面具按形式特征进行分类,可将其归纳为下述三种类型:

1、神话的主人公及图腾面具型

这类面具呈兽面特征,或半神半人,如二号坑出土的几件兽面具,标本K2②:142、K2②:144、K2②:148,以及兽面9件,都属于这类面具,其面部为兽面,长眉直目,额正中饰夔龙形额饰。夔龙头端与鼻梁衔接,夔龙身、尾高高竖起,与兽面形成整体造型。龙身两侧各穿有一环形孔,尾内卷,刀状羽翅(参见《三星堆祭祀坑》第195页)。这类面具的原型为“龙”,在面具额部、耳部均饰有夔龙,面部有大眼、方鼻、阔口、露齿。显得神秘莫测,高于凡人凡境。

2、巫师、王者或鬼神面具

此类面具在三星堆面具中较为普遍,二号坑出土的20件人面具及数十件人像中的大多数,包括金面罩人像都应属于此类。其形式特征为:“面方形,宽颐,粗横眉,立眼,蒜头鼻,阔口,长耳。口缝涂有朱砂”其口、鼻、眼的设计与人相似,但威严庄重,似在凡人的地位之上,特别是口缝填朱砂或眼眶彩绘等细部特征,显示出这类面具具有超凡的能力。应属于代表巫师、王者等有天上权力的人物面具,或者是用于镇邪、趋魔的鬼神面具,具有“使民知神奸”的威摄作用、警示作用。这类面具尽管地位崇高,但也必须服从其社会角色和自然规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凡人,却无法超越凡境,属于“高模仿”模式。

3、普通凡人面具

二号坑人面具中的A型、标本K2②:314、C型标本K2②:60等,应属于此类。其特征为:“面具整体一次铸成,耳中空,眉部及眼眶用黑彩描绘”。耳、面颊及下颌等部位比较写实,类似蜀人的面部特征,眉、眼、鼻的比例都与真人相似。这类面具的角色应为凡人、普通人,如同头顶梳辫的人像,它们与神面具放在一起的作用大概是模仿人间社会或神话故事中的普通人、力士,或者荒诞角色,属于凡境。

如果按意义来分类,也可将以上三类分为三种原型意象群:神启的、超凡的和类比模仿的。神启面具使用的叙述方法是原型与象征的,超凡和类比模仿使用的叙述方法和结构则是意象的。表现形态是以“夔龙戴冠面具”为代表的神异面具群,以神话主人公和图腾面具为主。神启意象面具象征一个无限想往的世界,是神启的、宗教的世界,如上界、天堂等,都是人的愿望及信仰的欲望原型。在这里,人们的信仰被改造为神,或与神融为一体,或投射到神的形象上。因此,神启类面具往往挂在神树或其它神圣物上。超凡意象是宗教意象,是宗教的世界,也是巫师和王者原型的意象。表现形态是以兽面具为主体的面具群,代表巫师或鬼神面具。它是一个充满梦幻、迷狂的世界。它虽是人的社会,但属于浪漫主义的理想社会。类比模仿意象是普通人的世界,也是介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种种意象结构,来源于对现实人生的模仿。表现形态是人面具,五官的凡俗性较强,但本质上仍是夸张的、超凡的。

三种面具类型分别代表三种原型特征,其总体结构的程式又呈现出统一的结构特点,共同表现为古蜀文化的神话原型,仙话思维及神仙信仰。在神启类面具中,有着更多的超越性,它更本质地反映出原始社会集体无意识心理。在形式构成上,离世俗性更远,更具神圣时空。面具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必定由抽象意味进入宗教移位。原型的神秘意味一旦物化统统转化为审美意味。按照弗莱等人的原型类比理论,如果一种象征可以表明与艺术所模仿的自然有彼此对应的类似之处,那么,这种象征就被称为意象(Image),而对于那种深入地植根于程式化的联想之中,以至于其与模仿的自然关系成为固定的,即彻底程式化了的意象,弗莱称之为符号(Sign)。弗莱对原型符号在审美中的作用作出如下规定:“神话是一种核心性的传播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的意义,变神喻成为原型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虽然我们在谈及叙述时说神话,谈及意义时说原型”。“在这个相位(指神话相)中的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原型;它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

“原型是联合的群体,它与符号之不同在于复杂的可变性,在这种复合体中常常有大量特殊的、靠学习而得的联想,它们是可交流的,因为在特定的文化中好多人都熟悉它们。”“把一种花的形象用于诗歌之中,不一定是原型。但是在一首悼念英年早逝的人的诗歌中,将死者与一种红色或紫色的花卉联系起来,那便是约定俗成的手法了。其历史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仪式”。

“关于艺术,我首先注重的东西之一是其结构单位的稳定性。比如说在喜剧中,某些主题、情境和人物类型从阿里斯托芬时代直到我们今天都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地保存下来,我曾用原型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结构单位。面具、青铜像等宗教活动中可以交际的器物,是以原型为基本的美的构成单位的,这种原型可以是意象、主题、形态、纹饰、样态等多种形态,也可以是一种潜在的具有约定性和稳定性的抽象的结构因素。原型形成并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类似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的方法,它们把孤立的崇拜物联系起来,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形象用“比”、“兴”的手法联系起来,从而使面具成为一种整合统一的宗教活动或民间祭祀活动的集体象征物。在特定的宗教时空中,人们靠它传递的约定俗成的信息来进入神圣时空。

弗莱认为,原型来源于原始文化,即应在原始艺术、文化、文学中寻求原型,而不是从梦中确认原型,它涉及诸如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前艺术的形态如何渗透到后来的艺术中来的问题。在这里,形式结构上升到主要地位。如果把荣格的原型说称为心理学的无意识原型说,弗莱的原型说则可称之为艺术的原型说,是一次心理学的艺术的移位。如把这种原型再次移位,面具便可解释为一次原型的宗教移位。通过这个转化的移

  《秦汉帝国与没有历史的人》是一本由胡川安著作,联经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39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汉帝国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一):扯淡的胡川安

 看到博客来上台湾省“中央”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新出的《秦汉帝国与没有历史的人: 殖民统治下的四川》这本垃圾书的评分,终于放心了。

 用西方殖民理论来解释四川三星堆文化的消亡。好家伙,四川人成了没历史的人了。不仅没历史,还是被中原汉人殖民了的“一国两制”下的亡国奴?把商周时代存在的古蜀文化的消亡,归结为秦汉时代中原人的殖民?但凡长脑子的人用脚趾头想都不会得出这么狗屁不通的结论来。商周是什么年代?秦汉是什么年代?敢情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在胡川安眼里就是弹指一挥间? 书中处处处心积虑地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连“一国两制”都直接用上了。枉顾基本史实去建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悲情叙事。弯弯绕扯那么多,不就是想影射大陆和台湾吗?不就是想说明对岸不属于中华文化,是自足的东亚另一种文化吗?不就想用夹在楚汉两大帝国之间的四川来譬喻夹在中美之间的台湾岛吗?还图穷匕首见地“来世不做汉家人”?不必等来世,数典忘祖,你今生就不配做汉家人。之前不少机构和专家在力推这本垃圾书,不是别有用心,就是纯粹学术上的蠢。 所谓海外汉学、台湾学术,切切不可迷信,不仅有屁股坐歪的人,还有狗屁不通的人,也堂而皇之出来丢人现眼。

  《秦汉帝国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二):转本书作者序、推荐序

 胡川安,生活中的历史学家,身於何处就书写何处,曾於日本、巴黎、美国和加拿大生活过。大学双修历史与哲学,台湾大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硕士,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为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叶山(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讲座教授)

 李峰(哥伦比亚大学早期历史和考古教授)

 「当中原周边发现相当多与中原相异的文化、打破了过去中国文明单一起源的看法,而这些文化却是过去文献当中所没有记载的,在我们过去的历史知识中所缺乏的,我们如何解释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间的差异呢?究竟这群没有历史的人是如何消失的呢?」 ──胡川安,《秦汉帝国与没有历史的人•导论》

  《秦汉帝国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三):真的是因为秦让三星堆消失吗?

 文/徐谌辉

 这本书讲述的是三星堆。

 然而,作者认为,三星堆文化的消失乃秦至秦以后的殖民行为导致的。并且用了大量他认为的史实进行记录。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许偏颇。毕竟三星堆的信息实在是少,而其文化高度发展,却不留下只言片语实在是说不通。人类对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全球都没有缺少,越是高度文明越会对此发展。所以,这个胜利者书写历史,少数民族缺少文字的理由,实在用不到三星堆的身上。

 同时,作者对于蜀地一词为汉人的蔑称,我看也未必。虽然此字有虫,但实际上,汉人文字能力极强,尤其展现在上,什么匈奴,倭寇,女直野人……举不胜举。没必要用个不太显眼的蜀字出气。同时,汉人向来嫉恶如仇的很,这些撒气的称谓只会用于扰乱边疆之徒。既然说蜀地难进,其人与世无争,那汉人也定无乱骂之理。

 所以此书提供的线索论据,我看倒不是殖民统治问题,而是秦开始的统一大业民族融合问题。而且,英发展的殖民文化根基在于工业发展,培养之后无限制抢掠。只是比过去的殖民烧杀抢掠进步了一点点。所以,秦后对于蜀地只是占领来说,我觉得这不叫殖民。

 不过,虽说如此。本书还有大量三星堆的和描述,可以看看。

  《秦汉帝国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四):从书名到章节大小标题,对很多中文读者构成了挑衅意味

 无论能否接受将殖民和殖民主义运用到古代(这是一个在国际学界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特别是古代中国,本书所致力于描绘的现象(秦汉帝国对四川的征服、治理、经济开发与移民、文化同化)无疑是历史事实,不过在我看来,本书的实证支撑不起散见各处的带有激进色彩的表述(但个人并不觉得这些表述辣眼,反倒是有益的警示,对于感到辣眼的读者,试问能比几十年前阶级斗争挂帅时期大陆历史论著中那些表述还辣眼不成?)

 本书试图论证秦汉殖民主义,最大的问题却是难觅古代四川人的身影,殖民行动的核心是殖民他者,否则便是占据无主之地,批判也就无的放矢了。除了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以及扬雄的《方言》,我们看不到古代四川人对自我身份的群体定义和表述,而二人恰恰是脱离了广大无名群众的文化精英,这反过来又削弱了两个案例的说服力。现有的材料无法证明秦汉帝国对四川的政治统治、经济剥削、文化改造与东方的帝国核心地区有何区别,上述的帝国策略是普遍性的,并不针对特定地域或特定身份的人群,而近代殖民现象中常见的宗主国平民对殖民地人的普遍优势地位在秦汉文献中是缺失的,秦汉时期的四川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抱怨自己在统一战争和经略西南夷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牺牲,但秦皇汉武的压榨之鞭也没有放过山东百姓,秦汉四川人承受的所谓殖民之苦,普天黔首概莫能外,在家产制的古代帝国,某种意义上,所有平民都是被殖民者。

 第六章试图将独特的葬俗解读为四川人的文化抵抗则完全站不住脚。两汉时期各地域的葬俗容有差异,视之为地域特征和当地文化传统的延续没有问题,但若阐释成有意识的坚守和抵抗,那么至少要立一个“靶子”——那就是汉帝国存在统一葬俗的运动,或是在川地之外,帝国葬俗高度一致,后二者都是不成立的,那么所谓的文化抵抗自然是无本之木。

 本书考察的时期从青铜时代直至东汉,但并没有复原出某种在物质上或精神领域明确的“四川性”,加之前述的殖民叙事未能有力地建构起来,除了编年顺序,各章缺乏其他线索,全书更像是一部川地的先秦秦汉简史,只是价值评判上走向另一端罢了。解构大一统和国族国家叙事,为历史上失语者发声,这个理想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尚未充分起步。本书的尝试难言成功,但在遥远的将来或许值得在学术史上予以提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7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