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果树瀑布驰名中外,她的美是世间绝无仅有的,就像是上天赐予地球的一份厚礼,是一道超凡脱俗的风景,她如诗如画,如歌如曲,在苍穹广宇下纵横驰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变化无穷,美不胜收。
2、梵净山自古就被佛家辟为“弥勒道场”。以红云金顶日月升天为中心,以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觉庵群星满地作接引。红云金顶与月镜山之间,正殿承恩寺与四、五卫星殿堂形成犄角之势,拥拱绝顶二佛。
红云金顶是佛山之核心。绝峰上两殿鼎峙,两佛临銮,无边法界,极乐天宫的营造,是南宋白莲社在“人间净土”建设上的点睛之笔,是名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是红云之上盛开的一朵奇葩。
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隐逸在月亮山林海中的枪手部落岜沙,忽如春风袭来,裹上绿树银花。撩人的春色到了岜沙忽地停下匆忙的脚步,绿的诗人恨不得将笔墨尽情挥洒。
4、漫步于山水梯田,感受它宛如小家碧玉的羞涩;欣赏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致;沉醉它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妩媚动人。远古的长途迁徙,千百年来的时光轮回,纯正的蚩尤后裔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造就了今天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多彩贵州,远古文明与生态农耕的完美融合,闪耀在云贵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5、黔灵山公园内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葱茏,古洞清涧,深谷幽潭,景致清远,自古是贵州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
过年习俗
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序列(农历):
(1)正月初三——大年乡“忍整英”坡会,又称三坡
(2)正月初四——四荣乡荣塘“忍嘎直”坡会,又称四坡
(3)正月初五——拱洞乡平卯坡会,又称五坡
(4)正月初六——安太乡培地“沛松”坡会
(5)正月初七——杆洞乡“忍禄”坡会,又称初七坡
(6)正月初八——安太乡“忍能邦”坡会
(7)正月初九——安陲乡乌勇“芒蒿”坡会
(8)正月初十——杆洞乡“百鸟衣”坡会
(9)正月十一——安太乡元宝“忍整呆”坡会,又称十一坡
(10)正月十二——白云乡邦阳“忍更洋”坡会
(11)正月十三——安太乡“整欧”坡会,又称十三坡
(12)正月十四——红水乡良双“整依直”坡会
(13)正月十五——香粉乡大坡坡会,又称龙拱坡、十五坡,已被古龙坡会并吞
(14)正月十六——香粉乡古龙坡会,又称十六坡
(15)正月十七——安陲乡芒蒿节,又称十七坡
特色坡会
在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中,规模较大的有安太和古龙以及杆洞的坡会(如杆洞初七坡最多时达4万人之多)。坡会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唱苗歌,抒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纯真爱情的追求。
坡会上的踩堂舞是苗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几十名青年妇女身着盛装,围圈而舞,气氛欢快,场面热烈。吹芦笙也是坡会上的“保留节目”,声音嘹亮,震地动天。
作为苗族文化最为集中展现的空间,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能培养苗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坡会也吸引了当地各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促进了多民族间的融合与团结。作为苗族文化的展示平台,它使每个参与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故文化价值极高。
奇特社会习俗
编辑
斗马
融水西北部山区的安太、洞头、四荣、香粉、安陲等乡苗民,喜欢斗马取乐。相传五百年前,姑娘都喜欢嫁给斗马的能手,情场上,要是出现几男爱一女的"三角"、"四角"恋爱,苗王就组织斗马比赛分输赢,以决定姑娘的归属。自然,斗马获胜者,姑娘就高高兴兴地嫁给他。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原来那种对婚姻裁决作用的斗马活动,逐渐变成了今天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每年苗族的传统节日(如春社、新禾节、芦笙节等)都少不了斗马活动。 [3]
走寨结同年
这是一项很有趣的社交活动。全村男女几十或百人甚至几百多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在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全村男女出村迎接。
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第二天又杀牛分肉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晚上演苗戏或"坐妹"、对歌等,通宵达旦。未婚青年男女则在活动中追寻自已的伴侣。走寨结束,又吹芦笙踩堂作为隆重的告别和欢送仪式。
近日,广西融水县安太乡整朵苗寨举行“打同年”联欢活动,人们在一起吹奏芦笙地筒、表演芦笙踩堂舞、观看苗语**,欢乐贺新春。“打同年”是融水苗族村寨之间的联谊活动,人们互称对方为“同年”。[4]
特色服饰
苗族亮布:
苗族人都喜欢用石青色的布缝制衣裤,这种布都是自织自染,色泽与一般机织布印染不同,自染布的制作极为讲究:先将织成的白布蒸一次,然后用蓝靛染色,要五染、五洗、五晒,还用鸡蛋清来上两次光,布染好后,还必须把布放在石板上用木棰捶平,一件衣服的布要捶一天。这样,布才平整、结实、光亮。
苗绣:
也叫苗族"挑花",是苗族妇女的传统工艺珍品。苗家姑娘刺绣时,先用剪刀把纸剪成花样图案沾贴在底布上,然后用各色丝线按图案一针一线地绣上。图案有百种,多为花、草、虫、鱼、鸟等,形象生动、色彩艳丽。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具有文字传承的民族貌似只有水族,苗族并无具体文字和发音记载,都是在日常里面运用学习已达到传承的性质。
如果你想多了解一下苗族,以方便同女友达成进一步的情感交流,了解一下苗族文化即可。
在经典苗族文化里面,首当是载歌载舞,黔东南苗族图腾为太阳鼓,太阳鼓类似古代战争的擂鼓,在宽阔的平坝上,树立起一只太阳鼓,敲击它,周围人跟着节奏欢歌悦舞。
再一个就是芦笙,芦笙并不像常见乐器那般,它没有那么多音位,没有那么多款式,只有大小区分,但是芦笙是苗族男性同胞的必修课,在传统里芦笙的技巧决定了苗族男性的魅力,影响着苗族男性的择偶竞争,如果你见过一个优秀的芦笙表演,你也会被它震撼到,简单的芦笙和舞蹈,却能表现出一股英姿飒爽的气势。
然后就是苗族的节日,我就不多言了,你可以跟女友多聊聊,从她的世界里了解。
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分布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苗族祖先乃是上古时期的蚩尤,他们原本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其族人便慢慢向我国西南地区迁移。
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人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民风大胆热情,他们的恋爱婚姻,向来比较开放自由,而他们的婚俗也非常独特,下面就来看看苗族的趣味婚俗吧!
婚前:哭嫁、送迎亲礼
苗族婚俗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不能见面,女方家会举行哭唱仪式,俗称“哭嫁”。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家庭从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开始。
为啥要哭嫁?主要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理由,是为了感恩。
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要与亲人离别。通过哭嫁,新娘可以怀念过去,感念亲情。
第二个理由,是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结婚后,新娘不再是娘家的女儿,而是婆家的媳妇,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情绪。
“哭嫁”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机会宣泄情感,卸掉角色转换时的压力与重负,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准备。
女方忙着哭嫁,男方也要为婚礼做许多准备。
结婚前一天,男方会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中。这些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是用25斤到30斤的糯米面做成的,寓意着婚后新郎新娘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娶亲:拦路、对歌
到了结婚这天,新郎会协同几个伴郎,带着礼物前去女方家娶亲。
娶亲者到达女方村寨时,会有很多妇女伸出竹竿拦住去路,要与娶亲者对歌。
每对完一首歌,娶亲者都要拿出礼物给这些妇女,她们才会收回竹竿让路。如此走一段,对歌一次,反复数次才能到达新娘家。
在此期间,娶亲者还要防止新郎被妇女们抢走,因为如果新郎被抢走,她们就会把新郎藏起来,阻止新郎按时娶到新娘。
婚礼:拜堂、抢亲
新娘娶回家后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
在此期间,女方家来送亲的姑娘们可以瞅准机会,用大竹箩筐罩住新郎,使新郎动弹不得,给婚礼增添一些乐趣。
在苗族聚居的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古老的抢亲习俗。
抢亲源于原始社会,即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
现如今,苗族的男女青年婚恋自由,抢亲绝不是原始社会的暴力行为,而成为了双方恋爱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象征性仪式。
届时,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去把新娘抢回家。据说,实行这种形式上的抢亲,如果将来夫妻不和或男方喜新厌旧,女方才有理可讲。
把新娘抢回男方家后,双方会按苗家的规矩举行婚礼,同时,男方家要派人带着礼物去女方家说明情况,赔礼道歉,女方家也会象征性斥责和吵骂几句,接着便收下礼物。
有些地区,抢亲还会演变成一场充满乐趣的打斗:姑娘得知男方要来抢自己,就故意躲起来,并邀约同村寨的女伴数人,手持扫帚、竹棍等候。
当男方的抢亲者来到预定地点时,没有发现新娘的踪影。迷惑间,突然伏兵齐出,无数的扫帚、竹棍落在抢亲者的头上、身上。
小伙子们顿时省悟过来,但按习俗是不能还手的。他们会一边躲避扫帚和竹棍,一边机警地搜寻着新娘。
当发现新娘的踪影后,他们便齐心合力,避开姑娘们的追打,将新娘抢回男方家。
苗族婚礼习俗花样繁多,这些习俗存在的意义,是让婚礼这天更加令人难忘。也许现在做起来会觉得麻烦,但到了以后才会明白,这些习俗让我们的婚礼丰富多彩,婚礼上那些夹杂着惊喜、欢乐、感动的瞬间,是我们可以铭记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本文系综合整编,素材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小润
| 网络
1、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2、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3、在许多苗族地区,议榔的形式依然存在,议榔规约被换上了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内容,成为政府的行政组织及法律法令的有效补充,在社会生产和维护社会安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
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仅是苗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制饮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
扩展资料黔西南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黔西南苗族能歌善舞,歌舞种类繁多。就歌而言,可分为古歌、情歌、酒歌、盘歌、飞歌和儿歌等。流行于中部方言苗族中的12路古歌,以及流行于西部方言苗族中的《我们要游天找根系》就是苗族古歌的典型代表。
所有民歌,曲调不一,演唱中的情感色彩也不相同,充分体现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积极追求美好未来的心愿。
舞蹈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主要是板凳舞、芦笙舞、铜鼓舞和烧灵舞,等等。板凳舞、铜鼓舞系集体舞蹈,少则数人共舞,多则几十人,甚至几百几千人一起舞;
芦笙舞系边吹芦笙边跳舞的一种舞蹈,可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也可一些人吹芦笙、一些人不吹芦笙混合舞;烧灵舞系一种祭祀舞蹈,主要是在进行祭祀时进行演跳。
-苗族
人民网-黔西南|黔西南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其人口数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排名第四。在千百年漫长的发展之中,苗族形成了灿烂而鲜明的民族文化,今天的苗族节日就要为你介绍,贵州凯里苗族的“游方”习俗。
游方,旧称“摇马郎”,是黔东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这里的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过游方这种方式,交结朋友,选择伴侣。《黄平州志》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吹笙间以山歌,木叶两相色引于深沟密菁,促膝私语,谓之‘摇阿妹’,又谓‘摇马郎’”。
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习俗,有的地方同姓不同宗也可通婚。为了青年男女社交,每一个苗寨都有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叫“游方坡”,或“游方坪”。节日一到,母亲为女儿做花衣,父亲存钱打首饰,把女儿打扮起来去游方。男青年往往要爬山涉水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主动到游方坡去游方——用吹口哨、木叶、夜箫、芦笙或唱山歌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出门。
有的地方平时夜间也可以游方。姑娘们身着崭新的衣裙,头戴银首饰,颈配银项圈,用以表示自己的富有,并以自己美丽的容貌和姿态,吸引小伙子的爱慕。他们在游方坡见面后,小伙子十分礼貌的和姑娘打招呼,称赞姑娘的美貌,然后通过对山歌互相介绍。
夜幕降临后,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在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步随着舞曲变换,进、退、回、旋,整齐而优美,多样而和谐,时而强健有力,时而轻盈舒缓。尤其在月光下,悠扬的芦笙伴着优美的舞姿,蒙蒙胧胧,像到了另一个天地,特别富有诗情画意。
可以说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在舞蹈和对歌中进行的。深夜后,男女青年围着火塘对唱。这时候的对歌往往是小伙子用歌声赞美姑娘的美丽、聪明等,抒发爱的情意,把一切赞美的语言都拿出来,姑娘也可以“海誓山盟”,表达出非他不嫁的决心。
通过多次的游方后,双方互相了解,小伙子便到女方父母家中走访。这时,姑娘对小伙子表现出特殊的爱慕,女方父母杀鸡宰鸭,取出美酒款待。晚上男女二人又互唱山歌,这时的山歌情深意切,即意生情,现编现唱,随口对唱,订立婚约,交换信物。
苗族游方活动是很讲礼貌的,毫无粗鄙,浪荡行为,体现了高尚的情操和品德。苗族青年找伴侣很自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父母不同意,婚姻很难成立。至今黔东南民间仍存在着“还娘头”的习俗,即舅家有娶外甥女的优先权。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苗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并且也是一个古老的名族,有着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而苗族在历史上对于婚姻,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定。例如嫁人要自己刺绣一套衣服,或者蜡染一套服装,而对于婚姻中,我们说的婚外情和婚姻纠纷,古代苗族人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就是现在的苗族名=民俗“射背牌”。
那么到底什么是射背牌呢?苗族射背牌的起源有什么故事?其作用是什么?本文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在现在的贵州省一个苗族聚居的地方,还保留着一种非常古老的解决,婚姻情感与法律不兼容这种情况的习俗,当地人称为“射背牌”。
“射背牌”的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千年前的唐朝,其起源有是一个爱情故事:根据传说,在唐朝的时候,苗族中有一位英雄叫地玉,他帮助了族里人射死了许多恶兽,一条他救了一位叫地丽的苗族女子,两人在后来的相处中相爱了,可是即便两人相爱,但是地玉和地丽的父母,早为他们找了一门亲事,在当时的风俗下,他们是无法成亲的。但是两人地区是相爱,两人就想了一个办法,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提出叫父母和族人作证,两人在“阳间不能婚、阴间结夫妻”成为伴侣的要求,两人的父母也答应了他们,双方父母和当时的族长带着全族人到了空旷地,
两人通过了“射背牌”仪式,就这样首次缔结苗族的阴间第一场婚姻,也就是后来苗族的“结阴亲”。而他们的行为,也把他们的父母和族人感动,后来大家延续了他们的这一种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既不悖父母之命,又能将双方感情结合,双方都能够接受。
自此,苗族开始有了“射背牌”的习俗,并且成为了,所有不能成婚的恋人最爱,在年复一年下来,最后称为了一种习俗。
射背牌的仪式是怎么样的首先苗族女子,要梳妆打扮,穿好刺绣图案的新衣服,当然还有长长的头巾一圈一圈裹住头部,其后很独特的用丝巾做成的花,戴在头帕上。
接着苗族女孩要和朋友一起去“射背牌”。让人苗族男子也要打扮得很帅,才去射背牌的,毕竟是隆重的场合。
射背牌”的苗族男女青年在父母、好友的陪伴下,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到“射背牌”的山坡上。在山坡早就聚集了男女青年们,大家围扰到公证人周围,公证人念过贺词后,一名女青年将自己的“背牌” 放在地上,一名男青年即以弩箭象征性地向左、向右、向中各射一支箭,再对准“背牌”射一支箭,女青年立即取走“背牌”而逃,男青年紧追不舍。此时前来围观的人,欢呼雀跃,掌声雷动。这就完成了射背牌的一次仪式,‘
射背牌的作用在苗族的传统上,凡射过“背牌”的男女,说明他们已向天地、向族人公开表明了他们情深似海,死后结为夫妻的心愿。“射背牌”的意义是今生不能成一家,来世再来做夫妻。男女双方在射过“背牌”后,今生今世就不能再往来,这既是对他们情感的证明,也是最后的告别仪式。因此,高坡的苗族聚居区里是不会有婚外恋的,家庭感情都较稳定。
“射背牌”习俗背后的文化含义,是苗族人民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并且以此承若自己的永不变心,为苗族稳定和族中的和谐,提供很好的方法,也成为了中华古老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也是贵州苗族人民的保留习俗。有空大家可以亲身感受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