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声声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

扩展资料: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读《声声慢》有感1

认识李清照,是缘于她的一首《声声慢》的词,这首词是作者在既亡国又失去夫君时作的,读来有股凄凉的感觉,光是开头十四句话就催人泪下,可想而知,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多么的丰富,否则也写不出这样的词来。

这首词既表达了作者内心渴望和平,也表达了她对夫君的思念。因为她的夫君就是在离开自己家园的时候去世的,作者既痛恨亡国,但又无能为力挽救破碎的河山,所以作者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这首词里面。

作者的晚年并不幸福,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她在晚年作了很多的词,《声声慢》就是其中的一篇,并被列入学校的教材里,千古传诵。

由于打仗,作者和她的夫君赵明诚经常分离,她也只好靠作词来打发一个又一个寂寞空虚的日子,这可以从她的的另一首《醉花阴》的词里体现出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话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无比的凄苦。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能成为著名的女词人,一半和她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另一半就是无休止的战争。战争让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被迫远离自己的家园,所以作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边以作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边盼望战争早日结束,和夫君团聚。

最终,她的夫君在南渡之后离她而去。

她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才女,作词的人很多,但女词人却并不多,在她的词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女人的悲苦,一个时代的兴盛和衰败。

读《声声慢》有感2

在众多词人中,虽然很喜欢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旷达;也很喜欢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也很喜欢李煜的“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的悲凄;也都很喜欢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柔情。但是,最爱还是清照的水中芙蓉般的丽质。

她的词非常特别,缘于她是一位女性,更缘于她的一生的经历。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她都是那样敏锐捕捉外界事物,细腻的感受和悲凄的情感以清新淡雅的文字表述于词中。柔婉而不失素雅,凄清而不失清丽,平淡却不俗。无论是苦涩还是幽怨伤感写出来的词,清照的词仍是一种艺术上完美享受。

易安后期的作品更能代表她的文学地位。国破夫亡,飘荡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遭遇,易安的词满是凄凉,满是泪,满是愁。前已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飞江万点愁如海”。这些写“愁”的已经达到高锋,但是易安更胜一筹,甚至是无人能比。

《声声慢》中易安巧妙运用叠字将凄凉愁绪渲染得催人泪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更有“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无比沉重。读罢,犹如“才下心头,却上心头”之感。

清照虽然一生坎坷,国亡家破夫死重婚,流离失所,飘荡在外,一生的坎坷和遭遇造成的心灵上的痛和怨,同时也成就了她的文学,哀怨离愁分别是她文学创作的魂。

晨露清流,银桦初引,多少绿色窗临。夏日梦舞诗词,更待明日之晴。

读《声声慢》有感3

朗读《声声慢》,是词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一颗被揉碎的愁心――黄花凋谢人憔悴,愁绪似水永无昼。一起来看看: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句话出自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对这句话的理解,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并未作详尽的注解。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同版本的解释。有的解释为“庭院里黄花遍地盛开,惟独我憔悴瘦损,面色苍白,如今谁还有心思游赏采摘”;有的解释为“满地黄花零落堆积,凋零憔悴,如今有谁和我一起采摘”。

词中写庭院里的黄花究竟是盛开呢,还是枯萎凋谢呢?“憔悴损”究竟是在指黄花的花容呢,还是在写女词人因愁苦而憔悴的面容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对一首诗词要鉴赏的到位和准确,首先就需要对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声声慢》是反映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时的词作。早年时期的她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达理。而女词人聪明颖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婚姻上又是幸福美满的。因为她和当朝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夫妻俩志趣相投,除了爱好诗词之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词人夫妇相继南奔,不久,丈夫病逝于南京。词人的精神上受到了沉重地打击。她只身飘零于杭、越、台州及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晚年时景况孤寡困苦,生活窘迫的残酷现实,使女词人长期处在深深地苦闷、彷徨、焦虑、孤寂和忧愁之中。

了解背景后然后再结合这首词的整首意境来分析,全词营造的是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冷,凄凉,悲愁的意境。寻啊寻,找啊找,她在寻找什么呢?亡国使她背井离乡,思夫使她肝肠寸断,愁绪如剪不断理不清的乱麻昼夜地缠绕着她、煎熬着她,使她起居不安,茶不思,饭不想。词人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困顿境地。

深秋天气“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黄昏之际,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忽冷忽热的天气,最难调养生息,淡酒浓烈却抵不住寒冷的秋风,更难排遣词人内心的愁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到排列整齐的曾似相识的大雁哀鸣着向南飞去,怎不勾起词人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空旷静寂的庭院里陪伴词人的只有绵绵的秋雨拍打着梧桐树叶发出嘀哒嘀哒的声响。这嘀哒的雨声何不看作是词人忧伤的眼泪呢?

从以上的环境描写中不难看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既描写黄花又是想象之句。呈现在词人眼前的傲霜而放从不低头的黄花都已耐不住乍暖还寒的天气和劲风细雨的吹打,由盛开到凋零枯萎,满地堆积。词人睹物思人,回想起昔日在这暗香盈袖的黄花间可藏了多少次她与丈夫的欢声笑语啊。把酒赏菊,吟诗作赋,那时的生活是多么地浪漫和惬意,她多么希望美妙幸福的时刻再现啊。而如今两人阴阳相隔,自己又孤苦伶仃,背井离乡,漂泊度日。枯萎的黄花怎能不勾起词人的满怀愁绪?何况黄昏时间局促在屋子里更让她心烦意乱,情绪颓萎,她哪还有好心情去采菊花呢?

从表现手法看,词中描写黄花“憔悴损”应该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既描写了花容憔悴又喻指词人。黄花从娇艳到枯竭仿佛是词人一生的生活写照。

综上述,词人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秋风,落叶,细雨,飞雁,黄花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她是用哀景写愁,哀景蕴蓄愁,哀景引发愁,哀景烘托愁。真是:“漂泊路上多茫茫,秋雨绵绵寒风凉。世事苍凉度日难,销魂没过愁字长”。不难想象一个身躯佝偻,形容憔悴,精神恍惚的女词人形象已透过这短短诗句跃然于纸上。

  声声慢·寻寻觅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歌曲《声声慢》表达的感情:对物是人非的惆怅,生活有变的愁情伤感,对另一半的无限牵恋。

《声声慢》是一首加入了流行元素的中国风歌曲,由邓福如演唱,何官锭填词谱曲。收录于阿福首张专辑《原来如此!!》中,是第四波主打歌。

歌曲歌词

车若又远了 心若又离了

仿佛纯灰色的仰望云飞

你若又疲倦了

声声声慢不再流浪

寻寻觅觅的那天

冷冷清清的那夜

凄凄惨惨的冬天

我又重来一遍

苏三又离了红桐县

吹散了 这春天

该有的 桃花源

我又开始想念

你悄悄走的那天

我默默闭上双眼

风偷偷吹散红线

我又重来一遍

娘子离开了我房间

安静 的烟圈

飘散成 你的脸

怎逼我再想念

怨言

倒流回 我呼吸 的瞬间

放肆的宣泄

诺言

我怎么还听得见

想告诉你

苏三她倚着窗

她静静凝望着月光

怎么唱 泪流下 完全忘了

那天她离乡的坚强

我静静倚着窗

默默凝望着路旁

那朵花 在飘香 完全忘了

你离开 的时候 留下的那种悲伤

寻寻觅觅的那天

冷冷清清的那夜

凄凄惨惨的冬天

我又重来一遍

苏三又离了红桐县

吹散了 这春天

该有的 桃花源

我又开始想念

你悄悄走的那天

我默默闭上双眼

风偷偷吹散红线

我又重来一遍

娘子离开了我房间

安静 的烟圈

飘散成 你的脸

怎逼我再想念

怨言

倒流回 我呼吸 的瞬间

放肆的宣泄

诺言

我怎么还听得见

想告诉你

苏三她倚着窗

静静凝望着月光

怎么唱 泪流下 完全忘了

那天她离乡的坚强

苏三她倚着窗

静静凝望着月光

怎么唱 泪流下 完全忘了

那天她离乡的坚强

我静静倚着窗

默默凝望着路旁

那朵花 在飘香 完全忘了

你离开 的时候 留下的那种悲伤

钟若又摆了 妆若又花了

仿佛停止悬挂的月光辉

你若又离别了

声声声慢不再向往

  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

  节令上:都是秋天

  情感上:都是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是相同的,而细细品味,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

  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总结:《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咱也是给你找来的

  自己没这么高的分析能力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参考资料见中教网

歌曲《声声慢》表达的感情:对物是人非的惆怅,生活有变的愁情伤感,对另一半的无限牵恋。

《声声慢》是一首加入了流行元素的中国风歌曲,由邓福如演唱,何官锭填词谱曲。收录于阿福首张专辑《原来如此!!》中,是第四波主打歌。

相关信息:

2010年,阿福演唱的《声声慢》被电视剧《包青天之七侠五义》选做片尾曲,被影迷观众评为唯一能与《新鸳鸯蝴蝶梦》媲美的片尾曲。次年5月,阿福首发专辑《原来如此!!!》,并发出正式版的《声声慢》,即在原曲的基础上加了开头与结尾。

她是台湾甚至是华语流行乐坛中少有的在唱腔、咬字以及歌路上能够独树一帜的女歌手。她以网路歌手的身份出道,却跳脱了大众对网路歌手认识的框框,这才是她能够在网路上一炮而红的关键。不夸张地说邓福如在当时的出现成为了华语乐坛的一股清泉,有一种透心凉的感受,个性、独立、特别成为了她的标签。

声声慢表达了作者为物是人非,生活有变的愁情伤感。一愁家国不同往昔;二愁与其夫君的感情,对一个女子而言,尤其是本身就喜哀愁的女子而言,愁无尽。《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声情并茂,堪称创举。试分析这十四个叠字表现感情的层次。

答:在情感表达上有三个层次:

第一,通过写外在的动作,表现词作主人公空虚怅惘的心态;

第二,通过所处环境气氛,表现作者孤独寂寞的处境和心境;

第三,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的忧愁苦闷。这样把词人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的内心感受层层揭示,逐层加深,真切地反映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