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为何易患焦虑症?

现代儿童为何易患焦虑症?,第1张

近年来患焦虑症的儿童越来越多。据报载,专家通过对万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厌学、抑郁、焦虑、恐怖等。其中,焦虑症状更为普遍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是过重的学习负担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  目前社会上对焦虑症说法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焦虑症是一种应被理解的病症;有人说焦虑症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折磨;有人说轻微焦虑对人反而有好处,它能成为人们迈向成功的动力;有人说焦虑症是“人生的毒药”,它会使人在悲悲戚戚中无所事事,虚度一生……  一、家庭不和睦: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家庭和睦可以培养孩子活泼聪明的天性。相反,夫妻不和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孩子的情绪会变得焦虑起来。刘琴是一位初一女生,常见她一个人孤零零地靠在树旁,眺望远山;或独居一隅,俯首沉思。放学后,同学们都回家了,她却不愿回去,而是一个人在街上徘徊。别人一回家有妈妈的爱抚、爸爸的体贴,她呢?迎接她的是父母歇斯底里的唇枪舌战,或摔打东西的刺耳响声。她怕听到这一切,于是,便跑出去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她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她不想涉足同学们欢天喜地的世界,她自卑,为父母的不和而自卑。她情愿一个人孤单单地呆在教室,留给自己一个静谧的空间。她像品味苦咖啡一样品味着与年龄不符的孤寂感。对她来讲,自己心中的苦不必找同学诉说,她不想博得小伙伴们的同情和怜悯,她宁愿一个人默默忍受,直至泪流满面。每天,她都要耗到再也耗不下去的时候,才无可奈何地回到那个充斥着浓浓火药味的、同时又非常冰冷的家。  家庭不和睦会使孩子痛苦难言,受伤的心灵、受压抑的性格和焦虑的情绪会使孩子万念俱灰、悲观厌世。这种焦虑状态如果不能得到调节和解脱,无形之中会毁掉一个人。  二、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处心积虑,呕心沥血,甚至“踏破铁鞋”为孩子寻觅成才的路。但是,人们往往会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究方式而落得事与愿违。王磊的父母让孩子从3岁起背唐诗,5岁起学书法,周末要练琴,假期学绘画,动辄还要给孩子请家教。他们实施类比教育,让自己的孩子与班上学业优异的孩子比,与各方面“出类拔萃”的孩子比。这样比来比去,比垮了自家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的心灵备受折磨。沉重的心理负荷使小小年纪的王磊过早地患了焦虑症,他不但什么都没学好,还搞得无法继续完成学业。这样的结果,是王磊的父母始料不及的。  三、惧怕考试,心生焦虑:读书、升学、就业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给孩子造成严重的焦虑心理。这种焦虑会使孩子在考场上情绪激动紧张,甚至会因恐惧而出现怯场现象。有的孩子考前患得患失,神经紧张,不能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在考场上则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惧怕考试更多的是惧怕失败。有的考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头场考试失败后就担心下一场又失败,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失分现象接踵而至。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的天然课堂,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孩子整体素质的基础,是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朴实、条理、明快;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  2、恰当指导孩子 在孩子成才方面,父母要依孩子的天性、爱好、兴趣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帮助,要不急不躁。在家中应尽力为孩子开辟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习生活小天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3、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 作为父母,应当准确把握孩子的考试情绪,不要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要采取平和的态度。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应该看到,孩子准备考试已投入了很多,即使达不到理想的成绩,只要尽力就行了。千万不要对孩子唠唠叨叨,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加重孩子的焦虑。  儿童焦虑症的患病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患了此症也并不可怕。作为父母,首先要带孩子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可以帮你找出孩子焦虑的原因。相信,通过心理医生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焦虑期”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很重要,父母对疾病的认知和配合尤其重要。儿童情绪障碍的全称为特发于儿童时期的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 with onset specific to childhood),是以焦虑、担忧、恐惧、羞怯、烦躁等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尽管表现多种多样,其共同特点是起病于儿童时期,主要与个体素质因素和心理应激,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家庭教育不当等有关,患儿往往自身感到痛苦并影响社会的适应。

由于是特发于儿童时期,许多医生不了解此病,简单地将成人的概念和经验用于儿童,结果导致了诊断和治疗的延误。甚至有人将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和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混为一谈。儿童情绪障碍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与成人期神经症无连续性。儿童精神病学中传统地将特发于童年和少年的情绪障碍与成年神经症区分开来。

儿童情绪障碍虽然临床表现“形形色色”,但抓住核心症状,可概括为两大问题:儿童焦虑和儿童恐惧。

一、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

(一)临床特征和类型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的、持久的和不现实的紧张焦虑,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儿童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多发生于3岁至15岁儿童,发病高峰是6岁至11岁。患病率在4~16岁儿童中为47%(Bird等,1988)。女孩多见。

紧张焦虑在儿童中是极普遍现象,是一种正常反应,特别是儿童与父母分离时,一过性的紧张焦虑非常普遍。所以,如果不是非常严重、持久以至于严重损伤其社会功能时过度紧张和焦虑,不要轻易诊断为病态。

2儿童广泛性焦虑症

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是指对社会能力、学习、未来、以及以往行为表现出过分地和不切实际地担心、忧虑和关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常有躯体不适如头痛或腹痛等;这些症状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而不伴有特定的焦虑或其他精神症状。一般10~13岁发病,男女差别不大。儿童与少年广泛性焦虑的主诉及植物神经症状均较成人少,诊断应慎重。

诊断需注意以下几点:

1焦虑症是青少年儿童中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需要注意一方面必须与正常人的焦虑反应相鉴别,以免诊断扩大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焦虑症的隐蔽性,以免误诊;

2焦虑的躯体表现几乎遍及人体各个系统,患儿经常可能以其中之一作为主诉或不会描述焦虑体验,因此被误认是躯体疾病,反复去综合医院内、外科检查,而长期得不到确诊;

3焦虑和抑郁经常同时存在,应善于从孩子的各种不适主诉中考虑到可能的情绪障碍,以免遗漏并存的抑郁症状;

4有许多疾病可同时伴有焦虑表现,如:甲亢、低血糖症等,焦虑还可以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之一。因此,病情较复杂的患儿,要注意检查确诊,准确地评估疾病类别、合并症、严重程度、自伤、自残、自杀及暴力的可能,以免延误治疗。

(二)主要治疗原则

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几种方法可同时或先后应用。

1减少刺激:显然,精神应激与焦虑状态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或缓解不良刺激。

2行为治疗:主要是各种形式的松驰训练。年龄较大的学生可用生物反馈疗法,也可以认知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帮助消除各种不利因素。

3个别指导: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理解这种反应的原因和机制,并指导孩子掌握对付焦虑的方法,如松弛疗法等。同时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适当的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注意生活内容要丰富多彩,生活时间安排要规律。

4父母咨询: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帮助和支持父母,减少他们对孩子心理行为的过分介入和彼此的过分依赖行为。规劝父母允许孩子更加独立自主是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焦虑情绪可以传播,因此对有焦虑个性倾向的父母,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认识本身的个性弱点及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5家庭治疗:患儿是家庭系统中的主要成员,甚至是家庭的核心。儿童时期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因此,调整整个家庭,是治疗儿童焦虑症的关键。临床上也发现许多住院治愈的情绪障碍儿童回家后不久又复发;在家庭环境中焦虑不安的儿童到医院环境很快就改变过来。

6药物治疗:一般以心理治疗和环境调整为主。对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抗焦虑及抗抑郁剂。常用佳静安定(阿普唑仑)、氯羟安定(罗拉)、安定等,或/和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等。但是新型药物由于伦理学限制没有药物上市前在儿童中使用的资料,应谨慎观察使用。

二、儿童恐惧症

儿童恐惧症指对某客观事物或特殊情景表现出异常强烈的恐怖情绪,这些对象是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的事物或情景,但其反应超出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劝解无效,以至回避、退缩、因而影响日常活动和社会功能,发作时常伴心悸、出汗、面色苍白、尿频、瞳孔散大等症状。

许多学者认为恐怖症实际上是焦虑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Husain,1992)。尽管尚有争议但两者确有许多共同之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方面都有交叉。所以,研究恐怖症重点是临床特点及治疗。 恐怖症在总人口中的患病率是51%~125%,儿童中比较少,Rutter(1970)报道10~11岁儿童中儿童恐怖症只有07%,女孩较多见。男女病人恐怖对象有区别,女孩多对闪电、陌生环境恐惧;而男孩多对社交恐怖。

(一)临床特征和类型

儿童恐怖障碍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害怕(Fear),二是恐惧(Phobia)。害怕是指对客观存在的或想象中的具体事物或情境产生的一种主观不愉快的感觉。通常伴有特殊的表情和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及肌肉紧张。面部表情和生理变化随着刺激源的消失而消除。恐惧是极端的害怕,不但程度严重,而且刺激源消失后仍持续存在,特别是其恐惧的对象对同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其他人并不引起同样的反应。所以,临床上首先分清害怕与恐惧症是非常重要的。

(二)主要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与儿童焦虑症治疗相同,包括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但特别强调行为治疗对儿童恐惧症的治疗作用。

1系统脱敏法:

(1)渐进地将患儿暴露于其所怕的事物或环境中。

(2)放松训练:不断地暴露于所怕的刺激,同时进行放松训练,就会减轻伴随这种刺激的焦虑,因此也就减轻了回避行为。

(3) 帮助患儿认清焦虑的症状。

(4) 减轻焦虑的放松法:通过肌肉紧张与松驰的交替并调整呼吸来放松紧张的“神经”。

2冲击疗法

也称为暴露疗法,即以恐治恐法。对年龄稍大,身体强壮的儿童可以采用这种疗法。

(1)治疗者与患儿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并使患儿对治疗充满信心。

(2)将患者暴露于所恐惧的对象边或环境之中。

(3)劝说患者继续留在所恐惧的对象边而不是回避。这种继续的暴露可以切断所怕对象与不可忍受的焦虑之间的联系,而缓解恐怖。

3示范法及认知行为法

对于年幼的儿童可以通过别人处于患儿所怕的对象边或环境之中而轻松无事,来使患儿消除恐怖。

年龄较大的儿童应配合认知支持疗法,让他们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配合行为矫正而克服恐惧心理

孩子的分离焦虑是指与父母或主要陪伴者分离时出现的一种身体和情感反应,包括恶心、头痛、腹痛、失眠、情绪波动等。很多孩子都会经历分离焦虑,这是正常的,因为孩子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时,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是每一个家长都需要了解并应对的。

1 理解孩子感受的原因

孩子感到不安全的原因是他们对分离感到不安。分离本身就是一种负面的体验,并且孩子可能会在分离情景中感到不安和恐慌。理解孩子的感受,能让你更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助孩子渡过这段难关。

2 慢慢适应分离的过程

让孩子逐渐适应分离情况。让你的孩子适应慢慢分离的过程,渐渐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知道离开父母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每一次分离都能教会孩子独立性,改善孩子的心理状态。

3 建立稳定的分离和单位身份

让孩子对这个分离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建立稳定的分离和单位身份,能够让孩子感到很安全并且舒适。这样能够让孩子放下心中的焦虑,接受更多的关怀。

4 制定自信计划

让孩子和自信计划保持亢奋。制定孩子的自信计划,正式介绍孩子何时可以分离。这些计划可以包括孩子喜欢的游戏和社交活动,旨在让孩子更自信,更易接受分离。这样能够鼓励孩子,降低分离情况下的身心压力。

5 鼓励孩子学习自我控制技巧

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这可以帮助孩子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保持清醒的思想过程,并保持对焦虑情绪的控制。

综上所述,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帮助孩子建立适应 分离的过程,建立单元身份,制定自信计划,学习自我控制技巧,孩子才能逐渐 忘记担心,接受新的挑战。同时,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关注,让孩子 在心理上持续的健康成长,这既可以减少分离焦虑,也可以为孩子以后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自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0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