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前期,希特勒很有“自知之明”,他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就在全世界范围内物色自己的盟友,而意大利和日本就是他的目标,经过希特勒不懈的努力,这两个同样张狂的国家就被拉进了轴心国的阵营。
如果把全世界比作一块蛋糕的话,这三个国家也各自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和士兵
简单来说,就是德国和意大利瓜分欧洲,日本主要进攻亚洲,摆平完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后,合而进攻在一旁观看,并且意图发战争财的美国,再之后,希特勒的目标就是吞并意大利,接着搞定日本,进而征服全世界。
希特勒的小算盘,可谓是打得噼里啪啦,乍一看,似乎无懈可击,但实际上却漏洞百出,因为他忽视了正义是无法被战胜的。
希特勒把枪口对准了苏联。
在二战期间,能被希特勒认为是威胁的国家也不多,只有苏联、英国和美国,本来征服了欧洲之后,希特勒要进攻的是英国,因为拿下了英国,整个欧洲就成为了希特勒的大后方,从而进可攻、退可守。
二战中的士兵
于是希特勒首先对英国实行诱和,条件是英国必须承认德国在海上的霸主地位,而英国不吃希特勒这一套,诱和也就没有成功,紧接着他下令实施在英国登陆的“海狮计划”(Unternehmen Seelwe),但由于一系列的因素,这项计划也被搁浅。
而这一系列的因素中,就包括美国,因为希特勒意识到了美国的威胁,也认为日本不会是美国的对手,美国积极发展军备实力,这让希特勒很是不爽,他害怕放任美国的发展,会阻碍自己的计划。
与此同时希特勒更认为英国已被逐出欧洲大陆,短期内不可能成为德国东进的后顾之忧,于是他放下了英国,转而进攻苏联。
二战时苏联国家最高***—斯大林
他想当然地认为拿下苏联之后,英国也势必会成为囊中之物,缴械投降,这样他就能以苏联为跳板,直接进攻美洲大陆,也就是说,如果希特勒成功拿下苏联之后,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美国。
苏联成为了希特勒的“滑铁卢”。
德国兵分三路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在战争的前期,苏联节节败退,损兵折将,但苏联土地面积实在是太大了,这样也就是具备了战略纵深,于是苏联的斯大林采取了你打,我就退,你进,我就躲,你退,我就攻,你逃,我就追的战略政策。
德国凭借武器的精良,最适合打的是闪电战,但如果要是真打起持久战来,德国根本没有优势,苏联亦是看出了这点,准备以持久战的形式把德国给拖垮,后来的事实也正是证明了这一点,斯大林成功的把战争拖入了冬天。
二战时期的士兵
这下可好了,享受惯了欧洲地中海暖风吹拂的德国士兵,根本无法抵御西伯利亚冷空气的肆虐,就这样,德国进攻苏联,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尽失,希特勒称霸世界的狂躁之心,也彻底终结在了苏联。
不过既然说到了天气,我们不得不说当时的情况,其实严寒的天气不仅挽救了苏联,同样也挽救了希特勒,在战役后期苏军开始进行大反攻时,真正的严寒和大雪,导致道路阻塞、行动缓慢。
从而使苏军的进攻速度远远不如预期,这给了德军喘气和重新组织的机会,不然当年冬天德国中央集团军就已经全部栽在了苏联的土地上。
滑铁卢指的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一个城市的名称,然后从那次战争以后,拿破仑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引申义就是一个人失败,或是用于在决定关头时失败,形容由鼎盛时期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或者诱发导致衰败的关键性事件。
“滑铁卢”是出自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简介:1815年6月18日,由法军对反法联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战役结局是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结束了拿破仑帝国。此战役也是拿破仑一世的最后一战。拿破仑战败后被放逐,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
1、兵力分散
拿破仑历来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但此役却奇怪的一开始就分散使用兵力。在里尼之战时,拿破仑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却派出内伊大军迂回普军右翼,结果内伊浪费时间,最终遭遇英军2万,即放弃迂回围歼普军的任务,被次要敌人牵制,后仅迟缓的派出1军团,也没能到达战场。
2、普军阻滞与反击
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普英军,法军先于滑铁卢决战前两天的,在里尼击溃布吕歇尔的普军。但因1军团迷路,没有及时赶到战场,6军团又距离过远,调动太迟,致使林尼之战成为击溃战,而不是预想的歼灭战。
拿破仑也没有在16日黄昏组织追击普军,而是在第二天派出格鲁希元帅率34万人追击。但为时已晚,格鲁希根本没有找到普军,反而在瓦夫尔与普军阻滞队激战浪费了大量兵力,却使普军主力最后与英军会合,参加了滑铁卢的战斗。
滑铁卢战役是战争史上著名的战役,它最终决定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命运,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法国的影响:
结束了拿破仑帝国,标志着大革命以来法国对外战争的结束。法国作为战败国,与反法联盟签署了《维也纳和平条约》。多年来,对外扩张所得的领土全部丧失,革命前仅限于本地,同时丧失了欧洲霸权地位。
2、对世界的影响:
反法联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奠定了英国全球霸权的基础。滑铁卢战役后的维也纳会议上,英国虽然没有得到位于欧洲大陆的领土,但却获得了今天的南非、特立尼达、斯里兰卡等地的所有权。这些地区成为英国海军的战略基地,随后被用来控制它庞大的殖民帝国。
3、对拿破仑的影响:
拿破仑一世于6月22日宣布退位,拿破仑战败后被放逐至圣赫勒拿岛,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扩展资料:
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
1、官兵素质
尽管拿破仑任命大武上将为陆军部长,两个月内组织了284万人的军队,军队中有许多退伍军人,但整个军队的组建都很匆忙,缺乏训练、枪支弹药和马匹。军队中甚至缺少高级和中级指挥官,因此像格鲁施这样的平庸者也应该带头。
当法国军队决定在滑铁卢作战时,他们被迫使用师纵队进攻。每个营分成三条横线,每个师在前面形成200人的大方阵,纵队纵深24-27列。他们的行动很笨拙。
2、兵力分散
拿破仑一直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但这项服务一开始就奇怪地分散了。在里尼战争中,拿破仑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派了一支内伊大军绕过将军的右翼。
结果,奈伊出其不意地跑进了英国军队。也就是说,他放弃了迂回围歼将军军的任务,受到了次敌的制约。此后,他只派了一支军队缓慢前进,但也未能到达战场。
滑铁卢战役中,法国人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被打败了。拿破仑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涯结束了。
3、普鲁士反攻
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打败普鲁士军队。滑铁卢最后一战前两天,法国军队在里尼击败了普鲁士军队。然而,由于第1军迷失方向,没有及时到达战场,第6军距离太远,动员太晚,使得里尼战役成为一场溃败,而不是一场预期的歼灭战。
拿破仑并没有在16日晚组织追击将军的军队,而是在第二天派出格鲁希元帅和34000人。然而,为时已晚。格鲁希没有找到解放军,而是浪费了大量兵力,但解放军最终加入了英军,参加了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
1、描写那个时代的面貌,只是以冉阿让为线索,大篇幅的描写滑铁卢战争,只是要表现那个的时代的面貌,同时了表现了他的个人对于拿破仑的看法。
2、雨果讨厌战争,描述战争是为了说明人物的悲惨,社会道德的沦丧是由战争引起,顺便表现背景。
扩展资料:
《悲惨世界》作品主题:
《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书中穿插当时法国革命动乱的背景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描写,以及当时法国社会的很多细节都有论及,比如俚语,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况。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
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
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悲惨世界》以冉·阿让出狱后的种种经历贯穿全书,深刻反映了时代的问题。雨果在作品中融入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
作品不仅描述了获释犯人冉·阿让和流浪妇女芳汀的不幸生活以及芳汀的私生女柯赛特的悲惨遭遇,而且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却受歧视和压迫的不公平命运。
雨果还在作品中揭露了当时残酷不公的法典和秩序,猛烈抨击了那种人们饿死可以而偷面包却要坐牢的社会制度,谴责了那些安于现状和铁石心肠的市民在面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时的那种袖手旁观的冷漠态度。
滑铁卢战役可以说是世界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战役了,整场战役可以已“时间短,影响大,结果出人意料”这12个字来概括。这场战役无论对拿破仑,法国,英国还是欧洲,世界都有巨大影响。 ⑴毫无疑问,对于拿破仑而言,滑铁卢战役彻底终结了拿破仑的政治生涯,拿破仑帝国彻底崩溃; ⑵对于法国而言,丧失了拿破仑执政前期所占领的广阔的疆域,甚至使得法国疆域比法国大革命时的疆域还要小,可以说拿破仑先给法兰西带来了无上的荣誉,之后有给她带去了耻辱; ⑶并且,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在法兰西的东边有一个国家迅速崛起——它叫普鲁士,可以说是今天的德国的前身,在今后与法兰西结下了不解之仇,从色当战役到“二战”双方都是水火不相容,甚至是今天,双方虽共为欧盟“效命”,其分歧依然很大,比如说前不久希腊的金融危机,法德就吵得不可开交; ⑷对于欧洲而言,法兰西大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焰火被熄灭了,但是这只是暂时的,这是最后的黑暗,不久欧洲的资产阶级将迎来他们的光明; ⑸对于其对手英国而言,好处甚多,这成为了法英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大国的决战,此后法国再难以向英国叫板,英国走上了迅速扩展其殖民地并成为欧洲第一大国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了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英法关系也逐渐缓和并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形成联盟(因为普鲁士的崛起)。 滑铁卢之战背景简介: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重返巴黎引起了维也纳会议中个列强的强烈恐慌,列强们迅速组成联军,总兵力近70万人。 时间表: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 3月18日,俄英普奥四国同意各出15万大军进攻拿破仑 3月20日,进入巴黎 3月23日,拿破仑命令立即生产15万支步枪 3月31日,缪拉(那不勒斯王国国王)对奥国宣战 4月4日,威灵顿从维也纳到布鲁塞尔 4月10日,拿破仑将拒绝再为他工作的9位元帅从帝国元帅的名单上剔除(包括贝尔蒂埃) 4月15日,格鲁希升任帝国元帅 4月30日,拿破仑下令建立4个军团——北方军团,摩泽尔军团,莱茵军团和阿尔卑斯军团(北方军团由皇帝指挥,但也只有4个军和3个骑兵师) 5月1日,拿破仑命令达武元帅在巴黎附近构筑一条要塞防御,使联军方面相信拿破仑的意图纯粹在于防守 6月12日,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往比利时战场 6月13日,拿破仑将北方军团集中在了菲利普维尔与博蒙特之间的24公里的战线上 6月16日,在利尼及卡特尔布拉斯击败布吕歇尔 6月17日,击败威灵顿的军团并占领了布鲁塞尔,将布吕歇尔与威灵顿两军拦腰截断 6月18日,滑铁卢会战 6月22日,拿破仑退位 7月7日,反法联军攻入巴黎 滑铁卢战役的过程我就不介绍了,随便找本《拿破仑传》都比我说的详细,而且上面有位同志也说得挺详细的,我就不在重申了,我就来讨论一下其失败的原因。按照雨果先生所说:“滑铁卢是一场一流的战役,但是到头来获胜的却是一些二流的将军。”这句话不免有些过激,竟把威灵顿列为一个二流的指挥官,但是听起来却是别有一番意味。 原因:⑴一场大雨,不得不说这也的确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场大雨对拿破仑至少造成了三大不利影响—— ①法军展开进攻的时间足足延迟了2个小时,而布吕歇尔的军队在这一段时间却在急行军;②其实拿破仑要求格鲁希支援的命令原本已在当天下午2时15分左右是发出,但是由于雨后道路泥泞,这道命令直到下午6时才送到格鲁希的手中;③法军火炮的威力大减,原本法军的炮弹若是在硬地上可以产生严重的弹跳伤害,但是在雨后却大部分无害得钻进了松软的泥土中,这使得拿破仑原本火炮上的数量的绝对优势荡然无存。 ⑵会战前分散其兵力,最好的说明就是在滑铁卢会站前派格鲁希率领其三分之一的兵力33000人和96门火炮去搜寻普军的踪迹,同时格鲁希也是一个无能的将领,这延伸出了第三个原因…… ⑶用人不当如果拿破仑将蕠歇带在身边而不是格鲁希,滑铁卢会战将会是另一番景象,而他的参谋长也不是原来的勤劳的贝尔蒂埃,而是懒散的苏尔特,不可否认苏尔特也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元帅,但其懒散的性格绝对不会称为一位优秀的参谋长,并且他不应该让他的弟弟杰罗姆指挥第二军中的第六师,拿破仑原本交给他的任务是佯攻,可是杰罗姆却毫无必要的率领其军队向霍古蒙特的敌军前哨战发动全面进攻,而雷耶(北方军团第二军军长)认为其有保护这位"皇弟"的责任,将一个有一个旅投入到这种无谓的战争中去,结果损失惨重并且并为占领这一据点,但这些都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拿破仑抵达滑铁卢后除下了一些表面性的指挥命令外,竟将其指挥权全部交给了内伊(一位作战骁勇但毫无战术头脑的将军),因此法军在滑铁卢战役时的真正指挥官应该是内伊,即使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拿破仑投入了其最后一支预备队时,也是交由内伊指挥,拿破仑太过于蔑视英国步兵的力量的行为最终遭受到了惩罚; ⑷法军的作战形式单一,其步兵从大革命时期开始长期保持以纵队的形式向前推进,其速度固然会大幅度提高,但是其一成不变的战法也将使得步兵的火力无法充分发挥,最终在滑铁卢遭受到了英国近卫师团的猛烈射击(顺便说一句,有人说英国在滑铁卢是的军队作战能力很弱,胡扯!威灵顿率领有英国陆军近卫师团的军队,你有见过叫做近卫师团的垃圾部队么?) ⑸滑铁卢的地势极其特殊,这使得法国骑兵在内伊元帅的率领下发动的奇袭屡次无法受到其原有的成效。 如果楼主还想知道滑铁卢战役的具体过程可以要求,我会找个时间答上来
滑铁卢的意思是职业生涯遭遇失败,代表失败。
“滑铁卢”是出自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是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最终决定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命运,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胜利者威灵顿公爵认为,拿破仑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是其失败的主因,拿破仑应等待联军侵入法国,时日一久必因粮食缺乏而自行崩溃。
现在“滑铁卢”是形容在决定关头时失败,形容由鼎盛时期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或者诱发导致衰败的关键性事件。
类似“滑铁卢”的外来语介绍
1、罗曼蒂克
英文romantic,又称为浪漫,辞典上的解释是: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2、雷达
来自英语radar,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看到“雷”这个字,马上会让人想到天边的雷鸣和闪电,突出了一个快字。自然,雷达这种“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让人印象更深了。
3、托福
译自英语TOEFL,是美国的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中国人称为考“托福”。“托福”两字是中国人的一个日常口头语,含有吉利话的意味,考托福,靠托福,不管是托谁的福,学子们希望的就是顺利通过考试。
4、雪碧
音译自英语Sprite,原意为妖怪、精灵。作为一种饮料,把它译为“雪碧”可谓是煞费苦心。雪,有寒意;碧,清澈碧蓝。在大夏天,这样的饮料名,听着就想喝。
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的失败。象征意义:拿破仑一直打胜仗,直到在滑铁卢大败,之后拿破仑被囚禁。所以滑铁卢用来形容由成功到失败的转折点。
滑铁卢指的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一个城市的名称,然后从那次战争以后,拿破仑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引申义就是一个人失败的地方或是让一个人就此失败的一件事情。
滑铁卢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的小城市, 交通发达,人文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很有氛围。
滑铁卢事件用于比喻竞争失败。用来形容在决定关头时失败,形容由鼎盛时期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或者诱发导致衰败的关键性事件。
欧洲组成的第六次反法联盟打败了拿破仑。逼迫拿破仑退位,并放逐他。然而拿破仑并不甘心,静静等待反击,而战胜了的反法联盟却因为分赃不均发生内乱,甚至拔刀相向。同时法国人民不满封建社会的残酷统治而拥护起拿破仑时代。
此时拿破仑边东山再起,率领1000余人逃离流放地。在法国游说演讲成功召集起军队,并让不少旧王朝军队倒戈。拿破仑重登王位。欧洲联盟一看赶紧组织第七次反法联盟。
在对抗中,拿破仑用20几万兵力对阵欧洲反法联盟百万大军。使用游击战术进行逐个击溃。打的普军仓皇逃跑。此时拿破仑没有追击普军而是直逼滑铁卢的英军。
英军的指挥作战威灵顿将军是位战略奇才,他布置了"请君入翁"战术被拿破仑识破,双方打的不可开交,战况激烈,损失惨重。而双方都在等带援军,谁先到,谁就有胜利机会。
此时,英军撤退,拿破仑心急胜利从而追击。然而部队却掉入了长400米的沟壑中去了。英军伏兵四起,双方胶着。就在这时,普军前来援助。而法军的援军却迟迟没有到来。这一战,法军丢失了优势。失败已经是不可避免了的。
拿破仑已知大势已去。资产阶级已经抛弃了他。不久他宣布退位,被英军流放。“一生征战百余次,大多攻无不克,滑铁卢一战抹杀了所有战争胜利的回忆!”这是拿破仑的临终语录。
滑铁卢并不是当时的地名。当时遍地都是伤者,亡者。鲜血淋漓的士兵由于口渴,大声呼唤"水",英语中“水”的读音和法语中“水”的读音混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词,音译过来就是“滑铁卢”。所以,比利时本无“滑铁卢”这个地方,是惨烈的战斗带来了这个地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