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阕写词人在临皋亭上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起首两句新奇突兀,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放眼望去,傍晚的云山显得苍翠欲滴,夜色与山色交相辉映,倒映在琼杯一样的江中,仿佛将满江春水都染成了绿色。阔大的“晚景”落在精致的“琼杯”里,比喻与夸张两种手法双管齐下,营造出新颖生动的意境。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作者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见到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竟认为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苏轼《与范子丰八首》其八曾有言:“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作者见到这样的景致,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乡思之情。
下阕由静景转向描写动景,写春雨骤降骤停,更为满江春水增添了新的情调。“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写春雨来势迅疾,而来不及防避。因满江碧波,作者的思绪正飘向万里之外的故乡,忽然天色骤暗,迅疾的春雨倾泻而下,打湿了未及躲避的美人的粉腮。
经过春雨的搅扰,作者被迫收回思绪,但其对外界的观察十分敏感,转而以更加细腻的手法描景色的变化。“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写雨停,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东风,仿佛有人掌控一样,雨立即停止了。如同来时一样,春雨在人们没有反应过来之前突然停止。“落照江天一半开”,雨停,云开。雾散,夕阳的余晖斜倚着山顶,将半边天空都染成了红色,天水辉映,江面上霎时呈现出半红半绿的景色来,奇幻瑰丽,令作者叹为观止。
虽未描述作者的行为事迹,也恰恰表现了他被贬之后不得自由、无所适从,只能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作者,对自然环境自然有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所以他状景细致入微,思维广阔,描写景致奇幻瑰丽;抒情则含蓄蕴藉,于字里行间不经意散发出饱满的乡思愁绪,似有自得之趣,又有千回百折的情感波澜。
南乡子(怅望送春杯)原文
集 句
怅望送春杯杜牧,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刘禹锡。
吟断望乡台李商隐,万里归心独上来许浑。景物登临闲始见杜牧,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鉴赏
选取前人成句合为一篇叫集句。这本是诗中之一体,始见于西晋傅咸《七经诗》。宋代自石延年、王安石到文天祥,都喜为集句诗。天祥《集杜诗》二百篇最为著名。王安石又以集句为词,开词中集句一体。苏轼作有《南乡子·集句》三首,这是其第二首,词中所集皆唐人诗句。详审词意,当作于贬谪黄州时期。
“怅望送春杯”,起笔取杜牧《惜春》诗句,点对酒伤春现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次句直抒伤春所以伤老。“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句。杜甫此诗是飘泊成都时作。渐老,语意含悲。逢春,则一喜。能几回?又一悲。非但一悲,且将逢春之喜也一并化而为悲。一句之中一波三折,笔致淡宕而苍老。前人谓杜诗笔老,说得极是。东坡拿来此句,妙在正好写照了自己在“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的相似心情。东坡黄州诗《安国寺寻春》云“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可尽此句意蕴。此时正是看花叹老,对酒思家,所以下句便道:“花满楚城愁远别。”此句取自许浑《竹林寺别友人》诗。时当春天,故曰花满。谪居黄州,正是楚城。远离故国,岂不深愁!花满楚城,触目伤心,真是春红万点愁如海呵!取此句实在切己之至。楚城一语,已贯入词人受迫害遭贬谪的政治背景这一深层意蕴,并隐然翻出之,词句便不等同于伤春伤别之原作。这极能体现集句古为今用之妙。“伤怀”,短韵二字,分量极重,囊括尽临老逢春远别之种种痛苦。上片有此二字自铸语,遂进一步将所集唐人诗句融为己有。“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取自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诗。伤心人别有怀抱,更何况酒筵上清丝急管之音乐,只能加重难以为怀之悲哀呵。周邦彦《满庭芳》云:“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语意相似,若知人论世,则东坡此句实沉痛过之。据载,“东坡来黄州,二君(指太守、通判)厚礼之,无迁谪意。君猷秀惠列屋,杯觞流行,多为赋词。”(《苏轼诗集》卷二一《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施元之注)词中所写酒筵丝管,当是黄州太守为东坡所设。
过片着力写思乡之情。“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诗。义山原诗云:“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这里虽是取其下句,其实亦有取上句。东坡宦游本不忘蜀,其《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云:“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退隐还乡,几乎是东坡平生始终缠绕心头的一个情结。人穷则思返本,何况南迁愈远故国。当饮酒登高之际,又怎能不倍加望乡情切!下边纵笔写出:“万里归心独上来。”此句取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诗。词人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独”之一字,突出了词人的一份孤独感。东坡黄州诗《侄安节远来夜坐二首》云:“永夜思家在何处?”语意同一深沉。万里归心,本由宦游而生,更因迁谪愈切。无可摆脱的迁谪意识,在下句进一步流露出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盖有深意。原诗云:“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两句之中,闲字三见。东坡取其诗意,是整个地融摄,又暗注己意。春日之景物,只因此身已闲,始得从容登临见之真切如此。此句虽是言登临览景,其实已转而省察自身。闲之一字,饱含了自己遭贬谪无可作为的莫大痛苦。东坡黄州词《念奴娇》(大江东去),即发抒理想落空、“人生如梦”(一作“人间如梦”,此组《南乡子·集句》之三“须著人间比梦间”可参)之感。此句,正是感喟这份无可作为的痛苦与愤懑。然而,此时词人又能如何?“徘徊。”此二字,也是下片唯一自铸之语,但它所关消息甚大,暗示着词人此时心态由外向转而内向之一过渡。辗转徘徊,反思内心,正是“一寸相思一寸灰”。结笔取李义山《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诗句,沉痛至极,包孕至广。东坡黄州诗《寒食雨二首》云:“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正是结笔乃至全词的极好注脚。君门不可通,故国不可还,两般相思,一样寒灰。一结哀感无穷。东坡在黄州,自有人所熟知的旷达一面(《念奴娇》、《赤壁赋》),可也有心若死灰的另一面。此词深刻反映了东坡当时心态的一个侧面。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反观内心的心灵活动过程。由外向转而内向,是此词特色之一。这一点极可注意。北宋晁补之称东坡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而此词则证明,东坡词在横放杰出风格之外,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更多的向内用力。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三年(1080)谱云:“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可见此词呈现反观内心之特色并非偶然。同时,词中取唐人诗句无一而不切合词人当下之现境、命运、心态,既经其灵气融通,遂焕然而为一新篇章,具一新生命。集句为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如自己出,是此词又一特色。东坡黄州诗《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云“世间好语世人共,明月自满千家墀”,“用之如何在我耳,入手当令君丧魄”,正是夫子自道。东坡这首集句词之成功,足见其博学强识,更足见其思想之自由灵活。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说:“六朝及天水一代之思想最为自由,故文章亦臻上乘。”又说:“苟无灵活自由之思想,以运用贯通于其间,即千言万语,尽成堆砌之死句。”可以移评东坡此词。好的集句实无异创作。宋代诗词盛行用典、隐括、集句和古人韵等法式,自其低下者而观之,不过为卑不足道的技巧。但自其高明者以观之,则体现了一种以故为新、善继传统和尚友古人、认同古人的文化精神,可说是技进乎道了。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上片“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下片“年少万兜鍪,……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时代,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因此,辛弃疾的词全是讽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1、原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2、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3、赏析
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扩展资料: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528-1207103)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2、历史功绩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扩大词的题材,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
为了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各种功能,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辛词独特的风格,“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四库提要》)。
参考资料:
原文: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
情感理解: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他与妻子卢氏,相知相爱,伉俪情深。可婚后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痴情的纳兰,在这一沉重打击下,陷入无尽的悲哀之中。这首悼亡词是纳兰题在亡妇画像上的,其一片挚情,昭昭可显。
一、自悔薄情,思念渺远
词人为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道前人之未道,说出了世人皆有的心里话,道出了词人发自肺腑的话语: “只向从前悔薄情”。对亡人觉得有亏欠,爱才无尽处,因为自悔薄情,便有着伤心画不成的遗憾。然而,面对画图,无限伤心却在不言中。“卿自早醒侬自梦”是词人对亡妇思念的具象化:那比翼鸟儿的梦啊,半夜竟醒了,夫妻相别的话儿仍在耳边响起,一个醒了,一个还在睡梦中,直到天明,哭声伴随着风雨声和远处飘来的铃声。
二、生死沟通,相爱不弃
词的标题“为亡妇题照”,是词人对亡妻思念的寄托。他“凭仗丹青重省识”,想把自己的思念化作真实,把自己的幻梦变为现实,要与亡妻做一次沟通,与亡灵产生共鸣。他始终相信爱可以穿越生死,产生感应。所以说,这首词不是纳兰“哭”亡妻,也不是“哭”自己,更不是自言自语,而是词人在试图做着一次生死沟通,是词人对亡妻思念之情的具象化。
三、用语巧妙,惟见情深
词人为表达对亡妇的思念之情,选取了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使思念之情更深、更切。词的上阙用“凭仗”写出了想达到解脱的希望;“盈盈”二字,既有由省识得来的容貌比眼前的画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无限伤感充盈于怀之意。词的下阙,“更更”二字道出了词人因思念而夜夜苦受这熬煎;以“鹣鹣”来写恩爱夫妻从各自的梦中醒来相聚在一起。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词语都写出了词人对亡妇的无比思念之情。
其实,悼亡是一种追念,回忆越深情越刻骨意味着欠逝者的情感越多。品读这首词,使人感受到词人似乎忘却了自我,将整个生命投入到对死者的怀念之中,它透露出的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丧失后的悲哀,是词人一种最强烈的生命体验,是情感的一次升华。
南乡子·秋暮村居原文: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南乡子·秋暮村居翻译及注释翻译 寒冷的溪上飘满红色落叶,一路上山林寂静无人,树木整齐划一。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群山高低连绵。十里山坡,一片烟雾笼罩。狗吠声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沿着横亘之山而行,忽远忽近,时东时西。家在秋冬的林木深处,正孤独地关着门儿。
注释 1南乡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两平韵、两仄韵;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亦有五十八字或五十四字。 2寒溪:寒冷的溪流。3齐:一致。这里意即秋天到了,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4陂(bēi):池塘、湖泊。5荧(ying)荧:灯光闪烁的样子。唐杜牧《阿房宫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6寒林:秋冬的林木。7扉(fēi):门。
南乡子·秋暮村居赏析该词先叙去「村居」的路上所见:「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这也是《秋暮村居》的第一个画面:它由「红叶」、「寒溪」、「空山」和「万木」构成。接下来是《秋暮村居》的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形成了三个小层次:
一、 「一片烟笼十里陂。」这里「陂」是一个关键词。 对这个词,注释者都解释为:「池塘」,或者是「积水,指池塘湖泊」。其实,这一句「望」的是远处,又是在「烟笼」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这画面虽然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同时也为下一个层次的推出,提供了极佳的背景。
二、「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这一句整合了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其中,「吠」、「鸣」声把词人从远处拉到了眼前:狗叫声和鸡叫声此起彼伏或者同时并发。但是这「鸡鸣狗吠」(或「鸡犬相闻」),并不是这种现实情状,词人可能更把它当乍一种情趣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追求。
三、「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在「相低昂」而悠悠的「钟梵」声里,目光又投向了「村居」的远山,可能由于那「一片烟」,也可能是视觉的灵动或者思绪的变幻,横著的远山竟然时而「近远」延缩,时而「东西」变换,可是那「在寒林」的人家,柴扉「独掩」,并没有随着远山的变幻而变换。这「东西」是「东方与西方」和「东边与西边」的空间方位,这个远山变幻而柴扉「独掩」层面的画意,令读者明白词人需要的就是「独掩」的与世隔绝那份淡定。
把第二个画面细分为三个层面来抒写,来解读,这是为了抒写、解读的方便,其实这三个层面是有内在的逻辑性的:有次第展开的景随望而布的客观性,情感随景的变换而变幻的主观性,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第一个画面的情感基调是萧瑟、忧愁,而第二个画面则是淡雅、欣赏。这样是为了表达的别致而独特:要去「秋暮村居」就是为了闲适,路上所见却非如愿,是那么的萧瑟、忧愁,这是一变;登楼所望则由迷濛开始,这是顺承,接着核心的「秋暮村居」图,终于得到了「吠犬杂鸣鸡」的陶式闲适,满足了预期的意愿,这是二变;再是从变幻的远山到柴扉「独掩」,这是第三变。
全词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村野田园的风光情趣,读之犹如欣赏一幅优美安详,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这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尤其那点睛一般的双音节词语的巧妙运用更是让全篇风景霎时有了层次。于是一幅极具透视效果的风景画跃然纸上。
南乡子·秋暮村居创作背景词人一路行来,空山寂寥,万木萧索,红叶满溪,便登楼眺望,暮色苍茫,有感而发,于是写下这首词,旨在描绘暮秋时节山耙的景象及当时的体验。 诗词作品: 南乡子·秋暮村居 诗词作者: 清代 纳兰性德 诗词归类: 秋天、田园、写景
宋 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时代,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因此,辛弃疾的词全是讽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抒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情感。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供参考。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千古绝唱。这是一首怀古词。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全词如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