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父亲,该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

失去父亲,该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第1张

失去至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需要时间和心理治疗来逐渐缓解痛苦。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所帮助的建议:

接受悲伤:失去至亲是一种极度的创伤,不要试图压抑自己的情感,而应该允许自己感到悲伤和难过。

倾诉:找人倾诉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可以帮助减轻内心的负担,可以选择与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医生谈话。

寻求支持:在这个时期里,寻求社会支持对于缓解痛苦非常重要。可以加入支持团体、参加悼念活动等等。

保持健康: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可以尝试进行运动、呼吸练习、冥想等活动来放松身心。

给自己时间:失去至亲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面对和处理这个创伤。

总之,在这个时期里要对自己好一点,寻求支持并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时间会让你逐渐走出痛苦。

父亲或者和父母疏远,这种情况应该属于代沟,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打代沟越来越深

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

代沟的形成原因:

由于年龄的差距,也由于生活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客观环境及所接受的文化和传统教育等各方面的不同,两代人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家庭及个人的认识也大不相同,这便导致了两代人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及在代际理解上出现了不协调不一致。代沟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迫使他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思想进行颠覆,开始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的价值观进行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匮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措手不及,只能依照以前的方式应对。青少年只有让父母明确这种突然转变的原因所在,才能带给他们观念意识上的相应变化,才能消除误解和隔膜。

二是时代的烙印。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对于今天世界的大融合观念需要一个渐进的认知、理解、接受的过程。家庭中,思想文化更新最快的自然是子女,所以,引导父母亲近、认识、理解和接受时代的任务,责无旁贷地需要子女来担当。

三是时代的迅猛发展。时代的迅猛发展为父母带来了紧张、疲惫、焦躁的情绪。紧张、疲惫和焦躁的情绪是子女反感父母、产生代沟的重要原因。不要让父母在恶劣情绪下作决定,帮助父母消除恶劣情绪,本身就是子女的义务。

四是子女的心浮气躁和自以为是。由于子女现在正处在青春期,容易和父母闹矛盾,也时常容易产生浮躁、赌气等心理

五是父母的不理解。孩子的一些新潮的服装、发型或者是言行举止,通常让父母难以理解,这也就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了隔阂。不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代沟”开始不仅局限在血脉相连之间的隔阂,而是延伸到了更广泛的范围,甚至这似乎也成了相互之间观点相驳、行为迥异的一个代名词

父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女养大,作为孩子应该报答他们,出现矛盾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千万不要针芒相对。

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但是人无完人,父亲也会犯错,特别是年龄大的时候,难免会变得唠唠叨叨,甚至是非不清。这时候作为儿女就不应该再斤斤计较,而是要学会将心比心。

我的父亲今年57岁,他的脾气暴躁而蛮横,但是我和兄弟姐妹们都不和他计较,只要父亲能够安享晚年,过得幸福开心,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当和父亲出现不可调节的矛盾时,一定要学会逆转自己的心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父亲。

第一,滴水之恩以当涌泉相报,哪怕父亲有错,儿女也要包容和体谅。

我的父亲重男轻女,我初中辍学后就去工厂打工,一直给家里赚钱盖房子。虽然我也有埋怨过父亲,但我并没有因此和父亲疏远,而是理解家里的贫穷与艰辛。

父亲把我们养到18岁,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恩德,做人千万不要太贪婪,不管父亲做了什么错事,都要学会以德报怨。

第二,和父亲多进行沟通交流,尽量不要冷战。

现在很多年轻人一年才回家一次,连亲情也会变淡,虽然心里也很爱自己的父亲,但有些话总是难以启齿,慢慢的和父亲就有了隔阂。一家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出现矛盾,要学会沟通解决,尽量不要疏远和冷漠,适当的理解和宽容,一家人才会其乐融融。

第三,多为父亲付出一些,说一些赞美他的话,也许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父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儿女,如果到头来孩子变得冷漠而无情,那么父亲必定失望不已。成熟的人都应该替父亲承担家庭的责任,主动缓解和他之间的矛盾,就算再大的委屈也要学会释怀,而不是用埋怨和冷漠的态度对待父亲。

不论是电视剧里,还是身边真实发生的事,自己的人都能发现,很多人在小的时候很喜欢和爸爸玩耍,但是随着年龄的长大,便会和父亲渐行渐远。既没有言语上的沟通,甚至连回家的次数也变少了起来。

的确,孩子和妈妈相处的时间最多,于是很多孩子打小就和妈妈亲,长大后的亲子关系也没有变化。唯独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尴尬,就算父子/女俩坐在同一个饭桌上,也只能感受到尴尬,跟别提说心里话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一家庭现象呢?其实和父亲的行为、性格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如果想要维持良好的父子/女关系,父亲不如多低下身来,静静聆听孩子的心声。

1、父亲距离感较强:

在很多人眼里,父亲是严厉的、勇敢的,但缺少了母亲心思上的细腻。尽管孩子在小的时候,这样一个高大的形象会给孩子威严的感觉,会将父亲树立为榜样,但是会产生很强烈的距离感。

当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父亲也会慢慢变得沉默寡言和严肃,这样一来就更不利于父子/女之间的沟通。除此之外,父亲更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不像母亲一样总是和孩子进行沟通。

因此,如果父亲想要缓和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减少亲子之间距离感。可以弯下身来多和孩子沟通,空闲的时候也可以带孩子外出玩耍,只有当孩子认为自己的爸爸可以成为一个好玩伴、倾诉对象的时候,才能越来越亲近。

2、父亲缺少陪伴:

不得不说的是,目前有很多“丧偶式育儿”的现象。父亲经常在外打拼,母亲一个人在家里照顾孩子,父亲下班回到家的时候孩子多半已经睡了,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孩子可能还没起。

这样一来,孩子的童年几乎缺失了父亲的陪伴。哈佛的心理学教授曾对家长说:“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感到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感到遗憾。”

的确,金钱上的缺失可以弥补,但是孩子心理的创伤很可能跟他一辈子。久而久之,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就会慢慢淡化,自然而然就不会和爸爸亲了。

(一)允许悲伤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注意的一个词语就是,允许悲伤,这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一个问题,这个观点就是允许悲伤,允许悲伤的时候悲伤就没有那么可怕了,我们就不再用大量的精力去赶走他去和他对抗,允许悲伤,不光是不可怕了 ,也许它会变得可爱,也许它会变得很美,所以我们感受到这些可爱的时候,感受到这些美丽的时候也许悲伤会成为我们的动力或者会成为我们的资源,而不再是成为我们的敌对面,拿走我们的幸福和当下快乐的东西。

所有失去亲人的人在一段时间内请你允许悲伤。所有身边有一些悲伤的朋友,请我们允许他们的悲伤,并且告诉他们你有权利伤心,你有权利这样子体验你的情感,我们没有资格嫌弃你。这就是第一步。允许悲伤。

(二)自我同情

过了允许悲伤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慢慢的我们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我们开始有一些心疼自己,就感觉因为我们已经允许了悲伤,我允许悲伤存在的时候,我们会慢慢,慢慢的,他会像河里的水慢慢的澄清,澄清之后慢慢的浑浊不见了,清晰起来。我们开始心疼自己,开始拥抱自己,这一时期我们不再会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其实自己们开始慢慢的产生这样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就叫自我同情,当我们还是不错的。这个是第二阶段。

(三)与悲伤同行

然后第三个阶段我们尝试着拥抱我们这种悲伤的体验,就是你不再害怕它,不再想要逃避,你开始与悲伤同行,与悲伤同行不是陷入到悲伤之中,他不是占据你生活的全部,不是一天24小时你都沉浸其中。你开始慢慢的做你自己的事情,你开始慢慢的拥有阳光的期望的东西。你只不过是与悲伤同行而已,悲伤这个时候变成了你的影子,而你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不过你还没有完全回到原来的样子,因为你还有影子,所以你与它同行。这是第三个阶段,与悲伤同行。所有经历了丧失亲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所不同的是,有的人他不接受第一个阶段他不允许悲伤,所以他一直走不出来,我想这位朋友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一开始你不接受你不允许,所以你一直没有产生那种从生命深处产生出来的自我同情感,你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没有办法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没有办法进入第三阶段与悲伤同行,开始做自己,进入第三个阶段之后,其实已经开始恢复正常,向正常的方向去走。

(四)找回现实中的自我

然后就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在现实中,现实中的自我要建立起来,就是找回曾经的现实自我。其实这个时候就是说要做一些行动,比如说可以把家里面的一些东西扔掉,比如说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说开始去远行,去告别过去,比如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去晒一晒太阳,见一见朋友。进入第四个阶段基本上慢慢的找回自我。

(五)建立永远的连接

允许和自己逝去的父亲有连接,我们允许和自己逝去的父亲在一起,因为还是与悲伤同行,我们从来不想赶走那些所有的体验和所有的关系。我们并没有和父亲分开,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的,父亲从此存在于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里,而现实中的我,又有了另外一个世界,这就进入第五个阶段,就是永远的连接。我和父亲永远连接在一起,永远是在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只有我和他,可是我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就是现实的世界。

大家请注意我们作为心理辅导工作者,很多时候。我们是要经历科学的阶段帮助当事人。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人,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要知道他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短了半年,长了可能是几十年。那因人而异,有的人很幸运,他一开始身边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很爱他的人,他可以跟别人谈心,有的人可以去找心理辅导师,去帮助他,去倾诉,然后用科学的方法陪伴他一段时间。可是有的人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也许他要很长时间才走出来,甚至会产生我要随你去这样的想法,甚至更可悲的是有的人真的会随那个人去。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相信这是一个过程,他会走出来。要用科学的过程,经过这五个阶段,允许悲伤,自我同情,与悲伤同行,找回现实中的自我,以及勇敢的连接。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或者是一个陪伴者,你的亲人,比如说你的妻子或者丈夫,他们自己的亲人去世,你可能要陪伴他,你是怎样陪伴的?就是这五个方面去陪伴他,不要否定,不要否定他的情感,不要否定他的悲伤。

失去父亲是非常痛苦的体验,需要时间和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走出这种痛苦。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

1 寻找支持:寻找支持是走出痛苦的第一步。您可以获得支持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与朋友、家人、 社会工作者或神职人员交谈。他们可以给予您安慰和鼓励,帮助您感到更加坚强。

2 倾诉感受:与他人交谈可以让您释放悲痛和悲伤的情绪。把自己的痛苦与他人分享可以让您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处理情感。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您感到情感无法控制或伴随着其他问题,例如抑郁、焦虑、睡眠问题等,那么您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处理情感和恢复心理健康。

4 给自己时间:走出痛苦需要时间,不要让自己过度被压力所累。您需要给自己时间来调整和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5 以父亲的方式记忆他:你可以用任何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去纪念你的父亲,例如他所喜欢的东西或活动等等。

不要忘记您失去父亲的事实,但也不要让它成为您的全部生活。尽可能积极地处理情感并根据自己的节奏缓慢恢复正常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0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