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术有关的论文,2500字以上!急!!!

与美术有关的论文,2500字以上!急!!!,第1张

  齐白石作品收藏与鉴赏论及近现代中国绘画,假如让您只说出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笔者想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齐白石。曾几何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年来的发生、发展,几乎就是以齐白石的作品为先导的。从嘉德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拍卖专场的滑铁卢到2003年中贸圣佳白石山水册页1650万元的天价成交,齐白石的作品像是一架天平,衡量导引着中国近现代画作的市场走势,也标榜着收藏家与投资人的趣味和取向一直没有离开这位集书法、篆刻、绘画、诗歌为一身的通才、大才。因为他是齐白石,也只有齐白石才会有着如此大的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之大正是基于白石老人艺术创作的伟大。这种伟大是一种至“简”至“朴”、至“拙”至“厚”的,尤其是他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白石老人的书法之好,在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是少有的,好得让我再看白石以后“画家”们的字款简直不好恭维。白石老人专临“爨龙颜碑”,后学“郑文石碑”,五出五归后又学李北海、何绍基、金农和“天发神谶碑”。他的绘画成就如此之高是与他的书法水平高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大画家没有一个不是大书家,董其昌、八大山人、齐白石无不是这样的人物。他的字,气魄雄强而峻朗、舒峭,但不失拙意。他擅使长锋,故可以充分利用笔锋吸水墨多的特点,气贯而神完,一气呵成。由于有好的书法根底,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经不住推敲的线条,他的线条质量表现在:绵而挺。“棉里裹针”、细中寓柔、柔中见刚。润而满。不滞、不滑,骨力洞达却将霸悍之气藏于水墨之间不露痕迹。雄而强。他的字款在所有的转折处都是留得住笔、留得住墨的,特别是他书法线条的过渡,如锥画沙般的笔锋似乎能把纸切开。他的飞白也极有个人气质,特别是他的“撩笔”,峭拔中虽然略带习气。论及齐白石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贡献,半个世纪以来,无论是美术史学界的专家,还是画家、收藏家,甚至普通的百姓,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齐白石就像一座高峰,就像一把标尺,他的绘画是中国画笔墨情趣的绝对体现,更是中国文人绘画近现代的高峰。他的绘画在走进市场后,更是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晴雨表、风向标。

  ——文森特•威廉•梵高

  始终无法忘记初中时刚接触绘画,听老师讲起梵高,在美术书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说不出他的画那里好,但他的画就是让我着迷,如痴如醉。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许是他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希望我就是那朵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

  后来慢慢的对梵高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生性善良,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向日葵》、《星夜》、《麦田群鸦》等代表作,大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透过这些作品,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梵高,更加理解画家的精神和思想。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家庭。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梵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但后因两人意见不合,高更离去,梵高的精神也开始逐渐分裂。梵高于1888年12月23日发病后,病情时好时坏,时重时轻,一次次住进医院。1889年5月他被送进离阿尔一公里的圣雷米神经病院,成了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但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梵高的绘画竟然突飞猛进,风格迅速形成。然而这奇迹的代价却是一个灵魂的自焚。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梵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梵高在麦田里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将阳光的金**强加给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气、花瓶和台布等等。当他一笔笔仔细地完成从调色板到画布的颜料转移时,他应该看到,整个画室里已经被那种耀眼的金**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脸,他那严肃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笔下,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们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并不是灾祸,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种精神的解脱。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 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

  我要向我灵魂深处最爱的艺术家致敬,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绘画有着偏执信仰的“疯子”,用其短暂的一生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诉说着他的激情与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色彩。

工写妙合画心境,融会贯通求变革

-----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的作品赏析

夫从艺者,托其根于心智也,发其花、笔端墨彩于萱桑也。人之神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赋形凝萃于画间。

庚寅(2010)年春(5月15日),在首都的一场拍卖会中,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先生的多幅花鸟和国画人物作品赢得来自全国各地和场外的网络参拍者竞相投购,其中一幅斗方葡萄创下25万元的拍卖纪录。

五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不畏风寒的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前来参观竞拍。展厅四壁挂满了国内外中国画大师们的作品,清国先生参拍十幅中国画作。这幅以葡萄为主题的《春华秋实》展拍,气势恢弘、枝藤遒劲而又笔墨浓重!

赵清国,河南郑州须水镇人,1954年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兄妹五人排行老末,儿时受大哥和父辈的蒙学影响,喜欢读书、写字、画画。他最大的理想将来当一名画家。

中学读书时,他的文化课和美术课成绩都非常优秀。然而“文革”却断送了绘画的梦想。1970年,刚满十六岁的他不得不携笔从戎,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工程兵某部。白天在坑道里从事繁重的体力施工,晚上回兵营挑灯夜战,读书写字。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清国的意志,坚定了他学画、当画家的决心。从那时起,他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他说,他至今不抽烟、不打牌,和年轻时画画的理想追求是有直接关系的。

庄子《外篇》曰:“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青年时代的清国,奋发上进,施工工程,文化宣传,样样都抢在前头,干的出色。他说,人活着,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有种向上精神追求,越是环境艰苦,越要有独立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上经》)他常以古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普通施工员,到书记员,再到司务长,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清国在部队的时候喜欢读书,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画画。他不但喜欢画花鸟鱼虫工笔小品,更热心于描写全景式的大幅巨制。他有时也画油画、搞书法,涉猎极广,没有定式。他最终走上绘画道路正轨,拜潘天寿的入室弟子,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朱颖人教授为师,却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70年代末,已转业到地方的物资系统清国,在洛阳接待了朱颖人、陈永康等先生一行的艺术家,并观看了他们合作的一幅丈二巨作《洛阳花似锦图》,那绚丽的墨彩、挺立的奇石,虬曲的松柏、华丽的牡丹、萱草以及气势逼人构图,让清国良久驻足,竟然看呆了,原来中国画还可以这样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拜朱教授为师,学画国画。说来也巧,刚好朱颖人先生与河南知名花鸟画家李自强先生熟捻。他家中收藏有朱先生十数张从20世纪60年代延至新近的大幅花鸟画作品,清国如视珍宝,借来系统地仔细临摹。他深感自己原有的绘画功底不足,先后在天津大学进修MBA期间到天津美院和贾宝珉、姬俊尧、王之江、李学瑛等先生系统地学习传统绘画理论。

1992年4月,经李自强先生推荐,清国带上了数十幅作品驱车千里至杭州西子湖畔朱先生府上求教。朱先生在一一看过作品,夸清国画画有灵气,并在其作品上题字:“精神可嘉,当需努力”。兴致之余,朱先生信手边画边讲,口传身授。那年,朱先生71岁,清国43岁,当为先生的晚年弟子之一。

“朱颖人先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表现在他的三个基本观点之中,艺术风格要与个性相和谐、生活的感受是创作的源泉、中国画笔墨是能不断传承发展的艺术。他身上充分表现了一位当代中国画人精审敦厚、充满自信的品质。”

朱颖人先生的师承十分丰富,他既受过颜文梁、林风眠、孙文林、关良、倪贻德、黎冰鸿等人学院式的西洋画教育,也受过蔡卓群、吴茀之、潘天寿等人师徒式的训练,他善于吸收中、西绘画两方面的营养,把学院式的教学和传统师徒传承式的训练结合起来学习,并贯彻到他以门生代行老先生的教学中去。朱先生常说:“光学古人的笔墨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师迹又师心,注意学习古人的意境和构思”。

朱先生重视课徒与古代名画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的关联互动,主张借“临摹与读画”以学古(即因),承“写生与创作”(即创)以开今。通过学古达于开今的目的。写生是师古人师造化的实践,是通向创作的必由之路。创作是写生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又是师古人,师造化的试金石,通过实践寻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临摹、写生、创作三者是循环往复不断交替进行的。在老师的引领和启发下,清国逐渐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重新注意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的关系。大体来说,清国的创作九十年代前以临摹为主,兼及写生创作;后期以写生、创作为主。纵观清国的绘画是临摹、写生和创作交叉进行的。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清国逐渐走出一条自悟的学画之路。

清国追随朱颖人教授以及诸多先生学画,虔诚,有颗执著之心。先生们亦都倾其所长,无论从题材画意,还是笔墨题款,都毫无保留的传授。清国学得刻苦,也学得灵活。既从宏观着眼,注意把握大局。又从微观入手,一笔一画,精微描摹。他学习有心,不但揣摩老师们的传授要点,而且重视研究老师各自的画路、画材,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针对地借鉴。

2005年以来,清国进入创作盛期,完成了一批以葡萄,牡丹、荷花和各种农作物为主题的大型画作,像《风雨荷塘图》、《南风吹来望丰年》、《山中惟有茶烟》(2006年),《春雨》、《清溪品茗图》、《石榴韵赋》、《秋馨图》、《云岭寄情》(2007年),水彩画《雪域佛光》、《缤纷净界》、《嵩山雪景》(2008年)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通观清国以花鸟为主景的作品,早期的作品比较写实,“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追求朴实的自然美。近期的作品渐趋夸张,带有一定的象征性,透露出较多的理性精神。从上述作品可以明显看出,画家渐由“客观”描摹进入一个主观“臆造”的全新阶段。

在创作构图上,清国着意追求雄浑博大的意境,大视角、特写式镜头强化、夸张花木的奇绝,枝藤的伟岸,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随作品迸发出心底的崇高感。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评论家,人民艺术家鲁慕迅先生在其《梅花》作品上题款“漫天飞雪压重峦,独立冰崖展笑颜;根有丹砂花似火,化将光热暖人间”。

为更好的表现和适应大幅画创作的需要,清国运用粗放的大笔,以浓墨、焦墨和重彩,泼洒胸中浩然之气,从而追求朴厚凝重的艺术效果。这种壮美的审美取向预示着清国艺术创作孕育着一场突变。

为迎接这场孕育已久的艺术创作变革,清国先后接受《世界知识画报》、《科技人》和国家机关的邀请,赴京创作巨幅葡萄题材的《珠玑图》、《紫气东来》、《寻诗觅句涉秋园》等画作。他告诉我,近期要重新有选择的读些理论书籍和诗集,拓展意境,滋养笔墨,六十岁以后再进行风格变化,以期探索花鸟人文画的表现方式,展现由修养与能力交融起来的思维,达到直取水墨写意作品的神意格调和主题思想品质。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论文题目

 论线条在油画语言中的表现力—马蒂斯作品中线的表现与研究

 二、研究意义

 线是视觉艺术的初始形式,是人们观察和描绘自然的一种基本方式。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起到了描摹物象的外围轮廓,为之勾勒骨架的重要作用。线条在东西方绘画历程中演变出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绘画的表现语言由此变得生动和充实,不同的画家以风格各异的线条丰富着绘画的语言。研究线条为深入研究画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样式的演变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道路。

 20世纪初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具有突出的意义,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团体,但马蒂斯在这一个解放色彩、探索形式创新的时代却独具代表性,他的素描和绘画都不是简单描摹自然,而是以线条来抽象地展现精神世界。他以他的线条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感知方式,对油画技法的创新影响深远。

 今天,研究法国现代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人是越来越多,要出新意并非易事。就个案研究,限于篇幅、个人能力及资料限制,笔者只能抓住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线条语言来分析研究,并把他“自由的精神家园”作为突破点。如今,在我们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就如何使线条形式与情感精神同在;如何提高线条语言的表现力;如何体现时代精神。马蒂斯的绘画艺术作品都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对课题《解读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的形式语言》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在二十一世纪里,更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创作的多元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可见,中国油画艺术应从本民族自身特点出发,在不忘“本”的前提下,以“拿来”的精神和勇气有选择地吸取国外文化艺术精髓,是大有益处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马蒂斯和野兽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个“形式革命”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强调形式,把形式提高到独立的地位。这些重视形式的流派通常被称作“形式主义流派”。这里所谓的“形式主义”,并非不要内容,不同的仅仅是侧重点,犹如十九世纪中期文艺中的自然主义并非完全排斥艺术概括一样。形式主义的侧重点在于形式,忽视题材、情节、所述故事等属于内容范畴的因素在绘画中的作用。形式主义流派理解的“内容”是由形式传达出来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感情和情绪,是体现在形式要素中的细致、微妙的感觉。因此,这些作品往往一时不被大众所理解,因为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能力,远远比不上在形式上有特别研究的艺术家来得细腻和敏锐。但是,也正是这种思潮和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不断地拓展着人欣赏能力的“接受度”,不断地提高和革新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马蒂斯和野兽派画家们的创作成果,实际上是印象派之后法国艺术探索的一个总结,标志着法国以至欧洲艺术中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的派别让位于以强调作者主体的观念和意识的主体论为指导的新思潮。当然,在此以后法国和欧洲艺术的发展并非完全按马蒂斯开辟的方向前进。除了马蒂斯这一类随意、自由的写意风格外,还出现了一种理性的、严格的几何形画风。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推进,使艺术愈来愈抽象化。在这个转折中,唯心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柏格森和克罗齐的美学观念,曾经直接影响了马蒂斯和野兽派。

 柏格森在1900年发表的《笑》的文章中说:“有人热爱色彩和形,同时由于他为色彩而爱色彩,为形而爱形,也由于他爱色彩和形而不是为他自己才看到色彩和形,所以他通过事物的色彩和形所看到的乃是事物的内在生命。他然后逐渐使事物的内在生命进入我们原来是混乱的视觉之中。至少在片刻之间,他把我们从横隔在我们的眼睛与现实之间的关于色彩和形式的偏见中解除出来。这样,他就实现了艺术的最高目的,那就是把自然显示给我们。”柏格森同时指出,另外一些人并不注意于物象的色彩与形,而反求之于他们自身,“喜欢到自己的内心中去探索。在那些把某一情感形之于外的万千萌芽的行动底下,在那表达个人精神状态并给这种精神状态以外的平凡的社会性的言语背后,他们探索的是那个纯粹朴素的情感,是那个纯粹朴素的精神、状态”。

 从气质上说,马蒂斯即用色彩和形去把握事物的“内在生命”,又是漠视形和色而去追求那内心纯粹朴素的精神状态的艺术家。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善于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他提倡的“均衡性、纯粹性以及清澈性”是最高的目的和境界,当形和色的表现妨碍这个目的和影响这一境界时,他可以舍弃形和色,如他在以勾线为主的素描与版画中所做的那样。马蒂斯主张艺术的“均衡性、纯粹性以及清澈性”,和柏格森的要求相吻合。这位哲学家认为,绘画、雕刻、诗歌和音乐“应该除去那些实际也是功利性的象征符号,除去那些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一般概念,总之是除去掩盖现实的一切东西,使我们面对现实本身”。(这里的所谓“面对现实”,是指现实的原始、内在的生命。)克罗齐在1901年写的《美学》中认为,形象认识是独立的,不需理智、概念和逻辑的帮助。他说:“形象观感就是对真实存在事物的感觉和对可能存在事物的想象二者无区别的混合。”

 在克罗齐看来,纯粹的形象包含着从真实中得到的感觉和虚幻两个方面,而且这两者彼此难解难分。这种形象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克罗齐强调儿童心理,强调非理性的“原始的心理状态”。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回避。这和马蒂斯回避社会的矛盾和动乱,排斥“麻烦和令人沮丧的题材”,是同出于一个思想体系。这也就是沃林格在其美学著作中所阐述的那种“抽离”的倾向,是文艺家们对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映。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面临重重危机,给知识分子的心灵投下了阴影,重物质、重机械,轻视精神、压抑人性,使人们对社会丧失崇高的信念。文艺家们不能从现实中获得鼓舞和刺激去歌颂和赞美人生,便把精力用在探索形式如何表达感觉上。唯美的、象征的、抽象的艺术便应运而生。这些含有消极思想倾向的艺术现象又包含着积极的方面:使艺术家更深入地探讨艺术特点和规律,摆脱社会和心理的种种压力,自由地抒发感情,把握和发挥创作个性。这些艺术以其精美的形式“拨动我们胸中早就在等待弹拨的心弦”(柏格森语)。王尔德在《意向》一书中曾经说:“审美是一种比理性更高深、且更富于灵性的世界。唯有从美的鉴赏中,才能到达如色彩感觉之类的精微的境域,它在个性发展上所具的意义,远比正邪之念更重大。”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马蒂斯艺术的特色也是有帮助的。不过,在含有唯美倾向的艺术家中,马蒂斯的艺术是健康和明朗的,它不颓废和神秘莫测,它精妙而不晦涩。因此,我们在指出马蒂斯艺术所具有那个时代的一般特征的同时,要充分肯定这位大师在世界艺术上的不朽地位。我们不必去责怪这位艺术家没有去表现重大题材,因为艺术创造中最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艺术家的热情和真诚,以及在这种热情和真诚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和纯洁的人类感情。恰恰在这一点上,马蒂斯的艺术是经得起检验的,我们不应要求也不可能要求所有艺术品都产生同样的社会作用和效果。各门艺术有各门艺术的特性,每个艺术家有相异于他人的气质和风度。马蒂斯在重视人类的自然生活和本能生活,重视个人的创造价值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是有力的推动,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借鉴作用。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

 研究方法:(1)观察法;(2)文献法;(3)经验总结法。

 研究内容:马蒂斯认为观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得到一种效果。现代艺术中线条是至关重要的。线条可以突出、可以表意、也可以控制与整合整个画面。马蒂斯强调的是表达事物本质的线条—“如果我要画一个女人体,我首先就要赋予她优雅妩媚的情韵,不过我明白必须给她更多的东西。我将通过追求本质的线条来浓缩它的意义。一瞥之下,妩媚会显得不怎么突出了,可它最终会从有着更宽广意义的、更富于人性的新形象中显露出来。由于妩媚将不是绘画的惟一特点,它会不那么显眼了,但是,由于它的生命包含在形象的总构想中,它将如往昔一样存在下去。”54妩媚是女人体的一个瞬间特征,而这个瞬间包含在更本质的生命中,“通过追求本质的线条”来保存它,最后妩媚就包含在了作品整体形象之中获得了它的永恒性。所以,要让线条这个绘画语言元素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五、论文写作计划:

 xx年12月~10年01月搜集资料和消化资料。

 xx年01月~10年04月完成论文初稿。

 xx年04月~10年05月论文修改定稿。

 六、论文写作提纲

 (一)线条产生及其情感表达

 (二)油画发展历程中的线条

 1、线条的定义

 2、线条的音阶

 3、线条的节奏

 4、情感的传达

 (三)马蒂斯“本质的线条”

 1、曲线

 2、直线和曲线

 3、线的抽象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呼喜江著,论线语言在油画造型中的作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4期。

 2、高彦飞著,绘画线条的审美意蕴,艺术理论,2008年12期。

 3、董晓丽著,颜色与线条的游戏家—亨利·马蒂斯的绘画世界,中国艺术,2004年4月。

 4、滑侨新著,论马蒂斯艺术作品的表现技法,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6期。

 5、孙霞著,论西画中的“线”,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5月。

 6、李冬冬、杨林著,论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的革命性,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期。

 7、邓太平著,浅谈马蒂斯的绘画艺术,美术大观,2008年9月。

 8、闵燕著,试论马蒂斯油画艺术创作经验,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年12月。

 9、巴美芳、巴鹏飞著,线条—视觉形式的基本语言,安徽文学,2009年2期。

 10、雅克·德比奇、让·弗兰索瓦·法弗尔、特利奇格鲁纳瓦尔德、安东尼奥·菲利浦·皮芒代尔著:《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

 11、[英]赫伯特里德著:《现代绘画简史》,刘萍君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12、[法]安格尔著:《安格尔论艺术》,朱伯雄译,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邓晓芒泽,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法]波德莱尔著:《我看德拉克洛瓦》,毛燕燕、谢强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15、[英]弗雷德·奥顿、查尔斯·哈里森编:《现代主义,评论,现实主义》,崔诚、米永亮、姚炳昌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一)情境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追求的身影:有人在追求银行不断累积的存款,有人在追求富丽堂皇的豪宅,有人在追求职务的升迁,有人在追求名牌的大学,有人在追求理想的学业成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看看作家周国平是怎么说的(二)预习检查(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三)学生讨论解决问题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学生复述、提炼并概括形成文字)(多媒体出示):阿基米德: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 (西方物理学家)第欧根尼: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西方哲学家)王尔德:无视物质财富,珍爱艺术才华(西方现代作家)少女:无视喧闹浮躁,保持精神追求(中国普通百姓)青年画家:牵心名画,保持纯正追求(中国普通画家)2、所举事例中哪一句最能体现精神风貌——灵魂的高贵“不要踩坏我的圆!”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教师点拨)“好象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名画前流连往返,一张张热忱的脸” 师:在座的同学们,你们专注的目光,积极的发言,不也是一种纯正的追求吗追求知识,追求梦想的年轻心灵也是多么珍贵!3、这些事例从哪些角度体现灵魂的高贵讨论明确: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 有思想 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4、议论文写作中怎么来举例这几个事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贤哲,有普通人,故事发生的时刻也不同,有生命的关键时刻,也有平常时刻,作者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择最典型的事例,体现了议论文举例的典型性 (四)延伸拓展 1、学完课文,你觉得“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2、有人认为:“课文中选取普通少女和没成名的青年画家似乎没有什么典型性”你认为呢(思想观念必须在生活中找到落脚点)(五)课堂活动1、同学间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过的“动人的光彩”(六)作业布置学生作文:《动人的光彩》,文体不限相关提示:以本文的有关思想为立意利用交流中积累的素材(七)板书设计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中心论点 有思想高贵的灵魂 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议论文举例的典型性《动人的光彩》

  什么是美术作品

  美术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诸如:画出来的好看的画;美的艺术品;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作品等等。这些答案实在是太笼统太简单了,重绘画技能的培训、重动手习惯的培养,而忽视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观察、思考,以及理论知识的积累。其实,一个人一生不会画画很正常,也不会对其生活、工作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鉴赏,那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当然,这句话是专指不用考虑温饱问题的人群的,因为,人的物质需求始终是第一位的,精神需求总是第二位。为什么很严重呢?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美术的痕迹,衣食住行那样也离不开美术。人类赋予自己创造的物品双重属性,那就是物质性(实用性)和精神性(审美性),当我们选择物品时,其实就是在检测自己的审美水平,因为实用性没有高下之分。举例说明:不同的人买衣服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差别就很大,其实更主要的还是审美水平的差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某某人真会穿衣服,其实就是在肯定对方的审美水平。再比如说,房屋装修,绝大多数的业主总是对设计师的设计有着各种各样的不满意,除去使用上的不方便,也就是实用功能的缺陷,更多的是审美的不一致,其实就是审美水平的差异。我们不是说设计师就一定比业主审美水平高,但是,作为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人员,他有优势。有名人说过,只有天才的画家,没有天才的鉴赏家。所有的鉴赏家都是后天在艺术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如果一个人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审美习惯,那么他的审美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如果能的得到正确的指导,那就会有更大的提高。人不会仅仅停留在物质需求的无限追求上,是人,总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也有庸俗高雅之分,庸俗的精神需求是人萎靡不振,而高雅的精神追求会使人健康并且充满活力。提高审美能力就会使人在精神追求上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术作品”?包含有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称之为美术作品。于是,我们环顾四周,终于发现到处都是美术作品,只是大量的都是“拙劣的美术作品”,我们的服装、家具、电器、交通工具、亭台楼阁、高楼大厦、绘画雕塑……我们被淹没了!孔子说过,不好的东西不要看,因为肯定会对内心产生不良影响。有个著名的画家说过,拙劣的画会看坏眼睛的,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每天和这些“拙劣的美术作品”朝夕相处,逐渐就会放松艺术的警惕,以致熟视无睹,进而同流合污,最终竟然从了它,以为它就是艺术。呜呼!可悲啊!看看古人创造的物品吧,我们能底气十足的说历史在进步、艺术在发展?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 ——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

  注意,这里的 “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欣赏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欣赏者在欣赏中应注意:

  (1)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欣赏美术作品首先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心理准备。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美术认识、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而且是欣赏者艺术地、审美地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2)调动积极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一方面美术欣赏之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欣赏者必须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创造物,欣赏者要领悟其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奥妙,也必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审美能力。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将各视觉感受连结起来,以便完整地把握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美感和意蕴。

  (3)融入真实情感把握审美体验。审美欣赏是饱含情感的体验活动,欣赏者只有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获得审美感动和审美体验,欣赏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发,另一方面也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美术形象中,从而构成审美共鸣,达到强烈的审美体验。

  (4)结合理性思维理解作品意蕴。美术欣赏不单是视觉感受的活动,同时也是理解美术形象与作品内涵的活动。对美术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只有结合审美感性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5)反复欣赏,深入体味。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反复感受、体验、玩味、认识的过程,直至达到全面把握作品形式和内容,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总之,欣赏美术作品既要注意从视觉感受方面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又要品察和理解美术家赋予美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既要重视自己的欣赏感受,又要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和理性分析,获得独到的审美认识。

  谈论朝戈有一定难度,难就难在对朝戈艺术位置的辨识。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几年后重返这个系一画室执教。中央美院油画系一画室是以研究欧洲古典艺术为主旨的教学单位,他在其中的教学与研究大致不脱离这样的艺术取向。他也参加诸如“具象油画展”这样的活动,因而,他身处中国具象(写实)油画领域几乎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在于我们要避开形态的划分去认识朝戈。至少,我们可以将具象(写实)油画视为一个大的区域,在那里,一些画家是占据中心位置的。他们的着力点是解决具象油画在语言上接近欧洲古典油画的正统,特别是以西方造型体系中全面因素的综合方式解决三度空间的造型规律问题。支配这种语言倾向的是画家平和、平静、理智的心理状态。与他们相比,朝戈身处的位置则属于这个区域的边缘。

  所谓“边缘”,从语言角度讲是对主流的偏离。同是吸收和研究欧洲古典油画,朝戈倾心的是古典库藏里那些具有“非古典”、“非经典,,.性质的画家与作品。比如他喜欢文艺复兴早期画家的作品甚于盛期,他认为前者结构上的不完整性、某些因素的倾斜性比后者结构上的高度稳定、语言诸因素的高度和谐更有力量。同理,他倾心丢勒、荷尔拜因等北欧画家甚于委拉斯开兹等南欧画家,因为前者对形体的具体刻画比后者通幅的概括和完美更有深度。艺术吸收总是有选择的。在画家那里,对某类视觉语言的选择实是对艺术精神的选择。朝戈在古典领域里选择的“偏离”,表明他的自我精神状态也有一种相对于正常的“偏离”。

  这种状况可以追溯到朝戈步人艺途的初期。还是80年代初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就读时,他就显示出一些独特的东西。那时候,他的油画技巧尚未娴熟,甚至有几分生怯,但已有一些属于他秉性的因素在作品中透溢出来。他笔下的形象总有一种不安定感、有几分被损伤、被扭曲似的畸形。他似乎无法画得优美、潇洒和轻松。面对物象,他意欲描绘它们的形貌,但潜意识却总要探触隐藏在物象表面之后的精神性的东西。那是什么,并不确切,但在他的感知中那是存在的真实。然而那个精神之影一次次滑落、逃逸,令画家神经紧张地捕捉他们,结果在画面上留下的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画家自我意识的形象化痕迹。作为学生,他似乎不太适合教学的要求,他自己也明白总是画得不太顺利,因为他的感情比较颠簸,比较动荡。他用几分苦恼的情绪投入本该循规蹈矩的习作,而言未达意则给他带来更新的苦恼。这样的艺术开端对于朝戈来说的确是痛苦的,似乎他宿命地走上一开始便不顺利的艺术历程。但是,在他的油画尚未出名时,他在一张素描和速写中体现的敏感与执著,却让同窗和师长们惊异。在学艺途中,特别在学院教学的氛围里,个人秉赋很容易陷落在某种风格或样式之中而成为固定的审美趣味,艺术感觉也容易在严格的艺术技巧训练中失去鲜活性与灵动性。概而言之,学院既能造就具有职业水平、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画家,也能培养匠气大于艺性的庸人。朝戈在学院的环境里接受的和创造的大抵超不出一定时期中国油画的整体理想,但他却能默默地固守自己的天性,宁可画得生拙、画得痛苦,也不求驾轻就熟,匆忙固定自己的艺术模式。这就为他后来的艺术发展铺垫了厚实的精神基础。

  正常的精神状态与非正常的精神状态的边缘地带是艺术家的温床。孤独者更在这个温床中经受痛苦的煎熬。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太复杂,他在这个边缘地带徘徊的时间便更长,陷落得也更深,不能超脱的焦灼和忧虑便在精神空间里成为一种无序状态,在游离与碰撞中使意识陷入深刻的分裂。

  分裂的意识只有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才可能获得弥合或缓解。但是,人们生存的现实空间已在抽象的意义上失去了交流的条件——在一切都匆匆忙忙的时代,人们被衣食生活中的琐碎与平庸的事物所缠绕,在奔命于生活并增添生活的喧嚣与凡欲气氛时,已无暇顾及思想的存在。孤独者的求索只能一次一次发现人在价值失落、文化溃败大潮前的无力与无奈……与外界沟通的探试终于又返回自身。所以,孤独者的情感世界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关于他个人与艺术之间的神秘通道是别人无法轻易探访的。

  依朝戈的气质和性格,他属于现代文人画家,也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画家。所谓“知识分子画家”,即指本来天性具有神经质和敏感性的人在当代文明困境中形成的特殊精神状态。他们不会被物质利益轻易地劫持,却容易久久陷入关于生存、情感、爱欲等精神的迷津;他们一方面享受着文明给予的高度知识信息,一方面却遭受生活中的道德伪善和文化生态畸形发展的挤压;他们试图放弃对阴郁境遇的直接感受,把孤寂的心灵投入舒缓的梦幻,却又不止一次地要穿越紊杂的浊流,去开辟通往存在的神秘之路;他们是一批心理不平衡者和精神世界的无援者,在信仰与否定、公众感和个人感、历史感和现实感、自我与周遭环境、自我的此时与彼时等矛盾中生存,焦灼与迷惘是他们拂不去也逃不脱的宿命状态……在这样一个精神分裂共同体中,朝戈是典型的一个。作为画家,他希望通过绘画拯救自己,只有绘画才是他肺腑之言的载体。他曾查过有关草原题材的作品,也画过许多属于学院派画家得心应手的人体,但最能体现他艺术气质,也十分符合他的心理需求的,是肖像,特别是知识型人物肖像。他这个知识分子画家最终在同龄人、同一个精神生活圈里的人那里找到了灵感。在这类肖像中,他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现实:他们身陷世俗而渴望超越,在无力的状态下不失对外界的警惕与抗争;他们自身的冷漠打上一个时代人与人、人与现实之间难以沟通的冷漠;他们在价值解体中的命运悲剧不仅是整体的而且也是个体的,个体的灵魂面对命运作最后的坚持……这类肖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朝戈的自画像。

  无论从外在的时代特点或作品本身的质量看,朝戈1990年创作的《敏感者》都将是中国当代绘画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由描绘可见的行为世界转向省察不可见的内心生活,绘画中的肖像由表现人物的个别特征转向揭示习理之谜的共同状态。它不是一般哲学沉思的形象代码,而是画家作为敏感者的心理代偿;它不是临时的、琐碎的感受,而是凝聚的、高度精神化的心理结构。

  这种抽象意味很重的传达方式是由朝戈艺术语言的特征体现出来的。首先,是他作品逼近的和倾斜的空间。画中人物自上而下不是正面的,而是轻度向画面纵深发展,这种高视点带来的倾斜感,好像把一面镜子迎向自己时所见的向自己逼近的镜中形象。被画者与观众之间几乎没有距离,被画者存在的局促空间就在我们面前,他警觉地张望,急疾地掠过一切,那神经质的眼神使我们传染上不安。实际上,在朝戈的其他人物作品中,也有类似的特点,即用近观和轻度俯视的视点打破平衡,把人物安排在倾斜和紧凑的空间中。这种在构图和造型上的紧凑与倾斜手法,不是为了造成奇特的视觉效果,也不是出于形式上的考虑,而是他缓解自我心理不稳定的方式,是他潜意识的视觉流露。其次,朝戈对物象的“线”也有特别的敏感,尤其注重所画形象的轮廓。他观察的起点几乎就是对象的轮廓线。他用轮廓线把人物和背景清晰地间隔起来,此中暗喻了人与外界的疏离。同时,围裹了人物的轮廓线不是大起大落、概括松动的,而是有细微具体转折变化的,体现出生命肌体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活力。除了轮廓线,朝戈还能从物象形体中“看”出许多“线”,并把它们肯定下来。在形体的转折处、明暗交界处、衣饰变化处……都是用“线”来揭示肌体的存在而非用“面”来统括肌体的外壳。只有性情内倾和视点专一的人对线条有特别的倾心,因为线条比光影(明暗)更实在、更冷静、更有抽象意味——这个视觉心理学原理在朝戈那里找到了例证。对于朝戈,“线”是富有生命意义的,它们如同一根根纤细的触须,牵动着他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其三可以称为“紧促的笔触”。如同所有的写实风格,朝戈在造型上也追求充实、饱满,但出于他对形体质感和触觉感的要求,他用紧凑、连续的笔触造成形体介于平面与体积之问的浮雕感。紧促的笔触同时也是细微的色彩变化。他在色彩上似无刻意追求,只是用亚处理的方式降低了颜色的纯度,用偏灰的色彩作局部对比,由此构成通幅的不确定色调。紧促的笔触与冷暖连续对比,使画面色彩倾向和肌理密度构成紧促的气氛,将所画的人物的精神气质提升起来。

  知识型人物肖像是朝戈的心理写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是那样眷恋人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边缘,人的精神性与物质性衔接的边缘。他的艺术表达起于这个边缘,也终于这个边缘。但是从朝戈的全部创作分析他的表现特征,又可以发现仅把这类作品视为他艺术的主体是不够的,敏感者的心理是自我封闭的、自寻烦恼的,有时候甚至是抑郁的。创作肖像所滞留的室内空闯,面对肖像犹如面对镜面的自我观照。都给载戈带来心理锖绪的缓释。但他同时也怀想更宽阔的空间,希翼灵魂浴人梦幻的想像和安慰灵魂的自然怀抱。这就是使我们看到朝戈艺术中对敏感者肖像起着补充意义的主题——他所画的大风景。包括《大气》、《辉煌的城》在内的一批风景和象征型人物都有无垠的空间和舒展的动态,风景的宽阔度超过了写实的视野,人物伸展的动作更把风景中的空气、气息涨溢开来。这类作品是朝戈艺术中不常见的至少是不连贯画出的,但它们没有停歇地间或出现在肖像创作之间,这就更加证明画家用它们调节自我心理的必然性和治疗意义。这两类空间完全相异、情境更为不同的作品构成了朝戈艺术的互补结构,构成了梦与现实的混合,这在朝戈同代画家那里是不常见的。米兰·昆德拉在谈到普鲁斯特之后的小说时曾说:“和普鲁斯特一起,一种巨大的美开始慢慢离去,我们不再能够企及,这是永远而无可弥补的离去。”朝戈在大风景中对“巨大的美”的挽回,不是一种哲学式的沉思,而是一种渴望超越存在的心理倾诉。他这种处在正常精神和写实语言边缘的状态,使他的画作富有特别的意义。

  http://wwwccdycn/meishu/content/2010-09/27/content_657948htm这个对你可能有帮助 http://blog163com/dc_19860914/blog/static/27096901200912782881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4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