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小年的诗

祝贺小年的诗,第1张

祝贺小年的诗如下:

1《祭灶诗》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宋初年宰相。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终年六十八,追赠中书令,谥号文穆。

2《纵笔三首(其三)》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回。

作者用“少小”和“老大”来对比,“离”和“回”对比,“鬓毛衰”说明作者以不复当年,作者用鲜明的对比来表达他回家时复杂的心绪,在他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一直从未淡忘,从而更加突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前一首通过儿童的“笑”问,侧面反映了作者离家时间之长,表达了作者内心之复杂,思乡之情切,更有一种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之感,体现了人生苦短,光阴似箭;后一首作者寓悲愤和幽怨于诙谐、幽默之中,令人叹绝,虽此时成“病翁”,但仍乐观旷达,此时的“笑”有点苦笑的意味,突出了作者此时病中饮酒而引起的“酒红”却被“小儿”误认为是“朱颜”的无奈,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明显不同。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作者在诗中自嘲衰老。首句,写处境寂寞,因衰病而成老翁。次句,以风吹“萧散”的白须申述衰老。“霜”字既显须白之色,又带凄寒之气。这二句使人感到萧飒可伤。后二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表现轻快的情绪,诗境转为绚烂。白居易《醉中对红叶》诗:“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陆游《久雨小饮》诗:“樽前枯面暂生红。”也是写“醉面”之“红”,但直接指出不是“真红”。苏轼此诗,先写旁观的肯定,再写自己的否定,用笔较为曲折,也显得洒脱。“小儿误喜”,可能是儿子安慰父亲的话,更可能是诗人故作设想之辞。因为这时候,随侍诗人身边的儿子苏过,年已二十八岁,不会幼稚到把“酒红”当作“真红”,但诗人为了表达欢悦的心情,有意借儿子的话引来“喜”字;儿子之喜又引来他的“一笑”。但在“朱颜”与“喜”之前,先着一“误”字;经过“一笑”之后,又点破“朱颜”原是“酒红”。对儿子之喜的否定又回到对衰老的肯定。这里,诗人的情绪改变了,诗境改变了,但前面所写的可伤之事并没有改变。诗篇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情绪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内容的反复的否定和肯定,表现了诗人能用达观的态度、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和描写引人感伤之事,显得曲折坦荡,情趣风生,有过人的胸襟和笔力。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9-4602、 韩林元.历代名人谪琼诗选注.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20-2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