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谈谈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陈情表》谈谈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第1张

  一 整体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惟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二 鉴赏要点

  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此题,一是为了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

  《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许。卒:终。

  三 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至今仍未过时。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教学建议

  一 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二 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其他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三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床蓐猥以微贱非臣陨首

  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1 陈情表鸿门宴任选择一篇的启示可以写什么

通过项羽的行动,可以充分证明此点。

项羽当年倔起江东,领导农民起义队伍,扫平各地动乱。“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这是当他行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灭除暴秦政权愿望时,他受到了群众的拥护之故。因为如此,他的举措行为,也便能符合客观要求,能以透过形式看到本质,而处处取得主动,最后获得成功。

而当他“胜利”“成功”之后,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几乎是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一片歌颂、崇拜、畏服的声音所淹没,蔽塞了他应有的理智与聪明。

更因为到处屠城杀戮,他就迅速地丧失了群众的拥戴。在行动举措上,也是处处用主观臆断客观,变得十分被动而愚蠢。

用《鸿门宴》上的项羽形象,来印证此点,就更为鲜明。由于项羽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竟然为刘邦的一套卑词厚币所欺哄,轻轻放走了自己送上门来的强大的敌人。

他经不起纷至沓来的谄言和谀语,不但容忍自己营垒内部的资敌臣僚,也不听信忠诚而有远见的策谋劝告;甚至“率直”到把敌方为自己递送情报的人随口供出。刘邦对他所讲的话和刘邦的行为,本来有许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寻,但他却完全漠视了这些。

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埋下难于挽救的败亡种子。 第二点,本文说明了不自觉的资敌行为是最为可怕也最为可恨的。

项羽集团的项伯,可以作为最好的说明。他的一系列资敌行为,基本上都是处于不自觉状态。

但从其影响来看,应该说是存在内部的可怕的利敌现象。因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营垒并且切实帮助了敌人的严重作用。

项伯凡事从封建贵族道德观念出发,以致弄得不识真正的大体。客观上协助了敌人,还不自觉。

敌人用各种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觉察,还自以为处事深合“义”“礼”。这种人的思想行动最可怕。

因为不只他自己不识是非,别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为怪,因之堕坏大事。 第三点,本文说明,凡事必须依靠多数人,和衷共济,步调整齐,才能成功。

刘邦之所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原因是在于他善于用人,处处依靠周围的臣僚。上下团结一致、步调划一,互相辅助、互相支援,形成一个坚强的集体力量;相反地,在项羽方面,本来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但是项羽却师心自用不纳善言。

以致在如此严重的关头,扮演了颟顸失败的可悲角色,刘邦后来批判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也在说明这个道理。 第四点,本文说明凡属严重事情,必须有胆有识,充分分析客观实际,依据之制定周详计划,在进行上要有严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艰难,获得胜利。

通过本文中刘邦集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印证此点。刘邦在接到项羽要击破他的消息时,虽然显得有些慌乱,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胆有识,能细致地分析客观,进行周详的计划和严密安排的人物。

《鸿门宴》雄辩地说明刘邦集团在处理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时,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条有理,并且能顺理成章,因敌制胜,所有举措都是符合客观实际,从而获得最后胜利。 《鸿门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节文字当中,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意义。

写出来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它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

《鸿门宴》一文,它的本事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

2 作文

读《陈情表》有感3

指导教师:于启先《陈情表》是汉朝李密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此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它道出了悠悠中华千古不变的人伦道理,百善孝为先!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他的母亲被舅舅逼迫改嫁,从此便与祖母相依为命,他的命运多 ,是他的祖母不顾年老体弱将他抚养成人,所以李密对祖母心存感激,一心想用孝心来回报祖母,让她安度一个晚年,可事与愿违,由于当时的政事繁杂,他又不得不 ,面对新朝征召的苦恼,面对“忠”“孝”自古就难全的矛盾,李密依然向晋武帝上表,委婉而又深切地陈述了自己“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辞不赴命的情由,言辞恳切,情深意重,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感叹感动了晋武帝,并受晋武帝特加嘉赏,许其奉亲尽孝。

养育之恩不可忘,原来古人给我们树立了如此优秀的典范。可随着文明的推进,如今的人们对“结草衔环”的典故又了解多少呢?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物价可归的老人流浪街头,还是能听到一些为抚养老人兄弟姐妹争的面红耳赤的骇闻!

有时,认真想想,其实自己也真够自私!学校里,得到同学的小帮助,我会感激半天;马路上,一个陌生人冲我微微一笑,我会受宠若惊,报以同样的微笑,可是,这一切若是放在父母身上,我们却会视若无睹。。“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宇宙,比宇宙还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而父母就是有这样的胸怀,即使你犯了再大的错误,他们也一样爱你!

想到这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忘不了小时候在母亲怀里洒下的欢声笑语;忘不了放学时母亲盼望儿女归家是的焦急眼神,唉的视线;忘不了心情低落时对母亲的倾诉。现在我懂了,原来自己是那么不成熟,生活上、学习上的不如意像潮水一样洒在母亲身上,让她担心和痛心,甚有时还冲她发小脾气。。“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母亲手中无尽的牵挂。天下的儿女们,尽孝不是说说而已,也不只是在父、母亲节里为他们送上一束康乃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关心、体贴他们,哪怕是接下他们回来时的东西,或倒上一杯白开水,趁还不晚,赶快对他们献上一份孝心吧!

3 结合《陈情表》写一篇以“孝”为话题的作文,不少于300字

皋氏年轻时周游列国,寻师访友。因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父母相继去世,皋氏痛哭于道旁:“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言罢,立槁而死。

第一次看到这段故事时所受到的震撼,至今犹依稀记得。那时我总是在想,这是怎样的痛楚,使得话语中的悲伤在历时几千年后仍能扣动后来人的心。

我相信每一颗炽热的心都曾经默默地许下宏愿——在自己衣锦还乡后,定要让为自己操劳一生的父母住进豪华的房子,日日享受山珍海味。遗憾的是父母总是衰老得那样快。他们大多等不到孩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做子女的所构想的美好愿景还来不及实现就成了一纸空文。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暂,有着鸿爪雪泥飘萍之末的孱小和飘忽,生命的无常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留下的便是一生的悔恨与无奈。

不要再推脱说自己工作繁忙,不要以为每周打个电话回家便是对父母的关心,不要以为纯粹的赡养父母便是尽了孝道。昔日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就是说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孔子的话固然有些犀利,但古之道德仍能给今之人一定的启示——就是对待父母一定要有诚挚的心。

上了年纪的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不要因为他们说话迟缓而不耐烦,多想想你呀呀学语时是谁在一字字的教你发音;不要因为他们慢慢咀嚼食物而烦躁,多想想你没长牙齿时是谁耐心地喂你吃饭;不要因为他们的唠叨而厌烦,多想想他们以前是怎样指点你成长。

趁着父母身体康健多尽孝道,也许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也许只是几块他们爱吃的点心,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问候,这些东西在父母的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因为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在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只希望这句古训,不再在我们生活中演绎。

o(∩_∩)o 希望能帮助到你

o(∩_∩)o 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万分感谢! (^__^)

4 以《陈情表》写一篇读后感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5 以陈情表内容为题写一篇关于选择的话题作文

有一种情,沉默无言,但足以令人为之感动;有一种爱,无怨无悔,即便是牺牲一切也不求偿还。当风雨中的步履已经疲惫,当外界的生活遭遇困难,当心头的苦衷需要倾诉,有一扇大门永远为你敞开。尽管这间屋舍并不华丽,但它足以遮挡窗外的风雨,让你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这就是家,一个充满爱的港湾。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学校放学的 刚刚响起,同学们就像潮水般涌了出来。我同样迈着兴奋的步伐奔向接我的爷爷。突然,我感到有人将我猛地一推,我一头栽进了水坑里。顿时,手上、衣服上、鞋袜上都沾满了泥巴。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好冷!只见推我的那个人,转身跑进了人群中。我“哇”地哭了起来,这时没有人上来帮助我。我悲伤地走出校门。爷爷看见了,立刻从兜里摸出一张手帕,让我在手中握着,使我僵硬的手感到温暖。紧接着报我坐上了自行车,快速地蹬开了。雨渐渐小了,阵阵凉风打在我的手上、脸上好似穿进骨肉一般。我趴在爷爷的背上,爷爷的背十分温暖。只听见自行车发出的“吱嘎吱嘎”的声音,而且越来越急促。一路上,爷爷不停地问我“冷不冷”,告诉我别着急。终于回到了家中,爷爷马不停蹄地帮我换衣服,备置饭菜。爸爸、妈妈、奶奶都来照顾我,不一会儿我冰冷的身体渐渐舒缓,脏兮兮的衣服也已换下。我感到了家的温暖。在这里,没有雨雪风寒,只有亲情搭建的火炉在徐徐燃烧着,尽管窗外风雨在呼啸,但家的温暖足以融化你心中的冰霜。

让世界充满爱

爱,这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创造出了人类五彩斑斓的生活。爱的世界到处充满了阳光和色彩,我们很

难想象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爱,那将会是多么的可怕。

爱会给生活创造出无限广阔的天空。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我们就可以把冷漠变成亲切,把仇恨变成宽容

在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一颗爱心,需要一种由爱而滋生的宽容、大度、淡泊的情怀,这样,就会把

世界看得美好。当爱之花在我们灵魂深处绽放的时候,一切尘世间的烦恼、纷争、误解都将灰飞烟灭,化

作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温润。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打开电视机,调到文艺台,收看“闪电星感动”节目。这次说的是一

位复旦大学的大学生,因为突发脑溢血,卧床不起,成了植物人。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支付不起那巨

额医药费。但是这位大学生非常喜欢听光良的歌,每当放到光良的歌,他就会有反映;手会抬起来一点,

或者嘴巴张开一些。似乎很高兴,也想一起来唱歌。光良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给这位大学生写了一封信

鼓励他,告诉他一定会醒过来的。随后,他就来到“闪电星感动”,做了一期节目。节目中,他用大学生

突发脑溢血,却无钱医治的真实事例,感动了许多好心的人,他们纷纷为大学生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

光良还进行了“爱心拍卖”将自己拍新专辑封面时穿的一件衣服作为拍品,以一元起拍,拍了出去。这时

光良唱起了大学生最喜欢听的一首《童话》。大家又再一次为大学生捐款,现场十分感人。我也留着泪

给节目组发短信,因为一条短信就代表着我的一片心意。最终,光良顺利地为这位大学生筹齐了医药费

这时,现场又响起那熟悉的旋律。

“……你要相信,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6 有关陈情表 的作文 文言文

陈情表

草民谏言:

我本愚陋之命,祖上世代无高官势大于乡里,皆乃贫民躬耕于农亩。少时艰辛薄命,苦读他乡,昼夜学习,然亦父母志强,奔四方,忙白昼,昼夜劳作,誓送儿读书,内为家境窘迫,外为国家出力。吾犹是感激父母之恩,觉世间之艰,遂发奋图强,誓考重点,私为自己与父母,公为国家与乡里。

然,事有偶然,高考时节,常感不适,故高考失利,专科了之。亦想复读再考,想均为国家出力,何分高低贵贱,专科本科俱为一体,区分于多读一年耳,高考一时之念与发挥而则本专之道,而为国家出力是一生之念与付出。后想家境之艰,时代之潮流,故弃复读,走专科之道也。

不想今毕业两载,亦报国无门,创业无本。虽实习于乡里,然,前途之渺茫无依,让人以鄙视之。与我同事者,皆为选派村官,在领导眼里,他们是掌上明珠,未来上司,故多亲之信之。我虽想加入队列,何奈偶读他乡而错过应届唯一报考时节,吾常叹之。

我虽专科,然,不觉自身之差胜过于他人,亦不觉他人之才胜过自己。做他人不想做之事,吃他人不敢吃之苦。他若能之我亦能,我若能之他人却不一定能。吾常感叹世间择人之道。呜呼哀哉!

吾今二十有五,内无可依贤良之妻,外无国家可投之门。工作无保,为国无路,常感 择人之道,歧视专科之甚,深伤天下专科之辈也,然,我等皆吃苦耐劳之辈,何亲学历虚高之徒,而不屑忠良死节之臣也。

今工作难找,有志之士皆想报国而稳定手中饭碗。 领导何不开张圣听,不以贵贱而纳实用之才,则天下兴盛之路,定会更加宽敞明亮。吾亦知当今社会重民生,做实事,安居保,使天下之人共同富裕。然,专科之才不在其下,然吃苦尤为甚也。故怎可重虚假而忘天下兴亡之道。

陈情表作文(3篇)陈情表作文(3篇)

吾父母皆已近花甲之龄,想当日苦作奔波,亦有盼头。然今,我虽毕业却不能养家糊口,以报父母之恩。前途渺茫,伤感之致,想当日之梦想,现在之处境多艰,不觉已萧然泪下。

7 写一篇有关“谈孝”作文,我们是学完《陈情表》要求写的,提供思路

皋氏年轻时周游列国,寻师访友。因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父母相继去世,皋氏痛哭于道旁:“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言罢,立槁而死。

第一次看到这段故事时所受到的震撼,至今犹依稀记得。那时我总是在想,这是怎样的痛楚,使得话语中的悲伤在历时几千年后仍能扣动后来人的心。

我相信每一颗炽热的心都曾经默默地许下宏愿——在自己衣锦还乡后,定要让为自己操劳一生的父母住进豪华的房子,日日享受山珍海味。遗憾的是父母总是衰老得那样快。他们大多等不到孩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做子女的所构想的美好愿景还来不及实现就成了一纸空文。

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暂,有着鸿爪雪泥飘萍之末的孱小和飘忽,生命的无常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留下的便是一生的悔恨与无奈。

不要再推脱说自己工作繁忙,不要以为每周打个电话回家便是对父母的关心,不要以为纯粹的赡养父母便是尽了孝道。昔日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就是说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孔子的话固然有些犀利,但古之道德仍能给今之人一定的启示——就是对待父母一定要有诚挚的心。

上了年纪的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不要因为他们说话迟缓而不耐烦,多想想你呀呀学语时是谁在一字字的教你发音;不要因为他们慢慢咀嚼食物而烦躁,多想想你没长牙齿时是谁耐心地喂你吃饭;不要因为他们的唠叨而厌烦,多想想他们以前是怎样指点你成长。

趁着父母身体康健多尽孝道,也许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也许只是几块他们爱吃的点心,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问候,这些东西在父母的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因为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在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只希望这句古训,不再在我们生活中演绎。

8 陈情表的写作特点有哪些啊

多年来流行的看法,认为公文大多是“官样文章”,“晓之以利害”可以,抒情则大可不必,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公文的种类繁多,其写作方法的变化运用也是多样的,古代公文中也有一些名篇采取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手法,去实现作者的目的意图如果说《出师表》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多少还有点公式化气味,那么李密的《陈情表》则是真正“以情动人”公文典范李密是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连起义人员都够不上,晋武帝看上了他的才华名望要征他做官,他不想马上去当官,需要观望一下,这有当时的具体原因但在“诏书切峻,责臣通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情况下,李密如以任何其他理由方式表示不愿当官,都必然会有杀身之祸他所能采取地唯一办法,是直接向晋武帝上书,向其他任何地方官请求都是无效的,这就是《陈情表》的写作背景而这种“不受抬举”式的上书,是不能像李斯、林则徐那样去讲利害、写论文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动之以情”,利用晋武帝的种种心情、弱点,去巧妙地、策略地打动对方我们仔细地分析《陈情表》,就可以看出李密确实绞尽脑汁,熬费苦心这篇文章中,首先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以求打动晋武帝的“怜悯”与“同情”;接着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以求解除武帝的疑虑;再则歌颂圣朝“以孝治天下”给晋武帝戴顶高帽子,搭一个下楼的梯子;再表明自己本为“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这等于臭骂自己本来是追求升官发财的小人,真正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是不会这样臭骂自己的,这也无非再进一步解除疑虑;最后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给晋武帝许愿,再搭一个楼梯,也为自己日后出山当官留下伏笔,从而终于达到了“辞不赴命”的文章意图,晋武帝不得不改变了金口玉言还赐给奴婢二人李密的“孝”大概也是真实的,否则他不敢也写不出这样情真意挚的公文来。

《陈情表》是写自己与祖母的感情,孝道为先,并且用贬低自己,而赞赏当时的统治者的方式间接的表达自己不愿入朝为官,委婉却不失真挚。

而《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直接表达不愿做官,并且文章当中洋洋洒洒一千多字,不仅说了为什么不想为官,还说了自己的不堪和粗陋,整篇文章风格潇洒,语言犀利,直截了当

相同的的都是两人不愿在朝为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气,情感真挚,虽生不逢时,但也依旧不改其心,初心不变

作者李密虽然是表达自己不愿意在官场上为官,是忠义和亲情的纠结,是一个成年人的克制,更是表现了他和祖母的相依为命之情,可以看出更多的是一种悲从中来的情感和卑微却又坚持自己的内心的挣扎,所以通过自己与祖母的感情,间接表达了自己退隐之心

《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文章的背景是竹林七贤当中嵇康和山涛的友情。嵇康是一个非常痛恨官场上的黑暗以及不愿意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但是山涛呢?他是竹林七贤当中大哥的角色,山涛在朝为官,但是一生清廉,虽然身处淤泥,却依旧不染其身。山涛想让嵇康接替自己的职位,觉得他这样的一个奇才不做官很可惜,但是嵇康因为是一个直接了当,愤世嫉俗之人,根本不愿意在那个黑暗的官场上为官,所以化满腔悲愤写了绝交书,表达自己的志向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 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11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