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第1张

这是一个大问题,

首先我们讲,网络语言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就它传播性与流行性而言,传播快,流行快,就会滋生一些问题。

其一,我尤其强调这一点,因为别的弊端是可以克服的,唯独这一点,过多滥用网络语言使人与人之间共性成指数增长,毁灭性抹杀个性与创新,生活中新的青年人交流词汇过于局限,个性缺失会让人的交流模式化,人不是机器,机器可以复制一套一模一样的模版,人不一样,举个例子,学校可以说是社交频繁的场所,即使不太喜欢网络语言的学生也被迫使用,因为社交需要。三五个人看过去全是共性,没有个性没法革新啊。人的独特性是很重要的,语言又是一个人特点直接体现的手段,如果一味效仿使用网络语言,势必就把自己划到同一个克隆人群体了。事实上,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创新意识。

其二,某些网络用语违反公序良俗网络用语由于流传于网络这一非现实场所,不免有许多糟粕的词汇,甚至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有些可以适当讲,比如背锅,点赞,给力可以讲,目前也可以用在文章中,因为这些词一来符合语法,二来合适。有些允许讲,比如神马,浮云,886,2333,但不可用在正式文体。有些坚决抵制,不可以讲,也不可以用,不是说很多人在用就没事,真理永远是客观的。

其三,某些网络用语结构漏洞较多,内涵肤浅,使用者浅尝辄止,听者不以为意,降低了语言的”力量“。假如不出来一些内涵丰富的语言,那么这会使得语言本质性的发展越来越难。网络词汇的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这个特点我们也看到,来得凶猛,走得悄无声息,干嘛这么客气啊,事实上这就是结构漏洞内涵肤浅的影响结果说实在话,有些网络用语不仅不值得推敲与品味了,而且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必须合乎语法,如果不合乎这些,即使这些词汇感情再丰富,寿命也不会太长。

批判归批判,一切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去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里再讲一下优点。第一,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语言的语言特点通俗易懂,人们或多或少许多时候能用几句网络用语交朋友。网络用语促进了人们表达自己观点与想法的积极性,人民更爱”说话“了,以前词汇比较”严肃“,人们比较拘谨。此外,网络语言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一般集中在表达人物情感词语,在情感特点上绝大多数都直抒胸臆,感情的表达十分直接,这对现实社会人们受到限制,压力颇大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释放。譬如说,就拿2333来说,笑的表达很直接。有的词汇还象形,QAQ,OZR等,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算不上词汇,只能说是符号,但姑且放在网络用语这一大类。

第二,网络用语极大解放了人们交流方式,网络用语本身形式偏向简单,词汇缩写现象普遍,直接使打字交流更加方便,这是有利的。

第三,网络用语风格偏向幽默,快乐倒是最重要的,而且形式新颖,有点打破成规成说的意思,倒也有点创新,但必须还是在语法内,否则连汉语都不算,这与上述其缺点里面提到的并不矛盾。

第三,网络用语是发展的产物,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网络的发展自然会衍生出其附属品,网络用语就其定义来说,是与时俱进的,本身是值得扶持与鼓励的,网络化时代自然要有适应于网络交流的用语,这无可厚非,肯定要体现方便性,普适性,娱乐性。

我的态度是只要不违反公德,符合友善的价值观,在合适的场合都是可以适量(不滥用)使用的网络用语。

网络流行语的利与弊是:

利:

1、标新立异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

2、经济简练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如前面提到的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语言模式,并且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3、形象传神在网络中,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近距离交际效果。

4、幽默诙谐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

弊:

1、粗俗泛滥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

2、过度流行流行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度吧。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言规范的词语。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有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

3、语意模糊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脑或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那样难以弄懂。

4、过度求新网络语言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BBS有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牌、电脑告示牌、在线公告牌多种说法;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常常是一种创意还未定型又有一种创意又出现了。

  纵观最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其呈现的特点是由自我表达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伴随着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出现,网络流行语也应运而生。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使用,满足了当代人表达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与探索,可以更好地关注生活和表达自我。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诸多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本文仅就以下三个面进行研究:

  (一)来自于事件本身

  就2010年的网络热词来说,“‘给力’一词可谓一夜走红,‘给力’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引申指‘酷’‘棒’‘爽’”(刘琳,2011)。据有关资料显示,它出自网友配音的日本动画片《西游记�9�9旅程的终点》: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发现那里只有一面写着“天竺”二字的小旗,孙悟空抱怨道:“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该动画受到网友追捧,“给力”也由此流行。

  “裸X”的流行,始于相声演员牛群的“裸捐”。据媒体报道,2002年12月,为了回应媒体对自己“官商”的指责,牛群做了五个公证,把自己名下的有形、无形资产以及今后所有的广告收入和劳务报酬全部捐给中华慈善总会。此举被媒体称为“裸捐”。之后又出现了“裸退”“裸考”“裸婚”等等,“裸”族词语逐渐丰富和流行起来。

  可见,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些来自于事件本身,还有些来自于同一事件而衍生的不同流行语,如“我爸是李刚”和“拼爹”等等。

  (二)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

  网络流行语有的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如“某某控”结构是从日语借来的,日语中用“控”来表示具有某种情结的人。例如,“半夜醒来还忍不住要发一条微博的叫‘微博控’,拿着世博护照遍场跑馆盖章的人叫‘敲章控’”。

  网络流行语中有来自于“回流”词的,如“达人”,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就有“达人”一词,指通达事理的人。“达人”被借入日语后含义发生了变化,如今又从日语传了回来,属于“回流”词,指见多识广、对某方面懂得透彻的人。

  (三)来自于修辞方式

  网络流行语中使用谐音的修辞方式是较常见的现象,如“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是“什么”的谐音;“浮云”则指转瞬即逝的事物。两者结合,意思就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又如,“最近的青年人的口中总会出现‘杯具’一词,此‘杯具’也就是‘悲剧’的谐音。”(程瑞雪,2010)。“杯具”最早来源于:“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和餐具。”这只不过是一个谐音手法的比喻句,“杯具和餐具”谐音“悲剧和惨剧”,可见,在网络流行语中,谐音修辞手法的使用比较普遍。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的实用性

  网络流行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地被使用,已经从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例如:“羡慕嫉妒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在两人开玩笑似的对话中,一个人说:“你觉得我新买的衣服怎样?”另一个人用不屑的语气应付着:“一般般吧。”一个人又说:“你这是羡慕嫉妒恨哪。”又如:“我是打酱油的”出自关于对“艳照门”事件看法的一段采访,其中一位受访的男士回答记者说:“关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打酱油”一词在网络上成为笑谈并广泛流行。可见,网络流行语已经被生活化了。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推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结构灵活,词意泛化,当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在网络上走红之后,就会类推出很多与之相似的词语。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流行语“很傻很天真”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很×很××”句式,如“苹果很大很诱人”“很虚很飘渺”等等。又如:“哥抽的不是烟,抽的是寂寞”,类推出“哥玩的不是游戏,玩的是寂寞”“哥吃的不是面,吃的是寂寞”等。可见,类推性使流行语不单是为了表达意义,而且是一种能指与所指的语言转换。

  (三)网络流行语的时代性

  21世纪,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流行语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普遍存在,很多流行语都体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如“围脖(微博)、伊妹儿(E-mail)”,充分体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前所未有的,如今人们已经能通过各种网络方式去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又如“蚁族”,体现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指的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代表着年轻人,特别是高校毕业刚步入社会不久的职场新人们的一种典型生存状态。

  

  三、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心理

  

  (一)求新求异的心理

  如今,追求时髦、喜欢标新立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网络语言中,人们往往喜欢别出心裁地采用一些代表时代性的新词语。如:《建国大业》是“史上最牛”的献礼片;“要想不挂科,考试拜春哥”等等,无不体现了人们追求新奇的时髦心理。

  人们在求新的基础上追求立异,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正是这种个性意识促使了一大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贾君鹏,你妈喊你吃饭了”“我勒个去”“你到底是肿么了?”等等。

  (二)从众的群体心理

  当一种网络流行语走红之后,网友们会争先模仿,这正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体现。同时网络媒体也可以催化这种从众心理,例如:春晚小品《不差钱》播出之后,“不差钱”很快就被网民竟相引用,以至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茶余饭后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语。 又如**《夜店》中出现的流行语“纯爷们”“专业水鬼”之类,都是网民们在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中常用的词语。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传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样的话语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合理、规范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能更加方便快捷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使交谈双方处于一种幽默、诙谐的气氛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展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使了新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新鲜语言元素的注入使语言充满了生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14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