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如何选择题目

新媒体运营如何选择题目,第1张

新媒体运营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找不到选题啊,好选题都被别人写了,只剩下残羹冷炙了,无法下笔。老板还在后面催催催,要粉丝要流量要用户……都说你要找用户痛点,对症下药。本文以医疗行业为例,给我们讲述了新媒体运营如何找选题,你可以试试九宫格法和思维导图法。

医疗类营销文案包括医疗常识科普、医疗产品推广、医疗技术介绍等。

我们做新媒体的人应该知道医疗类媒体潜在价值最高,以微信订阅号为例,相同的粉丝数量,医疗类订阅号可能是情感类订阅号估值的2-3倍。

这个高估值的基础不在于医疗文章很难写,而在于医疗文章能转化过来的流量一般都特别精准,且易变现。如果有想在医疗行业里做的文案朋友,学会如何撰写医疗营销文案还是很重要的。

文案主题如何找

相信对任何营销文案人来讲,在选择文章主题的时候都会先进行用户画像分析,找出痛点(最近很多人也提出"痒点"的概念,但我认为就是故弄玄虚),进行深入分析后确定要写的主题。

但很多时候我们更容易陷入一个思维怪圈:

我们的用户特点是什么?

他们有什么需求?

这些需求里有我能切入的点吗?

……

妈蛋啊!我能写的点都已经被以前的文案大神们写过了啊!!!还特么能写啥啊!!!

特定内容如何发散更多主题--九宫格法

以前我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每次都非常纠结。后来我自费学习了很多文案培训的课程,在学习的基础上慢慢改进撰写医疗文章的技巧。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如何确定文章主题的好方法--九宫格法

举个例子:

用户:人群

产品: 某慢性管理app

在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将九宫格填满,这里做案例只填3个空格。在填写完成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匹配了。

咨询医生 药店资源=主题: 糖尿病医生都喜欢开什么药?

咨询医生 病友论坛=主题: 糖尿病病友亲身经历,上海最(靠谱/坑人)的医院有这些!

血糖检测 专家资源=主题: 冯医生告诉你,这些血糖指标我们都误读了!

……

用这种方法思考是不是更好确定文章可以写的主题了?

特定的主题如何产生更多内容--思维导图

这个时候有医学背景的人有很大优势,因为他们系统学过人体解剖、生理学、诊断学等学科,随便发现一个身体上的问题都能发散出一堆内容。不过这种发散都是散性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工具来梳理一下:

举个例子:颈椎

这是用思维导图软件做的思考流程,因为内容可以发散太多了,并没有太具体展开。我们可以写什么样的错误姿势会导致上颈段问题,也可以写针刀治疗更适宜哪种颈椎病,还可以写颈椎病都有哪些区别……

如果没有医疗背景的话,那平时要更多关注行业内相关科普文章,或者买一些相关医疗知识的书籍看看。医疗营销文案毕竟不是写论文,我们只要找到用户会感兴趣的哪些痛点来发散内容就可以了。

如果有些知识点实在叫不准的话,还是需要到网上去查找文献资料的,不能写错了。查文献遇到困难的话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能线上咨询的医疗网站去咨询医生,他们的回答一般都很靠谱。

把这篇总结的重点整理一下:

1、 九宫格法发散特定内容的更多主题

2、 用思维导图发散特定主题的更多内容

 网络流行语的核心层面是社会心态的传接。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网络语言》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网络语言》阅读原文:

 材料一:

 在当下,网络语言正铺天盖地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6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42%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现象严重,460%的受访者担心会污染汉语,519%的受访者直接建议,出台相关措施,保护汉语纯洁性。

 受访者中,80后占453%,90后占219%,00后占10%。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流行语有“萌萌哒”(508%)、“有钱,任性”(402%)、“屌丝”(397%)、“不作死就不会死”(262%)等。

 90后大学生吴桐平时喜欢流连于微博、微信等各大社交平台。她说:“这些词既俏皮可爱又犀利简练,让自己和同龄人交流起来更加自然和谐。即使是部分人认为粗俗的词语,用起来也很有意思,大家只是当口头禅随意使用,并无恶意。”

 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鸣生表示,网络的出现,丰富了现代语言的内涵和形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魅力,甚至创造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叙述结构。整体而言,这种现象是好事,既促进了汉语发展,又丰富了民族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满华说,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一样,精华糟粕同在。我们可以对语言的发展做一些有意义的推动工作,比如,及时发动民间和组织专家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更大规模的收集、释解和描写。这些工作,将有利于汉民族共同语更顺畅地新陈代谢、稳步发展,也能使更多普通百姓及时顺应母语日新月异的变化,甚至为其发展或多或少地做出贡献。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02月05日)

 材料二:

 年末,又到了网络十大流行语盘点的时刻。而前几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禁止使用网络流行语。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遂虎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属于新潮俗文化,具有自身的时髦性和浓烈的黑色幽默色彩。它不满足于旧有语汇的表达,通过‘断章取义’来截取、生发新义,真正的含义往往隐藏在表面字义背后——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放大了俗文化中原本存在的低俗、不雅成分。而油腔滑调、表达模糊、词义晦涩、语法不规范之类的问题,就成了这类语词与生俱来的‘皮癣’。”

 网络流行语难免泥沙俱下,为此,很多人认为,从这个层面来讲,广电总局禁止流行语进入广播电视中的规定,有其积极的意义。

 (摘自《法制晚报》2014年12月5日)

 材料三:

 网络流行语的核心层面是社会心态的传接。虽然公共话题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比不高,但却反映出网民对于国家公共议题的关注和理解。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期间,主席包容百姓吐槽“APEC蓝”的谈话,将政府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传递给网友,使原本的调侃表达经历变奏,获得体制内认可,强化了网友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情感类话题的词语仍是网络流行语的关键组成部分,人们需要新词语用以活跃情感话题。“小清新”、“女汉子”转生为“小鲜肉”、“暖男”,网络流行语不仅感叹着感情的无奈,也寄望着感情的美好。

 对于网络流行语与语言的规范性,近年来争论极多。更迭换代的流行语层出不穷,如同“行话”或“切口”一样表达着网络社群的自我认知,确立起独享的“私属语言”。

 传媒用词方面,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异形词规范可为明证,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见诸报刊之时,曾经“艾滋”“爱滋”同存并用,为避免“爱”而“滋”病,原卫生部将名称规范为“艾滋病”。

 教育教学方面,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素养的严肃培训,书面用语的规范是必须且必要的,应以“谨慎而不轻率”、“宽容但又严苛”的态度对待网络流行语。

 辞书编写方面,作为我国语言规范标杆的《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出版以来,历经改版,已经吸纳了诸多网络新词。2012年的第6版即收录了“雷人”、“宅”、“山寨”、“草根”、“粉丝”、“闪婚”等网络热词。同时也拒绝了“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或歧视色彩的词汇。

 不必将网络流行语视为断送中华文脉的洪水猛兽,宏观上无过分干预的必要,社会历史自然会对网络语言进行公正而有效的筛选。微观应用方面却不可置之不理,这无疑是避免部分网络流行语污染社会文化、保持语言规范与文化健康的关键。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02月14日)

 材料四: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继去年抛出“你懂的”,担任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的吕新华又在今年发出“大家都很‘任性’”的言论,再次成为引领今年两会会场的热门词汇。

 紧接着,中国国务院5日上午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面对2907名人大代表提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国国家主席当日下午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经济发展“也不能那么任性,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

 (中新社记者张子扬)

       《网络语言》阅读题目: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网络流行语的优劣及其备受争议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各领域是如何规范网络流行语的。(6分)

 (4)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谈谈广电总局与国家***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不尽相同的理由。你又是怎样看待网络流行语的(8分)

 

 《网络语言》阅读答案:

 (1)①优:既俏皮可爱又犀利简练,具有自身的时髦性和浓烈的黑色幽默色彩;(2分)

 ②劣:有低俗、不雅成分,油腔滑调、表达模糊、词义晦涩、语法不规范;(2分)

 ③原因:精华糟粕同在(“泥沙俱下”亦可);(1分)

 (2)①语言发展方面:丰富了现代语言的内涵和形式,既促进了汉语发展,又丰富了民族文化;

 ②公共话题方面:反映出网民对于国家公共议题的关注和理解,强化了网友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

 ③情感类话题方面:交流起来更加自然和谐,使情感话题更活跃,寄望着感情的美好;(每条2分,共6分)

 (3)①媒体应用:加强规范,力求统一;②教育领域:节制,宽严相济,谨慎而不轻率、宽容但又严苛;③出版行业:谨慎,认真筛选。(每条2分,共6分)

 (4)①广电局禁止网络流行语进入广播电视,是针对网络流行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状;(2分)

 ②国家***选用网络流行语,亲民,接地气,及时顺应母语日新月异的发展;(2分)

 ③可褒可贬,亦可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观点鲜明2分,说明理由2分。

这个不用自己选标签的吧。

在于发表者标出的题目,栏目就以什么类别的标签或是最接近的标签为你标上了,不用发问者操心。

我问的学习类和请教类或是感谢类的问题,都是这样,我没有自己纠结标签的。我发出后栏目以“生活”或是“学习”或是“理工”为我标上了。

找到自己关注过的公众号,找到自己想要查看的公众号,点击它,就可以看到这个公众号上发布过的所有的文章了:点击右上角的人头的标志,就可以去查看这个公众号发布过的文章了:通过上下滑动,我们就可以查看这个公众号上发布过的文章了,上下滑动,找到自己想要查看的文章,然后点击它,就可以阅读这篇文章了:我们查找自己关注过的公众号,阅读这个公众号的文章就完成了,非常的简单,只需要按照步骤操作就可以了。

这是今日头条下的不同的产品。

微头条就像我们每天写的日记。没有题目,文章也不限制长短,可以随意写,没有什么要求,也不需要审核。它很像微信的朋友圈,也像扣扣的空间,心情啊,什么的都可以发表。

头条号更像我们上学时的作文,需要有题目,头条号的文章题目是五到三十个字,而切不要涉及敏感的话题。文章也一样,而且要经过审核之后才能发表。

我个人就是这么两者的区别。

请您多指教,谢谢。

、内部渠道

内部渠道,即自身拥有的,也可以说是有版权的,别人无法轻易获得的。一般包括个人的经历、个人的作品、个人的思考。

1个人的经历

个人的经历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经历就是从事新媒体快7年了,这其中我做过生鲜电商、做过活动运营、做过广告文案,基于此产生的各种过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当类似的选题热点出现时,我就能够第一时间写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济,至少能写一些复盘文。

无论你在哪一行,你接触的越多,从事的越丰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毕竟,我们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举个例子,有一年回农村过年,大家都懂的,过年一般会去附近的庙宇看看。

从免费领福袋到最后99元一顶的莲花灯,很多人都付钱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样心甘情愿的付钱了呢?99的淘宝灯付了99,为什么还满脸开心呢?针对这个经历,我就写了一篇《农村套路深,他们是如何深谙用户心理,形成产品连线的》。

这就是个人经历,别人偷不走,很多时候,是你独有的!

2个人的作品

个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可以是你几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摄的一分钟抖音……

只要是你原创的,并不一定是拥有多少受众,获得多少荣誉,只要是你自身产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纸、一幅画,都可以成为素材。

我自己有个公众号,但是不对外开放,只有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关注,用来记录我所有的产出。

我写过“为什么插入微信的产品广告没有成交量”,“怎么让文章排得好看?关于微信编辑器的一点探讨”,“3小时涨粉近2万,我是怎么做微信公众号抢红包活动的”……

文章篇幅都不长,有时候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的思考,还会觉得有些幼稚,但这些都能成为现在的素材。

你仔细看,会发现每一行每一年,热点话题也好,行业焦虑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种思想的变化,或者写作角度的变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这称之为迭代更新。

至于你的其他个人产品,比如一幅画,简单的你可以写你绘制时的心情;复杂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选择,构图的框架,与行业产生关联。

像做新媒体的,就可以从一幅画引出新媒体文章排版时的色系构造。

当然,我们也不用活的这么累,只是当你有需要时,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种各样的作品。

为什么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为作品中总是会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给予你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3 个人思考

我这里的个人思考并不是指传统的思维,而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随意性,不故意为之。

比如我看电视,每当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开始胡思乱想,有时候是对剧情的改编,有时候会和剧中人物产生共情,真情实感很重要。

比如有时候我看妈妈那么辛苦,就会想为什么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时候觉得妈妈偏爱姐姐,乖的孩子总是受忽视,就会想,为什么人会有偏爱,我们对用户也会有偏爱吗?

这些想法并不是刻意产生的,大概是习惯成自然,我总会有乱七八糟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慢慢变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内部的素材总有一些狭隘性,一个人的思考毕竟有限,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搜罗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为四类:

社交类(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

社群类(豆瓣、知乎、贴吧、微信群、知识星球);

信息类(本地论坛网站、今日头条等、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类网站);

线下类(书籍、头脑风暴)。

1  社交类

我们先来说说社交类,我们生活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

微博是培养热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么,热点是什么,几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们最好给微博分一下组,这样的好处是,搜寻素材的时候能够提高效率。

然后多关注一下微博的热门话题,若是好几天持续上热搜,那么或许就能成为下一个热点。

像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特别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无声息,不过微博里的消息却熙熙攘攘,我就写了一篇《从长安十二时辰》,看IP营销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个热点,保证自己的输出。

不过对于微博,我觉得做民生类的新媒体可能收货会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时候,几乎一半的素材都来源于微博,哪里有消费矛盾,哪里有投诉侵权,哪里有路怒冲突……微博的时效性还是很强的。

另外,我们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关键词,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来。

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们常用的素材来源地。

微信作为一款亲朋好友间的聊天工具,你与朋友的对话中,就可以获得很多素材。

像前阵子闺蜜像我推荐《魔道祖师》的广播剧,我第一次知道了猫耳FM这个二次元的APP,从而去了解了Z时代,写出了《比《陈情令》更火的,是Z时代下的耳朵经济!》不管文章有没有得到发表,至少是对素材的一次运用和总结。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个大宝藏,同行间的消息、朋友间的感悟,要知道,对于新媒体来说,朋友圈就相当于你的用户群,是你能直接沟通到的用户,他们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来源地。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经做出了规模,有些微商泯然众人,这个时候,你就会想,拉开微商距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败了?为什么别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却一单都成交不了?

你看,这不就有很多可写的点了吗?

要搜集素材,抖音也是不可错过的,并不是说用抖音里的视频来直接作为素材,而是看抖音的内容。

不仅是新媒体,做活动的也可以经常从抖音上找到灵感。

像抖音的同款泡泡机、抖音的眼疾手快游戏,受到了各家活动运营的青睐,我们公司搞的了水嘉年华活动里,就都用到了这些。

如果想写的话,说不定还能写类似“我是怎么从抖音挖到策划的创意点子的”,“抖音里都藏着哪些行业的宝藏”为题的文章……

所以啊,刷抖音不可怕,毫无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抖音也能变成我们的素材库不是吗?

2  社群类

社群类主要是指个性较强,标签明显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于豆瓣、知乎、贴吧、微信群、知识星球。

豆瓣、知乎、贴吧其实类型都差不多,只是标签不同而已,知乎相对于较专业,话题也较多;豆瓣偏向于小清新;贴吧的各种声音较多。

你可以根据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热点帖子里找灵感。

比如你登陆知乎首页,可以看到类似“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怎样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的话题,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你写文章的选题

作为新媒体行业,有什么职场道理,职场黑话?作为运营者,怎么与用户建立平等互利关系,改变讨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写出很多了呢?

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那么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其实我们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来说,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个,每天会定时关注一下群消息,毕竟这也是素材的来源地啊!

大家的观点也好,讨论的话题也好,只要你发现有亮点,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这都将成为你的素材。

比如前阵子,在一个群里,大家谈论35岁会是什么样子?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篇,“新媒体人的35岁会是什么样”或者“35岁的新媒体人还活着吗”,你看,想要源源不断地写出文章来,是不是也不难呢?

3  信息类

信息类比较好理解,以主要获取信息为主,包括但不限于本地论坛网站、今日头条等、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类网站等。

我个人经常看的除了微信公众号,就是今日头条,你会发现,如果现阶段流行什么,今日头条里的这类文章数量就会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热点的预测器吧。

微信公众号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内容,从标题到内容到底部的互动留言,都是你可以获取信息的地方。

另外,腾讯网、搜狐、网易、一点资讯……这些新媒体,也是不可错过的素来来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体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罗的核心便捷点。

这些渠道,或许在获取灵感上有所欠缺,因为当这些渠道发文的时候,代表你已经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我们要做的,是在平时的时候就注重记录和搜落,未雨绸缪总比临阵磨枪要好的多。

4  线下类

除了线上,线下类的渠道也不能错过,一般可见的就是书籍和头脑风暴。

像书籍,我经常会看一些专业上的书,你一旦看了一本书,至少你能写出一篇读书笔记,不是吗?像我前阵子看了《文案变现》,马上就写了一篇“如何让你的文案更值钱?读《文案变现》之感”。

我很赞同粥左罗老师说的,因为线上的渠道太公开太迅捷,所以书籍往往会成为我们彼此拉开距离的方式。像《影响力》、《引爆点》、《乌合之众》、《疯传》等书,里面的观点被各大作者引用,成为一篇文章的亮点。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不假。

线下还有一种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头脑风暴。

我还记得去年采访一个民宿的老板,聊天的时候说起如何引流的问题,讲到一个沉锚效应。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这次聊天,让我获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时候,顺便也开阔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

可见头脑风暴并非要在会议室一板一眼地畅所欲言,多接触人,听听别人的储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总结

列宾先生说过: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从内部渠道与外部渠道找灵感,确定选题,搜罗素材,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内部渠道:个人经历、个人作品、个人思考

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线下渠道

总而言之呢,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每天写点行业相关的小心得,虽然很难坚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后外部一些刺激你头脑的信息要及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突然想到的选题题目,都可以写下来。

希望我的小经验,能够给“不知道写什么”的新媒体运营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

1尽量用阿拉伯数字代替中文数字,但是注意“2个”、“2项”会显得有些奇怪。

2同一个词尽量不要在标题中出现两次。下边的例子,看一眼就头疼了。

3调整句式,把最精彩的部分放在开头部分。

4服务号需要格外重视推文第一条的题目,服务号推文头条是单独显示在用户手机通知中的。

5永远不要做标题党,题目尽量吸引人,但是内容必须是与标题贴合的,否则会遭到用户厌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73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