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悲伤的散文,加鉴赏

求一篇悲伤的散文,加鉴赏,第1张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夯豪肴サ谋秤啊N业ナ俏薹ㄖ�烙卸嗌倩厮�挥姓业轿摇S幸换匚易�诎�鞔灾校�鞔院苊埽�铱醇��挥姓业轿遥凰�桓鋈嗽谠白永镒撸�吖�业纳砼裕�吖�揖�4舻囊恍┑胤剑�铰拿H挥旨逼取N也恢�浪�丫�伊硕嗑没挂�叶嗑茫�也恢�牢�裁次揖鲆獠缓八SPAN lang=EN-US>——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罢。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礼拜日》《舞台效果》等。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祗室”和拜台。“皇祗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官、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祝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到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如司马迁、如老舍、如哈姆雷特……,那么“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变化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短篇小说散文及随笔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短篇小说散文及随笔集

作者:蓝色忧郁02

昨天的紫色

更新时间2009-2-3 21:38:54 字数:9563

 昨天的紫色

  文:蓝色忧郁

  夜深了,我坐在桌前盯着屏幕,思维就在这一刻困顿起来,不由自主的游离,你的脸渐渐清晰,虽然曾多次想要极力避免,然而不能写字的那一刻我明白,我确是又不小心的想起了你。

  1

  如今这狂躁且颓废的年代,回忆好像成了弱者的代名词,他们不屑于自身感情的细腻,常常习惯于将一切都毫无珍惜的挥霍,挥霍掉那些看似最不起眼的东西,殊不知,最不起眼才是最珍贵,最不起眼才是最留恋。

  终有一天后悔,于是便寻找刺激再次来挥霍我们的未来,仿佛只有炫彩的霓虹与震耳的音乐才能将我们伪装,伪装那明明的溃烂的心脏与悲伤的心情。

  悲伤,很多时候不愿承认,越喧闹的外表下就隐藏着越隐秘的悲伤,疯子似的扭动身体只为了证明我们还年轻,还有挥霍的资本。

  这样的生活,应该是腐烂的,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失去了伤怀感悟的品性,而又在无奈彷徨之下不得不与这个社会保持一点点的间离感,所有的这一切一切,最终使我们害怕回忆,回忆那些美好的人或事。

  于是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也算不清自己到底有多久没有再这样静静的坐下来想她了。

  想她,曾经一段时间以来的习惯,因为熟悉彼此的呼吸而让分开后的我无所适从,不是不能生活,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想她,还因为她是我第一个爱的人,第一个爱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

短文学网优美散文

短文学是一个原创文章的投稿网站,主打原创短篇文学,集伤感文章、情感日志、心情日记、散文精选、诗歌大全、经典语录,精美文章以及短篇小说为一体,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短文学网优美散文1

梅雨时节,雨约黄昏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梅雨季已经过半了,正是雨季最浓最欢地时候,犹如新出窖的酒也最为浓烈最为甘醇。蒙蒙细雨里醉了雨季,醉了心情,也醉了淡淡的乡愁。

土地早已被雨水浸润的湿润饱满,如行走在雨季丰满俊美的**,一回眸,撩掉了醉汉的眼球,是夜,说不定会长出一株苗来!

临近黄昏,雨水依旧扬扬洒洒地不紧不慢地斜斜地从天而降。这时的人,或已经回家,聊观细雨霏霏,解一方风情;或在等雨偶停时,见缝而逃之夭夭。黄昏的雨,要么淋湿了衣衫,要么淋透了心情,要么还有场无可奈何地约会。

绵绵不断的连阴雨,是梅雨季特有的景色。情愫易生,如藤如蔓。

老街深巷的地砖和墙面,都湿漉漉地黝黑发亮,在雨水的淋漓中愈加感到忧郁。如泪流满面的老妪,在独自倾诉花样年华时百媚千娇的风情!

路边的花草娇艳欲滴,嫩绿得如翡翠般可人,吹弹即破。树叶也饮饱了绿汁,滴落下一汪碧水。雨打海棠,绿肥红瘦,静立一隅,一颦一笑足以倾城。

黄昏,永远都有首唱不完的歌。尤其是在这寂静如水的时分。一壶酒,一盏灯,一碟菜,静等知己或爱人,在黄昏之时,如雨而约,款款而至。静静地听,听雨轻轻落下声音,落入凡尘,落在青涩的梦呓,随花悄悄地绽放,如支清远的笛。

“少年听雨在歌楼……中年听雨在客舟……晚年听雨僧庐下……”。三段人生,三种心境。

青山如黛,绿水如墨。氤氲的气息于山顶盘绕升腾,“半山半水半云烟”。云烟中若隐若现的山寺,梵音袅袅,闭目于萦绕的香雾中,心如止水已无杂念。徜徉于黄昏时分如烟如雾亦如梦般的细雨里,不为来世只想今生有你!

梅雨时节的雨有天生般的忧伤,忧伤如霉,如飘泊的萍。伫立雨里,功成名就又怎地?带着所有行囊,回到出发的地方,把疲惫的心泊下。

“人约黄昏风约雨”。

心情空寥如烟,无牵无绊,思绪飘浮摇曳,如细雨迷蒙般虚无飘渺。

伴坐,斟酒,雨未见止,浅尝而品。

烟雨蒙蒙,竹影婆娑,阶上青苔了。依窗听雨,拥衾入梦,微醺凝视着。

梅雨时节,风约雨至,愁跟雨来,雨约黄昏深处,只为最初的相遇!

暗夜是最好的保护色,暗夜是梦的故乡。他想,这句话对于自己来说也许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他自己本就像那暗夜里独行的萤火虫,唯有借着夜色的保护,他才能看到自己身上那些许微弱的光芒仿佛在随着心剧烈地跳动着。

夜色中那一颗鲜活地心,是如此地不羁,似要越出胸腔,奔向浩淼的苍穹。最后融入漫天的星辰。谁又能想到它在白天的阳光下是那般的萎靡。连带着它的主人看上去也是萎靡不振的。他想,自己终归是属于黑夜的,因为他的心已经告诉了他。

没人知道他是如此地惧怕阳光,他偶尔会想,也许是自己太懦弱吧。在灿烂的阳光下,心竟会变得无比地脆弱,仿佛一个不注意就会碎裂开来。以至于他会下意识地掩藏着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欺骗也好,自欺也罢,努力保护着那颗脆弱地心,日复一日地满怀期待着盼望着黑夜快些来临。

短文学网优美散文2

暗夜谁家的灯火阑珊

暗夜是单调的颜色,却能折射出世间最柔软地画卷。铺陈开来,大抵是梦里的灯火阑珊,模糊而又温柔。一次次盘活了萎靡的心。温润了被阳光刺痛的`双眼。他想,白日里那些阳光再明媚再艳丽也不过是让自己失去保护无所遁形的罪魁祸首罢了,仿佛赤裸裸地置身于台上,任人指指点点。

站在楼顶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熙熙攘攘的街道。充满了嘈杂与喧嚣。这是太平盛世下的繁华,万丈红尘中处处透着人间烟火。他向来不喜欢热闹,所以总是远远地看着,呆呆地看着,有时会伸出手,仿佛想要确认这一切的一切都跟自己无关,又像是想要抓住些什么,难以自拔地眷恋着,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是最鲜活的。因为梦仿佛就在身边。而心无所顾忌地畅游在天地间!

他又想起了那个莫名的梦,那个抓不住,看不清。却又时时萦绕在心间的梦。喜欢这样远眺夜景,也许是因为梦里梦外都有着灯火阑珊。

他不想去回味梦中那些白日里的场景,还有阳光带给自己的恐惧。同样地,他从未忘记那处灯火阑珊。绝世而立,温柔的光芒驱散了无边的黑暗,赶走了心中莫名的恐惧,还有那道模糊的声音,透着无边的暖意,安抚了他瑟瑟不安的心,指引着他一步步走出绝境。梦里的他始终浑浑沌沌。

直到最后的回首都未曾看清那一灯一影,甚至来不及说一声谢谢。便如烟花一般地散去,像是从未出现过一般。只不过他心中从此便多了一道莫名地眷恋。也因此爱上了黑夜,爱上了灯火阑珊。

他不知道自己是何时来到这闹市中的,直到眼前闪烁的霓虹灯将他拉回了现实。他才惊觉自己心中的执念竟是如此的强烈,梦里的场景似是而非,根本无处找寻。但似乎也唯有在这嘈杂的闹市中,他离那处灯火阑珊才能更近一些,因为梦里两者之间的距离看上去是如此之近。就像水中的明月一般伸手便可触及。

就这样漫无目的走着,离开闹市,走向无边的黑暗,直到远离喧嚣,在失去影子的地方停下脚步,淡漠的目光扫过远方的万家灯火阑珊。这里便是梦与现实的界限,他忽然回首,这是一场不关风月的回首。目光掠过无边的黑暗落在某处虚空。如此相似的场景,像是被抖落灰尘的记忆,终于变得清晰。他记得!远方的黑暗中藏着光明,那是一处灯火阑珊,是萦绕在心间的一灯一影一场梦。

  我也很喜欢周国平的

  刚开始看建议不要去看他的散文集 这样会看着看着会厌烦 而且带着哲学的 不容易懂

  建议你先看看他的随笔 都是经典语录 文字特别优美而且引人深思例如《风中的纸屑》

  薄薄的一本 会带给你无穷的体验与共鸣 等喜欢上了他的文风 熟悉了那这文字感觉再

  系统的看把吧 情感体验的建议看看《爱情的容量》我个人特别喜欢

  如果时间不多建议看《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

  下面是他的所有作品

  《苏联当代哲学》(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散文集《安静》

  散文集《守望的距离》

  《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 《尼采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 著:

  《诗人哲学家》(主编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著:

  《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著:

  《尼采与形而上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译:《谢林传》(合译),商务印书馆。

  1991 著:

  《忧伤的情欲》,四川文艺出版社 。

  1992 著:

  《人与永恒》(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个人生》,四川大学出版社。 散文集《各自的朝圣路》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赏》,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台湾林郁工作室。 《只有一个人生》,台湾林郁工作室。

  1993 译:

  《理性边缘的哲学——尼采论哲学之源》,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4 著:

  《今天我活着》,安徽文艺出版社。 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著:

  《迷者的悟》,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著: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广东教育出版社。 《爱与孤独》,天津人民出版社。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联合编著),三联书店。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东方出版社。 《周国平文集》(1—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手迹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湖南文艺出版社。 《对世界的认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偶像的黄昏》,光明日报出版社。 《悲剧的诞生》,华龄出版社。

  1997 年:

  《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周国平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散文》(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精神的故乡》,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精神的故乡》,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 年:

  《周国平哲理美文》,广东人民出版社。 《周国平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散文二集》,东方出版社。 《人生圆桌》(主编和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周国平小语》,广东人民出版社。 《人生哲思语编》,现更名为《人生哲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与永恒》,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人生圆桌》(主编和合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悲剧的诞生》,台湾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年:

  《安静的位置——周国平散文生命感悟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周国平图册(20张) 《爱与孤独——周国平散文情感体验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朝圣的心路——周国平散文灵魂守望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典的理由——周国平散文读书趣味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另一种存在——周国平散文写作情怀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用之学——周国平散文哲学家园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街头的自语——周国平散文人间随笔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由风格》(与崔健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享受生命》,浙江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文集》第6卷,陕西人民出版社。 译:《悲剧的诞生》(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海南出版社。 《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 《灵魂只能独行》,海南出版社。 《爱情不风流》,海南出版社。 《智性时光》,海南出版社。 《风中的纸屑》,海南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台湾上游出版社。 译:《疯狂的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守望的距离》(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 《妞妞》(日译本),日本PHP出版社。

  2004 年:

  《各自的朝圣路》,北岳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的心灵自传》,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修订本),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5 年:

  《周国平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灯灯亮了——我的女儿妞妞》,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周国平哲理美文》,吉林文史出版社。 《人生哲思录》,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

  《人与永恒》珍藏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闲情的分量》

  2009年:

  《最合宜的位置》作家出版社;《周国平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新作:

  《宝贝,宝贝》凤凰出版集团 《生命的品质》长江文艺出版社

  其中我最喜欢《妞妞》,很感人

短篇小说散文及随笔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昨天的紫色

文:蓝色忧郁

夜深了,我坐在桌前盯着屏幕,思维就在这一刻困顿起来,不由自主的游离,你的脸渐渐清晰,虽然曾多次想要极力避免,然而不能写字的那一刻我明白,我确是又不小心的想起了你。

1

如今这狂躁且颓废的年代,回忆好像成了弱者的代名词,他们不屑于自身感情的细腻,常常习惯于将一切都毫无珍惜的挥霍,挥霍掉那些看似最不起眼的东西,殊不知,最不起眼才是最珍贵,最不起眼才是最留恋。

终有一天后悔,于是便寻找刺激再次来挥霍我们的未来,仿佛只有炫彩的霓虹与震耳的音乐才能将我们伪装,伪装那明明的溃烂的心脏与悲伤的心情。

悲伤,很多时候不愿承认,越喧闹的外表下就隐藏着越隐秘的悲伤,疯子似的扭动身体只为了证明我们还年轻,还有挥霍的资本。

这样的生活,应该是腐烂的,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失去了伤怀感悟的品性,而又在无奈彷徨之下不得不与这个社会保持一点点的间离感,所有的这一切一切,最终使我们害怕回忆,回忆那些美好的……

篇名:雨韵

体裁:散文

作者: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H2O汽态物,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每逢雨天,公园里少了游人,街道上少了行者,连两旁的树木花草,都因为雨滴的洗礼而流露出它的灵性。树更绿了,花更鲜了,就连街道和公园的石头,都在雨洗之后,裸露出它的生命花纹。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人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

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

老人又说:“天一起风,那水珠儿就看不见了。”

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儿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儿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但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没有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在惊涛骇浪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或许就,不会在地球上诞生。难道不是吗?!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儿在雨中的动态进击,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快乐。因而,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形上去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宇宙的万物之中,它还有着极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没有肤色与人种之别,没有国界的樊篱,也不受各种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愿意到哪儿去潇洒,它就随着云影去了,并在那儿的天空织成雨后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给高山编织银冠,给大地献出冰川。 看到“雨韵”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了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影片《雨》。那部纪录短片没有任何情节,只是以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为背景,记录了下雨的整个过程,各种富于造型美的画面被剪辑成了一曲大自然的视觉音乐,在那部短片中,尤里斯·伊文思强调影片的记录功能,只是呈现出雨的外在形式美,而杜绝介入人的主观情感。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雨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是诗人墨客频频观照的对象,但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总是裹挟着作者的情绪、情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雨的诗词,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南宋间人蒋捷的《虞美人》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关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随着生命体验的变化,不同的心境下,同是雨天,却造就了不同的情境。在这篇《雨韵》中,作家从维熙笔下的雨也灌注着他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这篇散文的题目中的“韵”字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动听的声音,其二是情趣。读罢全文,我们会知道作家无疑是侧重后者的。

在开篇,从维熙先生就说“雨”这个简单的汉字竟包容着人生四季。接着,作者用新鲜的比喻,以雨的不同形态与人生的不同阶段作比,论证了此观点。而且,作者还体味到在雨中回忆人生往事,别具“境界”。如此的体悟非饱经世事且敏感善思之人所不能道也。

接着作家以记叙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雨中写意画,我们仿佛看到:那位慈爱的老者撑着雨伞,眼睛里流露着嗔怪的神情。那个孩子咧着嘴开心地笑着,有雨珠从他额前的发梢上滑落。那只可爱的小狗甩着耳朵,抖落身上的雨点,并不时抬起头来叫上两声,仿佛是配合着孩子的笑声。这样自然生动的记述触动了我的生活体验,一股暖意在我心头氤氲而起。读到此处,恐怕你也会心地微笑了吧。作者之意不仅在记述事件,而且更意在倾听雨之“韵”,雨能锻炼人的勇敢品质,那次雨中撤欢,对孩子来说会永远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影响他的一生。

在最后一段,作者用了极其优美的抒情笔调赞美了雨的“博大的胸怀”,写出了雨的“灵性”。“雨丝,从其造形上去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乐章。”从这些优美的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的雅量高致。与其说作家赞美的是雨的“灵性”和“胸怀”,不如说赞美的是作家所欣赏的那种深沉的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雨”,已经不再是自然界中的物象了,因为作者情感的投射,它成为了一种“生命心象”。

这篇散文综合运用了议论、记叙、抒情三种笔法,此所谓“形散”,此三种笔法又围绕着“韵”字,化若无痕地融会一体,交织成一首深沉而又不失活泼的交响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有意境”的诗词时说,“大家者,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我想,用在此处评价从维熙先生的这篇《雨韵》,亦是十分精当的。

说来也巧,读到这篇关于雨的文字时,窗外正落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这是春天的第一场雨,侧耳谛听,窗外犹如几个小女孩儿光着脚丫跳绳。读书是需要心境的。打开窗子,深吸一口潮湿的泥土的气息,心境变得如此舒坦安宁,这时,读到这篇感情质朴真淳、文字洒脱清新的文章,真是一种幸福。 从维熙,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县代官屯。十九岁开始发表散文、小说。至今已出版三十一本文学著作,长篇代表作有《北国草》、《断桥》、《鹿回头》,纪实文学代表作有《走向混沌》。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曾获全国第一、二、四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雪落黄河静无声》和《风泪眼》分别获《中篇小说选刊》第一、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和荣誉奖。以丰硕的创作成就被编入《世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年轻时曾任教师,后任北京日报记者、编辑。18岁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小说散文集《七月雨》,1956至195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1957年反右期间,因其直言被打成右派分子。1979年平反后重返北京文坛。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北国草》、《断桥》、《酒魂西行》、《逃犯》、《裸雪》、《龟碑》,以及中篇小说集《远去的白帆》、《驿路折花》、《雪落黄河静无声》、《死亡游戏》、《牵骆驼的人》同时作者以火山喷发之势,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文学短论等作品。1995年《从维熙八卷文集》问世,2000年作者回眸右派劳改生活的长篇纪实文学《走向混沌》三部曲出版。作者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40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