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心理分析与情感世界的内容简介

红楼梦人物心理分析与情感世界的内容简介,第1张

表面上看,黛玉是一个敏感而孤傲的人,容不得别人的轻视,因此爱使小性子;深层次看,黛玉对爱情没有安全感,一旦感觉失去宝玉的关注,就会焦虑不安;进一步看,黛玉爱情焦虑的根源是其内心深处无法克制的自卑感,为了补偿心中的自卑感,她需要不断寻求宝玉的关注和体贴。事实上,最轻视黛玉的恰恰是她自己。

尤三姐的这种刚烈人格,往往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原则性,但容易刚烈过头,冲动之下鲁莽行事。面对柳湘莲的猜忌,她焦急、失望,甚至绝望,但她依旧不辩解、不纠缠,以极端行为血洗自己的清白。明明可以有很多选择,尤三姐却偏偏选了绝路,让人为之叹息。有时候,压力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人通过主观认知强化了事件的消极性。

宝钗最有力的武器,即是她周详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沟通能力,这是身为贾府媳妇所必备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宝钗将这种能力发挥得游刃有余。宝钗识大体,做得面面俱到,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或许她走了最迂回的路来赢得自己的爱情,但她的选择无疑是最现实的。宝钗不是爱情的胜利者,但她在世俗婚姻中协调家庭关系、维护家庭成员的表现却是值得借鉴的。

探春与生俱来的庶出身份,一直是她心底最深的痛。探春对赵姨娘的母女之情,因封建社会的嫡庶制度而被剥夺,再加上赵姨娘自身不着调的言行深深刺激了探春的自尊心,使她下意识地对这位生母产生了反感和恼怒。庶出的身份和粗鄙的生母,成了探春自卑的烙印,抹之不去,且为之深深束缚。自卑感越强的人,寻求心理补偿的愿望越大,因此探春形成了少有的期男心理,在脂粉气息严重的大观园内,探春的形象显得干练而英气。

湘云虽然乐观洒脱,但她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算得上悲惨。然而,她依旧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天性,没有悲命运之不公,哀世事之烦扰,而是在失意中寻找如意,在清苦中寻求乐趣,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意义。

阿廖莎

特色之处:一部展现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一代新人成长的自传体杰作。

故事梗概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主题思想

作者在小说中真实地记述了自己童年的苦难历程。反映了当时俄国旧社会小市民阶层的风俗人情。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俄罗斯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鞭挞了小市民的罪恶灵魂。作者提出了应该要把唤醒民众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权利。同时作者在书中也让人看到新的一代人如何在旧的基地上破土而出,并且显示了他们强大的生命力。它唤起人们对光明生活必然取代黑暗生活的希望。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阿廖沙:他的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他不向丑恶势力屈膝,坚强而善良,勇敢而自信。他在“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艰难地生活着,身边那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并不能压倒和毁灭他,这体现了他的坚强和勇敢;他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会感到难以忍受,这说明了他善良的一面;母亲的再婚,使得他很孤僻,但也增强了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生活的困苦并不能使他退却,他总是坚强地生活下去,他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走向光明。

外祖父:他是俄罗斯小市民阶层的典型。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他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生了场大病;他非常贪财,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卡什林是小说中丑恶势力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外祖母:她的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的艺术形象之一。她善良、乐观,心里充满了无私的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信仰的上帝是与人为善的。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常常讲给阿廖沙听,她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的心灵,阿廖沙说道,“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文学艺术特点

《童年》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其主要表现手法是革命现实主义。作者以高超的技艺,反映了俄国当时小市民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征,鞭挞了小市民卑鄙灵魂。同时也让人看到新一代人如何在旧的基地上破土而出,并且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作品以主人公阿廖沙成长过程为主线,以阿廖沙在外祖父家里的生活经历为背景而展开故事。其艺术风格显示了作者在新时期创作的种种特点。相当出色的景物描写,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细腻的心理剖析和凝练而质朴的笔法等方面都完全可以同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及阿克萨夫的《家庭纪事》等作品相媲美。

水观怡然会给生命注入一份活力与生气,使人从痛苦、贫困、难堪的处境中超拔出来,乐观怡然是生命保鲜的最佳良药。

一位年逾七旬的诗人,他告诉我这一生他有很多年轻貌美的异性朋友,她们都是些活泼可爱的姑娘。在他保留的像册中,我看到一张张青春无邪的微笑,就像置身在大自然的鲜花绿草之中。

“在逆境中,是她们告慰了我这颗行将衰老和绝望的灵魂。”老诗人鹤发童颜,目光中闪着睿智的光。“我对她们的迷恋是一种圣徒对自然天性的崇拜,是对虚伪人生的逃避,是对衰老与死亡的抗拒。”

苦中作乐不是自我麻痹,不是消极退却。如果大家都不那么锋芒太露、以牙还牙,多一些理解、尊重,世界也就不会被扭曲。流沙河曾写下:“我们将平分欢乐与忧愁,在眉间看出对方的心事……”

“欢乐的贫困是件美事!”我们都得感谢伊壁鸠鲁老先生说出了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

一个人是可以既征服着困难,又生活得很快乐的。有人曾经问过一些饱受磨难的人是否总是感到很痛苦和悲伤,有的人答道:“不是的,倒是很快乐的,甚至今天我还有时因回忆它而快乐。”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从心理上战胜了磨难,他从磨难中得到了生活的启示,他为此而快乐。西贝尔认为:

(1)为今天,我要快乐。正如林肯所说的:大部分的人只要下定决心都能很快乐。

(2)为今天,我要让自己适应一切,而不能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欲望。

(3)为今天,我要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我要多运动,善加珍惜,不损伤它,不忽视它,使它能成为我争取成功的好基础。

(4)为今天,我要加强和提高我的思想。我要学一些我还没有的东西。我不要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我要看一些需要认真思考、集中精力才能看的书。

(5)为今天,我要做三件事来锻炼我的意志;提高我的修养;为别人做一件好事;做两件我并不想做的事。

(6)为今天,我要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外表要修饰,衣着要得体,说话、行为文雅,不在乎别人毁誉,不挑剔别人的行为,不去干涉或是教训别人。

(7)为今天,我要试着只去考虑今天的事,不去妄想把一生的问题都在今天解决。因为我虽然可以一天工作12个小时,但如果一辈子这样去做,就会吓坏了我。

(8)为今天,我要照计划去做每一个钟点的事。也许我不会完全照着去做,但至少我可以免除两个缺点:过分仓促和犹豫不决。

(9)为今天,我要为自己留下安静的半点钟,轻松一番,并充满幻想。

(10)为今天,我要扫除恐惧。尤其是不要怕快乐。我要去欣赏美的一切,去爱,去相信我爱的那些人会爱我。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会因为许多事情而引起无限感触。你常常白天一言不发地皱眉凝思,晚上莫名其妙地泪水洗面。究竟为什么你自己也搞不清楚。直到有一天皱纹悄悄爬上眼角,你才顿然领悟到:自己过去之所以从未快乐过,关键在于总把逝去的一切看得比实际情况更好;总把眼前发生的一切看得比事实更糟,总把未来的前景描绘得过分乐观。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于是便钻人“庸人自扰”的怪圈里了。

这里,不妨告诉你由忧愁转化为快乐的32字诀:

1.摒弃自卑、充满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当我们试图摆脱它时,便容易陷入好高鹜远的境地,所以自卑往往是忧愁的总根源。一个快乐的人,并非完全没有自卑的时刻,而在于他能把握自卑,不轻易受它驱使,而是利用它为原动力,使自己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悲观者说:“蔷薇有刺。”而乐观者则说:“刺里有蔷薇。”一个小小的语序之差,道出了优愁和快乐的本质所在。

2.自娱自乐、自得其乐

当忧愁困扰你的时候,寻找一些理由来感谢自然的神奇和造化的伟大,你会感到一种难以言状的快乐溢满整个心胸。“啊,清新的空气,和馨的晚风,给我的躯体注入了伟大的生命之力!”你还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优美的抒情诗、抒情散文,大声郎诵,或配乐吟唱。

3.顺应自然、表露情感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许多特殊的片刻,也就是情感高涨的时刻,不要窒息感情,要表达出来。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在大街上奔跑跳跃;拥抱一个从未拥抱过的朋友,由衷地祝福别人的成就;在球赛中大声欢呼呐喊;冲进滂沱大雨淋个痛快……总而言之,恢复你童年时可爱的品质——对什么都有反应,那么快乐就会很快降临你的身上。

4.潜心入静、宁神除烦

气功、瑜伽已被心理学家、保健学家们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到了“宁神除烦”的印证。潜心入静之时,人的生理机能处于有序状态,意念的引导诀语默诵,实际上起到了“心理反馈”的作用。

那么如何使自己更加乐观怡然呢这里提出几点,愿意和大家共勉:

(1)乐观强制法。四下无人之时,不苟言笑的你可以强迫自己高兴起来,吹吹口哨哼哼歌,相信你会真的快乐起来。

哈佛大学心理学威廉斯教授的意见:“情感似乎指引着行动,但事实上,行动与情感是可以互相指引,同时并作的。因此,当你不快乐的时候,你可以挺起胸膛,强迫自己快乐起来。快乐并非来自外力,而是得自于内心的心境。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

(2)保持精神的高贵气质。快乐与否并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财富。赚很多钱的人,有的可以笑口常开,也有的萎萎缩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为什么会如此,答案是他们保持的心境不同。你要时时把自己想像成有才干,有利于社会,不为一切世俗(包括钱财)所囿的自由创造者。这样,即使你是街头的补鞋匠,也会比好莱坞里月收入十万美金的名伶更快乐。

(3)快乐来自于发现与创造。推销怪杰巴赫有个有趣的建议:在你心目中确定一个你喜欢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勇往直前,不可稍移。当你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你所喜欢的事业上时,在往后的岁月中,你会发现,你所渴望的机会,一个接一个你都掌握到了。这就像珊瑚静止于水中,而它所需要的微生物却不断送上门来。

一个有确定目标的人,其他一切干系他的烦恼之物都容易脱解开来。

传统女人习惯于咀嚼身边小小的悲欢,却常常脸上没有了超然的乐观。现代女性要豁达得多,她们的微笑是创造的冲击波,当你和她活在一起,只要心摆在目标上,总会有收获;在她目光的激励下,你不知不觉地会把头抬起,扬起你深锁的双眉,你感觉到自己就是明日的主宰。

乐观主义是指作为一种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认为理想终将成为现实,善终将战胜恶,正义终将战胜非正义。与“悲观主义”相对。源于拉丁文optimus,意谓“最好的”。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

在伦理学说史上,主要指对道德进步和道德的社会作用所持的乐观态度和理论。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主张乐观主义。儒家认为人通过修养和教化,在现实人生中可以达到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荀子谓“积善成德王夫之谓“性日生而日成”,都认为通过人与自然的交往,能够培养人的德性,获得道德上的自由。

洪秀全、谭嗣同和孙中山等受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坚信美好的“大同世界”必将到来。康有为著《大同书》,认为只要靠人们扩充仁爱精神,就能达到“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大同社会”。

扩展资料:

技术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技术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虽然技术乐观主义源远流长,远在上古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确信技术会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优美,并把人类的制造活动分为“教化技艺”(如医疗和教学等)与“构造技艺”(如钱币、轮船、房屋和雕像等)两种,称为亚里士多德主义。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技术乐观主义却直至19世纪才最终形成。

-乐观主义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乐观者和悲观者态度不同:

悲观者:真可惜,只剩下半杯水了!

乐观者:真幸运,竟然还剩半杯水!

两个推销员到非洲卖皮鞋,他们到了一看,当地的居民都是赤脚不穿鞋,于是两人向公司报告消息:

悲观者:这里的人都不穿鞋,没有市场。

乐观者:这里的人都没鞋穿,市场巨大。

相较于不能改变的过去,乐观者更能积极思考,关注当下拥有的资源有优势,努力寻找未来存在的可能性。

诗人艾青在《火把》诗中写道:我很乐观,因为感伤并不能把我们的命运改变。

乐观者和悲观者的不同,从根本上来说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相比悲观者,乐观者坚信命运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的。乐观者会悲伤,却不会沉溺于过去无法自拔,即使身处劣势,也能心怀希望,积极行动。

乐观是精神的充盈,而非物质上的满足。乐观让我们能够怀着感恩的心看待自己拥有的一切,更加珍惜当下,从而发自内心地感激。

这里分享一个我曾经听过的故事。

小男孩本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本应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在左右,于是用物质来满足代替情感的陪伴。本能得到昂贵的玩具、最新的游戏机,却无法拥有快乐和满足。

15年后,本在事业上功成名就,内心却愈加失落和空虚。就像他从童年起一直经历的那种感觉。本试图通过购买更多更加昂贵的东西填补这种空虚,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快乐稍纵即逝,内心的空虚却越来越严重。他开始指责身边的朋友、家人,将自己的不快乐归咎于他们。最终,女朋友也离开了他。

本质上来讲,本童年时父母的行为和成年后本的行为,是用物质来填补情感和精神的缺失。物质的满足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却无法让你拥有长久的幸福感。

单纯的物质满足不仅会导致心理失衡、幸福感缺失,甚至人际关系也会出现问题,就像本的女朋友最终也离开了他。

本非常痛苦,他急切地想要找到原因。

几周后,本得到了一个被派去印度出差6个月的机会。本以为新的环境可以改变自己糟糕的处境,但是到了印度后,他又开始抱怨当地糟糕的居住环境、嘈杂的人群、看不懂的标识。直到阿扎尔带本去了一个让他终身难忘的地方,本才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拥有的的一切是多么幸福。

本和阿扎尔一起去了本地情况最糟糕的贫民窟。在那里,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路上的孩子无家可归,但是他们会露出微笑,只要有人给他们一个棒棒糖。看到这极为贫困的情景,本很感激他生命中拥有的一切。

在这里他看到一些家庭非常快乐,尽管他们很贫穷,但是他们仍然能感受到幸福,是因为物质的贫乏并不影响他们他们拥有乐观的心态。

快乐不是物质带来的,而对生活持有的乐观心态,反而使得人们即使身处物质贫乏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对生命中拥有的一切感恩,并坚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如果你还在因为堵车或者手机忘记充电这样的小事就感到愤怒,那么在发火抱怨之前,请花一点时间感恩:至少自己生于和平的国家,有手可以工作,有脚可以走路,心脏正常跳动,有片瓦遮头,三餐足以果腹,也值得爱与被爱。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遭受了全球性的病毒危机,而在疫情下仍然保持乐观的中国人,也向世界展示了我们面对苦难时依旧积极的态度。

新冠肺炎来势汹汹。自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各地疫情频发,人心惶惶。医护工作者在疫情严重、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依然不忘初衷,牢记使命,即使是在春节这个和家人团圆的日子里,也毅然选择奔赴抗疫前线,坚守岗位,成为最美逆行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2月21日,安徽宿州灵璧县人民医院备用医院终于迎来了好消息:6名新冠肺炎病人治愈出院。2名医护人员为表庆祝,开心地在医院门口跳起“四小天鹅”,姿势呆萌可爱,不禁让人动容。

身处防疫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每天不仅要面对繁忙紧张的医护工作,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在生死面前,她们仍充满爱与希望,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痛苦,用乐观去感染每一个人。

威尔科克斯说过,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是真正的乐观。

疫情期间,为了防止病毒传播,大家响应号召,自觉居家隔离。为了消磨时间,国人创造出了许多“居家活动”,比如:坐在窗户边,画正字记录楼下经过的人和车;每天在阳台上换着花样和爱犬“自由搏击”;组织家里人,用家里的物件儿一本正经玩套圈游戏;带领家人在家进行“客厅-厨房-卧室”一日游;对着鱼缸垂钓……

在这个史无前例长期被隔离日子里,中国人在枯燥的生活中创造乐趣,用乐观驱散疫情下恐慌的阴霾,用豁达展现出对抗病毒的力量。

这也是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赋予我们的力量。

乐观并非是对现实视而不见,进行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乐观也不是安于现状,止步不前的借口。

真正的乐观应该是在认清现实后,依然能积极采取行动。

这里讲述一个在头条号@自拍中讲到故事,关于一个普通人是如何与家族百年遗传病史进行抗争的个人事迹。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张戟,他患有一种进行性肌肉萎缩,表现为四肢无力、肌肉萎缩,最终致残,引发各类疾病。这种病不会立刻夺去人的性命,但会让人一辈子都在痛苦中煎熬。

张戟喜欢读书,但是由于行动不便,他无法将二楼的书搬下来。于是他用口袋把书装起来,扔到一楼,再下楼捡起来。

他大学时期在笔记本扉页上留字:“我战斗了、苦恼了、流浪了、创造了、什么时候又要为战斗而复活罢!”

39岁时,由于病情加重,张戟不得不坐上轮椅,同时身患很多慢性病,做了七次全麻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戟依然努力工作,拿到了公司的诸多奖项,最终争取到了“在家办公”的权利。

你看,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命运就不会放弃你。 张戟用自己的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好日子要过得有品位,坏日子要过得体面。”张戟的外公曾说过。”要坚持,不会永远是这样的日子。“这些话让张戟受用终身。

苏格兰哲学家卡莱尔曾说过: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

乐观不应该只存在于心理,更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或者说,在生活中表现出乐观的言行,才是反应我们积极心态的正确方式。

因此,与其说一个人拥有乐观的心态,倒不如说他拥有乐观的行动。

心理学研究发现,态度往往不能决定行动,反而是行动有时候决定了我们的态度。人们总是会为自己的懒惰和拖沓寻找各种借口,也因此不会采取积极行动。所以,我们应该用行动去改变心态。当身体开始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你的心也就慢慢沉浸其中了。

因此,当你还在犹豫是否要去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先强迫自己读5分钟,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你读了不止5分钟。

想改变心态,先改变行动。

乐观是一种永远饱含希望的精神状态,是用身体破除前进路上的壁垒,是于绝望中寻找希望,引导生命自己找到蓬勃发展之路。

乐观并非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在正视现实的残酷之后,仍然有拼尽全力去改变命运的勇气。

达尔文说:”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乐观,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诠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5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