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及教案,第1张

#一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2、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知道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小猴子下山图:自己画出)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小猴子下山都来到哪些地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演示文稿图。

 点击鼠标:(1)玉米地图

 点击鼠标:(2)桃树底下

 点击鼠标:(3)瓜地里

 点击鼠标:(4)树林图(有小兔子)

 点击鼠标:(5)电脑出示上述四幅图。

 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分句读读课文,请同学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

 电脑出示:

 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4、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教师引读,以问促读。

 5、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

 “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

 6、师: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7、结合插图理解“掰”、“扛”表示动作的词语。①可让学生带头饰用动作表演一下。其他同学当评选说说他们哪表演得好哪表演得还不够。②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8、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学:(电脑出示思考题)

 (1)自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什么?

 (2)完成填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3)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红、扔、摘”这几个词,可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两个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这一段。

 2、结合上述思考题小组进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

 4、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于是就扔了玉米,去摘玉米。结合观察图画,如猴子的神态、心情,让学生体会猴子非常高兴的心理,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内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结合上面的四个思考题独立学习这段内容。

 2、教师检查独立学习的效果。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出示填空请同学说一说。

 小猴子_____________几个桃子,走到___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提问: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为什么课文中用“捧着”这个词。

 (3)结合图理解“又大又圆”、“扔、摘”这几个词语。小猴子为什么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

 (4)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这段。

 (5)请学生带上小猴子的头饰表演这段内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心情及心里活动。

 四、学习四、五自然段。

 1、自己轻轻读四、五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电脑出示:课文中P54页2幅图

 2、教师抓住“只好“一词,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带头饰进行表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4、组织学生讨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小猴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些什么吗?

 五、进入情境、读说结合。

 1、配乐朗读课文,也可以教师提示课文,如:“小猴子看见……就……”怎么读呢?“只好……”怎么读呢?

 2、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

 (1)看图讲故事。

 (2)戴头饰表演。

 (3)采取想像说话: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

 (4)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篇三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13、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重点:

 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

 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听过有关猴子的故事吗?谁能看图,猜出这个故事名。

 猴子捞月,狐狸和猴子

 3、今天,这两个故事我们都不讲,讲一个比这个更有趣的故事。看老师补充题目:小猴子下山

 4、自己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练习: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

 丁丁按时起床。

 丁丁洗脸刷牙。

 丁丁吃完早餐。

 丁丁高高兴兴去上学。

 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出示句子:丁丁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去上学。学生读。

 5、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6、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7、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8、(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看见(),就()。)

 9、(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10、(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小猴子,一起来叫叫它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1、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3、读完课文,接下来,咱玩个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好东西,想请小朋友来选一选,哪些是小猴子下山的时候看到的好东西,如果这个好东西有,请把两只手向上举√,如果这个好东西没有,请小朋友举个×,会吗?(出示多种植物,让学生选择小猴子所见到的好东西)

 4、(出示各段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进行表扬,读的不够好的进行纠正。

 三、学习课文

 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出示西瓜,猴子,兔子,玉米)这些就是猴子下山看到的好东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再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再次读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玉米地→一棵桃树底下→一片瓜地→跑进树林里

 3、四段分四个组读课文

 4、小组合作讨论: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呢?从哪些词语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确实是好东西?找出词语。

 反馈: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5、又()又()训练。

 (1)、这些东西用这些词语一读就知道是好东西,不信来读读看: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兔子也可以用又()又()来说。其他东西还可以用又()又()怎么说?

 (2)、请把这些词语写到书上的插图边上。

 6、理解区分“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小猴子心情怎么样?那他就看一看?小猴子是怎么做的?首先,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长得又大又多,是怎么做的?(掰扛)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接下来看到的东西又是怎么做的呢,和同桌相互商量用圆圈圈出来。

 反馈桃子:摘捧扔西瓜:摘抱扔兔子:追这些动词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四、复述课文

 这就是我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我们看着投影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吧。(师生共同复述课文)

 五、课外延伸

 有时候,我们小朋友就像小猴子一样,总是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做一件事情不喜欢了,就放弃了,这样子,我们就会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始有终。但是,第二天,太阳照样会升起来,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第二天,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小朋友下课以后可以讨论讨论。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让学生判断哪些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返回目录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壹』 小猴子下山为幼儿教学内容设计一篇故事教学教案

一、设计意图: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是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最佳方法之一。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的学习方法最易接受。小班早期阅读教案:一朵小花在日常的生活中,当孩子们看到“一朵小花”的时候,会因为花儿漂亮而去摘花,本次活动试图通过《一朵小花》这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幼儿知道漂亮的花要让大家都欣赏,漂亮的花要爱护才会更美丽。而说说演演的环节更是想让幼儿在切身体会中产生爱护之情,尽而产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二、活动目标:1、观察画面理解故事主要内容,初步学习有表情地复述故事中的对话;2、在说说演演中体验动物们对小花的爱护之情,尽而产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三、活动准备:课件、头饰、一朵小花四、活动过程:一、逐一阅读课件,在看看、猜猜、听听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1、图一: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2、图二:谁看到了小花?它说了什么?你会像它这样说吗?我们也来说一说?3、图三:还有谁也看见小花了?它说了什么?(蟋蟀、青蛙)(小花,小花,我爱你!)4、图四:它们一起对小花说了什么?5、图五:哇!一只好大的脚正向小花踩来,谁的脚,怎么呀?6、图六:蜜蜂、蟋蟀、青蛙会怎样?(“嗡嗡嗡!”“蛐蛐蛐!”“呱呱呱!”蜜蜂、蟋蟀和青蛙一齐惊叫起来。)7、图七:大狗熊听见叫声,会怎样做呢?说了些什么?(“这儿出什么事啦?”大狗熊听见叫声,停下脚步仔细瞧:“啊,这儿有美丽的小花!还好,还好,我没踩着她。”大狗熊绕开小花走远了。)8、图八:小花还在吗?它怎么样了呀?(小花还是那么美丽,朋友们还是那么爱她。)二、完整倾听故事学说故事中的对话。1、这个故事好听吗?(告诉幼儿故事的名称叫“一朵小花”)2、结合课件幼儿完整倾听故事并集体学说故事中的对话3、故事表演(活动场地内摆放立体花一朵)个别幼儿扮演角色,教师念旁白三、丰富情节,进一步体验动物们对小花的爱护之情1、还有哪些小动物会看见小花呢?你知道它们会怎么说,它们会怎么做呢?(请个别幼儿戴头饰表演)2、如果你看见了会怎么做呢?怎么说?请你来试试(幼儿讨论)四、活动延伸:师:给小花找一个最好的家很重要,那么现在,我们就去帮小花找一个又有阳光又安全的家吧!小班语言童话故事:一朵小花的介绍:草地上开出了一朵美丽的小花。小花小花这么小,谁能看见她?谁会爱护她?哦,小小的蜜蜂看见了。小小的青蛙也看见了。他们说:“小花,小花,我爱你!”哇!一只巨大的脚板正向小花踩来。“嗡嗡嗡!”“嚯嚯嚯!”“呱呱呱!”蜜蜂、蟋蟀和青蛙一齐惊叫起来。“这儿出了什么事啦?”大狗熊听见叫声,停下脚步仔细瞧。“啊,这儿有美丽的小花!还好,还好,我没有踩着她。”大狗熊绕开小花走远了,小花还是那么美丽,朋友们还是那么爱她。

『贰』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为什么小猴子不当时就把玉米吃了啊

可能有10只,100只小猴子,有9只,99只是把玉米直接吃了的,但是还有一只没吃掉,它就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了。

而小猴子直接吃掉的玉米的故事没有波澜,也没有故事外对孩子成长的教育意义,是不会有人记录的。

故事之所以流传是因为他们引申的含义。

『叁』 有英语高手可以帮我用英语翻译一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吗

One day, a little monkey came down the hill He walked to a corn field, glad to see many big corns He picked one corn and walked forward carrying it With the corn on his shoulder, he walked to a peach tree, glad to see big and red peaches all over the tree, so threw the corn to pick the peach With some peaches in hands, he walked to a watermelon field, glad to see big and round watermelons on the ground, so threw the peaches to pick the watermelon With a big watermelon in the arms, he walked back While walking he saw a cute little rabbit jumping He threw the watermelon to catch the rabbit happily The rabbit disppeared running into a forest The little monkey had to go home with empty hands The story tells us to be serious with good begins and ends

『肆』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

『伍』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原文如下: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5)编写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怎么写扩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 “ 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 。

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陆』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道理成语

做事情要一心一意,坚持到底,不能被诱惑迷惑,迷失自己的方向

『柒』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猴子下山》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如果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一心一意地做事的话,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难以成功。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要目标明确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猴子从梦中醒来。它看到暖烘烘的太阳,决定下山去玩。小猴子兴高采烈地往山下走去。途中,一片桃林吸引了小猴子的目光。它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摘了几个,边吃边往山下走。

不知不觉,小猴子走到了一片玉米地里。

看着一个个硕大的玉米棒,毫不犹豫地扔掉了桃子去摘玉米。

看着手中金灿灿的玉米棒,小猴子高兴极了。不一会儿,小猴子到了山下,山下有一片西瓜地。小猴子走得又累又渴,心想:这下可以饱餐一顿了。

小猴子扔掉玉米,摘下一个大西瓜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这时候,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地从旁边经过。小猴子想找兔子玩,于是就丢掉了西瓜去追兔子。可是小兔子跑的太快,小猴子没追上。

小猴子一无所获,垂头丧气的回到家。把自己在路上的见闻告诉了妈妈。妈妈告诉它:“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听了妈妈的话,小猴子惭愧极了。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下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和庄。该文讲述了小猴子在下山途中先后经过玉米地、桃树、瓜田,并遇上了一只小兔子,最后一无所获回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该文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54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