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离别的意象

写离别的意象,第1张

写离别的意象

解读意象

(一)折柳赠别

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而“灞桥”一词,不仅屡屡出现于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且载于史籍。《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亦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由此可知它之成为别离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决非偶然。

在诗人笔下,柳有时以“多情”的形象登场有时又以“无情”的面目亮相。

高拂危楼低拂尘, 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 不解迎人只送人。

诗中,对柳的无情的判断从何而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这里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有点类似于毛阿敏的一首歌《思念》:“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正话正说更浓烈。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一—折柳赠别 (板书)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同样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这里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芳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情,离别的愁情似乎在“芳草”意象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二—芳草惜别 (板书)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它不断渗透进作家们的离情别绪,终于取得了被作家们争相用作意象的殊荣。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且看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一、二句不说天下伤心事是别离,而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李白另翻新意,超越了离别之事写离别之地、离别之境。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似乎可以说,凡是使用“南浦”或“灞桥”一词的诗词,必定与送别有关。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三—长亭饯别 (板书)

(四)歧路歌别

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 “ 临歧 ” 。聚宴送行的人,怀着离愁别恨,依着乐曲节拍和声调,边唱歌辞,边传柳条,此情此景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古人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尽管我们很难统计当时的别歌曲子,但是从“渭城”“折柳”在唐诗中出现的频度,可以窥见歌别的流行程度。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诗》。因诗中有“渭城”“阳关”两个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故又称之为《阳关三叠》。

“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人”(白居易)。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中也唱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许浑历来为选家钟爱的《谢亭送别》也是一个例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又叫谢公亭,为谢眺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著名的送别之地,加之后来诗人在此不断的歌咏,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四—歧路歌别 (板书)

(五)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所谓“祖送”、“祖席”、“祖帐”、“祖筵”、“祖饯”等,都只不过是对这一习俗的雅化的异称。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

《送殷溆》有云: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因不忍就此分别而再度干杯,意在掩饰各自的伤感之态。

贯休《古离别》云:“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索性将离恨比作旨酒,说二者都能醉倒古往今来的任何人。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五—饮酒劝别 (板书)

(六)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既咸且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在别离诗词中,泪往往有着神奇的效应。它不仅能损伤离人的眼睛:“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北周·庾信《拟咏怀》);沾湿离人的衣裳:“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唐·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落满离人的酒杯:“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宋·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而且能染红枫叶、霜林:“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金·董解元《诸宫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委实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六—挥泪泣别 (板书)

(七)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古代作家习于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恰如他们习于借柳咏别一样。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水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七—以水喻别 (板书)

(八)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滥觞于南朝作家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一飘落天外、匪夷所思的想像,开了借月咏别的先河。唐诗中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等等。都是独运灵光的借月咏别佳句,而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的银辉搅得离人彻夜无法入梦;天亮以后,残月的余辉仍斜射房中,不肯罢休,这是因为它不知道别离的痛苦。反用张泌诗意,而各有千秋。月,这一别离文学作家递相沿袭的意象,在宋代词人笔下分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八—借月咏别 (板书)

关于宋词中离别的意象和典故

月 柳

以流水这个意象写一首离别的小诗

沁园春

(北宋)黄庭坚

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恨一回相见,百方做计,未能偎倚,早觅东西。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添憔悴,镇花销翠减,玉瘦香肌。

奴儿。又有行期。你去即无妨我共谁。向眼前常见,心犹未足,怎生禁得,真个分离。地角天涯,我随君去。掘井为盟无改移。君须是,做些儿相度,莫待临时。

古时候关于告别,分别,离别的典故,意象

柳,取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相送。其来源一般认为是古代的兵役,阳春三月的时候新兵入戍边疆,亲人沿河(护城河)相送,恰逢杨柳新枝,又有留的谐音,故而折柳相送,久而久之柳就成了离别不舍的象征。

亭,古代军事交通机构,十里一亭。其起源大概也和古代兵役制度有关。后来亭变为行政单位后就成了地理标示。古人送别友人的时候为表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往往会在长亭中驻足遥望,只到友人的身影消失或夜幕降临。李叔同的《送别》就是取义亭以表离别之意的。

还有的一些要放于诗词中辨别,比如孤舟,孤帆,辽阔的江面,飞鸟,甚至是常见的表其它意义的意象如:青雨、孤灯、甚至是山等等。

典故的话就不很清楚了,大概一些长说的十里相送什么的

找一篇离别的古诗,从中找出几个意象的词语,写出一篇400字有关离别的短文

找个 毛,,离别之诗 是有感而发 有心而生。不是 T~M~D 让那个 老师让你找个意像词来 糊弄 卖弄文字的。 回头 告诉 你老师 。 古诗的 精髓 不是 找字眼。而是 意境。 意境 就是 与 诗人 同感,有 相似的经历。 是一个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妙音。 真怀疑现在 的 教、、育 是不是太脑残了。

中!国!教!育~~~~~ 终! 国 ! 教!育 啊

老师让用其中的意象写离别的场景如果有什么作文

踏上飞机的那一瞬间,我的心是多么依依不舍。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快,一晃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我不得不向这片美丽如画的人间仙境告别了。繁华都市的水土、空气、环境都比不上那里,我多么希望能永久地安居于此呀!

如今回想起来,“彩云之南”的美景再次浮现在眼前。回到宁波那天,机舱门一打开,迎面刮来了一阵雾霾,我的心情瞬间降到了冰点,如同即将来到的瓢泼大雨一般地沉重。当时,我有种想哭的感觉,虽然在云南的时间不长,但我知道,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那方土地。人生有多少次的遇见,就会有多少次的离别,它会让人不舍,更会让人发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当想起这句话,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记忆里沧海一粟的夏令营来。努力拾起当时的情景,有些淡淡的忧伤,更有些哽咽在喉间。那年的夏天没有骄阳似火,和天高云淡的秋天相似。到了和父母告别的时刻了,我努力地提起“千斤”重的行李箱,坚定不移地向父母挥手道别,努力不让自己的泪珠不要流出眼眶,要让他们见识一下我坚强勇敢的一面。踏上大巴车,自如地和一群陌生的小朋友们聊着天,好似毫不在意短暂的分别。其实当时我的心还是牵挂着车外的父母,车子即将启动的时候,我转过身紧紧地盯着他们,那目光中流露出的依依不舍被父母领悟到了!一名男子汉在遇到离别时,何尝不会有着铁汉柔情。

每年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离别,每次离别都让人变得成熟。我悠悠地回忆着不同的离别,心底不禁吟道: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写意首离别的诗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矄,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象征离别的花

彼岸花 金盏菊 六月菊 冬菊 香豌豆花 。

蒲公英。。。。

写离别的诗

离别的诗14首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燕昭王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周邦彦西河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

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姜夔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

六月的离别

晴空万里

轻风煦暖

在这美丽的季节

我们即将离别

你可知道

我有多不舍

我有多无奈

三年前

你我相识

你是多么地无助与孤独

久久无法融入生活

现在的你

是多么活泼顽皮

天真烂漫

我是多么喜欢你

看着你的成长

满心喜悦

我们就将离别

当你离开

还会想起曾经有个我----

一个曾经真心爱过你的人

我知道

你已经长大

应该可以放飞理想

走吧

孩子

希望你一路走好

=======================

--离别的诗

作者;Marcia

小雨沙沙,

落叶飘飘。

你像是风雨中的友谊之神。

我向你走去,

而你呢?

你却变的模糊,

模糊……

直到消失。

不,那不是你,那只是你的影子!

你在哪?

“我在海边的风雨中……”

我的脑海里响起了你声音,

“我们在通往离别的路上”。

细雨沙沙,

柳叶飘飘。

只有我独自站在雨中,

那是什么感觉?

是忧伤、难过,

还是离别的伤感……

==========

离愁别绪——现代离别诗四首

生死离别是人类共有的一种伤痛。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哀叹,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叮嘱,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表述,更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思。我们早就对这些古典诗词耳熟能详,说起别离的诗句总是先想起这些古典诗词。其实在我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家们的笔下也不乏好的别离诗词。余光中的《乡愁》就是这样一首经典之作: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然而好诗可不只这一首,这几天看书时,又看到了几首关于别离的好诗。现在传上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纸 船

作者: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

和悲哀归去。

也 许

——葬歌

作者: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 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花 环

(放在一个小坟上)

作者:何其芳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更有美丽的夭亡。

赠 别

作者:杨牧

人生有多少别离

唯天山下,这多急切

我骑着马

你也骑着马

我要去追赶我的马群

你要去赶最后一班车

送你什么?

冰雪太冷

炽沙太热

野草带走容易凋萎

小溪给你容易枯竭

残阳不错,诗意很多

但那过分得有些像血

人总是要离别的

阴晴圆缺,天山月

唯有心,像这草原

一岁一荣,消了残雪

地球没出都是中心

随便那里都可辞行

别就别在这马背上吧

在同一张鼓面

敲出鼓点

为了连结往后的思念

奔赴一场离别的意思

何以笙箫默 演唱:黄晓明 等一场别离 盛大的别离 长亭连短亭 儿女共沾巾 既然琴瑟起 何以笙箫急 孤帆远影碧空尽 等一场别离 衰老的别离 晚来秋风起 谁解凭栏意 既然楚天阔 何以笙箫默 此情更与谁人说 等一场别离 盛大的别离 长亭连短亭 儿女共沾巾 既然琴瑟起 何以笙箫急 孤帆远影碧空尽 等一场别离 衰老的别离 晚来秋风起 谁解凭栏意 既然楚天阔 何以笙箫默 此情更与谁人说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等一场别离 盛大的别离 长亭连短亭 儿女共沾巾 既然琴瑟起 何以笙箫急 孤帆远影碧空尽 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 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 You are my sunshine You are my sunshine

  上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下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艺术特色:送别是唐诗宋词的一个重要主题。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基本是对古典送别诗的继承。在诗中,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的常用意向。但这首诗以短短两段就把这些意向全部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首经典名诗。

  表达情感:这首诗首先写景,写诗人在长亭古道送别的画面。接着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忧伤感慨。最后重复诗歌开头升华意蕴,表达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悟。整首诗弥漫着浓重的感伤与忧愁。

送别得书字原文: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 诗词作品: 送别得书字 诗词作者: 唐代 李白

小学生李白的送别诗按题目回答 小学生李白的送别诗按题目回答小学生课本中李白诗共五首,其中送别诗有两首,分别是二年级《赠汪伦》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原诗欣赏: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送别的诗题有哪些? 只要题目啊!!! 李白的送别诗约16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送别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以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多能“感动激发人意”,具有与政治诗、饮酒诗。游侠诗所不同的美学意义。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够了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渡荆门送别 《赠汪伦》 送友人 很多 如《赠汪伦》 李白的一首送别古诗,7言律诗,用到了折柳的意向。是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的古诗题

比较出名的应当是这首: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不是七言律诗。而且主题也不是送别,而是思乡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这首诗不是七言律诗,而是七言绝句。

其次,这好像也不是上海高考卷的题目

一、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二、诗句及出处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____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4、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7、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____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8、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____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1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2、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____张泌《寄人》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4、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15、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____苏轼《鹊桥仙·七夕》

1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____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7、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____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8、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19、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____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20、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1、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2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2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____李白《赠汪伦》

24、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____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2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____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26、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7、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____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28、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____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29、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____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30、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____龚自珍《浪淘沙·写梦》

31、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____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32、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____陆龟蒙《别离》

33、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34、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____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35、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____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6、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37、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____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38、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____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39、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____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40、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____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41、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____王维《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4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____佚名《送别诗》

4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____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44、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____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4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6、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____李白《送友人》

47、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____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48、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____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48、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即使一种小小的情绪也能成为文章的中心,比如,夏日中午的一种惆怅和孤独; 发一下题,要电子版的 古诗赌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古诗赌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附录: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别得书字 的意思 不要诗句 得书字表示李白抽到书这个字,抽到这个字就要把这字当韵,并以同部韵字押韵写诗

书字在平水属上平六鱼,所以整首用六鱼韵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是李白由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捕写景物的变化,并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另一幅是“天边云霞图”。但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曲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嫋嫋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抒发了做着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

分析: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发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 ,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74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