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爱集体情感论文

如何培养幼儿爱集体情感论文,第1张

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的情感是人们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开拓各种事业的强大动力,所以应对幼儿从小进行爱的情感教育,这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其中爱家乡教育就是爱的情感的具体化,幼儿只有从爱自己所贴近的家乡做起,才能进一步升华出爱祖国的情感。所以在进行这方面教育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让幼儿多一些形象性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激发起幼儿爱的情感。在当今,幼儿园如何利用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对幼儿进行形式多样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是幼儿园课程开发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身边适合于以开展爱家乡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大体可以分为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利用这些资源对幼儿进行爱家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让幼儿感受与体验家乡的美

1 直接感知家乡的环境、文化、艺术的美。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因此,充分挖掘本土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带领幼儿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是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带领幼儿参观福州的各个公园、福州有代表性的建筑等,让幼儿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边玩边感受家乡环境的美。请家长展示一些福建的文化,让家长表演节目,使幼儿感受福建文化的美。

2 间接感知家乡的美。我们发动各行业、各领域的家长收集了许多无法直接感知的物品。如在旅游局工作的家长带来了福建旅游风光贴在了活动室周围,走过活动室长廊仿佛是在福建风光游,幼儿体验到福建风光和文化艺术的美,可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在双休日、寒暑假带幼儿参观福建的风景区,收集他们所拍摄的照片张贴于认知区中,在区域活动中互相交流,让幼儿在自由、放松、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发现和感受家乡环境之大、之美。

二、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让幼儿感受与体验家乡艺术和文化

1 让幼儿欣赏家乡的民间艺术,了解家乡的本土文化。我们的家乡福建,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民间艺术包罗万象,有高甲戏、提线木偶、民间舞蹈等等,但是,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新一代的幼儿对家乡的本土民间艺术日渐疏远。所以,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园,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了解家乡的本土文化,成为了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通过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开展各种活动,我们利用家长资源,邀请了在木偶剧团工作的家长,到班上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提线木偶活动,在欣赏提线木偶的表演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他们想知而又不懂酌种种问题,当木偶在家长手中出现的时候,孩子们忍不住热烈鼓掌,他们不断地询问家长他是木头做的怎么还会动等等,那些线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孩子们表现出对民间艺术文化的高度兴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有助于幼儿全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解家乡的本土文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2 让幼儿品尝家乡的传统小吃,体验家乡的饮食文化。作为古城的福州,传统历史的沉淀到现代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许多香味可口、独具特色的风味美食,如鱼丸、嫩饼、蚵仔煎、肉棕、面线糊、拌面、扁食等。我们把这些传统美食介绍给幼儿,让他们在看看吃吃做做玩玩中,不断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吸取家乡饮食文化,进而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在主题活动《福建小吃》中,幼儿运用多种方法、途径,寻找、收集有关福建饮食文化历史的信息,加深对家乡饮食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我们结合福建传统节日,利用本土营造的氛围,从幼儿的天性——喜好“吃”入手,通过观赏、品尝福建各种小吃小点。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感知福建各个地方美食的色香味,让幼儿了解福建美食的意义、激发幼儿对传统小吃的兴趣。通过亲子活动——制作“嫩饼”等操作活动,让幼儿与爸爸妈妈一同制作传统美食,发展其动手制作的能力,幼儿在了解——品尝——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家乡的饮食文化,使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在,感受家乡的变化,体验家乡劳动者的劳动之美

1 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历史,体验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和电视台的家长联系,借出介绍福建的历史的记录片,让幼儿了解福建解放前后的变化,当幼儿看到了原来的破破烂烂的棚户区,变成了一座座造型美观、绿化优美的新村时,再加上解说员那激昂的声音感染,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体验家乡劳动者的劳动之美,不由自主地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情绪。

情绪是调动群体情绪及建立情感联系的一条策划主线作为一种个体的快捷方式,能够快速调动身体的潜能来适应环境。

恐惧可以临时增强动物的逃跑速度。情绪也被视为一种个体现象,是当个体评估某事件有利或不利于自身目标和欲望时产生的一种唤起状态。

群体动力学于30年代创立于美国,创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

1场论(filed theory)——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

场 的基本要义是(物理):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

2场的基本特征:

(1)场是融行为主体及其环境为一体的整体;

(2)场是一个动力整体,具有整体自身独有的特征;

(3)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事实。

3心理与行为的关系(用场论来解释)

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B=f(PE)

解释: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4生活空间(life space)

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他将影响个人某时某地行为的所有因素总和,称为生活空间。他将生活空间内的因素视为个人觉知的心理事件,而心理事件又可分为三类:

·内在的(如饥饿)

·外在的(如食物)

·回想的(如幼年经验)

5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

勒温把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扩大用于群体社会行为的研究。他指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具有格式塔的特征: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有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他认为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

6实验研究:群体氛围的实验研究

实验方法及程序:

他以类似童子军群体作业的方式进行研究,将被试分为条件大致相似的三组,各组作业活动相同,惟各组领袖的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①独裁/专制型领导:群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不允许有任何异议。

②民主型领导:群体的一切活动由领袖和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而后决定,在讨论过程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③放任型领导:对群体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行其是。

实验结果:从效率和氛围来评估。

·在民主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

·在独裁型领导之下,虽然能保证一定的工作效率,但群体成员之间缺乏信任和创造力,具有攻击性行为产生;

·在放任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

7群体凝聚力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思考: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因素:

(1)内部:群体规模、成员相似性、信息沟通状况、成员对群体的依赖程度、领导与成员的关系等。

(2)外部:群体间的竞争

8群体动力学对团体咨询的贡献

1为团体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2团体气氛的创设

3指导者的作用

4研究领域(如敏感性训练)直接成为团体咨询的方法、技术

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

他认为个人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结构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力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互相影响,构成一种三角关系。

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性影响因素的是环境,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发生变化。

1基本的概念

①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也称为社会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模仿进行的替代性学习,他可以使人教易、较快的学习某种社会行为。

②替代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惩后果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我们能够自发的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2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榜样与示范

②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3观察学习得过程:

①注意: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

②保持: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③运动再现: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作出正确的反应。

④动机过程:三种强化(外部、自我、替代)都是制约示范行为再现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班杜拉把它们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思考:哪些行为可以成为团体中的榜样素材?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伯恩在1957年创立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又称交往分析、交流分析、沟通分析。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其目的旨在从对当事人的自我心理状态分析了解后,协助其认识现实,祛除幼稚冲动,学习成熟适应,从而重建自我永续的健康人生。

1人际相互作用理论四个主要部分:

①结构分析:PAC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这三种状态存在于所有人身上,与年龄、性别无关,而是不同的心理状态,简称PAC理论。

a父母状态:分为父性和母性,有一般父母的功能:保护、教养、控制、设定限制。

父母是指记录在脑海里的一些早期经验---从出生到5岁前所有无可怀疑及强迫性之外在事件。它经常以偏执、批评和抚养等行为外向表现。“父母”的资料大多属于“如何做”之类。

b成人状态:以深思熟虑的方式来处理现实情境。

一个有组织、有理解力的状态,能根据客观的事实与标准,将外界数据转化为知识来加以评估,然后表现出最切实、最令人满意的行为。

c儿童状态:分为自由的儿童和顺从的儿童,功能是承担直接表达需求、适应环境要求的发展任务。

“儿童”记录了无数个平生第一次,它包括了婴儿的一切自然冲动,也包括早期经验,早期行为反应的方式及自己和他人心理地位的认定。

②沟通分析:有关人与人之间彼此以何种自我状态进行沟通。

沟通方式包括:

a互补沟通:当刺激的指向和反应的来处都在同一自我状态,回答也是指向发出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

b交叉/交错沟通:当刺激的指向和反应的来处在不同的自我状态,回答的指向可能是发自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也可能不是。

c隐含/暧昧沟通:隐藏沟通包含了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信息同时从一个或两个自我传达到其他两个自我。

③游戏分析:柏恩将之定义为“心理游戏是以暧昧动机为根本,而且貌似合理化的一套重复出现的沟通方式”。柏恩认为玩心理游戏的结果会使人感觉很不好,甚至会落在游戏模式的老套中,加强童年早期所做的决定。

心理游戏表面上看来好像是“互补的沟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实际上,游戏者之间却没有诚实亲密和开放的关系。

④脚本分析:是指分析个人根据他的生活脚本而演出的心理之剧中所表现的内容。

生活脚本即是生活安排了个人从幼年时期挑选出来的儿童自我状态,而且绝大部分的信息,都是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接收父母所给予的评价而来的。

2人生四种基本态度:儿童基于沟通与脚本的基础形成的自我价值与他人价值的综合感受。有四种常见的生活地位:

①我好,你也好(健康态度)

②我好,你不好(投射的,怀疑和独断态度)

③我不好,你不好(内射的,抑郁态度)

④我不好,你也不好(绝望的,厌世态度)

3人际相互作用理论对团体咨询的贡献

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自己的早年决定,从而能找出生活中要改变的事实,重新作出决定。

策略游戏分析:沟通分析教导当事人能更觉察策略游戏的结构,使自己不再爱玩弄策略游戏的,当事人可以从暧昧的行为转变为直率的行为。

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

1人际沟通模式:

(1)沟通过程五要素:信息源、传送者、通道、接受者、目的地

(2)沟通的“五W”模式(拉斯韦尔)

传信者(谁)---信息(说什么)---媒介(渠道)---受信者(给谁)---效果

2团体内的沟通形式(巴维拉斯提出的四种形态+全通道模式)

①车轮型:沟通最快;团体指导者的作用最显著

②圆/环型:成员间地位平等,民主氛围较好

③Y型:有一人处于特殊地位

④链型:信息准确性高

⑤全通道:信息传递速度快,成员的满意度高

3人际沟通的渠道

(1)语言沟通:词汇和句子、副语言(声调和口气:音高、节奏、强弱

扬抑、停顿等)

(2)非语言沟通: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体态语言、触摸

有效的沟通方法:

四步骤:注意---理解---接受---行动

4人际沟通理论对团体咨询的贡献

团体咨询的过程就是一种人际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

1 为增加团体沟通提供参考: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增强沟通效果;避免或减少交往障碍。

2 为指导者选择团体沟通方式提供依据。

个人中心治疗是由罗杰斯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所创立的一个心理治疗取向,或会被称为“非指导式治疗”、“当事人中心治疗法”。

理论的基本思想:只要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氛围,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

1罗杰斯的人性观:

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潜能,以使自己成长并实现自己[否定精神分析对人性的悲观消极看法;否定人的发展受控于环境]。

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积极的人生取向。

人是建设性的,社会性的,值得信任,也可以合作,懂得尊重他人,能够对别人产生同感的了解,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

人有能力去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寻求心理健康。

治疗者的三种人格特质: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

2会心团体的原理

会心团体的原则是从“以个人为中心”发展而来的“以团体为中心”。会心团体咨询中成员相互尊重,信任,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参加者降低社会屏障,毫不受防御机制的阻抑地揭示自己最核心的情感,即真实的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梅奥根据“霍桑试验”所阐发的群体关系理论一向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者所推崇,给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群体关系理论所界定的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成员以上行为相互作用、心理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人的集合体这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概念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往的关系,具有稳定的结构心理上,他们将自己与本群体之外的人区别开来,而本群体内部,彼此之间却存在着最基本的心理认同和起码的归属感这样的心理认同和相互作用有助于某个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实现

《乌合之众》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研究著作。乌合之众,顾名思义就是指乌鸦似的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正如书名,《乌合之众》所述的也都是关于群体的种种。就个人而言,整本书通读下来后,书中仍有许多地方还是半知不解,但同时也收获颇多,以下为个人的一些理解和拙见。

《乌合之众》分为上中下三篇:群体的精神、群体的观点与信仰、不同群体的分类与描述。篇下分有章数,篇章描述都为先总后分,整本书结构分明,条理清晰;但勒庞在分析、阐述群体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在现今不同的译本中,“群体”也有被译为“群氓”之说,就勒庞从心理学角度所释的“群体”与现今所释的“群氓”出入不大,因为两者所释皆含贬义。何为群体勒庞阐明,我们平常认为的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并非群体,群体必须是在特定刺激因素和强烈情感的影响下,有共同行动目标的一群人。而为何勒庞说拥有共同目标的一群人汇集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为何我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勒庞却说即使数量不多的群体聚合也抵不过一个智者这就与群体形成的特征脱不开关系。

在数量上,群体会获得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加上暗示和传染的手段与领袖的影响,他们的个体意识消失,情感趋同单极发展,智力下降,并且盲目服从,这就导致了群体汇集起来的可能并不是智慧。至于“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可能正如“群策群力”的写照,可能也只是众人决策时,在无意识指导和情感趋同下,能减少决策争端和独断时的失误;或者说人们团结在一起力量会更强,破坏性或建设性力量会更大,而推理能力差、轻信、多变的群体是不能与一位智者匹敌的。

在《神曲》中,但丁将代表信仰的贝阿特丽切置于代表理性的维吉尔之上,在“我”动摇时,信仰也会抚平“我”的忐忑,并且最终信仰也引领“我”走进了天堂。从中足以看出信仰的牢固和其巨大的作用,群体的信仰也不例外。之前读《呼兰河传》时,我一直在惋惜,我不明白为何团圆媳妇会落得如此下场,明明“我”的祖父是个明白人,却也不肯为其发声,硬生生让那些被封建迷信统治了思想的人群活活折腾死了一个正值年少、善良朝气、仍有着大好青春未来的女孩。现在我明白了,在群体共同的信仰下产生的力量不仅可以毁掉一个热腾腾的人生,也能推翻一个政体、摧毁上万条生命。

而群体的观点却是多变的。群体的简单思维和对形象的极度敏感使得群体领袖仅仅只需用断言、重复、传染等手段,加上声望的威慑,就可以大肆煽动群众,使群体观点左右摇摆、大为转变,并将群体的力量为己所用。当然影响群体信仰与观点的还有种族、传统、教育等间接因素,与领袖所利用的词语、套话,幻觉,经验和理性等直接因素。这其中理性在群体中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因为群体在数量的掩护下,法不责众的心理会毫无顾忌地滋生,加上群体极易受暗示和鼓动,情绪传染极快,以致群体的情感不断地趋同并强烈发展,理性几乎占不上了上风。正如勒庞所言,“在与理性永恒的斗争中,情感还从未败过北。”

在下篇中勒庞将群体作了分类,同时在上篇和中篇的基础上对犯罪群体、重罪法庭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团体作了分析阐述。其中就重罪法庭陪审团而言,勒庞说其判决结果与陪审团构成人员是无关的,平民商贩与专业学者所组成的陪审团其判决也是大致相同。从以往认知来看,我们挑选出众的人员进行组合是因为相信其聚集所带来的智慧,但在陪审团中那些出众人员的决策也并不比小商小贩所作出的高明多少,这无疑是引人思考的。

就书中一些观点论断来看,我是不敢苟同。例如:“群体情感的简化和夸张,使它既不懂怀疑,也不懂犹豫。就像女人一样,它会突然走向极端。”自古以来,女性被赋予的大多都是偏执、冲动、无理性等消极特征,但实际上这无疑为一种偏见。就中国古代而言,如若男女平等,一样有上学读书的权利,一样考科举为父母官,一样训练驰骋疆场……女子并不差半分,正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更是有勇有谋,半分不差,巾帼不让须眉。其二,“我们应当把史书视为纯粹想象的产物。”对于史书,勒庞是持否定态度的。史书的记载,或者说人文书籍,就避免不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无论一本史书它记载真实与否、真实成分占比多少,它都承载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气息,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其三,“任何地方的群体都带女人气,不过拉丁群体的女人气最重。”从侧面可以看出勒庞对于种族的偏见,对于拉丁民族的贬低,但没有哪个种族生来就是优越的,这无疑是那个时代固有的局限。其四,“打动群体的艺术,其品味固然低下,不过仍然需要特殊的才能。”后半句我是认同的,不管什么艺术要想打动群众必然得有其特别之处且有其途径、形式与方法,但打动群体的艺术就必然低下吗?恐怕未必。当然,还有许多令人疑惑的论断,都有待去审慎思索。

同时,勒庞说,“一个国家为年轻人提供的教育昭示着这个国家以后的面貌。”这句话用于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一个国家的青年所受的教育是何其重要,青年是未来的建设力量,是一个国家今后的接班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作为奠基,那何谈家国未来呢并且,在书的收尾处勒庞还预见性地说明了个体为何会越加冷漠;在如今这个倡导个性解放和个体自由的时代,个体越发孤立,但集体的呼吁也在不断强化,如何正确平衡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就全书来看,作者在通篇大量讲述群体消极方面的同时,也对群体带来的积极一面做出分析,但也仍是以负面为主一带而过。勒庞说,群体的珍惜荣誉、自我牺牲、宗教信仰、崇尚荣耀与热爱祖国等情感虽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不过是由于缺乏理性而产生罢了。这就不得不使人想到与勒庞对群体态度完全相反的马克思,马克思坚信人民群众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群体的肯定这一点毫无疑问是与勒庞不同的,这也就与《乌合之众》所阐述的形成对比参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勒庞是做出巨大贡献的,其著作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我也认同马克思的观点,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就个体心理来说,其本身也就十分难以研究透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互相拉扯,何况群体心理。)可以说,群体在具有勒庞所述的消极特征的同时,也可以在各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或者也可以说,群体在各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消极特征和作用。

《乌合之众》一书经久不衰,其价值所在大概不仅仅是对于群体心理研究的贡献,更在于其对后人的启示、借鉴和不断引起的争论。有争论、有时间、有实践才能继续迈步向前。同时也希望你我能不流于众,在如今这信息翻滚的时代中能保持理性,坚持辩证地思考,不做那群体中随风而摆动之人,有一份热便发一份属于自己的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89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