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在华师大上课的时候课间刷华师大的一些公众号看到的。那是一个读书比赛的邀请帖。罗列了一些书单,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特别能够击中我。然后我就买下了这本书。
在我觉得写论文很没思路的时候就把它翻开了。刚开始看的时候,前半部分都是犯罪的实例,我很害怕,可是我还是每天晚上泡完脚之后,躺到床上打开书。本来是想看到有睡意的时候就立马睡觉,可是根本没有用,越看越想看,只不过是理智告诉我太晚了,不能再看了,才放下。白天的时候我也看了一整天,坐在桌子前看这本书,我还是会觉得很害怕,大白天突然猛回头会害怕!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是教会了我们很多养育孩子的细节,比如里面提到如果孩子第一次想要买玩具,怎么对孩子说不。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是一个人在教育的时候,其他所有人都保持沉默,不能参与进去。如果孩子内向,想要去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但是又走不出第一步,这种情况下可以建议家长带同样的玩具两个,这样子别的小孩想玩,就把其中一个给另外一个孩子玩,他们两个就可以玩到一起了。
还有一点让我很印象深刻,4岁左右的孩子学习游泳可以教会他如何克服恐惧感。四岁左右的孩子学习跑步,可以教会他怎么样锻炼自己的耐力而且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有坏情绪的时候,也会有一个缓冲疏散情绪,缓解情绪的一个出口。比如你会被跑步,那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冲出去跑个5km,那这口气出了情绪就缓解了对自己就不会再有危害了。所以李玫瑾教授说,18岁之后学游泳只是增加了一项技能但是对四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就不仅仅是一项技能而已。
我觉得这本书讲的特别好,很细腻所以看完之后,我就在淘宝买了十本我想今年春节送给我身边的人。希望他们都能看一看,也真诚的希望对他们养育孩子能起到一点帮助。
我送出了第一本,是给Jimmy妈妈,而且她打开看了,我很开心!
李玫瑾教授的观点
(如已观看视频,可跳过第一部分)
其实,这个话题呢,就是我在一直宣传的一个理念,就是说:18岁呢他有三个台阶,其实呢,三个台阶就是6岁12岁18岁。但是六岁之内其实有两个台阶,我把这个四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叫情感抚养,第二个台阶呢叫性格培养。也就是说情感抚养是0到3岁,性格培养是3到6岁,这两个台阶都是人一生垫底的。然后第三个台阶是能力培养,能力培养就孩子从小学开始你就要观察他学习状况,学习习惯,然后包括他擅长的哪些科目,以及他的困难在哪,然后在这过程当中让他建立一种自信。然后呢,对学习有一种热爱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能够集中时间完成作业。
所以6到12岁实际上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你这这六年把他培养好了,你后边会很省心,他到初中高中它都会能坐住,然后能完成,后到了12岁之上
它进入到青春期了,青春期开始叫什么呢?真的是我们虽然也要帮助他,但他自我成长已经开始很明显了,因为他有自主意识了,他开始要逆反了,他开始要有自己的主意了。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刚才讲了要尊重教育,尊重教育实际上很重要一点就是你可以给他提出多个选项,由他自己选择。你千万不要替他做主。然后呢,我刚才讲这四个台阶,如果你前两个台阶做好,你后边就会很很省劲了,他哪怕就是天赋不够,他只要能够乖乖的坐在那里,他能尽他的力量去努力学习,他学到什么程度,那就是这个程度了。然后后边呢它的在这个青春期阶段他能够自律,你比如说我知道什么事该不做,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这个东西叫什么?这叫观念。
所以我讲这些东西呢都是在六岁之前,因此预防这个孩子出问题,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就是18岁之前,你投入最多的是六岁之前,其次是小学,最后这个阶段基本就是半盯着半建议了,已经基本就不是你能够管的问题了,管呢!就是六岁之前和12岁两个台阶。
2
孩儿他舅总结
听完李教授的讲解,相信大家对于孩子在各个时段的教育重点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那么,孩儿他舅接下来想从时间点上给大家几点建议,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帮助!
现如今社会压力大,很多家庭都需要夫妻共同工作赚钱。这时候,孩子的教育成了很大的问题。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总会听妈妈们闲聊。
“我也知道孩子教育重要,但我和孩子他爸都要上班,真是没时间啊,心有余力不足”
“每天工作都够累了,下班真是没多大精力教孩子了,孩子的学习全靠自觉”
还有的妈妈说,尽管每天尽量挤时间陪孩子,孩子的学习还是没怎么提升,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从妈妈们的聊天中,我们能轻易发现一个矛盾: 没时间陪伴孩子,但却还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研究发现,一天中,有 3 个时间点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期。 只要充分利用这四个时间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一点也不难!
早上起床出门前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头脑最清醒,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段。
但很多家庭的早上都是这样度过的,父母意识到快要迟到了才从床上爬起来,急匆匆的收拾下自己和孩子,在外面买些早饭火急火燎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再马不停蹄赶去公司上班。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叫孩子起床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催促,可以适当使用诱导剂。比如,如果孩子在十分钟内完成洗漱,可以给予一个小奖励。如果没完成,相应的给一个小惩罚。这种做法不但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接下来,送孩子进校门前,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个有爱的互动, 一句鼓励的话就可以让你和孩子在新的一天元气满满,有足够的能量面对这一天的挑战。
孩子放学回家后
家长们一定要明白,虽然你工作了一天很疲惫,但孩子也经历了一天紧张的学习,他的身心也需要放松。
不妨在孩子放学之后,和他聊聊今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让孩子养成和父母分享的习惯,也能减少以后青春期针锋相对的风险。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分享一下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趣事或困难,从而拉近和孩子的距离。父母在分享时一定要注意,保持积极的心态哦,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孩子三观的形成以及将来的处事风格。 切记!!!
睡觉前
大家都知道,晚上睡觉前,需要全身心放松,才能有一个安稳的睡眠,所以建议家长在这个时间,不要过多讲大道理或者批评孩子。
睡前是最有效的亲子互动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或者读诗歌都是比较好的方式。 经验表明,大脑在睡前的记忆力较强,睡前记住的东西,一般很难忘记。所以,睡前是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睡前一定要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 ,这句话看似简短,但却能大大升温你和孩子之前的感情。家长朋友们不要太害羞哦!
-本期内容,特别鸣谢-
李玫瑾教授
扶鹰教育创始人-王博士
看完今天的文章,关于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段和每天陪伴的黄金时间的问题,相信各位家长都已经了解了。希望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各位家长能够记住这些时段和时间哦! 孩子事儿,无小事儿,我是孩儿他舅,我们明天见!
(23)“学习李玫瑾《心理抚养》有感”系列
第五章 人性由 情感 而唤醒
(四)父爱
“父爱在幼儿的成长中不可或缺,凡是人性丰满 情感 良好的人,一定有一对恩爱有加相敬如宾的父母。”226
在养育早期,哺乳是非常辛苦的事,这时爸爸应该做什么呢?李玫瑾认为:“首先,在孩子吃奶时期,母亲要花更多的时间全力以赴的照顾孩子,父亲一定要细心体贴,如妻子做月子的时候,丈夫往往还要上班,所以对妻子最体贴的方式是把丈母娘请来照顾她。因为他母亲更加知道他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其次在哺育哺乳期,父亲可以多做些力量性的事情,抱着孩子哄睡觉,给孩子洗澡,帮孩子拍隔儿,给他哼哼歌,让他骑在脖子上玩儿一玩儿。”224
“在孩子面前,父亲要好好地爱母亲,因为妈妈是爱孩子的,孩子也爱妈妈,他一看,爸爸这么爱妈妈,也会爱爸爸的。……妻子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丈夫要照顾妻子,妻子要告诉孩子,爸爸在外边儿挣钱是很辛苦的,咱们也要爱爸爸,家里家庭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循环关系。”225
“父亲应该明白,与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能用的上的行为方式,……父亲要给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有力量,但我从不滥用,我跟你讲道理,跟你探讨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226
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指出:“要使所有的父亲懂得:儿子听话和遵守纪律的程度,取决于父亲责任心的强弱。父亲为人民献身,对祖国忠诚,这是孩子的骄傲,他们珍惜父亲过去和现在为人民所做的贡献,珍惜父亲为了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呕心沥血的精神。……俗话说,儿子要有自身的根。父亲对 社会 的贡献越显着,儿子越应发出自己的光华,这种光华要由父亲去引燃,要由父亲以自己对崇高的 社会 理想的一片忠诚,以及为实现理想而身体力行的榜样去引燃。”153
苏霍姆林斯基在79年1月5号《真理报》上《致父亲的话》中说:“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的作用非同小可。”“孩子是多么希望他的父亲是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个性鲜明而有力的人啊!”“对孩子来说,父亲是最可亲、最可爱的男子汉。”“父辈可以用自己忠于 社会 理想的火花、用自己为实现这理想的劳动,点燃儿女的发光点。”五卷729
[]
附:前日各群讨论摘选
薛亚静:
@冉乃彦 感恩冉教授“心理抚养”之系列分享,非常受教[抱拳][抱拳][抱拳][玫瑰][玫瑰][玫瑰]
向大家推荐这本《心理抚养》,是李玫瑾教授著作。
李玫瑾,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读完之后收获很大,我觉得它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读的指导书目之一。其实我不喜欢读关于教育孩子的书,因为我认为孩子不是机器,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父母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读说明书一样按照书上的内容去“教育”孩子。但李老师的书特别之处在于,她在书中并没有过多教我们具体如何教育子女,而是通过很多真实的例子让我们从一个更加宏观和长远的视角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李老师的方法论讲得很少,主要在构建理念,不断地从各个角度让我们认识到做父母意味着什么,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
以下是整理的《心理抚养》摘抄:
3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
6“不教而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教而善。
9你做爸爸的不在孩子身边,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那是老师关心的事情。你每次打电话要问他:‘你上学快不快乐?老师喜不喜欢你?你和同学关系怎样,有没有人欺负你?’做爸爸的要关心这些,而不是只问成绩。如果有人欺负他,你要给他出主意,要想办法解决。实在不行的话,你要回去陪伴他。成绩是次要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ISBN: 9787542674227
。。内容简介。。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作者简介 。。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谁在犯罪》。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她的相关讲座被广泛传播,以其内容为主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也因此广受好评。
。。短评。。
#
提高自我是最好的修养与教育
#
有孩子之前一定要拉着孩子爸爸也看下,不用七七八八,有时候把握几个关键点就够了,把地基打好一点。我们看到的现象,李老师三言两句就说到了本质。
#
阐述了父母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和家庭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学到了。好书得读10遍。
#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现象时发现,一些行为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他们说话不流畅,在对话时,他们经常为选择某些词语而在那里半天不吭声。若要求他们与人讲理,他们肯定发怵。正因为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动手,甚至也不愿别人动嘴,因为他说不过别人。 言语木讷的男性如果犯罪,多为突然袭击式的硬暴力;而同样言语木讷的女性假如犯罪,则多呈隐蔽的软暴力,如投毒。 为什么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人不善言谈呢?显然,他们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之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缺乏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女性与男性相比更爱说话,想必这也是老天的一种用意,因为母亲在心理抚养中担负看最重要的角色。 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你怎么回应呢?你一会下来,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 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 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但这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抚养。
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
尽管我没有大规模的统计数据,但这种相关性仍可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观察。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差别较大,也容易观察到一些与性格、脾气相关的事实。 大凡在鱼米之乡生活的人,性情多比较平和,如四川的成都、江苏的无锡等。因为自然条件好,水里有鱼虾,地里四季有青菜、野菜,吃的东西不那么匮乏,就不用所有的人天天外出劳作,女性可以留在家里做些女工,孩子一哭喊,除妈妈外,奶奶、姑姑等都可以过来搭把手,孩子的痛苦很快就会得到解除,长大后性情也就较为平和。 再看一些贫瘠的地方,天寒地冻,或沙多水少,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往往全家都要出去活,妈妈经常喂完奶就把孩子搁在炕上,然后到门外帮忙或给全家人做饭。孩子醒了哭喊,可妈妈手里的活不能马上停下来他只能等着,有时吃了奶肚子胀,难受的孩子又不能翻身,只能哇哇大哭,大人们还找理由:哭可以长劲!是的,他们长出来的劲儿全是蛮劲,暴脾气。 其实,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引自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如果说哺乳给了婴儿“味觉”的满足,被亲人抱在怀中或睡在父母身边可以完成他的“嗅觉”满足,那么五种感觉中还有三觉,即视、听、触觉,这三觉有什么作用呢?它们的作用就是接收“心理营养”,这种营养直通大脑,积攒下来,成为心理成长的内容。 心理学中有个很有名的实验,即感觉剥夺实验。这个实验是加拿大的两位学者在1954年做的。有一天他们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让他吃饱、喝足、睡好,让他在基本的物质保障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不给他任何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线索,即心理刺激,这个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室:一个房间,里面按日常生活所需布置好了,有床可以休息,有椅子可以坐,有洗手间可以用。至于吃的,被试想吃什么都可以点,会有人从窗口递进来。也就是说,被试待在房间里,吃喝拉撒睡都没问题。条件是被试要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还要戴上手套,把所有能引起感觉的东西都降到最低限度。房间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文字,被试只能一个人待着,不能眼人交流,也不能看书或电视。 他们在大学里招募被试,谁来做实验就能挣钱,不仅白吃白喝,而且在房间里待的时间越长,拿到的钱就越多,超过100个小时还能翻倍。 先做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后,被试就进人房间了把门一关就在里头待着。很多人进去以后先要吃的,吃饱了就睡觉。反正无事可做,有的能睡一天,醒来接着吃,吃完又睡。到第三天,他们吃饱睡足了,觉得有点寂寞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睡不着就起来在屋里转悠,一会儿坐下会儿躺下、一会儿又起来,就这么来回折腾。真难熬啊,简直是度时如年、度分如年,最后是度秒如年! 很多人应该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我们坐长途火车或汽车,长时间坐着,如果没有报纸杂志和书籍,没有手机或手机没电了,就会觉得旅途漫长且难熬,无聊到除睡觉外只能找人聊天或打牌了。这是什么需求?这不是物质需要,这是心理需要。20世纪80年代,新疆到北京的火车要走四天,这趟车上经常现“旅行性精神病”,也称“旅途精神病”。 当然,这项实验比乘火车自在多了,而且结束痛苦感的主动权掌握在被试自己手中,如果被试不想继续实验,可以主动停止,床头就有一个按钮,被试只要一摁,门就开了,实验就结束了。 实验的大致结果是,被试平均待76个小时就出来了,熬过100个小时的人极少。也就是说,一般人四天左右就不想再待下去了,弄不好真会憋出精神病来。 这个实验说明,人不是吃饱喝足就能满足的。
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6与人接触,学有礼貌为先
61家庭即 社会 。人是 社会 动物,家庭既是 社会 的细胞,也是一个小 社会 。家庭与 社会 有许多相近之处:如人与人的关系既有上下的关系,如祖辈、父辈与子女的关系;也有同辈关系,像兄弟姐妹,包括表亲关系。只是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比 社会 关系更为亲密,不是血缘就是亲情。所以,人在早期可以通过家庭生活形成许多未来进入 社会 后与人接触或相处的行为方式。
62重礼貌原因。人在早年依恋期时,重点依恋一个人,同时也与家庭其他成员有亲密接触。但当他可以独立行动时,他的活动范围超出了家庭住所的范围。尤其是去幼儿园的孩子,开始接触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这时他与人相处就显得不如家庭内部容易。所以,在三岁上下,家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并形成良好的 社会 行为方式。
这类行为方式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人接触的方式,包括熟悉关系与陌生关系的接触;二是与不同的人相处的方式,在相处中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或冲突时该如何反应。所以,这一时期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对孩子的“涉及他人的行为”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人的早期行为一旦经过重复成为方式,就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性格。
为什么不能小看这种与人相处的行为方式的培养呢?因为人是 社会 动物,他的生活离不开与人接触和相处,人的获利或受挫也与他人有关,人的幸福、成就等都与他人有关。所以后天形成的 社会 行为方式将决定孩子走出家门后他的人际关系、合群程度、受欢迎或被排斥等 社会 感受。
63与人接触的礼貌。如孩子第一次见到他人需不需要问好,如何问好,对不同关系的人如何使用称谓,如何体现出有礼貌有教养,如何与人接触时既不失自尊,又不显得目中无人。孩子的这些表现既可能体现出抚养人的类似行为表现,更会显现出其家庭整体的教养水平。
尤其是与人首次接触,至少要教会孩子具有公认的基本的礼貌方式。如对陌生人、对年长的人、对女性,还有对残疾人等,使用的称谓、口气和态度都应该有所不同。
对于不懂礼貌的人可以宽容,但对于没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远离。
7与人相处,学会分享包容
71要学会与人相处。人生不会总遇到投缘的人,我们随时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能与各种人平和礼貌相处,这是一种涵养,更需要父母有意地培养,自幼让他建立一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72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重点。孩子在家庭里最先接触的都是上下关系,是长辈,所以他外出遇到年长的人,见面问好应该不难,难的是与同辈人的接触,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没有与同辈交流、玩耍的机会。所以,有的孩子刚去幼儿园时非常不适应。
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前一年或一年半,即一岁半至三岁时,父母或家人要有意地带孩子接触邻居,或寻找家有同样大小的小孩,约定时间,定期在一起玩耍。家里成员少的家庭,父母一方更要把孩子经常带在身边,让他多见人,慢慢适应人多的场景。
还可以事先教他一些与别的小朋友接触的方法,如遇到不认识的小朋友,可以悄悄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也可先主动地自我介绍:我叫什么,你叫什么名字?当你带孩子下楼与小朋友“玩”时,一定要让他带上玩具,最好多带一个,一个自己拿着,一个用来与别人交换。结束时,让双方的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就好。
在带孩子出去玩时,家长一定要用心观察孩子,参与他们的玩耍。因为这是孩子与同辈人接触的初期,他需要明白,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
与人相处还有一个重要的好性格,那就是宽容。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一定有差别,有地区差别、习俗差别、家庭背景差别、生活习惯差别等,相遇相处时难免有不习惯,看着不舒服。那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忍耐。忍耐是宽容的基础,具有忍耐力的人才能宽容别人。如果孩子早年忍耐的性格培养得当,这些都不成问题。
除宽容外,乐于分享也是人的一个良好的性格。我们知道,分享也需要后天培养。如同扼制自私与扼制冲动同样重要。在孩子稍大些,三到六岁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与人分享的性格。生活中最常见的可以与人分享的就是食物。不仅有好东西要留给不在家或不在场的人,同理,辛苦也应该让大家分担,而不是让一个人承担。
73校园霸凌的启示。当孩子住校,这时,住宿的孩子与同学相处的方式就一半像家人,一半像 社会 模式。由于密切接触,每个孩子又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摩擦或冲突在所难免,同时在初中至高中期间,校园霸凌事件会经常发生。
要特别注意,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他们虽然表现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在与人相处中,都有“自我中心”的问题,即只顾自己,忽略别人感受的心理缺陷。
欺凌者的自我中心体现在不能吃亏,骄横霸道,而被欺凌者以自我满足为主,不能事先想到别人的感受,经常在一些小事上引发别人的不满。
在宿舍中,最容易冲突的就是与别人的节奏不吻合,或者无意中打扰到别人。在性格培养关键期,父母要有意地告诉孩子,只要有他人在场或在附近,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
8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
71为什么要受体力之苦。当父母生下一个孩子时,谁都难以预料他未来会经历怎样的人生。但有一点大致可以预料,那就是任何人的人生都会有起伏。要想让孩子 健康 且活得长久,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的早年,从生理到心理,给他日积月累的磨炼,使他身体强健、心理有韧性。
有一点需要明确,在生理与心理之间,生理是心理韧性或弹性的基础。即要想让孩子心理坚强并有韧性,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炼。
很多患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比如从小不爱劳作,不爱 体育 运动。
为了孩子一生的体力和精力,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与自信的来源。那就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
无论是为了孩子一生能够承受生活的体力之苦,还是在让他遇到心理痛苦刺激时能够坚强不脆弱,或是预防抑郁症,都要高度重视人在早年必须经历的吃苦耐劳的训练。
72训练的时间与内容。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后开始。先让他练习跑步,然后让他学习游泳。
领着孩子跑步。跑步的好处:第一,可以锻炼心肺功能;第二,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跑步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产生以上效果。不过,跑步也要讲究适度。由孩子自己决定节奏,跟不上就稍慢一点,我们是需要孩子吃些苦,但不能虐待孩子。
让孩子早些学游泳。游泳与跑步各有所长,跑步练就人的耐力,而游泳练的是孩子的胆量。不会游泳的人见到水是有恐惧感的。我们要教孩子克服恐惧感,这就锻炼了他的心理素质。
同时游泳对早年孩子的身体发育也很有帮助。学会游泳,还有一层重要的长远考虑,人这一辈子不知什么时候会遇到跟水有关的险境,经过这种训练,在关键的时刻是能够救命的。等到孩子长到十八九岁时,再学游泳就只是增加一种技能了。
在孩子七岁前给他们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得到强化加固。当他们的体质强健后,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理的弹性或韧性才有保障。
每每遇到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解与困惑,总是彷徨苦闷。盼望能受到指点找到正确的答案或解决的方法。
儿子个子猛长,站在一起,我越来越快成为他眼中的小矮人了,加上时不时地对我这个“老妈”不屑的大吼,生气地摔门离去,自信坚决地说不,怎么了。
诸多事情总能触动我焦虑不安的神经。好郁闷,好无助!作为老师,教育青春期的学生我是有一定的经验和想法的。但作为家长,我却有些束手无策。
听 李玫瑾教授《青春期孩子教育》 ,剖析诸多青少年问题或犯罪背后的心理原因,找出教育孩子的金玉良言孩子所有的反应都是父母的折射。就是常说的孩子身上总有父母的影子。
李教授说,孩子的教育分四个阶段:0-3岁,情感抚养期;3-6岁,性格培养期;能力培养期在12岁以上。
好的亲情陪伴一定是唠叨的。 唠叨不是不断重复无用乏味的言语,适度的有味有料的说教有用,但需父母慎用。不唠叨不教育是绝对不行的。有时点到为止刚刚好。14岁, 16岁说教不要忘记加入法律及生命意义。
尊重青春期孩子 ,高压强逼效果适得其反。作为父母要意识到这一点。学会与孩子沟通,比什么都管用。“打不是上乘做法”,忍不住打了,要承认错误,告知孩子无法忍受的是什么,家长也会发错。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孩子不被理解的 乱吼, 是孩子无法“自我控制”不良情绪的干扰,他在等待父母的良方 。
正如朱晓敏说的,人人都有不良情绪,我们成年人往往害怕屈从于自己的感情,发现自己对一些情感难以容忍,便逃避转嫁给别人或通过情绪发泄出来,会转移不良的情绪给他人。
孩子也会,尤其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怎样作来疏导不良的情绪呢? 认同 他的感受, 理解 他的想法,不要总拿自己的一套说教强加给他。鼓励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评判。 “哦,我知道了,我能为你做什么 。”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开放的空间。
我很明白,这样做是对的。可一看到孩子那个让人生气的样子,就总会不自觉的拿出家长的那套说教出来,喋喋不休地试图改变他,可越是这样,我和儿子的语言较量越激烈,看到他滔滔不绝,越辩越勇的样子,真是无理取闹!让我气愤不已,甚至想出手镇压。
“克制再克制”结果我败下阵来,而他沾沾自喜,让人无语!
朱晓敏说,家长的自负感会削弱与孩子深入沟通的程度,克服自负感,听孩子的不同形式的述说。放弃说教,慢慢说出“哦,我知道了,我能为你做什么”。慢慢修行,锻炼自己的忍耐力。有意识的培养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吧!
李玫瑾教授对一些高智商犯罪的心理分析给我们所有的家长提出了强烈的警告: 孩子智商再高,也不要忘记使他们了解人间的纷繁,还要知道生命的宝贵以及每条生命后又有多少生命的牵挂。
朋友们,你们认同教授和教育专家的观点吗?或者有好的做法,欢迎分享给大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