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第1张

1)压抑

弗洛伊德把压抑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 压抑 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内容不能接近意识(不是装作不知道,而是压到意识外,发生过但似乎没有任何记忆,不知道发生过)。压抑看似有效,但它并不是无需付出代价的,因为压抑是一个稳定、主动的过程, 它需要自我持续地消耗能量。压抑大量强烈的想法和冲动,使自我没有剩余能量可以运作,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那么一场维持稳定人格的战斗必将失败。

2)升华

精神分析学家们通常认为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在 升华 的作用下, 自我会把危险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认可的行为 。如在体育运动中,本我可以表达其攻击性,自我无需耗尽能量抑制这些冲动。

3)替代

与升华一样, 替代 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不同的是,替代性冲动不会带来社会奖赏(例如,将怒火转向更弱小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许多不合理的害怕或恐惧都只不过是象征性替代(如儿子害怕马是替代害怕父亲)。

4)否认

和压抑不同, 否认不是忘记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事实 (如否认伴侣的去世,生活还是像他活着一样,吃饭留座等等)。

5)反向作用

在运用 反向作用 时,我们会 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 原因在于这种真实的想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使得自我必须证明这种想法不正确(如内心憎恨母亲的人总是告诉别人自己多么爱母亲,强烈性欲望的人参加反色情斗争)。

6)理智化

对可怕的无意识念头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是, 在它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先从中去掉情感的成分 ,使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式检查我们的意念,可以使某些想法进入意识,而不造成任何焦虑(如一个女人想象她的丈夫会出可怕的车祸,于是反复念叨系安全带,弗洛伊德学派的治疗师可能会认为,她在无意识中对她的丈夫怀有某种憎恨)。

7)投射

有时候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 。(如一个认为她周围邻里私生活都不检点的女人,可能她自己想做些不检点的事;宣称世界充满猜疑和欺骗的人,无意识中承认他自己就是猜疑别人的骗子。)

阿德勒认为,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弱小,无助的,完全依赖成人。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由于人们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环境不同,个体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 生活风格

阿德勒将常见的生活风格分为四种类型:

支配-统治型

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和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

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们屈从;

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狂、违法者和药物滥用等。

依赖-索取型

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在儿童期,他们的父母可能过于溺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些孩子很少需要自己努力做事,很少感受到挫折。

回避型

这样的人缺乏必要的信心解决问题或危机,不想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从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

他们常常是自我关注的、幻想的,在自我幻想的世界里感受到优越。

社会有益型

这样的人能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成员互相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霍妮根据人们避免焦虑的不同方式确定了三种交往风格。霍妮指出,大多数人会根据应对焦虑的不同场合,选择这三种风格中的一种来使用,但神经症患者在各种社交场合,只能使用其中一种。

爱因斯沃斯和她的同事在对婴儿和母亲的研究观察中,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类型:

荣格根据力比多的倾向性将个体性格划分为外倾性和内倾性两种态度类型,外倾性的人力比多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内倾性的人力比多活动倾向于自己。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荣格指出,个体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

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结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外倾性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如科学家;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内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如哲学家;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玄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外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最为明显,他们不太考虑对方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内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情感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激发,思维压抑,情感深藏在内心,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气质常常是忧郁的。

5)外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的知觉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是压抑的。

6)内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溺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的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7)外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他们对各种尚孕育于萌芽状态但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外倾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

8)内倾直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型的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如艺术家。

荣格并没有截然地把人格简单地划分为8种类型,他的心理类型学只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用来说明性格的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兼具外倾型和内倾型的中间型,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一种态度占优势。每个人也能同时运用四种心理机能,只不过各人的侧重点不同,有些人更多地发挥某一种机能,另一些人发挥另一种。此外,外倾型或内倾型也并不影响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在荣格的两种态度和四种功能类型的基础上,有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由此组成了个性的四维八极特征,它们彼此结合就构成了16种个性类型(2^4)。

偏好 是类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被理解为 最自然、轻松地去做 ,类型理论经常使用利手的比喻来解释偏好的意义。 这意味着个体在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过程中均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每一个维度的两极中个体总是倾向于使用某一极的方式,偏好和行为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但并不完全一致

卡特尔利用 因素分析 技术确定了16中基本的人格特质(根源特质):

确定和描述人格基本维度的工作并没有止步于卡特尔的最初模式,研究者们近来在对人格进行因素分析时却有了一个惊人的、相当一致的发现。一些不同的研究群体从许多不同的人格研究资料中不断地发现了五个人格维度的证据。

还有些人格描述不能被五因素模型所包括,如 虔诚、朝气蓬勃、节俭、幽默、狡黠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合理的归因能够提高成就动机。

在成就情境中,人们不仅渴望成功(为了掌握or为了成绩),有时候更在意不要失败(趋近成功or回避失败)(2×2):

医学专家发现,心脏病患者与没有心脏病的人相比,表现得更主动,精力更充沛,更具有支配性。简单说,他们的人格看起来与众不同,心理学家很快找到了这种特质(A型特质)的三个主要特点。第一,A型者更具竞争性,为成功而更努力地奋斗;第二,A型者有时间紧迫感;第三,A型者在对待挫折情境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斯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这四种液体在人体内的比例不同,形成了气质的四个类型:

一个普遍接受的气质模型划分为三个气质维度:

两位发展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经过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特质都有变化,但有一个特质显示出了明显的稳定性。

《 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 》 读书笔记 ( 二十七 )

20 22 年4月22日

接上

优势功能通常表现的都是意识人格,是他的目的,意识和成就。劣势功能引起谬误,会因自身的轻度意识作出部分决定,在外倾情感型表现明显。

外倾态度中的劣势功能因带有明显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的偏见而展示出一种高度的主观规定性,也因此证明了与无意识之间确实关系密切。当然,无意识有时会非常快的流入到意识,善于判断的观察者会侧重把握意识的特征,有洞察力的观察者则更加容易受无意识特征的影响。我们因为常平等的运用知觉和判断,所以并不能马上判断出优势功能。要透彻的分析功能的本质,必须观察哪一种态度被放置在意识的控制和动机之下(分离性更高),哪些有偶然和自发的特征(有更多婴儿和原始的本质),后者变态或病态的东西相对较多。

三:外倾态度中基本心理功能的特征

1:思维

思维来源有二:一是主观最后归结为无意识的根源,其二是以感官知觉为传送途径的客观事实。

外倾思维主要倾向于客体和客观事件,判断外倾思维一个有效的决定性的标准必须建立在客观条件基础之上,也可以是一种纯粹的理念思维,判断思维是否是外倾,准则直接在于:他的判断标准到底来自外界还是来自主观根源(思维具有一种优先的外倾趋势)。

作者说之所以思维外倾类型在杰出代表人物所常见,原因就在于他们是从世界外部获得某视觉形式的思维,即是从对象或形式一般的理念中产生的在。

在事实还存在一种既不定向于直接的客观经验,也与普遍产生于客观的理念无关的思维。在客观事件中产生并再次努力返回到客体的思维过程与主体也保持着一种经常的联系,这一过程是产生思维的绝对必要的条件。思维过程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只有在客观事实主体化,即事实同化于主体之后,思维才可排除相应的主观过程以及其他一切的参与。

主观过程获得主要价值后,与外倾思维相抗衡的内倾的纯主观思想倾向便会出现,是一种在主观事件并指向主观理念的或主观特征的事实中产生的思维。

客观倾向占优势时为外倾思维,但思维的逻辑性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对客体的定向在思维功能上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改变的只是外貌。若外倾思维在专注于思考物质材料时,观察者本人是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或是只能看到其外观就表现出了清晰的差异,尤其是当一种客观事实带着分析性质地阐述了一种主观观念或是这种观念被当成是客观理念的产物或变体时,主观倾向会使客观事件对主观理念表示屈从。外倾思维具有一种极为模棱两可的和陈腐的不可比较性,故而两种观念之间的战争无休止。

主观性质的客体和客观性质的客体在区分后易于调解,但两种定向本身有片面性,有效性受到限制,所以很难调解成功。当思维被贬低成为客观事实的一个附属之物时,思想的过程就成了单纯的“反映”并直接的返回到了客观事实,永不会促使经验与客观概念连接在一起,唯物主义者的心理状态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

当外倾思维受到一种客观规定的强制而被迫从属于客观事件时,一方面没有被消化的经验材料继续积累,另一方面大量被抑制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联系的个体经验会产生出一种要求得到心理补偿的理智分裂状态。补偿的形式就是事实的一种片面的集合,很多有价值的和敏感的方面则被忽略,如科幻文学作品的出现。

2:外倾思维型

当个体的生命主要受反应思维限制,以至所有重要行为都需要从理智的思考动机中产生,或是有一种与这种动机相一致的倾向存在时可称之为思维类型,兼具内倾与外倾两种可能。

接着,作者设想了一个纯粹的类型人物,指出据外倾型态度的本质,在其影响边缘是最好的外部表现,就越慈善和受欢迎,在内在领域则是令人厌恶与专横。在这一程式中,生命正从所有与其原则相悖的东西中悄悄隐退。

包含大量生命之可能性的理智程式导致其他重要的生命形式和活动受到抑制或被完全排除,首先就是依赖于情感的生命形式,如兴趣爱好等,这些生命形式会保持自身的存在(无意识的存在)或牺牲生命维护一种确定的程式,为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特征保持一致,受到理智态度压抑的生命形式迟早会通过生命的意识行为逐渐紊乱而变成可直接感知的东西,如患上神经症,大多数只不过是找到一个辩护和防御的借口,不会太严重。在意识态度中无意识控制的那一部分是低级的,与无意识的其他一切内容融为一体,并从中获得菲比寻常的特征,就意识而言,并不重要,但对于整个心理图像来说则相当重要。

严厉的理智程式抑制情感,情感被极大的歪曲,并只能对理智的意识态度表示支持并与其目标相适应。但一部分顽强的情感的消失,并从事一种潜意识的活动(无意识的意图相违背,以因果律无法想象的结果),如隐秘的自我追寻混杂在一种具有极为崇高的准则的意识利他主义之中。对于某些暴君人性美名远扬不能理解为意识态度的高度非人格特征赋予了无意识情感以高度的人格和过于敏感的特征,以致引起了某种隐解的偏见。

情感受到抑制的程度越深,其他在其他方面很可能堪称完美的思维就会越发受到微妙而有害的影响,如理智观念的教条主义。但有时无意识个人情感的与无意识个人混合物的也可以对理智观念的教条主义进一步特别修改,理智程式占据巨大的优势,甚至可以取代宗教的普遍生活观而变成宗教,拥有了宗教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绝对性特征,成为了一种理智迷信。

无意识中聚集的受压抑折磨的心理倾向形成一种相对立的观点,是疑虑症爆发。意识的态度作为防御手段而变得狂热(过度补偿),常见于男性思维以及女性占据优势的大脑直觉活动中产生的思维。

外倾思维型的思想,是建设型的,边分析边建设,常作出综合性的判断(论断性的)。思维在创造的因素抑制了另一种功能的地方不可能再获得发展。他的判断将自己完全限制在特定材料的范围之内,满足于抽象的叙述,并且不会赋予早已不存在的经验材料任何价位。

外倾思维的内在判断表明的是经验的客观重要性,这种判断在它的最高级层次上代表的是一种设置在客观的背景上的经验。

在意识中,只要除思维以外的任何一种功能获得优先权并达到一定显著的程度,都会表现出否定性。表面上肯定(只是在对支配的功能的简单的模仿),作者认为这种思维对于讨论毫无价值,而不屈从于其他功能的统治,忠实于自己原则的思维才有价值。但观察到它确非易事,必须先获得意识背景中的某种援助或偶尔卸去了防备,用诱使的方法使它显露于表面,可用“nothing---- but----”来表现他的惯常样式。很多警句和格言都属于这一类别,如摩莱斯各特的名言“人即他所食之物”。

这种思维同样具有破坏性,如通神论。作者认为它是对本时代唯物主义正在消逝的一种反应,它将神经障碍看作是某种东西与星体碰撞的结果。在根本上,这种通神论思维与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否定的,没有什么差别,而唯物主义将心理学解释为细胞学变化或是内在的分泌时就变成了迷信。两者的区别在于唯物主义将一切现象归入生理学,而通神论则将一切都归入印度人的神学概念中。通神论与唯物主义的解释没有独创性且具有破坏性,是一种被其它功能所支配的思维。

3:情感

客体对外倾态度中的情感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外倾情感脱离主观因素的范畴,完全屈从于客体的影响,并以此代替了他与主观因素的关系,但无法摆脱某种传统或约定俗成的标准的控制,这是一种适用的行为。

由情感活动所产生的价值不仅要直接的与客观价值保持一致,还与某种传统的和普遍的价值标准相协调。情感促成了流行生活方式的存在,且使社会的,慈善的以及诸如此类的文化事业获得全面肯定和广泛支持,以此证明了外倾情感具有创造性的因素,既有益处也有理性效应。当外倾情感与客体挺过分的同化,丧失了情感的人物特征,便会失去这种有益的效应。

外倾情感为一种情境提供审美的补充,但过分强调却导致一种奇怪的自相矛盾的情感分离的出现,情感价值将个体情感握在手中,由此也产生了内在的或彼此不相容的种种联系。当所有的真正的个人观点被压抑,主体完全被个体的情感过程所淹没,此时其他非情感的主体而只是一种情感的过程了。在严重时会出现歇斯底里症状。

4:外倾情感型

外倾情感占优势的类型为外倾感情型,在女性中表现显著。

女性的情感带有个人特征,主观因素受到压抑,人格倾向于接受客观条件的调节,他的情感总是同客观环境以及普遍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在“爱的选择”中揭示的最明显。情感只有在不受任何其他东西干扰时才会被人“准确”的感受到。思维是最常见的干扰因素,所以这种类型会竭尽所能压抑思维,这种情况下女性也进行思考,但其思维却没有任何独特性,只在情感允许的范围之内才能进行恰当的思考,扰乱情感即会被她赐除出去。

当客观的重要性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主、客体同化时,情感的个体特征转变成了情感本身,人格分裂成各种不同的情感也就不可避免了。但自我的基础总是与自身保持一致。因此观察者将情感看成是一种情绪的改变更为准确。无意识最初的补偿性态度会随着自我与情感的瞬间状态两者之间的分离程度明显起来而变成一种明显的对立,越是过分地强调情感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无意识的对抗就距离表层越近。外倾情感类型思维压抑,以避免她对情感的干扰。他的逻辑做出了思维与情感不能相融的结论,这种思维必定在某个地方进入到无意识中去,所以这种类型的无意识内容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具有婴儿的、原始的、否定的特征。

只要意识情感还保留着个人的特征,无意识思维的补偿性就不会发生改变。若人格分裂,自我统一被破坏,主体就变成了无意识的了。与无意识的思维功能就建立了联系。意识的情感联系越强烈,他就越没有自我感,无意识的对抗就越强烈。无意识理念只会在最有价值的客体中集聚起来,客体的价值会因此而被无情的剥夺,多用“除-----之外什么也不”的思维方式。无意识思想具有一种强迫观念的性质,有否定和贬值的普遍特性,集体无意识也属于同一种方式,如具有无意识理念世界的婴儿性的歇斯底里症。

5:外倾理性型概述

以上两种类型为理性的判断的类型,推理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生活,但并不只依赖推理判断生活。在同等程度上也受到非理性的影响。若从无意识的角度对理性类型进行清晰描述难度很大,若试图把心理原则牢固的建立在无意识之上,以个体的主观意识心理为基础对自我进行描述似乎就无法找到一个确定的客观的立足点。观察者只能以被观察者的意识心理为基础,因为只有他本人清楚自己的动机。推理判断把生活中没有规则和偶然的东西强制为确定的形式,因为意识只接受有理性的选择,所以要明确选择好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另一方面能觉察生命的偶发事件的心理功能,其独立性和影响基本上受到了限制。

感觉和直觉功能因普遍性而得以存在,但产品却被推理判断的选择掌管着,受压抑而被分离,这在作者两种类型的无意识中显得极为特殊,所做的事与婴儿的原始的感觉甚至是与类似的古代直觉相一致,两种类型会被描述为非理性的。

两种类型的理性都倾向于客观,依赖于客观事实,客体的重要性就被抬得越高,主体与主观理性被压抑的就越厉害,受到无意识暴虐的*威对待,许多原始感觉以强制形式自我表现出来。对立和无意识内容强大的影响使理性意识统治时常中断,甚至产生出一种偶然因素的明显的辅助作用,结果就是偶发事件在他们的感觉价值或无意识的含义的帮助下获得了一种强制性的影响 。

  写了这么多,请采纳!

  根据荣格的说法,人们可能是外倾(E)或内倾(I),思考(T)或情感(F),感觉(S)或直觉(N)。所以荣格心理类型学最终看来就是这样——

  Extraverted Thinking type 外倾思考型

  Introverted Thinking type 内倾思考型

  Extraverted Feeling type 外倾情感型

  Introverted Feeling type 内倾情感型

  Extraverted Sensing type 外倾感觉型

  Introverted Sensing type 内倾感觉型

  Extraverted Intuitive type 外倾直觉型

  In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内倾直觉型

  Jung —— MBTI theory

  Extraverted Thinking type —— ENTJ, ESTJ

  Introverted Thinking type —— INTP, ISTP

  Extraverted Feeling type —— ENFJ, ESFJ

  Introverted Feeling type —— INFP, ISFP

  Extraverted Sensing type —— ESFP, ESTP

  Introverted Sensing type —— ISFJ, ISTJ

  Extraverted Intuitive type —— ENFP, ENTP

  In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 INFJ, INTJ

  荣格——MBTI

  外倾思考型——ENTJ,ESTJ

  内倾思考型——INTP,ISTP

  外倾情感型——ENFJ,ESFJ

  内倾情感型——INFP,ISFP

  外倾感觉型——ESFP,ESTP

  内倾感觉型——ISFJ,ISTJ

  外倾直觉型——ENFP,ENTP

  内倾直觉型——INFJ,INTJ

  MBTI倾向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于:

  – 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何处,从哪里获得动力(外向、内向)

  – 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感觉、直觉)

  – 他们做决定的方法(思考、情感)

  – 他们对外在世界如何取向;通过认知的过程或判断的过程(判断、知觉)

  用字母代表如下:

  精力支配:外向 E — 内向 I

  认识世界:感觉 S — 直觉 N

  判断事物:思考 T — 情感 F

  生活态度:判断 J — 知觉 P

  其中两两组合,可以组合成16种人格类型。

  向你揭示出你的性格类型(以及其它15种性格)在爱情、职业、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优势以及弱点。

  更重要的是,让你知道究竟如何“掌控”性格,让它对你的人生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上述四维八极构成了十六种不同的心理类型。特列表如下:

  (ISTJ) 内倾感觉思维判断

  (ISFJ) 内倾感觉情感判断

  (INFJ) 内倾直觉情感判断

  (INTJ) 内倾直觉思维判断

  (ISTP) 内倾感觉思维知觉

  (ISFP) 内倾感觉情感知觉

  (INFP) 内倾直觉情感知觉

  (INTP) 内倾直觉思维知觉

  (ESTP) 外倾感觉思维知觉

  (ESFP) 外倾感觉情感知觉

  (ENFP) 外倾直觉情感知觉

  (ENTP) 外倾直觉思维知觉

  (ESTJ) 外倾感觉思维判断

  (ESFJ) 外倾感觉情感判断

  (ENFJ) 外倾直觉情感判断

  (ENTJ) 外倾直觉思维判断

  ISTJ型:内向、感觉、思维、判断型:

  安静、严肃,通过全面性和可靠性分析获得成功。实际,有责任感。决定有逻辑性,并一步步地朝着目标前进,不易分心。喜欢将工作、家庭和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重视传统和忠诚。

  适合的职业

  · 首席信息系统执行官

  · 天文学家

  · 数据库管理

  · 会计

  · 房地产经纪人

  · 行政管理

  · 信用分析师

  ISFJ型:内向、感觉、情感、判断型:

  安静、友好、有责任感和良知。坚定地致力于完成他们的义务。全面、勤勉、精确,忠诚、体贴,留心记得他们重视的人的细节,关心他们的感受。努力把工作和家庭环境营造得有序而温馨。I

  适合的职业:

  · 内科医生

  · 营养师

  · 图书/档案管理员

  · 室内装潢设计师

  · 客户服务专员

  · 记账员

  · 特殊教育教师

  · 酒店管理

  INFJ型:内向、直觉、情感、判断型:

  寻求思想、关系、物质等之间的意义和联系。希望了解什么能够激励人,对人有很强的洞察力。有责任心,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对于怎样更好的服务大众有清晰的远景。在对于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有计划而且果断坚定。

  适合的职业:

  · 特殊教育教师

  · 建筑设计师

  · 培训经理/培训师

  · 职业策划咨询顾问

  · 心理咨询师

  · 网站编辑

  · 作家

  · 仲裁人

  INTJ型:内向、直觉、思维、判断型:

  在实现自己的想法和达成自己的目标时有创新的想法和非凡的动力。能很快洞察到外界事物间的规律并形成长期的远景计划。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会开始规划直到完成为止。多疑、独立,对于自己和他人能力和表现的要求都非常高。

  适合的职业:

  · 首席财政执行官

  · 知识产权律师

  · 设计工程师

  · 精神分析师

  · 心脏病专家

  · 媒体策划

  · 网络管理员

  · 建筑师

  ISTP型:内向、感觉、思维、知觉型:

  灵活、忍耐力强,是个安静的观察者。知道有问题发生,就会马上行动,找到实用的解决方法。分析事物运作的原理,能从大量的信息中很快的找到关键的症结所在。对于原因和结果感兴趣,用逻辑的方式处理问题,重视效率。

  适合的职业:

  · 信息服务业经理

  · 计算机程序员

  · 警官

  · 软件开发员

  · 律师助理

  · 消防员

  · 私人侦探

  · 药剂师

  ISFP型:内向、感觉、情感、知觉型:

  安静、友好、敏感、和善。享受当前。喜欢有自己的空间,喜欢能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工作。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觉得重要的人非常忠诚,有责任心。不喜欢争论和冲突。不会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强加到别人身上。

  适合的职业:

  · 室内装潢设计师

  · 按摩师

  · 客户服务专员

  · 服装设计师

  · 厨师

  · 护士

  · 牙医

  · 旅游管理

  INFP型:内向、直觉、情感、知觉型:

  理想主义,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觉得重要的人非常忠诚。希望外部的生活和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是统一的。好奇心重,很快能看到事情的可能性,能成为实现想法的催化剂。寻求理解别人和帮助他们实现潜能。适应力强,灵活,善于接受,除非是有悖于自己的价值观的。

  适合的职业:

  · 心理学家

  · 人力资源管理

  · 翻译

  · 大学教师(人文学科)

  · 社会工作者

  · 图书管理员

  · 服装设计师

  · 编辑/网站设计师

  INTP型:内向、直觉、思维、知觉型: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寻求找到合理的解释。喜欢理论性的和抽象的事物,热衷于思考而非社交活动。安静、内向、灵活、适应力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超凡的精力和深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疑,有时会有点挑剔,喜欢分析。

  适合的职业:

  · 软件设计师

  · 风险投资家

1、外倾思维型(Te):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也是偏向思于思维的,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材料为依据的,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

2、内倾思维型(TI):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也是偏于思维功能的。

3、外倾情感型(Fe):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重于情感功能的,他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

4、外倾感觉型(Se):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重于感觉功能的,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的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我发这个内容,是我自己无法把握这些分类的要点。不懂得地方太多了,请朋友们踊跃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帮助我理解八种人。它们是否可以独立存在。还是可以融合的。

荣格的八种人分类

外倾思维型

从定义来看,该类型指这样一个人,他要求自己的所有行为皆服从理智的结论,即外在事实或者普遍接受的观念。

这种人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他们通常压抑天性中性感的一面,因而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冷漠无情。如果压抑过分,则会变得专制、自负、迷信,拒绝接受任何批评。

内倾思维型

内倾思维型的人受到观念的决定性影响,但是他的观念来源于主观基础而非客观材料。

这种人喜欢离群索居,由于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他们极端聪明却又不顾实际。发展过度就会变得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不体谅别人,骄傲自大,拒人于千里之外。

外倾情感型

情感较之思维具有更明显的女性心理特征。

这种类型的人以女性较多,她们理智屈从于情感,往往表现为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多愁善感,浮夸卖弄,过分殷勤,强烈地依恋他人但情感并不执著。

内倾情感型

突出的内倾情感型主要出现在女性当中。

这种人文静多思,敏感忧郁,沉默寡言,难以捉摸,不出众也不有意显露自己,表现得恬淡宁静、怡然自得,给人以莫测高深之感。极端者会显得冷漠和不屑一顾。

外倾感觉型

这种类型的人对客观事实的感觉得到了极为特异的发展,他的生命就是对具体对象的实际经验的积累。这种人被认为是真正理性的人。

这种人追求欢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头脑清醒但对事物浅尝辄止,他们情感浅薄经常沉溺于各种嗜好,具有恋态行为和强迫行为。

内倾感觉型

这是一种非理性类型,纯粹定向于偶然发生事件而不是理性判断,被客观刺激所激发的主观感觉的强度所引导。

这种人爱好艺术,沉浸在自我主观感觉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他们觉得外部世界索然乏味。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表现得较为沉静、随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思维和情感大都不够深沉。

外倾直觉型

外倾的直觉定向于客体,表现出一种对外在环境明显的依赖,但是完全区别于感觉型的那种依赖。

这种人异想天开,喜怒无常,见异思迁,好高骛远,一个问题没解决又忙于解决另一个问题,不能持之以恒,由于情感转移快,难得知己。

内倾直觉型

神秘预言家、艺术家或者幻想狂人。倾向于把自己限制在直觉的知觉范围内。

这种人往往是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别人看他们不可思议,而他们自己却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参考荣格理论

性格类型理论

1一般态度类型。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外倾型的人,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兴趣广、易适应环境;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个体对特有情境的反应的两种态度或方式。2机能类型。荣格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一般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八种性格类型。(1)外倾思维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但又偏向于思维。其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想过程。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2)内倾思维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思维功能。其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身的精神世界。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幻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3)外倾情感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情感符合于客观情境和一般价值。思维压抑,情感外露,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4)内倾情感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感情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思维压抑,情感深藏,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易忧郁。(5)外倾感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其头脑清醒,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寻求享乐,追求刺激,情感浅薄,直觉压抑。(6)内倾感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界,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中。其知觉深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艺术性强,直觉压抑。(7)外倾直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外界中发现各种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这种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8)内倾直觉型。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可能性。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荣格并非截然地把人格简单划分为八种类型,他的心理类型学只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用来说明性格的差异,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兼有外倾型和内倾型的中间型。纯粹的内倾型的或外倾型的人是没有的,只有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一种态度占优势。每个人也能同时运用四种心理机能,只不过各人的侧重点不同。此外,外倾型和内倾型也并不影响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荣格的类型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医学和职业选择等领域,因这种划分带来了使用上的方便。现在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内外倾是人格的主要特质,心理学家还编制了测量内外倾的量表。

心灵的四个层次

荣格用了许多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心灵的各个部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在内。这些概念源自于他大量的临床观察经验,包括他早期词语联想的实验研究,而词语联想则是现今测谎器的前身,也是心理情结这个概念的基础。荣格概念中的心理图谱可划分成两个基本的区块: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荣格之前用“集体潜意识”这个词来指称客体心灵,而集体潜意识这个词至今依然是讨论荣格心理学时使用最广泛的词汇。荣格提出客体心灵这个词,是为了避免与人类的各种群体有所混淆,因为他想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人类心灵的深度一如外在、“真实的”、集体意识的世界一样的客观真实。 心灵有四个层次:一、个人意识或称日常的觉察; 也称自我,是人有意识的心智,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以及记忆的那部分。二、个人潜意识,其之于个别心灵而言是独特的,但无法被察觉;由心灵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构成。它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三、客体心灵或称集体潜意识,其显然是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四、集体意识的外在世界,有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 人格中最深、最不易碰触到得层次。在荣格看来,如同我们每个人在个人潜意识里积累并存放所有个人记忆档案那样,同样人类集体作为一个种族,也在集体潜意识里存放着人类和前人类物种的经验。

集体无意识

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无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的“自我”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潜意识的所有方面,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曼达拉,意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表现为人类力求一种整体的统一。

一般性结构

在心理图谱上的这些基本区块里头,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结构。一般性结构有两类:原型形象和情结。心灵中属于个人部分的特殊结构有四种:自我、人格面具、阴影、以及阿尼姆斯、∕阿尼玛之融合体。客体心灵里充满原型和原型形象,我们很难精确指出其数目多寡,不过当中有个原型值得一提,即是本我,原型的最高核心。情结是因某个寻常的情绪而凝聚在一起的一组相关形象。荣格进行词语联想的实验时,注意到受试者联想时遗漏或延宕的反应透露出一些规律,因而发现带有情绪色彩的情结存在。他发现,在每个受试者身上,这些联想都绕着特定的主题,例如,绕着母亲而来的联想——即是“母亲情结”。自此,情结一词一路松散地沿用下来,成为今日一般的文化用语。情结是个人潜意识的基本内容。原型形象则是客体心灵的基本内容。原型本身无法被直接观察到,不过,它就像磁场一般,可以从它影响所及的脑中有形内容辨识出来,也就是从原型形象,或者说拟人化的、形象化的情结来辨识。原型是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去建构经验的一种倾向,原型并非形象本身。荣格谈到原型的概念时,喜欢把它比拟成饱和溶解液里的结晶凝析的过程:某个结晶体的排列结构总是依循一定的规则,而真正凝析出来的结晶形态是没法事先预知的。人天生有形成某些形象的倾向,但是这些形象本身不是与生俱来的。原型形象是原型对个人心灵逐渐累积的经验起作用而形成的深层基础形象。原型形象与情结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拥有更为普遍而概括性的意涵,往往带有令人敬畏的情感特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累积、对一大群人具有意义的原型形象,深埋在集体意识的文化里。以文化形式出现的例子包括:国王和皇后、还有耶稣和佛陀等宗教性的人物形象。很多集体性角色和情境都带有原型形象,只是人们并没察觉到自身的这种投射。 只要是重复性的人类经验,如出生、死亡,都有其原型基础。虽说原型也会演化,但演化这个变数实在太过缓慢,不管它实际目标为何,把它放入历史时间来看,都可视为是固定不变的。

本我的三种意义

在荣格的理论里,本我才是整体心灵的调节中心,而自我不过是个人意识的中心而已。本我是真正能协调心灵领域、发号施令的中心,而且,它也是个人自我认同的原型模板。本我一词可以进一步用来指涉心灵作为一个整体的意思。因此,本我有三种的意义:一、心灵作为整体单位来运作;二、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原型的最高核心;三、自我的原型根基 由于本我是比自我更为全面的实体,因而自我对本我的认知往往会以更高等的象征来呈现:神的形象、太阳系中心的太阳、原子团中心的原子核等等。体验到本我时往往摄人心魂,觉得与神有所感应,或激发出敬畏之感。正在体验本我的自我会感觉自身拥有强大的威力。当自我不稳定时,本我会以最高的重整象征出现,常常以曼陀罗的形式呈现,那是有清楚的外围与中心的图样,例如,镶在方框内的圆,或者圆圈内嵌有正方形,尽管这种形式有无穷的可能性。在东方的宗教传统里,曼陀罗的图样往往涵盖神的形象,常被用来进行冥想。虽然本我是荣格思想体系里最不属于经验范畴内的概念——因它属于临床上可说明范围的边垂地带——它正好可以拿来描述心理学上无法描述的现象。就现象上而言,本我其实和传统上所谓的神根本无法区分。

心灵的关系

自我情结是我们心灵的参照点,这个结构就是每当我们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我”时所指涉的。然而,个人层次的心灵是以客体心灵或集体潜意识里的原型为基础的。个人的领域,不管是属于意识或潜意识的层次,都是从客体心灵这个母质发展出来的,并且持续以深刻而动态的方式与心灵这些更深层的领域发生关联,虽然以此发展出来的自我不免天真地以为自身才是心灵的中心。这就好比太阳是绕着地球转,或者地球是绕着太阳转这两者思维的差别心灵深层的活动可以在作梦时清楚地感受到。梦是人类普遍有的经验,在严重的精神病患身上,梦会以非常极端的形式呈现心灵深层的骚动。接受密集的荣格式分析时,被分析者会体验到客体心灵推动个体化历程的一些关键性运作。一些被分析者会学习到荣格式积极想像的技巧,透过这个技巧,人可以在清醒的时刻随意地去探触心灵深层。

就结构的观点来谈,在个人领域里的每个情结,都是以客体心灵里的原型母质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每个情结的核心都是某个原型。自我就是以本我为原型核心而发展出来的;在个人的母亲情结底层,是大母神原型;父亲与母亲形象的背后,就是神圣父母的原型形象;阴影以及许多人格面具的角色底下,都有其深层的原型根源。原型形式可能是由各别的形式所组合而成的,比方说,神圣婚姻或所谓圣婚就是以对立物之统合为形象。原型层次的心灵能形成象征,把个人层次里互不相容的内容真正地结合起来。客体心灵形成协调的象征的能力,称为超越功能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它能超越意识层次的紧张对立。在这过程里,冲突未必消失,但它们超越了对立状态,彼此相对化了。 由于个人心灵里的情结都是以客体心灵里的原型为基础,所以只要深入地了解任何一个情结,都能发现关于它的原型的联想。荣格式分析的艺术大半仰赖把形象的意义加以扩展,以具疗效的方式让自我感受到其与原型世界的关联,但又不致于使自我淹没在零散的原型之海。比方说,倘若自我感受到其与本我的关联,那么自我-本我这个轴心便应运而生,自我因此更能感受到自身与心灵的这个核心彼此相系。但是,如果是虚弱、未成熟的自我体验到这种关联的话,它可能会被本我同化,表现出心灵膨胀,并且在意识上丧失了清楚的立足点,或者更糟的,引发暂时性精神病。服用会产生幻觉的药物,例如迷幻药和毒蕈菇后,往往会有“自以为是神”的感觉,就是自我在药物作用下体验到本我这个原型核心,但是,与此同时,这种体验在现实里却扎根不深,没法长出稳定的自我-本我轴心。

情结与原型

每个情结都是以某个意义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组相关形象,而这个意义核心本质上和原型有关。打从有意识开始,原型的各种可能性皆充斥着个人经验,因而成人的自我会觉得,意识里的主观内容纯粹是自身过去经验的总和。往往唯有在分析状态里、在梦里,或处在非常感动的情绪中,成熟的自我才能体验到形成情结的真正原型基础。进行分析时,有很多想像的技巧可用来增进这种觉察:引导性想像、完形技巧、画画、捏陶、舞蹈、在沙盘上建造投射出来的形体、催眠分析,或者最单纯的积极想像。要让个体化继续向前迈进,最直接的莫过于,自我有心去理解透过这种活动所发现的客体心灵的内容——不能像魔术师的助手,只它们召唤出来便了事。 由于情结在原型母质里保有个人经验的形象,因而总有个危险存在,就是个人的联想会被误认为是情结的核心,而沦为仅仅是还原分析,亦即纯粹以童年早期经验的观点来解释当前的冲突。反过来说,把形象往原型意义上过度扩展,也许可以对原型有多一些了解,但却很可能忽略了个人心灵和客体心灵之间疗愈性的联结。

为了更了解荣格概念里每个心理架构之间的动力关系,可以把这些架构分成两大类:认同结构以及关系结构。自我和阴影是认同结构,而人格面具和阿尼玛、阿尼姆斯则属于关系结构。个体化的自然进程里,首要就是形成一个稳固而强壮的自我,因而个体能于世上确立一种自我感。随之而来的,便是与他者以及其所置身其中的集体文化发生关联。通常,要等到生命进入比较后期的时候,自我才会渴望去探索存在于集体文化和个人心灵背后的原型力量——所谓的中年危机往往是这种渴望的表现。

认同结构

基本的自我认同很早就成形了,起初嵌在母亲-婴儿的一对一关系里,稍后在家庭内扩大,之后则是不断延展以纳入益加宽阔的文化环境。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天生的某些活动和倾向会被母亲或家庭所接纳,但也有某些活动与冲动会被认为是不好的而遭到拒绝。大小便训练便是诸多此类更为细腻的互动之一,在训练过程中,成长中孩子的自我认同,是由他所依赖的人的喜恶塑造出来的。这些被家庭所排斥的倾向和冲动不会就这么消失,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变成“第二自我”形象,就在个人潜意识的浅层之处。这个第二自我就是荣格所说的阴影,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当对立两方的其中一方摊在意识的“光束”下时,被排斥的另一方便掉入潜意识里成为“阴影”。 由于阴影的内容或本质是发展中的自我的一部分,它依然保有个人认同感,只不过是被拒绝而不被接受的那一部分,而且往往伴随着罪恶感。由于阴影是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主要的自我认同当中分离出去的,所以它重返意识的可能性引发了焦虑。心理治疗与分析大半的例行工作,即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好再次检视阴影的内容为何,并且尽量把出先前被自我形成的早期“分裂”所丢弃的内容统整起来。童年时分离出去的许多心灵自然属性,对健康成人的心理运作而言,其实是不可或缺的。譬如,攻击和性的冲动往往会遭到割除,因为它们于童年时期表现出来实在不妥,文化上无法接受,且令父母十分头疼,不过,它们却是正常成人性格的重要特质。成人可以用一些方式去调节、整合它们,这是儿童不成熟的自我结构所办不到的。其他的特质,就连天生智力的随意表现,也都可能遭到同样的对待,被丢弃到阴影里。把阴影的内容统合到意识层面有双重效果:不仅能扩大自我活动的范围,而且也省下了之前死命去压抑那些阴影特质时所花费的力气。个体往往因而觉得生命更上一层楼。由于阴影本质上还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它和自我有同样的性别认同,男人要有男子气概,女人就要有女人味。除了作梦及幻想的内容会把这些气质拟人化之外,阴影也常常被投射到同性别的人身上,那些拥有投射者主要自我形象所欠缺的特质的人,往往令投射者又嫉又恨。

关系结构

将部分阴影同化之后所形成更强大的自我认同,将更清楚地感受到与他者建立关系的需要,不只要和其他人建立关系,而且要和集体意识世界中超乎个人的文化,以及客体心灵中超乎个人的原型内容发生联系。能达成此关系任务的两个结构体,就是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以及人格面具。阿尼玛,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气质。人格面具是个人在面对公众时,用以表现自己的面貌,但与真实面貌不太相同的外表。自我的性别认同里一些文化所不认可的特质,甚至会被进一步地摒除在阴影这个第二自我之外,进而凝聚成性别相异的形象:女性心灵内形成充满男性气概的形象,以及男性心灵内形成充满女性魅力的形象。荣格从他病人的梦和幻想里观察到这些形象,发觉这些形象非常重要,人一旦和这些形象有所隔,便会感受到原始文化称之为“失去灵魂”的感觉。

感受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存在最常见的方式,是当它被投射到某位异性身上时。和阴影的投射不同的是,所投射出来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赋予了“携带”它的人令人销魂的魅力。“坠入爱河”就是男人和女人彼此在对方身上投射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典型例子。在如此的相互投射过程中,人的自我价值感,会因为这个带着自己投射出来的灵魂形象的人存在而提升,但是,倘若这样的关系无法维持的话,相应的失魂落魄和空虚也会随之而来。这个潜意识把另一个人和自己心灵里的灵魂形象融合为一的投射,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有限的时间,终究不免会结束,往往留下对对方不同程度的厌恶感,这是因为没有人能真的达到投射出来的灵魂形象的梦幻标准。随着投射幻灭之后,和现实中的那个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作为灵魂形象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心灵的结构,所以就算投射出来,也有扩大个人意识领域的功用。它们的魅力不但会让自我变得生龙活虎,也让自我往尚未统合的内容靠隆。假使所投射的内容已和自我统合,撤回投射势必带来更大的察觉力。如果撤回投射时所投射出来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仍未与自我统合的话,这个历程极可能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再次出现。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在心灵内的功能,也就是它在个体内的角色,和投射时的运作方式相似:带领个体走出一贯的运作方式,开拓个人视野,并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由于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形象是潜意识结构,或者说,存在于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交接的边缘地带,所以它本质上很抽象,不具有真实的人会有的细微特质,和真实的人之间在细部上会有落差。所以,如果男人认同他的阿尼玛,或者女人认同其阿尼姆斯,他们意识里的人格便丧失分辨形象与真人之间的差异的能耐,也没办法应付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传统的欧洲文化里,男人的阿尼玛倾向具有其尚未整合的情绪面,因而容易表现出某种多愁善感,而不是成熟而统合的情感。同样的,传统欧洲妇女的阿尼姆斯倾向表现出不成熟的思维与智力,往往偏执己见,没有合乎逻辑的思考。重要的是,别把这些历史文化里的刻板印象和阿尼玛、阿尼姆斯作为灵魂形象的功能性角色相混淆。随着两性在文化上有愈来愈多的自由度可以扮演非传统的角色,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普遍内容与外貌也不断变化,不过,它们作为心灵指引的重要角色依然和荣格最初的描述一样清晰。自我与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部分整合(没办法像阴影一样可以完全整合),能让个体有能力去理解其他人的复杂性,并了解自身心灵内在的其他部分。 人格面具的混淆与威胁 人格面具的功能在于与外在集体世界周旋。人格面具这个词源自希腊文“面具”,取其古典希腊戏剧里演员戴的滑稽面具和悲伤面具的意思。每个文化里都有很多社会角色: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医生、教士、律师等。在特定的文化里,这些角色都有一套一般所认可与期待的功能,往往还包括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发展中的自我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时,多多少少把它们并入了主要的自我认同内。当人格面具的角色配合得宜——也就是说,它们真实地反映出自我的能力——对正常的社交互动很有帮助。医生穿白袍,等于在心理上“戴上”医疗专业的面具,对病人执行必要的身体检查时,会容易许多。(反过来说,病人角色的人格面具,却是医生生病时最不愿戴上的。) 健康的自我多少能依情境的需要成功地扮演不同的人格面具角色。相反的,阴影则是非常私密的,是人“私有”的东西(其实,它有时是没有自我的)。不过,人格面具也有功能失调的,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心理治疗的介入。有三种失调是最明显的:一、人格面具过度发展;二、人格面具发展不全;三、过度认同人格面具,到了自我误把自身与其主要的社会角色相互混淆的地步。 人格面具过度发展会导致人格内充满一组组的社会角色,留给自身一种“内在”没有真我的感觉。人格面具发展不全的人格极为脆弱,容易因遭受拒绝而受伤,或是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失去自我。一般的个别心理治疗或团体治疗对这种情况很有帮助。更严重的是自我与人格面具融为一体,一旦卸下人格面具,则自我感薄弱,因而社会角色感受到的任何威胁,感觉上都是对自我整体的威胁。所谓的“空巢期症候群”——孩子长大离开家之后父母觉得无聊空虚——就是对父母角色这个面具过度认同,这在男人或女人的身上都可能发生。那些只会埋头工作,不然便会感到人生空虚而无所依归的人,则是滥用了职业与专业的人格面具,无法培养出更宽阔的认同感和广泛的才能。解决这种严重的人格面具认同问题时,常常需要分析式治疗的协助。

个体化历程

个体化是荣格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在真实生活中努力去认识和发展他∕她心灵与生俱来的潜能。由于原型的可能性非常多,任一个个体化历程难免无法达到所有天生的可能性。所以,重要的不在于达成的量有多少,而是人格是否忠于自身深层的潜能,不要只是被自我中心的自恋倾向牵着鼻子走,或只认同于集体文化的角色。

自我可能认同于个人潜意识里与更宽广的个体化历程格格不入的结构。这种情况常常导致精神官能症——感觉被撕裂,无法动弹、麻木。困在童年时被指派的家庭角色里,会造成这种精神官能性分裂,就像停滞在早期阶段而不愿向前迈步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后果。自我也可能认同集体范畴里所设定的角色而和个体化历程脱节——不管认同的是集体潜意识所设定的原型角色,而使自我变得膨胀;还是认同集体意识所设定的社会角色——无论角色多么重要,都会逐渐和个体命运相违背。认同于某个社会角色,即便这个角色再怎么受到社会中一大群人所认可或赞扬,都不是个体化。荣格认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是认同集体潜意识所塑造的人物,而导致他们两人以及两个国家的悲剧的例子。极端认同客体心灵里的原型角色,会导致精神病式地认同一个更大的自我。某些原型认同,就是自我和某个文化英雄或救赎者角色——耶稣、拿破仑、世界之母等等——混淆在一起。就连负面的认同也会深入原型的部分,好比患有忧郁症的人感到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自我暗示连神都没有权力原谅他。要描述成功或典型的个体化历程很困难,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梦的理论

荣格认为,反映着个人体验的个人无意识以及继承而来的集体无意识都能反映在人们的梦中,尽管集体无意识的活动是非常稀少的,然而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负责那位奇怪的、生动的、富有想像的梦,那些使我们醒来后惊叹不已的梦。他认为,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他指出,梦虽有象征作用,但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在他看来,“象征”是人格原型寻求和谐平衡的一种尝试,就是说,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因此荣格提出了梦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它们总是强调另一方面以维持心理平衡,“梦的一般功能是企图恢复心理的平衡,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 荣格认为,在梦的解释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梦者,应该了解其性格、近来所参加的活动及其心情,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真实的生活信息提供了临床描述的一个方面。为了获得另一方面的信息,即来于梦者的无意识资料,荣格仿效弗洛伊德对梦的各个部分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他的联想技术比弗洛伊德所规定的更加严格,他希望联想直接地与梦的意象相连,而不是一条无限的思想链,这样,所收集到的梦的不同部分的联想就可以加以比较,并与梦者所意识到的情境相对照。 将梦者的梦的联想与其清醒状态时的生活相结合,以揭示梦以一种补偿方式所指明的东西,这种能力与分析者的技能和知识有极大的关系。他认为,这是一种如医生诊断或外科手术一样的技艺,并且没有成功的保证。有些梦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难一可做的只能是妄猜一下了。荣格对此指出,这是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秘诀,对特殊梦的解释,还没有出现一个切实可靠的方法或绝对令人满意的理论。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外,非常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的个别分析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27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