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初生的婴儿不会看,不懂听,无法与之进行情感交流。其实,婴儿出生后不久便具有“对话”能力,但如果不及时发展这种能力,它就会逐渐弱化甚至丧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对幼猴进行试验。他把出生不久的幼猴放在有两个假母猴的环境里,一个是钢丝做的,手里拿着奶瓶,叫“钢丝妈妈”;另一个是用毛皮和棉花做的,可以给幼猴温暖,称“绒布妈妈”。幼猴平时总喜欢依偎在柔软、温暖的“绒布妈妈”怀里,只有肚子饿的时候才去找冰冷的“钢丝妈妈”。长期无法与“真”妈妈对话的幼猴长大以后,性格孤僻、呆板,适应能力极差,甚至生产后不会照顾自己的后代。
因此,要让今天的婴儿不再沉默,让明天的孩子聪明健康,早期的母婴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千万不可图一时之轻松而疏忽。专家认为,有益于婴儿发育的母婴交流方式主要有:
嗅觉交流: 婴儿的嗅觉相当敏感。把浸有母乳的布片靠近婴儿鼻端,婴儿可很快止哭,并做出寻乳姿势。因此,母亲应多抱抱婴儿,头几个月尽量和他睡在一起,让孩子熟悉母亲的体味。
听觉交流: 婴儿出生一周后,就对声音有强烈的需求,而且还能分辨出人声。所以,别小看母婴之间毫无意义的“对话”,这种交流可使大脑正处于急剧发育中的婴儿很快牙牙学语,并丰富其情感体验。
视觉交流: 婴儿出生一个月,可见距离一般不超过40厘米,几乎只能见到眼睛正前方,但对人脸却具有天生的识别能力。母亲在哺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婴儿常常边吃奶边用眼睛直视自己,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所以母亲应经常对婴儿微笑,与婴儿对视,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触觉交流: 母婴之间的`触觉交流,最直接体现为母亲授乳。授乳不单能为婴儿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更为其最初触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婴儿最敏感的部位是口角、唇边和脸蛋,依偎在妈妈温暖的乳房边,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其智力发育可起到催化作用。此外,母亲经常抚摸、拥抱婴儿所产生的肌肤接触,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答:这个世界上也只有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纯真的爱,都说父母恩,比天高,比海深,母爱似海,宽广而包容一切;父爱如山,深沉而充满力量。
这个世界,谁是你的依靠,宁愿将就自己,委屈自己,也要护你周全?
人海茫茫,谁是你的港湾,不管是贫是富,对你一成不变?
爱你,不求回报;疼你,而忘乎所以;包容你所有的不完美,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心疼你的委屈,骄傲你的成功,或许,也只有——父母吧!
▼父母在,风雨无阻在朱自清先生诞辰122周年之际,重读《背影》给了我更多的感悟,离别的背影总是拉长了父母日渐消瘦的身躯,那个曾一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如今体衰力薄,即便遮不住我们世界里的风雨了,却依然咬牙坚持。
渐渐衰老的父母,身躯不再那么高大魁梧,步伐也不再那么矫健,剩下的唯有岁月在他们的脸庞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和那阳光下微微闪动的丝丝白发……
袁泉在采访中曾说:
离别真的非常痛苦。我记得以前每次要离开家,提前一个多礼拜,我妈跟我爸就坐在楼道里敲核桃,敲一大袋子核桃,包好给我带着。
那段时间,我们都在努力掩饰离别的伤感。我爸是个做事要有充足提前量的人,所以他总会很早就把我送上火车,其实离开车可能还有20分钟。
那20分钟就很难熬,我不敢看他们,直到火车缓缓开动,才敢转过头冲我爸爸打个招呼……
谁说不是呢!父母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默默地为我们斩去所有荆棘,即使伤痕累累依旧挥挥手告诉我们:“去吧,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别担心我们”。
▼父母在,便是家
碰巧,我也有这么一对父母,爱我深入骨髓,给我他们所能给予的一切,从我还是婴儿蹒跚学步,直到我已成年羽翼丰满,一直从未改变,即使现在我已经成家立业,依然会用尽全力去维护我、关心我,似乎我从未长大,从未走出襁褓。
很多人应该都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吧。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不得不离开家,离开父母,去到远方一个陌生的城市。
每一次的相聚都会变得特别短暂,仿佛昨天才笑盈盈进门,转眼间就又要离开,而那个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你的人,又要满怀不舍地送你离开。
每次回家父母总是大包小包的往车里塞,刚挖的新鲜萝卜,洗得白白净净,但依旧带着泥土的芬芳;新鲜的白菜,甚至还能感觉到清晨的露水冰霜;每一次的离别都会像置办年货一样,丰富而沉重。
不要问我有多重,我会告诉你很沉、很沉……,父母可能觉着我在外面会饿死。
然而,外面明明什么都有,但他们就是担心我吃不饱。
一车的新鲜瓜果,也是一车的不舍和挂念,孩子大了,要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他们老了,跟不上了……
只能让这一车食物,跟着孩子去远方,让他感受到家在,父母在。
离别时,他们站在车外,假装平静地挥手告别,努力用微笑,掩饰浓浓的失落。
▼父母在,便是福
这世上不是任何事都可以弥补的,有一些东西错过了就错过了,永远无法弥补,比如说:“父母恩”。
曾经看到一个留言说:“妈妈在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不觉得那一车新鲜蔬果有多好,但当她再也不可能给我装一颗土豆时,我才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悲伤”。
一个朋友的母亲去世一年了,她至今都不太习惯。
从读大学那会开始,每一次母亲送她去车站,都会嘱咐她:“妈妈不在身边,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每一次在电话中总是语重心长地说:“妈妈不在身边,一定要吃好,没钱了就告诉我”。
后来,结婚嫁人了,出嫁那一天母亲依然说:“嫁人后,一定要持家有道,妈妈不在身边,有什么委屈别藏在心里,告诉妈妈”。
如今转念一想,妈妈已经不再了。
她说:“每到这时,便悲伤难耐,也才真正知道,“妈妈不在身边”意味着什么”。
父母一走才发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世界再大,有父母的地方,多远都有家,父母在,才是最大的幸福。
▼父母在,便是全世界
老舍曾说:“人不管多大年纪,有母亲便可以多有一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只有为人父母了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便是那个恨不得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给你吃肉啃骨的——父母。
反过来,我们呢?为人子女的我们,又会最疼爱谁呢?孩子,妻子,父母?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孩子会排在父母前面吧!
人生就像一场接力赛,父母把一切都给了我们,我们又把一切都给予了孩子,就这样一棒又一棒的重复,形成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人年纪大了就格外的盼望团圆,无论贫贱富贵,凑在一起便是幸福,便是家。
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襁褓中稚嫩的婴儿,但是在担负起成长的重担时,我们一样可以给父母一个心灵的依靠。
尽可能多地爱父母吧,虽然我们穷尽一生都回报不了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多陪陪他们,毕竟人生并不算长。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全世界。
慢慢地,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大,父母的世界越来越小。
到最后,我们成了他们的全世界。
“小时候,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父亲的肩膀,你站在他的肩上看着世界,而他却望向了你”。
如果分别在所难免,我想认真对你说一句:“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在他们最衰老虚弱的时候,给他们撑起一片天,因为他们曾拼了命地,把最好的给你”。
第一、妈妈与孩子天然的情感无法割舍。
孩子是由妈妈,十月怀胎,经历过痛苦之后生出的,妈妈对小孩拥有天然的情感,是难以割舍的。即使爸爸再亲,妈妈都不安心把小孩子交给除自己以外的人养大。并且,父亲并没有像妈妈一样的情感,他们没有历经十月怀胎,也没有历经生孩子的痛疼,甚至有的爸爸在妈妈怀孕时都没有陪在身边,所以对宝宝的情感并没有妈妈那么深。
因而,夫妻离婚,大多数是妈妈更不舍得小孩。父亲对孩子的情感,关键靠后天的塑造。最重要的一点,父亲对宝宝的情感,也在于对妈妈的情感,假如他讨厌妈妈,甚至会连同她生的小孩都抵触,并且现实中真有那样的事。
第二、父亲争娃一般全是给老人争,妈妈争娃才算是为自己争。
此外,父亲对小孩子的心态,实际上还曝露另一个“本质”,那便是争小孩是为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宝宝的长辈争,并不是为自己争。争了他一般也不是自己带,还是交给自己的父母。老人有生儿育女的传统观念,不愿子孙旁落,便会撺掇父亲去跟儿媳妇争夺小孩。但是女人争小孩,便是作为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要想守卫小孩,照料小孩而已。
第三、男生自己处理不好家庭,离婚之后大多数会二婚,女人则不会。
许多离婚的男人以后都是会二婚,可是女人离婚后却非常少二婚。 男人一个人往往没法处理家庭问题,例如洗衣服,煮饭,带娃,他们通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便会要想二婚找一个女人照顾好自己,那样小孩便会有一个继母。而女人则不一样,本来就生话在丧偶式育儿的家庭中,家务,带孩子全是自己干。离婚之后也不会为了这种事去二婚,会一心一意照料小孩。换句话说,许多男人连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无法自立,又怎么可能积极要孩子。
想要增进与孩子的感情,一定多陪伴!这里的陪伴是有效陪伴,而且是俯下身来,耐心听听孩子的声音,陪孩子们玩游戏,陪孩子们出去接触大自然,陪伴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做美食,陪着孩子做手工,孩子问的每一个问题耐心解答,孩子每一次成长及时鼓励!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工作,孩子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大人的心,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家庭关系,除了大声呵斥会使孩子心理产生阴影,应予以避免之外。最需要注意的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看似无关,实则在孩子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很多家长错误认为,对孩子的照顾是单方面的,每天只知辛苦付出,而适当的示弱,可以让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使之心理快速成长起来。比如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这也是维系亲子关系的一条不可忽视的纽带。可以参加一些亲子游戏或活动。这些活动并非可有可无,一次亲子活动的参与胜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陪伴,现在城乡很多地方都有了亲子活动的组织及场所,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所在,有选择的参加一下,相信会有收获!
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爸妈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更不要拿孩子跟书上的教条比较,否则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比如,如果您的孩子见了大人不爱打招呼,您可以鼓励他用微笑来打招呼,或适时地告诉旁人:“我的宝宝比较害羞,但他唱歌很好哦!”这样,孩子会感受到您的鼓励。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有空陪,跟他一起,不分心的那种,可以抱的抱抱,不能抱的聊聊天,分享自己的心情,让孩子更懂我们。做事的时候孩子要求陪伴,放下手中的事情,抱一个,告诉他我爱你,待会再来陪你玩。有技巧的引导。孩子做错事了,不要急着批评,试着用自己的经历讲一个故事,然后分享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
当婴儿还小的时候,他不会说话。大人不知道宝宝的情绪变化意味着什么?然而,除了情绪的变化,他们还通过各种表情和动作来传达他们的信息。比如宝宝会皱眉、大笑、噘嘴、哭泣、转头、瞪眼睛等等。通过宝宝的表情,大人可以猜出宝宝的心情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1、成人要及时判断宝宝的一些情绪变化,以满足宝宝的一些需求。例如,一些婴儿因为饥饿而哭泣。如果他们吃饱后继续哭,他们会不舒服,因为他们想排便。另外还有一个心理需求,就是希望妈妈能陪着他,抱抱他。父母应该让孩子有一些快乐的经历。
2、大人要经常让宝宝有快乐的体验。每个宝宝都爱笑,都希望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从出生到一岁是情感的萌芽阶段。他们开始对外部事物感兴趣,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比如他妈妈对他笑的时候,他也会对他妈妈笑。
如果母亲对婴儿大喊大叫,婴儿就会哭。
3、成年人应该给孩子情感上的回应。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存在性焦虑”。对于孩子来说,被父母忽视的感觉大约等于被抛弃,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回应。虽然婴儿不会说话,但他们可以从父母的表情来判断。
心理学家德雷克说: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差,但他们的感官能力很好。
如果宝宝看到身边有一些好玩的玩具,他的手就会探索。婴儿的眼睛会赶上来,他的手会抓住。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探索,培养孩子“我能行”的信念。
4、大人应该教宝宝慢慢学会控制情绪。
宝宝大约三个月就能感知到大人的表情。当你笑着逗宝宝的时候,宝宝也会笑。因此,成年人应该多和宝宝说话,逗他们笑。丰富的语言和表情刺激会让宝宝有愉悦的表情。如果宝宝总是躺在床上,没有人和他说话,宝宝的表情会很单调。
这个月龄的宝宝会经常往嘴里塞东西。如果大人经常对宝宝说“不能吃”,他会逐渐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成年人应该鼓励宝宝的行为。
5、成人应该为宝宝提供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宝宝的成长环境会对宝宝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相亲相爱,总是笑嘻嘻的,宝宝的心情会很好,会经常笑,而且会很开朗。如果父母总是在宝宝面前吵架,大声说话,宝宝会感到很害怕,失去安全感。因此,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婴儿很容易受到成人情绪的影响。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情绪。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家长朋友有帮助。
(一)早期依恋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许多研究都证明,婴儿早期的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乃至成人期的行为。安全依恋的婴儿到了幼儿阶段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二)早期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一个人未能在早起形成与母亲的依恋,他将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的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三)早期依恋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解决问题时遇到挫折表现出的消极情绪较少,坚持性较好,并且能及时向成人求助,寻求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听从成人的安排,解决问题。
而焦虑一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则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遇到困难表现出很多消极情绪反应,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过分依附母亲,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通常会忽视成人的指导。
扩展资料:
玛丽·艾因沃斯总结出了三种不同的亲子依恋关系。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关系”。父母更关注宝宝的心理需求,有很多时间陪伴宝宝,经常鼓励宝宝发现新事物。而且父母自己的情绪很稳定,能更好地安抚宝宝。
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恋关系”。父母通常对宝宝的需求不怎么敏感,与宝宝缺乏情感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父母会误以为这类宝宝“很好带”,因为他们从来不吵也不闹。然而,不吵不闹并不是说宝宝没有需求,往往是他的需求经常没得到满足,对父母感到失望了。
第三种是“矛盾焦虑型依恋关系”。父母常常会理解错宝宝的需求,宝宝想亲密时却在忙活其他事,宝宝需要一定空间时却又强行和他亲近,导致宝宝经常处于需求无法满足,或者父母关注过多而情绪崩溃的状态。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自身的情绪情感,宝宝也是一样,有些父母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往往都护理孩子的情感,下面我分享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1父母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
情绪本身是种比较短暂的状态,比如说有满足自身组要而引起的高兴、满足、欢畅、愉快等;也有违背自身意愿而引起的否定的态度,哀怨、烦恼、绝望、愤怒、忧愁和憎恨等。情感则指的是这种反应的稳定与否、持续的态度反映等等,比如说义务感、美感、责任感和道德观等。
情绪反映则是因戈尔适应生存的一种手段,新生儿有的情绪表现有很多。像是吃饱就变得安静,饥饿或者不适就会哭闹等等。
而婴儿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过程,也是有自己的特征的:
2-3个月的时候,吃饱或者睡好之后都会笑;有人逗她的时候,她会全身都感觉很活跃;5-6个月的时候对新鲜玩具都会有欣快或者跃跃欲试的感觉;
6-7个月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父母产生依赖感,并且对陌生人开始有怯生情绪;8-10个月的时候,对于分离就会有焦虑的情绪,而且会越来越的强;
12-16个月的时候,分离的情绪就可以达到高峰;18个月之后,这种情绪才会逐渐的开始减弱。
1-2岁的时候,婴儿已经开始有鲜明的个性情绪,比如说害怕、快乐、高兴和厌恶。而且这种情绪的表现是短促或者是爆发性的,同时也会很容易从一种情绪迅速转变到另一种。举个例子,小朋友对妈妈抱别人会表现出嫉妒,但是当收到责罚的时候有会表现出由衷的同情。
3-4岁的时候,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就会逐步的变得稳定起来。而相对的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一些不切实际额的需要就很可能得不到满足,进而会产生愤怒、恐惧和嫉妒等不良的情绪体验。比如说,3岁的时候会对黑暗、雷电和动物产生恐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的情绪会逐渐的减少,而愤怒的情绪很有可能会逐渐的增长。孩子通过愤怒来达到某种情绪,或者是试图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都只是一种愤怒或者不满的情绪的表露方式。
婴儿的情绪情感特征虽然在年龄还小的时候是没有形成的,但是他所经历的很多情绪体验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给孩子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的情感形成。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2宝宝情绪失控怎么办
2岁宝宝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因此,父母们往往会感觉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大。这时的宝宝正在学着独立,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成功都会为他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当他完成一项新任务,比如:用蜡笔画画,做拼图游戏,他会感到非常自豪。但当拼图拼不好,或被阻止在墙上画画时,他又会表现出非常不满和沮丧。
对爸爸妈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既要帮助宝宝自立又要使他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消极情绪。
尽管2岁宝宝已经开始有了语言表达能力,但与人交流的能力还是十分有限,常常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宝宝生气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大人不明白他的意思。
另外,2岁宝宝遇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当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感觉就像到了世界末日。当妈妈对他说不能做什么事时,他感到完全没有可选择的余地。
所幸他们的沮丧不会维持太长时间。他很容易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但注意力很快又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不会超过几分钟。因此,聪明父母只要充分利用宝宝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就能从容控制宝宝的情绪。
如果宝宝不高兴或是遇到了挫折,你可以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例如:当思思在厨房里吵闹着要玩小刀时,妈妈会把她带到一水池的肥皂泡面前分散她的注意,她很快会安静下来。另外,场景的迅速改变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安静地把思思从厨房带到房间里去,那里有许多吸引她注意的东西,玩具恐龙、图书都可以让她忘记刚才的不愉快。
和宝宝谈感受,教他区别不同的情绪
尽管分散注意力能阻止宝宝情绪失控,但对父母们而言,和宝宝谈论他的感受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你不可能期待一个2岁的宝宝能告诉你他很愤怒、孤独或者无聊,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和相关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可以教他如何表达自己,“那件事一定让你很生气”,或是“你看上去很伤心”,诸如此类的话能帮助宝宝认识到有很多的语言能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最终,宝宝会认识到这些感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如果每次宝宝都拼不好拼图,你说,“哇,你真的很生气”,多重复几次,宝宝就会把这句话和他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当宝宝快3岁时,开始能理解像生气、伤心等词的意思,很快,他就能谈论他的感受了。
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忽视宝宝那些不正确的行为。你需要了解宝宝的感受,例如,询问宝宝对丢了东西是否很伤心,或是对妈妈占着电话聊天感到生气,然后你应该让他知道因此而尖叫或打人都是不被允许的。尽管宝宝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讯息,但是这种交流能为他形成一种理念奠定基础,那就是:过激的情绪,甚至消极情绪都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但是伤害和破坏性的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和容忍的。
要教宝宝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当宝宝满意高兴的时候,你可以说,“我看你真的很喜欢吃冰淇淋”或者“和爸爸妈妈玩捉迷藏的游戏让你很快乐,对吗?”这可以帮助宝宝区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可以教会他认知所有的情绪,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生活中很正常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