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种菜尾联表达什么感情?

苏辙种菜尾联表达什么感情?,第1张

《种菜》 (作者,北宋。苏辙)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大致翻译:

早已种下的春季蔬菜因为干旱而不生长,园中用于打水浇菜的瓶瓶罐罐也被四处乱放(因为没水,所以水瓶子没了用处)。

菘葵等蔬菜因为天气太热都没发芽,仆人们什么时候才能饱饱地吃上一顿甜美的菜羹饭呢?

总是有人追逐节令做事,可是,天公不作美已经很久不下雨,(哪怕到了时令)也没办法耕种。

只能被迫天天在家里闲居待着无所事事,厌烦这日子怎么这么长,还是想把年华和精力耗费在那菜茎上面(盼望下雨,这样自己才能开始种菜,相比无所事事,苏辙还是希望耗费年华在种菜上面)。

您询问的尾联,就是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想要表达的感情很明显就是:期盼苍天尽快下一场透雨,只有按时下了雨,才能解决广大百姓的吃饭问题(才能正常种田和种菜)。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体现了苏辙身上具备的朴素和淳朴无华的一面,没有那种养尊处优而傲慢轻人的不良作风。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批判六国赂秦之失策, 警告北宋统治者, 必须结束对辽和西夏纳款输银的苟全屈辱方针, 用战争来保卫国家的完整、独立, 以免重蹈六国败亡的覆辙。作者以论古为手段, 以砭今为目的。“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败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托古讽今的良苦用心在文章最后和盘端出。

/苏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小时候,每到中秋赏月时,大人就会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总是仰着头,凝神寻找月宫中嫦娥怀抱玉兔的影子;还时常夜半起身,偷听吴刚砍伐桂树的咚咚声。我似乎看见了嫦娥袅娜的身影,也似乎听见了吴刚的伐树声。许多年来,一直很向往月宫中的嫦娥,总想有朝一日能真的到月宫中,一睹嫦娥的仙姿芳颜。

后来啊,常见有情人之间互相赠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起先并不懂什么意思,只是听了心里装满了感动。总在猜想,“婵娟”是不是一个如嫦娥般美妙的仙子?后来才知道,婵娟指的是月亮。是谁能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把月亮比喻成婵娟?除了李白,怕只有苏轼了。就因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我便喜欢上了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有情人之间的一种愿望,也是一种祝福。万物皆有情,人因有情而爱,因爱而生暖,情暖才会有三生轮回。红尘滚滚,浊浪滔滔,许多人明知红尘多困扰,仍义无反顾投入其中,皆因放不下一个“情”字。

人们都说神仙好,神仙乐逍遥,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九天仙女思凡?因为红尘有爱,人间因有情而可爱。千年前的一个中秋夜,一代大文豪苏轼,把酒对天问月,见月思念弟弟子由。他和弟弟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流放,苏辙被贬济南,他被贬杭州。自外放以来,他与弟弟整整五年没能相见,因此他请调山东密州,以靠近苏辙,方便见面共叙人伦。然而,虽密州到济南之间路途并不遥远,可他们因各自忙于政务,仍不得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辛酸啊!

苏轼政治失意,几番遭贬谪,他已厌倦了官场,只想过一剪清宁闲逸的出世生活。他举杯问青天:这明月是从几时开始有的?从明月诞生到现在,已经是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今夕月宫是什么日子?他想,月宫的今日一定是个好日子,否则今夜的月亮,怎么会如此圆润、如此明亮?因为月亮的皎洁圆润,让人心生向往,他很想像嫦娥那样,乘着风的翅膀飞向月宫,却又害怕自己忍受不了月宫的寒冷与寂寞,不敢前去。

唐朝的李商隐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吃了长生不老之药,虽然为逍遥的广寒仙子,可成年累月陪伴她的只有那只玉兔,还有吴刚砍伐桂树的咚咚声。没有人间的暖和爱,即便长生不老又有何意义?想到此,苏轼在出世和入世的纠结彷徨中,最终选择了入世。因此他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然有琼楼玉宇,怎比得人间的幸福美好?

苏子的浪漫和幻想,让他暂时脱离了令人烦恼的人间,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对人生的热爱,让他亲手抹去这种虚无的画景。

词的下阕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阁楼,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在房间里失眠的人身上。月圆而人不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自己和弟弟手足情深,皆仕途失意,被贬谪外放,而自己在这些年里,失去了情投意合的恩爱伴侣、结发妻子王弗。又因生活的困顿窘迫,很多姬妾皆远离自己而去,只有王朝云一人,始终不离不弃。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样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想起坎坷的人生,怎能不心生凄凉?在这世间,情牵自己的亲情,除了子女,就只剩下胞弟子由一人了,而兄弟皆因事务繁忙,几年不能相见,怎能不思念牵肠?

这样的思念一直隐藏在苏轼心中,只不过这恼人的圆月,趁他酒醉之后,又撩拨起他经年的情思。他忍不住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啊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后才圆呢?他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烦恼,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分离人的无限同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他质问明月,发泄了佳节思亲的情感后,随即理智战胜了情感,转笔宽慰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间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词人参透人生哲理的洒脱和旷达,也是词人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慨叹,其中包含了人生的无数痛苦与欢乐。

逝去的人,终究已逝去,可活着的人,还要好好地活着。活着的人,会在心里为逝去的亲人留一席位置,别人无可替代,无可比拟。亲情的温暖是人活下去的勇气,尤其是身处逆境的人,更需要亲情的温暖。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皆处于人生逆境,他们需要彼此的亲情来互相温暖。然而,人生总是这样残酷,你越需要的东西,偏偏就是不让你顺利得到。你越是在困扰中纠结,越是会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只有在痛苦中磨炼自己,豁达面对人生种种,才会有机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就算没能等到云开见月的那一天,至少已积极面对困难,没有辜负仅有的一次人生。

现实的无奈,让苏轼只能选择让明月遥寄自己对亲人的一番深情,希望弟弟他永远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让明月寄托自己的千里相思,至少减少了不能团聚的遗憾。因而他由衷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寄托与祝福。

人生就是一场萍聚,每个人一生,都要面临无数次的相遇与离别。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许多生命中重要的人,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离别。我们无法挣脱世间的籓篱,只有将深厚的情感、浓浓的相思,寄托给明月,请明月遥寄我们的千里相思。

那个被思念的人,一定收到了这份浓郁的情,因为我们共享同一轮圆月,共听同一首歌《明月千里寄相思》。嫦娥早就把这份相思,洒在我们彼此的心里,只待月亮升起时,歌声便会响起,歌声响起时,请你我于心中遥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表达的是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背景: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三苏指宋朝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孩子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众人称之为苏轼)、苏辙( 字君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里的统称,即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东坡、苏辙(苏洵是苏东坡、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成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期,苏洵和苏东坡、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日本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因为欧阳修的欣赏和推誉,他的文章内容迅速知名于世。士人竞相传颂,一时专家学者争相效仿。苏东坡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诗词名句,君子六艺,儒释道观念基本上没有不通透的,而且他的人生价值观也挺顺通。

因此屡屡受挫,他不畏艰难,不消极,思想觉悟很高,他和小弟苏辙情感挺深,实际上弟弟的官比他做的大,因此苏辙的诗词相对性要弱一些,士人气场要更重一些。苏东坡不但古诗词写的好,文章内容也一流,不但这些正儿八经思索熟悉的议论文作文、抒情文写的好,他越少的日常生活随笔式小短文写特别是在好,这便是大师风范,对答如流,很随意潇洒的那类功底,十分让人佩服。

苏东坡的文学类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注重文学的原创性、感染力和文化价值。苏洵也是有政治抱负得人。他说他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言世之之要”,就是为了“施之莫谓”。苏辙平生大学问深受其兄长危害,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最钦慕孔子又很遍观千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7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