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抢劫和掠夺财富。
原因:
①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根本原因: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③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④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过程:
①欧洲在近代早期,对外贸易往往是同海盗劫掠分不开的。英国海盗的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
②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为了夺取贸易优势和更多的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
③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手段:
①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建立商业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②黑奴贸易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影响:
①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②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取灾难 。(黑奴贸易:欧洲一非洲一美洲一欧洲)
参考资料:
人的情感分为好多种,比如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还有一些介乎爱情与友情的关系。
而在这些情感中,范围最广的,应该属友情这一块了。
看过一期视频,就是关于探讨友情的,叫《荒野会谈》,由李雪琴、李松蔚、章若楠、席瑞、李浩源五个人组成的讨论小组,在荒野中搭了一个帐篷,煮上一壶茶,一起讨论人生和朋友。
在节目中,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东西,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上,也运用了心理学的知识去概括和定义。
不得不承认,专业的书读得多真的是好啊!都是硕士博士出身的人,说出来的话比一般人就具有更高的水平。
比如,他们在讨论朋友时,提到了“朋友有提供情绪价值和提供实际帮助两种,哪一种更有价值?”
李松蔚认为,他需要的是后面一种朋友,就是朋友之间,有事说事,没事可以不联系的一种关系。
这其实跟他的年龄和性格有关。80后的李松蔚,从小就不喜欢社交,他宁可自己抱一本书在墙角看,也不愿意去跟别的孩子玩。到大了,他自然认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朋友,比什么都重要。
相反,席瑞的观点就跟李松蔚不太一样,他认为可以要能够提供实际帮助的朋友,但同时,他也需要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因为这一类的朋友能够让他快乐。
这样的观点其实也没有错。世上的人,性格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
而人在社交关系里,所需要的对象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人说可以不需要社交吗?其实也是可以的,因为有人就这么做,只不过这样的人太少了。
在对朋友的定义上,我们通常把能够提供实际帮助的朋友定义为“关系铁”的那一种,因为能帮、肯帮是很难得到的一种朋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都会有自己的难处,有时候或者想帮也有心而无力。
但是这样的朋友关系,往往需要知根知底,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和对彼此的认可,只有这样,一段“铁”的朋友关系才能成立。
能够达到这样的朋友关系,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现代的人,自我意识都非常强烈,如果没有让他能够认为需要帮助或者他愿意去帮助的人,是很难让人主动做到这一点的。
所以李松蔚所需要的朋友类型正好契合他的性格特征,或者本身,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而席瑞所愿意得到的那种“提供情绪价值”的朋友,事实上在生活中更多一些。在社交圈里,也许有很多人并不具备能够帮人的条件,但他却能给予人精神上的愉悦,让别人获得开心和快乐。
这种朋友其实也很重要。现在生活压力那么大,很多人的内心其实都是很焦虑的,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如果这种压抑的心情得不到舒缓的话,人就有可能会得病。
若是他正好遇到一个能够带给他开心和快乐的人,让他的心情能够得到有效的减压,我想这种帮助跟那些提供实际帮助的人,作用是一样大的。
有时候,提供实际性的帮助的人或者并不需要高情商,因为他只需要给钱,给方法,给资源就可以,可是带给人情绪价值的人,绝对是一个高情商的人,他所给予的那种东西是无形的,却又是恒久的。
从精神层面来说,提供情绪价值的意义要比提供实际帮助要多一些;而从生活的现实来说,提供实际帮助,又比提供情绪价值的作用会更直接更有效果一些。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光绪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于十月十九日(31日1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欧洲的殖民地扩张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造成的影响有: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全球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伴随着三次殖民高潮,西方的殖民主义活动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一步一步地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经济体系形成了。首先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历史存在的首要条件”。
三、全球人口的流动和物种的迁移。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间出现数以亿万计的人口大迁移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结果。
四、文化全球化形态的形成。
伴随着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活动,一个联系欧、亚、美、非大陆的跨文化传播体系在18世纪中期基本形成。物种、产品、技术、宗教、包括革命思想都发生了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流动,并对各个大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扩展资料:
欧洲的殖民地扩张的历史背景:
从总体上讲,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的基础之上的,而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不论是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或是文化上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掠夺。就其性质来说,是侵略性的,是非正义的。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在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之前,一般都处在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特点是社会封闭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
资本主义列强把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地,而绝非要在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改变其落后面貌。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这个老牌帝国控制着百倍于自身的领土。英国的殖民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身影。小到南太平洋的岛国,大西洋洲的澳洲,与美国相邻的国土面积相当大的加拿大,全部隶属于英国。
美国独立之前也是英国人发现了新大陆,移民到那里。可以说,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英国的影子,或者说在英国影子下存在。 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这个曾经被呼唤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也有日落夕阳的时候。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侵蚀
如果说在维多利亚时期使英帝国达到了世界国家的顶点,那么一战的爆发则是大英帝国走向夕阳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可谓是隔岸观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随后,英国人对此也是普遍热情有余而认识不足,更没有意识到它将影响到英国殖民体系的牢固性。
没曾想到的是,德国迅速占领的半片欧洲,英国意识到了战争的严重性,迅速开辟战场与德军作战,为了英国主权的保障,英国不仅恳求美国的支持,还要依赖其帝国内各殖民地的支援。一战期间,英国国家财政经济全面实行军事化制度。
由于运输困难造成的原料缺乏,英国出口减少,国家工业慢慢的走向败落,再也不能东山再起,失去了老牌帝国的称号。
2、英国失去对殖民地的掌控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帝国殖民地的民族 情感 得到了触发,帝国内部政权动荡起来。 因此,一方面英国越来越依赖美国等其他欧洲强国的支持,来维系帝国国内的经济体系,在殖民地那一头殖民地开始寻求更多的自治权利并争取主权的独立以脱离英国的控制。
战时,为了有效地获得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支援,英国于1917年成立帝国战时内阁,其成员是英国战争指导委员会委员、各部的代表及各自治领总理。这样,自治领的地位显著提高,为改变和调整帝国的内部关系奠定了基础。
当英国宣布对德宣战后,英国各殖民地随着英国的进入也投入到对德的战争中。 随着战争的停滞不前,这些殖民地内部民族独立意识加强。这些英属殖民地像其他主权国家独自决定自己的各项军事部署和行动,不跟从英国,在巴黎和会上也要求有自己的位置。
在巴黎和会上一些决议问题上是以独立主权的形式单独进行签字表决。比如国际联盟成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及印度成为其成员国。
1931年的帝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在法律层面上描述了帝国内部殖民地从属之间的关系。通俗的说,英国失去了对殖民地的这种控制。这些殖民国家表现出更加决绝的民族独立意识,反英斗争拉开大幕,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冲击。
如果说印度在甘地领导下的绝食行为则是要求独立的一个反抗行为,爱尔兰的独立征兆了大英帝国解体的大幕。
1、英属殖民地对英国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属殖民地表明了它们对英国的忠诚,参战则是在行动上明确了他们的主权国家地位。而德国对此偏差,它过高地估计了英联邦离心力量的作用,认为英属自治领会保持中立,事实是只有爱尔兰保持中立。
英国所有其他自治领在一周内都向德国宣战,并把它们的资源用来为英国的军事服务,如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争,给英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服务人员。二战期间英帝国内部的合作要比一战时少得多。
在美国参战之前,自治领希望详细了解英国的战略以及供需计划,各自治领派其总理到伦敦与战时内阁会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最积极主动。
二战对人类来说是一次灾难,而 对于英属亚洲殖民地来说,自治或独立的契机是最主要的。英属亚洲其他殖民地基本承担了本国的战场,盟军只为他们提供给养和武器。 战争教育了他们,使他们滋生了民族主义 情感 ,开始意识到自治或独立的必要。
2 、英属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掌控
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胜利加剧了英属殖民地的独立意识,结局是全面开始要求独立,脱离英国的管控。 二战期间,英美出于自身利益,宣传和教化英属殖民地一起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抗德国。这些殖民地人民奔赴战场,思想意识逐渐提高,意识到了一个民族统治压榨另一个民族的非法行为。
结果导致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带给英帝国的不是辉煌和中立,而是给自己培养了掘墓者。在世界大战的非洲战场上,黑人士兵与盟军一同作战,通过长期与白人其他种族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都是平等的,没有肤色这种种族等级分化。战争让这些人意识到这么多年一直遭受英国的奴役,站起来反抗斗争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意识,脱离英帝国的掌控是本能。
战时英国对各殖民地的控制力已经慢慢的放手,殖民地的工业和农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殖民地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更加剧了各殖民地的脱离英帝国的想法。德、意两国加之支持的态度大肆为殖民地进行全球宣传,更加促使英属殖民地的决心和动作。
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极力拉拢英属各殖民地,利用殖民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对其独立要求表示物质上和国际地位上的某种支持,以瓦解英国国力,夺走英帝国的霸主地位。
1、 两次世界大战消耗国力
英国在二战中虽然始终维持着胜利者形象,但是由于二战的严重消耗和一战留下的疾患,损失惨重,国家经济实力急剧下滑。
战争期间,英国的战时军费靠自己快要支撑不下去,军费支出已经占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完全靠英属殖民地和美国的援助,依赖的状态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英国对其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反英斗争迅速做出军事反应的能力,无奈中只好逐渐放松了对各殖民地的控制,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掌控。
此外,英国作为盟国"银行家"的身份,以及英镑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都要求英国为其盟国的战争支出融资。战争爆发后不久,主要参战对抗德国的5个国家中有3个国家需要外国借款。
这种贷款不仅无法获得收益,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因为,战争期间英国对外国和其殖民地的借款,实际上是借入国家将这个或者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转化为债券,这些债券享有对借入国家因未来的生产力和服务而所得利润的留置权。
不幸的是,英国在战争期间的对外借款大部分借给了在战争中很难恢复的国家,所以英国借出的这些贷款连本带利一起损失了。
2、国际地位江河日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联合国宪章》宗旨中明确规定,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合法平等权和拥有自己国家民族决策权原则这一条。
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方式已经没有了向心力,加剧了全球一体化时代落后的步伐。加之现在英国的国力大幅亏空,还要依靠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对殖民地的独立无可奈何,也因对战争中的盟友美、苏等国欠债的太多,只能忍气吞声作罢。
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重新执政。工党政府上台后,通过对行政的改组以及名称的改变,证明在英帝国国内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变革。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英国这个昔日帝国的雄风已荡然无存。
如果说一战使欧洲中心地位仅存于表面的话,二战则一劳永逸地使英国退出了在世界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二战的爆发则给了英帝国最沉重的一击,英国失去了老牌帝国。
雅尔塔体系确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已经把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抛开在外。如果不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再三坚持,英国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也会失去。
大英帝国经过两次大战的冲击再也不能找回昔日的霸主地位。它因战争而成为日不落大帝国,同样也是因战争不得不退出老牌帝国这个舞台,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参考文献:
《大英帝国的瓦解》
《帝国斜阳》
《艾登回忆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