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姚 休 莫红鹃
摘要:媒介对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日益趋强,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试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特点入手,探讨作为大众媒介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体,在促进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独特优势以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电视媒体;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Abstract:As the mass media has been exerting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adolescents, top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This essay intends to arg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olescents undergoing transition period how television,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mass media, will enhance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in terms of significance, advantages and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Keywords:Television Media; Adolesc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当今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正日益趋强,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势在必行。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最熟悉、最易接近的大众传播媒介,将电视媒体作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和样本,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增进青少年的学习成长,而且能有效搭建起宽阔快捷的交互平台,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一、当代青少年受众的特点与媒介素养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对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媒介接触状况。我国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虽已多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也亟待加强和改善。
1、当代青少年受众的特点。当代青少年大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在他们的身上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与“文化标志”,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科技日新月异,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开放等等,特别是发达的现代咨讯系统和强大的电视媒体传播,对当代青少年受众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意识强。当代青少年大都为独生子女,生活在以其为中心的所谓“4+2”家庭模式之中,习惯于更多地关注自我,追求自我价值。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一方面给个人提供了多样选择的机会,从而为青少年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理想创造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环境,使得青少年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与挑战,催迫其增强和完善自我能力以获得发展空间。因此,当代青少年的认知、判断独立性和主体性较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审美趋向和消费理念,不易被成年人的规范所整合或塑化,一些青少年对现行主流文化往往缺乏认同感,对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容易产生抵触,甚至出现不同于主流文化和成年人文化的“亚文化”症候。
思想变化快。在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价值规范体系不断变化重组,新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正在加速建构之中,社会心态涨落起伏,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以“历史浓缩”的方式向前推进的,加之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进而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相互交织与相互激荡。这种社会转型与变革对当代青少年受众的影响尤为显著,不仅激活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其呈现出迅速多变的特点,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其知识结构和观念得到全面更新与提升。
开放程度高。随着全球化的加快,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为当代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大门,外来文化商品的进入在给青少年受众提供多样性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带进了国门。很多青少年崇拜、迷恋和热衷外来的音像视听产品,在这种看似娱乐性却带有外来思想文化色彩的传播产品的影响下,其开放维度是大大拓展和增强了,但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来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淡忘民族文化,失去传统认同感的“思想心理危机”,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2、当代青少年的媒介接触情况。
当代青少年受众的媒介接触情况,大致表现为:
在媒介接触内容上,从文字信息逐渐转向映像信息。当代青少年推崇电子书写和读图简化形式,其审美趣味日趋感性化。电脑和电视是青少年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介,明显领先书籍报刊等传统文字印刷媒介。即使在课外阅读书中,最受欢迎的也是动漫卡通。图像信息以其生动、直观、快捷的优势吸引了青少年的眼球,传统识读教育受到严峻挑战。
在媒介接触层次上,一般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当代青少年对媒介信息具有一定的批判质疑能力,对大众传媒的内容范畴有基本的了解,但对媒介历史、传媒价值观和相关政策法规等深层次方面的理解则认识不足。青少年对媒介的接触认知大都是在日常感性的、盲目的媒介接触经验上,通过个人日积月累的感悟与理解逐渐形成的,因而不系统、不健全,往往处于自发、浅显的状态。
在媒介接触旨意上,休闲娱乐的动机指向相当明显。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他们接触和应用媒介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情绪宣泄、寻求感官刺激,或者是放松心态、愉悦精神。因而轻松、愉快、自由的娱乐类节目,游戏、影像作品等媒介内容就容易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喜爱,“游戏”心态往往成为青少年接触媒介的主要特征。
3、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新闻及教育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在积极进行本土化探索,努力构建中国自己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但纵观现阶段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有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和改变。
(1)关注传统媒介多,关注现代媒介少。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电视媒体而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日益占据着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而现行学校教育关注的目光仍然较多地停留在对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如在中学语文科目中“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等,对现代数字媒体的了解并不多。这种以读写技术为主轴的传统媒介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代青少年对新媒介接触情况的实际。
(2)关注知识技能多,关注实践创造少。近些年,我国逐渐开始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如在中学英语课程中要求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媒的情况”,“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等等,一些中小学甚至还开设了对新闻采编知识技能的培训等。但青少年与媒体互动、参与媒介交流及其内容制作方面的实践能力仍然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求新的欲望。
(3)关注理论层面多,关注思辨认知少。现有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对现代传媒理论层面的解读上,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大、中学生进行计算机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课堂教育,对电视剧的艺术审美层次的赏析,等等。这些内容往往缺乏涉及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即对媒介信息本质的认知、评价、鉴别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因而难以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完善青少年的媒介理性思辨与认知能力的目的。
二、电视媒体对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
媒体对当代青少年形成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塑型”功能。电视作为“第一媒体”,如何充分发挥媒介素养教育功能,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是需要深入研究思考的一大课题。
1、电视媒体在促进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意义及其优势功能。
电视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资讯来源和“娱乐工具”,在促进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优势。
(1)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立体推进,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电视媒体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平台和重要宣传阵地,有责任向青少年传授基本的媒介知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媒介判别能力,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和利用大众传媒,主动抵御大众传媒的一些负面影响,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氛围。
(2)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电视生态。对电视媒体自身而言,青少年良好媒介素养的养成有利于电视媒体外部环境的优化,形成媒体传者与受者良性互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为电视媒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实施媒介素质教育,提高了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有助于电视媒体拓展和提升观众的鉴赏能力和水平,有利于电视媒体应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严峻挑战,巩固“收视领地”,赢得在未来最具收视消费潜力的青少年群体。
(3)电视媒体具有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独特功能。我国现行的教育资源与教学体系制约着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阶段媒介素养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处于边缘状态,而电视媒体自身的优势功能使其在当今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补充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电视媒体是我国影响力、传播力最大的媒体。截至2007年底,我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6%,电视节目1283套,是名副其实的“电视大国”。调查表明,在当今青少年经常使用的几种媒介中,电视媒体排名第二,仅次于网络。电视媒体声像兼备,生动直观,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具有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我国青少年大都对电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电视媒体组织的各种活动予以积极关注。因此电视对青少年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发挥重要的教育效应。
其次,我国电视媒体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相对于西方的私营媒体,我国的电视媒体作为公益性事业,恪守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在宣传教育、舆论引导、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长期以来,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始终发挥着强大的舆论宣传和教育功能。电视媒体利用自身广泛的社会传播效应,通过“议题设置”,疑难解答,能有效地引导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关注,并通过示范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再次,电视媒体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电视媒体作为传播信息和提供节目产品的机构,拥有先进的传播技术设备,掌握丰富的新闻和社会信息资源,因而在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能充当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效服务,担负起社会“公器”的重大责任,又能成为媒介素养教育丰富鲜活的信息高地,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
2、当前电视媒体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电视媒体为了片面扩大收视份额,追逐经济利益,弃置了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在宣传教育引导方面出现了一些“负效应”。青少年因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走入误区,给身心发展带来不和谐的因素。集中表现为三种倾向:
(1)低俗化倾向。眼下,传媒大众化趋势明显,媒介市场化程度加深,一些电视媒体忽视了社会责任,一味迎合受众,摒弃了“严肃”、“崇高”、“深刻”等意义,传播重心远离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一些节目内容低俗、思想肤浅,缺乏应有的思想厚度和文化积淀。给青少年提供的信息过于浅薄、零碎和表象,无法起到正确思考、有益引导以及提升思想品位和精神情趣的作用。
(2)商业化倾向。当前,市场逻辑和商业力量对于现代电视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电视媒体展开了“吸引眼球”的激烈竞争,电视几乎成为全球商业竞争最抢眼的“战场”。出于对经济利润的追求,驱使一些电视媒体强化商业化操作,渲染高消费、高时尚的东西,客观上诱使一些青少年沉湎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重金钱享受而轻理想奋斗,造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的淡漠和缺失。
(3)娱乐化倾向。当今电视娱乐功能正在放大趋强,包括新闻访谈类、教育类节目在内的各类节目形态似乎都受到了“娱乐潮”的冲击。这种“过度娱乐热”的出现,对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及其重要教化功能产生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选秀”活动的风行,凸现了电视节目的“造星”功能,使得青少年受众趋之若骛,刺激了他们希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心理欲求,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电视媒体对促进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电视媒体应根据当代青少年受众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传播优势功能,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启发和引导他们实现自觉认同、自主接受与自我内化。
1、加强青少年对电视媒体的认知。
电视媒体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为青少年提供深度介入与真实体验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尤其要注重激发当代青少年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深其对媒体情况的全面真实的了解把握。
(1)直观接触电视媒体。对绝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尽管经常看电视,但对电视的生产规律和传播方式并不了解,可以说对电视仍然是“陌生”的。因此,让青少年直接接触电视媒体,真切了解电视媒体情况,有助于消除他们对电视的神秘感,增加对电视的感性认识。比如,浙江广电集团在为期一周的电视观众节期间举办“电视开放日”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打开电视台大门,组织青少年参观新闻直播室和播控厅、主持人化装间、技术非编机房等场所,安排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与青少年观众见面交流,了解电视的制作流程、传播原理,让他们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讯息资料,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媒体本身和媒体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取得了生动直观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
(2)设计阐释电视的内容。电视媒体可以设计制作相关的媒介素养节目,说明电视媒体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介绍新闻和综艺节目的制作、传播过程,解析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和演员现场表演的情形,帮助青少年具体理解收视率、市场份额、消费心理等基本概念,为青少年了解电视媒体的特性提供有效条件。像中央电视台的《影视同期声》、《走进电视》,从微观层面上介绍影视作品,报道拍摄花絮,揭示电视节目制作过程及使用等各种特技手段,对帮助青少年了解从电视媒体机构的运作流程、电视媒体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电视文化的涵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媒介素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思维方式的确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实践过程。许多媒介专家认为,让青少年自己参与制作传媒内容,是提高媒介素养、抵御不良传媒内容的最好方法之一。由于制作媒介内容需要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电视媒体可以利用自身在技术设备上的优势,为青少年参与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便利条件,如提供媒体产品的制作器材,帮助传授制作方法,提供媒体实践的“校外课堂”,组织青少年记者参与新闻报道,或者参加电视节目的编辑、摄制,等等。在这方面,央视少儿频道的《新闻袋袋裤》、南方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南方小记者》都是很好的例证。此外还可由媒体与学校合作,创办校园电视台和影像工作室,使青少年有更多实践的机会。
2、提升青少年对媒体信息的鉴别。
提高青少年对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电视媒体应帮助青少年确立科学的媒介观念,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作出正确判断,以期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1)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节目建设。青少年节目对青少年影响最大且最直接,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节目建设是实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之举。首先要强化“青少年本位意识”教育。当代青少年的情感形式与成年人差异很大,如果采取缺少沟通、不讲究交往修辞的成人情感形式进行教育,很难得到青少年的接受和认同。根据当代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习惯,采用“娱乐化”表现手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形式。因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青少年收视心理需求,以青少年的视角去表现,以青少年的思维去把握,针对青少年媒介接触的特点,采用“快乐引领”的方式,创新节目形态,在节目编排中注入青春、时尚的元素,将教育、认知、审美作为潜在价值和传播效力隐藏于幕后。节目设计可以聚焦在“追星”、“选秀”、“偶像剧”、“网络游戏”等青少年关注的热点媒介内容上,导入批判性的思考与引导。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传媒万岁》、《点解儿童不宜》从青少年关注的热点入手,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诸如“电台与儿童和年轻人的关系”、“青少年广播电视节目的尺度”等问题。上海的“未成年人网络天地”网络电视平台,根据青少年爱好使用网络的特点,利用视频点播平台,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口味的节目制作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开设双向度的互动平台。一些调查研究显现,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并非薄弱,主要是没有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讨论空间。尽管是高频度接触媒介、接受信息,但青少年与传播者却没有形成一个理想的沟通情境。其实,电视媒体每日呈现的节目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素材,应有效利用媒体现有信息资源,依托众多的互联网站制作媒介素养教育的网页,开发网络学习工具,设计适合手机下载的媒介素养内容,使青少年获得新闻专业的基本技能。利用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开设专题论坛、主持人博客、节目热线、短信参与等,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与到节目中来,为电视媒介提供信息源,传达自己的主张和创意;同时鼓励青少年审视和评判媒介信息,发表自己对电视媒体建设的意见和看法,向媒体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批评,必要时也可请教育学、心理学、新闻学等方面的专家网上或连线给予解答。此外,还可以与大中学校联手,开办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知识讲座和讨论会,加强互动交流。
(3)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在外来异质文化不断涌入,各种思潮交互激荡的今天,青少年独立思考和交流能力日趋增强,他们开始展望成年生活和自我展示的舞台,渴望实现自我和改造世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全球意识和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媒体应通过有关节目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国外的价值观与我国的价值观是有区别的,应正确评估国外媒介信息背后所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同时,在电视媒体的传播内容中注意融通中外文化精华,特别要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帮助青少年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建构精神世界,更好地认识自我、融入社会,为转型期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发展找到必要的出路。
3、为青少年打造健康的媒介传播空间
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电视媒体和电视从业者正确运用媒体权力,自觉承担媒体责任,是建构良好健康的青少年媒介环境的关键环节。
(1)坚持媒体正确导向和品质。注重媒体品质和品位已成为新一轮媒体竞争的焦点。衡量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越来越看重其自身的文化品位及其对社会的文化担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主流文化导向,始终是电视媒体最重要的任务。电视媒体要担负起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首先必须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追求高尚的节目品位,抵制“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有害内容,对自身传播信息严格把关,自觉维护媒体形象。
(2)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是其媒介素养的集中表现,提高电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前提。因此,很有必要在电视媒体加强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资格培训,大力弘扬职业精神,树立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效益优先的理念,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有关行业规章,借助社会监督进行有效制约,严格规范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等从业者的职业行为,提高电视媒体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媒体团队的专业学习。作为职业传播者,电视媒体工作者大都接受过系统良好的新闻传播教育。但随着现代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介形态和业态变化很快,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对媒体人员的知识充电和更新,加强专业的媒介素养培训。同时根据当代青少年思想行为发展的特点,要求媒体人员学习掌握《青少年心理学》、《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方面的知识法规,以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吕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国青年媒体素质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2] 雷启立、孙蔷:《在呈现中建构——传媒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上海文
化出版社,2007年9月
[3] 邵瑞:《中国媒介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4] 王瑜:《浅阅读现象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新闻传播》,2006年5月
[5] 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5年2月
师德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师德教育论文题目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德教育论文题目1
1、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的思考
2、传统师德视域下青年教师师德养成
3、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师德修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思考
4、专业化背景下师德建设之协作精神的地位及培育
5、论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6、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探究师德建设机制
7、谈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8、用责任终身追究制防治师德越位
9、以师德为基础建立良性师生关系探析
10、浅谈教师“师德”的重要性与塑造方法
11、探究师德与爱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12、论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3、师德建设的价值与途径
14、加强师德修养重视非教学因素的研究
15、论走向教师幸福的师德修养
16、德性伦理学视域中的师德定位
17、从师德建设看教育生态的当代困境与应对策略
18、专业伦理视角下师德规范的新要求
19、儒家教育伦理与师德修养刍议
20、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机制研究
22、当前我国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3、新形势下教师师德建设研究
24、论师德的特殊性与师德修养
25、当前我国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
26、论当前师德教育的困境与超越--基于教师道德学习阶段性特质的反思
27、中美师德规范比较研究
28、廉洁文化建设引领师德建设的思考
29、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的五类教师分析
30、高等师范院校成人教育师德建设
31、底线伦理视域下的师德困境及其出路
32、师德建设与权力行为的理性取向
3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师德建设
34、中美师德规范比较以及对中国师德建设的启示
35、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36、关于师德养成路径的几点思考
37、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师德建设研究
38、论师德的现代转型及其评价的新趋向
39、孔子的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
40、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41、公共性视域中的师德建设探究
42、传统私塾教育中的师德理念窥探
43、浅析现代教育师德师风的不良现象
44、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举措
45、教师独立人格塑造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探究
46、中国师德建设文本存在的问题及超越路径
47、孔子公正观对师德的启示
48、美国师德建设经验对我国师德发展的启发
49、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50、基于《论语》师德观视角浅析对当代师德的影响
51、浅谈师德师风的建设
52、浅谈民族地区特色师德教育
53、中美师德规范文本对比研究
54、新时期师德文化对教师的影响浅析
55、“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浅析
56、归因训练在教师师德培养的作用探究
57、论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58、教师伦理学视角下的师德建设优化
59、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师德培养模式的启示
60、师德建设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实效性研究
61、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师德素养
62、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
63、师德修养与教师幸福的关系探析
64、提升教师师德修养的路径选择
65、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66、基于教师主体意识下的师德机制培育研究
67、关于生态文明社会下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68、略论当前师德建设的几种迷误及其出路
69、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70、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的生态价值、困境与破解路径
71、论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
72、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探求
73、结合陶行知精神探讨教师的师德建设
74、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研究
75、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师德培训策略
76、浅谈师德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77、试论师德修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78、师德评价科学路径的应有视域
79、“传道守正”的师德传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80、消极性教师伦理的缺失与构建--对我国现有师德体系的反思
81、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82、教师师德修养浅析
83、论师德建设的教化、内化和制度化
84、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转型期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85、浅谈如何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86、浅谈教师独立人格塑造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87、加强学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88、对新媒体背景下师德建设实效性的思考
89、从孔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论述谈师德建设
90、试析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廉洁自律
师德教育论文题目21、构建学校与德育基地合作互动工作机制的研究
2、学校德育校本资源综合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3、苏教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
4、论学校教育中的选择性尊重
5、品德课教材中公民宪法义务的文本研究
6、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
7、用冰山理论指导工学结合实践
8、以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的可操作研究
9、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10、学校德育空间研究
11、苏北农村留守初中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个案研究
12、“校本德育”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
1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内容与途径探析
1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15、学校心理团训的尝试与反思
16、全员德育中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教育职能研究
17、关怀理论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18、儿童同情丧失与学校教育
19、非连续性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维度
20、课外体育俱乐部--职校“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阵地
2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消费教育研究
22、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23、青少年道德发展环境的研究
24、文化转型:高职院校技术文化的构建
25、中职生异性交往中的问题及对策
26、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
27、课程内涵及在德育中的方式研究
28、赏识教育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9、网络德育活动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30、高职院校新生和毕业生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31、德育与学校网络生活切入点的研究与实践
32、舍勒人格思想研究及其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33、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及其道德后果
34、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
35、满园春色更待绿叶衬
36、试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37、对近三年来“UPI”量表普查中“想轻生”新生的分析报告
38、“公共参与的限度”公约下的班级公共生活建构
39、构建和谐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40、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
41、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
42、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创建与推广研究
43、重拾节俭教育
44、中职生“文化休克”症探因及消解对策
45、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研究
46、社会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
47、职业学校和谐班级建设的几点思考
4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
49、终身道德学习:道德人的培养路径初探
50、论“公共人”的培育
51、浅议如何处理和避免学生“不尊敬”事件
52、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
53、道德视角下农村儿童闲暇生活的质化研究--以新乡A小学中高段学生为例
5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55、学校里的病态竞争与道德教育
56、影响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57、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
58、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59、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60、从心育入手,抓好职校新生入学教育
61、以绘本为媒介实施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
62、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品德培育
63、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模式的研究
64、公民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班会研究
65、新时期社区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66、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研究
67、对话式德育课堂的`研究以“品德与生活”课堂为例
68、“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69、让游戏替你说话
70、学校心理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7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
72、儿童休闲的缺失与弥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
7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德育功能的研究与探索
74、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
75、中职学生习得无助状态的成因表现及教育对策初探
76、分数崇拜与学校德育
77、道德教育方法,途径年级层次探索
78、和谐校园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理性思考
79、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80、小学品德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
师德教育论文题目31、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2、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中学德育实效--以福建师大附中为例
3、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绍兴市元培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
4、中学历史道德教学实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道德信仰失范背景下的中学德育困境
6、美国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图景理论脉胳及其启示
7、浅谈中学物理课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8、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9、浅谈中学体育教学对德育的功能
10、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研究
11、浅谈中学德育中的赏识教育
12、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乒乓球文化的育人功能s
13、浅议中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及培养途径
14、“明礼修身”教育的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15、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之浅谈
16、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课的实践与思考
17、浅谈中学班主任的“恩威并施”教育
18、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德育工作策略
19、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
20、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中美中学德育实施之比较
22、时事政治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策略研究
23、中学德育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24、积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中学德育新观念
25、论网络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6、关于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调查--以武汉市弘桥中学为例
27、面向浅谈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28、新媒体下的翻转课堂对提高中学生政治课学习兴趣的作用
29、以礼仪立德树人的实施策略--以广东省始兴县城南中学为例
30、以主题性游戏促进幼儿德育教育的发展
31、利用地方德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探讨
32、环境育人建设绿色文明校园--陕西省宝鸡中学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纪实
33、浅谈中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34、中学政治课开展“三观”教育初探
35、浅谈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
36、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幸福能力的培养
37、实现大学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思考
38、媒介对初高中德育教育影响的对比研究--基于Y中学的调查
39、“和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探究
40、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模式创新浅谈
41、浅论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
42、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探索
43、浅谈学校德育的“无形”与“有形”
44、互联网思维背景下对中学德育的新解读
45、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46、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47、对中职生礼仪教育的思考
48、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深化开展策略研究
49、国外中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50、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兴趣培养之尝试
51、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的策略探索
52、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与当前中学德育的困境
53、新课改视野下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创新策略研究
54、让雷锋精神之花在中学校园美丽绽放
55、浅析多媒体网络促进中学德育的发展
56、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学德育创新论析
57、浅谈乡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态体验
58、中学德育的全时性思考--以耽美文化的挑战为例
59、与“生”俱进 优化德育策略
60、如何实现中学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多元对接
61、深化初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62、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记北京市华侨城黄冈中学以德育人的校长徐超
63、论中学感恩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
64、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化低效分析
65、初中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66、浅析新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7、浅谈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68、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新探索
69、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70、浅谈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改革的思路
71、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学
72、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3、也谈学校德育的理论指导问题--以华山中学为例
74、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新特点
75、论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
76、心理学辅导技术在中学生态德育的实践初探
77、利用漫画试题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8、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79、让德育为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80、历史课堂的德育教育手段初探
81、浅析中学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82、斯洛特道德情感主义对中学德育的启示
83、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84、学习儒家经典文化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85、提高思想品德课复习的课堂实效
86、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德育评价理论探讨
87、地理教学德育要素的挖掘与利用探讨
88、生命教育视野下对中学德育的反思与探索
89、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举隅
90、初中生自我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91、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92、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基于师生主体差异的分析
93、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融入非智力因素
94、如何把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发挥至极致
95、浅谈特色德育教育建设--以重庆市杏林中学儒香特色德育教育建设为例
96、班级道德讲堂对中学德育途径的创新
97、浅谈职业中学德育课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98、浅谈如何对高年段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99、农村中学德育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关系的思考
100、论中学隐性德育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101、“微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德育工作探析
;新媒体的发展、媒体格局的变革以及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发展,使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给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已成为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和媒介素养含义的基础上,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归纳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从宏观-环境与制度、中观-媒介素养基石、微观-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层面提出了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建议。一、新媒体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学界对其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影响最为广泛:“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媒介素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具有认知的、情感的、美学的和道德的维度;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