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蝴蝶之恋 文章
白蝴蝶之恋
--------------------------------------------------------------------------------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
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簌颤动着,张不开来。它奄奄一息,即将逝去。但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
她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望着它。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
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
这已经冷僵了的小生灵发蔫了,它的细细的足脚动弹了一下,就歪倒在我的手中。
我用口呵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它是给刚才那 的风雨吓懵了吧?不过,它确实太纤细了。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可是,这纤细的小生灵,它飞翔出来是为了寻觅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
它活过来了,我竟感到无限的喜悦。
这时,风过去了,雨也过去了。太阳用明亮的光辉照满人间,一切都那样晶莹,那样明媚,树叶由嫩绿变成深绿了,草地上开满小米粒那样黄的小花朵。我把蝴蝶放在盛满阳光的一片嫩叶上,我向草地上漫步而去了。但我的灵魂里在呐喊——开始像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你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于是我折转身又走回去,又走到那株古老婆娑的大树那儿。谁知那只白蝴蝶缓缓地、缓缓地在树叶上蠕动呢!我不惊动它,只静静地看着。阳光闪发着一种淡红色,在那叶片上颤悸、燃烧,于是带来了火、热、光明、生命,雨珠给它晒干了,风沙给它扫净了,那树叶像一片绿玻璃片一样透明、明亮。
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这时,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唉!人呵人……”我默默伫立了一阵,转身向青草地走去。
赏析:在高三那段枯燥寂寞得几乎令人窒息的日子里看到了这样一篇美文,突然感动得想落泪——那是一种默默的无需张扬的感动:白蝴蝶的美丽柔弱,作者的忧伤多情!
2 赏析戴望舒的《白蝴蝶》戴望舒《白蝴蝶》赏析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人言道,借酒消愁愁更愁,那是因为酒之于愁只是暂时的麻醉,无法给你充满愁怨之心以抚慰,无法给你带来排遣愁绪的力量和智慧。对于读书人来说,书,本来是可以怡情养性的,它可以给你认识生活、直面生活、改造生活的力量和智慧。
但是,当你翻动着书页,机械而无聊地打开、合上,对书中密密麻麻的文字视而不见,眼前一片空白的时候,以书解愁也必然是愁更愁。这时候你的苦闷和寂寞,必然是无比地强烈,已经到了无法驱遣的地步。
书的空白自然是一种寂寞到极点的心理空白。若将第一小节换成没有诗味的直白,只是说,书是空白的,已不能传给我智慧了。
但长于象征抒情的戴望舒,在形式上用了一个问句,是质问也好,是自叹自问也罢,都给人一种无力、无助之感。更有意味的是,戴望舒曾经在《古意答客问》中明言:“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头明月枕边书”。
现在,“窗头明月”不敢想,就连喜欢的“枕边书”也变成了白蝴蝶。用白蝴蝶这一意象来比喻诗人眼中早已空白的书。
不仅形象,富有诗味,而且更因为蝴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味而使这首小诗意蕴更丰满、象征味更浓。这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庄生梦蝶的故事,更突出了诗人无法把握自己、无法把握现实,无法排遣心中郁结的极度迷惘。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到狂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交代,歪歪斜斜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而在这里,“翻开”、“合上”,全是“空白”,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这种心理效果,好不容易读出来的只有两个字:除了“寂寞”还是“寂寞”。
我们可以想象抒情主人公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也几欲发狂,又是“翻开”,又是“合上”。如果说狂人是一种因迫害而妄想的狂乱,那么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痛定思痛的清醒。
且不说因为什么,透过《白蝴蝶》的短短诗行,让我们强烈地触摸到戴望舒生成于情感巨创的寂寞。此情此景,谁何以堪?我们不难理解,写此诗前,戴望舒有一次未遂的自杀:妻子携长女离他而去,深爱着她的戴望舒一度痛不欲生。
3 白蝴蝶短文阅读题1、(甲)(乙)(丙)三处划横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25个字)
2、第3自然段中波浪线上的文字是指_______(不超过6个字),最末一段加点的四个字是在比喻_____(不超过7个字)
3、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喜爱、赞美白蝴蝶的两句话,分别写在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写了白蝴蝶的哪些美。(不超过20个字)
5、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在对早春冷雨后白蝴蝶命运变化描写的同时,也叙述了自己的绵绵情思,吟唱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
B、作者描写“我”三次心理变化的过程,一波三折,“我”的绵绵情思就在这曲折有致的叙述中展现出来。
C、作者笔下的那只白蝴蝶,是美丽而勇敢的春的“寻求者”的化身,在它的身上体现了春之生灵争春的勇气。
D、第3自然段问:白蝴蝶要飞向哪儿去?而短文的后面又有暗示:白蝴蝶飞出来是为了寻求“火、热、光明、生命”。
E、本文不过千字,作者心细如发,笔纤似针,行文跌宕多姿,充分体现了作者刘白羽散文的风格:细腻、激越、壮美。
答案:
1、甲:为白蝴蝶被打落在地作铺垫。乙、丙:突出阳光的作用。
2、升华的情感 拯救蝴蝶的欣喜
3、①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②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
4、①纯洁的美 ②纤细的美 ③顽强的美 ④勇敢的美
5、ACE(A中不应是“集中抒发”;C中不能构成因果关系;E项的歌颂内容错误,主题是强加的)
4 永远的蝴蝶 续写雨,渐渐小了,人,也渐渐散了。透过溅满雨点的眼镜,我在朦胧中看见樱子站在街心,左手撑着那把小伞,右手拿着信,微笑着向我招手。我仿佛听见她向我撒娇:“喂,你快点过来呀,我们一起去寄信。”
我默默点头,却始终都无法把脚跨出去,隔着短短的五尺距离,却是那么遥远。樱子,我想大声呐喊,但是,嘴巴竟闭得紧紧的,仿佛声带永远不会振动了。
雨,停了,可我生命里的雨却没有减小的迹象。一阵凉凉的春风吹过,青、黄、红颜色的灯火不停地闪烁着。我茫然站在骑楼下,看着几缕黑丝顽皮地飘在樱子白皙的脸上,遮挡住了失望的眼神。
静静地,樱子的身影慢慢地淡了,犹如一只正要展翅飞翔的白蝴蝶。
缓缓地,我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右脚,终于,跨出了一公尺,但还是那么的遥远。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白色风衣在昏暗的灯光下越发朦胧了,距离也在慢慢地拉近,三公尺……两公尺……一公尺……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站在湿冷冷的柏油路面,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终于从眼角滑落,温暖了冰冷的脸颊,烫伤了湿冷的路面。我徐徐地抬起不断颤抖的双手,伸向模糊不清的脸蛋,细细的抚摸,描绘着那柳叶般的细眉,长长的睫毛,黑亮的大眼睛,高挺的鼻子,樱桃般的小嘴和一双深深的小酒窝。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像一只夜晚的蝴蝶,轻轻地飞了起来,但我依然紧紧地拉住了那只拿着信的小手。
良久,周围的一切像死一般的静谧。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我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离开了湿冷的地面。紧握樱子的小手,犹如两只白色的蝴蝶飞向远方。
经过一场春雨洗刷过的,是冷冷的柏油路面,静静的躺着一封完好无缺的信和一把打开的小雨伞。
隔天的各大报社都报道这样的一则新闻:昨晚有一女子意外车祸死亡,直至深夜,其男友在同一个地方被司机酒醉驾驶的小汽车撞死。
~~
5 白蝴蝶之恋的阅读短文1所描写的景物衬托心情
2豁然开朗 感动
3(1)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可是,这纤细的小生灵,它飞翔出来是为了寻觅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
(2)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4蝴蝶的毅力,形态,姿态
6 求几篇描写蝴蝶的文章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
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簌颤动着,张不开来。它奄奄一息,即将逝去。但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
她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望着它。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
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
这已经冷僵了的小生灵发蔫了,它的细细的足脚动弹了一下,就歪倒在我的手中。
我用口呵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它是给刚才那 的风雨吓懵了吧?不过,它确实太纤细了。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乎像丝一样细的脚。可是,这纤细的小生灵,它飞翔出来是为了寻觅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
它活过来了,我竟感到无限的喜悦。
这时,风过去了,雨也过去了。太阳用明亮的光辉照满人间,一切都那样晶莹,那样明媚,树叶由嫩绿变成深绿了,草地上开满小米粒那样黄的小花朵。我把蝴蝶放在盛满阳光的一片嫩叶上,我向草地上漫步而去了。但我的灵魂里在呐喊——开始像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你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于是我折转身又走回去,又走到那株古老婆娑的大树那儿。谁知那只白蝴蝶缓缓地、缓缓地在树叶上蠕动呢!我不惊动它,只静静地看着。阳光闪发着一种淡红色,在那叶片上颤悸、燃烧,于是带来了火、热、光明、生命,雨珠给它晒干了,风沙给它扫净了,那树叶像一片绿玻璃片一样透明、明亮。
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这时,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唉!人呵人……”我默默伫立了一阵,转身向青草地走去。
刘白羽-------《白蝴蝶之恋》
7 白蝴蝶花短文内容白 蝴 蝶 花李 杰多年不见的一位朋友嫣到家中作客,看到一个精美镜框。
她惊奇地发现,里面不是斑斓的油画,不是天然贝壳,也不是脉络清晰的树叶或须爪皆全的昆虫标本,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白蝴蝶结,像是医用纱布结成,这显然与他见过的所有饰品都不同。嫣十分诧异地问:“这是为纪念什么用的吧?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我微笑着说,当然!不妨猜猜看。
“你们家庭里有了新医生或者护士,以示对职业的尊敬?”我摇了摇头。“知道了!一定是期望你的孩子将来读医科大学!”我又微笑着摇了摇头。
“是啊,那样的话你满可以挂一个红十字。”嫣想了想,迟疑而同情地缓缓问道,“不会是你有亲人刚刚去世吧?”我大笑,哪里!我的双亲十分健康而且快乐。
嫣长舒一口气:“那么,”她突然兴奋地一拍巴掌,:“一定是你得到了医生的精心治疗,为了记住他也纪念你的康复喽!”我说,是,但不全是,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你可以猜到纱布的来源:我曾经做过一个手术。那个手术全然不是我想像的肃穆、无情,却是在精彩的对话与欢笑中度过,开心而充满关爱。
时间是怎样溜走的,我浑然不知。当医生为我敷好伤口,柔和地示意并帮助我从手术台上下来时,我竟然还沉浸在愉快的氛围里不肯出来,有种看**到 处却要换胶片的感觉。
为避免弄脏衣服也为了让我更舒服点儿,医生特意为我加了块棉垫。“太丑了,协和的垫子怎么可以这样呢?请换一块。”
我已经习惯了这位医生,整个手术过程都是这样,是事事不肯迁就。望望背后墙上式样简单的钟,11点40。
我很替医生着急,手术中听说有位病人一定要等他,已经挂了他的号,也为自己讨厌的病侵占了他的午饭时间而感到内疚,一心盼着赶紧结束。护士在旁侧收拾手术用品。
医生亲自为我裹棉垫,之后就可以离开去接待那位病人了。为把这块漂亮的棉垫固定好,纱布从左腰到右肩,又从右腰到左肩绕了一圈又一圈,一圈也不肯懈怠。
缠了半天,我想该差不多了吧。“转——过来!”医生的声音有着诗般韵律,又带着点不容置疑。
尽管我们从第一面到现在,接触的时间合起来不到三个小时,我还是听出了深深关切,仿佛还有一点小时候父母才会给的娇宠。于是乖乖地转过身。
他轻轻蹲下身,好比我低一点。我俯视着这位医生,身材清瘦,看不清脸庞,只见口罩外专注的眼神。
他惯拿手术刀的灵巧的手指,把两节纱布头一绕一拉熟练地打了个节,秀气又小巧。比想像的好太多!我松了口气。
一切完满结束,正要离开。别动!医生没有说话,是他的双手告诉我的。
这双手没有离开,他修长的手指把那个纱布节皱着的四个边角一一舒展开来,整整花了几十秒。他全神贯注,甚至有些慢条斯理,我简直觉得他在浪费时间。
最后,看了眼自己的杰作,他才微笑着抬头,自豪而和蔼地问我:“怎么样,象朵花吧?”真的,一朵洁白耀眼的蝴蝶花,恰到好处地缀在我右腰间交错的纱布上!我一下子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的手术是在一位绝对负责任的医生手里做的,白蝴蝶花为证!为我做手术的,正是这家医院的院长先生。如今,这朵端端正正镶在古色镜框里的白蝴蝶花,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两个字:极致。
凡事不做则已,做,就一定做到最好。它激励着手术那天连医院都找错的曾经的小马虎,它给我的简直比院长先生亲自为我解除病痛意义还要大。
嫣叹道:“送我一朵吧!如果每个人都做到极致,这世界怕早就大不相同了!”。
8 文章三至八自然段围绕着白蝴蝶11摄影家跑得快,是因为如果拍到一张白蝴蝶在海浪上飞舞的照片,就不枉此行了;(3分)“用慢动作走回来了”,是因为他发现翻转飞舞的不是白蝴蝶,而是白色的垃圾纸片。
(3分)12不能删去。(1分)这两段意在揭示“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提倡“时常保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2分)与全文主旨“美的感受主要来自想象”“不一定要看清事物的真相”有关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分)13浪漫乐观的人容易发现美,觅得心灵的慰藉;(2分)而重实际的清醒的人会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真相;(2分)两种人生态度各有特点,在作者看来都值得肯定。(2分)14合适。
(1分)以“海边的白蝴蝶”为题,一是设下了悬念,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二是以此作为说理的载体,有利于化虚为实,使相关道理的阐发更加形象,更具体明了。(3分)。
《荷塘月色》鉴赏
一、荷塘月下的美景
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这一点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文章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样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文章第4、5、6段紧扣标题,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密密层层的荷叶推出各色各样零星点缀着的荷花,这是实写,写荷塘中的静态。这时候微风来了,风带来了动,于是淡淡的荷香沁入了人的心脾,叶子与花也出现了闪电般的颤动,颤动以后荷塘则出现了短暂的变化。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的叶子和花,淡淡的云,小睡的风情,树影和月影,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而这幽雅宁静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独处荷塘的环境中才能拥有。在这里,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
荷塘之美还要有周围环境的衬托,所以第6段接下来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各种各样的树,树间漏下的月光,隐隐约约的远山,无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似乎使作者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三段写荷塘,写塘中的月色,写月下荷塘的周围景致,营造出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美景中蕴含的情思
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是记游,又是抒情,这样的结构安排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写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则认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
过去多家评论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为什么这样说呢?说有忧愁,因为全文处处笼罩着低调的情绪。文章开篇即写“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与“我”无缘;接着又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惦起江南,感慨颇多。如此等等,无不让人感觉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说有喜悦,也是从文章本身出发的。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为预想月光下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往日阴森森的小路,“今晚却很好”,而且觉得在这样的天地里,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系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顿生,这美景与其说是自然美景,毋宁说是作者心灵中的美景,于是忆起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以上种种,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暂时间内所得自由而带来的喜悦也是贯穿于全文之中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也可能让我们喜,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事。这样看来,朱自清只不过是写出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而已,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他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传世作品而已。
对于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从文章本身出发,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求统一的答案,只要能把自己的理解表述清楚,说出一定的道理即可。
三、语言的巧妙运用
本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
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追问:
这是小说吗?,是散文吧
回答: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著名作家陈启佑先生写的一篇微型小说。仅有524字。写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在一个雨天,“我”的恋人樱子自愿帮“我”到马路对面去寄信。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年轻的生命消失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原因就在于作品巧妙而高超的表现艺术。正因为作家善于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作品才有了很强的感染力。其实,本文的情节完全可以概括为:未婚妻樱子寄信时不幸出车祸身亡。即文章由一个动作——樱子寄信和一个反动作——被车撞来组织文章,将环境、人物、情节缀连了起来。小说的线索很清晰,一封信、一场雨、一个寄信的动作、“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等贯穿全篇,读起来丝毫没有阻和隔的感觉。众所周知,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结构完整、讲求寓意的小说品种。也被称为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袖珍小说。《永远的蝴蝶》故事情节虽简单,但给人的思想、情感带来的审美冲撞却是巨大的,让人回味无穷。与那些充满着政治烟火味的小说不同,本篇小说没有反映深刻的现实问题,它宣泄的只是个人的小情感,也就是男主人公那种失去恋人后的悲痛、悔恨、自责、惋惜、眷恋等种种情感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使小说景中有情,事中有情,像一团烟雾笼罩在文章中,使小说整体意境营造上显示出氤氲之美。
《永远的蝴蝶》一文的景物描写并不多,但是它却具有非常丰富的意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富于诗意的活动场景。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称主人公视角的叙事方式,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富有意味的景物描写和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使小说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股悲情,具有一种清新别致之美。作者着重抒写了“我”在雨中目睹车祸时的心理感受。樱子的是那样突然,下月的喜庆婚礼变为泡影。面对惨剧,“我”心如刀绞。虽是春天,却分明感受到了深秋的凄冷。好像世间的一切都为之停转静默了。而且,这种第一人称叙事还和“雨”这个大环境融合在一起。“我”所有的感受都是在客观的雨中发生,这就为主客观相融合传情写意创造了条件。这里的“雨”不只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观照和再现。如文章开头写道:“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寥寥几笔就营造了一种愁苦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读者完全可以感觉到,作者笔下的“雨”没有杜甫笔下“润物细无声”的可人和亮度,有的只是李后主笔下的灰暗和凄迷。它是自然的春雨,如“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它又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如“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它还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如“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想起象征派诗人戴望舒那首著名的《雨巷》诗,景虽有别,其惆怅之情依然。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含情的景语给了读者这样的审美感受:闪烁的灯火仿佛哭泣的眼睛,湿冷的街面好像含泪的面容,孤独的不是邮筒,而是“我”自己。应该说,作者在意象撷取上是颇显艺术匠心和眼光的。
小说以《永远的蝴蝶》为标题,=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蝴蝶”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凄美的人文意象。有我们熟悉的《梁祝》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中的化蝶结局蝴蝶尽管是美丽的,但它象征着一种爱情的挫折感与生命的无力感。蝴蝶的身体色彩是绚丽的,蝴蝶的生存形态是飘逸的,但蝴蝶的生命本质却是轻盈脆弱而难以掌控的。在艺术工作者的加工下,无缘结为夫妻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殉情后升华为永远相随的蝴蝶,远离人间俗世,共享不受羁绊的永世爱情;是一个美丽的重生;《永远的蝴蝶》中樱子也是生命短暂;蝴蝶的生理特征是“飞”,而樱子也曾惨烈地“飞”了一次,是一个美丽的亡。在这个意义上,蝴蝶与人类生命的湮灭和重生有着不可隔绝的联想关系。蝴蝶意象的本身就具有很浓的悲剧意味。夜晚的白(白风衣)蝴蝶在灾难中飞舞,整个涂上了一层黑色的背景,而玄黑色又是恐怖、亡的象征。在文中,蝴蝶是美丽的、可爱的、年轻的樱子的化身。一方面它表达了“我”对樱子的深深怀念,永远的蝴蝶就是永远的樱子,这一矛盾的标题蕴含着“我“千般思念万种哀愁;另一方面它将那血沫飞溅的车祸场面浪漫化,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恐怖的车祸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没有撕心裂肺般的哭嚎,没有血肉横飞的可怕,相反它非常美丽,美丽中带有无奈的悲痛和伤心。绵绵的细雨和轻飞的蝴蝶不仅将无形的悲情外化,而且,这种以轻写重的手法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意味,给人以极度的凄艳之感。
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着青,黄,红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的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地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呢"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拨尖的铩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教我终生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伞
然而我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
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经典散文导读和解析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絮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就是这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树的枝丫,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母亲的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双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底下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向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您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们就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导读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最初刊于《广州日报》,后转载于《读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以诗化的语言、独特的物象,给全文营造出了凄婉、明丽的意境,写出了如叶归根的游子对如叶落地的已逝母亲的无尽思念,写出了游子长年在外飘泊追求自己的事业而未能很好眷顾母亲的愧疚。感情真挚、缠绵、含蓄、深沉,读来足可使人黯然下泪。下面笔者就其文题、主题、诗化的语言作一点赏析,不是之处,请朋友们多多批评!
一、精彩的文题,令人拍案叫绝
我曾说,文题,应如美女的电眼一样,具有勾心的奇效,使人一见,不敢弃去。这篇散文的题目,就有这样一种夺人眼目的光辉,读者见之,心喜若狂。“落叶”这一物象,从全文来看,是比喻母亲的离世,这很平常,可是后边紧跟出来一个“蝴蝶”,其效果就不一样了。“落叶”本是无生命了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很易联想到“死”、“凋零”、“愁惨”这些字眼,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与“蝴蝶”联系起来的,“蝴蝶”是什么?色彩鲜丽,在阳光里翩翩起舞,这姿态多么美好,这多么富有朝气,这是鲜活的生命。“落叶”与“蝴蝶”一死一活,一冷一热,这怎么能联系上呢?而作者偏偏联系上了,这是一奇。当然,题目如果仅仅说“落叶是蝴蝶”,这题目,会显得非常呆板,这样的命题,好比一个漂亮的美女被人挖去了眼睛一样,瞧第一眼便倒人胃口了,谁愿意再去瞧上第二眼呢?文题真正特别神奇的是作者在“蝴蝶”二字前加上了“疲倦的”三个修饰语。“落叶”与“疲倦的蝴蝶”联系起来,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飞起来了,可以说如天空陡现的一道彩虹,让人定足静赏了。为什么有了“疲倦的蝴蝶”这样的字眼之后,文题就会飞起来了呢?“疲倦的蝴蝶”本身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这只蝴蝶,只是飞累了,只是飞疲倦了,它只是暂时在这儿停歇一会儿,一旦养足精神,便会振翅舞于草间。这是生命的暂时休整,而不是生命的死亡。“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这个题目,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母亲现在并不是真的死去了,而是一时劳动倦了,等到她老人家气色好了之后,她一定会重新振着起来。母亲并没离开我们,她只是一时睡去了。这样的意境,创造了一种美好,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慰安!这个题目,与台湾作家陈启佑曾写过的一篇小说《永远的蝴蝶》,有着同样的魅力,甚至可以说,这个题目比《永远的蝴蝶》还要耐人寻味。
二、母亲永逝,游子愧疚深深,痛伤绵长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4段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夕阳老去西风渐紧叶子下落以及叶落时自己的乐观心态。5—16段是第二部分,写游子回到故乡,母亲已逝,心中充满内疚和种种痛伤。最后的17段是第三部分,回应开头,想像母亲并没有死去,只是像一只疲倦的蝴蝶睡着了。
第1、2段写“夕阳老去,西风渐紧”,叶落了,秋天来了,人也多愁了。这是一般人常有的悲秋情绪。但作者在第三段便将这种伤感情绪陡地扫去了:“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给文章着上了乐观快乐的情调。紧接着在第3、4段,作者又将这种乐观快乐的情调进一步推向高潮,将人的心绪引入明丽美好的境地:“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作者这样写,实际上已注入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独特的哲学思考。从广义的角度看,叶落并不可悲,它是一种美好,死是一种身心困倦后的暂时安睡。
第5段,作者将自己的归乡与叶落联系起来思考,“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自己现在回归故乡,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故乡的老树、炊烟、山崖、白羊、屋檐、冰凌、红辣椒,看到了为“我”讨来一生盛宴始终深爱着“我”的母亲。由母亲为儿奉献的情景,“我”开始了反省,“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长期远离故乡,只是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事业,而未从心灵深处想一想母亲,忘记了对母亲施予关爱。
想到此,我决定回去,去看看母亲,可是母亲已如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再也没有醒来。此时此刻,“我”心里了无限感叹,“我”感叹“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母亲已走了路,永远不会回来了,“我”现在唯一能够做的是什么?只是幻想,“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我要常回家看看。
然而一切都不能了,母亲真的已走了,现在天冷了,叶子落了,在缓缓凝固。周身充满了寒冷。“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现在大风一直在刮,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我”失去母亲的保护,“我”感到没有了依靠,生活得不踏实不自在。要是母亲还在那该多好!母亲健在的时日,我没有强烈地充分地意识到母爱,现在当失去母亲之后,我才觉出母爱宝贵和重要。
母亲是真的走了路了,可是母亲,你怎么能走呢?“我”深深地想着你啊,念着你,你不会走的。你是那一只疲倦的蝴蝶,只是暂时离去,你像那蝴蝶正静静地收拢着自己一生的美丽。当蝴蝶重新振翅飞回来时,你就回来了!“我”在幻想着,母亲,你不会舍儿而去的,当你精神饱满时,定会回到老屋的。作者这样结尾,给读者带来了希望。
三、诗的语言,使人百读不厌
与其说这是一篇散文,不如说这是一首诗,因为文章全篇所使用的诗的语言,徘徊文中,上下俯仰之间,我们感到的是诗的真趣味。
1、诗歌语言富有哲理,充满辩证意味,启人深思。
例: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
2、诗歌语言富有浪漫色彩,能撩拨起读者美好的遐思。
例: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3、诗歌语言注重细节的典型性,很易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例: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4、诗歌语言新颖奇特,足以振奋人的精神。
例: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
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
每天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中职生由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渐趋成熟,已经产生了朦胧的爱情意识,但对爱情的认识还处于较茫然的阶段。由于可能会受网络、影视、口袋书等品味不高甚至不太健康的爱情内容的影响,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爱情观,他们对爱情是好奇而无知、向往而无措。作为中职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必要在引导学生赏读爱情类文学作品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方法,让中职生对爱情这一人类高尚美好的情感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并正确感受和理解丰富的爱的感情。但在教学现实中,学校和教师的诸多顾虑,使得对情感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只在文学鉴赏或写作课上对亲情和友情大下功夫,而对刻骨铭心的爱情和学生中存在的朦胧的爱情意识,却总是羞答答不愿也不敢撩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许多语文教师在文学鉴赏课上对爱情文学作品或者回避不讲,或者运用隐曲的语言简单提及。由倪文锦、于黔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第五单元里,所选课文全部是围绕爱情这一主题,有表达新时代女性对男女真正平等爱情向往与呼唤的爱情宣言——舒婷的《致橡树》;有男性为了心爱的女子甘愿奉献一切,甚至付出生命的爱情表白——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有中学语文课堂上成功的爱情教育课——曾宏燕的《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有凄美的爱情悲剧——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还有军人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雪山上的红盖头》。另外分散在教材里,散文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小说有莫泊桑的《项链》、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戏剧有曹禺的《雷雨》等等。这些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是“人的生活教科书”,对净化人的心灵,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有必要对中职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这些爱情作品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爱情观。
如何用文学作品引导中职生认识爱情针对中职生的生活阅历和心理特点,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渗透爱情教育,让学生自然走近“爱情问题”,并在鉴赏爱情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一、把爱情搬到讲台上
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正是青春发育时期,是爱情的朦胧期,对“爱情”这样的话题特别敏感但他们不敢公开说,更不敢公开去了解去谈论,而内心的却强烈地对异性或爱情的话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如果这种求知欲望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知时,街头那些*秽的书刊杂志、影视节目的镜头及网络中美眉便乘虚而入,成为学生心中“挡不住的诱惑”,欲望中的食粮。这个时期的中职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对性知识缺乏科学理智的认识,性道德观念尚未形成,是非不清,好坏不分,所以,那些病态的东西很容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身心造成伤害,早恋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一个证明。再说,时代已走向开放化的阶段,成年人的恋爱已公开化,大街小巷都是年轻人卿卿我们的特写镜头,**网络都有为“爱”作宣传广告,唯独对中职生实行“禁欲主义”的封闭式教学,显然只会把学生推到极端。要知道,越神秘越好奇,越禁止越想探求。宁可让那些不良的*秽的垃圾乘虚而入,不如大胆公开的利用健康美好的爱情精品来熏陶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如在进行国外文学作品《我愿意是急流》的授课时,教师即能够为学生们进行讲述:该作品是作者裴多菲送于未婚妻子尤利娅的一首爱情诗篇,作为一首向心爱的姑娘表白的诗篇,诗人自爱情观进行着手,阐述了自身对于爱情甘愿奉献的思想。诗人认为:对于爱情就是要保持忘我的投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以忠贞的态度为心爱的人带来幸福。通过为学生们讲授该诗篇中所描绘的爱情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倾听中,形成对于爱情的个人感知,且教师还能够为学生们穿插相应的课外小知识,激发学生对诗人情感态度的认可度。如:诗人在充分奉献自身的精神下,终于感动了其心爱的姑娘尤利娅,在写下此首诗篇后的不久,诗人便与尤利娅共结伉俪。使学生明白,只有真诚的奉献付出自身的努力,担负起对爱人的责任,以忠贞的态度忘我投入,方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非简单的行动便可得来,那样的话对于自身而言即为责任的缺失,以此使学生明晰自身的爱情观念。
二 、 让学生在爱情艺术的领域中享受美
爱情是个敏感的话题,对教材的处理不当,就会变成低俗无聊的谈论,不但不能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教育,反而使课堂变成真正谈情说爱的场所,老师成为早恋学生的教唆者,其后果不堪设想。笔者认为,对于教材中的爱情作品,课堂上可以抛弃讲经布道的分析,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让情感的气氛涵盖课堂,使审美的发现的喜悦闪耀眉间。讲授《雨霖铃》一课教学时,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在声情并茂中感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舍的恋情,品味婉恻动人的离情美。比如讲授诗歌《致橡树》时配乐朗读,13网管班的曾嘉敏同学推荐配音《一生只爱一人》,非常吻合诗歌主题,被采用后并叫她朗诵,同时安排学生用手机录像,然后当场回放,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浓情境界,使学生进入纯美的氛围,感受爱情的美好,这对学生好老师都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三 、引导学生分清爱情美与丑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指出:“教授的艺术就是如何懂得引导。”中职生鉴赏力差,模仿性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是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职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有高低强弱差异,有家庭、文化、道德的差异,对美的评判固然不同。特别需要老师的指导。《项链》一课,看似不写爱情,可实际上它是一篇爱情赞歌,可引导学生认识玛蒂尔德尽管花十年的青春去赔偿一条项链,可她是幸福的。理由是在这艰辛的十年中,她的丈夫始终支持她、关心她、爱她,她的艰辛始终有爱的陪伴。借助这种观念让使学生懂得爱情不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交易,而是患难中的扶持,挫折中的安慰。《雷雨》中所描绘的三角恋情,更暴露封建资产阶级道德的败坏,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爱情是专一的,是圣洁的。在语文教学中进渗透爱情教育,首先要对教材中的爱情篇目进行合理的整编。大部分篇目大都分散在教材的各册中,都受制于不同的知识点、不同体裁或训练目的,爱情主题不明显、不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合理的整编,突出其爱情主线,明确其思想内容。其次,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本质,领会爱情的真谛。教材告诉我们,爱情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本质。
1爱情的精神本质。爱情作为异性之间特有的一种感情,是人类最崇高圣洁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感情的升华,是异性间心灵碰撞、感情交融而绽放出的绚丽的光芒。《荷花淀》中水生嫂对水生的爱情。要做到这点,双方必须在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的基础上,相亲、相爱、相扶、相持。只有这样,才能幸福、才能长久。诗歌《致橡树》就告诉我们,像凌霄花那样攀附式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像痴情的鸟儿那样,“夫唱妇随”,由于缺乏个性,也不是真正的爱情,至于“像泉流”“险峰”“日光”“春雨”那样的爱情,尽管它可以给情侣带来慰藉和“衬托他的威仪”,由于女性始终处于陪衬的地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橡树之与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两人“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各自独立,“又终身相依”。
2爱情的物质基础。爱情不是幻想,而是一种很现实的情感生活,它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散发出诱人的温馨。爱情的物质基础首先是心理基础,它必须是两个人格成熟、心理稳定的异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一见钟情或纯粹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欲望,不能说是爱情。其次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爱情赖以存在并为之发展的物质生活基础。缺少了物质基础,爱情就无以为继。《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之所以长期陷入痛苦之中,固然是因为她有不切实际的追求所谓高雅生活的虚荣心,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物质基础在爱情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中职生连生活都得依靠父母,当然谈不上爱情基础了。
3爱情的道德本质。爱情是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因此,爱情还必须受到社会道德的规范。诚实守信、忠贞专一是爱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遭受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初衷。《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因贪图一时的虚荣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他们并没有“夫妻似鸟同林宿,大难来临各自飞”,而是咬紧牙关,同心协力,一起分担巨额债务而毫无怨言,这也是女主人公虽有缺点,但还不令人讨厌的原因之一。《雷雨》中的周朴园,先是爱上女仆人鲁侍萍,在她生了两个孩子后,便迫不及待把她赶出家门而迎娶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子繁漪,然而,这新娶来的妻子却与他同床异梦,爱上了他的儿子……这种玩弄女性,道德沦丧的人是注定不能享受爱情的甜蜜的。
4爱情的责任与义务。要使爱情花之长开不败,弥久益醇,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爱情的责任与义务。爱情的责任具体的说,就是对对方负责、对家庭负责,进而对社会负责,因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成份。恋爱毕竟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个体的组合,因此,爱情的义务,就是双方为了爱情都应该有所付出、有所奉献、甚至做出牺牲。《荷花淀》里的水生嫂等一群妇女,毅然承担了全部农活和照顾老小的家务,全力支持丈夫参军。那种不想负任何责任、不想尽任何义务的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爱情的幸福的。对中职生进行爱情教育,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情爱的迷宫,迈上健康向上的发展之路。一要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一些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爱情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等一群妇女也是这样一种典型,她们能够把爱丈夫和爱国家结合起来,个人的情爱服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对中职生进行爱情教育,并非要教学生去恋爱,而是教育他们认识爱情的本质而成为懂得情爱的人,明确爱情的责任和义务而成为有责任的人,坚持爱情的道德标准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一句话,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也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也应该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 、让学生畅谈对爱情的看法
身为教师,责任是引导学生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不能一味的让学生接受自己观点,在授课中,定要创造机会给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老师尽可能做到以朋友的身份来平视学生,用赞赏的眼光来注视学生,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让学生大胆地畅谈“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对学生的言论,老师绝不能歧视,若学生谈的是真实的体会,更应该以鼓励为主,即使有偏见,也要友善的引导。可以通过辩论或其他方式让学生评价婚恋作品或说出自己的看法。《雷雨》一课内容分析后,便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辩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学生便在辩论的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只要我们老师更新观念,带着一颗平常的心态,正确看待婚恋作品,引导学生在爱情作品中感受美感受善,教材中的婚恋作品就能真正发挥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本着教师职业所赋予我们的职责,怀着“师者,父母之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时刻关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洞察当代青少年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充分利用“语文”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辛勤播种,努力耕耘,适时适当地渗透爱情教育,收获中职生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双赢。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运用多样而有效的读书方法,才能挖掘文本的丰厚意蕴。本文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论述了通过细读来捕捉意境美,通过诵读来领略声韵美,通过粗读来激发想象美,通过自读来拓展思辨美,通过泛读来广采文化之美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 阅读教学 读书方法
立足于文本的“读”,是语文教学之本,也是开启语文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沉浸到文本中体会读书的乐趣,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是语文课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只有运用多样而有效的读书方法,才能挖掘文本本身的丰厚意蕴,展现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有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文本,需要以不同的方法处理,下面笔者结合自身阅读课教学,来对如何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作些探讨。
一、细读――捕捉意境美
细读,是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文本的主要途径。只有在静心细读中,才能听得到从文本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营造出各种意境美:白露为霜的蒹葭,泉声奇妙的鼎湖山;父亲感人的背影,北国清晨的晨号;绝版的周庄,世间最美的坟墓――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如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通过细读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继而达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与欣赏”提出的目标:“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如何落实细读呢笔者认为:一要细致地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词语的揣摩、空白的填补和结构的分析等,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富的阐释;二要反复地阅读,捕捉字里行间的蕴藏,如探险寻宝,直至全面透彻地理解文本。
如在教学《永远的蝴蝶》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对这篇经得起反复咀嚼的艺术精品作了充分的挖掘。在设计“赏读小说的情景交融”这一环节时,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体味,既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理解词汇蕴含的意思。例如讨论“小雨点”、“更大的雨点”、“雨下得并不大”、“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等“雨”的多处描摹,请学生思考:“雨一直在变化,是实在的变化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到雨是自然的春雨,又是悲剧的源头;雨是泪水和痛苦的象征,又是灾难和不幸的象征;雨还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气氛。学生仔细体会,把自己“摆”进去,遭遇小说里的人生。细读文本,使学生感受到小说的悲剧美,从中获得另一种美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二、诵读――领略声韵美
诵读,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唤起听觉审美,引发对母语的热爱。诵读,可以令人沉浸于文句或长或短的层次,或骈或散的韵律,或简约或华美的形态,或铿锵或柔媚的风格……同时,对文本理解不同,诵读时的语气语调处理都会有不同,诵读入味必将催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的诵读,远比动辄对话、提问、讨论、质疑、探究,更有收获。
诵读要求有层次,有梯度。初读要正确,再读要流利,最高境界是美读。所谓美读,叶圣陶说,“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文章的内容情节,分析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然后再从细节的角度处理,哪一句应该怎样停顿,哪一个词重读,哪一个词轻读。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要求艺术性地设计多种诵读方法,看哪一种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可以灵活采用听读、默读、范读、自由读、接替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诵读形式,感受语言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
譬如《鼎湖山听泉》一文的教学,诵读是贯穿始终的。该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它以美的文字奏响了一曲山泉交响乐。强化诵读,首先能在吟咏中感受到泉声的层次之美。泉声在未进山时即扑面而来,在山中如孩子银铃般的笑语,又与钟声相互应答,深夜更是有丰富的层次和美妙的音色。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将无声的语言还原为听觉的享受,与作者听泉时的感受相通。其次,文章细腻传神、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非诵读不能真正领略。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诵读文本,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音乐美的敏感度,能更直接地把握文本。
三、粗读――激发想象美
粗读首先是指在初读文章时,学生可以粗略地观其大略,知其大意,对内容仅需有个粗浅的认识。这时候,无需剖析、解读,只留住这美好的第一印象便是维持阅读兴趣的根本。粗读教学可以在导入课文后,听读优秀的配乐朗读录音,使学生沉浸在文本中,“设身处地”的体验,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粗读忌以精读代替,我们必须注意精与粗的辩证关系。“粗”,必然舍弃对细节的追逐,却换来对整体的占据。求“精”,固然能置身“此山中”,却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粗读,追求的是“以少胜多”、“以博胜精”。粗读还忌用教师讲解取代学生阅读,剥夺学生主动性;把提问过程变成给答案过程,取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粗读之后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空白”,引导和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让他们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
如《风景谈》一文篇幅较长,首先应粗读课文,了解梗概,整体感知六幅风景。其次,在分析课文这一环节中,如果逐一精读六幅风景,就费时费力。可重点细读一至二幅风景,如“沙漠驼铃”、“延河夕照”的画面、内容、特点、议论等。其他几幅风景即可采用粗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到风景在人物活动前后画面的变化,所表达的核心即可。最后,将课文中画龙点睛、发人深思的话语留给学生讨论。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升了学生独立阅读、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自读――拓展思辨美
自读,即自能读书。著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度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蔡先生的“不可讲”与“不讲”启迪我们,要尽量放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问觅疑学思。《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重视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和勇于质疑、解疑,进而发展思维能力,健全思维品质。”自读,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材本身就设定了许多自读篇目,很多学校编配了相应的“校本教材”。我们应重视这些文本,首先让学生沉浸于阅读体验,面对文本“投入地爱一次”。同时要关注学生把握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产生深刻的阅读感受。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质疑,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研究。同样的文章,各人关注的重点有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合作交流,互换分享各自的读书心得,相互沟通会引起共鸣或争辩,这都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能力。
例如《认识父亲》一文内容贴近学生,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在学生自读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先向学生提出中心问题“你觉得文中所写的父亲,哪一位的特点与自己的父亲比较近似?”(感知文中众多父亲形象,又能正确认识自己父亲。)“文中哪些用词、哪些笔法、哪些安排,特别耐人寻味,可以借用来写自己的父亲?”(学习本文围绕主题选择有表现力材料的方法,学习多样的表现手法。)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解决。在引导独立思考、鼓励交流分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无拘无束,热情投入,主动质疑,闪耀出思想的火花,表现出个性和创造性的对话。
五、泛读――广采文化之美
泛读就是博览群书,如鲁迅所言,“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多种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材料,了解更丰富的文章风格和内容,使其在比较、积累中获得提高。如:教学鲁迅的《药》后补充《干粗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可以对“革命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这个主题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法布尔的《蝉》时补充蝉的说明资料作比较,可以直观感受到本文意趣横生的语言魅力。在课堂之外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览,如:教学《雷雨》之后,要求阅读整个剧本,并观看话剧视频,从而对话剧人物有更深的了解;教学《项链》之后,推荐莫泊桑的几部代表作品,来感受“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魅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泛读兴趣,提高泛读的质量,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这种多元化的活动中主动积极、富于创新的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设计泛读作业时,可要求每位同学找一篇特别有启迪意义的“美文”。首先在学习小组之间交流,然后课堂上每个小组推荐一篇,由一位学生根据内容做成课件,一位学生上台朗读。接着请台下的同学从文学价值和学生朗读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文学欣赏活动课,引导学生突破文本和课堂的局限,拓展学习渠道,重视课外阅读,在读写实践中增加文化积累,丰富文化底蕴。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语用文的快乐。
以上阅读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上,还需“面”上的统筹兼顾、融会贯通。根据不同的学情、课情和文本特点,还可把不同的文本阅读方法加以结合。只有学生具备了必要的阅读能力,多读、会读,“读”,才能辟出通向文本的蹊径,品味文本的意蕴,采撷文本的幽香,体会读书的乐趣。构建书香世界,引领学生漫步精神园林,我们的阅读还应该走得更远,看得更高。■
参考文献:
1吴冰沁主编走进高中语文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
3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06
4徐艳霞深度阅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中学语文200812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行动,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