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的解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的解析,第1张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作品评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1982年作 日出松山 镜心

《关山月》就是描述戍边将士恋家思归的苦痛情景。“关”指玉门关,“山”指祁连山,在甘肃西北部,一片荒漠,人烟稀少,是古代边塞战争的战场之一。“关山”和“明月”看似不太协调的两个意象,但诗人却巧妙地把它们统一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让读者去领略天山云海的恢宏气势,去感受征人思乡的凄苦心情。因为是明月,所以才能照出天山的身影,那起伏蜿蜒的山峦像大海的波涛,那苍茫的云烟像无边的雾海,意境开阔,气势磅礴。置身在这辽阔朦胧的情境中,远征在外的将士不由地抬头望月。他们在想:月是故乡明,这皎洁的月亮一定是故乡的月亮,它驾着长风飞度了几万里才吹到这里。通过饱含悲凉意象的明月把边地和故乡用一条光线串连在一起,这是何等锥心刺骨的浓烈乡愁啊!可以想见,面对这轮出自天山、徘徊云海的明月,征人既有如见故乡之月一样的亲切感,又有独对边塞之月的苍凉感,自然而然勾起了征人思归的绪。诗人以关、山、月为主景,以云海为陪衬,描绘出一幅雄奇壮阔的关山月图,由于意象的巧妙内聚,创造了如此深远浩渺的意境,从而揭示出无穷的边塞战祸带给人民极大的灾难,表达诗人对唐王朝逞威边远的非议。

李白出生于701年,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所处的唐代时期,国力虽然强盛,但是边塞的战乱却从未消停过。

由于李白叹息着征战将士的辛劳,和将士们家中亲人的思念,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他的一首《关山月》中也提到了玉门关。

诗中写道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

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开头4句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描写了将士们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渡玉门关而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构成了一幅万里边塞图。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下,指出兵。青海湾一带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出征的战士几乎没有人能生还故乡。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是不会停止的。

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将士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被诗句描写得淋漓尽致。李白没有把征人思妇之情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抒发这种感情。

除去要表达的离愁、反战的主题外,诗的前几句所描写的意境之高远,也为后人所称道。

一、汉魏诗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 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二、唐宋诗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关山月》为乐府旧题,多写边塞之事,亦有抒戍边之苦。王昌龄《从军行》诗中有“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句,可见,在唐代边塞,《关山月》是较常见的。

李白的这首《关山月》,也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不妨将这首诗分成三部分去看。

第一部分,即前四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寥寥数笔,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玉门关乃唐代重要关隘,许多边塞诗都提及此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儿本诗却写“吹度玉门关”,似乎与“春风”句不符,其实表达的是同一意思:首先,“玉门关”是虚写,它已经成为边塞的象征,如同灞桥代离别之处一样;再者,诗人写道“长风几万里”才“吹度玉门关”,足见边塞之远。这一部分,诗人主要写出边塞的自然环境,像描绘画的背景,来烘托下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即中间四句。“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这一联,用典故来说明该处的军事意义。汉高祖刘邦攻打匈奴,在白登被围困,险些全军覆没。而青海湾一带,乃草木茂盛之沃野,游牧生活的胡人姿势窥觎已久。诗人自然得到“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一结论。这一代战祸不断,多少将军“马革裹尸”,多少战士成了“无定河边骨”,真是“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部分承接上部分,写出边塞的险要,突出该处的军事背景,同时又为下一部分“张本”。

第三部分,即最后四句。“戍客望边邑”,一个“客”字写出战士远离家乡之愁,自然“思归多苦颜”。此地是军事要地,重兵把守,哪里能回家呢?思归而不能归,只能是“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四句其实是画的主体,我们能想象出这样的情景:夜深人静,戍边将士望着远处,心里却思念着家乡,不禁愁眉禁蹙,边塞军旅之苦,思乡念家之切,同时涌上心头,只得呆呆地望着高大的城楼,千忧万愁便化成了一声又一声的叹息。这一部分,在前两部分的烘托渲染下,愈见悲凉。

这首诗,没有浓抹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用字毫不毫无雕琢得痕迹,读来却字字熨贴。不失为边塞诗中的佳作。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的描写,而天山在我国的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的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不靠海,但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人们印象中的只有大海上空才会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得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这两句仍然是从征者的角度而言,士卒门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乡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的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的地方。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有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色,思念故乡。脸上多出现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的亦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四伏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 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jingdianwenku,望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4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