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20首 [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中古诗词鉴赏20首 [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途径],第1张

  古诗词鉴赏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长期以来,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应试化、形式化,其教学模式越来越僵化。因此,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寻求有效的教学途径便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通过语言描绘引入诗词的情境

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绘,将诗词的情景创设出来,逐步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基本的一致,产生相应的共鸣。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在讲诗文的第一节时,可以对其进行这样的描述:深秋的傍晚,荻花在浔阳江边飘零,秋风萧瑟。岸边,匹马消瘦,一叶扁舟,主客相对无言,默默饮酒,以作辞别。茫茫江水之中,苍白的月影随着水波飘动。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会对主客的心情有所想象。当主客听到江边传来的琵琶声时,一个忘记了出发,一个忘记了回家,这是一个怎样的情境啊!

二、品味诗词的深远意境

学生能够在诗词的意境中品味词、句的优美是诗词鉴赏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要想很好地对诗词进行鉴赏,就必定要对词、句进行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审美教育与诗词教学的结合点。例如对李白《送友人》一诗进行鉴赏,只要准确把握“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就能较好地理解全诗的整体情感。具体说来,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把握词类活用、句式变换等语法现象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的运用就非常神奇。

2能够辨明诗词中的语言手法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文,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凄苦孤独却坚定不移地保持自己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的爱国诗人形象。

3能够对典型的语言风格进行理解

古诗词语言风格多样,有严肃与诙谐、风趣、生动;委婉与豪爽、细腻、热烈。如杜甫的《兵车行》,其语言风格就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三、建立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未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古诗词的鉴赏变得枯燥乏味。这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重新将学生们吸引到古诗词的意境中来。

1流行元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添加一些流行的元素,就会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对诗词鉴赏的兴趣,如音乐、绘画等元素的应用。在《明月几时有》、《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诗词的弹唱版本,让学生们体会古词的声乐和音律,在轻松的环境下解读诗词的情感,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意犹未尽。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疲惫,反而会激起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加强诗词诵读训练

学习古诗词,语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其最主要的培养方法就是加强诵读训练,让他们放声朗读,熟读成诵,使他们在语义、语音、语法的感受力上得到增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登高》等这些经典的诗词鉴赏中,能够对其进行反复地朗读,就很容易把握好诗词的结构,并可以深刻体会到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与思想。

一般来说,一首诗词所具有的平仄相配、句式整饬、句末押韵、节奏鲜明的特点是不容易被理解和体味的,但通过反复朗读,就会对诗词的音乐美和情感美有所把握和体会,进而感知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真实情感,并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运用脑、耳、眼、口的结合,通过多层次的感知和想象以及情感的散发,使诗词的含蓄美与形象美变得更加形象和清晰。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诵读训练,即朗诵比赛与教师范读。其中的教师范读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朗读功底,并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进行有效地诗词诵读。教师在泛读时,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感,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就会使学生们受其情感的感染,更易领悟诗人的情感与诗词的情境。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可以达到良好的鉴赏效果。学生在朗读比赛中跃跃欲试,表现自己,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激烈的比赛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并对作品进一步地理解和感知。最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同学们感情饱满、字正腔圆地朗诵,远远超过在课堂上的朗诵效果。此时,学生们就会对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进行深刻的揣摩,并逐步体会诗文的内容,进而增强自身的语感能力,使自己的鉴赏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3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教师传授相应的理论和内容,只会是一种强加式的教学方式,但若是能做到“授之以渔”,则是教学中的大突破。研究性学习就属于这样的“渔”。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研究性学习能够借用学生的自主和探索,进行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究。这一学习形式是由多个人员组成一个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亲身经历来获取所需的经验,并最终促成小组成员运用综合知识对实际问题做出解决和处理。

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作品阅读,并能够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有微观与宏观的认识,从而全面的认识诗词所抒发情感内容,得到有效地鉴赏效果。

在研究性学习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研究方向做出明确的选择。如研究山水诗人或边塞诗人的作品,这些诗歌所表现的意象的特点和哀怨感伤都是值得学生们探究的内容。在研究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合作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等形式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并再次与老师进行交流,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认知。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会使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有所培养,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获得对诗词的独特审美。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中,应摒弃应试化、形式化的教学形式。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一同体会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曲塘中学(226661)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教材章节:语文教科书第五单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 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s会黑暗,政治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 yun 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 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①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呢即从何而归

  课前谈话:

 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整体上感受两首古诗。]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里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的细节。]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到宋朝的一些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给学生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到对诗句的理解,能够鼓励学生说完整,看出教师是还是有一定的尊重学生的意识的。]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对遗民的理解教师采取了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自我反思,把学生自己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从“遗留”上升到“遗弃”。]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音乐铿锵,确实把人带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中,能激发学生的想像。]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这里的想像,把遥远的年代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如同**的蒙太奇,学生甚至会想到自己就是胡尘中的遗民。]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感世界,把两首诗的内容紧紧揉合在一起。从“清凉”到“凄凉”,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过程,感受更加深刻了。]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处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学生的朗读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示儿》的引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既整合了古诗的内容,增加了阅读量,同时又是悄无痕迹,这种意义上的关联,对现在两首诗的学习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强化。]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

 [从“悲凉”到“凄凉”,学生的情感确实已经上升到这一步了,有水到渠成之感。]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这种质问,用诗句来回答是再巧妙不过了,读中悟情,是为经典。]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此问是最平淡的一问,却是最有价值的一问,是啊,我们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们的头脑一直在进行着别人的思考,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思想自己的`思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抓住一个“醉”,通过学生的想像,活化了当权者的嘴脸,学生的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学生的语言的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情感合而为一。达到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里的朗读指导,巧妙的让学生读出了情感。一直以来我们并没有找到好的朗读指导的方法,本诗教学中的几处朗读指导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此处安排的练笔,学生的情感宣泄在纸上,给学生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感情的洪水一下子喷发出来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备课是很重要的环节,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为此,下面我整理了初中下册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初中下册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看了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的人还看:

1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2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

3 高二语文课本《登高》原创教案

4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5 高二语文春末闲谈教案

6 高二语文教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7 高二上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5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