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4岁孩子因担心家中变故患抑郁症,孩子多大时就可以感知家庭情绪了?

郑州4岁孩子因担心家中变故患抑郁症,孩子多大时就可以感知家庭情绪了?,第1张

确诊抑郁症确实是非常罕见的,但理论上来讲确实存在这种可能,在此案例中具体体现于变故的

强度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临床案例上不乏很多由于亲人去世,虐待等导致的儿童抑郁症患者,或者是,这些儿童在临床上表

现出了抑郁症的症状。

对于4岁的儿童来说,语言,认知,逻辑思维等系统的不成熟会导致确诊难度直线飙升,理论上来

讲,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几乎不可能在完全控制所有变量和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确诊抑郁症的。 

一、加之在此次事件中,儿童抑郁症缓解的方式是通过家人自导自演一出问题解决的戏,便让人倾向于

觉得这个儿童并不是抑郁症患者,而是由于家庭变故的压力导致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抑郁情绪。

如果这位儿童的抑郁症确诊,是经历了专家们仔细的甄别,使用了特殊的量表,充分考虑到了遗传

因素和变故事件的变量影响,且对此儿童的临床症状进行了非常严谨的分析的话,那可以说这次事

件对于小概率的儿童抑郁症甄别/治疗上都累积了宝贵的经验。 

二、但如果这位儿童的抑郁症确诊,并没有经历以上严谨的筛查,并没有严格的控制变量,只是依靠成

人(青少年)抑郁症的标准进行临床症状判断的话,那这样的诊断毫无疑问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父母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影响带孩子的情 绪,也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所以,家

长们在讨论家庭问题或有分歧进行你来我往的时候,尽量还是要选择规避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尤其是妈妈生病,他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甚至会发出妈妈你会死吗这样的问

句,其实这个就是他们心理对妈妈的依恋。

同样,父母如果因为家庭琐事吵架甚至要离婚的地步,

他们就会觉得父母要分开,也会不要他们了,他们的依靠一下就感觉没了,自己也会觉得无助。

所以,孩子太小,无法分辨是非,无法判断对错,无法客观分析事实,在他们的世界一切都是直接

的直观的主观的,所以,父母要根据这些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给他们一个良好的随处环境,这

样,他们的心 理没有那么多负 担,自然心情就会变得愉悦起来。

最后,发现家里有孩子出现心理情绪低落、抵 触、不太爱说话和活动这些症状,不要犹豫,第一时

间带孩子去就医,家长是孩子的天,同样孩子也是家长的天。

三、如果在胚胎上扎一针,会对该生物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而在很多个体成年后,同样的伤害一般都

不算什么。动物和人都一样,都是越小的时候受外界影响越大。法律上也是,受害者年龄越小,情

节越恶劣。

孩子只是表达的东西不容易被听懂,但是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对自己母亲的声音和人脸特别敏感。

新生儿除了吃奶、哭闹,还有很长的世界处于“清醒的静止”状态,专门用来感受和整理外界的刺

激。

只不过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处于高速发育的阶段,加上孩子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不如大人,所以

很多小时候的事情不容易被记住。

 如果父母有冲突,孩子可能不会确切的知道是什么,但是基本的感受危险的能力是有的。也是因为

缺乏加工刺激的能力,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容易崩溃,不知道问题的性质、还会持续多久、有多严

重很多问题只能按最高风险级别来处理,所以很多时候看到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特别激动也是

正常的。

人类和动物最明显的不同在于,人类的幼崽的很多高级心理功能是通过和周围的人互动发展出来

的。小孩子很多时候没办法独自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还有一部分需要依赖父母的安抚、情感同调有些人也会因为心理创伤,成年之后也无法拥有比较完善的稳定感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而且很多反

应会和孩子类似。

所以,实际上如果父母有冲突,有些是需要向孩子坦诚的,只是要考虑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并且考

虑孩子的接受能力(父母没完没了的崩溃、大吼大叫肯定不行),这样反而有助于孩子理解外面发

生了什么,如果能预期危险会如何发生,孩子也会更有安全感。

这说明孩子从婴儿时期就会有情感需求,在与妈妈互动的过程中,他也渴望得到妈妈的积极回应

在情感关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孩子会表现出积极、快乐的精神状态。反之,在父母的消极、回

避、冷漠的回应中,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形成依恋紊乱。

感情关系是人类成为真正的人的重要一环,那些生命早期安全感相对较高的亲子关系是婴儿的身体

和思维健康发育的基础。

早期的依恋关系对孩子来说是其获取外界安全认知的重要来源。 

五、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如果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是受欢迎的,这便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礼物。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父母正在聊事情,而你恰好听见了,你向父母提出某些问题,但是父母会和你说:大人的事,小

孩少操心。

看似简单的话语,父母觉得我说了你也不懂。而小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并不愿意和自己“交

流”,自己可能并不受欢迎。 

虽然四岁的孩子因为担心家庭辩护而患抑郁症的现象或许比较罕见。但个别早熟的孩子,的确会在

情感上有更多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父母陪伴孩子时间相对比较少,亲子关系相对疏离,父母也无法认真体察到孩子情

绪的变化。

在一些儿童抑郁症的患者里,有的孩子划伤手腕,用长袖遮住,直到问诊时父母才会知道,这揭示

了家庭成员在平常的互不理解,缺少交流。

有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

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一些文化中,父母被视为孩子的决策者和导师,孩子应该顺从父母的意愿。这种思想模式可能导致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

缺乏沟通技巧:有些父母可能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会采取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听取孩子的意见。

自私:有些父母可能更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不是孩子的感受。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无论是什么原因,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产生影响。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孩子的感受,并在做出决策之前与他们进行沟通。

一岁的宝宝非常的黏妈妈很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太多的安全感,在这个时候妈妈不要因为宝宝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就对宝宝大呼小叫,否则的话很有可能就会让自己的宝宝觉得非常的害怕。一岁的宝宝进入了叛逆期之后就会非常的矛盾,并且经常做出一些妈妈很生气的事情。其实这些都是宝宝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因为宝宝在这个时候没有安全感并且宝宝特别害怕会被自己的妈妈所放弃。

获取爸爸妈妈的注意

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不要因为小孩子叛逆就表示不喜欢小孩子了,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像这样和小孩子开玩笑的话,那么小孩子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会更叛逆一些。因为他们总是觉得只要自己足够的叛逆,那么爸爸妈妈就会在自己的身上投注更多的目光,这样小孩子就会觉得更有安全感一些,所以说爸爸妈妈不要让孩子养成这样的处理方式。

正确的引导

小孩子活泼好动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说小孩子在家里面非常活泼好动,可是到了外面以后却非常的怕生的话,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适当地引导着孩子多和一些小朋友交朋友,让孩子明白和小朋友交朋友了以后能够多么的快乐。最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陪伴着孩子一起交朋友,等孩子与对方熟悉了以后,爸爸妈妈就可以退出小孩子的友谊。

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不要总是过于急躁,因为过于急躁会让小孩子非常的难受,而且小孩子很有可能也会陷入到思想的误区当中。所以说爸爸妈妈应该保持足够的理智来看待小孩子的成长,就算小孩子有的时候做出了一些让人生气的举动,也不要随随便便的就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没有用的教育方式。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孩子对于家长而言是最为宝贵的,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灵发展特点也是有所不同的。那么下面一起看看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及相关内容。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1

1、心理特点是在一定社会发展、文化教育标准下产生的,因此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心理特点。

2、幼儿心理的发展趋势具有持续性又有分阶段,每一个环节中既留有了上一阶段的特点,又带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每一环节里一直具备占主导性的本质属性。

3、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是以很多某些的幼儿心理发展趋势客观事实中归纳出去的,它意味着了这一年龄层大部分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的典型性特点和一般发展趋势,换句话说要以常有的而并不是不经意的主要表现为根据,不可以把这一环节中某些少年儿童在独特标准下出现的特性做为心理特点。

4、可靠性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科学教育标准下,一定年龄层的大部分少年儿童一直处在一定的发展趋势水准上,主要表现基本类似的心理特征。

5、发展趋势环节的系统进程次序和发展趋势速率是相对性不会改变的,不可以跨越,也不可以错乱。

6、幼儿心理发展趋势的心理特点是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立足点,教材内容的分配、教学的设计构思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水准和年纪特性。因为心理特点具有分阶段又有持续性,因此要留意搞好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工作中;因为心理特点具有可靠性又有可塑性,课堂教学工作中在留意基本性的另外要照料好个体差异。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2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的心理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如儿童能够选择目标,并根据目标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心理的发展基础,婴儿3、4个月前由于能力限制,只能通过眼睛、耳朵、鼻子来看、听、嗅等方法感觉环境变化,给婴儿创造接触环境的机会就是这一阶段婴儿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其中视觉在各种感觉中占首位,婴儿仰卧时只能看到天花板,可是坐着的时候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东西,视觉效果相差很大,所以大人们要经常抱婴儿多走走看看,拓展视野,见多识广才能使婴儿智力发展产生飞跃。

第二阶段、高级心理活动

在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基础上,婴儿的思维、意志、兴趣、各种情感体验等高级心理活动得到发展。爬行是婴儿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里程碑,婴儿在不能移动身体前思维和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基本没有,当婴儿能够爬行时就不一样了,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爬过去拿,这就是思维,爬行过程需要意志力,拿到后就会有成就感,这就是情感体验,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第三次,这就是兴趣。

第三阶段、初级的人际交往

语言和移动身体是婴儿进行初级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早期教育,那么在宝宝满一岁的时候应该具备直立行走和简单的语言交流能力,但是这两方面都必须通过运动来获得。婴儿的语言发展必须同动作相结合,离开了动作,再简单的语言也听不懂,反之,再复杂的语言也能听懂,智力行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动作,因此婴儿的心理发展同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们常说用心交流,只有心与心相同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才会越来越近,孩子的教育也才越来越容易。做父母的,每天在工作之余可以与孩子多聊聊心里话,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衷,也让自己了解孩子的想法,慢慢的孩子的教育就会变得简单。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3

婴儿心理发展阶段特征有哪些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些时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龄阶段。

年龄阶段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一年,有的二三年,有的三四年。这些阶段是相互连续的,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着旧的阶段,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虽然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每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时距的幅度可以有些摇摆,但从总的发展过程来说,这些时期或阶段的次序及时距大体上是恒定的。

婴儿会患心理疾病吗

事实证明,婴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很引发心理疾病,家庭关爱的缺失直接影响婴儿心理的发育。

父母的感情出现裂缝,其养育的婴儿心理就会抑郁;母亲为减肥而节食,婴儿会出现厌食的情况;父母离异,婴儿的行为就表现为忧虑和恐惧;婴儿幻想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而得不到,他就会感到内疚、自卑、愤怒甚至灰心丧气。所以,家庭温暖、父母和睦、亲情融洽是婴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最好的营养。

婴儿心理发展阶段特征有哪些?儿童长大有六个关键的时期,家长一定要关注到,需要不同的教育。而且在这里关键期若是没有得到关注,那么,孩子可能会发生心情问题。可能您要说那么小的孩子还会有心理问题,事实上是有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

如今,“丧偶式育儿”如侵略般席卷了国内很多家庭。不少传统家庭中都出现了爸爸外出打拼,妈妈在家带孩子的现象。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爸爸妈妈都是不可替代的两个角色,少了任意一方都可能会给小孩的未来造成不好影响。从小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除了叛逆,极难管教之外,这三种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也经常出现。

容易缺少安全感

在孩子6岁之前,爸爸妈妈都需要付出大把时间来陪伴和进行幼儿教育的。如果在这段时间,父母能够给孩子充分的陪伴和足够的安全感,那么他们就能在将来拥有独当一面的实力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父亲这个角色,如果由于各种原因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就可能会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而这种缺失是无法通过母爱来弥补的。

在某些时刻得不到爸爸的保护,孩子心里可能会对父亲产生怨言,这样很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同时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也会让孩子在之后的生活中,产生自卑、患得患失等感情上的缺陷。所以,即使父母们工作再忙,下班回到家以后也要多陪陪宝宝。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难,只要你能放下手机,陪小孩看一会书,给他们讲讲故事,甚至聊聊天,都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父亲的保护和关注。

缺少基本的社交能力

很多家长以为,只要母亲足够宠爱孩子,孩子就不会缺爱。其实不然,母亲过度宠爱,只会让孩子迷失在母爱的舒适区中,不愿意与外人相接触。而父亲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孩子走出舒适区,让他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去接触更多的人,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因此父亲是帮助孩子具备社交能力的一个十分关键的角色。

相反,如果孩子从小缺少父亲的陪伴,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排斥,从而造成社交能力的缺失。建议父亲们周末能多带孩子出去玩,多看看各地的风景,同时还要鼓励他们交往更多的小伙伴。通常在爸爸的陪伴下,宝宝们更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缺少正确的婚姻观念

对于男孩来说,如果幼年时缺少父亲的陪伴,则很难形成男子气概,同时还很可能会产生“恋母”现象,成为让不少女生避之不及的妈宝男。而对于女孩来说,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了父亲的角色,会让她缺少正确的婚姻观和择偶观,对之后的感情生活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如果孩子的家庭长时间都是母亲打理内务,爸爸却不闻不问的话,小孩内心就会固定这种家庭模式。日后等他们成了家,就会将自己的职责划分得很清楚。要知道,一个和谐家庭,应当是所有成员一起付出的,只单方面做一件事情那还远远不够。

所以,就算父亲工作再忙也要及时回家陪陪孩子,就算不能长时间的陪伴,抽出空来陪孩子吃一顿饭,给孩子买点小礼物,也会让孩子重新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

如果家人伤害了小嘉,那么小嘉可能有以下心理需求:

1 安全感:小嘉需要感受到家人的爱和关心,这样才会有安全感,避免感到孤独和无助。

2 接纳感:小嘉需要被家人接纳,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被忽视或否定。

3 自尊心:小嘉需要被认可和尊重,而不是被家人批评、羞辱或抨击。

4 情感支持:小嘉需要得到家人的情感支持,包括温暖的拥抱、体贴的话语和关爱的行动。

5 责任感:小嘉需要知道家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承诺,这样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

总之,家庭是小嘉的情感支持和归属感的来源,如果家人伤害了小嘉,那么小嘉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让自己感到安全、接纳和尊重。同时,小嘉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让家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起更加健康和和谐的家庭关系。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不仅要忙着工作,还要忙着照顾家庭。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容易出现失衡的问题,要么就无暇顾及工作,要么就疏忽了自己的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给孩子提供了好的物质条件,就等于满足了孩子的全部需求。但即使再小的孩子,也需要精神上的沟通交流,希望父母能和自己多讲话。

但是呢,很多父母对孩子这样的需求基本上是无视的。他们或者认为孩子讲话没有条理和逻辑,不需要去倾听。或者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宁可玩手机。

优越的经济条件是满足不了孩子的内心需求的

一个小学门口就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开着豪车的母亲,到学校去接自己的孩子。小男孩从门口出来,特别开心地跑到母亲身边,想要和母亲分享学校的事情。

没想到母亲直接打断孩子说,赶快上车,别磨磨蹭蹭的,妈妈赶时间。这个时候小男孩的表情明显黯淡了下来,特别委屈地对母亲说,你理我一下好不好?

类似这对母子的情况,绝对不在少数。即使父母经济条件优越,给了孩子足够的物质,也难以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更缺少父母的沟通。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正开开心心地准备和父母分享学校里有趣的事情,父母却立即打断,完全没有兴趣听,你的心里会作何感想呢?

想想也就知道,这样的感觉有多难受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面对父母的无视,他们会觉得心里特别受伤。父母这样对待孩子,无疑是给孩子施加冷暴力。

也有父母说了,自己在生活中是很关心孩子的,并不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父母们也可以想想,是不是只有孩子哭着喊着的时候,父母才会特别注意?

当孩子说着一些没有什么逻辑,属于孩子的语言时,家长真的会特别在意吗?可能这一点很多父母做得都不是很好,没有能够及时了解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孩子一哭,就抱孩子,孩子不高兴,就马上哄孩子。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沟通,只能算是对孩子的溺爱。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和自己孩子进行真正的沟通呢?

建议这样跟孩子进行真正的沟通

1) 关注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大人有自己的情绪,这是正常的事情。孩子也有他的情绪,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给孩子适当的引导。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有情绪属于无缘由的,会很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说''不许闹''、''不准哭''等等。家长完全没管孩子为什么这样,只知道要制止他。

2) 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我。孩子的情绪,开心的、难过的、愤怒的,都是需要被家长理解和包容的。父母千万不要采用压制的方式,来否定孩子进行表达。

比如当孩子取得了好成绩特别开心的时候,可能会和父母表达这样的喜悦。有的父母却说,下次考个更好的成绩才值得开心!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打压。

3) 懂得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很多父母喜欢拿出权威的一面,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总是处在不对等的关系中,认为自己怎样都是对的,是不可置疑的。

这样的做法给孩子也有很大伤害,当孩子想要沟通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和孩子进行交谈。只有听懂孩子说什么,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想法。

4) 从细微处挖掘孩子的需求。有的孩子看到父母不愿意理自己,他自己也变得不愿意表达了。如果这种情况形成的话,那么家长再想了解孩子,就更困难了。

这个时候家长不妨从细微处挖掘孩子的需求,比如发现孩子特别抵触某件事的时候,要尽量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再帮助孩子面对和解决。

不要让父母的忽视影响孩子一生

很多孩子在长大之后,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性格上存在一些小缺陷,就是源于小时候父母的忽视。这些小缺陷一直存在,比如缺乏安全感、比较任性等。

如果你也存在被父母忽视的问题的话,那么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则要尽量避免这样问题的出现。正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关注孩子的变化,才是称职的父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6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