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鼓励交往
在平时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与其他伙伴交往、玩耍、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认真的对待他们的朋友、同学。
2、不干涉
是指在孩子和孩子之间相处的问题上不过多的干涉,帮助孩子增进人际关系,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与朋友相处,而不是非得什么都应该在家长的监视之下。给孩子足够的信任,避免过多干涉孩子的人际关系。
3、平等对待
首先在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上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平等,两个孩子在争抢和纠纷时一般不要插手,也不要做裁判官,先旁观一下,看孩子们自己怎么解决。
4、正向引导
孩子之间的矛盾我们都知道在所难免,当孩子跟我们哭诉被欺负时,家长应该先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倾听,在沟通过程中,尽量弱化,做到表情宁静慈爱、情绪稳定、不下结论、肯定情绪、安抚情绪、不责怪任何一方。以提问式正向引导,让孩子自己思考事件。
5、互尊互爱
日常生活中要教会孩子们互尊互爱,大地让小的,小的敬大的,两个人都觉得对方很重要,这样两个孩子才能相亲相爱。假如父母在平时让孩子感到父母的过分偏爱某一方,两个孩子之间的平衡就容易被打破,进而产生隔阂和不安,增加潜在的矛盾。
我在女儿家带娃,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姑爷没这样做。
做饭前征求女儿意见,因为女儿知道姑爷的囗味,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我呢听从指挥,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他俩爱吃,至于我呢忽略不计,人老了吃不了多少。看到小两口狼吞虎咽吃饭的样子,说真的我很开心,一是对我做的饭菜一个肯定,二是两人身体 健康 。
但是,也有失手的时候,盐放多放少啦,火候掌握的不好啦等常见问题,征寻女儿意见,下次注意,饭菜能吃多少吃多少,吃不了倒掉,孩子们不爱吃剩饭,我也不吃。
姑爷从来没有让我生气的行为,知道感恩,体谅老人带孩子不容易,我呢既使累点心里也高兴。
周末让老公独自带两天孩子,自己和妈妈出去两天,回来看看家里什么样子,也许自己连饭都吃不上,更别提丰盛了。
做儿女的要懂得感恩,妈妈劳作一辈子为儿女付岀的太多了。还要帮忙看孩子,为什么会有矛盾?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言行。即要必须有人帮忙看孩子,还不用支付各种费用,这种免费保姆,只有妈妈才能去做。还有什么矛盾问题,要我说,是儿女的问题。
妈妈岁数大了,一定爱叨叨,做儿女的就不能体谅体谅老人吗?为你看孩子,叨叨几句又怎么了?还矛盾呢?就不该有!
妈妈逐渐迈入老龄化,能帮你看孩子的时候,你还对她不满意,哪不能做事情的时候呢?你是不是要把她扫地岀门啊?想想后果后背都发凉。
妈妈年老色衰,不美丽也不漂亮,在儿女心目中的强大的女人已变得弱小而无能,难道这不是你的妈妈吗?
细想想,你也会变老变弱,变得无能无脾气。从妈妈的变老的过程,难道看不到你的影子吗?
善待妈妈,即使是她有脾气,她爱叨叨,但做儿女儿的就没有一点包容心吗?
有矛盾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别把一切责任都安在妈妈头上,这是孝顺老人吗?孝心从哪里体现?就是从日常生活的言语理解和行为习惯中,生活无小事,一点一滴的积累。你说我说的话是不是很对呢?
哈哈,今天终于看到一个另类的文章。以前都是看到婆婆哄孩子媳妇这样的。第一次看到岳母哄孩子。女婿不满意的,要不让妈妈回去,让他妈妈来试试看看他的反应还会不会这样了。老人哄孩子很累的,理解吧,不可能面面俱到,年轻人上个班有能有多累。这女婿实属难伺候。
即然女婿这么难缠不如让你的妈妈早离开,这样就话,如果时间长了早晩会发生暴发,那到那时就撕破脸皮,往后就很难再面对了。这女婿有可能会愿意他母亲来给他孩子,不行你们就试一下,也需他就不找茬了。
题主叙述这问题,看来女婿难侍候;
小宝出生到如今,娘亲忙这又忙那;
看好孩子搞卫生,炒菜做饭尽责任;
不求回报为女儿,敢当免费老保姆。
但是女婿不感恩,嫌这不好那不好;
饭菜口味来挑剔,常把矛盾来激化;
日长细久露真相,原来女婿不识相;
惹要改变这模样,要让女婿来尝试。
(让这个不知感恩的男人,做两天的免费保姆,让他知道繁琐的家务是否是辛苦的!)
让妈妈回家,孩子可以你们自己带,可以花钱请人带。妈妈来做免费保姆还要受气是因为心疼你。女婿拎不清,那就不要麻烦丈母娘带孩子,跟丈母娘保持合适的距离,客客气气的好。
有的男人吧,真是不能让他过的太好了。
看这段文字,明显就是你老公不懂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给你带娃还给你做饭,还挑三拣四的,洗个碗怎么了?还不满意了?就是欠揍,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吧!
有孩子了屋子别想整齐,你妈妈也45岁以上了吧,带一天孩子,都累的不行了,还得给你们做饭,不累的吗?嫌屋子乱,自己怎么不收拾啊?欠他的吗?
一口都不吃,你妈心里才不舒服呢,这就不要劝了,直接骂就对了,你妈都是为了你,所以你也不要为难你妈妈了,就让你妈回自己家啊,你们就自己带娃做饭收拾屋子,那你老公就舒服了。
以为自己是地主家的大儿子呢?伺候你还嫌这嫌那的,怎么不让他妈妈来带孩子呢?如果他妈妈来了,肯定不会有这些问题了,晚上回家肯定是我妈带孩子一天累了,你赶紧干嘛干嘛的,你这么写也是觉得你老公不对吧!
你妈妈多好啊,为了你才忍受你老公,你也心疼心疼你妈,不要让你妈受委屈了,赶紧让你妈回家吧!那你老公心中的“怨气”就没有了,真是欠揍!
换你婆婆来看孩子看他怎么样
谢谢啦,对于这个问题嘛我看不难解决,孩子是你们的自己带好了!我看你们就是不懂得感恩父母含辛茹苦把你们养大,到了晚年还要帮你们带孩子,而你们还鸡蛋里挑骨头真是个不孝之子啊!带孩子干家务有多累多辛苦你们知道吗!我要是你的妈妈早走了回家过自己的小日子多好啊何必当个不挣钱的保姆,还得受你们的气请问你们良心何在,以我看,妈妈回自己家你们每个闫必须要给妈妈生活费还要不间断的回去看望她老人家,孝敬父母是每个儿女的义务才让责任你们必须做到别无选择懂吗![发怒][发怒][发怒][发怒][发怒][发怒]
妈妈帮忙带孩子,因为家庭琐事对媳妇冷战,是否留妈妈继续帮忙?下面先看看你的补充叙述再给你答案:
1、根据你的补充叙述:你是南方农村人,老婆武汉人,大学毕业后留武汉工作,之后,在武汉结婚买房安了家,以前养了一个女儿,是岳母帮忙带大。现在又养了一个儿子,所以把妈妈接到武汉来帮忙带孩子,已经好几个月了,可是妈妈不习惯武汉的生活和环境,要把你儿子带回老家帮你照看,可你和老婆不同意,怕儿子当留守儿童,也不想把负担全甩给父母,晚上自己还可以带。
2、你老家还有一个弟弟,小孩上初中了,因为最近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找你借五万,只需十天周转,可老婆不同意,由于之前找你借过十万,(已经还了)你现在待业,存款也不多了等家庭因素,和老婆吵架,你一气之下,要弟弟自己想办法,你弟弟知道你们吵架,也不找你借了,说自己想办法去。
3、看了你的祥细叙述,事情就明了了,主要是妈妈不适应你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想把孙子带回老家去照顾,但你们夫妻不同意,一是舍不得孩子,二是不想给他们增加太大的负担,你们的想法是对的,离老家这么远,想儿子的时候也不方便去看看,再就是父母也担不了这么大的责任,有个三长两短,你可以原谅父母,但老婆就不好说了。所以,妈妈把儿子带回老家照顾实属不妥。
4、弟弟借钱一事,有机会和弟弟说明情况,讲讲你的难处,亲兄弟之间,情深意重!他会理解你的,不用放在心上。
二、父母的心思你难懂
1、至于该不该继续留妈妈帮忙?我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供你参考:
我是农村长大的,后来因工作去城里安了家,而且就在本市,离老家三十多公里,父亲先母亲而去了,有一年,我把母亲接到城里,想她老人家在我这里住上几个月,来了之后,我和老婆对母亲百依百顺,怕她老人家在这不习惯,下班吃晚饭后,我就和老婆陪母亲到处去逛逛,一起散步聊天!晚上陪她老人家一起看她喜欢的电视剧,白天问她老人家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我儿子都参加工作了,也不需要她老人家带,按理说,已经对她老人家够好的了!可她住了不到一个月,就硬是要回农村老家去。留也留不住。问她为什么要回去?母亲就是一句话:”不习惯这里的生活习惯和环境。”
2、其实父母的心思谁能懂?我后来才弄明白,因为父母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是生她养她的故土,亲不亲,家乡人!那里有他们的同伴、乡亲、左邻右舍,还有他们的亲人!忽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环境里生活,有多么的不适?是我们做儿子忽略了的地方。没想想他们的感受!除了宅家就是宅家里,出去没有一个认识的朋友和同龄人,陪她说话的人都没有,自己的子女又忙于工作,不能时时在她跟前作陪!使老人感到孤独寂寞!
3、老人自己觉得长期待在儿子家里,无所事事,怕给儿子、儿媳添麻烦!不想打扰年轻人的生活,至于生活习惯也有点不适,老人在家吃得清淡,想吃干的就吃干的,想吃稀的就吃稀的,时间点也有差别,年轻人想吃的时候,老人不想吃,想吃的时候还没到时间,老人也不想说出来,怕年轻人不高兴,这就是老人内心的想法,其实,做儿子的怎么会怪她老人家呢?但老人要这么想,也是没办法的事。
看了我讲的真实经历,题主也该明白了,父母不是要你给他们吃好喝好就够了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老年生活和自己的生活乐趣!对城市生活不适应,做子女的应该予以理解和支持!不要因为自己的自私,把老人捆绑在你这里,既然,妈妈不愿意和你们呆在一起,就放她老人家走吧!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解决,正好你自己在家待业,带孩子也是可以的,等孩子大点就可送幼儿园,挺挺就过去了。
再说你妈妈也来武汉好几个月了,老家还有你的父亲和弟弟、弟媳妇和你的小侄子,你妈妈心里也是爱他们想他们的,让她回去看一看,聚一聚。再加上你和老婆正在冷战,让妈妈看到心里也难受!等妈妈回去一段时间,你也和老婆把关系搞好了,以后再来帮你带孩子也是可行的,两全其美不是更好吗?
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不是不想给你们带孩子,是想把孙子带回老家去照顾,只是生活环境确实受不了,做儿子、儿媳的要理解和支持!更不能把你和老婆的不愉快强加给妈妈,子女走到天涯海角,妈妈永远都是爱你们、心疼你们的!我们做后辈的也要考虑他们的感受!不能真的让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吧!是否太惨忍了些呢?
当两个孩子争吵时,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引导方式:
1 保持冷静:作为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避免过激或偏袒某一方,以公正和平衡的方式处理争吵问题。
2 聆听双方观点:给每个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诉求。确保每个孩子都被尊重并且感觉被听到。
3 管理情绪:教导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争吵时情绪失控。鼓励他们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通过争吵和攻击。
4 教导解决冲突技巧:引导孩子学习解决冲突的技巧,如倾听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等。鼓励他们通过理性和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攻击或压制对方。
5 分配任务和责任: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孩子一些责任和任务,从而鼓励他们以合作的方式互相帮助和支持。这有助于他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减少争吵的机会。
6 培养共享价值观:教育孩子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并协助他们在共享财物、时间和空间上达成平衡。
7 鼓励有效沟通: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方式沟通,避免指责和攻击。教导他们使用正确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减少冲突和误解的可能性。
家长在引导孩子争吵问题时,需要耐心和关注每个孩子的需求。通过积极引导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合作,从而减少争吵问题。
我觉得家里有两个孩子经常吵架的话,作为父母,最好是当旁观者,不要去参与其中。因为只要你参与其中,肯定会有一个孩子认为你偏向的不是他。也会因为这个觉得父母爱自己没有那么多。从而在心理上会有更大的压力。
其实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家里的两个孩子相处是一样的,肯定是会有矛盾的产生,在不断的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两个人的关系会更进一步,所以只要旁观看着他们就好了,有可能他们吵架一会儿自己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呢。
两个孩子在吵架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他们伤害到对方就可以。吵架归吵架,不能动用武器。有的时候其实你可以当一个麻烦的制造者。专门去欺负一个孩子,看另外一个孩子反应。如果那个孩子主动去帮助他的话,就说明他们两个的感情很深厚,平时总是小打小闹。
家里有两个孩子的时候,老大总是最受伤的那一个,所以平时一定要多注重一下老大的情绪,因为在很多突发情况的时候,老大可能会是你最得力的帮手。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分析,尽量不要让最大的那个受委屈。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惩罚犯错误的那个孩子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就会挡在他的面前,不让你去打他。这就是家里两个孩子最亲切最纯正的感情。
不要想着在孩子吵架的时候,你一定要去主动帮他们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家长不掺和是最好的。但是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分别于两个孩子沟通和他们说他们两个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帮助他们的也只有对方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其实都是可以听懂道理的。因为你发现只要父母不偏向,怎么样都好处理。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带一个孩子就够累了,同时带两个孩子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尤其是大宝和二宝吵架时,当家长的表示最头疼了。骂大宝,大宝觉得委屈;说小宝,小宝哇哇大哭。那么,当两个孩子吵架时,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晓敏也遇到了上述问题。自从二宝能走路会说话以后,两个孩子吵架早已是家常便饭。她不明白,为什么以前乖乖的大宝不见了,越长大却越不听话了。
其实,大宝二宝老是吵架,是因为: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兄弟姐妹是争夺父母资源的主要竞争者,和其他亲密关系相比,他们之间有着更强烈的冲突。
家有二胎,他们会因为年龄、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而发生争执,也会因为抢家里的玩具、零食等资源而动手,更会为了获得爸妈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而吵架。
最关键的是,虽然二宝出生后,家长心理上总想着要“一碗水端平”,但总会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而忽视了大宝,导致大宝产生“爸爸妈妈被弟弟/妹妹抢走了”的感觉,从而嫉妒甚至仇恨二宝,不愿和二宝亲近、玩耍。
当两个孩子一起玩时,一旦年纪小的二宝触犯了大宝的“底线”,两宝之间的战争将“一触即发”。
两个成年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有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何况是两个小孩。当大宝和二宝发生冲突时,家长处理得当,孩子吵完依旧相亲相爱;处理不当,孩子关系愈加恶劣,甚至“手足相残”。
孩子吵架,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
1、一味让大的让着小的
不少家长看到两个孩子吵架,首先想到的是“做哥哥姐姐的要让着弟弟妹妹”。因此,他们通常会不分青红皂白就对着大宝来一句“你就不能让着弟弟/妹妹一点吗”,或者“弟弟/妹妹还小,还不懂事,你要有做哥哥/姐姐的样子”。
2、不弄清楚真相
也有的家长在处理孩子吵架问题上,不先将事情弄清楚,自己直接“站队”某一方。通常,家长都会选择让哥哥或姐姐给弟弟妹妹道歉。
4、不闻不问
觉得孩子闹矛盾很正常,不管孩子闹成什么程度,只会在一旁默默看着,也不问,更不管,直接等他们吵够、打够、哭够,然后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4、对孩子大发脾气
正在忙其他事情,一回头就看到两个孩子又吵架了,有些爸妈会瞬间“火冒三丈”,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着孩子就是一阵吼“吵什么?”“别再吵了”“再吵我打你们了”
5、动手打孩子
更有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看到孩子吵架,不仅大声吼孩子,甚至还会动手打孩子,一人一巴掌。
孩子吵架,家长应该这样做:
1、不急着参与其中
大人之间会因为性格、处事方法等的不同而吵架,小孩之间吵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两个孩子吵架,未出现身体伤害之前,家长可以先旁观,不要急着介入进去。
2、让孩子冷静下来
如果孩子吵得特别厉害,甚至到了动手的阶段,家长就要开始介入了,并且先想办法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比如将他们分开或者带离“事发”现场。
3、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
大宝二宝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家长不光要在心里有这个意识,在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时,更要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分别让两个孩子说清楚吵架或打架的原因,知道孩子们此时的心理诉求,并根据这个诉求想办法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
比如小编有个朋友饭饭,大宝4岁,小宝2岁,经常吵架,也动过手。但每次两个孩子打架时,她都会先将他们拉开,然后让他们都说一下为什么打哥哥/弟弟,然后再处理,而不是主观地去判断谁错谁对。
4、多从宝宝的角度想问题
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家长总是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的行为,可能永远都无法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或那么做。
如果孩子吵架了,不妨先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决定该怎么做。比如二宝推翻了大宝刚堆的积木,可能就是想碰一碰,却因为没掌握好力度而导致积木塌了。
5、不忽视孩子的心情
另外,无论大宝还是小宝,都不要忽视他们的心情,多听一听他们的诉求,更不要着急下结论。
比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因为抢玩具而打架,二话不说,将玩具没收。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次数多了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劳伦斯·科恩还提到:孩子有时候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别人,只有当大人没时间、没精力、不得其法而无法提供帮助时,他们才转而去攻击他人。
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不管是争夺父母的关注,还是“社交掌控权”。父母有技巧的插手,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横加干涉,才能帮助和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