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第1张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这首词的名称,此词由辛弃疾所写,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为: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意思是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简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开篇写月,称明月为“飞镜”,造语奇崛,给人新奇之感,突出月的奇丽。用“秋影”来形容初升时朦胧的月光;“金波”则突出月光的明亮耀眼。接着作者想到月亮的神话传说,便举杯问月宫的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风趣的痴语,背后隐藏的是词人壮志难酬而人生易老的辛酸与无奈。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三句写词人也想如苏轼那样“我欲乘风归去”,但他并不是要超脱俗世,而是想一览祖国的大好山河。不仅如此,他还要“斫去桂婆娑”,直入月宫,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人道是、清光更多”,为人间带来更多的光明。这几句想象更加离奇,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作者这里所说的“桂婆娑”,实际是指给人民带来黑暗的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此,作者幻想砍去月中桂,实际上是表达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壮志。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词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

 蔡光:子之诗则未也;当以词名家。(《怀古录》引)

 陆游: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陈亮: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力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辛疾弃画像赞》)

 刘宰: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上安抚辛待制》)

 刘克庄: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

 徐元杰:摩空节气,贯日忠诚。绅绶动色,草木知名。《阳春白雪》,世所共珍。秋水瓢泉,清哉斯人。(《稼轩辛公赞》)

 谢枋得: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宋辛稼轩先生墓记》)

 刘辰翁: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辛稼轩词序》)

 脱脱: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宋史》)

 爱新觉罗·玄烨: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御批通鉴纲目》)

 

太常引(寿南涧)原文:

君王着意履声间。便令押、紫宸班。今代又尊韩。道吏部、文章泰山。一杯千岁,问公何事,早伴赤松闲。功业后来看。似江左、风流谢安。 诗词作品: 太常引(寿南涧) 诗词作者: 宋代 辛弃疾

小题1: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月抒怀(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抒发了年事渐高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或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小题2: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两句让我们似乎聆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血泪哭诉。(引1分、评2分)“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两句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1分、评2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2: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诗词鉴赏# 导语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存词六百多首,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慨。下面就是 无 给大家介绍的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1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①。

 挥羽扇,正纶巾,少年鞍马尘②。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③。

 注释

 ①故人:老朋友,此指张处父。

 ②鞍马尘:指军事生涯。

 ③误身:害了自己。

 这首词大约作于淳熙六年或七年,时辛弃疾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此词主要表现作者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哀愁。上片写作者在凄凉的旅途中遇到老朋友的时间和地点,下片写作者与老朋友回忆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倾吐自己目前远离前线,不能亲临抗金战场的苦闷。这首词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关合,用典自然巧妙,语调低沉,感情凄怆。

2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①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②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④,忧愁风雨⑤,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①遥岑: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

 ②断鸿:失了群的孤雁。

 ③归未:用提问语表示未归。

 ④流年:年光如流。⑤忧愁风雨:忧愁国势飘摇于风雨中。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片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点明报国无路的苦闷。下片说自己不只是怀念乡土,更不愿意作个人身家打算,忧愁的是国势飘摇和年光虚度。词中深刻地表现出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申、抑郁悲愤的心情。

3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摸鱼儿

 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②,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③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④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①消:经得起。

 ②长恨花开早:老是忧虑着花开得太早(就会早落)。

 ③脉脉:含情貌。

 ④闲愁:指精神上的苦恼。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也流露出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丑态的强烈不满。

4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①,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②。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④。

 注释

 ①拥万夫:率领上万名抗金义士。

 ②金仆姑:箭名。

 ③髭须:胡须。

 ④种树书:研究栽培树木的书籍。

 这是一首爱国英雄的暮年悲歌。大概作者晚年闲居铅山瓢泉时,因客人与他谈起建立功名之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上片写作者年轻时的抗金斗争,气势恢宏;下片写眼下不受重用虚度光阴的感叹,悲凉如冰,心伤透骨。虽只有五十余字,却写尽了词人一生的经历和悲愤,可作为一篇简括而形象的稼轩自传来品读。

5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①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③,山深闻鹧鸪。

 注释

 ①清江:即赣江。

 ②行人:此指流离失所之人。

 ③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作者的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词的上片写词人看着眼前汹涌的清江水,不禁想起当年金兵南下,百姓逃难的场景;下片通过景致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感情基调深沉,情感蕴藉。整首词视野开阔,格调悲凉,内涵深刻,堪称词中的瑰宝。

6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①吹角连营。八百里②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④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①梦回:梦醒。

 ②八百里:牛名。

 ③炙:烤肉。

 ④的卢:一种烈性的快马。

 这是一首“壮词”,是作者在与陈亮相互唱和了五首《贺新郎》之后写的。全词以雄快酣畅的笔墨,描写自己想象中的为国杀敌立功、驰骋疆场的战斗生活和英雄事业。这是作者平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对陈亮寄予的巨大希望、热情支持和鼓励。

7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①,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③,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

 ①金波:指月光。

 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

 ③婆娑:形容月中桂树枝叶纷披的样子。

 本篇是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所写,上片写中秋对月兴叹,抒发作者事业无成,岁月虚度的感慨,下片通过幻想乘飞上升,表达词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黑暗的憎恶。

8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①。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②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③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释

 ①千斛:喻愁之多。

 ②喷霜竹:吹笛。

 ③杯中绿:谓酒。古代酒多呈青绿色。

 金陵为“六代豪华”之地,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但不少仅仅流于发思古之幽情。此词不然,它是借古讽今而深含国忧之作。全词采用吊古伤今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写景时,寓情于景,感情极其浓郁;抒情时,吊古伤今,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9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①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②,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③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听取:听着,听到。

 ②天外:天的远处。

 ③社林:土地庙边的树林。

 这首词是作者闲居上饶时所作。作者通过对大自然中动、静景物的形象描绘,表现他对丰收在望及与人民同呼吸的喜悦心情与深厚感情。这首词运用大体整齐匀称的句式,灵活多变的手法,笔调轻快,语言浅明,摹写真实,使人闻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10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丑奴儿近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①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②,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

 ①青旗:酒店的布招牌多用青色,故称青旗。

 ②松窗竹户:窗户外面全是松树和竹子。

 本词通过对博山风景的赞美,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在孤独环境中,不甘寂寞,在逆境中仍想报效国家,托物言志,以古喻今,挥洒自如,意蕴深厚,感情浓烈,波澜起伏。在悲凉的气氛中表现了豪放不羁的风格。

太常引是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等。

太常:官名。秦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职掌宗庙礼仪及选试博士,为九卿之一。历代沿置,为司祭祀礼乐之官,清末废。

引:古代乐曲体裁之一。

扩展资料

词牌沿革

据《填词名解》载:“《太常引》,汉周泽为太常,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扰其斋戒,收送监狱。故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之谚。后人取其事以名词。或曰:太常,导引之曲也。”

释义:“《太常引》,汉朝周泽官为太常,祭祀前坚持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他的妻子偷偷窥探询问,周泽大怒,以妻子干扰他斋戒为由,送进监狱。所以才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的谚语。后人以这件事成了名词。或者说:太常,引导了乐曲。”

《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一名《太清引》。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韵、仄韵多种格式。后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体,《钦定词谱》仅录两体,以辛弃疾词为正体。

-太常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标签: 神话 月亮 中秋节 抒怀 咏物 宋词三百首 词 其他 景色 节日 情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注释

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飔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的其它作品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青玉案·元夕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清平乐·村居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更多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_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93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