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中国风俗习惯的PPT,最好是有趣点的,好的会加分哦

急求关于中国风俗习惯的PPT,最好是有趣点的,好的会加分哦,第1张

各个地区的民俗民风

1素净大方的基诺族穿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死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2昆明民风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昆曲、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辈对晚辈传教自己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也可称家训。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祸害子孙。”

布依族人民礼貌好客、俭朴恭谦、尊老爱幼、扶善治恶,是老一辈严于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来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兴全靠人,树大叶茂全靠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学读书的极少,从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围内。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终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终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压弯”、“不教不说,观世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他们教育儿童.“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灵人争时间,憨人混光阴”、“廊糖水滴旧窝,后辈跟着前辈学。”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说尽”、“父母留浅吃浅,不要抢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语,做事要礼仪在先”、“寨邻有难多帮衬,自家天塌众人撑”、“正道之财不嫌多,不义之财莫沾摸”、“憨人要多顾,灵人可少助”等等。

传统的布依族家庭实行家长制,年最老者为长。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给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对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当官的人,老人的告诫语言有:“为官宦要识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见底,官清能见心”、“当官不知足,目间百姓哭”。……

布依族有着世世代代的家教传统。新娘出嫁时,其母要唱《临嫁训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东西要留给公婆,你不留人家说你木懂礼。……”

布依族老人病危临终时,寨中有名望的长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遗训歌》。训诫后人对老人的遗产“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丢脸,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丢脸。”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辈亲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为,家长常以身作则,为下一代树立榜样。老人的失误,又常要求下一进行弥补。这种不断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国利家,世造就出大批优秀的布依儿女——罗平县钟山乡小德江村的李齐,从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响,勤劳纯朴,见义勇为。40年初曾带领青年向土豪劣绅进行清算斗争。加入游击队和党组织后,承担后勤工作,走村串寨,筹粮筹款。部队外出开辟新区时,他往往在部队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队食宿的准备,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李家齐不幸身陷魔掌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坚强勇敢,最后被敌人割舌、剥皮、抽筋,壮烈牺牲。表现了一个布依族***员的高尚气节。

历任罗平县第八、九、十届副县长的布依族女儿熊秀芬,一生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工作认真,平易近人。当副县长时,分管干部人事工作,而爱人却是农民。熊虽对其丈夫情感甚深,但并没有因为自己手中有权而给丈夫安排工作。临终前,县上的几位负责人请她提出个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又问及她的丈夫、儿女需不需要什么照顾时,熊副县长沉默了一会,才回答:“我爱人是个老好人,在农村习惯了,勤脚快手的。县政府招待所杂事多,经常找临时工。在招待所忙的时节,请让他优先来招待所当当临时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国宝贵的道德遗产之一。当官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可免于陷下腐败罪恶的泥坑;为民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风情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云南苗族人口907万,占中国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以及武定、禄劝等县。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 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踩花山 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 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5纳西婚俗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首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丽江纳西与汉族、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股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的程序:

订亲,纳西语叫“日蚌”,意为“送俩”。男孩长至五。六岁时,父母便注意给他物色媳妇,请算命先生或祭司东巴排八字,对生辰,或者到寺庙烧香求签。若是相中的女孩与儿子的生辰属相相合时,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去女家为儿子说来。如女方父母同意,待女孩十岁左右即择日举行讨婚礼。订婚时,男家须向女方送礼物,第一次称为“小酒”,男方送给女家白米二升(约20斤》、酒一坛(约5斤)、红糖二至四盒、茶叶二包。其中糖、茶、酒是不可缺少的礼物,其余礼物的多少视男方的富裕程度决定。小酒之后,任何一方觉得婚事不合适时,都可以反悔,如女方想退婚,必须把所收礼物如数退还男家:茗男家想毁约,把决定通知女方即可。

小酒后隔上一年半载,男家再向女家送第二次礼,叫做过"大酒"。除备有过小酒的礼物外,还要赠送上布一件(7尺左右)、衣服两件、玉或银手镯一对、猪肉三十斤、现金若干等,披红挂彩,由媒人和男家亲友送到女家。女方以酒席相待,客人喝着男家送来的酒,称赞酒好、酒甜,并向结亲的两家祝贺。酒席后,女方送一壶酒和两盒红糖或一些糙把给男家口礼。男家再将女方回赠的酒敬献祖宗,宴请亲友。“大酒”之后,双方再不能反悔婚事。

送“大酒”后的第二天,男家的至亲去女家会亲,从此,两家人开始互访。自可婚到结婚前,男方每年在端午、中秋、冬至三个节日,都要请媒人给女家送去大米一盘(约5斤)。茶叶二包、红糖二盒,有些地方,在丰收农忙时,男方请未婚媳妇帮助割麦一天,选送一、二驮优质小麦馈赠女方,作为女子的“私房”。每年春节,未婚男女各自找个伴友,陪同前往对方家里拜年。任何一方家里有事,对方便前往帮助,但未婚夫妻互相不能谈话和接触,必须严格遵守传统伦理。

男女二十岁左右,方择吉日举行婚礼,纳西语叫“楚美如、意为“娶媳妇"。婚礼由新郎家族中能干的长者,分派同家族的人操办。迎亲的前几天,新郎家的院子内要搭大篷,在大门和院中扎迎亲牌坊。富有人家还挂宫灯、字画,到处张灯结彩。在洞房的门框上方,挂一个用红纸徒糊的筛子,上插三支用柳树或桃时作的箭,井在红纸上写着“麒麟在此”四字,以求驱邪得福。

正式迎亲的头天,媒人带领男家亲友及吹鼓手,抬着迎亲的衣服、布匹、酒、肉、米、糖、茶、月饼和饵炔(米或糯米蒸熟后,再在木模内压成讲),再加三十至五十元半开(过去的价值),前往女家,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女家将男家彩礼放在院中的方桌上,举行简单的点收仪式。送礼的人在女家吃过茶点或便饭即返回。当晚,男家在院中摆上糖果、蜜饯、酒和茶水,招待同付及邻村的青年。男女青年们边唱祝婚歌、边跳舞,猜拳欢笑,以示庆贺。女家亦在本村招待男女青年,唱跳的是“嫁女"古歌青年们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欢跳到深夜,新郎和一位父母双全的小男孩或好友同住新房,俗称"压床"象征新郎今后如伴友家一样,儿孙满堂,全家多幅。

第二天正式迎亲,大宴宾朋,又叫“办大酒”。清晨,男家的媒人、吹鼓手及亲友,带着新娘婚礼时需穿戴的衣物,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换上男家送来的新衣服,外罩红大褂,头插首字和鲜花,再蒙上红布头帕,一边拜祭祖先、拜别父母亲友,一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他们。新娘坐轿或是步行,全凭男家的经济条件与路程远近而定。但她必须在同族长辈、兄弟姐妹及女伴的陪送下前往男家娘家陪迭的嫁妆,一般有大木柜子两个,箱子一对,被褥二至四床,衣服数套套,绣花鞋一、二十双,火具、铜锅、铜盆,铜壶、铜盘,铜勺,铜锁和铜制的水桶等生活用具,以及梳妆用品,随同新娘送至男家:送亲队伍的前面,中一人手持柏香木做的火把开路、意为清除秽气,驱逐邪恶,大吉大利,途中,“少年们争先恐后抢夺新娘盖脸的红头帕,抢到手后,由新娘用喜糖换回。

新郎穿长衫、马褂,带着礼帽在门前迎候(也有亲自前往女家迎亲的)。新娘一到,新郎上前掀开花轿门帘,扶新娘出轿,然后躬身向送亲的人们致谢。新娘进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是用大红纸包贴在门尴上的),意思是跨过“马鞍”,就算是男家的成员了新娘和新良。先菱惜上或厨届的祖先台前拜祭祖宗,然后进入洞房,新郎要立即换上新娘送的栓有红丝线的新鞋,表示今后永不分离,然后出新房招呼客人。新娘”在房内脱下红大褂,重新梳妆打扮。过一会,伴友们簇拥着新郎,新娘至堂屋,举行“分大小仪式”,即依长幼亲疏拜谢新郎方面的长辈,最后敬拜来宾。

仪式结束后,按照传统习惯,男女宾客分别入席就座•男宾席上,新娘的兄弟或侄子被尊为上宾,坐于首席,女宾席上,新娘的母亲和伴女最受尊重:其余来宾,依长幼亲疏入座。喜宴至少摆六盘六碗,新郎向男宾席敬酒,新娘到女宾席劝饮亲朋们开怀帧饮,祝新夫妇永结同心。夜晚,青年们围着篝火唱跳婚歌、喜歌和欢乐调,有的通宵达旦。主人以酒、茶、瓜果、糖点盛请招待客人,新郎、新娘亦出来敬酒。来宾兴致越高,主人便越感到荣耀和吉祥新郎、新娘人洞房后,有些地方有闹洞房的习俗。

第三天新人回门,由女家宴客。早餐后,妆扮好的新娘、新郎,在男女伴友和亲属的陪同下,赴女方家省亲,并带去茶、糖、肉、饵块等礼物;快到娘家时,新娘放声哭泣,表示急叨地想见父母和兄弟姐妹。到女家后,新夫妇先拜祖先,继拜父母和长辈,最后向客人敬酒行礼:新郎行三礼九叩,新娘行四礼八拜。客人们畅饮祝福,并送新娘一些礼物。女方男女青年到新郎和男伴友坐的专席上去敬酒,同时戏弄刁难他们,如在端给他们的大碗卫放根长粉丝;用马尾毛或头发把肉一块块串在一起,把米饭堆得又满又尖等等,当晚,夫妻俩必须返回,不能留宿女家,女家应回赠些酒、糖之类的礼物给女儿、女婿。

第四天如果新郎与新娘如离丽江古城近,就同游丽江古城街,给路遇的亲友散发喜糖。第五天,新娘独自回娘家省亲,同母亲。姐妹、女伴谈话。父母则再次教育她待人处事、生活等方面的规矩和礼节。但新娘当晚必须返回夫家。

在婚姻关系中,丽江坝区纳西盛行姑舅表亲优先婚配(纳西话叫“阿贝则美该”,意为“舅舅可以强认姑母的女儿为儿媳”)。依照传统风俗,舅父的儿子有优先娶姑表姐妹的权利,即使舅表兄弟是傻子,姑表姐妹也无权拒婚。舅父只有在外甥女病残或八字与儿子不合时,才允许她嫁给外人。

土家族,就说一下土家族打招呼的常用语。

最常用的同汉语一样“nif keirbox hheif”(你到哪里去?)

“nif zir gaf gaf dax”(你吃饭了没有)

乡下早上见面一般说:“nif laivhuanxlanx zuf xix zaov(尼乃慌啷阻西压早)”(你今天起来得早。)回答一般说:“laivxir zaov war……(什么早啊)”

现在城镇一般都同汉语一样说你好,即“nif caf!(尼查)”

打招呼的方式很灵活,看见别人在洗衣服,可以说:“nif sixbax zaf lax”等等

1、 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让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捧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火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客人来访,要先沏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对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3、 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和浅蓝色的。 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说话很讲礼节,用语分普通语、敬语和最敬语。为尊重对方,一般都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4、 尔族: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

5、 苗族: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鹅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候。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级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6、 彝族:招待客人以酒为上品,凡有客人到家,都要热情劝酒,倾心相谈,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则会被认为看不起主人。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姑娘、妇女就把“杆杆酒”(在酒坛里插入用细竹子做成的吸杆,通过吸杆饮用)放在家门口,热情劝过往行人吸饮,因而人们常说:“甜不过彝家杆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7、 壮族: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需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拈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完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8、 布依族:对待客人,无论认识与否,都要递烟端茶,杀鸡杀鸭盛情款待。用餐时,长辈、客人坐上方,晚辈坐下方;给长辈、客人端茶、盛饭都是双手捧给,客人也要双手接过,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若迎面碰上长者或客人,要主动招呼并让其先过。

9、 朝:晚辈队长被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待老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辈同路时,年轻人需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辈说明原委。

10、 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后再行,亲友相见,除握手互致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摆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11、 侗族:客人来访,全家老少都要起来让座,并用家里最好的酒饭款待客人;路上相遇,即使素不相识也要互相打招呼问候,谦让对方先走;出嫁的新娘若在路上相遇,要解下身上的花带或头帕互赠对方,以示相互尊重和祝福;赶路人若遇上天黑,可随意进入村寨讨火把照明,若借宿,主人会热情接待,不取分文;寨中不管谁家孩子出门上学,全寨的人都带着礼物前往祝贺;冬天,在鼓楼的火塘里生有柴炭火供人取暖。夏天,在风雨桥、凉亭中备有清泉水供行人饮用。

12、 瑶族:家中来客,必盛情款待,一般是男女分桌进餐。进餐时,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盛饭,须由晚辈盛饭;餐毕,要双手举筷说声“慢吃”,以示敬意;凡给老人、客人东西,都要双手捧上,以示尊敬。路不拾遗,非己莫取,是瑶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常常把自己一时带不走的东西放在路旁,打下草结作记,不管放多久,别人也不会取走。

13、 白族: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招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到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颗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

14、 土家族: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的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15、 哈尼族:重礼好客,在路上遇到熟人或陌生人,总是有礼貌的含笑问候并让路,还热情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进家后,主人首先邀请客人喝一碗友谊酒,之后再敬上一杯香浓茶,若客人逢节日来访,主人在给所有客人斟完酒后,还要给最先斟过酒的客人再斟一次,表示源源不断,幸福长久。席间,老人还要唱劝酒,青年人要向老人和客人敬酒。当客人接酒一饮而尽时,全家人会“ ”“ ”的喝彩。团结互助是哈尼族的传统风尚,如一家建,全寨的人都要去帮忙;猎手的猎获,见着不论老少均可得一份,表示互相祝福。

16、 哈萨克族:重视友谊,热情好客,对来访和投宿的客人都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殷勤招待,对待贵客,还要宰杀黄头白身的羊款待。进餐时,主人先把羊头用盘盛着献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则要用刀先割下一片羊头右颊面上的肉捧给在席的长者,再割下一块羊耳给在座的幼者,然后自己随便割下一片羊头肉吃,再把羊头原盘捧还给主人。路遇熟人、长辈和尊者,均要以右手贴胸欠身问好,以示尊敬,在结对乘骑行进中,年长的在前,年轻的在后,喝茶、吃饭,也总是要先敬老人,把最好的食品让给或留给老人和孩子。

17、 傣族:尊敬老人,晚辈从长辈面前经过,要弯腰细步;村中办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人;说话和气,家庭、邻里关系十分和睦,很少发生争执和吵架;热情好客,凡过往客人,都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还专门备有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还漂亮。

18、 黎族: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口迎接,并拿出烟叶、烟筒、火种请客人在门外抽烟、休息,然后请客人入内饮酒。酒席上宾主对坐,若是男客,则先喝酒后吃饭,女客则先吃饭后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则边喝酒边对饮。喝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完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一碗碗的酒捧给各位客人,客人必须接下,表示领情。

19、 僳僳族:客人来访,总是要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饮双人酒是僳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常常用于贵客来临或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等场合,饮时由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用一手捧起,同时喝下,以示主客亲密无间,情同手足。重团结,讲互助,一家有难,大家相帮,“自己有饭吃就不能看着别人挨饿”,是僳僳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20、 佤族:喜欢以酒待客,“鸡肉烂饭”是招待客人的一道佳肴。请客人饮茶、喝酒,主人先喝一口,以示卫生、无毒,然后再双手捧给客人,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佤族人很讲究团结互助,邻里有事,大家相帮,猎获野兽,见者有份,正如俗话说的,“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有活大家干”。

21、 畲族:用好酒好饭菜款待客人,是畲族的传统礼节,凡客人或邻里来访,都要以茶相待,一般要喝两碗。有种说法:“喝一碗是无情茶”。做以,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要喝第二碗。如果口很渴,就先说明,可以任意喝,再重沏也行。有些地方,酒席上还煮着大块肉,让客人散宴后带回去。凡猎获较大的野兽,兽肉大家平分,过路人若在野兽四蹄捆好之前看到,也同样能分得一份。

22、 高山族:尊敬老人是高山族普遍的社会风气。凡有重大事情,都要先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孤身老人受到尊敬和特殊照顾。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通有无。过节时,人们还要带上好酒好菜进行聚会,开怀畅饮,载载舞,以示团结和友爱。

23、 拉祜族:对尊贵的客人,主人要杀鸡,熬鸡肉稀饭招待。吃饭时,家长盛饭,接着是客人,其余则按年龄大小的顺序拿取。团结互助是拉祜族人的传统美德,如村里有人要盖子,只要备好材料,全村人就会无条件的帮助。

24、 水族:客人来时,主人热情让座、敬烟、端茶。对一般客人待以豆腐和肉类,对上客则杀鸡、鸭款待,对贵客则杀猪招待。鸡头象征尊贵,所以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待客以酒为贵,客人不醉主人一般不罢休。逢年过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邻里都赶来看望并赠送食品,以示关心。水族有互相帮助的传统,无论谁家有婚嫁、建和丧葬等,大家都要结伴送礼表示关怀。

25、 纳西族:尊重妇女,爱护儿童,关系老人,热爱父母,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注重礼节,讲究信义,谨慎行事,是纳西族人的处世方法。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视对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和生态的保护,凡践踏庄稼、毁坏森林、污秽水源等,都会遭到公众的反对,并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惩罚。

26、 东乡族:尊敬老人,晚辈出门归来,见老人需躬身问安;对老人无论倒茶、递食都要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中,食必先。客人来访,请其到炕上就坐(男客上炕须脱鞋,女客可不脱),用家中最好的茶饭招待;如用鸡肉待客,则必将鸡尾让首席客人吃,表示尊敬;男客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女客可与男客同吃同坐;主人陪客时,一般是站在桌旁给客人盛饭、拈菜,自己不坐也不吃。

27、 景颇族:对客人来访,无论生人或熟人,都要热情的留食留宿;若客人来访,而主人又不在家,客人只要把自己的挂包等物挂在客里便可先去办事,主人回家看见客人的东西就会备上丰盛的酒饭,等客人回来享用。与人见面,尤其是亲朋好友相遇,必将自己筒帕里装的酒、沙枝、草烟等相互传递,请对方品尝,表示敬重和亲热;在农闲时或节日里,人们通常带一些礼物互相拜访,以示团结祝贺友好往来。对孤儿寡母或生产生活上有困难的,大家都会关心和帮助。

28、 柯尔克孜族:好客,讲礼貌。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互与否,都要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热情招待,而以羊头待客为最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在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在迁居时,邻里之间要相互招待,以示告别好迎送。

29、 土族:尊老敬长,在路上遇到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好,对朋友忠实守信;热情好客,对来访和登门投宿的客人都热情招待,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临门,主人要先敬酒三杯,叫“临门三杯酒”;席上,主人要向客人先敬酒三杯,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别起程时,主人在门口还要向客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若客人不能喝酒,只要用中指蘸酒三滴,对空弹三下,稍稍喝一点即可。对贵客来访,主人还再席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以示尊敬。

30、 达斡尔族: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分。客人来访,主人都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待,若是贵客临门,还要添做“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31、 仫佬族:尊老重礼,老人进餐,都由晚辈争着盛给;冬天围炉取暖,让老人坐背风的地方;如一家有老人去世,全村的人都要前往吊唁。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唱,若拒绝邀请,则被视为不礼貌。

32、 羌族:宴席的上座须请老人坐,待其就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饮酒时也必须由最年长的先饮;老人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立相迎;路与老人,要侧身让路,如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舞时要有老人领头;儿女不得随便说父母的名字。村寨里有人盖,大家都无偿的去帮忙;遇有婚事,亲友邻居都前往庆贺;遇有丧事,邻里都要帮忙料理,前往吊唁。

33、 布朗族:对远方的来客,总是要热情的用水酒、清茶等予以款待。相互帮助和协作是布朗族的优良传统。村寨里一家有事,大家都要相帮;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都要相互拜访,请客吃饭、送礼,以示团结友好。

34、 撒拉族:讲究礼节和馈赠。见人不论相识与否,都要客气的说“色拉姆”(你好吗?);在婚丧、生育、远行看望尊长时,都要送礼;对来客都以丰盛的饭食款待,宴请宾客时,不炒菜,只吃烩的碗菜。

35、 毛南族:路遇老人和小孩,招呼之后要亲切搀扶让路。如遇挑担负重者,必替其挑负一程,嘱其慢行。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座,有好吃的,首先要给老人,晚辈要给老人斟酒添饭,敬茶献烟。对过路人不论认识与否,必打招呼并邀其进家喝茶、吃饭;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招待热情而有礼貌,客人留宿时,比拿出最好的被子、蚊帐,让出厢给客人。谁家有婚丧或建等事,不需请求,村里各家都会自动出人帮忙。

36、 仡佬族:客人来访,全家人要起立迎接;主人与客人谈话时,如果想从它们之间穿过,必须说声:“对不起,过一下”。村寨中的老人年满60岁时,其子女、亲戚和相邻都要为其祝寿,并杀狗设宴进行庆贺。

37、 锡伯族: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分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38、 阿昌族:讲究礼貌,尤其对老年人非常尊敬,人们无论或在家里,只要有老年人走过来,都要站起来让座,表示尊敬和欢迎。客人来访,必以家中最好饮食热情款待。

39、 普米族:普米族热情好客,客人若在盛夏来访,主人当着客人的面宰杀猪、羊、鸡、鸭、以示诚心;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人一块猪腿肉,称为“散份子”;在婚丧和时,要用牛角杯盛酒敬客,并以客醉为体面。盖新时,亲友邻里前往帮忙,主人只待以酒饭,不给报酬。

40、 塔吉克族:男子相见,一般都亲切握手,亲密的要互吻彼此紧握的手背,最亲密的还要相互拥抱;女子相见,长者吻幼者之眼,并抚摸其头顶,幼者吻长者手背,平辈则互吻面颊,亲密的则吻唇;男女相见,行握手礼,有亲戚关系的则多由女方吻男方面颊。如有客人投宿,无论认识与否,都盛情款待。、

41、 怒族: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热情款待;打到猎物,全村每人都有一份;谁家修子,只要告诉日起,全村人都会前去帮忙,不计报酬。

42、 乌孜别克族:好客,注重礼节。幼者尊重长者,有话让老人先说,走路让老人走在前面;外出骑马时,若二人共乘,则长者再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平辈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长者可以吻幼者脸颊。男的见面,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对来访客人都热情招待。

43、 族:相识的人每天第一次见面要问好;向陌生人问事,要先问好再问事,问过事以后要表示感谢;见到吃饭的人,要说“祝您胃口好”;见人出远门,要说“一路平安”;妇女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要带头贴,以示尊重;客人来访必热情接待,有用面包和食盐迎接客人的传统。

44、 鄂温克族:青年人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路与长辈须下马请安;对老弱孤寡者尤为关心,照顾。对客人或不相识的过路人,都以礼相待。在牧区,对客人敬奶茶和手扒肉是普通的礼节。在猎区,猎民则以奶茶和鹿的胸脯肉为上品招待客人。团结互助,路不拾遗,是鄂温克人的传统美德。

45、 德昂族:把尊重、爱护与赡养老人视为美德,每当年节,年轻人都要把家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示敬意。过泼水节时,幼辈还要给长辈洗手洗脚礼;吃饭时,请老人坐上座,给老人送东西须双手捧给,见面时要互相问好,并敬奉烟茶;客人来访,比热情接待;谁家有困难,亲友邻居都要前往帮助。

46、 保安族:保安族的礼仪同周围的回、东乡、撒拉族很相近,见面都要互致“色俩目”,年轻人见到长辈还要鞠躬。保安族注重邻里友善,视和睦团结为民族生存的根本,祖祖辈辈同周围的汉、回、撒拉等民族相亲相爱,和睦友好。

47、 裕固族:热情好客,当家里来客时,先用奶茶招待,即在碗里放上炒面,酥油奶渣、奶酪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喝完茶,便以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对贵客,主人还要给客人抬羊背子作为带走的礼物。

48、 塔塔尔族:亲友相见要握手问候,妇女见面多握双手;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由长者先谈,吃饭时,也要先把饭送给长者;对远道投宿的客人,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款待;如亲友邻居有困难,大家都会予以援助,直到困难解决。

49、 独龙族:始终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老而纯朴的社会风尚。人们出行,常把食物挂在沿途的树枝上或放在举目可见的岩洞里,来往行人即使饥饿难也不会擅自取食。如果拾到钱物,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失主或是原封不动的存起来,以特定的标志,出示招领。注重互助,一家有难,全村都会解囊相助。如果过路人断粮挨饿,向他们求援,哪怕素不相识,他们也热情招待。

50、 鄂伦春族:落座让长者先坐,喝酒让长者先喝,吃肉请长者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行,在行猎中遇到长辈,相距老远就须下马,牵马迎上前去并问;行猎归来或久别重逢,都要向长辈请安。客人来访,总是以丰盛的酒肉款待,对投宿的过路客人,也会奉为上宾。

51、 赫哲族:敬老好客,长幼相见,晚辈要向长辈行礼;小辈远行归来,要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客人来访,常常以杀生鱼(赫哲人称“塔拉卡”热情款待。

52、 门巴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客人来访,家里人要上前相迎,给客人铺上花垫或兽皮垫请客就座,客人坐下后,男主人陪客,女主人敬酒;主人请客人喝酒,可人不论会喝不会喝都不能拒绝,即使不能喝或不想喝,也必须多少喝一点,否则,会被认为失礼;不能再客人面前走动,要从客人身后绕行;晚上客人未睡时,主人不能先睡,家里杀了牛,要向亲友及同村各家送一点牛肉,受到牛肉的人家要回敬一竹筒酒,并于主人共饮;有人出远门或归来,亲友都要送酒去,以示欢送或欢迎。

53、 珞巴族:有客人进村,都恭谦的拉手邀请到家做客,请客人坐火塘边的上座,然后拿出干肉、竹笋、奶渣、荞麦饼和酥油茶等亲切待客;请客人用饭时,主人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无毒和真诚,端出的饭菜,客人要吃完,主人才高兴;遇到猎获野物,客人也同样能分得一份;遇上婚嫁,客人要和村里人一起前往祝贺、饮酒唱。珞巴人生男孩子,亲友们要相赠弓箭为礼物,祝福孩子长大成为勇敢的猎手。

54、 基诺族:客人来访,全家都会高高兴兴,并准备最丰盛的酒菜款待,待酒足饭饱后,主人端上普洱茶请客人品尝,并为客人唱一支支吉祥祝福的;不打人、不骂人、不拿别人的东西;集体围猎时,参加者平均分配猎物;尊敬老人,晚辈从不违抗长辈。

土家族,就说一下土家族打招呼的常用语。

最常用的同汉语一样“nif keirbox hheif”(你到哪里去?)

“nif zir gaf gaf dax”(你吃饭了没有)

乡下早上见面一般说:“nif laivhuanxlanx zuf xix zaov(尼乃慌啷阻西压早)”(你今天起来得早。)回答一般说:“laivxir zaov war……(什么早啊)”

现在城镇一般都同汉语一样说你好,即“nif caf!(尼查)”

打招呼的方式很灵活,看见别人在洗衣服,可以说:“nif sixbax zaf lax”等等

1、 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让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捧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火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客人来访,要先沏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对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3、 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和浅蓝色的。 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说话很讲礼节,用语分普通语、敬语和最敬语。为尊重对方,一般都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4、 尔族: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

5、 苗族: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鹅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候。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级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6、 彝族:招待客人以酒为上品,凡有客人到家,都要热情劝酒,倾心相谈,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则会被认为看不起主人。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姑娘、妇女就把“杆杆酒”(在酒坛里插入用细竹子做成的吸杆,通过吸杆饮用)放在家门口,热情劝过往行人吸饮,因而人们常说:“甜不过彝家杆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7、 壮族: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需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拈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完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8、 布依族:对待客人,无论认识与否,都要递烟端茶,杀鸡杀鸭盛情款待。用餐时,长辈、客人坐上方,晚辈坐下方;给长辈、客人端茶、盛饭都是双手捧给,客人也要双手接过,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若迎面碰上长者或客人,要主动招呼并让其先过。

9、 朝:晚辈队长被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待老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辈同路时,年轻人需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辈说明原委。

10、 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后再行,亲友相见,除握手互致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摆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11、 侗族:客人来访,全家老少都要起来让座,并用家里最好的酒饭款待客人;路上相遇,即使素不相识也要互相打招呼问候,谦让对方先走;出嫁的新娘若在路上相遇,要解下身上的花带或头帕互赠对方,以示相互尊重和祝福;赶路人若遇上天黑,可随意进入村寨讨火把照明,若借宿,主人会热情接待,不取分文;寨中不管谁家孩子出门上学,全寨的人都带着礼物前往祝贺;冬天,在鼓楼的火塘里生有柴炭火供人取暖。夏天,在风雨桥、凉亭中备有清泉水供行人饮用。

12、 瑶族:家中来客,必盛情款待,一般是男女分桌进餐。进餐时,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盛饭,须由晚辈盛饭;餐毕,要双手举筷说声“慢吃”,以示敬意;凡给老人、客人东西,都要双手捧上,以示尊敬。路不拾遗,非己莫取,是瑶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常常把自己一时带不走的东西放在路旁,打下草结作记,不管放多久,别人也不会取走。

13、 白族: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招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到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颗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

14、 土家族: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的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15、 哈尼族:重礼好客,在路上遇到熟人或陌生人,总是有礼貌的含笑问候并让路,还热情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进家后,主人首先邀请客人喝一碗友谊酒,之后再敬上一杯香浓茶,若客人逢节日来访,主人在给所有客人斟完酒后,还要给最先斟过酒的客人再斟一次,表示源源不断,幸福长久。席间,老人还要唱劝酒,青年人要向老人和客人敬酒。当客人接酒一饮而尽时,全家人会“ ”“ ”的喝彩。团结互助是哈尼族的传统风尚,如一家建,全寨的人都要去帮忙;猎手的猎获,见着不论老少均可得一份,表示互相祝福。

16、 哈萨克族:重视友谊,热情好客,对来访和投宿的客人都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殷勤招待,对待贵客,还要宰杀黄头白身的羊款待。进餐时,主人先把羊头用盘盛着献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则要用刀先割下一片羊头右颊面上的肉捧给在席的长者,再割下一块羊耳给在座的幼者,然后自己随便割下一片羊头肉吃,再把羊头原盘捧还给主人。路遇熟人、长辈和尊者,均要以右手贴胸欠身问好,以示尊敬,在结对乘骑行进中,年长的在前,年轻的在后,喝茶、吃饭,也总是要先敬老人,把最好的食品让给或留给老人和孩子。

17、 傣族:尊敬老人,晚辈从长辈面前经过,要弯腰细步;村中办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人;说话和气,家庭、邻里关系十分和睦,很少发生争执和吵架;热情好客,凡过往客人,都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还专门备有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还漂亮。

18、 黎族: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口迎接,并拿出烟叶、烟筒、火种请客人在门外抽烟、休息,然后请客人入内饮酒。酒席上宾主对坐,若是男客,则先喝酒后吃饭,女客则先吃饭后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则边喝酒边对饮。喝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完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一碗碗的酒捧给各位客人,客人必须接下,表示领情。

19、 僳僳族:客人来访,总是要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饮双人酒是僳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常常用于贵客来临或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等场合,饮时由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客各用一手捧起,同时喝下,以示主客亲密无间,情同手足。重团结,讲互助,一家有难,大家相帮,“自己有饭吃就不能看着别人挨饿”,是僳僳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20、 佤族:喜欢以酒待客,“鸡肉烂饭”是招待客人的一道佳肴。请客人饮茶、喝酒,主人先喝一口,以示卫生、无毒,然后再双手捧给客人,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佤族人很讲究团结互助,邻里有事,大家相帮,猎获野兽,见者有份,正如俗话说的,“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有活大家干”。

21、 畲族:用好酒好饭菜款待客人,是畲族的传统礼节,凡客人或邻里来访,都要以茶相待,一般要喝两碗。有种说法:“喝一碗是无情茶”。做以,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要喝第二碗。如果口很渴,就先说明,可以任意喝,再重沏也行。有些地方,酒席上还煮着大块肉,让客人散宴后带回去。凡猎获较大的野兽,兽肉大家平分,过路人若在野兽四蹄捆好之前看到,也同样能分得一份。

22、 高山族:尊敬老人是高山族普遍的社会风气。凡有重大事情,都要先征求老年人的意见。孤身老人受到尊敬和特殊照顾。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通有无。过节时,人们还要带上好酒好菜进行聚会,开怀畅饮,载载舞,以示团结和友爱。

23、 拉祜族:对尊贵的客人,主人要杀鸡,熬鸡肉稀饭招待。吃饭时,家长盛饭,接着是客人,其余则按年龄大小的顺序拿取。团结互助是拉祜族人的传统美德,如村里有人要盖子,只要备好材料,全村人就会无条件的帮助。

24、 水族:客人来时,主人热情让座、敬烟、端茶。对一般客人待以豆腐和肉类,对上客则杀鸡、鸭款待,对贵客则杀猪招待。鸡头象征尊贵,所以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待客以酒为贵,客人不醉主人一般不罢休。逢年过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邻里都赶来看望并赠送食品,以示关心。水族有互相帮助的传统,无论谁家有婚嫁、建和丧葬等,大家都要结伴送礼表示关怀。

25、 纳西族:尊重妇女,爱护儿童,关系老人,热爱父母,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注重礼节,讲究信义,谨慎行事,是纳西族人的处世方法。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视对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和生态的保护,凡践踏庄稼、毁坏森林、污秽水源等,都会遭到公众的反对,并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惩罚。

26、 东乡族:尊敬老人,晚辈出门归来,见老人需躬身问安;对老人无论倒茶、递食都要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中,食必先。客人来访,请其到炕上就坐(男客上炕须脱鞋,女客可不脱),用家中最好的茶饭招待;如用鸡肉待客,则必将鸡尾让首席客人吃,表示尊敬;男客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女客可与男客同吃同坐;主人陪客时,一般是站在桌旁给客人盛饭、拈菜,自己不坐也不吃。

27、 景颇族:对客人来访,无论生人或熟人,都要热情的留食留宿;若客人来访,而主人又不在家,客人只要把自己的挂包等物挂在客里便可先去办事,主人回家看见客人的东西就会备上丰盛的酒饭,等客人回来享用。与人见面,尤其是亲朋好友相遇,必将自己筒帕里装的酒、沙枝、草烟等相互传递,请对方品尝,表示敬重和亲热;在农闲时或节日里,人们通常带一些礼物互相拜访,以示团结祝贺友好往来。对孤儿寡母或生产生活上有困难的,大家都会关心和帮助。

28、 柯尔克孜族:好客,讲礼貌。凡有客人来访,不论相互与否,都要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热情招待,而以羊头待客为最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在请吃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在迁居时,邻里之间要相互招待,以示告别好迎送。

29、 土族:尊老敬长,在路上遇到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好,对朋友忠实守信;热情好客,对来访和登门投宿的客人都热情招待,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临门,主人要先敬酒三杯,叫“临门三杯酒”;席上,主人要向客人先敬酒三杯,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别起程时,主人在门口还要向客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若客人不能喝酒,只要用中指蘸酒三滴,对空弹三下,稍稍喝一点即可。对贵客来访,主人还再席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以示尊敬。

30、 达斡尔族: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分。客人来访,主人都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待,若是贵客临门,还要添做“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31、 仫佬族:尊老重礼,老人进餐,都由晚辈争着盛给;冬天围炉取暖,让老人坐背风的地方;如一家有老人去世,全村的人都要前往吊唁。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唱,若拒绝邀请,则被视为不礼貌。

32、 羌族:宴席的上座须请老人坐,待其就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饮酒时也必须由最年长的先饮;老人进屋,屋内的人都要起立相迎;路与老人,要侧身让路,如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舞时要有老人领头;儿女不得随便说父母的名字。村寨里有人盖,大家都无偿的去帮忙;遇有婚事,亲友邻居都前往庆贺;遇有丧事,邻里都要帮忙料理,前往吊唁。

33、 布朗族:对远方的来客,总是要热情的用水酒、清茶等予以款待。相互帮助和协作是布朗族的优良传统。村寨里一家有事,大家都要相帮;逢年过节,亲戚朋友都要相互拜访,请客吃饭、送礼,以示团结友好。

34、 撒拉族:讲究礼节和馈赠。见人不论相识与否,都要客气的说“色拉姆”(你好吗?);在婚丧、生育、远行看望尊长时,都要送礼;对来客都以丰盛的饭食款待,宴请宾客时,不炒菜,只吃烩的碗菜。

35、 毛南族:路遇老人和小孩,招呼之后要亲切搀扶让路。如遇挑担负重者,必替其挑负一程,嘱其慢行。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座,有好吃的,首先要给老人,晚辈要给老人斟酒添饭,敬茶献烟。对过路人不论认识与否,必打招呼并邀其进家喝茶、吃饭;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招待热情而有礼貌,客人留宿时,比拿出最好的被子、蚊帐,让出厢给客人。谁家有婚丧或建等事,不需请求,村里各家都会自动出人帮忙。

36、 仡佬族:客人来访,全家人要起立迎接;主人与客人谈话时,如果想从它们之间穿过,必须说声:“对不起,过一下”。村寨中的老人年满60岁时,其子女、亲戚和相邻都要为其祝寿,并杀狗设宴进行庆贺。

37、 锡伯族: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分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38、 阿昌族:讲究礼貌,尤其对老年人非常尊敬,人们无论或在家里,只要有老年人走过来,都要站起来让座,表示尊敬和欢迎。客人来访,必以家中最好饮食热情款待。

39、 普米族:普米族热情好客,客人若在盛夏来访,主人当着客人的面宰杀猪、羊、鸡、鸭、以示诚心;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人一块猪腿肉,称为“散份子”;在婚丧和时,要用牛角杯盛酒敬客,并以客醉为体面。盖新时,亲友邻里前往帮忙,主人只待以酒饭,不给报酬。

40、 塔吉克族:男子相见,一般都亲切握手,亲密的要互吻彼此紧握的手背,最亲密的还要相互拥抱;女子相见,长者吻幼者之眼,并抚摸其头顶,幼者吻长者手背,平辈则互吻面颊,亲密的则吻唇;男女相见,行握手礼,有亲戚关系的则多由女方吻男方面颊。如有客人投宿,无论认识与否,都盛情款待。、

41、 怒族: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热情款待;打到猎物,全村每人都有一份;谁家修子,只要告诉日起,全村人都会前去帮忙,不计报酬。

42、 乌孜别克族:好客,注重礼节。幼者尊重长者,有话让老人先说,走路让老人走在前面;外出骑马时,若二人共乘,则长者再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平辈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长者可以吻幼者脸颊。男的见面,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对来访客人都热情招待。

43、 族:相识的人每天第一次见面要问好;向陌生人问事,要先问好再问事,问过事以后要表示感谢;见到吃饭的人,要说“祝您胃口好”;见人出远门,要说“一路平安”;妇女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要带头贴,以示尊重;客人来访必热情接待,有用面包和食盐迎接客人的传统。

44、 鄂温克族:青年人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路与长辈须下马请安;对老弱孤寡者尤为关心,照顾。对客人或不相识的过路人,都以礼相待。在牧区,对客人敬奶茶和手扒肉是普通的礼节。在猎区,猎民则以奶茶和鹿的胸脯肉为上品招待客人。团结互助,路不拾遗,是鄂温克人的传统美德。

45、 德昂族:把尊重、爱护与赡养老人视为美德,每当年节,年轻人都要把家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示敬意。过泼水节时,幼辈还要给长辈洗手洗脚礼;吃饭时,请老人坐上座,给老人送东西须双手捧给,见面时要互相问好,并敬奉烟茶;客人来访,比热情接待;谁家有困难,亲友邻居都要前往帮助。

46、 保安族:保安族的礼仪同周围的回、东乡、撒拉族很相近,见面都要互致“色俩目”,年轻人见到长辈还要鞠躬。保安族注重邻里友善,视和睦团结为民族生存的根本,祖祖辈辈同周围的汉、回、撒拉等民族相亲相爱,和睦友好。

47、 裕固族:热情好客,当家里来客时,先用奶茶招待,即在碗里放上炒面,酥油奶渣、奶酪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喝完茶,便以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对贵客,主人还要给客人抬羊背子作为带走的礼物。

48、 塔塔尔族:亲友相见要握手问候,妇女见面多握双手;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由长者先谈,吃饭时,也要先把饭送给长者;对远道投宿的客人,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款待;如亲友邻居有困难,大家都会予以援助,直到困难解决。

49、 独龙族:始终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老而纯朴的社会风尚。人们出行,常把食物挂在沿途的树枝上或放在举目可见的岩洞里,来往行人即使饥饿难也不会擅自取食。如果拾到钱物,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失主或是原封不动的存起来,以特定的标志,出示招领。注重互助,一家有难,全村都会解囊相助。如果过路人断粮挨饿,向他们求援,哪怕素不相识,他们也热情招待。

50、 鄂伦春族:落座让长者先坐,喝酒让长者先喝,吃肉请长者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行,在行猎中遇到长辈,相距老远就须下马,牵马迎上前去并问;行猎归来或久别重逢,都要向长辈请安。客人来访,总是以丰盛的酒肉款待,对投宿的过路客人,也会奉为上宾。

51、 赫哲族:敬老好客,长幼相见,晚辈要向长辈行礼;小辈远行归来,要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客人来访,常常以杀生鱼(赫哲人称“塔拉卡”热情款待。

52、 门巴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客人来访,家里人要上前相迎,给客人铺上花垫或兽皮垫请客就座,客人坐下后,男主人陪客,女主人敬酒;主人请客人喝酒,可人不论会喝不会喝都不能拒绝,即使不能喝或不想喝,也必须多少喝一点,否则,会被认为失礼;不能再客人面前走动,要从客人身后绕行;晚上客人未睡时,主人不能先睡,家里杀了牛,要向亲友及同村各家送一点牛肉,受到牛肉的人家要回敬一竹筒酒,并于主人共饮;有人出远门或归来,亲友都要送酒去,以示欢送或欢迎。

53、 珞巴族:有客人进村,都恭谦的拉手邀请到家做客,请客人坐火塘边的上座,然后拿出干肉、竹笋、奶渣、荞麦饼和酥油茶等亲切待客;请客人用饭时,主人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无毒和真诚,端出的饭菜,客人要吃完,主人才高兴;遇到猎获野物,客人也同样能分得一份;遇上婚嫁,客人要和村里人一起前往祝贺、饮酒唱。珞巴人生男孩子,亲友们要相赠弓箭为礼物,祝福孩子长大成为勇敢的猎手。

54、 基诺族:客人来访,全家都会高高兴兴,并准备最丰盛的酒菜款待,待酒足饭饱后,主人端上普洱茶请客人品尝,并为客人唱一支支吉祥祝福的;不打人、不骂人、不拿别人的东西;集体围猎时,参加者平均分配猎物;尊敬老人,晚辈从不违抗长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06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