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豫剧《斩黄袍》里的词。
《斩黄袍》是豫剧传统剧目,《哭头》为此剧之一折,系豫剧唐门代表剧目之一,唱工戏。
讲的是讲述了北宋时期赵匡胤黄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即帝位,改国号宋。赵匡胤宠爱韩妃韩素梅,花天酒地,沉湎于后宫。其盟弟北平王郑恩极力劝谏。韩素梅之兄韩龙受封后游街夸示荣耀,郑恩怒打之,韩逃入宫,赵匡胤酒醉桃花宫,听信小人谗言,误斩郑恩。
郑恩的妻子陶三春闻讯大怒,率兵围住皇宫,要杀昏君为丈夫报仇。不可开交之际,大臣高怀德上前说情,高怀德闯宫怒斩韩龙,登城调解,赵匡胤无奈只得脱下黄袍,陶三春当众将黄袍斩为两截以泄心头之恨。 赵许为郑追荐,陶始忍悲退兵。
扩展资料:
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参考资料:
主持人王为念在网上发布了一条自己去婚纱店的视频,并感叹说自己已经61岁了,还没有让一个女人穿上婚纱,真的想有一份爱。
看到这段视频后,很多人鼻子酸酸,纷纷祝福王为念赶紧找个可靠女人度过余生。
同时,打抱不平的网友也再次扒出了16年前,发生在王为念前妻小香玉身上的两件不“光彩”的事:让前夫王为念净身出户,与奶奶常香玉对簿公堂!
小香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10余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其实,她原名叫陈百玲,在父亲还很小的时候亲奶奶去世,很快爷爷陈宪章便给她找了个鼎鼎大名的“后奶奶”常香玉。
提起常香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识,她是豫剧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抗美援朝硝烟弥漫之际,常香玉四处奔波筹钱筹物,为中国空军捐献了一架米格十五战斗机。
后来,陈百玲在接受鲁豫采访时主动爆料,为了筹集善款购买这架战斗机,常香玉先后马不停蹄义演了170余场。
实际上,陈百玲和常香玉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在注重传承的戏剧界,为什么常香玉会把衣钵传给她?
其实,常香玉有好几个亲孙女,但都比上这个“后孙女”天赋异禀 。
在奶奶的影响下,陈百玲自小痴迷豫剧,而且非常努力,令常香玉对其情有独钟。
常香玉直接把她收为徒弟,在艺术上悉心指导,在生活上也是疼爱有加。
那时,常香玉经常把自己的亲孙女们支开,从冰箱里拿出好吃的东西给陈百玲。
陈百玲没有辜负奶奶的期望,豫剧造诣越来越深,舞台上已经完全独当一面。
后来,常香玉授予她“小香玉”的名号,希望她将豫剧继续发扬光大。
顶着这个闪光的名号,陈百玲如鱼得水,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常客”。
1992年,为了进一步推进豫剧发展,陈百玲计划建设一所豫剧学校,但是并不顺利。
两年后,她认识了当时还是演员的王为念。
王为念对陈百玲印象非常好,而且还是个热心肠,为了帮助她实现学校梦想“火力”全开,没钱给钱,忙前忙后张罗。
最终,学校很快办了起来,两人也互生情愫,并领证结婚。
其实,那时陈百玲对王为念是感恩大于感情,这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结婚后,两人各忙各的事业,而且陈百玲是个“爆竹”脾气一点就炸。
据后来王为念回忆,陈百玲个性很强,他在每次争吵中都处于下风,眼镜经常被打碎,然后扔掉。
2004年,在经过无数次的争吵和和解后,两人以离婚收场,王为念也把所有财产留给了妻子。
离婚后,王为念无法面对自己与陈百玲那段破碎的婚姻,用了10年才从痛苦中走了出来。
对此,后来陈百玲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王为念时,还含泪说“他是我一生中最感谢的人,是一个真正帮我的人。”
所谓祸不单行,陈百玲与丈夫闹离婚的同时,和奶奶常香玉的矛盾也达到了极点。
原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陈百玲在戏剧这个“冷板凳”上坐不住了。
她借着名气摇身一变成了影视演员,天天忙碌在电视剧和**电视剧的拍摄现场,即使偶尔上台表演豫剧,也在里面加入一些“不伦不类”的元素。
看着自己一手栽培并且宠爱的孙女,居然违背了当时的约定和初衷,常香玉非常恼火,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
而陈百玲则不以为然,还振振有词地说:“时代变了!如今的时代,传统豫剧已经是不吃香的了,没人喜欢看的。”
2004年,常香玉临终之前,痛下决心收回“小香玉”这个名号。
因为,在常香玉眼里,陈百玲不想着传承,而是一味地去改造,去追求功利,这是对豫剧的背叛。
让前夫王为念净身出户,被奶奶常香玉收回名号,两件事被媒体曝光后,陈百玲陷入舆论的指责之中。
然而,16年过去了,在从不缺乏“狗血剧”的中国娱乐圈,人们早已淡忘了陈百玲这些并不“光彩”的往事。
如今,王为念先后制作和主持了多档情感节目,虽然被称为“中国第一男红娘”,但是他早已在与陈百玲的婚姻中伤透了心,至今仍然单身。
再来看看陈百玲,则是感情幸福、事业红火,据传在与王为念离婚后,很快就找到了”如意郎君”,并育有一子。
而且,尽管当年常香玉废除了她“小香玉”的名号,但是在奶奶去世后,她依然以“小香玉”的名号参与演出至今。
可以说,陈百玲的人生,台上台下皆是“戏”!至于是非功过很难评说,只是留给人们一声长长的叹息。
豫剧、曲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坠子、大平调、二夹弦、怀梆、怀调、大弦调、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南阳大调曲子。
戏曲剧种的分类方法具有多种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内容,可分为秧歌戏、道情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台与二人转、皮影戏、木偶戏及各地方戏曲种类等;按流行地域可将剧种归类为北方剧种和南方剧种。
按声腔系统可分为昆腔系、皮黄腔系、梆子腔系、高腔系等近代四大声腔剧种和各地方戏、剧等。
而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区别,主要以演唱腔调的不同特点为划分依据,戏曲剧种按各自同类性质的唱腔来分布,因此声腔系统就成了各剧种分类的主要系数,戏曲中的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
扩展资料: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
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明确记载,北宋东京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勾栏瓦舍遍布全城,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戏曲剧种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韵,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著特色流派。"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在豫剧早期发展过程中,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以上是过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区,有豫东调、享福调、沙河调、豫西调的传统分类;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乐在演唱音区的不同,而将前面三类统归豫东调,俗称"上五音"。与这些相对应的是演唱的音区较低的豫西调,俗称"下五音"。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第二句(下句)进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上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它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近几年来,演员多以真声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于为观众听清。加之表演细腻,真切感人,文辞通俗易解,故一跃而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及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河南梆子戏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词与动态,纯全合于河南的风俗习惯,而起为观众所爱好者,则在表现风俗习惯中鄙俚粗俗之人与事物的关系,与观众的生活行动打成一片。虽然不免有些俗气,但俗有俗的风格,俗的趣味。豫剧的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其叙事言情,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伟,间杂以方言,尽人皆解。豫剧具备历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点:(一)娱乐性强 豫剧锣鼓声响,丝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满台走扭。劳动大众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过会,许多人挤在一起,听听看看,就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二)接近群众 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脾味。(三)易懂易学 调子简单,词句通俗,容易听懂、学会。(四)富于地方性 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
河南最出名的豫剧团有:
1 河南省豫剧一团:前身为河南省抗美援朝流动剧团,1951年3月定名为“河南省工人豫剧团”。1955年8月,河南省工人豫剧团与西安豫剧团合并,同时吸收了洛阳、开封两地部分演员,充实了力量。1956年3月,剧团赴京演出《穆桂英挂帅》等戏,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观看,并接见主要演员。1959年,河南省工人豫剧团去慰问在修建三门峡水库工地上劳动的民工,返回时在灵宝演出一月余,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2 河南省豫剧二团:前身为“洛阳豫剧团”,1956年4月合并到郑州市,6月成立河南省豫剧二团。1959年,移植导演了《小二黑结婚》、《不能走那条路》等现代戏。1960年6月,在陕西省西安市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观看了《不能走那条路》的演出。10月,奉调赴北京演出《不能走那条路》、《唐知县审诰命》等戏。1961年8月,与北京市青年豫剧团合并,同时并入洛阳、开封两地演员。
3 河南省豫剧三团:前身为“商丘市豫剧团”,成立于1956年8月,1959年与周口地区青年豫剧团合并,定名为“河南省豫剧三团”。1960年4月,在陕西省三原县与陕西省豫剧团合并。同年6月,又与洛阳、开封两个豫剧团合并。1961年8月,又并入商丘市豫剧团,定名为“河南省豫剧三团”。
4 洛阳市豫剧院:成立于1957年,以表演现代戏为主。1959年赴首都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2月,周恩来总理观看《人欢马叫》后上台接见主要演员。1978年2月,为欢迎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来访,清唱《红娘》、《拾玉镯》等。
5 内乡县宛梆剧团:成立于1956年,是宛梆剧种的专业团体。1983年,宛梆被文化部命名为“河南省内乡县宛梆剧团”。
以上就是河南比较出名的豫剧团,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
54集。
54集的剧情为阿光学豫剧学不会,阿宗阿婵跟着学,阿耀因唱错词,跟幸子吵起架。
《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广东广播电视台拍摄的以粤语为主要语言的一部情景喜剧,描述了广州老城区一个有着四个儿子的大家庭,娶了天南海北的四个外地媳妇。
同事关系。
王惠,河南豫剧院副院长、河南豫剧院一团团长。李金枝,河南豫剧院二团副团长。两个人算是同行并在同一个剧院工作可以说是同事。
李金枝,1962年11月出生于河南孟津,中专学历,国家一级女演员。曾为中国内地戏剧女演员,豫剧十大名旦之一,主攻闺门旦、青衣。王惠,1963年7月生,河南孟州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作品有《大祭桩》、《五世请缨》、《义烈女》等。
豫剧的旧称是河南梆子,在明朝中后期发源于河南的开封,最早期是以河南民歌小调以及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戏曲秦腔,昆曲等其他戏曲种类结合演变而成的,因为在早期的时候,在演绎时音乐伴奏主要是用枣木梆子进行拍打,所以豫剧当时也被称为河南梆子,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被重新更名为豫剧。豫剧目前是我们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中主要用到的方言也是河南话。因为河南地大物博,再加上一些各地的语言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所以在音乐上也形成了非常具有特殊地域的艺术流派。比如开封等地的唱腔就被称作豫东调,而洛阳等地的唱腔,就被称为豫西调。
为什么豫剧那么火?
豫剧在河南地区是非常火爆的,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节日或者结婚,还是办丧葬,都是会请戏班子过来表演。而且在很多地方一些传统庙会的时候,也会有豫剧的演出,而豫剧这么火爆,除了唱腔非常好听之外,而且经典剧目也是非常多的,其中豫剧当中的演员也是很多比如有常香玉刘中和等等,再加上河南的人口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在潜移默化当中将豫剧的文化带到了每一个地方。
豫剧的唱腔
豫剧的唱腔是以铿锵大气,吐字清晰,生动活泼为基础,同时豫剧的唱腔非常擅长去塑造一个人物,将一个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形象,而且豫剧也是有着极高的传唱度和艺术性,这些让豫剧受到了非常多人的欢迎。在清末明初的时候,洛阳等地区使用的越剧多是五音,和开封等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如果看地方戏当中的话会发现豫剧的发展会更好一些,因为豫剧会更加的接地气,而且也能够让大家清楚的知道唱段唱的是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