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一生两次因为跟唐玄宗闹别扭被送回了娘家,第一次的时候,是高力士凑请唐玄宗,唐玄宗有了台阶便将杨贵妃给接了回来,第二次,唐玄宗非常生气,后来杨国忠想了个办法让大臣上奏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唐玄宗一听有些玩大了,赶紧将杨贵妃给接回宫中了。
自古这后妃如果被帝王送回了娘家,一般她的职业生涯也就结束了,这伴君如伴虎是一点毛病都没有,所以这后妃在后宫中都不敢忤逆帝王,就怕从此失业在家,而且这后妃与其他人还不一样,就算她愿意失业在家安享晚年,帝王还不一定愿意,可能为了帝王颜面就回处死后妃,所以这后妃们要是被送回娘家,基本上也就可以准备准备赴死了。
杨贵妃是唐玄宗晚年的宠妃,唐玄宗几乎对她就是独宠,不过杨贵妃曾经两次惹恼了唐玄宗,第一次,那是她进宫才1年时间,唐玄宗对外说她善妒,就把她送回娘家了,可是这次唐玄宗在杨贵妃没走几天他就开始想念她了,毕竟当时杨贵妃进宫也没有多长时间,唐玄宗跟杨贵妃还算是迷恋期,后来高力士一看便上奏唐玄宗请回杨贵妃,给了唐玄宗一个台阶,唐玄宗就迫不及待地将杨贵妃接回来了。
而第二次唐玄宗将杨玉环送回娘家之后,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要将她接回来,这次杨玉环也是有些慌了,还是她的堂兄想了个妙计,他找人在大殿上上奏唐玄宗,要她处死杨玉环,当然这是反话,唐玄宗不过是想惩治下杨玉环,听到大臣的上奏自己很不高兴,杨玉环又送了一缕头发进宫,唐玄宗就坐不住了,赶紧将杨玉环接进宫中,生怕杨玉环寻了短见。
1、据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置的女人很少。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
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在武惠妃死后的第三年,他认识了杨玉环。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2、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对他们刚开始认识的那一段生活可以这样认为。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如果仅从其美貌并不能说明问题,杨贵妃虽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人并非没有,何况玄宗已年过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的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两人还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此曲。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的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3、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回娘家。第一次是天宝5年,即杨贵妃被册封的第二年,贵妃因嫉妒触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贵妃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玄宗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对左右侍从乱发脾气。随即就令人将御膳送去,当夜将贵妃接回宫中,从此对贵妃更加恩爱。
第二次是天宝9年,贵妃因违背玄宗旨意,被遣送娘家。后来贵妃认为自己骄悍不逊,有些过分,便剪下一绺头发,让人带给玄宗并说:“有罪当死,身上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赐,只有头发可以献上报答皇恩。”玄宗大为感动。通过这两次,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层。
按照皇家惯例,后妃触怒圣上,只能在宫中处治,重则斩杀,轻则囚禁或被打入冷宫,从不见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却开了这个特例,如同寻常夫妻吵架一样,留下了回旋和好的余地。由此可见,玄宗并非视贵妃为玩物,他们能象普通夫妇一样互相迁就。两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可以说,玄宗是将贵妃当作伴侣、妻子看待的。
问题一:长恨歌中的恨指什么恨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名作。据记载,这篇诗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被称为“《长恨歌》主”,后世评论家亦誉之为“自是千古绝作”。《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但对这样一篇为大家所喜读的作品,它的主题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从研究者的评论来看,不外乎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这篇持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误国的。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三是双重主题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误国,后一部分是对李隆基、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到今天,对这个问题,仍是大家所讨论的问题,始终还没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在我看来,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作者描写李、杨爱情,竟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白居易的朋友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谈了白居易的创作缘由和创作情况后说:“竟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古人所说的“竟”,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感其事”的“感”不是“感动”,而是“感伤”、“感叹”。为什么这样说呢?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喻、感伤、闲适、杂绊四类,而把《长恨歌》这首诗放在“感伤”类里,这就是明证。“感其事”,就是白居易、陈鸿他们谈起此事时而感叹、感伤。“尤物”,特出的人物,多指美女;“惩尤物”,即以贪美色为戒。阶、因、由之意;“乱阶”,即祸乱的根由。垂、传之意。那么,这几句话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当陈鸿、王质夫、白居易等几个朋友在一起谈及李隆基、杨玉环之事时,白居易为此事而感叹、感伤,想把它写出来流传于后世,目的是让统治者以贪色为戒,从而堵塞祸乱的根源。由此可见,这首诗就是通过唐玄宗因贪色而宠幸杨贵妃,从而使国家招致祸乱,也使自己陷于凄凉境地的故事叙写,说明贪色误国误身,要统治者引为鉴戒。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为政者要戒“三贪”,因为“三贪”危害国家,会引发出国家的祸乱。一是戒贪功,因为贪功就会不实事求是,就会弄虚作假,就要独断专行,就要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从而引发祸乱;二是戒贪财,因为贪财就要不择手段地搜刮聚敛,引起民怨,招致祸乱,三是戒贪色,因为贪色极容易荒败、乱政,最后导致失政。而在这三者中,贪色并未引起那时为政者的足够重视,甚至视为理所当然。因此,白居易从维护唐王朝长治久安的愿望出发,写了这首诗,要后代皇帝以他们的祖先唐明皇贪色误国误身为戒,现实针对性强,主题意义重大。全诗围绕这一主题,分为两大部分来叙写。
第一部分:从开头起至“不见玉颜空死处。”这一部分写由于唐玄宗贪色,宠幸杨贵妃,荒政、乱政,从而导致安禄山、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的叛乱,给国家、民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不但失去了皇位,而且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和相思之苦。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从开头起至“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一段写由于唐玄宗贪色,宠幸杨贵妃,从而荒政、乱政的经过情况。这一段由于是揭示原因,因此采用了铺陈、衬托等手段来重点加以叙写,以突出主题思想。
第二段:从“渔阳鞭鼓动地来”起至“不见玉颜空死处”。这一段写唐玄宗由于贪色而荒政、乱政、引发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失政悲剧和爱情悲剧的经过情况。这>>
问题二:长恨歌白居易在恨什么 长恨歌是白居易写的,但不是写白居易恨什么。恨是遗憾悔恨的意思是说李隆基还在为贵妃的死去而遗憾和悔恨。唐玄宗六军不得不在马嵬赐死杨玉环,他对此产生恨。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他一直都是将对杨玉环思念化成恨。
下面附网友文章:
昨天去临潼了,朋友说有几张华清池“长恨歌”的门票,没有人去,后来,我们就约了几个朋友去看了
其实,去年已经看过了,对于朋友的邀请,只好就又去了一次,下雨天,很冷,刚好男友去临潼办事说他不回来,这两天我们就一直在吵架,去吧,顺便和他和解,就这样我们去了,不错,我们是中区,虽然下雨,不过人家给每人发雨衣,这段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艺人们把这部历史用歌舞更加精彩的记录了下来,其实的确很庞大,不过更让我深思的是,他们的那段感情,我不是一个善于研究历史的人,不解真实的贵妃与李隆基是怎样的感情,但从这部舞剧来说,他们的爱情值得人们去学习,感动,不管红颜带来的祸水有多么的大,不管盛世是如何走向衰落,只是一点就足够,或许这只是我这个世俗的女人来评判的,但是我真的是很羡慕,一个女人,活着的时候能够守在自己的爱人身边,死后能够拥有爱人的无限思念结尾时,安史之乱,贵妃被白绫处死,魂飞湮灭,李隆基牵肠挂肚,宫中到处出现了他们曾经偏偏起舞的影子,到处都是贵妃,最后,李隆基累了,躺在地上梦到了贵妃变作比翼鸟两人在鹊桥上相见,那种想一想恋,让人真的感动,那么长恨歌他是在歌唱爱情还是讽刺爱情呢?长恨歌“恨”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对这样一篇为大家所喜读的作品,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从研究者的评论来看,不外乎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这篇持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误国的。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三是双重主题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本人也曾想过只支持其中一方,然而,这让我始终心有不舍,也难以立场坚定。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不会只有一种主题思想。如果只有一种主题思想的话,它对读者不会有这么巨大的吸引力。首先随着年代的久远,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心中感受已经难以考究,而有流传下来关作品主题思想的资料也不过是一些见仁见智的只言片语,根本不能作为某种说法十足的凭证。加上每个读者以何种心情、何种角度去赏读作品,更是视个人而定,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又怎能一锤定音呢?因此,我觉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是具有双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在此限于能力,只能列举一些比较普遍的说法以作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要知道,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
问题三:长恨歌中的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 《长恨歌》中的“恨”指:离恨、离愁,是相思之意。长恨歌是因为是写离愁的长歌,所以叫长恨歌。杨玉环和唐玄宗都“恨”,都互相思念对方。恨从《长恨歌》中有一段写杨死以后成亥仙子,唐玄宗梦中去找她,杨顾不上梳妆泪涟涟跑出去,两人泪眼相对可以看出来。
问题四:长恨歌,恨什么?谁恨?为什么恨?怎么恨 《长恨歌》中的“恨”指:离恨、离愁,是相思之意长恨歌是因为是写离愁的长歌,所以叫长恨歌杨玉环和唐玄宗都“恨”,都互相思念对方恨从《长恨歌》中有一段写杨死以后成为仙子,唐玄宗梦中去找她,杨顾不上梳妆泪涟涟跑出去,两人泪眼相对可以看出来
问题五:长恨歌三段分别恨什么 长恨歌是白居易写的,但不是写白居易恨什么。恨是遗憾悔恨的意思是说李隆基还在为贵妃的死去而遗憾和悔恨。唐玄宗六军不得不在马嵬赐死杨玉环,他对此产生恨。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他一直都是将对杨玉环思念化成恨。 下面附网友文章: 昨天去临潼了,朋友说有几张华清池“长恨歌”的门票,没有人去,后来,我们就约了几个朋友去看了 其实,去年已经看过了,对于朋友的邀请,只好就又去了一次,下雨天,很冷,刚好男友去临潼办事说他不回来,这两天我们就一直在吵架,去吧,顺便和他和解,就这样我们去了,不错,我们是中区,虽然下雨,不过人家给每人发雨衣,这段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艺人们把这部历史用歌舞更加精彩的记录了下来,其实的确很庞大,不过更让我深思的是,他们的那段感情,我不是一个善于研究历史的人,不解真实的贵妃与李隆基是怎样的感情,但从这部舞剧来说,他们的爱情值得人们去学习,感动,不管红颜带来的祸水有多么的大,不管盛世是如何走向衰落,只是一点就足够,或许这只是我这个世俗的女人来评判的,但是我真的是很羡慕,一个女人,活着的时候能够守在自己的爱人身边,死后能够拥有爱人的无限思念结尾时,安史之乱,贵妃被白绫处死,魂飞湮灭,李隆基牵肠挂肚,宫中到处出现了他们曾经偏偏起舞的影子,到处都是贵妃,最后,李隆基累了,躺在地上梦到了贵妃变作比翼鸟两人在鹊桥上相见,那种想一想恋,让人真的感动,那么长恨歌他是在歌唱爱情还是讽刺爱情呢?长恨歌“恨”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对这样一篇为大家所喜读的作品,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从研究者的评论来看,不外乎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这篇持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误国的。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三是双重主题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本人也曾想过只支持其中一方,然而,这让我始终心有不舍,也难以立场坚定。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不会只有一种主题思想。如果只有一种主题思想的话,它对读者不会有这么巨大的吸引力。首先随着年代的久远,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心中感受已经难以考究,而有流传下来关作品主题思想的资料也不过是一些见仁见智的只言片语,根本不能作为某种说法十足的凭证。加上每个读者以何种心情、何种角度去赏读作品,更是视个人而定,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又怎能一锤定音呢?因此,我觉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是具有双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在此限于能力,只能列举一些比较普遍的说法以作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要知道,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
问题六:长恨歌的恨字是什么意思 ”恨“是遗憾悔恨的意思。
是说李隆基还在为贵妃的死去而遗憾和悔恨 唐玄宗六军不得不在马嵬赐死杨玉环,他对此产生恨。
问题七:《长恨歌》中作者恨的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是写“恨”;诗中李杨爱情悲剧的审美意义主要来自“恨”;作品的主题应主要从“恨”的认识意义上去加以确认。
重在写“恨”,从诗题即可见出。如果是一般性的歌咏爱情,题目应该是“长爱歌”,而不叫“长恨歌”。作者白居易写诗讲究“卒章显其志”,即在结尾时把全诗的主题点明。此诗的结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说“此爱绵绵”,而说“此恨绵绵”,亦可见全诗主旨所在。
诗中内容的安排与诗题同一,以“恨”为重点。《长恨歌》全诗分两大部分:1主人公相聚的欢娱与死别;2死别后的悲恨。全诗共120句,真正写相爱、相聚之幸福的只有26句,即从“回头一笑百媚生”起到“尽日君王看不足”止。其它3倍多的篇幅、近80句全在于写唐明皇的悲恨和追寻。
问题八: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长恨歌》中的“恨”指:离恨、离愁,是相思之意。长恨歌是因为是写离愁的长歌,所以叫长恨歌。杨玉环和唐玄宗都“恨”,都互相思念对方。
问题九:长恨歌恨的是什么 恨,故名思议就是不喜欢的意思,比如说,我恨你,但是在这里这个恨字,有它自己的意思,恨充满了遗憾和无奈之感,是对历史的一种态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你能采纳我说的这个
公元737年,唐玄宗李隆基已经52岁了,却在这一年突然有了找回青春的感觉。因为他看到了年仅18岁的儿媳杨玉环。
这是大唐历史中,最奇妙的一刻。从此后,无论谈大唐的风花雪月,还是兴衰存亡,李隆基和杨玉环,就成为了“不老的话题”。
在唐玄宗的安排下,杨玉环出家当了尼姑,为唐玄宗的老妈窦太后去祈福。这个借口,让人啼笑皆非。真不知若窦太后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因为从此后唐玄宗就以想念母亲为名,开始幽会杨玉环了。
一晃5年后,年近花甲的唐玄宗,终于把杨玉环接入了皇宫,册封为贵妃。由此杨玉环完成了从儿媳,到老婆的转变。
从此杨玉环就被唐玄宗专宠了长达11年,直至公元756年的马嵬坡事变中,香消玉焚。
看到这,恐怕许多人要问了:11年的专宠,杨玉环到底好在哪?须知历来是“帝王心,似海深”,一位皇帝,能如此长时间的专宠一人,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到底是为何?只因杨玉环有三大优势,让李隆基欲罢不能。
其一:杨玉环毫无野心和权谋
在别的朝代,后宫虽也讲究不得干政。但比之武则天之后的唐朝,显然要宽容许多。这点,李隆基最有发言权,因为他的权力就是从武则天、韦后和太平公主,三位大唐“女汉子”手中夺来的。
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训,李隆基比谁都体会得深。所以,李隆基对待跟自己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王皇后,就是相当绝情。
由于王皇后无子,她的哥哥便请来一位和尚做法,然后取来一块霹雳木,上面刻着王皇后和李隆基的名字等,说:“带上这个神物,就能生儿子,可跟武则天相提并论。”结果就因这一句,王皇后差点被废。什么恩情,恩爱,都被唐玄宗丢弃了。
杨玉环恰恰相反,从不干预朝政——其实就是没有任何野心和权谋。这让唐玄宗非常放心。杨玉环要星星?给!要月亮?给!只要没有当第二个武则天或韦后的苗头,啥都好说。
杨玉环表现出来的是对唐玄宗本人的喜欢,而不是权力。自然这样的女子,就让唐玄宗欲罢不能了。
其二、杨玉环能让唐玄宗享受人间烟火
皇帝首先是个人。既然是人,他就渴望享受到人间的烟火。而杨玉环恰好满足了唐玄宗的这种需求。
比如在天宝五年,杨玉环因为持宠骄纵,其实就是耍小女儿性等(不含有权力诉求),把唐玄宗给得罪了。于是唐玄宗一怒之下,把杨玉环赶出了皇宫。
再看杨玉环却更生气,啥话不说,收拾起东西就回了娘家,完全是一副夫妻吵架后的模样。结果,没多久唐玄宗受不住了,开始变得无精打采。高力士多机灵,立刻揣摩到了唐玄宗的心思。
于是高力士从中斡旋,把杨玉环给请了回来。唐玄宗一见杨玉环回家了,完全是一种喜从天降的感觉,啥过错?都忘了!两人感情因此升温了!
看看,唐玄宗跟杨玉环的这件事,是不是都觉得很温馨?没错,这其实就是生活,人间最美的烟火,能让唐玄宗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自然他就对杨玉环,欲罢不能了。
其三、杨玉环是才女,唐玄宗是“文艺老炮”
唐玄宗堪称是一位“文艺老炮”。据《唐语林》记载:“玄宗洞晓音律,丝管皆造其妙。制作诸曲,随意即成,如不加意。尤爱羯鼓横笛……”再看杨玉环,除了漂亮外,更是一位才女。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杨玉环跳舞非常好。
唐玄宗敲鼓或横笛,杨玉环翩翩起舞,这种场景在当时是很常见的。这可谓是心灵上的相通和互动了,其情感从来都是最为长久。
同时,杨玉环还能作诗,比如这首收录在《全唐诗》中的作品: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一位才女,一位“文艺老炮”,在如此的姻缘中,岂能不让唐玄宗欲罢不能?以至于在唐玄宗晚年时,对杨玉环依然念念不忘。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乃令图其(杨玉环)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由此可见,唐玄宗对杨玉环岂止是欲罢不能,应该是至死不忘才更真切!
这两天在想看一本什么书的时候,无意中刷到了蒙曼老师的《唐玄宗》。发现自己似乎很久没有看这类型的书了。其实之前是很喜欢看人物传记,什么帝王传、宰相传、名人传……那个时候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历史,后来慢慢的看一些其他的,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成长的意愿,希望能够更多元一点。
但是那会儿很多也是把历史当作故事来读,单纯觉得有趣,会觉得当皇帝好爽,后宫佳丽三千人;当宰相好威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三品官好low,当官怎么着也得是一品、二品……现在想来真是觉得很可爱。
关于唐玄宗,我想但凡读过点书的中国人,都会有所耳闻。即使不知道他的历史功绩,但是至少也知道他,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玉环的爱情故事,知道白居易长恨歌的主角,“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知道他在戏剧界的影响……而我最初知道唐玄宗,大概是初中时候在《百家讲坛》,讲述的人刚好也是蒙曼老师,一个留着短发,穿着旗袍,声音很有特色的,当时我就听进去了,后开越听越觉得有意思,也越来越喜欢唐玄宗,现在看到了书不免勾起回忆,再看一遍。
与当初单纯的看故事不一样的是会关注内容的设置,包括语言风格是否活泼,逻辑条理是否能够让人觉得清晰,以及内容的设置,是否主次分明。看下来是那种大学里面好老师的课程设计,是我期待的样子。
我回顾了一下之前听完唐玄宗时候的印象,大概是这两个词:厉害、有才。厉害是因为他历经千辛万苦,夺得皇位;前期励精图治,将国家推向繁荣;有才是看到他多彩丰富的生活,可以自己作曲、编舞,被封为梨园鼻祖。
这一次看完之后,这两点我依旧不否认,也更加爱他。爱他的有为、有才、有情,也爱他的不完美。
有为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开元盛世。另外两个分别是汉武盛世和康乾盛世。在这三个盛世里,开元盛世之最为辉煌和璀璨的一个。虽然唐初经历了唐太宗和武则天两代皇帝的努力,国家开始逐步走向繁荣,但是武则天的上位杀伐之路和称帝之事对于整个封建王朝的颠覆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比她所缔造的繁荣小,尤其是对帝位的交接和政局的稳定这两件事情上。
而对于唐玄宗来说,帝位的获取并不顺利。先简单介绍一下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原名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武则天是他的奶奶,唐中宗李显是他的三伯。从这个履历来看,其实当皇帝基本没有他什么事,根本轮不到他,还多亏了武则天。当然并不是因为武则天有多么的青睐唐玄宗,是因为武则天当皇帝的铁血杀伐,有资格的人都杀的差不多了,留下的这些里唐玄宗是最果断、且最能把握时机的那一个。
武则天为唐高宗李治生下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李旦。李弘、李贤先后被立为太子,可是都被自己的母亲害死,李显、李旦先后做了皇帝,都被自己的母亲废掉。晚年武则天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将帝位传于李唐家族,而非武氏子弟,因为大儿子和二儿子早已经死了,所以帝位是传到了李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多久李显就死了。
当时政坛上真正有影响的是两大势力——一支是以李显的争气韦皇后为首的后党,核心成员包括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另一支则是以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为首的李唐宗室,核心成员还有太平公主。这两大集团势均力敌,谁也不能把对方压倒。但是毕竟李显有儿子,即位是理所当然,韦皇后似乎势力更大一点,李旦被监视起来了,这个时候展现出来了李隆基的能力和魄力,他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如果是韦皇后上位,这也是一个意欲效仿武则天当皇帝的人,那李唐江山就真的没了,所以他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最后成功扳倒韦皇后。但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尚在,所以只能暂时先将帝位让于自己的父亲,而自己当了太子。
但是这个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当初一起发动政变的姑姑,同样也是一个想效仿自己母亲武则天当皇帝的人,所以在李隆基当太子这段时间里,不断挑拨父子关系,但李旦念着自己儿子的好,同时也明白,大唐的江山不能再次陷入风雨飘摇中,所以索性传位于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但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免权依然把持在自己的手里。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权利其实并没有完全交到唐玄宗手里,危机依然存在。而太平公主仍旧不死心,依旧在哥哥耳边吹风,李旦又觉得传位于儿子亏欠了自己的妹妹,所以妹妹要什么官给什么官,整个朝廷到处都是太平公主的势力,而李旦从九五之尊退下来,又多少免不了有点怀念,毕竟人可以一直在寒冷中待着,但是如果感受过温暖再回去寒冷中,就会很容易受不了,那这种心思就很容易被人利用,最终把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的矛盾,转变为太子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不得已他只能再次发生政变,从父亲手里完全夺回政权,让父亲做一个清闲的太上皇。
至此,唐玄宗正式开启属于自己的帝王之路,一个开元盛世逐渐向我们走来。前期的唐玄宗励精图治,选贤用能,先后用了姚崇、宋璟、张说等一批批有操守、有格局、有能力的宰相。那个时候,对于这些人心中充满崇拜,觉得他们是好人,而李林甫和后来的杨国忠,这两个就是坏人。当然从他们的为政和为人的心胸格局上,现在依然是这样觉得的,但是不同的是,不再认为他们是完全的好人或者是完全的坏人,好人也有为了自己的私利去做不光彩的事情,而坏人也可能因为私心或者偶尔的恻隐之心,做一些于人有利的的好事。
有才。中国古代从秦到清,几百个皇帝,其中当然不乏有为之士。但是,就像毛主席在《沁园春·雪》里讲的那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大多数有为的皇帝都只具备政治才华。当然,皇帝之中也不乏才子,像南唐后主李煜,所填之词就独步千古,号称“粗服乱头,不掩国色”。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创始人,宫廷画家的知己,号称书画双绝。可是,他们治国的本领又都太差了。谁能像唐玄宗那样又能治国,又多才多艺呢?
他不仅能创造开元盛世,还能写诗,能作曲,能弹琵琶,能打羯鼓,骑马打猎、挥杆打球也不在话下。他设立梨园,亲自“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最终成为戏曲界尊奉的梨园鼻祖。过去艺人们演出之前,都要给“老郎神”上香,所谓的老郎神其实就是唐玄宗。帝王活着的时候作威作福,大家司空见惯,但是,能够在千载之下还享受民间自发祭祀的,除了唐玄宗,恐怕再没有别人了!
但是,不要以为唐玄宗只有艺术才华,在思想领域,唐玄宗也不乏创造。他曾亲自为《孝经》《老子》《金刚经》作注。《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儒、释、道三家也正是当时中国最主流的思想体系。而唐玄宗为其作注的原因也是体现三教并重,三教合流的思想。
有这样风雅的皇帝,有这样风雅的社会风气,唐代人才辈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情。说到有情,大家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白居易《长恨歌》里所描述的爱情故事,这当然是我们要探讨的,但是除了爱情之外,他的有情还体现在其他方面:爱兄弟。因为皇权的独尊性,所以皇家少真情,即使是兄弟之间,也常常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手刃兄弟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可是,类似的事情在唐玄宗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唐玄宗兄弟一共五个,他排行老三,经历了少年时期的同甘共苦后,唐玄宗对兄弟一直表现得眷眷深情。特别是大哥李宪(李成器),虽然位居嫡长子之尊,但是,在李隆基当皇帝这个问题上谦退恬淡,全力相助,更让玄宗感激。李宪病逝时,唐玄宗亲自写了祭文,放在大哥灵前。在这篇祭文中,把大哥封为皇帝,虽然奇特,却并不能真正让人感动。但是,一个皇帝,能够记得自己还是大哥的弟弟,却真正显示出了人性的光辉!
讲到唐玄宗的情,更有光辉的还不是爱兄弟,而是爱百姓。我们讲过潼关失守,唐玄宗从长安出逃四川,经过储存钱帛的左藏库时,杨国忠说:“无为贼守。”想要把它烧毁。唐玄宗愀然不乐,说:“贼来不得,必更敛于百姓;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经过便桥之后,杨国忠为了截住追兵,就让人放火烧桥。唐玄宗回头看见火光,明白怎么回事后,马上让高力士带人把火扑灭了。他说:“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唐玄宗固然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要负责任,但是,一个皇帝,在后有追兵、前途未卜的逃难路上还能想到百姓的利益,也算难能可贵了。有人说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标准,不是看平时的云淡风轻,而是看他在经历挫折、痛苦、磨难的时候,是不是依然能够保持一如既往的淡定和对于身边的人的关心。
最后,我们再来说和杨贵妃的爱情。或许大家都知道,杨贵妃最初其实并不是唐玄宗的妃子,而是他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在他们结婚五年之后,唐玄宗因为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借口让杨贵妃去道观出家,一年之后顺利收到自己的后宫,这件事情不管是放在当时还是当下,从伦理的角度讲其实都不能为人所接受,但是正因为即使如此不被接受,而他作为皇帝也一定可以有其他的很多选择,但是他这样做了,只选择了这一个,我想一定是真的喜欢。
而这种喜欢,也体现在他们之后的幸福生活里。白居易的长恨歌这一段描写的特别唯美:“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如果单纯只有这些,其实并不能证明唐玄宗对杨贵妃有多宠爱,和他的爱有多独特,任何一个沉溺于美色的皇帝恩爱时都可以轻易做到这些。而不同的是怎么对待吵架。我想在一个男权的社会里,尤其是这种处于士大夫以上层级,受过严格的礼制训练的人来说,夫妻吵架这件事情基本上不存在的,或者说吵架就是丈夫教训妻子,哪里有妻子申辩的机会,但是最为一代帝王唐玄宗,在那个时代里说一不二,掌握天下人生死的人来说,会因为吵架茶饭不思,会给妻子台阶是极其难得的。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发生过两次大的矛盾,明显的体现就是杨贵妃被送回娘家,这在古代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第一次送回去 ,玄宗茶饭不思,很快就后悔了,但是又要面子,身边的太监高力士看出来,当然得为皇帝排忧解难,所以找了台阶给玄宗,玄宗主动去慰问,当晚就接回来了,回来杨贵妃认个错,两个人反而更加恩爱。第二次回家具体原因今天不得而知,但是对比第一次玄宗的态度,似乎这次杨贵妃做的真的让玄宗不高兴了,但是最后也还是接回来了,只是时间相对久一点。这在我们今天,大家觉得不是很正常嘛,但是在古代,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这样实则不易。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马嵬坡下,贵妃殒命,玄宗无奈南逃。后来以太上皇的身份,再次回到皇宫的时候,物是人非,看着眼前的一切,不免悲从中来。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却无绝期。
最后再来看他的不完美。首先我们要承认:人有不完美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但凡是个人就不会是完美的,皇帝也不例外。前半生励精图治,在政治斗争中辗转求生,终于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可是于自己而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自己的价值感找到了着落,可是自己归属在哪里?自己的才情、自己的爱情要怎样去实现?于是,五十多岁的唐玄宗开始了一场疯狂的爱情之旅,开启了自己的叛逆人生。
到后来,李林甫做宰相,把持朝政19年,再之后任命杨国忠,其实他们的种种不恰当行为,玄宗并非不知,只是他已经没有精力、也不愿再去管,他只要保证这个王朝能够继续这样维持下去就可以,包括后来的安禄山谋反,玄宗的决策也出现很大的问题,与年轻时那个锐意进取的他完全不一样。于时代而言、与百姓而言,他作为一个国家的帝王,是不负责任的。可是回归到一个人,他不做了,或者做错了,是正常。这并非是唐玄宗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是制度的悲哀,宰相可以轮换,官员可以调整,但是只有皇帝,到死了才能下班。唐玄宗是属于在位时间久的皇帝,而相较于那些其他伟大的帝王,他的政治迟暮之年是比较晚的了。
当然历史就是留给人去评述的,我无意支持谁,也不反对谁,更不是为谁站在不负责任的角度说什么平反的话,我只是在表达一个普通的后世之人,再次重温那段历史时的感慨,伟大的是帝王,可是不完美才是完整的人。
李隆基为何执意要杀上官婉儿?因为此人如果不能为其所用,就要铲除这是做大事者必备的要素,显然上官婉儿,不易控制,留着也是祸患,李隆基政变,损害了上官婉儿的利益,此时她为保命会委曲求全,事后难保不背后栽赃。
唐朝成也李隆基,败也李隆基如果李隆基能早死20年,或许唐朝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都将发生变化,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要说上官婉儿要从武则天说起。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治武功最为鼎盛的朝代,汉朝过于久远,经济文化不显,唐朝以后,宋朝丢去半壁江山,不管经济如何发达,也无法回避武力上低能。明朝虽然恢复华夏,但包容性远不及唐朝,清朝康乾盛世,完全是伪盛世。可见唐朝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但唐朝危机和政变几乎也是最多的朝代。其中一点原因是李世民起开了很不好的开头。那就是政变谋取权力。
玄武门事变,让李世民成功诛杀太子李建成,并逼迫父亲退位,虽然贞观之治,为百姓谋福,但是唐朝的权力过渡自此埋下了动荡伏笔。
历史对于李治褒贬不一,李治如果不是有一个武则天那样的老婆大概也是挺不错的皇帝,但他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绿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老婆是皇帝的男人,每当提起李治的名字,就会想起武则天,可以说身前被武则天强势压制,死后也同样如此,早知今日不知他还会不会去庵中想方设法迎回武则天,大概也真的是因为爱情!我怀疑李治有严重的恋母情结,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小儿子,自小十分疼爱在管理上也更加严格,这也为何李治妈宝的原因,能把强势的李世民,驾驭的如此听话,历史上没有几个女人能够做到,也唯有之后大名朱元璋的马皇后能向比,所以李治十分听妈妈的话,也喜欢像母亲一样聪明的强势的女子,这就像渴了看到最甜的泉眼,饿了看到香的包子铺一样,李治喜欢什么,老天为他准备什么而且还是全天下最强势的最聪明的女子。
但夫妻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可就有人情商低,那就是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上官家从姓氏就能看出来,一般官不当,要到就当上官,从汉朝开始上官家就是世代为官,到了上官婉儿的曾曾祖父,曾祖父或大或小就是官,真正达到顶峰是上官仪,官至丞相,这可是会进入族谱最上端的成就,然而成也,败也。上官仪介入到了武则天和李治两口子之间的吵架上,并帮助李治起草了废后诏书,你说还有比这更找死的行为?估计是没有了,比这更高的就是给皇帝剃胡子,或当场口头问候皇帝母亲。但凡有点脑子了解武则天都知道这女子是从地狱里一点点爬出来的,是被野心灌满整个身躯的女子(这里有点事后诸葛)。总之上官家被抄家,男子被杀,女子被收至掖幽庭。
上官婉儿也就是在抄家前几天出生的,被其母亲带到宫廷,历史上从掖幽庭一步一步走上国家权力巅峰的女子也唯有她一人,唐朝是一个能够发生奇迹的地方。武则天知道上官婉儿的身世,但是看着她的才华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武则天阴晴不定,除了狄仁杰,也就上官婉儿最了解她,也因此上官婉儿能够平安无事再其身边二十年,伴君如伴虎,还是一只母老虎!不能说没有代价,因为反了武则天认为的死罪,上官婉儿本该死,还是因为才华,武则天不舍。改为毁容,在上官婉儿脸上刻了字。
上官婉儿我怀疑是斯德哥尔摩症患者,武则天杀了她爷爷和爸爸还有其他上官家的男人,可是上官婉儿并不恨她,相反武则天死后,上官还致力于维护武家的利益,还引荐武三思入朝执政。
武则天死后登基的是另一个妈宝型天子李显。女子毁三代,李家就是证据。他就喜欢上官婉儿,登基后就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和武昭仪一样的嫔妃品位。并且对于上官极为新任,李显的老婆韦皇后也是野心极大的女子甚至想模仿武则天自己当皇帝,还有其女儿安乐公主,看祖母是史上第一个女皇帝,自己就想当史上第一个皇太女,还有妹妹太平公主。可见这位李家男子李显多惨!青春年少就在母亲的威慑下生存,朝不保夕,结婚的女子时刻想要杀了他当皇帝,自己女儿时刻想要害死他当皇太女,自己的妹妹时刻想害死他继承母亲的大业当女皇帝。韦皇后就是私通武三思获得的权力,进而毒死李显,想要谋取更大的权力,上官婉儿在太平公主和韦皇后之间巧妙游走。你要是李隆基,你会不会放过这样的女子,在李隆基内心有一个“必杀名单”上官婉儿,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在之上。如果没有李隆基,唐朝在这几个女子的祸乱下,难说不会爆发更大的危机。
李隆基在40岁前,其睿智忍耐成就可以进入中国历史最佳帝王排行榜前五名。可惜最终依然是女人,毁了帝王业。怪的是女子?不是的,没有杨玉环,也有李玉环。英雄暮年最好的结果就是在该死时死去,不然活着总会犯错,老了就会顽固,握不住宝剑时就会害怕,读不懂人心时就会猜疑。物极必反,势极必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