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的仪式流程

入殓的仪式流程,第1张

入殓时,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晋东南沁县一带,讲究把死者的头部用红布围上,然后由其长子抱头,另外4人或6人抬身体,脚先头后出屋。屋外用毯子遮阳或打伞,浮山等地称为“上不见天”。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 ,然后平放棺内 。原来死者袖口和裤脚系的麻披,这时要解掉。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放鞭子,左手放馒头;在女性死者的双手都放馒头。鞭子称为“打狗鞭”,馒头称为“打狗干粮”。襄汾一带,死者绝气后要用白布束身,入殓后把白布取出,分给儿孙束腰,名为“留后代”。晋中祁县等地,死者头部要枕一种特制的凹型空心枕,上绘日月、山川、花卉图案,枕中实以线香、五谷等。死者身上再铺七张银箔,最后从头到脚蒙红布七尺,此布须由已嫁女儿置备,俗称“铺儿盖女”。 给死者铺盖停当以后,棺内还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但绝对禁止放入毛织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毡、皮褥子、毛皮鞋之类。民间认为犯了这一忌讳,就会“着毛变畜,错胎转生”。除了再撒一些五谷、纸钱外,还要在棺内放置一些驴蹄甲片和生铁片。生铁片最好是用犁铧碎片,取“入土开路”之意。

人殓完毕后,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仍留缝隙。待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 盖棺,又称“合棺”喻,家人、亲友齐集,揭去死者脸上的蒙面布或纸,向死者告别 。死者如系女性 ,还要请其外甥或娘家人检视穿戴、铺盖,看有无异议。然后正式盖棺楔钉,家人、亲友跪拜告别。晋中祁县一带,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盖的红布由脚部往下拉,露出颜面,然后顺势把红布撕下一条,迅速合盖落木锁、即棺盖与棺身之间的榫卯。钉棺一侧用钉七枚,每颗钉子上把撕下的红布条各垫一小块。钉棺时,全家回避不动哭声,只有死者的儿子须立在棺旁口喊“躲钉”。这在山西南北都是大体一致的。参加钉棺的邻里、朋友都要身系红布条,并要给钉棺的人赏封,称为“喜钱”。盖棺以后,死者的子女还要手拍棺木数次,俗称“叫醒”。襄汾等地,死者的儿女要做“撅片面”于灵前供献,然后由参加入殓的人分吃,表示从此与死者永诀了。

在入殓第二天半夜,沁县等地要置备纸马素车、香炉锡箔和纸人,由死者的子女哭送到将来出殡必经的十字路口烧化,为死者送行,俗称“送魂”。闻喜一带 ,在死者去世的第三夜 ,家人于城隍庙、土地庙叩拜之后,要由死者的一个女儿手提汤水罐,暗中摸索浇奠,并呼唤死者。另外有一个代替答应,凡三呼三应,然后哭出庙门回家。往返要故意绕远,回家后哭奠烧纸 ,名为“烧上路纸”。偏关等地 ,家里有人亡故后,或三夜、或五夜、或七夜不等 ,家人要去城隍庙哭叫 ,呼唤亲人回来,俗称“叫夜”。亲友在这几天内,要赠送提灯,丧家以灯多为荣。民间认为,人死后要受城隍神审判,审判无罪后,家人便以灯引魂归来。所以这一习俗又叫做“送灯”。 旧时,棺盖钉礼仪甚多,有的以孝子、孝妇的发丝剪下几根,缠绕寿钉尖。也有将其头发剪下一小撮,用黄纸包好,穿在寿钉上。有的钉“主钉”时,要请舅舅及表兄弟来楔。此时舅舅可借此来训斥那些不孝顺的儿孙、子媳们,同时提一些难题,孝子必须应允,否则不予楔钉。这时,只有请族中有威望者出面说情,孝子磕头谢罪,舅舅才答应楔钉。还有的,男丧由族长执斧楔“寿钉”,女丧由母舅操斧。丧者的儿媳和未出嫁的女儿各拔三根头发挽钉钉入。主钉上拴一红布条,舅舅或族长举斧示意后,由木匠铆钉,此时死者亲属齐跪灵前,为亡灵喊魂,意使其免受惊吓,楔左面钉,要高喊死去的亲人向右边“躲钉”,楔右面钉,要高喊死去的亲人向左边“躲钉”。

入殓后,随将“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丧盆”(烧纸盆)专供前来吊丧者磕头用。

入棺前,由上一辈族亲陪同长子,边行边哭泣往水滨,投钱于水中,顺流以瓶装水,叫“买水”。盛回之水作为最后一次供奉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入殓时,棺内要填满纸、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时,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别。然后择时下钉,每下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话。除孝男孝女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不可看死者入殓。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殓后即择时出殡,富户人家在出殡前设灵堂,叫“企厅”,“企厅”有的一年,有的长达三年,每七日叫漆工来漆棺,以防流出尸汁。设灵堂以供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轮流侍守棺侧。当有亲友前来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孝女要放声哭泣。

问:农村办丧事那么多的礼仪如何才能记得住?

太复杂了,不知道如何记,或许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一些大概的流程,一些事项也都是老人们叫年轻一辈们怎么做就怎么做,大家学一下也没错。

前段时间我62岁的岳父大人,突然心肌梗死,本来他身体一直好好的,突然说走了就走了,很难接受这个现实。

而接到消息的时候我正开着车赶往县城买菜,准备给孩子办满月酒,谁知道会遇上这样的事情,车子都马上到县城了,于是调转车头回家,然后接我老婆赶往岳父岳母家。

到家的时候,岳父在他睡觉的房间笔挺的躺着,身上已经穿了寿衣,头上盖了一张钱纸,双脚用稻草捆绑着,然后子女和女婿们就守在旁边,在床边有时候亲人会烧一些纸,还要点一盏灯,灯不能熄灭,还有香、蜡烛也点着,也是保持不断的状态,到了晚上还要守夜。

第二天请了一位师傅帮我岳父剃头发,剃完后,刀子要扔掉,用毛巾擦洗完后,还把盆里的水倒在床边,这个过程我看到了我岳父的面容,发现跟生前变化很大,有点不太认识的感觉,突然想到去年我老婆用手机给他拍过的一张照片,想到他生前跟我聊天的场景,内心百感交集。

岳父走的很突然,却发现他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不知放哪里了,找了好久,最后在一个纸箱的夹缝里找了出来,同时还找到了一张欠条,别人欠我岳父三万快钱。

还有在给岳父定遗像的时候也一阵心酸,他因为走的太突然,平时又不爱照相,唯独的一些照片还是四十多岁的时候照的,而且还不怎么清晰,洗出来后效果也不好,我老婆就说去年给我岳父拍过一张照,最后就用这张照片当了遗像,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又浮现起之前岳父跟我聊天的场景。

第二天下午准备把岳父抬到祠堂去,然后亲戚们都头戴一块白布,抬出去的时候要下跪,路上除了下着大雨,鞋子湿透以外没别的礼仪,等到了祠堂入棺的时候又要下跪,反正跪在硬邦邦的地板上,膝盖特别疼。

在之后的一些礼仪都是老人叫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包括吃饭、守夜等等,等埋的那一天,礼仪就多一些,好几次下跪,然后再站起来,再下跪,让后村民抬着棺材出祠堂,其他人就跟在后面,每人手中拿两三根竹片,竹片末端夹一张纸,等棺材上拖拉机的时候又下跪,然后女的不能跟着去。

后面的还有很多礼仪,其实我也都是看着别人做我就跟着做,反正就是反复的下跪,要说为什么,就真的不知道了,等回来以后,还要岳父的家人帮我们摘白布,我当时不知道这个礼仪,独自跑到吃饭的地方去了,被一个电话催着我赶紧回家,然后又要下跪,反正我已经不记得下跪多少次了。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三里一规五里一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尤其是白事礼仪又多又复杂,各个环节不容错位,各种礼数必须到位,否则失礼,特别是去世者是女性,又有娘家前来吊孝说事,稍有失礼就会引起误会,影响办事程序和进程,甚至会留下笑柄招人笑话的。

白事上礼节程序大致都有规则,有些东西顺序不可颠倒,有些东西则可能随时变化,但礼数不能变。这些细节不是说说就可以记下来的,许多东西需要跟着参与,才能了解详细达到要求,特别是礼节礼数的问题。

我们这里还是土葬。如果那家人去世了,在外人没有到位之前,主家需要干好几项事。为逝者洗浴净身,将事先准备好的衣服更换穿好,然后将逝者移至屋中间对准门口的地方,头朝屋外,床头垂一帘子,并且找一床单将屋中壁遮盖住,一切就绪后要进行烧掉头车。

下步就是主家男主事去请家族办事人,礼为先磕头再说事,办事人随时安排主要参与办事的人员,均由主家去请。各位办事人随后便到事主家开始议事安排各项事情,包括办事日期、报丧、订唢呐戏班、厨师、席面、买菜等等,事事落实到人。在办事之前几天里,办事人基本上都在位,招呼前来吊唁客人以及女逝者娘家之客人,娘家人是天天到场一次,并对人家老姑娘穿戴等提点要求等等,如有不合意之事均需办事人出面调解的。如果逝者的老伴先故的,办事头天下午需要安排到坟请亡灵的。

办事当天,办事人要安排人去坟挖墓坑,还要安排做饭、上饭上菜、接礼迊客、礼桌收礼回礼、抬棺材、拿纸扎货花圈等物。还需要安将逝入棺封棺等事情。到出殡时礼仪更多,孝子们需要请亲朋吊孝、前事帮忙众客吊孝等等,每进行一项程序,都要按照有关礼节进行实施,一项都不能少不能错。真到起灵去往坟去,家里事情基本上完事,就剩下到坟后的下葬事情及礼节了。最终将逝者入土为安,诸事完毕。

农村的丧事一般都是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操作,这和喜事(结婚)的司仪是一样的,结婚的人不用去记结婚的程序,到结婚的时候听司仪的就可以了。

农村的丧事也是这样,不用你去住程序,你们家死了人,你只要马上通知在你们这个村民组管丧事的大拿,他就会马上到场,来安排你们家办丧事的一切事宜:一,首先要统计你们家及这个家族有多少亲戚,都是什么地方的,户主的姓名,然后安排人去对这些亲戚去进行报丧,报丧人一定要给亲戚们说清除是谁死了,什么日子下葬,葬礼是按佛教还是基督教办。二,安排葬礼中的帮忙人员,安排好之后由孝子去请。三,生活安排,多少客人,多少帮忙人员,你们这个家族有多少孝子,根据人数安排食材及厨具餐具及厨师。四,抽什么烟,喝什么酒和安排多少孝布。用什么价位的棺材。五,用什么地方的唢呐,唢呐以班为单位,看你们家用几班,下葬的头一天晚上用不用歌舞,,,,,。

葬礼当天所有事情你就不用管了,你这个孝子只要在所有的人吃完早饭后,带上开墓坑人员到你家的祖坟地,给他们指定墓坑位置及方向就行了。

当天的吊丧人员接待,祭奠仪式,饮食,出殡下葬一切的一切都有专门人员打理,你只用当好孝子听人安排就行了。保证一切给你办的妥妥帖帖,

所以告诉你,这些事情不用记它,毕竟你们家不知道多少年才死一个人,也不会经常发生这些事情。

这个问题我试试。熟能生巧。白事不比红事,繁杂的礼事要是搞不好,被人耻笑事小,弄不好还拳脚相加。

我们这里讲究的是土葬,十里不同俗,但万变不离其袓,礼仪非到不可。

先祖过世后首先让人请总管,事主是不可以去的。总管来了请先生,先生看好时辰后再报丧定厨师。报丧主要是男去世找舅家,女去世找娘家,这是执香的,执香的不来是不敢起灵的。外甥搭灯笼,照舅。如果搭灯笼安排不好也不行,龙其是娘家人,处理不好吵架事小严重话打的头破血流。

再说礼仪,因为我是先生,在村里丧事总管是外圈,内圈礼仪之事全是我,事事得小心,操心不到被人笑话。亲戚吊孝要发孝布,如果不发被人耻笑,朋友吊孝不磕头,只上香祭拜。临起灵执香的三扣九拜上香祭奠才能起灵。

总而言之白事繁杂,入殓下葬期数单样样不能错,就像写期数单也有讲究,父不在为乾,母不在为坤。父为寿终正寝,母为寿终内寝。父不在为孤,母不在为哀。太多了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吧。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知道农村的习俗。

在农村办丧事,礼仪虽多,但是,都是有一定的规律。

做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乡村里红白主事,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在我们农村,办丧事时,要请两个人,这两个人务必是要村里上年级,有威望的人。他们对于农村丧葬礼仪也是非常熟悉的——一个是“知客事”(或称为主管);另一个就是“烧香的”。

“知客事”负责内外一切事务。他是受主人家全权委托,负责卖办,采购整个丧葬事务上一切用品,其中包括生活、祭奠物资、人员安排、接客待人……大至葬礼宴席,小至放鞭炮。“烧香的”就是专门负责烧香点灯,烧钱化纸……这个帮忙的职务,必须选一个在祭奠过程中完全熟悉的人。依照农村人的说法——叫做“内行”。只要选对这俩人,整个丧葬礼仪中,主人家就不用操心了。

首先,在人过世后,就告知家族长辈,并确定家族或村里最为熟悉红白理事中的知客,请来商议并主事。因为他们有经验知道该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什么礼仪和规矩……

当主事的请到,他们会教怎么穿寿衣——寿衣穿棉不穿双,要穿单数(单数为阳)。一律不钉纽扣,因“纽子” 音同”扭子””。只钉“飘带”,取“带子”——后继有人,香火不断之意。寿衣的料子不用缎子,因与"断子”谐音。

给亡人的铺与盖也很有讲究。有钱人七铺七盖或五铺五盖;一般人家三铺三盖;贫穷人家只能是一铺一盖。不论几铺几盖,最后一层都是铺白盖黄,称之“铺金盖银",寓意死者在阴间享有荣华富贵。

寿衣穿好,人用门板停放于堂屋,分男左女右。写上灵牌、下面点上“长明灯”是必不可少的。此后,还要点香,烧倒头纸……

棺木准备好后,下一步就是入殓。入殓,又称棺殓或俗称“入财”,就是把亡者遗体装入棺材。从此,亡者的一生就此定论,古代称之“盖棺定论”。要选择吉时,将遗体从门板上抬到棺材,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腿……也可旁人代之。亦可四人各提铺垫四角,轻轻放入。先入脚,后入头,表示“立进”,而不是先入头……入殓完毕,盖棺材盖时,不宜盖严,待上山埋葬的那个早上才封严,称为“背面”——那是亲人见最后一面的时刻……

接下来就是葬期与葬地的选择。日子选好后,就是下葬……

下葬,在农村叫“出殡”。民间俗话“入土为安”,下葬是丧葬礼仪中最重要一项,它将葬礼推向最高潮,是死者与生者的永别。

棺柩起杠后,在出殡途中有诸多礼仪——如扬纸钱,棺木不碰地……抬大师中途打拄,孝子要跪地不起……

……

实际上,这些礼仪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传统礼仪……即使有些礼仪不周到,或者做错了,也没啥关系,最多不过,懂礼仪的人说闲话而已。现在的年轻人,也没那么多讲究啦,新时期新风尚,丧葬也简单了。

你如果不是想干大老执,帮别人主持丧事,那要记那么多的丧事礼仪干啥子?

丧事的礼仪确实不少,我今年都66岁了,也没记那么全。所以帮人家办丧事时我只能干个二把手(副执事),当不了一把手。(笑)

自古至今,农村每个庄上都有那么几位擅长此事的,俗话称“人头”,甚至是祖传下来的。谁家有红白事,主持操待的,大都是他们。而且还约定成俗的各守地盘。

现在更连丧事上用的各种事务用具其至礼乐、餐饮都形成一条龙服务。

所以作为普通百姓,根本不必费那个神,如果是别人家有丧事,你去吊丧,该上礼上礼,该叹祭奠祭奠,如果不知该行几叩礼,那就问问执事的,他会告诉你的。如果不会行大礼,执事人也会教你,不过那就要给人买两盒烟,意思一下了。

如果是自家有丧事,那就更不要操心了。老话说送殡如抄家。孝子是啥事也不管,只负责叩头行礼的。自有执事和本家族长或尊者主持一切。

白事,在每个家庭都会遇到,也很难避免的!当中的一些礼节,忌讳也当注意!在家族中有德高的长者,可以请他来主持安排!

我们这边都是土葬!烧落地纸钱,一定是三斤六两,多大岁数就要多少根青线!用茶叶做的鸡鸣枕头,盖脸布,被子盖几床等等!这些像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

不过到了那天,自己家里的人是不管理事的,所有的事都是交给主事的人!再由主事人把事情分派给帮忙的人,列如:发烟的就专门发烟,发毛巾的发毛巾,买菜的就买菜,做饭的就做饭等等!我们这里只要是有白事,整个组里的人都来帮忙!

所有的礼仪问题都有老者坐镇指挥!在我们这边一般都不止一位,都有好几位!他们都会一直陪着办完白事!

我们这儿办丧事的话一般情况下是3天,从去世到出殡三天的时间,总的来说礼仪不算太多,家里老人去世之后,会通知和家里关系比较近的人,然后让村里其他的人过来帮忙,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坟刨好,一般人在去世之前会把自己的坟墓建好,在地下用砖砌一间小屋子,也就是俗称的阴宅,门口用混凝土做的板子挡上,平时不用管,等到人去世之后找人把墓道刨开,把板子掀开,每个人去干活的时候发一包烟,干活的地方也有烟和茶水,家里需要支大锅, 前两天煮面条,然后大锅菜,第三天出殡的时候中午吃大米,大烩菜,这天的菜比前两天的好很多,出殡的时候在门口贴一张白纸,上面写着谁该做什么事情,已经分好了,出殡的时候所有帮忙的人每人一包烟,下葬以后就各回各家了,就算结束了。我们这儿总的来说办的比较简谱,没有那么多的规矩,都会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主事,他清楚具体有哪些规矩。现在有了专门管丧葬的,他们一条龙服务,只要给钱,他们会把一些事情安排好的。

各地风俗不一样。

我们这个地方的农村办丧事比较简单。

一般人去世后在家里排三,就是尸体在家里停放一天,第二天火花,第三天出殡下葬。

以前人去世后,本家人就要去亲戚家报丧,去谁家报丧,谁家就要给报丧者吃点东西或者喝水也行,不然报丧者一年运气不好。

现在报丧简单了,用电话告知就行了。

办丧事,农村都有主持的。按照遗留下的套路进行。

女主持给逝者穿衣服。还要缝孝服,孝带,孝帽等,还要用袋子装粮食给逝者,黄泉路上过山时给蚂蚁吃,不然蚂蚁会吃了逝者。还要配金童玉女服侍逝者。还有配马一匹,逝者骑着上西天。现在有的还配轿车,司机等

男主持负责去土地庙祭拜。男主持手提一个水壶,在前面领着逝者的家属亲戚去土地庙祭拜。

直系家属要守灵,跪拜客人。客人对逝者叩头,家属要叩头答谢。

第二天灵车来了,逝者被抬上灵车。所有家属亲戚排队跪拜逝者,嚎啕大哭,以表达对逝者哀悼之情。

火化后,一般是由家里的长子手捧骨灰盒,所有家属亲戚跪拜迎接逝者火化归来。

第三天上午出殡安葬,不能超过中午12点。

出殡时,灵车在前面慢慢行驶,男人在后面按亲近关系排列随行。女人们在后面跟着。要三次叩拜逝者。女人放声大哭,一路哭着送到村外,就停下了,不再远送。男人们要继续随灵车前行,每过一座桥都要停下来跪拜,直到安葬地。男人们把逝者安葬后,再叫家里等待的女人们来墓地。这里叫圆坟。圆坟时,所有家属亲戚手牵手围着坟墓转圈。有喊着口号“左三圈,右三圈,…某某家里出大官”。……还有为某某套院墙等。”仪式完毕后,吃饺子、芋头、豆腐。

我们这里办丧事大体就是这样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 历史 的文明古国,丧葬礼仪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既显示了古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彰显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在农村,当老人快要断气时,子女都要守在床前,称之为最后尽孝心。老人咽气后,子女要放声大哭,即表明悲伤之情,又是在告诉左邻右舍,自己家老人去世了,大家都过来帮忙。接下来,就是为老人理发,洗身子,让他干干净净的上路。跟着就是给老人穿上寿衣,寿衣有冬装与夏装,就是希望老人在另一个世界不受寒暑之苦,这称之为视死如生。

所谓的寿衣,其实就是汉服。清朝入关后,实行残酷剃发易服,汉服成为禁用物,为了表示不忘根,汉族人死后,都要穿上汉服,这个传统就一直流传到现在。当然,还要盖住老人的脸。据说,汉人因为剃发易服,感觉无颜到地下面见列祖列宗。

紧接着,有管事者派人去逝者亲戚家报丧,亲戚都会当天赶来,看老人最后一眼。等亲戚们来完后,老人就要入殓,子女会在棺材内铺上单子、棉被,再放入枕头,然后,大家把老人抬入棺中,一般人家都会往棺中放入铜钱,让老人在另一个世界有钱花。最后,有木匠用四寸铁定把棺材钉死,这等于是永别,以后再也看不到老人音容笑貌,这时,子女哭的越痛,证明孝心越大。

设灵堂一般家庭都在四五天左右,供桌上要放贡品,并且香火不断。同时,还会把老人生前用过的被子,分给儿子们,寓意辈辈相传,子孙兴旺。

出殡前,帮忙者会把老人用过衣物,拿到大街上点燃,称之为烧倒头子。现在一般都没有墓志铭了,但要在棺材上面附上30公分宽,1米多长的红布,布上写着老人的姓名,以及出生年月日,称之为明镜。棺材有十二个年轻人抬着,大头八个人,小头四个人。孙子辈则扛着幡在前面引路,子女全身披麻戴孝,扶着灵柩,一路哭个不停。

棺材到地后,老人女儿会给抬棺者每人一条烟,以示感谢。然后,众人一起把棺材放入墓中。长子要捧一把土 ,放在衣襟中,围着墓走一圈,将土缓缓撒入墓中,称之为盘丧。封土完毕后,回到家中,还要放鞭。甭走家中的晦气。老人去世不过三年,是不允许过年贴对联的。

随着 社会 的发展,丧葬中的很多礼仪都大大简化。只要对老人生前孝顺,死后的礼仪也不必斤斤计较。

你不把死人装棺材你试试就知道了。我家乡以前有一个吃白粉的死了,家里也祸害得不成样了,愤怒的家人干脆把他尸体抬到垃圾堆里一扔就回家了。后来破案了家人吃了官司判了刑。后来呀就再也没人敢把尸体扔了。都老老实实地买个纸棺装起来走正常渠道来得踏实。‘

棺材,是盛放人类遗体的容器。为什么人死后要放在棺材里安葬呢?因为古人信奉“入土为安”,因而把死者的遗体放在棺材里土葬,以使遗体尽可能长时间地保存。

这一点,不仅是我国,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习惯用棺材土葬。当然也有一些地区和民族实行火葬、天葬、水葬等。这与当地的丧葬文化观念有关。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人类最早对于死者只是简单地掩埋在荒野。这既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便于后人找到墓葬之地祭祀。

古人认为,人死了,生命体征消失了,但是灵魂可以升天。于是,活着的人逐渐会对死者的尸体进行妥善安置、安葬,例如用棺材盛放。这种观念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它毕竟也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也承载着人们的哀思。

棺盛放遗体,椁(guǒ)是加在棺外面的盒子即外包装。与棺椁制度匹配的,有“送殡”即“出殡”制度。这些礼制和一系列仪式,以彰显死者的身份和地位。

为什么棺材多以木为材质呢?

古人“视死如生”,认为人死后,意味着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木材与泥土相融。例如在我国“五行”观念中,木代表舒张、生长;树木可扎根土里,因而木克土。看似相克,其实相生。

而且,木材取材便利,经济成本低。人们认为棺材是死者的安身之所,把它称为寿木、寿棺、枋、寿枋、老房、老屋,寓意添寿加福。由于多以木材为材料,便称为棺材。

在过去,老人们以死后能有一副好棺木为临终最大幸事。而且临老尚健在时,就要精选木料、请来能工巧匠制成寿枋,刷上桐油防腐,放置在家里备用,死也瞑目。

过去人们对于棺木很讲究,一般以优质柏木、松木、柳木、桐木为材质,甚至不惜重金采用金丝楠木。

我国广西柳州出产的棺材,用料、做工考究,坚韧而轻,不生虫蚁, 历史 悠久,闻名天下。因而自古有“死在柳州”之说。

除了材质,制作棺材的工艺、外饰也有很多讲究。例如用四根整木方料做的称“四角”,即盖板、底板和边板均用整块方料做成。还有“六角”、“八角”、“十角”、“十二角”。

棺材的外部装饰,一般会有“福”、“寿”之类的吉祥文字,有的还刻画有碑厅鹤鹿、琉璃、仙鹤、青松、翠柏等。

棺材的工艺,主要取决于身份地位和家境。当然,棺材也有以铜、石、玉等为材质的,则有另一番寓意。

根据考古发现,木棺出现的时间很早,距今已经有一万年。准确地说,棺材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不过那时候,棺木普及到平民,就是以后的事了。

人死后之所以用木材做棺材,除了方便之外,还有特殊寓意,那就是木乃生的意思,寓意生生不息。所以古人更多使用木头来做成棺材,并且把人的遗体放在棺材里边。

古人对生命是敬畏的,对亲人也充满感情,因此只要条件允许,都要用棺材下葬。

当然,随着 社会 发展,丧葬文化和礼制也在不断变革。如今 社会 提倡火葬,使用骨灰盒。用棺材的土葬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没说一定装棺材呀。火化了用骨灰盒,还有天葬,水葬的习俗,个别的还因为死者省钱喜欢小轿车,直接用小 汽车 葬的。哪个法律规定一定用棺材了?反而前些年国家提倡火葬,有些地方甚至禁止用棺材呢。

谁说的人死后一定要装棺材!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集体!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或多或少都有些差异!

这就造成了在人死后,有了多种不同的安葬方式!

据我了解,目前在中国大地上已知的安葬方式有: 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 (古代有,现在没听说过)、 陶罐葬 (古代有,现在没听说过)。 (当然,有了解其它安葬方式的朋友,可以给我科普一下)。

前面的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我说说最后一个陶罐葬吧!

在古时,西南的某些少数民族,其族人去世后,部族里的祭司就会将死者的心脏等一些器官取出,装在一个陶罐里;然后让死者的家属按照祭司的指示放到某座深山的悬崖上或埋到某个不知名的角落!

以上我所说的安葬方式,除了土葬和悬棺葬需要将逝者的遗体安放在棺材里,其它的安葬方式都用不到棺材!

因此,不是所有的人去世后都一定要装在棺材里的!

上面所述,均是个人看法,不足之处请见谅!

最近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参加了一个至亲的葬礼,真切的感受到人死后睡棺材埋葬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原色的柏木棺材内衬**布围,棺内虽说都是用平时穿的衣物作为装殓但是最终的效果把人陪衬的就像平躺着在里面睡觉,盖上棺盖永久的躺在里面沉静的睡去,真的感觉死亡只是某段旅程的结束让我不那么恐惧的面对终将会到来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谁说一定要装棺材了?古代也有装骨灰坛的,现代都装骨灰盒了。

旧习俗中,去世的人通常都会被装在棺材里。

其中,我们熟知的青天大老爷包拯,更是用了 多达21口棺材。

初衷是为了防止被盗,然而摸金行业感动于包青天的正义,也为这位青天大老爷立下了行规,谁也不许动包大人的墓。

棺材发家史

古人认为,人生的终结是走向坟墓,而坟墓的另一端则是鬼神的世界。

我国的丧葬习俗其实就 是灵魂观念的产物,正所谓事死如事生。

身灭灵不灭,灵魂永存,并能在冥冥之中护佑着子孙后代,升官发财。

入棺,是丧葬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那么,“棺材”二字从何而来呢?

“棺”为“掩尸”,古代礼制中,古人的身份往往由套棺体现,也就是“椁”。

由于其材料多为木材打造,便有了“棺材”一词。

我国传统中,很多人以百年后能得一口好棺材为幸事,能以优质的梓木、楠木为材料那自然是美滋滋。

于是,在古代,迟暮之人往往会将棺材提前放在家里,每逢过年过节还会在上面贴点儿福字啥的。

而最早的棺材,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

之后不断变迁,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中式棺材,再后来传至西方,加上礼仪的不同,逐渐有了分化。

古人为何“入棺”为荣?

原因一:事死如事生。 作为死后一种生命的延续。

原因二:升官发财。 国人好谐音,在联想这一块儿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原因三:入土为安。 但直接入土极易损毁生主的身体,于是棺材便有了“掩尸”的作用。

其实,说来也简单, 生前有房子,死后有棺材,怎么都有面儿。

关注@笔炮君,我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唠更多有趣的嗑儿~

这只是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有的地方没有。

棺材有升官发财之意,古人认为子孙和父母祖辈是连体之躯,是祖辈和父母的一分子,既便父母及祖辈去世,气息永远存在,最后的一片骨骼也能给子孙留有一丝气息的联系,选风水宝地,就是起到如此作用。

好风水能给子孙带来荫庇,使子孙能升官发财,有好运。

一种美好的愿望。

用棺材下葬越来越少了,以前的土葬改为现在的火葬,骨灰盒代替了棺材,这也是 社会 前进的一种体现。

请大家评论。

这不能一概而论。回民埋葬就不用装棺材,只用白布裹起来就埋了。还有水葬、天葬等少数民族的葬法都不用棺材。装棺材才者大多为汉民和土葬地区。原始 社会 并无棺材可言,人死抛弃荒野,那时人无生命意识和 情感 。后来人们认识到人死归天,遗体死亡而精神永存,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人们开始用草席卷尸而埋,慢慢变为用木匣子装尸体,进而出现了较为讲究的棺材。俗有人死为大之说,人死装棺和高抬深埋都是对亡者的尊重和敬仰,更寄托着对亡者的缅怀和哀思之情。

  在给死者穿衣之前,要举行"套衫"的仪式。在厅前的院子里放一个竹编的大"加箩",孝男手持竹筒(撑地,让孝男站稳),头戴新竹笠,签上插一枝红春花。另一个人与孝男面对面站着,将寿衣按内外顺序一件件套在孝男身上。穿套完毕,以麻绳穿入两袖筒,在袖口处扎住,然后孝男抽出双臂,脱出套成的寿衣,置新米筛上,端进正厅,给死者穿上。竹笠则往屋顶上扔。孝男或孝女完成"套衫"仪式后,要吃一碗甜汤圆。

 "套衫"的习俗,从一般的角度看,是为了给死者换衣的方便,一次便可穿上,不必一件件地折腾。孝男或孝女站在竹凳上,套起来也方便。但是头戴竹笠,竹椅下又垫着"加箩",却是令人费解。原来,这出于历史上闽南人民反抗清朝残暴压迫统治的传统。头戴竹笠,表示"头不戴清(朝)天";足下垫"加箩",表示"脚不踏清(朝)地"。满清时期的闽南人民,在世时不得不忍受清朝压迫,死后绝不愿灵魂再受压迫、这种强烈的反清情绪,透过"套衫"仪式,才得以发泄。以后代代相传,直到清朝覆灭之后,仍然沿袭不变,蔚然成俗。

 从"乞水"净身到给死者换上寿衣,称为"张穿"。"张穿"意即给死者穿上"张老衫仔裤",古礼称为"小殓"。"小殓"之后,便是死者遗体纳棺的"大殓",俗称"入大厝"。厦俗忌直呼"棺材"两字,而代之以‘大厝"或"寿板",是死者居住处。死者"入大厝’,表示死者灵魂生活的重大转折点,要举行隆重的告别人世的仪式。

 入棺

 死者遗体入棺之前要举行"放手尾钱"的仪式。"好命人"或"司公"将12Q枚铜钱经由死者的手,溜放入米斗,再将铜钱一枚一枚分发给死者的遗属。这时,"好命人"或"司公"高喊;"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表示死者将财富留给了后代子孙。获得"手尾钱"的子孙得将铜钱用带子穿过,系在手腕上,孝男用麻带,其他用白带、青带,叫做"结手尾钱",既是带孝,又感激死者将富贵的吉兆传给了自己。

 死者遗体入棺时,必由孝男扶头。媳妇女儿扶脚,其他子女扶双手。安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将写有死者姓名、生辰年月的木制神主牌覆在死者身上,并呼死者之名,请其灵附木主,再请出木主。然后才由工人盖上棺盖,丧家要赠给工人一个"红包"。

 盖上棺盖后,要举行"祭棺"仪式,死者亲属按辈分依次跪拜。如棺材要久停待葬的,拜毕,由工人钉钉封棺。不日即出葬的,则临出葬才封打。

 死者遗体入棺大殓之后,门外放置的"过山轿"燃化掉,让死者灵魂乘轿前往阴间报到。这时不能再赠丧家金银纸或送金银纸钱。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瓶、碗筷、草席等物,要丢弃野外旷地,或再放一把火烧毁。

 在"大殓"过程中,僧、道不断敲钟鼓并诵经。

 闽南的风俗还有"敲棺材头"和"跳过棺"。若死者父母健在,人殓后,父母持棒敲击棺材头,谴责死者为人子而未尽养老送终之孝。若死者为女性,其丈夫准备再娶,就要手持雨伞,身背包袱,从棺材上跳过,高喊一声:"我去番边(出洋)。"这样,男人以后再娶,亡妇的阴魂便不会再来计较。死人就这样好蒙骗,所以闽南又有一句"憨死人"的俗语,用以戏谁轻易就受骗的人。

 "大殓"之后,死者亲属必须都正式着丧服,古礼叫做"成服"。也有死者咽气后就着丧服的。

 成套的丧服,除衣服外,还包括"孝鞋"和"头白"、"孝帽"。

 孝鞋;孝男的为草鞋,内已编织进麻带;女为布鞋,加缝一小块的"大麻"或"二麻",依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外孙的鞋上加维青包布块。

 "头白":即死者亲属头上戴的白色孝巾,用白坯布制成。制孝巾时不能用剪刀,必用手撕,撕成方块,再对角一折,折成三角巾,扎在额头上,孝巾围于额头正中处再加缝一小块"大麻"或"二麻"。外孙的"头白",用漂白的细白布(俗称"白西洋")制成,上面加缝一小块青色布。其他外亲是用"白西洋"布加缝小块红布,不佩头上,而缠在左臂。不曾戴过孝的小孩,在他们孝巾上的"大麻"、"二麻"或青色布上还要加缝一小块红布,以减丧气。

 "孝帽":已婚孝男戴白纸做的两侧高耸的纸帽,两侧垂下麻丝,直到耳边,帽上面再加缠有麻布条的"孝箍",也分"大麻"、"二麻"。女则戴白坯布制成的"甘头"。"甘头"呈长方形,像一只相邻两边豁开的面粉袋,不豁口的窄边罩在头顶,其他部分披在肩上,直垂后腰,大人小孩都戴。

 依五服穿戴着丧服的服丧带孝期,与所着丧服相适应,从三个月到三年不等。丧服改革后、服丧期也相应变革。

 灵堂布置

 成服后的丧家,灵堂正式布置起来了,气氛越显得肃穆凝重。在出葬前,来吊丧的亲友要跪拜,灵前设有跪拜用的草垫,上铺红毡,表示对吊客的尊敬。吊客一到,孝帐内的家属放声痛哭,丧家燃香二支,递给吊客。吊客掀起红毡的一角,露出下面的白垫,表示对丧家的尊重,然后拈香跪拜。丧家要陪拜。拜毕;插香于灵前香炉。晚上,学男要在棺旁铺草守夜,头枕土块,叫做"睡棺材头"或"守棺脚",至少头尾三日。孝男睡在草上,枕着土块,取古人"哀亲之在草"和"哀亲之在上"之意,叫做"寝苦枕块"。丧家在亲死大殓之后,每日要在灵前敬茶饭,叫做"捧饭",清晨和晚上各一次。"捧饭"时,孝妇要放声号哭,呼唤死者"起来吃!"叫做"叫醒叫困",视死如生,极尽孝道。

 即使在死者葬后,凡有祭祀死者的日子依旧进行,并提前一天或三天就号哭"叫醒叫困",然后"捧饭",直到服丧期满举行"除灵"仪礼时,才不再"捧饭"。所以"除灵"又称"散饭"。

 大殓祭棺之后,除夭折或恶疾而死者即下葬外,一般要过"旬"即七日后)落葬,贫者也要二三日至一二周才下葬。"三七"后须择吉日下葬。富者则搁棺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下葬,形成闽南丧礼中的一大陋俗。

 搁棺停柩,一般都出于尽孝的考虑。民间以停柩越久,表示子孙越孝顺。如果老人一死就尽速安葬,会被人视为子孙不孝,草草应付。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也都要停一段时间。

 闽南是商业中心,又是侨乡,出外经商做生意和出洋的人多。为了等待子孙奔丧归家,也要停枢。也有为筹措费用而停柩的。

 更有迷信的人,为找吉地好风水而耽误时日,或相信择日师指定的吉日,而久停不葬的。有的大家族、各"房柱"意见分歧,有的相信各自找的择日师选定的不同日子,有的各请风水先生选基地,选中的吉地相去甚远,久争不下,落葬无期……

 但是,不管什么原因的停枢,一般多停在自家的正厅里。出于特殊原因,不能停柩于家的,则在附近另搭小屋停柩,或寄柩于寺院;停柩的棺木要请工人加以油漆。油漆棺材多在服丧期内祭祀的日子进行,如"做七"、"百日"等。油漆要数遍,甚至数十遍,以示孝心,依停柩时间长短和经济能力而定。

 闽南的棺木多由六整块的杉木板制成,一头粗大,一头细小。一般多油漆成红色,棺身洒满金色。有的彩绘五彩花鸟人物,棺头写上金字"福"字(死者为男性)或"寿"字(死者为女性),字边加绘蝙蝠图案。棺尾绘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的图案。

 出山

 闽南的出葬,俗称"出山"。丧家在"出山"前要提前通知亲友前来送葬。一般多为口头通知,互相转告;也有另发"讣音",书面通知的。后来的"讣音"发展成为铅字印刷、精心装订成册的,内有讣告、死者遗像、各人悼词等。

 "出山"之日,亲友到齐,丧家家属披麻戴孝着丧服。送葬的亲友多以白布扎在左臂,后世改用一朵小鲜花或小白纸花戴在胸前。临近"出山"的时刻,孝妇孝女等丧家妇女手抚棺木痛哭,叫"哭棺材头"。这种号哭要哭到给棺材绑上杠之前才结束。孝男等跪伏于棺侧痛哭。时刻一到,棺材抬出门,这叫"转棺"。

 "转棺"之后,举行俗称"起柴头"的隆重祭典,又称"起车头"、"启灵",即送棺出葬之祭。在灵前排起供桌,排列着丧家五牲全席,次为女婿的牺牲祭品,其他亲戚的祭品摆在最外面的供桌上,点烛焚香。丧主(孝男头)先三跪九叩地跪拜,接着丧家本家人跪拜。家祭完毕,丧主钻进供桌底下,向接着跪拜的女婚等外亲跪拜答谢。当这些外亲跪拜时,有司仪者号令祭拜,并代他们读祭文。祭文读完后,外亲也要三跪九叩地行拜,跪伏在地上哭祭。这时丧主要从供桌下爬出来,跪在他们后面"随拜"。外亲的哭拜,通常因缺乏对死者的真挚情感而哭不出声泪,张嘴干哭,喷出的气息,扬起地上灰尘,一阵阵的,被看热闹的嘻嘻哈哈地称为"喷土粉"。女婿这方除了有被戏称为"喷土粉"的祭拜义务之外,还要在出葬队伍前列打出"灵旌"一幡。没有女儿的人家,往往要认个干女儿,以享受死后的这种待遇。内外亲跪拜之后,丧主继续跪在灵侧答谢其他亲友的祭拜。

 "起柴头"的祭拜之后,举行钉棺盖的"封钉"仪式。"封钉"时,死者子孙一齐跪在棺尾端,每钉一钉时都由同族"好命人"念"四句",祝福"点斧":"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居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成巴土,子孙之寿如彭祖。"每念一句,子孙齐响应"好"!最后一根钉只是象征性地轻轻钉进一点,然后由丧主用牙咬拔出来,这就是"出钉"——"出丁",子孙后嗣将绵延不绝。如果死者为女性,封钉时则要由"外家"长辈象征性地先敲一下。

 这时丧乐队绕钵击出行进节奏,丧家子孙排成长串,在司仪的前导下,绕棺三周,这叫"旋棺"。施罢,孝妇孝女又痛哭号叫着,扑向棺木。

 紧接着是"绞棺"。工人将棺木用绳绑在俗称"独龙杠"的长长的木杠上,木杠两端又连着小杠,每端一般由4人或8人抬,共8人或16人。大家族多出动本族同姓之青壮年抬棺,以之为荣。绑好独龙杠后,罩上棺罩。棺罩上部是彩扎的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垂下绣帘,罩住棺木。棺罩的顶上,吉祥物昂首挺立,男性用麒麟,女性用凤凰;都是栩栩如生的闽南工艺彩扎。木杠前端上安上了五彩斑斓的彩塑龙头,木杠尾端上龙尾弯翘,象征着死者不死的灵魂,将由吉祥的麒麟兽、凤凰陪伴着乘龙西去,直抵极乐世界。

 规模盛大的"出山",往往扛"轴"如云,鼓乐或"戏出"十数阵,围观者万人空巷,争看"热闹"。丧家的邻居、亲友,以前得过死者恩惠的,为感谢死者恩德,往往在出山队伍途经的路上设祭,叫做"摆路祭"。棺木每逢"路祭"必停下来,由抬棺者用杠棒撑起,吹奏鼓乐,孝主向摆祭人跪拜致谢,并赠以白布,同样要缠以红丝线。

 子孙众多的丧家,出山时遗属不走在棺材后,而是走在棺材前,由"独龙杠"上的龙头拉出两条白布,遗属走在两条白布中,攀布条而行,颇为"壮观",厦俗称为"拔龙须"。孝主手执"兔子尾",走在中间。"龙须"的两前端是女婚或孙婿或侄婿,称为"龙目"。"拔龙须"源于古代"执拂"之礼,意即送葬者牵引灵枢到墓地。厦俗,三代以上人家,老人出山,有条件的就要"拔龙须",以壮观瞻。"投龙须"出山的队列,棺木以鼓钹民乐殿后,称为"格后吹"。

 传统的闽南大"出山",是对死者最后的送别,是生者对死者敬意和怀念的最集中最隆重最淋漓的表达,也是对死者灵魂感情溢泻的祝福。大"出山"也是家族阵容的大检阅,社会关系的大曝光,展"门风"正其时。大"出山"中,先后登场亮相的闽南彩扎工艺、各式亭桥、服饰、挽轴、歌仔阵、戏剧、鼓铁、南管、十音、大鼓吹、西洋钢乐等,五彩纷呈,交相辉映,展现闽南灿烂的文化风采和精神向往,令人心驰神往。

 入土

 棺木到达墓地后,取下棺罩,抬到墓穴前,孝男孝女等分列左右,跪拜,号哭,诀别。和尚或道士在旁诵经。诵经完毕,人葬时,先放墓志铭,然后土工拔下棺木底下的通气木栓,抬棺入穴,盖上灵旌。孝男将"木主"覆在棺上,请死者魂灵起千附主。孝男盖了第一杯上,然后掩上立碑。

 墓旁立有写着"后土"两字的土地公碑,表示敬请土地公看护、棺木埋葬之后,要由点主官先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土地公、并烧金纸,这是必不可少的。

 祭过"后土",孝男身背木主于背上,向着太阳的方向跪下,由点主官用朱笔和墨笔"点主"。原有木主上的"神主"两字,主字先写成"王"宇。这时,点主官先用朱笔在王宇上点红点,红点上用墨笔再点一下,"王"字就变成了"主字。"传说经此一点之后,死者的灵魂就定在木主上了。闽南的"点主"都是在神主牌或遗像上下先点红笔,再点墨笔。点主官在点主时日中还要念吉祥句:"点天天青,点地地灵,点眼眼明,点耳耳聪,点主子孙兴旺。"点完朱笔后,即将朱笔朝太阳方向掷去,只留星笔。丧家在点主后,向点主官拜谢,然后将本主放回装有五谷和格钉的米斗内,米斗放在墓碑前,移过祭"后土"的牲礼,祭坟跪拜,然后烧银纸。

 祭墓结束后,将带来的五谷种子撒在坟上,留下一部分带回家,以兆子孙丰收富足。丧主和全体遗属绕募一周,再抬一块墓土放在米斗里。

 木主由孝孙捧着,乘轿回家,这叫做"返主",就是把死者灵魂请回家。"返主"时,不能依原路回家,而且在过桥、拐弯时要叫着死者的名字,请它跟着归家。"返主"时还要不断滴洒从坟地附近汲来的水。木主由在家的妇女在户外路头哭接回家。

 从坟地上请回的木主,安放在正厅的临时灵桌上,坟土放在香炉里,桌上摆上祭品和桌头用,点燃香烛,举行安灵仪式。从坟地上返家的人要依次在本主前点香跪拜。

 安灵之后,宴请亲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必是猪肉煮红酒糟,俗称"红槽肉"。参加葬礼的人都以吃"红糟肉"为吉利,所以请吃这种宴席又称"吃红糟肉"。这种古老的习俗延续至今。现代的人们以"红槽肉宴"答谢亲友对产家的关心帮助,以淡薄哀丧气氛,力丧礼关键阶段划上句号。

 棺木下葬的第一、二天或第七日,丧家要上山巡视,看看坟墓的情况是否正常,死者是否确实已"入土为安",而不是一葬了之。巡山显示了丧家对死者负责尽孝的情怀。

 巡山时,死者遗属都披麻戴孝,备牲礼等祭祀用品,先把"后土",烧金纸;后第坟墓,烧银纸。都要焚香,点烛,上供跪拜。至此,落葬才确实结束。

 守孝

 守孝,古称“居丧”,俗称“带孝”。有穿丧服的,也有身上佩戴“孝布”的。居丧戴孝时间长短不一,从几个月到3年,有做完七七四十九天脱孝的,也有到“百日”或“对年”后脱孝;还有服孝3年,丧期满后才脱孝。

 祭祀

 对死者的祭祀从敬“脚尾饭”开始,在丧葬过程中的许多礼仪,都是对死者的祭祀。死后每7天的祭祀称为“做旬”,也叫“做七”。闽南多数做到“七旬”。一、三、五、七为大旬,二、四、六为小旬。头旬及七旬由子主祭,俗称“孝男旬”;三旬由出嫁的女儿主祭,俗称“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孙女主祭,俗称“查某孙旬”;其他旬只作一般祭祀。大旬比较隆重,尤其是“尾旬”,祭品丰盛。做“尾旬”时往往要烧“灵厝”,即将纸做的灵厝焚化,给死者的灵魂居住。闽南多数在“做旬”的三旬、五旬、七旬时“做功德”,一般放在五旬,也有放到百日、对年(周年)时才做。“做功德”即为死者歌功诵德,以表子孙思念感恩之情,祝愿死者能早日升天转世。“做功德”时间不等,有一天一夜,也有三天三夜,还有七天七夜。一般在丧家中堂布置功德场,挂起绿白两色的垂直对联,内容是对死者的吊唁。做功德常在“五七”结合做“道场”。做功德道场也要烧“灵厝”。“灵厝”请糊纸店专制,规模大的在广场搭起楼房庭院式的竹架纸糊灵厝,厅堂匾额高悬,死者纸像端坐其中,两旁仆役伺候,卧室内有各种家具摆件,厝外有路桥和车船马轿,有街市店铺,行人景物,最后付诸一炬。未到“对年”的正月初三,丧家要祭亡灵并为死者“烧新床”(用竹纸扎成的床),让死者在阴间睡新床。

 拾骨

 拾骨,又称“拾骸”,俗称“拾骨头”。“拾骨头”一般在死者葬后3年或5年、7年的清明节前后10天内,也有另择吉日吉时。届时,死者亲属请土工掘坟开棺,将尸骨捡出整理曝晒,用红丝线按人体骨骼的衔接贯穿,放入特制的腰鼓形陶瓮,谓之骸罐,俗称“夙金瓮”。也有将骸骨贮小棺中,谓之“金棺”,也称“骸棺”,再迁葬于新穴或合葬在他穴。

你信不信?在父母生前真正孝顺了的儿女,她只会默默流泪,因为她问心无愧于父母了。我老邻居她有四个女儿,她本人活到了九十岁。每一个女儿都尽心尽力的伺候她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都是我们这些邻居有目共睹的。老太太走后,四个女儿把她埋在了她老伴身边(也走了没多少年)。也没有烧纸,也没有放鞭炮,买了一束鲜花放在了墓前,用默默流泪以示哀掉。

而那些哀嚎干哭的儿女,大多都是父母生前不管不问,父母死了心中有愧才装腔做势的哭给活人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有多孝顺父母呢。

民间流传说:儿子哭惊天动地,女儿哭真心实意,媳妇哭表表情义,女婿哭放他妈狗屁。

恰巧我经历过,相对有点发言权。当年我奶奶去世,穿上寿衣之后旁人退去,一直是我守在她身旁。虽然心里难过,但是我一直坚信奶奶还在,我要一直陪着她。奶奶那时癌症,被病魔折磨了很多年,姑姑一直安慰我说奶奶走了也是解脱了,不用再受折磨。

家人穿好孝衣送奶奶上山埋葬的那天,鞭炮一响,我的姑姑们,尤其大姑和大表哥突然放声大哭。而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旁人就开始指指点点,看外孙哭的多伤心,还是外孙孝顺,亲孙女全是白疼了。也想装模作样,可是别人越是那样说,我越是哭不出来。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奶奶卧床的这些年她的儿子儿媳妇以及3个闺女,没有一个在旁伺候过。病情轻的时候,俩小闺女再娘家生儿育女,相对还陪伴了一两年,大闺女大外孙几天都不曾照料过。

等到爷爷过世,大表哥和大姑父不仅没有露面,连葬礼都没有参加。大姑这一生也不如意,老公出轨无数,儿子女儿相继离婚。表面哭的最凶,实则最不孝

不一定哭的越响喊的声音最大、就最孝顺,

我认为父母在世时尽了孝顺、对父母无为不至的关怀、父母经过病时间后过世了,做儿女的心里认识到父母总是要离开的、心情也平静了很多、也就不须要装腔作势大喊大哭了。

反而那些有原因、没尽到做儿女尽孝的,有的是掩世人耳目、有的内心有愧、所以嚎堂大哭,这样的例子是有的。

亲人去世,葬礼上哭的越凶是否越孝顺吗?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奶奶去世了,那时候我想哭可哭不出来,奶奶对我很好,三姐掐我大腿说奶奶去世了大家都哭你什么不哭。在看奶奶的儿媳妇也就是我大伯的老婆,那个女人外号叫(天地惊)矮子婆,看人家给起的外号叫可想而知这个女人有多坏,只要有她在大家不敢聊天不敢凑一起热热闹闹,如果她跟人家吵架就踹别人房子里躺着要棺材,跟男人吵架让男人脱裤子打男人下体,就是跟她儿子吵架也是这样的。那年代就占着有四个跟她一样不讲理的儿子横行霸道,后来这个恶毒的女人被一个疯子活活的用砖头砸死了一分钱都没有赔,这就是恶人有恶报的下场。只要那家有吵闹她肯定是火上浇油。再说我奶奶去世只见她哭的死去活来,呼天抢地,拦着棺材打着棺材叫奶奶,一声比一声高干哭着我只冷冷的看她心想奶奶活着对奶奶多不好,去世了真会表现。所以说亲人去世哭的最凶的人不一定孝顺。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人生在世的时候好好孝顺父母,不要等死了在表现给谁看。不过我养母去世的时候我的眼泪真像大水一样冲出来,心里是很痛很痛的。当时我在河北我弟弟打电话说妈妈突然去世了我连手机都拿不稳电话号码都找不到,泪水像水龙头一样出来,马上飞回来,按我们这里风俗最小的女二应给妈妈穿鞋子,哥哥弟弟姐姐们一起陪我给妈妈穿鞋子,养母去世应该是我这辈子留的最多的眼泪,因为妈妈疼我爱我,愿养父母在天之灵安息吧!

不一定!

亲人去世固然悲痛!悲痛的表现是多种形式的。

第一、如问题上说的:葬礼上哭得死去活来。人伦亲情,是美好的!失去亲人谁不伤心啊?特别是女人。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母亲。我外婆去世了,由于当时是公社时期,外婆害病期间,母亲没有用多的时间(集体也不允许)去 伺候外婆。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看外婆,离别的时候,她们母女两流着眼泪道别!母亲要赶回去到队里干活,不能耽搁!外婆去世了,我们才去奔丧,母亲背着弟弟远远看见外婆家的时候,一直哭喊着走到外婆身边(外婆还没有入棺,摆放在楼板上的),跪下来嚎啕大哭,眼泪濡湿了蒙脸的帕子!

第二、所谓伤心,是在心里。有些人心里再难过痛苦表面上都是很沉静的。这样的人男人居多,“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父亲就是这样!我的三弟患重感冒夭折了,他没有流下一滴眼泪。但是他却患上了心脏病,于是落下了病根,在他43岁时再次翻病的时候,由于没有钱给他治病,46岁就去世了!他是在夜里不知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我睡在他的脚边,第二天早上,母亲去看他的时候,已经开始冷了。母亲嚎啕大哭,我隐含悲痛赶忙起来,抱着父亲走出走出房间,害怕母亲过度伤心,连忙拭掉眼泪,镇静起来,没有嚎啕大哭,在办丧事过程中,我也没有哭!在送父亲上山的途中,没有让母亲去,我走在棺材前面才嚎啕大哭起来,一直哭到下葬!40年过去了,流着眼泪写下这些文字!

第三、有表演性质的,这完全不是真的悲伤。如“诸葛亮哭周瑜”。我们这里流行俗语:“在身不孝,死了流尿。”对长辈孝不孝顺,别人是知道的!不孝顺你哭得再伤心的样子,都知道你是怎样的!

哭,声泪聚下为哭,

嚎,出声不流泪为嚎。干嚎。

泣,流泪不出声为泣,悲泣。

还用解释,古文用字准确,干嚎比悲泣孝心大?无语。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这句俗语说得有一定道,我们这一带说得更土俗,叫做“在身不孝,死了流尿(泪)”,虽然不雅,但也表现出了乡人对那些在父母有生之年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一旦父母去世后便呼天抢地,打滚撒泼,故意哭得死去活来的人的一种鄙视。

但凡是这种人,你看他表面比谁都悲痛,哭得有腔有调,振振有词,谁都劝不住,其实是在表演。有的甚至为了与兄弟姐妹争夺父母遗产而采取的一种先发制人的手段。

亲人过世,生离死别,悲痛是自然的。悼念亲人,真情实感应出自内心。祭奠父母,子女媳婿,一部分人嚎啕大哭也许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愧疚。但也不排除一部分是在掩饰自己的不孝。但总觉得,在父母远行时,在其灵前大声喧哗是对死者的不敬。好在这种现象过去常见,现在少了。

说实话哈,真的悲伤是心里在痛,喉咙哽住,喊不大声的。

外公去世的时候,妈妈痛得捂住胸口。连一声“爸爸”都被哽在喉咙,只会眼泪不停的流。还是舅母给她背上拍了两巴掌,她才能说得出话。

真伤心了,还有人撅过去。没有力气哭得那么大声。喊得那么响亮。当然,不是说哭得大声,喊得响亮就一定是没有真感情。

很多时候,这是习俗如此,三分感情要做出十分来给人看。告诉别人:“看,我多伤心,我多孝顺。”

其实,真的孝顺还不如在生前多点陪伴,多点耐心,多点关心,多点包容。少点算计,少点虐待。

生前的孝顺,老人能活生生的感受到,享受到,安度晚年。人死了,再多的孝顺,再多的尊荣,也不过是做给活人看。

老人不过背一个名。得名声受益的是活人,是儿女。对掩在黄土下的老人又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在葬礼上哭喊得是不是大声,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习俗如此,可以按习俗办。但这不是衡量感情真假的度量。

是不是真感情,当你看到任何与老人相关的东西,都能引发你的回忆,让你潸然泪下。那多半就是真感情了。

这个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就是受农村里丧葬氛围的耳濡目染,夲来就是丧事,哭哭喊喊也能讨来大众的同情和怜悯,并且多数认为哭喊的最响的也是最孝顺的。

其实在丧葬期间,特别是农村,大都在自家院子里搭简易灵棚,首先,去世老人的棺材就在灵棚后边门囗停着,灵棚最正中间放一张老

式桌子,桌子上摆上好多你品,上边挂着去世老人的遗像,灵棚内壁全印有有关丧葬的大幅壁画,灵棚外摆放着为去世老人插的一些大型纸的祭奠物……使人一眼看去就心情自然而然升起悲哀的感觉,在加上去世的是自己的亲人,特别是作为儿女也都把心里的悲伤心情无拘无束放纵的喊出耒。

但有对老人很孝顺的儿女,

感觉亲人在世已经尽心尽力,对亲人也没留太多遗憾,所以在葬礼上也不见得喊的最响,倒是有的表现不太好的哭喊的最响。

我见过一个闺女葬礼上哭父亲的,前一分钟还哭天抢地,要死要活的,后一分钟就立马有说有笑,恢复了常态。其实也不是说有什么不对,而是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议式而己。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的礼节与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目的。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随着时代的流逝,繁琐的丧葬制度也日趋简化。我们这里介绍的主要是近代江苏各地的丧葬制度。

  1.领路经。病人或老人将死,预先请尼姑至床前念领路经。从寝室到大门一路插上蜡烛。人在临死前须将其床上蚊帐取起,否则以为人死后将会落入“网尸城”。将小块银子放在死者口中,称为“含口银”,据说是怕在阴间因为饮孟婆汤而迷了心。要将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尸床上,头南脚北面朝天,大开家中的门,以利死者灵魂离去。亲生儿女在老人断气前后烧锡箔寿纸,叫“引路钱”。门口烧纸轿、草鞋,庭中烧锭库以及死者生时衣服数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则死者来世将变成犬马)。

  2.在吴地,人死后以水抹身,富者以绸绫十三件,贫者以布衣七件给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无纽。在苏北地区如高邮,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寿衣,又叫老衣。寿衣讲究“五领三腰”。“五领”为五件上衣,即衬褂、棉袄、棉袍、罩衫、马褂;“三腰”为三条裤子,即衬裤、棉裤、罩裤。女丧改棉袍、马褂为大棉袄、夹袄,改罩裤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头前供一碗生米饭,叫做“倒头饭”。头前足下各点一盏油灯,叫“引路灯”(在吴文化区域如昆山等地,死者脚边点燃的灯称为“长明灯”或“幽明灯”)。死者脸上盖张黄纸,叫蒙脸纸。至夜请僧尼礼忏,称为“转敛”。

  3.丧服。上辈或平辈人死要戴孝,下辈人死不戴孝。儿子披麻戴孝:头戴麻布帽(有的帽后垂麻丝),帽子左右两角挂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女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脚蹬麻布蒙面布鞋。孙辈帽上缝一小块红布。死者同宗每人发孝帽一只,女发孝巾一条,名曰“散孝”。家有丧事要“变白”,服饰及家具物件凡是红色的,一律搬开或用白纸蒙上。门上贴两张宽十厘米左右的白纸条作讣告。

  4.“吃倒头饭”。孝子招待亲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头饭”(吴地称为“吃豆腐饭”)。死者年龄大,且生前吃荤,在丧事办完后,最后一顿用酒招待,叫做“谢红”。

  5.引路焰口。丧事须按风水先生的安排办事。家人要请和尚超度亡灵,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请道士做道场,驱邪捉怪。

  6.大小殓。大殓和小殓无大区别,只是小殓不钉尾,不合棺缝。棺木要由族长和孝子的母舅殓收,得其同意后方可入殓。入殓要按风水先生确定的时刻,禁忌属相的人在入殓时必须回避。大殓在死后二三日,预先小殓。棺内放石灰垫衬。尸将入棺时,先检尸衣之珠玉,然后由孝子捧头纳入,用水抹尸面,并洒酒尸口。尸体用红线正位人棺,身下垫以铜钱 (有的用纸钱),伴以死者生前心爱之物作陪葬晶。入殓后,子女亲友绕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后一眼。接着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头”。在苏北,盖棺时,棺钉用子孙儿媳头发缠绕,随钉钉入棺内,叫做“挽钉”。“封钉”,男丧由族长执斧,女丧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给执柄者以彩帛或封钉礼金。

  7.做七。死后每七日,请僧侣道士礼忏诵经,共七次,称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称接眚,又称撇青,在死后十余日内进行。这天,先将寝室中铺设恢复当日死 者气绝时之原状,然后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齐,幻为人形。屋内要悬挂尖嘴鸡爪、形状可怖的眚神于其侧,设三牲祀之。

  9.出殡。殡葬有三种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后殡葬,二是搁置“六七”即死后第四十二天殡葬,三是入殓后随即殡葬。一般入殓后三天内安葬。殡葬时间、地点由风水先生确定。亲友子女随棺送葬。子女手执“哭丧棒”(尺许长的柳树棍)。送葬路上一路丢“买路钱”。挖长方形坑,坑内燃烧稻草,叫“暖坑”;再将铜钱或纸钱放在坑内四角和中央,然后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孙儿媳们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罗裙兜土”;接着挥锹填土,做成圆锥体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将手中的哭丧棒栽在坟前,子、孙、重孙各栽一排。不久,柳桩做的哭丧棒会发芽吐枝,若枝繁叶茂,则象征子孙繁盛,家业兴旺。这些树后代不得砍伐。殡葬后,在墓前后左右烧些纸钱给野鬼,名为“和邻纸”;再为死者烧“安位纸”,最后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许回头望,忌走回头路。到家门口,送葬人从点燃的纸钱上一跃而过。

  10.烧七。殁后每隔七日举祭一次,称“烧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时,全家团聚灵前,设食供奉,或请僧道诵经。“六七”时,亲朋好友前来追悼,孝子请僧尼做佛事,或请道士斋醮,焚纸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儿办饭菜供奉亡灵,名为“换饭”。七期之翌日逢农历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则此日为“犯七”,家人以为死者灵魂回归,预将汤罐水缸空坛之口全部盖好,恐其坠入;又将枕簟被褥铺好供其服用,谓之“闭殃”。欲办喜事之家需抓紧在“六七”之内完婚,叫“七内招”,否则必须三年之后才能办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后一百天举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后一年举行祭奠叫“做头周年”,此后每年纪念日叫“烧周年”。丧者之家春联第一年为白纸,第二年为绿纸,第三年为黄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葬礼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一)筑生居

  潮汕人信“风水”,死前便多选择风水宝地来“筑生居”。所谓“生居”就是为未死的人修的墓。为什么人没有死,就要修筑坟墓呢人们普遍认为:一块墓地风水的好坏,会关系到一家子孙的福灾,此所谓“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垄所招”。故此,人们选择“风水”时总是十分慎重,务必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宝地选定后,即可开工修筑“生居”。“生居”修筑完毕,便可树墓碑,墓碑上已有刻字。一般人死后碑文上的字要涂绿色油漆,而生居的碑文上要涂上红色,以示人尚未死亡。

  (二)预购棺木、寿衣

  除了预先选择墓地外,有的还提前准备棺木、寿衣。棺材通常选用梓木、樟木、柏木等细密坚固的优质木材。棺材的形制多呈长方匣状,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构成,尺寸大小视死者的躯体而定,以适中为度。民间丧葬用棺视其家资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细作,极尽奢华;穷者薄板白棺,简易粗糙。今天,实行火葬后,大部分人都购买大小适中的棺木,因为太大了,会进不了火葬炉,最后只能把棺木掀开,这样就显得太可怜了,得不偿失。

  寿衣的制作要择日选时,制成后要单独收藏,不能被其它衣物所压。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应该拿出来晒晒太阳,以除去霉气。

  (三)送终

  一般情况下,临终者身边都有许多亲属(尤其是临终者的儿女)相伴。据说,如果临终者有什么挂念的人或事,比如挂念子女还没到身边,孙子还没满四个月等等。那他会等,等到那人到了,或时间到了才会去世。有经验的老一辈会

  根据临终者频繁“拉黑屎”来判断是不是将要走了,接着告诉亲属得轮流陪伴在临终者身边。亲人们为了使死者的亡魂减少在黄泉路上的艰苦磨难,便事先在大门前放一顶纸轿。当死者亡故时,立即把纸轿烧掉。这样,死者的亡魂就可以乘坐着轿子,比较轻松地到地府“报告”了。相传,如果是在早上去世的话,则说逝者顾子孙,希望子孙将来有好运;如果是在晚上去世的话,则说他不顾子孙,只顾自己,把所有好的都带走。

  (四)停尸公厅

  当从临终者的神情中窥视出临终者已经去世后,亲人便把其抬到公厅,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冥椅”上。这是有讲究的。在死者上公厅前,必须把安放在公厅里的祖宗的香炉或牌位移走,把挂在公厅里和死者家里的“天公炉”用红纸包裹好。在潮汕地区,逝者寿终年岁达到50 岁时,称为“上寿”,可进入公厅,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冥椅”上。如果逝者寿终年岁不足50 岁,被称为“唔上寿”,只能安放在稻草和草席上,整个过程就只能是冷冷清清地草草了事。

  逝者已远,亲人们痛定之后却还有许多事需要忙。

  当死者亡故后,死者的亲族中便会有若干人(一般是3~5 人)组成一个办理丧事的小组。他们都是比较年长、有经验的人。他们将全权办理整个丧礼过程中的一切事务:安排程序、收受礼金、发送回礼、记账等。在整个丧礼过程中,处在悲痛中的死者家属就不用凡事都亲力亲为了。

  (五)沐浴更衣

  家属应煮好一瓢水,用一个钵盛着,再用一条毛巾包裹着三根香,扎紧后蘸上水,象征性地在死者身上擦三下,此过程被称为为死者“洗香水”。沐浴完毕就是更衣(俗称“穿寿衣”)。潮汕地区,死者所穿的衣服看起来较传统的、华贵的,有点像古时村中“员外”、“夫人”穿着的衣服,称为“寿衣”。“寿衣”的件数由家属“量力而为”,但最低不能少于7 件,最高则可达23 件,且都应是单数。在穿戴上,男女不尽相同。男的穿长衣,外加马褂,再戴橄榄帽;女的穿宽袖衣、裤子和腰裙,再戴圆帽。另外,家属还要用一条新毛巾包好一把扇子,让死者握在左手,将一个袋子置于死者右手,袋中装有“五种”。在这个过程中,如死者为女性,儿媳要为其梳头,还要边梳边做“四句”。这是一种孝道的象征,意思是叫祖母走好,不要记挂家人。穿完寿衣,将死者置于公厅中,再用棺被盖上,红被在上,白被在下,俗谓“死人似虎”,是为防止惊吓到活人,而实际上也是为不让家属见了伤心。

  除此以外,家属还要在死者的脚跟一侧,放置一盏豆油灯,称为“脚尾灯”。灯是为死者阴间照明引路的,不能灭。并在其周围备有一捆稻草。同时,还要放一个盆,子女守灵时要不时地烧纸钱,意思是父母到阴间的路费。最后,在死者身旁放置两个纸人,俗称“随身港(埋)”,皆为供死者阴间相伴和使唤的随从。

  另外,还有一个称为“打牒”的环节。在父母双方都还健在之时,所有的女儿要一起到寺庙或庵为母亲打“牒”。“牒”实际上是一道灵符,上面盖有寺庙或庵的印,并且是由法师做过法事的,俗称“女子打牒还母恩”,以表女儿的孝心,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据说,这张“牒”是母亲在阴间的通行证。在母亲亡故,并“沐浴更衣”后,便将“牒”贴在母亲额头上,以此证明这是一位好母亲,受子女爱戴,儿子养其终老,女儿也回来报恩,这样的母亲在阴间也同样受到尊敬,可以在阴间享福。据说,当死者的尸体、衣物、棺木等腐化、消失时,这张“牒”仍能保持得相当完好。“牒”的重要性让许多海外华侨都回到故乡为母亲“打牒”报恩。

  (六)“买水”

  孝子(一般为大儿子或长孙)拿着一个陶钵来到溪边,投下两枚钱币,“买”水回家。现在一般为一个形式,即陶钵里的水是自己准备的矿泉水,然后弄个姿势,再把矿泉水倒进陶钵内,因为不可能让父母喝现在受严重污染的溪水。

  这个程序是不能省的,如果是父母早逝,孩子还小的话,也得执行。有些人说孩子还小,先瞒着,等到孩子长大了再说,可是这个程序还需要逝者的大儿子或长孙来执行。

  (七)守灵

  守灵是传统丧俗礼节之一。守即守护,所以守灵又是护灵。守灵在某些地区也叫“守夜”。亲人相继回家休息,女儿们也必须回家,留下几个人守灵(一般是儿子或者亲族里比较亲的)。这一夜,守夜人的神经是无法放松的。守夜人的责任有两项:第一是象征性保护尸体不受外鬼侵犯。第二是不要让猫狗靠近尸体。一般守夜的时间是,从逝者去世的第一天到逝者“出山”为止。有的村是规定七天后“出山”,有的村是要把子女的生辰八字拿去叫人看日子,也就是择个“好日子”再“出山”。

  (八)报丧

  次日,办理丧事小组应派人到各亲友处报丧,告知死者已故的消息。亲戚朋友包括已嫁女儿的夫家,只有接到丧报后,才能前来吊丧。因为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内亲和外亲也分得特别清楚。“走仔饲大别人个”,“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父母不由女儿赡养,其财产也不由女儿继承。双亲也被当作家中男丁的“财产”拥有。家中有事,外嫁女儿不能发表意见,更无权作出决定。父母亡故也如此,未得兄弟通知,女儿不得回家哭丧。报丧者不得入屋,只能唤受报人出屋。受报人应拿一碗清水(里面放了七色线)到门口,给报丧者喝一口,并给报丧人红包,以表谢意。亲友闻讣讯后,送款若干以助办理丧事,俗谓“送纸礼”。送款多少,各人量力而为,但钱款数目的尾数必须是一,如41 元、111 元等,取其意为家中仅有一人亡故。钱款可让报丧者带回,也可以亲自送上门。而家属则应在为死者做完法事后,备小红绳、糖果、方便面(正月用“大吉”代替)和毛巾送与帮忙办丧事的人和“送纸礼”的人,俗称“扎彩”。

  (九)“吊生”

  “吊生”或称“凭吊”。这个程序要按你丧礼举办的规模而定,而且都是亲族里的妇女来的,男士不用。如果只是一般规模而已,那么就只需两次,一次是逝者过世的第二天早上,一次是“出山”的那天早上。如果是大规模的话,那么就要从逝者去世的第二天早上,一直到“出山”的早上,每天下午四、五点的时候举办一次。要求逝者的亲属跪在逝者的棺木两边哭丧,逝者接受妇女们的跪拜。主要表达家属对逝者的留恋,说明逝者深受大家喜欢,大家都不舍得他走。

  (十)入棺

  入棺,潮汕人亦称之为“落寿”,一般是看日子的。死者家属应备好适中棺材(一般以火葬炉的入口的大小为准),打开后以石灰、茶叶等具有防腐作用的物品垫底,使尸体不致过快腐化。死者家属还得向祠堂借来长板凳置于厅堂。死者安置入棺内完毕,子女再以纸钱填棺内,一为稳住尸体,防止运送过程中有所易位;二为尽孝心,让死者在阴间做个富有的人。填满后加盖,再加钉。每副棺木,无论大小,都只用六钉,俗称“六支棺材钉”。边下钉边念“四句”,其内容如下:安头钉,万事兴;安二钉,子孙昌盛;安三钉,三朝元老;安四钉,四季兴隆;安五钉,五代同堂;安六钉,安到圆,内外子孙富贵万万年。六钉加满

  时,“四句”正好念完。加钉完毕,盖上“盖单”,并撤掉“脚尾灯”。出殡必须选择吉日吉时,因此在未出殡前,棺木用两条长板凳垫着,棺木仍安放于公厅。

  (十一)披麻戴孝

  儿子、女儿、儿媳必须披“大麻”,即穿上粗糙的麻布丧服,戴麻帽,穿草鞋,同时腰缠一条粗大的麻绳,麻绳上串着五个不同颜色的小麻布袋,称之为“五色袋”,并在各个袋子里分别装上“五种”。女的还要披上麻布头披,把整张脸都遮起来。孙子、孙媳、侄子、侄媳则披“麻仔”,即穿麻布丧服,戴麻帽就行了。女婿穿白衣和黑裤,戴通帽。孙女婿穿素色衣和黑裤,戴白帽。外孙或为出嫁的孙女则穿素色衣和黑裤,头戴白帽或白头巾。其他来参与送丧的亲戚,男的要穿白长衣(衣长及膝)和黑裤,戴白帽;女的要穿白衣和白裙,也要披上白色头披遮脸。其他来参与送丧的世交,则穿着素色的衣裤,手系黑带。

  (十二)“出山”

  在丧葬礼俗的“出山”前,棺木顶上披一条被单,再加一条青色大裙,以备“回灵”时使用。“出山”前要拜祭,这个环节被称为“拜上路”,礼节比较繁杂。供桌上放着五份茶、酒、汤圆、饭,五种斋菜,“五牲”,猪头、酵粿、甜粿、汤圆、甜饭(上面加一个红鸡蛋)、水蟹,用深竹箶装饭、米各一箶(每个儿子都要备上一套)。米箶上放一个竹圈子,还要有一个米筒,米筒中放一把韭菜,韭菜上放一片白猪肉,还要摆上白蜡烛、灯火。拜祭的东西都要放上竹叶或松叶,称为“放青”。祭拜完毕,一般会把为逝者梳洗的器具和家里关于逝者的不要东西放到溪边。棺木捆绑妥当,“棺材虎”抬起棺材,并一脚踢翻垫棺材的长板凳。另外,还要事先准备好“火引”(用纸编成的),每个儿女都要一条,但只要孝子带一条随棺木“出山”就行了,其余的放在家中。当“棺材虎”一脚踢翻长板凳时,点燃一串鞭炮,送丧队伍便放声痛哭。这时,队中的女人应用宽大的衣袖遮住脸,低头放声哭着,叫着死者的名字。队伍紧跟棺材开始向事先择定的路线走去。这个过程是相当讲究的:

  (1)送丧的队伍。队伍长短虽没有具体规定,视死者年岁、社会地位、家族大小和所办的规模而定。送丧时,由一位较年长的亲人走在最前面,称之为“引路人”。他用一把锄头挑着一个装满纸钱的竹篮,边走边撒纸钱。跟在棺后的按序是儿子、孙子、侄子、女婿、儿媳、女儿,族里的亲人则按亲疏排列,女在前,男在后。

  (2)家属缺席等特殊情况。如果孝子已过世或因事不能参加送丧,那么必须由其子代替。代替者必身穿自己的衣服,头戴父亲的帽子,意为代孝子尽孝。如果亲属缺席,则要请一个亲人用一个大盘盛着与缺席者身份相应的披麻戴孝时的帽子或头巾以此代替。

  (3)送葬路线。潮汕地区旧民宅建筑中,都设有外露的水沟,供排水排粪用,俗称“屎沟”。这种水沟不同于城市的下水道:第一,水沟的设置应和整座房子的格局统一起来,不能破坏房子的布局;第二,潮汕地区,水被视为钱财的象征,其流向影响着整个家族的钱财去向和兴衰。基于以上两点,潮人在修水沟时是相当讲究的。送丧时,队伍必须顺着水沟水的流向走,谓之“顺灵”。回来时,也应绕道而回,避免逆水而上,造成“逆灵”,招惹不利。送丧队伍到某一选定交叉口便停下来,向棺中死者拜别,折了“青榕”插于头上,便开始绕道而回了,儿子都跟着棺材上山安葬死者,现在是直接送上火葬场派过来的车到达火葬场火化,之后再送上山。

  到了墓地,先开圹。孝子要将圹底下的一团泥土装到大青裙里带回去。而后

  种“种子”,安葬死者,再以香烛拜祭,儿子们的杖都放于坟前,以“三牲”谢土地爷,化了纸钱便“回灵”了。最后,孝子手执“火引”,带着大青裙和其他人一起回家。“回灵”是一路烧香,将死者魂魄引领回家,设置灵堂。在孝子带领死者魂魄归来前,死者儿媳、女儿必须照看着刚刚拜“上路”的香炉碗,香火不能中断,一直等到孝子归来。

  (4)魂魄被请进灵堂后,须再行拜祭。此时,只须准备三种水果和汤圆即可。另外,孝子到家后,将裙里的泥土放于死者的香炉碗中,并在门上悬挂一盏白皮蓝字的灯笼,父亡则写一“严”字,母亡则写一“慈”字,将红门联换为白底蓝字的门联,凡是在场帮忙的人都要吃汤圆。与此同时,不论白天黑夜,孝女都要带着“火引”和一对灯笼(灯笼上有女婿家的姓氏)回家。

  (十三)做功德

  在丧葬礼俗的“出山”后,接着是做功德的环节,只有在做了功德后才可以拜旬。那些送丧回来的妇女会到逝者的家里帮忙打扫,因为从逝者去世直到“出山”这段期间,逝者家里是不允许拿扫把扫地的。只有等到“出山”完,才会进行一次大扫除。主要也是为晚上或者第二天晚上的做功德做准备。做功德就是在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大家都洗好澡,男的就按照“出山”的队伍到村的老爷宫去“请经”。这是民间宣告死亡的一种形式。潮俗语言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是指这种向“老爷”注销死者“户口”的形式。女的就在家里拜,主要拜佛祖和逝者的香炉碗,这是有讲究的,佛祖拜三下,逝者的香炉碗拜四下,妇女在拜的过程中还得穿着大青裙。男的回来之后,也要拜佛祖和拜逝者的香炉碗,也是拜三下和四下,其间,逝者男的家属要跪在逝者香炉碗的两边。

  拜完之后,一般会留下吃一碗面汤再走,以前是要求“吃桌”的,现在大家都从简了。吃完之后,亲戚朋友大多都回家了,只有比较亲的亲人留下来帮忙。接着得准备一桌给法师吃,他们的东西比较讲究,也就是得弄一只桌给他们吃,即他们“吃桌”的习俗还保留着。三个法师(规模比较大的是五个法师或更多)吃完后,大概晚上七点的时候,就开始主持法事。其间,孝子一切行为都听法师指挥。先在灵堂上挂起大士画像、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图等。法师先诵灵前经,继做“四出连”,若死者是男性,则只做“挨塔”和“过桥”,若死者是女性,则“挨莲池”、“过桥”、“礼血盆”、“散花”四个节目要做全。“挨塔”或“挨莲池”时,先将纸塔吊在厅中,由和尚诵经,遍请诸仙,然后执起引路幡,领着孝子绕塔或绕池而走。“过桥”则以椿椅摆开当桥,和尚在前引路,孝子奉香炉跟随过。“四出连”均有“请仙曲”、“引魂曲”等歌谣。

  做完“四出连”,便请死者沐浴更衣,以便上天。厅中置一浴盆,中放清水,用新草席把盆围住,和尚执引魂幡放于席中,边摇铃边诵经,孝子则跪拜于地。然后烧冥衣,办粿品祭拜,烧库钱用具,给死者到阴司使用,俗称“追荐”。最后,要求长媳得把盆中水倒掉。至此,做功德就算结束。接着,就是法师诵半夜经,一般要诵三、四个钟头,主要是帮助灵魂超度。至此,逝者的送葬礼俗结束。

  如果你比较有钱,想弄大规模的话,则在做完法事的第二天早上,还得进行一次放生仪式。同样,队伍跟“出山”时候的队伍是一样的。这时的队伍主要顺着村里的大溪道走,最后到达村里的“祖师公”那里,进行放生,放生的主要有水鸡、鳝鱼和鳖等等。队伍回来后,还得给每个人准备一碗甜汤。至此,逝者的送葬礼俗才算真正的结束。

  (十四)拜旬

  接下来是拜旬,每十天为一旬,共祭拜九个旬(第九旬不用拜)。除六旬由

  孝女负责外,其余各旬均由孝子负责,并且祭拜的物品必须逐旬增加。

  头旬是从逝者去世的那天算起的第九天,因为一般头旬要求提前一天。也有的人由于“出山”的日子看得比较晚,所以头旬就不用拜了,到时候直接拜第二旬就行了。做头旬,祭拜的物品与“出山”时祭拜的一样,还必须增加纸制品,如眠床、蚊帐、被褥、衣橱、箱子、桌椅等日常用品,还有纸桥、随身的奴婢(纸人)等,只有头旬和六旬要有纸制品,其余各旬则不用纸制品。

  六旬由孝女负责,祭拜物品与上同,略有增加。祭拜之前,必须写请帖邀请所有参与丧事办理的人。孝女根据自己经济情况,有的以一般饭菜请之,有的则“做桌”请之,以表谢意。同时,孝女、女婿“脱孝”。

  七旬祭拜后,孝子、孝孙等所有人“脱孝”。

  八旬,必须请一个巫婆来“开口”,代死者说话,但不管说得对也好,不对也好,其意只是使死者下世不会成为哑巴,此环节称为“落神鬼”。

  九旬免拜,因有怪例,就是不论怎样,凡是九旬就不拜。那天早上不论老少都要关门而出,等到晚上才回家。

  完旬(也就是“百日”)拜毕,结束。

  有些人觉得这样的时间过长,太麻烦,就缩减为拜三旬(头旬、六旬和完旬),这样东西就得准备多一点,也就是说一个月就能搞定。

  百日之内,不可以拜神明,但可以拜祖宗。逢年过节,逝者都得提前一顿祭拜,也就是说,本来是中午去祠堂祭拜的话,那么就得在早上就先祭拜,这个规矩得持续到“拜三年”之后才可以免除。

  百日之内,如果有儿子、女儿或孙子之类的有对象,也可以立即结婚,不然就得等到三年之后才能结婚了。

  死者去世一周年祭拜,称为“拜对年”;去世两周年祭拜,称为“拜三年”。拜祭物品与头旬相同,但数量必须增加。

  如此,丧葬礼俗才告完毕,死者以后成为家庭的祖公或祖玛,可以和祖上同受祭拜。有的人“拜三年”当天就直接“包香火”送到祠堂,跟其他祖先一样,逢年过节再祭拜,到时多添加一副碗筷就行了。有的人就没,那么每年都得在他去世那一天来祭拜一次,俗称“做祭”。还得祭拜鸡、鸭和红粿、油粿之类的东西,一般比较麻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18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