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故事、200字

抗战英雄故事、200字,第1张

郝梦龄(1898—1937), 字锡九,河北藁城县人。青年时投身行伍,后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师师长,抗战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军长。

1937年 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郝梦龄请缨北上抗日,并偷偷给家人留下遗言:“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调教,孝顺汝祖母老大人。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遗族学校”。郝梦龄到达石家庄后,指挥第9军和晋绥军第19军、第35五军、第61军坚守忻口以北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线的主阵地。战前,他鼓励官兵说:“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官长。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10月11日,日军指挥官板垣征四郎指挥日本第5师团,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倾全力向忻口阵地发起猛攻。面对强敌,郝梦龄毫无惧色,亲临第一线指挥第9军在日军飞机、大炮轰炸时掩蔽起来,日军炮火一停,冲上阵地用步兵武器狠狠打击日军,多次与日军展开了白刃肉搏,战况之惨烈,双方损失惨重。10月12日,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破,第9军与日军在忻口两北、南怀化东北的 204高地上展开激烈的拉锯战,一昼夜竟易手13次之多,终于占领了204高地,第9军损失惨重。为了坚守阵地,郝梦龄对阵地上的将士说:“先前我们一团人守这个阵地,现在只剩下一连人还是守这个阵地,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就不算完。出发之前,我已在家中写下遗嘱,打不败日军决不生还。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这块阵地,决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管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立即枪毙他。”10月15日夜,总司令卫立煌给郝梦龄增派了7个旅,并命令他分三路夹击日军。16日凌晨,郝梦龄率部队对日军阵地发起了攻击,枪炮声如雷,喊杀声震天,日军节节败退。第9军乘胜追击日军,混战中,郝梦龄不幸被日军机枪子弹打中,壮烈牺牲。

刘伯承(1892-1986)

中国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苦读,学习成绩优异。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青年时代即萌发了富国强兵、拯民于水火的思想。1911年,参加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翌年参加四川讨袁(世凯)军。1914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等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3月在攻克丰都县城的作战中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指挥官。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被誉为川中名将。同年秋,结识了共产主义者杨暗公、吴玉章等。1924年起,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在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实际的过程中,经过认真探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实现了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后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与朱德、杨暗公等发动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率起义部队与四川军阀作战,策应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抑止川军东下威胁武汉的战略目的。1927年春,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在大革命失败的严重时刻,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1927年冬赴苏联,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入优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在此期间,在中国***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对军事问题补充报告》,并提出了《南昌暴动始末记》的专门报告。1930年夏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2月到上海,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被错误地撤销总参谋长职务,任第五军团参谋长。长征中,于1934年底重新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在这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口,保证了部队顺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队司令,与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在进入大凉山时,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部队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接着,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合后,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与朱德一起同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1937年9月底,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所部进行的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等著名战斗,痛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1938年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组织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以及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等战役战斗,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日伪军控制的交通线上广泛开展破袭战。8月,指挥部队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组织实施正太、榆(社)辽(县)战役,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在日伪军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分割和封锁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形势下,坚决执行主力地方化的方针,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频繁的“蚕食”和残酷的“扫荡”。同时多次反击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与邓小平等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使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返回晋冀鲁豫根据地,领导全区军民举行对日本侵略军的大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所部反击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指挥上党战役,一举全歼阎锡山部十三个师;接着,又挥师东向,发起邯郸战役,歼敌两个军大部,争取了一个军起义。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创造了组织大兵团作战和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成功经验,粉碎了国民党军控制晋东南要地和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巩固了华北解放区,掩护了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同时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在重庆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对迫使蒋介石同意签订“双十协定”、“停战协定”,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6月,蒋介石焊然发动全面内战。与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南、滑县、巨(野)金(乡)鱼(台)和豫北等战役,歼灭和钳制了大量敌军,解放了大片地区,与其战场互相配合挫败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

1947年6月底,根据党中央关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决策,与邓小平率十万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实施中央突破,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连续歼敌九个半旅,巧妙地调动和迷惑了敌人。随后疾速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威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条件下,依靠群众,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敌人重兵围攻。同年9月起,与出击陇海线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西的陈谢兵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经过十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直出浙赣线,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兼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长。同年冬,与邓小平一起指挥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贺龙指挥的第一野战军一部配合下进行了西南战役,出色地执行了中央提出的远距离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拊敌侧背,断敌逃路,大量歼敌;同时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较短的时间内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50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军民肃清匪患,恢复经济,筹划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为解放西南地区、巩固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底,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后又兼任政治委员。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9年后负责军委战略小组工作。一贯主张“治军必先治校”,在军事院校工作中坚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教学和学术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军队的先进经验。组织了大规模的教材编写和翻译工作,亲自撰写、审定和翻译了一批军政教材。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科学成果,是最早把教育训练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战略的地位的***之一。在继承和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外军先进经验,为建立各军兵种指挥院校,培养中高级干部,推进现代化、中规划革命军队的建设做出巨大努力。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博采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在用兵作战中讲究实事求是,敌变我变,并将唯物辩证法引入军事指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同时,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以及部队的教育训练等均有丰富的论述,其军事著作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出版。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事副主席。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A:发音:hé

▪ B:发音:hè

▪ C:发音:huó

▪ D:发音:hú

▪ E:发音:huò

▪ F:发音:huo

▪ G:发音:hàn

▪ H:发音:wo

▪ I:发音:he

A:发音:hé

1)平稳,和缓(2)协调,关系好,均衡。

米字格中的&(2张)

(3)和解,媾和。

(4)不分胜负,如:和棋。

(5)数字之间相加的结果,也叫和数。

(6)日本民族与服装,如和服,大和民族。

(7)跟,如:和你商量。

(8)介词,表示相关,比较,如和他比。

(9)并列,如:理论和实践。

(10)或者,如: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

(11)古代的姓氏之一:和氏璧。(12)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13)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14)姓氏之一,和姓。

(15) 表示并列结构。

B:发音:hè

〈动〉

(1) 应和;跟着唱 [join in (the singing)]。

荆轲和而歌。——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follow;echo;respond to]。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compose a poem in replyto oneby another poet using the same rhyme 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agree]。如:和应(犹应和)。[2]

C:发音:huó

混合,如:和面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姓氏(huó)河南安阳滑县一带方言。

D:发音:hú

麻将用语,成功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有'胡牌'说法属误。

E:发音:huò

(1)混合粉状或液状物。

(2)次数,多洗几和。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F:发音:huo

无字义,仅为衬字,在字典中不作一读音

用于词语“暖和”、“软和”“掺和”等。

G:发音:hàn

在台湾地区国语中,“和”字作为连词使用时,在日常口语中读作hàn,但正式读音中读hé。(源自老北京口语,不过在大陆已基本绝迹。)(在中国大陆晋西北、陕北、内蒙(鄂尔多斯、内蒙呼和浩特和内蒙包头一带)一带的方言口语中,仍然如此发音。)

W:发音:wo

粤语区“和”字的发音方式,意思和普通话的一样。

H:发音:wo

在表示日本或日本人的时候,读音和字义与倭字相同。例如,大和(倭)朝廷、和(倭)服、和(倭)侨。具体请参照日本语文,特此注明。

I:发音:he

凑和

这个读音有争议。在《新华字典》旧版中无此发音;而在《新华字典》新版中有。

有些资料也称“凑和”为错别字,正确写法是“凑合”。念còu hé [3]

形容词

和谐;协调。

范传福书法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和 hé

动词

(1)调和;调治;调适。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与楚以和。——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名词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介词

(1) 与;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to]——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as]——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连词

(1) 与 [and]。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or]。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姓氏的时候也有读“hé”。

和 hú

〈动〉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win in gambling]'胡牌'说法属误。

和 huó

〈动〉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mix]。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和泥儿。

和 huò

〈动〉

(1) 掺合;混杂 [blend]。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

(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mix]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骗 [wheedle]。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量〉

(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moment]。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time]。如:衣裳已洗四和;头

和药。

和弄 huònong

(1) 〈方〉

(2) [mix]∶拌和

(3) [sow discord]∶拨弄是非;离间

和稀泥 huòxīní

[try to mediate differences at the sacrifice of principle;equivocate;blur the lin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比喻调和纷争,多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

兄弟俩除了不见面,一到星期天就得吵架,梅玫已有和稀泥的经验。

1 和 [hé]2 和 [hè]3 和 [huó]4 和 [huò]5 和 [hú]

和 [hé]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姓。

和 [hè]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和 [huó]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和 [huò]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和 [hú]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自己整理吧

曹操是个十分乐观的人,那是因为他对宇宙和人生的关系看得很清楚,这点你可在《观沧海》里看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在一个诗人之外同时他还是个具有伟大成就的人:他横扫中原,几十年间统一中原,靠的就是唯才是举,平易近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人格魅力,他还不做作,不虚伪,是真英雄

暖和、平和、和面、和好、总和、温和、饱和、柔和、缓和、祥和、和睦、和服、和弦、和悦、人和、掺和、和顺、和风、违和、媾和、中和、随和、调和、和亲、和善、应和、和乐、和解、搀和、谦和、和数、融和、谐和、和畅、和缓、顺和、不和、搅和、和暖、和易

1、暖和

拼音[ nuǎn huo ]

解释一是(气候、环境等)不冷也不太热:北京一过三月,天气就暖和了。这屋子向阳,很暖和。二是使暖和:屋里有暖气,快进来暖和暖和吧。

2、平和

拼音[ píng hé ]

解释一是(性情或言行)温和:语气平和。态度平和。二是(药物)作用温和;不剧烈。三是平静;安宁:气氛平和。四是(纷扰)停息:这场争端终于平和下来。

3、和面

拼音[ huó miàn ]

解释用水揉和面粉。

4、和好

拼音[ hé hǎo ]

解释一是和睦:兄弟和好。二是恢复和睦的感情:和好如初。重新和好。

5、总和

拼音[ zǒng hé ]

解释全部加起来的数量或内容:力量的总和。三个月产量的总和。

杨坚篡了北周静帝的位。

杨坚在北周静帝时期被任命为大丞相,杨坚当上大丞相以后就开始了篡夺北周大权的计划,周皇室诸王有很多有实力的藩王,杨坚怕他们时刻会生变。

便以谋反的罪名,先后杀掉了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清除了鲜卑族中的反对力量。

同时又拉拢元谐、元胄、宇文忻等部分鲜卑贵族。581年二月,杨坚由隋国公晋封隋王。 同月,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接受禅让以后,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扩展资料:

在隋朝建立以前,中国经历数百年的动荡,百姓饱尝了战乱之苦,期间,虽然也出现一些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仍无法结束这战乱不断的时代,直到杨坚的出现, 这一动荡的局面才得以改变。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柱国大将军、大司马的杨坚接受周静帝的禅位,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在隋朝建立之初,隋朝尚没有统一全国,南方的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

开皇七年,杨坚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第二年,杨坚派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大军,三路伐陈。

开皇九年,隋军攻入陈朝的都城建康,活抓陈朝皇帝陈叔宝,陈朝灭亡,至此,隋朝只剩岭南地区尚未平定。

开皇十年八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战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又一次的统一。

统一全国之后,隋文帝杨坚开始励精图治,整顿政治,发展经济,开创了开皇盛世。当时的隋朝,政治安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光是隋朝粮仓中的粮食,就够全国人民食用五六十年。

—杨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169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