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的手下大将,陕北红军的重要将领,授衔后为何有人质疑?

刘志丹的手下大将,陕北红军的重要将领,授衔后为何有人质疑?,第1张

众所周知,陕北红军为中国近代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陕北根据地成为红军的落脚点,而陕北根据地正是刘志丹与谢子长等人带领陕北红军创建的,足见陕北红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陕北红军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将领,比如阎红彦,建国后,阎红彦已经调到地方任职,按理说他没有资格参加授衔,但主席没有忘记陕北红军做出的卓越贡献,因此特意让阎红彦参加了授衔,阎红彦也成为开国上将。

其实,除了阎红彦之外,陕北红军还有另一位重要的将领参加了授衔,此人曾是刘志丹的手下大将,跟随刘志丹数次参加陕北地区的反“围剿”战斗,立下过赫赫战功。建国后,此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

他的名字叫做张达志。和那些老革命先辈比起来,张达志算是出生在一个比较好的年代了,他也是比较晚进入我军的,可这并不代表他就没什么像样的阅历。事实上,张达志在陕北红军有着泰斗一样的地位,因为他在打造陕北根据地过程中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1927年才加入共青团的张达志,次年就在家乡从事地下工作,不过花了仅仅五年的时间,张达志就成为了家乡的县委书记。红十五军团成立时,张达志担任了81师的政委,跟随刘志丹等人参加了多场反“围剿”战斗,他也成为刘志丹的手下大将,在陕北反“围剿”期间立下赫赫战功,是陕北根据地创建的大功臣。

抗日战争的到来,使部队的编制发生了一些变动,大多数干部都被降职留用,而张达志虽成了团政委,但他并未因职务下降而消极革命,他在抗战第一线,用自己的英勇和果敢使敌人闻风丧胆、落荒而逃,获得了一场场战役的胜利。

解放战争期间,张达志也未懈怠,作为警备二旅旅长等,他也是不断建功立业,为祖国的全面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连徐向前都对他的军事能力给予了肯定和赞赏。因此,1949年,在他升任师长的同年,他很快就升任一野第四军的军长了。

1955年授衔时,张达志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他也一直担任着比较重要的角色,比如西北的公安部部长和西北的公安军司令员等等,一直都活跃在第一线。只要组织需要他,他总是甘愿奉献,可是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对他能得中将军衔一事颇有质疑。

前面我们说过了,首先张达志晋升师级的时候比很多人都要早,只不过后来是遭遇降级留用,才慢慢从团长升起而已;其次他对于陕北红军来说贡献匪浅,如果没有他的话,陕北根据地就不会那么顺利创建,他在陕北红军中的地位是不可言喻的。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阎红彦,虽然不满足授衔资格,但依然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被授予上将军衔,而张达志的情况也与阎红彦类似。

结合种种,张达志的中将军衔是坦坦荡荡和实至名归的,是他自己努力拼搏出来的。晚年张达志先是担任了兰州军区司令,而后又调任炮兵司令员,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直至1992年81岁时驾鹤西去。

核心提示:张翼翔二话没说,立即投入到新任务的安排和部署中。当工作结束,他马不停蹄地到达沈阳时,天已经黑了,那天晚上没有去北京的火车。没能经历中国将军授衔的历史性时刻,成了张翼翔一生的遗憾,但他一点也不后悔。

一个

1909年农历正月初八,张翼翔出生在安徽金寨县南溪镇南湾村吴家湾。全家只有3亩薄田,3间草房。全年收获的粮食只够全家人生活3个月,其余时间只能靠野菜度过饥荒。他的父亲,和母亲张,养育了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是第三个。由于饥荒和外债的增加,在私立学校学习了两年的张翼翔很快辍学,帮助家人做一些农活,如收集木柴和放牛。14岁开始在舅舅家打工,16岁在冷冲做帮工,18岁在地主家做长工。辛苦了一年,只能得到200斤玉米,帮全家人过日子。三个姐妹被卖给别人做童养媳。1928年春节,母亲到地主家借粮,却被地主家的狗咬了。她从未生病,并于当年4月去世。青少年的苦难经历使张翼翔的叛逆精神日益滋长。

1928年,张翼翔在地主家当雇工时,接触了被土豪劣绅斥为“红色分子”的革命者。他身边还有一个助手,名叫张士才,经常悄悄向长工宣传***和马克思主义知识。黄麻起义爆发后,张翼翔在思想上受到强烈震撼,于是坚定地回到家乡南溪,一边干农活,一边寻找党的秘密组织。最后于1928年5月加入商南秘密农会团体。在农会的领导下,张翼翔和农会成员一起,杀了一批地主老财,在当地产生了重要影响。1929年4月,随弟弟张参加红卫兵,编入二区游击队。5月,参加著名的“长夏节起义”,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战士,走上革命道路。随后,张翼翔参加了历次与部队对抗地主武装、民兵、青香队、训练队和联保部队办事处的战斗。

1930年12月14日,在红军第三次攻打金家寨的战斗中,由于敌人工事坚固,火力强大,红军的进攻一度受阻。张翼翔的红四团奉命主攻。他们敢于牺牲,英勇战斗,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后,他们撕开了敌人阵地的缺口,赢得了战斗。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1931年3月,张翼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并被提升为连队指导员。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后,张翼翔任该团特务连副连长、党支部书记,后被调到218团教导队。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总部进驻四川通江空山坝。当时东有国民党军刘存厚部,西有田部,形成了对红军的四面包围。总部决定以11、12师为主力,在东线歼灭刘存厚部队,打破敌人的包围。张翼翔的73师218团奉命坚守大小骡马、小羊肠等阵地,阻击西线田部的进攻。空坝战役当天,师长王树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面对眼前的黑暗敌人,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大家:

为了在第二天拂晓前消灭敌人,218团团长按照王树声的要求,写了一封信,命令张翼翔带一小队人到另一个山头上的三营去。在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时,他们遭到了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击。张翼翔立即决定将他的部队分成两路。他带领几名战士与敌人进行正面交火,掩护其他几名战士突围送信。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估计战友们已经给三营发了信,才开始撤退。

面对敌人子弹的连续射击,几个人只能在黑暗中匍匐后退,抱住地面,然后不知不觉爬到了悬崖边上。突然,张翼翔觉得自己的身体滑了一下,连人带枪都掉下了悬崖。当他从昏迷中睁开眼睛时,天已经亮了,他发现自己吊在一棵松树上。原来是挂在悬崖枝头的米袋、子弹带和斜背步枪救了他一命。直到今天下午,三个伐木同伴发现了他,把他救了出来,藏在了家里。他是在战斗部队打扫战场,寻找失踪人员时才被发现的。归队后,王树生高兴地对他说:“你立了大功,救了我们营!”后来,在张翼翔80寿辰之际,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魏传同曾为他题诗:“空山斗挂崖,隔日救三乡人回家;在西北沙滩上建大业,同心协力振兴中华。”

“山头平衡”成重要因素

哪些人可当元帅?哪些人能做将军?类似的问题,在军职军衔评定初期,被反复提及。毕竟,面对数以万计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这次的“论功行赏”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不仅触及到他们的个人利益,还关系到大部队的稳定,谈何容易!连毛泽东都说:“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

邓小平曾指出,“我军队历史上是由各个山头、五湖四海集中起来的。过去,有三个方面军,每个方面军又是由好多山头结合起来的,这就自然地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山头主义”。这些“山头”,虽不如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军队那么根深蒂固,但也真实存在,在经历了数次分化组合后,关系十分复杂。按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自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行政六级,享受部长待遇,自中将以上都是高级将领,可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少将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不同级别之间,待遇、权力地位的确相差很多,因此,除了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及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外,最初确定的评衔标准里,还有一条:要适当照顾到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

朱德、彭德怀,因为战功卓着,排在了十大元帅的前两位;林彪是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是十人中除朱德以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刘伯承是第二野战军的代表;贺龙,借助南昌起义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陈毅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方面的力量;罗荣桓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这是中国军队特有的中国特色;徐向前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份成为元帅;聂荣臻是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十位大将的评选,也同样综合考虑了“山头平衡”的因素和当时的职务因素:

粟裕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建国后曾任总参谋长;徐海东是陕北方面的代表,是红二十五军幸存的指挥者,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任军团长;黄克诚是第四野战军的代表,虽然战绩、资历并非最优,但时任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陈赓是第二野战军的代表;谭政时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山头平衡无关;萧劲光是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张云逸的大将军衔几乎完全凭资历获得,十位大将中他年事最高,是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也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罗瑞卿来自华北野战军;王树声曾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授衔时任国防部副部长;许光达则来自红二方面军。

几个重要时期的表现,也是参考因素

除了“平衡山头”、时任职务、资历、业绩等因素外,这些将领们在中共早期革命斗争的几个重要时期的表现,也对他们的授衔结果有所影响。

曾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本来有资格入选大将,但他在长征中斗争张国焘时保持了沉默,被认为是站在了张国焘一边。用萧克自己话说是“站错了队”。这成为毛泽东认为其“在历史上不正派”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成了他没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因素之一。参加了《萧克回忆录》的编撰工作的周炳钦认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萧克不仅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还有着与同时授衔的共和国元帅们相处共事的特别经历”,“在这次授衔的55名上将中,他名列榜首。也许这并没有表明其戎马生涯的真实价值,授衔前毛泽东曾亲自找他谈话,对他说,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别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与萧克的个案相对照的是林彪。林彪在十大元帅中资历排在倒数第二位,却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除了基于战功,他因为在关键时刻支持毛泽东而赢得毛泽东的欣赏和信任,也是原因之一。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1955年将帅评衔的具体工作中,负责单位和领导一方面要尽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纠正一部分干部错误的认识和态度;另一方面要做好平衡排队工作,尽可能评得公平合理,既使本人基本满意,又使上下左右都没有意见。因为只有评得适当,才能真正达到调动干部积极性的目的。这就要求在全面考核了解干部的基础上,根据评衔的条件和标准,反反复复地比较,多方面征求意见。中央和军委领导也很关心、重视这项工作,及时听取汇报,及时指示。

《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元帅将军授衔纪事),作者宋国涛,2005-04-01 第1版,生动记述了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和1359位少将的传奇经历和轶事,对他们无私无畏、立党为公的高风亮节进行了热情赞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81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