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资料

渡江战役资料,第1张

渡江战役又称京沪杭战役,是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占领当时中华民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政治、经济中心,强渡长江并向中华民国国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战役。最终,解放军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以及全国经济中心上海,国军败局已定。

战役经过

1949年4月20日18时,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7、9兵团组成的中线集团率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时,第9兵团第25、第27军和第七兵团第24、第21军组成的第一梯队渡江登陆,标志渡江战役正式开始。21日,占领南岸的铜陵、繁昌等地。

1949年4月21日夜,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开始强渡长江,实施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方法,一举越过湖口至江阴间的长江防线,解放军登上滩头阵地,突破国军防御,国军的多次反击被打退。解放军先后争取了国军江阴要塞起义和中华民国海军第二舰队倒戈,控制了江面,从滩头向纵深发展,多路穿插分割国军防线。

22日解放军东集团、西集团分别占领纵深5至10公里的滩头阵地。国军长江防线完全崩溃,国军最早动摇的是第8兵团,于21日开始撤退。4月22日,蒋在杭州召集李宗仁、何应钦等商讨“最后一战”,下令:“把南京城下关火车站、码头、水电厂都炸掉。

不能给共军留下一点东西。我们要在浙赣线以北山地建立第二道防线。”22日下午,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开始实施向浙赣铁路沿线、杭州、上海方向总退却,第1绥靖区22日开始撤退;第7绥靖区和首都卫戍总司令部23日开始撤退。企图在上海、杭州、浙赣铁路沿线组织新的防御战线。

4月23日,解放军东集团占领丹阳、常州、无锡等地,切断(南)京沪线铁路,并进占镇江。解放军中集团占领芜湖,展开追击战先后捕捉歼灭了国军第7绥靖区部分守军。

南京战役

渡江战役中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所属第35军是惟一部署在长江北岸于南京正面的军,22日对浦口地区发起攻击。22日晚,第35军先头部队103师侦察连进入南京。此前不久,代总统李宗仁跑回桂林“休息”,中华民国政府要员乘坐飞机离开南京,中华民国政府中下层官员也慌忙撤离,22日,中华民国政府宣布撤离首都南京迁往广州。

23日晚,第35军开始渡江,未经激烈战斗就于次日占领南京。24日凌晨,104师312团3营9连占领总统府。(亦有2营率先攻占的说法。)24日晨,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新闻,宣布国民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市人民政府后来将4月23日定为“南京解放纪念日”。

郎溪、广德围歼战

解放军按预先的战役计划,渡过长江后,中集团与东集团统一由粟裕、张震指挥。利用长江在南京—镇江段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实施钳形突破。从24日开始,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命令东集团和中集团展开追击围歼作战。第8兵团、第10兵团主力沿丹阳、常州推进,占领溧阳、宜兴地区切断了(南)京杭国道,第9兵团、第7兵团由南陵经宣城地区发起追击,东西对进实施钳形夹击,截断国军由镇江、南京、芜湖等地向南撤往杭州的退路。

27日晚,第9兵团与第10兵团于浙江吴兴、长兴地区会师封闭合围圈,沿着(南)京杭道路撤退的国军五个军(第4、第28、第45、第66军及第51军的一部等)的部队被合围于郎溪、广德、长兴地区等地。[10] 国军组织抵抗处于混乱状态,至29日全部歼灭,俘虏共8万余人。

27日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向上海方向警戒。28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由谭震林指挥,向杭州推进,于5月3日占领杭州。第三野战军在郎、广围歼战中以及在长江南岸追击中歼灭国军共计139万余人。1949年4月下旬解放军渡江以及追击中,京沪杭地区的国军有7个军(第4、第20、第28、第45、第66、第68、第99军部)被歼灭。

南昌战役

第二野战军组成的西集团为切断汤恩伯、白崇禧指挥的两个集团的联系,堵其退路,在近四百里宽的正面上分多路向浙赣铁路追击,5月3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占领浙赣线的上饶—贵溪一线;第5兵团占领衢县;第3兵团占领金华,与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诸暨会师。国军在浙赣铁路沿线建立防御战线的计划落空。5月5日占领浙赣线上的重镇鹰潭,40师解放了铁路南面的金溪县城。

此后,部队继续向南、向西挺进。按照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指示,第15军向福建省追歼敌人,第14军南下奔袭临川、南城,第13军沿浙赣铁路向江西省会南昌进击。5月10日,陈赓部接到野战军前委“作接管南昌的准备”的命令。5月16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第37师接到“抢渡抚河,解放南昌”的命令,向南昌进军。同日,占领进贤。

5月17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渡过长江进入江西后,解放赣西北地区,并配合第二野战军向南昌方向挺进。5月21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37师开始进攻南昌,在城东谢埠镇与国军发生激战。5月22日拂晓,守卫南昌的国军夏威兵团撤退,并炸毁赣江上的中正桥,37师占领南昌。

武汉战役

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第12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为达到牵制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待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的目的,4月下旬进至长江北岸,逼进武汉。白崇禧指挥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于5月初开始收缩兵力准备南撤,计划迟滞第四野战军渡江,掩护主力分别向湖南、鄂西地区撤退。

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第40、第43军)完成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任务后,于5月14日在团风至武穴间南渡长江,并在16日占领汉口,17日占领武昌地区、汉阳地区。5月15日,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第19兵团司令张轸率(第128军)2万余人在贺胜桥倒戈。

上海战役

汤恩伯指挥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主力8个军(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军守浦西,第12、第37军守浦东)退守上海,并以中华民国海军海防第一舰队和空军协助防守。防御重点在于吴淞、高桥(上海)与上海市区,保障出海通路。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计划以第三野战军第10(第26、第28、第29、第33军)、第9兵团(第20、第27、第30、第31军)8个军发起上海战役,同时,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继续向浙江进军。

第三野战军以吴淞作为攻击重点,目的是封锁吴淞口,使国军为保护由海路撤退的通道而集中兵力在吴淞周围,避免在市区内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目的是完整接管城市,为此还特别规定进入市区作战尽可能的不使用重炮。计划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分别取道浦西的嘉定地区,浦东的川沙、高桥,实施钳形攻势,进抵宝山、吴淞,后续任务是由松江、青浦进攻上海市区。

5月10日第三野战军下达淞沪战役作战命令,于5月12日发起上海战役,开始攻击上海外围阵地。在浦西,向宝山、吴淞攻击的战斗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没有大的进展,16日调整部署,选择战线薄弱部打开缺口楔入纵深侧背,纠正集团进攻的方式,取得了进展,至19日逼近威胁吴淞口。

在浦东,18日逼近高桥,遇到国军多次反击。 23日,解放军向上海市区发起总攻,24日,国军向吴淞收缩防线,确保从海上撤退的通路。至25日,解放军快速穿插进占苏州河以南市区,26日攻占上海市区,争取了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率部阵前倒戈。解放军于27日占领上海。解放军伤亡3万多人,国军除了5万人乘船从海上撤走外,损失15万多人(伤亡15万人,94万人被俘,44万人倒戈)。

扩展资料:

战役结束

6月2日,第三野战军第25军攻占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优势兵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行动。此役解放军攻占了南京、杭州、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

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国军损失43万多人。民国政府通过守住长江防线,划江而治的计划落空,解放军在这一战役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为此后解放军进军福建及华南、西南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中国***夺取全中国政权的进程。

意义

渡江战役,也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参考资料: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豪情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49年2月1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商丘张菜园村成立。[1]1949年3月23日,刘伯承司令员在商丘先后起草了《渡江作战之研究》、《敌前渡河战术指导》两本渡江教材后,又下达了《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导性文件,对实施渡江作战规定了十项重要的战术原则,对渡江解放军部队提出了具体的、详尽的要求。[1]1949年4月20日,国民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1949年6月2日,三野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京沪杭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2][3]

名称

渡江战役

发生时间

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

地点

长江中下游

参战方

中国***、中国国民党

结果

解放江南的大部分地区,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覆灭。

快速

导航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战争结果

战争影响

后世纪念

战争背景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隐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南京、上海两市及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

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千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49年2月1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在商丘张菜园村成立。[1]1949年3月23日,刘伯承司令员在商丘先后起草了《渡江作战之研究》、《敌前渡河战术指导》两本渡江教材后,又下达了《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导性文件,对实施渡江作战规定了十项重要的战术原则,对渡江解放军部队提出了具体的、详尽的要求。[1]1949年4月20日,国民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1949年6月2日,三野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京沪杭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2][3]

名称

渡江战役

发生时间

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

地点

长江中下游

参战方

中国***、中国国民党

结果

解放江南的大部分地区,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覆灭。

快速

导航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战争结果

战争影响

后世纪念

战争背景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隐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南京、上海两市及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

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千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

能的:

1、汤恩伯:1937年8月任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驻防南口迎击日军。1940年任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主任兼边区总司令,第31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任黔桂湘三省边区总司令。1945年3月任陆军第3方面军司令官,兼任滇黔战区前线总指挥,率部参加桂柳追击战。

2、白崇禧: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南京就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军训部长等职,参与制订台儿庄作战计划。1939年率部在广西昆仑关予日军以重大打击。

台儿庄战役是一起重大的战役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台儿庄战役的起因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台儿庄战役的起因

抗日战争 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 军事 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 政治 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台儿庄战役详情

临沂大战

2月下旬,日军东路第5师团从山东潍县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20]

中方战史记载,中国军队第3军团第40军等部节节抵抗。李宗仁派遣庞炳勋部,先在临沂建立防御阵地,以诱敌深入,先挡住日军第5师团的正面攻击,然后迅速调派张自忠的第59军,派遣参谋长封少君兼程驰援临沂。张自忠部此时远在淮河流域一带,但是在接到 命令 之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临沂方向增援。此时日军也掌握到张自忠部的动向,但是日方估计,59军最快也要3天的时间,才能从峄县赶到临沂,所以日军认为可以抢先击溃在临沂弹尽援绝的庞炳勋部,然后再以逸待劳地反击张自忠部,因此日军估算张自忠部不但不能及时赶到临沂成为救援军,反而成为送上门来的“找死军”。但是张自忠却率领59军进行日夜的急行军,这是吃苦耐劳与豪气干云的西北军特质,在军长的一声令下,竟然能够在一日一夜之内,提前赶到临沂。因此59军在敌方完全没有预备的状况下,就有如从天而降般地猛攻日军第5师团背侧,庞炳勋部将士更是用命地从阵地反击,日军绝对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竟然会进行这种内外夹攻的拼命打法。因此,在1938年3月14日到18日的临沂决战中,日军第5师团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造成日军部队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作战,只有先撤退回莒县以困守待援(当时日军虽以超过一百多辆的卡车,满载阵亡的日军尸首匆促地奔逃,但战场上仍然遗留了不少的死尸。日军一向非常重视同胞尸首的处理,不是危急到没有 办法 ,通常都会设法带回焚化,将骨灰带回日本)。临沂之战得胜,它砍断了津浦路北段日军的左臂,促成了之后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围歼孤军深入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的契机。

需要提到的是,临沂大战的指挥张自忠、庞炳勋原本相识,更有一段仇怨。张、庞均是西北军冯玉祥旧部,中原大战时,庞炳勋暗降蒋介石,临阵倒戈,使张部大损,张自忠亦受重伤,此次临沂危急,李宗仁无可调之兵,遂派张自忠前往。二人尽弃前嫌,共御外敌,方有临沂之捷,更有言若无战场决策失误,将可全歼板垣征四郎师团。“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此正是我八年抗战之依靠。

此时,最高统帅部蒋介石也迭电指导。3月17日蒋介石致李宗仁、庞炳勋、张自忠电 :仍须督励所部确切协同,包围敌人于战场附近而歼灭之。如敌逃脱,须跟踪猛追,创开战以来之歼敌记录,藉振国军之气势,有厚望焉。3月19日蒋介石致电孙桐萱、曹福林部 :希贵部神速行动袭敌侧背策应正面之作战,以期各方面确切协同,一举歼灭敌人,挽回国军全盘。[21]

日方战史记载,日军攻击临沂的坂本支队6个步兵大队在临沂作战至1938年3月29日,由于攻打台儿庄的濑谷支队告急,只留两个大队牵制庞炳勋和张自忠部,其余4个大队和炮兵转至台儿庄作战。

因此1938年4月1日蒋介石致张自忠电 :临沂之敌,得自由转用于向城、兰陵镇方面,实该军之耻,应速派有力之部队向向城之敌猛烈追击,免致台峄之敌以届聚歼之时再行脱逸。事关抗战前途甚钜,务希努力为要。[21]

滕县战斗

板垣败绩累累之际,日军西路第10师团长矶谷仍然武士道精神十足,不顾一切,日益向南推进。李宗仁调来川军邓锡侯第22集团军,孙震的第41军赶往滕县,拒敌南下。

孙震部刚在滕县部署就绪,1938年3月14日,矶谷师团就发动攻击。日军以数十架飞机30余门大炮狂轰滥炸,守军师长王铭章督战死守。

1938年3月17日晚,日军配合炮火攻陷滕县(今滕州)。中国守军第22集团军第41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17日,该军守城的第122师阵亡军官6人士兵105人,伤军官10人,士兵156人,失踪军官6人士兵470人,师长王铭璋殉国,124师370旅亡军官17人士兵640人伤军官16人士兵331人失踪士兵37人,124师372旅亡军官4人士兵173人伤军官10人士兵281人失踪士兵32人。李宗仁见滕县危险,又急令新拨归第5战区指挥的第20军团司令汤恩伯派部驰援。汤的主力85军王仲廉部因行程过远,未能及时赶到,滕县失守。敌军损失也极大,死伤达2000多人。此战,22集团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阻击绝对优势之敌达3天半,为第5战区之后的台儿庄会战争取了有利时间,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38年3月18日,日军矶谷师团濑谷支队攻陷滕县后,当晚攻占临城(今薛城),以一部沿津浦线南下,于20日攻占韩庄,企图直犯徐州,遭到布防于运河沿线的我第52军郑洞国第2师的阻击;另一部福荣大佐的第63联队沿临赵(墩)铁路于18日攻占枣庄,20日攻占峄县城,矛头直指台儿庄。

台儿庄战斗

台儿庄附近战斗

1938年3月20日,日军矶谷师团借攻克滕县之威,在飞机的掩护下,集中4万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攻占徐州。

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参谋长封裔忠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台儿庄战役的意图和部署是,以擅长固守的原西北军孙连仲部防守台儿庄运河一线,一方面防堵日军进窥徐州,一方面将骄狂冒进的矶谷师团吸引到峄县南部地区,而后以隐藏于峄县东北山区的汤恩伯第20军团拊敌侧背,加以聚歼。日军的作战意图是:“确保韩庄、台儿庄一线,并警备临城、峄县,同时用尽可能多的兵力向沂州方面突击,协助第5师团战斗。[22]

1938年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为诱敌深入,第31师刘兰斋连长率骑兵连从台儿庄出发,向峄县方向搜索前进,91旅旅长乜子彬率183团跟进,在峄县城南20里康庄与日军遭遇。台儿庄地区战斗正式打响,中国军队马队为诱敌深入边打边撤,1938年3月24日,日军逼近台儿庄开始向台儿庄地区大举进攻。

日军在台儿庄北五里刘家湖村设有炮兵阵地,排列10门大炮,向台儿庄猛轰。91旅183团3营营长高鸿立率领士兵,每人一把大刀,8颗手榴弹,杀入敌人炮兵阵地,砍得敌人无法招架,弃炮而逃。当时台儿庄战场上流传着:“活张飞大闹刘家湖的佳话”。[23]

1938年3月24日,日军2000多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向台儿庄大举进攻。坚守台儿庄北门的186团1营在王震团长和姜常泰营长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并在城北门外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1营是新兵,几乎全牺牲在台

儿庄北门。王震团长也亲自架起机枪向城外日军扫射,当晚,日军200人突破小北门,躲进小北门附近的泰山庙,王震团长亲率将士围攻泰山庙之敌,终将其消灭。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日军猛攻3天3夜,才冲进城内。[23]

3月24日,当台儿庄激战开始时,蒋介石即赴徐州视察督导,返回时留下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政部次长林蔚,军令部第一厅厅长刘斐、高级参谋王鸿诏组成参谋团在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3月27日,当日军增兵鲁南,战事趋向激烈的时刻,蒋介石亲赴前线车辐山车站,并去台儿庄南站观战。李宗仁劝阻说,委员长之安全系全国长期抗战之成败,万万不可在此久留。蒋介石说 :王铭章师长与全师在滕县壮烈殉城前,我痛惜未曾与之谋面,今池师长又将及生死关头,我既来此,不可却步。蒋终于在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陪同下去台儿庄南车站会见了池峰城,这使池惊喜有加。蒋拉着池的手说:你的长官说你是忠勇、精干兼备之人,今天看来此言不虚。池说 :我师绝对战斗到底,与阵地共存亡,以报国家,以报委座知遇之恩。蒋对池嘉许、勉励一番,挥手告别。[21]

1938年3月27日,得到增援后的日军对台儿庄城发动第3次攻击。日军炮轰台儿庄围墙,北城墙被炸塌,小北门亦被毁,守卫小北门的181团3营官兵牺牲殆尽,300多日军突入城内,惨烈的巷战开始,城内中国守军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尽管日军占据了全庄的三分之二,但坚守在南关一带的中国守军至死不退,死守阵地,目的是为了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这是李宗仁早已制定好的作战计划,让参谋长封裔忠部以部分兵力死守台儿庄,守军尽量拖住敌人,以便庄外的大军将日寇团团围住,来个瓮中捉鳖。

28日,日军攻入台儿庄西北角,谋取西门,切断中国守军第31师师部与庄内的联系。该师师长池峰城指挥,以强大炮火压制敌人,并组织数十名敢死队员,与敌肉搏格斗。汤恩伯军团关麟征第52军和王仲廉第85军在外线向枣庄、峄县日军侧背攻击。

3月29日,日军濑谷支队再以兵力支援,并占领了台儿庄东半部。29日,林蔚转述蒋介石的电令 :台儿庄屏障徐海,关系第二期作战至巨,故以第二集团军全力保守,即存一兵一卒,亦须本牺牲精神,努力死拼,如果失守,不特全体官兵应加重罚,即李长官、白副总长、林次长亦有处分。[21]

31日,国军守军将进入台儿庄地区的濑谷支队完全包围。是时,坂本支队由临沂转向台儿庄驰援,到达向城、爱曲地区,侧击第20军团。该军团即命第52军和刚到的第75军围攻坂本支队。激战数日,予日军以重创,使其救援濑谷支队的计划落空。

矶谷师团见救援无望, 决定 以死相拼,一个个杀红了眼。国民党军队虽以5倍的兵力围攻,并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但难以将敌人消灭,战争一时呈胶着状态。[23]

国军反击

1938年4月3日,李宗仁下达总攻击令。第20军团汤恩伯部之第52军、第85军、第75军在台儿庄附近向敌展开猛烈攻势。日军拼力争夺,占领大部分街市。国军展开街垒战,逐次反击,肃清敌人,夺回被日军占领的街市。

4日,中国空军以27架飞机对台儿庄东北、西北日军阵地进行轰炸。当晚,日军濑谷支队力战不支,炸掉不易搬动的物资,向峄县溃逃。

4月6日,李宗仁赶到台儿庄附近,亲自指挥部队进行全线反击,4月7日凌晨1时,中国军队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以孙连仲第2集团军为主组成的左翼兵团和以汤恩伯第20军团为主组成的右翼兵团在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大举反攻。一直防守遭攻的孙连仲部,听说反击,神情振奋,命令一下,杀声震天。双方便展开了巷战、肉搏战,一时间,台儿庄城内枪林弹雨,血流成河。日军头一次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如此顽强进攻,很快便溃不成军。台儿庄北面,枪炮声渐密,汤恩伯军团已向敌人开火。矶谷知已陷入反包围圈,开始动摇,下令部队全线撤退。此时敌军已成强弩之末,弹药汽油也用完,机动车多被击毁,全军丧魂落魄,狼狈逃窜。李宗仁命令部队猛追,敌兵遗尸遍野,各种辎重到处皆是,矶谷本人率残部拼命突围。

激战4天,国军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至此台儿庄战役胜利了。台儿庄会战,在李宗仁的亲自指挥下,击溃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2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严重地挫伤了日军的气焰,是国民党战场在抗战初期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坚定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念。[23-24]

台儿庄当面的敌人,于六日晚被中国军队的总攻击所夹击。……此次战斗敌伤亡2万多人,掳获步枪1万多枝,重机枪931挺,步兵炮77门,战车40辆,大炮50多门……(郭沫若(当时为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抗日回想录》)[25]

 台儿庄战役结果

台儿庄战役,历经月余,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中共《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称: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30余辆,缴获大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 汽车 100余辆。日方数据为第5、第10师团合计伤亡11984名,其中第五师团2月20日至5月10日共战死1281人,受伤5478人,第十师团3月14日至5月12日战死1088人,受伤4137人。此数据源自1938年6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三课对台儿庄战役前后日军伤亡的一个统计。

史界如孔蕴浩先生认同《新华日报》数据,认为台儿庄一战中方“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而整个鲁南地区,“日军死亡的人数超过16000人”。[23]

1938年4月,蒋中正下达宣传政策纲要,李宗仁下达训令:“因为日军在山东省南部中部及江南地区再三惨败,日本国内有政变的迹象,并且引起强烈的反战思想。对苏俄关系亦恶化,致不能动用中俄国境之日军,……日军不顾将来的利害,企图急遽整理补充河北、山西、山东、江南战线疲惫兵力,并尽力谋求挽回山东省南部的颓势。因此我国忠勇战士,应深深认识敌军目前正在困境中,全军须协力一致完成其任务,以求最大的战果,为民族独立及抗战大使命尽全力。”

1938年5月10日,国民政府授予汤恩伯、孙连仲青天白日勋章。5月3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议会通过 决议 ,颁给田镇南、冯安邦、黄樵松、张金照、池峰城、吴鹏举等人青天白日勋章。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主要指挥官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等。日军指挥官  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第二军司令:西尾寿造;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中将。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山尾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

寺内寿一(Terauchi Hisaichi),旧日本帝国元帅陆军大将、伯爵(继承父位)。首相寺内正毅长子,二·二六事件后以铁腕整肃陆军,卢沟桥事件后任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一再突破大本营的限制,占领华北全境,1941年任南方军总司令,统率25万日军5个月占领了东南亚全境,晋封元帅。

西尾寿造(日语:にしお としぞう Nishio Toshizō,1881年10月31日-1960年10月26日),日本陆军大将。生于鸟取县。毕业于陆军大学,1919年起历任大臣秘书官、陆军省副官、第四十步兵联队长。1937年升任近卫师长、第二军司令,后任教育总监,晋升大将。1939年任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兼第十三军司令官。

扩展资料:

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因而士气大振,大大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参考资料:

——台儿庄大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86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