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雨巷》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82962htmlwtp=tt
在江南的小镇上,天空灰蒙蒙的,黛瓦屋檐上,悬挂着欲断不断的雨滴,一个穿旗袍的少女,撑着一把油纸伞,徘徊在悠长而又寂寞的巷子里,诗人一路追寻姑娘的影踪,内心深处似小鹿乱撞,他本以为,可以牵她的手,望她的眼,将渺茫的未来紧握掌心,但离别,居然成为今生的憾事。
留不住,丁香姑娘。
月光如洗,树影斑驳,他们一见倾心,她收起了针刺,诗人敞开了心胸,良辰美景,他们喜结连理,可是,斗转星移,她把他刺得体无完肤,他把她伤得叶黄根残,这样的婚姻,如何长久?海天之隔,她再觅新缘,他黯然神伤。
留不住,蔷薇姑娘。
百转千回,诗人不顾世俗的眼光,再度娶妻,他38岁,她17岁,老夫少妻,性格和价值观的差距,早就埋下伏笔,后来,年轻貌美的姑娘爱上了与她同龄的男孩,他们私奔了,诗人的希望之光彻底毁灭了。
留不住,玫瑰姑娘。
这一生,他爱上了三个如花一样的女子,可不幸的是,临终前竟无一人送别。民国才子,雨巷诗人,一生多情而坎坷,他就是戴望舒。
22岁的诗人戴望舒,1927年遇见了自己的丁香姑娘。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
为了避难,戴望舒寄居在朋友施蛰存家里,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走进了他的心里。17岁的少女,天真烂漫,恍若一抔白洁的雪花,一尘不染,为了追求女神,戴望舒写下了无数情诗,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雨巷》。
施降年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爱笑,像一朵刚刚盛开的丁香花,戴望舒在不经意间华丽丽地沦陷在她的世界中。
戴望舒自小脸上就被天花留下坑洼的瘢痕,他敏感、自卑,但内心炽热,他把一腔的爱意都写入诗中。第一本诗集出版了,扉页上赫然写着“A Jeanne (给降年)”,戴望舒勇敢的向施绛年告白:
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
愿我在垂死时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那是一个人用生命谱成的绝美乐章,施绛年仿佛穿梭在百花竞放的丛林里,目睹着只属于自己的美丽。她欣赏戴望舒的的才情,但又与忧郁内向的诗人保持着距离。
这样的若即若离,并没有让戴望舒退缩,而是更加猛烈和坚决。当施绛年想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拒绝戴望舒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失望之极的戴望舒竟想到了跳楼自杀。
18岁的施绛年吓懵了,她不再强硬,只是机械地喊着“我答应你。”平静之后,施绛年对戴望舒说:“嫁你可以,但你须先取得留学学位。我不想嫁给一个没有上进心,一辈子总是淹没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1931年,施绛年和戴望舒举行了订婚仪式,戴望舒的脸上写满了喜悦,施绛年的表情写满了沉重,这强扭的瓜终是不甜的。
1932年,戴望舒去了法国留学,他知道,他的梦想并不是那一纸学历,可是,面对着施降年的坚决,他居然不敢有丝毫反对,因为反抗一次,他们的距离就远一分。
法国的每一天都是在思念中度过的,他给施绛年写了无数信,却很少收到回信。施绛年原本以为距离可以冲淡戴望舒对她的感情,可以让戴望舒移情别恋,事实告诉她,戴望舒爱她爱到了骨子里。
当得知施绛年和一个冰箱推销员恋爱后,戴望舒遭受了人生的暴击。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奋斗没了意义,来国外读书就是为了施绛年,施绛年竟然背叛了他。戴望舒变得自暴自弃,常常逃学,不上课不交作业不参加考试,最终被学校开除。
1935年,戴望舒回到上海后,当着众人的面给了施绛年一个耳光,这个耳光结束了两人八年的爱恨纠缠。对施绛年来说,这个耳光让她得到了解脱。
时光煮雨,吹散过往。
小说家穆时英不忍看着戴望舒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他拍拍戴望舒的肩膀说:“施蛰存的妹妹算什么,我妹妹比她漂亮十倍,我给你介绍。”
温和的暖阳下,二人见面了,虽说不是一见钟情,但彼此非常有好感。穆丽娟,一个知书达礼的新时代女性,她从哥哥的口中听闻了戴望舒的故事,她喜欢那个满腹才华,在文坛上颇有建树的诗人,她也喜欢戴望舒的专情,知道戴望舒曾喜欢施降年八年之久,她不止一次幻想着,倘若戴望舒肯为她写一首,如《雨巷》全心全意倾诉爱意的情诗,她即便死了也甘心。
天真可爱的少女见到成熟稳重的诗人,收起自己的锋芒,甘愿做月神周围闪耀的星辰。
些许是为了更快逃离失恋的深渊,或是为了强迫自己忘掉施绛年,戴望舒很快就接受了穆丽娟。
1936年,两人穿着西式礼服,在上海新亚饭店共结连理。一年后,穆丽娟为戴望舒生下一个女儿。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上海炮火纷飞,戴望舒一家到了香港。他们住在一个叫“林泉居”的小洋楼里,那段日子是温暖的,他们有一片临海的院子,戴望舒经常在家中办宴会,邀请一些文艺界的朋友前来喝酒聊天。
夫妻之间琐碎的事情,不经意间在时光中开出了花。然而,殷实富足的生活,才华横溢的丈夫,年轻貌美的妻子,娇小可爱的女儿,当真就意味着婚姻的幸福美满吗?平静背后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 我们之间几乎从来没有红过脸,一直和平相处,离婚理由,是性格不合,还有年龄差距,他比我大12岁,戴望舒喜欢窝在书房看书,写作,很少和我说话。”
多年后,穆丽娟告诉记者,定居香港后,她早已体会不到恋爱时的快乐,每天单调重复的生活让她厌烦,那个饱含深情的雨巷诗人,终究渐渐地与她背道而驰了。
1940年,穆时英叛国被杀,戴望舒是爱国诗人,他不准穆丽娟为哥哥奔丧,穆丽娟怒了,一气之下返回了上海,两人的关系就此降到冰点。
压倒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戴望舒的不近人情。料理完哥哥的丧事,穆丽娟回到香港,感受到妻子对自己的失望后,戴望舒怕妻子离开自己,当穆丽娟的家人发来她母亲病危的电报后,戴望舒刻意隐瞒了这个消息,穆丽娟因此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1943年两人正式离婚。
一个是需要被人疼爱怜惜的富家**,一个是张狂而敏感的文学诗人,一个始终把感情放在第一位,一个却是嗜书如命的书生,穆丽娟不过是需要一个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但却从未得到。
后来,无论戴望舒怎样想要挽回,穆丽娟还是嫁给了汉奸文人周黎庵为妻,人散人去,没有永恒的人,自然无法履行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诺言。
相逢即是缘,相知便是分。
戴望舒万万没有想到,他居然会喜欢上一个比自己小21岁的女孩,而16岁的杨静,亦是在好奇、崇拜的思绪下,打开了少女的芳心。
面对重重困难,种种猜忌,38岁的戴望舒,还是和17岁的杨静在香港登记结婚了,这样的婚姻,这样的结合,在身边人的眼中,就是天大的错误,即使是这样,他们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走到了一起。
婚后的日子尚且安稳,他们有了女儿,面对美丽娇艳的妻子,戴望舒并非一个不识趣味的男人,1944年,戴望舒给杨静写了一首《赠内》:
不如寂寂地过一世,受着你光彩的熏沐,
一旦为后人说起时,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
幸福,但不长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人近中年的戴望舒喜欢过一种沉稳安定的生活,他不希冀同生共死,只盼着不离不弃,平平淡淡就已知足。年轻活泼的杨静,却喜欢浸泡在喧嚣的闹市中,小女孩的跳动性,敏感的诗人常常觉得把握不住,两个人的分歧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抗战结束时,戴望舒带妻子女儿回到上海,然后他找了一份在暨南大学当教授的工作,但工资不高,一家人租在老房子里,生活非常拮据。艰辛的生活,没有摧垮坚强的诗人,却打倒了过惯安逸生活的杨静。
1948年5月,戴望舒参加了教授罢课运动,被别人诬陷汉奸,他为了躲避危险,携妻女再度乘船回到香港。
日子一天比一天艰苦,戴望舒的身体也不似从前硬朗,杨静终究受不了外界的诱惑,出轨了,她爱上了隔壁年轻人,离家出走,并与戴望舒提出了离婚。
乐观倔强的诗人,从来没有这么绝望过,也从来不曾这般无能为力,他常在人前一再摇头说:“死了,这次一定死了”。爱情之心寂灭如灰,戴望舒的心随着雨巷消失的丁香,一同走远了。
这个时候的戴望舒,哮喘病已十分严重,上趟楼都要休息好几次。后来动了一次手术,病情也不见好转。
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为了早日康复,加大了麻黄素剂量,注射不久后昏迷过去,送到医院时,已停止了呼吸。
他去世时,才45岁。
有人评价戴望舒:
他永远走不出那条幽深的雨巷,在一个不可能的丁香姑娘身上,浪费去一生的时光。
丁香花年年依旧,而那个守在雨巷的男人再也没有出现。
戴望舒这一生浪漫多情,才华横溢,他偏执,清幽如兰,他爱过恨过,辉煌过,也跌倒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作,那动听的字字句句,是他一生情感的交融,也是他爱的呼唤,情的归处。
出自于戴望舒的《雨巷》,作者戴望舒。
《雨巷》中,诗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来营建抒情空间,传达内心情感,并且融会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纤弱婉约诗词的艺术营养。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怅的诗。一个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飘然而过。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样出现、飘过,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象;错身而过,是不可避免的悲剧。
这首诗的“丁香姑娘”指的是诗人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是作者对于理想破灭的哀悼。但诗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即使自己知道理想不得不破灭,但心中仍然“飘”着希望。
扩展资料: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具体讲解如下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翻译家。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有"雨巷诗人"之称,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凄婉朦胧,后期诗作则趋于写实、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雨巷①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i匹)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①《雨巷》一诗约写于1927年夏,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关于《雨巷》对当时诗坛及戴望舒本人的影响,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下面一段话可供参考:"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诗中接着写道: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 "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在讲解了《雨巷》一诗的大致内容后,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一、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诗的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由此,我们可以说,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是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二、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ang)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象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雨巷》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诗人以象征之笔,通过对黑暗现实(雨巷)中希望与理想(女郎)的找寻和与她的失之交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
全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重意境的长处和西方现代诗歌重象征、重暗示的功能,以悠长、舒缓的节奏,表达了滞重、愁苦的诗情,体现了作者"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的诗歌创作理想,从而"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叶圣陶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