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高级跟惠三比哪一个环境好

惠安高级跟惠三比哪一个环境好,第1张

总体来说,惠安三中的环境更好。惠安三中拥有标准的人工草坪操场,位于中心地带,交通方便,师资力量雄厚。而惠安高级离市区有一段距离,可能导致学生比较不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惠安三中位于中心地带,交通方便,师资力量雄厚,是一个仅次于一中的漂亮的学校。而惠安高级离市区有一段距离,周围环境可能相对较差,学生比较不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惠安三中的环境相对更好,但具体选择还需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来决定。

唐代,生活于境内的先民开始围垦滩地,筑埭作畦。宋初,人们根据这里的山川和土壤特点,引进安南占城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种植。明万历年间,从吕宋引进甘薯,广为栽种;尔后,几经实践摸索,更新品种,提纯复壮,于县内沿海、山区普遍插植,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口粮,惠安素以“甘薯县”之称而闻名海内外。

民国时期,由于耕地瘠薄、水利缺修,耕作技术落后,致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全县森林面积45万亩,覆盖率仅2%,水土流失面积达70%。农田耕作层浅,土壤含沙量大,磷钾缺乏,酸性偏重,地力衰退。耕地面积5078万亩,总播种面积770299亩,复种指数1516%。粮食占用耕地面积376464亩,粮食总产量589372吨,年亩产量1565公斤,农业总产值2116万元

20世纪50年代初,惠安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全党全民重视农业,大办农业。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治山治水,保持水土,开垦荒地,围海造田,平整土地;改革耕作制度,旱地改水田,单季改双季,一熟改三熟;重新安排山、水、林、路、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条件;实行科学种田,推广先进技术,普及良种,优化施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9年,全县耕地面积393794亩,总播种面积921168亩,复种指数23392%;粮食占用耕地面积241620亩,粮食总产量149691吨,粮食复种指数2767%,年亩产620公斤。农业总产值621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38亿元。 古代,惠安就有手工冶铁、烧陶、制盐、织布等行业。至宋代,制盐业已达相当规模。

民国时期,境内手工业逐步复苏,特别是陶瓷、砖瓦、打铁等行业遍布城乡。同时,皂烛、纺织、印刷等工业亦开始起步发展。至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6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81%。

惠安工业不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后,以食品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1953年工业产值比1949年增加16倍,达到1216万元。1954年,对私营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组建国营企业、集体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工业企业由1954年的3320家缩减为1627家,工业总产值1377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45家,产值411万元,占总产值的2985%。1958年完成对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全县工业企业144家,总产值247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1家,工业产值1178万元,占总产值的476%。“大跃进”时期,盲目改变所有制结构,造成经济失调,工业产值波动。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恢复,工业发展加快,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稳步上升。1965年全县工业企业138家,总产值2034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33家,产值1329万元,占总产值的6534%;集体所有制105家,产值705万元,占总产值的3466%。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工业生产步履维艰,产值虽有所增长,但幅度很小。特别是国营工业企业生产效益偏低现象明显,占全部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集体工业企业的产值比重则有所上升。1971年,集体工业产值突破千万元,达到10755万元,国营和集体工业产值比例为23∶1;1977年下降至14∶1。是年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53∶1。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35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897%。

1951年,县城仅有一家火力发电厂,1958年兴建第一座水电站。至1989年,全县有水电站27座,总装机34台,容量6094千瓦。加上电网供电,年供电量1亿千瓦时,形成较完整的发、供、用电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全县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涌现出石板材、石雕、琼脂、啤酒等一大批名特优产品。形成以食品工业为主体,包括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印刷等的工业体系,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198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363万元。

1989年,全县工业企业3001家,其中乡以上工业企业218家,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2783家;工业总产值37480万元,比1978年增加41倍,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322%;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32∶1。

工业园区

城南工业区、 城北工业区、惠东工业区、黄塘台商创业基地、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泉惠石化园区、城关科工贸中心区、崇武沿海对台经贸旅游区、斗尾港临海工业区 惠安的石雕工艺,源自中原。东晋至隋唐,中原人口的迁入,带来石雕技艺,出现诸如林禄、王潮等墓葬的石雕品。两宋至明初,境内由于众多石桥的架设,巨塔、“浮屠之宫”的兴建,大型石佛的雕凿和石城垣的修建,惠安石雕人才辈出,石雕技艺不断提高。从所遗存的石人、石兽为主的实物看,初始造型简单,还保留着北方质朴粗犷的风格。至明代中后期以及清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源自佛教,以狮子和龙柱作为主要装饰的石雕品遍布境内。是时,惠安出现如李周的石雕巨匠,把绘画艺术运用于石雕工艺,石雕艺术出现划时代的转变,其造型日渐繁复,风格由质朴粗犷趋向精雕细琢,并开始注意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清末民初,得传于李姓而又加以发展的五峰蒋姓石雕艺匠,走出家门,在福州、厦门乃至海外等地开设石店,产品出口,盛极一时;他们还参加台湾公用(包括寺庙)和民用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国内大型陵园石件的雕制,奇葩怒放、佳作纷呈,最终形成柔美、婉丽的南派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惠安艺匠先后参加国内许多大型建设和纪念性碑塔、陵园的石雕件加工与安装;并在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下,组织创办许多石雕企业,石雕工匠队伍迅速壮大,名匠辈出,新工艺迅速发展,石雕品类日益繁多。惠安石雕厂自建厂数十年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石雕艺匠和能人;在改革开放年代,抓住机遇,大显身手,艺匠纷纷“下海”办厂建业,为振兴惠安石雕事业作出贡献。

惠安的石雕作品,遍及除青海、宁夏之外的全国各地;产品还远销香港、东南亚、日本、欧美等19个国家和地区,倍受欢迎。据统计,全县1989年总产值近5000万元,出口交货值达3280多万元。 惠安商业集市的形成,可追溯至明代以前。集市上主要为小商小贩,经营海产干制品、京果、棉布、油脂、糖、大豆、粮谷、干菜、药、茶等南北货。邑内仅典当铺行业就有7家。崇武、洛阳、辋川、峰尾、东园等乡镇集市经营进出口货物的大商行不亚于城关。

民国时期,惠安匪患频仍,商业受害尤烈。民国18年(1929年)6月6日,匪首汪柴水率300多名匪徒攻破城门,益成、义记等19家大商行被洗劫;陈添、林情等13个富商被绑架勒索巨款;约有200多家商店的涂寨街同时被洗劫一空,一时间大小商户纷纷倒闭。抗日战争时期,海上被封锁,公路奉命自毁,侨汇中断,境内百业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通货膨胀,商业不景气,市场冷落,民不聊生。

1949年9月6日,惠安县人民政府设立工商科,作为商业行政管理机构,建立和发展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开展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进行登记和行业调整,逐步形成以国营为主导、国营集体、私营三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体系。1953年商业机构和体制发生变化,购销业务迅速发展。至1957年市场上的国营、合作社商业比重占5717%。1958年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大合作,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及个体商业逐步过渡为国营商业。1959~1961年发生自然灾害期间,物资匮乏,市场供应紧张。1962年初,国营商业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恢复集体商业,开放集市贸易,实行奖售收购、对流贸易,市场贸易状况逐步好转。至1965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市场活跃,物价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机构网点大精简、大合并,集市贸易被关闭,商品流通渠道单一,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使得已经缓和的市场供应又日益困难。1976年,商品紧缺,连肥皂、火柴、锅、碗等日常用品都供不应求。

1979年起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和改革开放政策。商业部门在大力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扶持集体、个体商业,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减少环节的“三多一少”流通体制,促使城乡购买力逐步提高,社会商业商品购销额稳步增长。1989年,全县社会商业商品购进总额132亿元,其中国营商业购进额7368万元,供销社购进额2628万元,其他商业购进额3222万元;销售总额404亿元,其中国营商业销售额133亿元,供销社销售额6571万元,其他商业销售额206亿元。

邮编:362100 代码:350521 区号:0595 拼音:Hui'an Xian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北部介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西接洛江区,北邻泉港区,南隔泉州湾与晋江市相望。北纬24°49′-25°15′,东经118°38′-119°05′。总面积6467平方千米。

惠安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之一,土地面积668 平方公里,人口91 万人,辖15 个乡镇。全县总人口921794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29396人。汉族为主,还有回族、畲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通用闽南方言

  县人民政府驻螺城镇,距泉州市中心245千米。全县辖15个镇、1个民族乡:螺城镇、螺阳镇、黄塘镇、紫山镇、洛阳镇、东园镇、张坂镇、崇武镇、山霞镇、涂寨镇、东岭镇、东桥镇、净峰镇、小岝镇、辋川镇、百崎回族乡。共有11个社区,284个村委会

  惠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层状倾斜,以丘陵台地为主。最高山峰为大雾山,主峰海拔789米。溪河短浅,多独流放

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7℃,2月份平均气温112℃,8月平均气温277℃。年降水量1022mm。

惠安是福建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全县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80 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90 万人祖籍惠安。他们爱国爱乡,前来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旅游观光、投资经商,踊跃参与家乡建设事业,为惠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可贵的贡献。

惠安县背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9 ℃,平均降雨量1038 毫米。惠安陆海资源丰富,山地面积48 万亩,耕地30 万亩,10 米等深线浅海面积40 万亩,滩涂面积11 万亩,海岸线长141 公里。沿海港湾密布,有历史悠久的崇武渔港、秀涂商港和辋川港,更有待开发的深水良港-- 斗尾港。斗尾港地外汇惠安东海岸,是大陆至台湾西海岸的最近点,水深港阔,30 万吨巨轮可自由进出,腹地又有大片土地可供建设用地,开发天然条件十分优越。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湄洲湾和泉州湾之间,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至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置县,迄今已有 1000余年历史。全县土地面积72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00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95个村(社区),人口93万。经过近几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惠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2004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35位,先后获得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中国石雕之都、中国民间艺术(雕艺)之乡、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福建省文明县城“ 二连冠”、双拥模范县“三连冠”等荣誉称号,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投资热点地区之一,在参与区域经济构建的竞争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区位优势。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东临台湾海峡,距离台湾岛97海里,毗邻泉州中心城市,海陆交通发达,在接受厦门和福州两个方向辐射、加强闽台经贸文化合作上地位突出。港口优势。拥有长达141公里的海岸线和斗尾港、崇武港、秀涂港等天然良港,其中崇武港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一级渔港(正在申报国家级中心渔港),秀涂港被确定为泉州的中心港区之一,斗尾港被交通部规划为全国四大中转港口之一。产业优势。惠安素以“渔业强县”、“建筑之乡”、“石雕之乡”著称于世,经过多年打造,现已形成石雕石材、食品饮料、鞋服包袋、五金机械等四大工业主导产业,船舶修造、石化后加工业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 侨台优势。现有惠籍海外华侨90多万人,港澳台胞90多万人,他们造福桑梓,踊跃参加家乡建设,构成了惠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优势。人文优势。惠安历史积淀深厚,人文名胜荟萃,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拥有“中国魅力乡土民风名镇”和“全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惠安女服饰、惠安雕艺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惠安女服饰、惠安石雕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望未来,惠安“十一五”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县将力争用5年时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0元,财政收入超30亿元,用10年时间超100亿元,实现“五个基本”目标任务,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构建现代化港口工贸旅游新城区主体框架、基本建成海峡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海峡西岸国际港口和物流基地、基本建成海峡西岸国际旅游度假区。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惠安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一颗璀璨明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9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