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中文歌词

江格尔中文歌词,第1张

色•恩克巴雅尔

特•恩克哈达

苍茫阿尔泰的呼麦之音

云雾缭绕的神秘迷宫

英雄的江格尔古老的史诗

祖先赐我的智慧传承

生生不息的维拉特舞韵

代代相传的千古诗神

呼唤大地永恒的天籁

歌唱生命不灭的光明

辽阔阿拉善慈祥的怀抱

万物苍生幸福地欢笑

真心相约的故土

激情催动梦的心跳

茫茫远方红尘起舞

心上的人是否来到

呼唤大地永恒的天籁

歌唱生命不灭的光明

西方音乐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20世纪音乐。

一、 古希腊罗马音乐

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音乐的具体情况,因为留下来的乐谱资料都少得可怜,所以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音乐知道得很少。古希腊的音乐的起源是同神的崇拜和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Music”一词源于“muse”,在古希腊神话中缪斯(Muse)是掌管艺术的女神。著名的神阿波罗、雅典娜、狄俄尼索斯等都是艺术之神,传说音乐就是由他们所创造的。古希腊音乐在宗教活动中的运用极为普遍,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里拉琴(Lyre)和阿夫洛斯管(Aulos),它们传说是由不同的神发明和拥有的,因此常常与不同的神崇拜相联系。里拉琴是一种弦乐器,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常与阿波罗崇拜联系,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阿夫洛斯管是一种管乐器,常用在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中。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前者是平静而节制的日神风格,后者是放纵、浪漫的酒神风格。

古希腊音乐在音乐理论方面的遗产十分丰富,对后来西方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50年)把音乐的音程与节奏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和秩序相联系,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与宇宙天体存在类似,因此音乐可以最好说明宇宙现象,从而把音乐纳入他以抽象的数为万物之源的理论中。另外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则以论述音乐的社会、道德作用而著称。古希腊已经出现了很完整的音乐调式体系和一套音乐术语。但音乐主要为单声部旋律,没有和声和复调。音乐常常与诗歌、舞蹈、戏剧结合在一起,唱歌时有时有乐器伴奏。古希腊没有留下音乐的实际音响,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一些墓碑的碑文和少量音乐作品的残篇等资料中了解到当时的音乐情况。

古罗马时期依然没有留下多少资料记载,其音乐文化大都是古希腊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罗马时期音乐的重要特点是音乐向的实用化、典仪化发展,军乐十分流行;音乐趋于职业化。这些都是古罗马与古希腊音乐的不同之处,但古罗马时期的音乐在精神的健康方面已无法和古希腊相比,此时的音乐失去了古希腊时期的高尚和纯真,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乐器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几件铜管乐器,如直筒喇叭口的大号(Tuba)和G字型的库努号(Cornu)。

二、中世纪音乐

大约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14世纪,是西方音乐历史上的最漫长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音乐主要是基督教宗教音乐,世俗的民间音乐不被重视。教会的权力高于国家和其它社会集团,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各种艺术以及哲学在内的各方面都要为教会服务。这时期广泛传播的是教堂礼拜歌唱的圣咏、赞美诗。其中格利高里圣咏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基本上是围绕着对格利高里圣咏的修饰和扩展而展开的。格利高里圣咏以著名教皇格利高里一世命名,并最终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这是一种在教会礼仪中用拉丁文演唱的单声部歌曲,它肃穆、节制,风格朴素,最大的排除世俗欲念。后来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其他声部,形成了复调音乐,可以说,格利高里圣咏是复调音乐的基础。教会对音乐的重要贡献还有记谱法。产生于8世纪的纽姆谱(neumes)是一种写在歌词上方的简单符号,可以提示语言声调上升或下降的变化,但它没有音高位置,只能提示歌唱者熟悉的旋律轮廓,而不能告诉人们陌生的音乐。11世纪意大利僧侣规多(Guido,约997-1050)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中世纪除了最主要的基督教音乐外,世俗音乐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然发展着。主要也是一些单声部歌曲,大多是用欧洲各民族的方言演唱。很多穷困潦倒的、社会地位极低的民间艺术家们对于宗教音乐对音乐艺术的桎梏十分不满,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世俗音乐。11世纪开始持续两百年的十字东征战争中,出现了骑士阶层和骑士文化,产生了游吟诗人的诗歌和音乐,游吟诗人的主要构成是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音乐主要以爱情题材和田园风格为主。中世纪的器乐主要是作为世俗音乐而得以发展起来的,在教会礼拜音乐中主要以人声为主。世俗音乐中的器乐主要用于歌唱和舞蹈伴奏,大多是即兴演奏,没有乐谱流传下来。14世纪,法国出现了“新艺术”,并迅速在欧洲蔓延。“新艺术”的概念来自法国主教、诗人、音乐家菲利普·维特里的一篇论文。这一概念很快就被广泛使用,说明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潮流,与13世纪旧的“古艺术”不同。“新艺术”的主要特征是音乐创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复调音乐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新的可能。采用更小音符时值的记谱方式,节奏记谱系统化。新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1300-1377),意大利的代表人物是兰迪尼(Francesco Landini,1325-1397)。

西方文明史上的“中世纪”时期曾经一度被视为蒙昧黑暗的时代,但我们今天常倾向于以一种更客观的态度来评判这段历史。从音乐的角度看,教会对音乐的影响虽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教会对于音乐的重视,对于教仪音乐的统一作出的努力,对音乐发展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都促进了中世纪欧洲音乐的发展,也使音乐资料能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复调音乐和管风琴的产生为后来的专业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是法文,原意为“再生”。这个时期在西方历史上大约从1300年持续到1650年。这个词反映了这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中世纪的怀疑否定和对古代文化的崇尚,他们对于复兴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遗产产生了兴趣。但这种复兴,并不是单纯地原样再现,乃是通过复兴古代的精髓,建设一种新的文化、新的传统,而且其成就很快超越了古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在这场运动中,“人文主义”是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潮流,也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本,鼓励人们张扬人性,挣脱神性的桎梏,强调人是社会的主宰而并非是神。他们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相信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

在西方音乐史上,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是指大约从1430年至1600年前后这一时期,在音乐领域的变革是在继文学、绘画等领域之后。人们充分相信自己的耳朵的审美需要是合理的,并要求音乐使听觉舒适和满足,否定中世纪时期所谓音乐是反映“天体的和谐”的神学观念。这一时期的音乐主要是声乐复调,无伴奏的多声部歌唱是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风格样式。音乐家们把古代音乐理论著作的思想反映到自己的创作中,注重将音乐与文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用音乐的音调来模仿诗词的韵律,并把二者融为一体,以此探求表现人类情感的手法和方式。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一方面已经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一方面又仍然与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尼德兰乐派。尼德兰乐派是指15、16世纪一批出自低地国家的音乐家,大致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和荷兰等欧洲北方地区。尼德兰乐派共出现了三代音乐家,第一代尼德兰乐派又被称为勃艮第乐派,主要活跃于文艺复兴早期15世纪上叶和中叶,重要代表人物有迪费(Guillaume Dufay, 1400-1474)、班叔瓦(Gilles Binchois, 1400-1460)等。第二代尼德兰乐派又被成为佛兰德乐派,活跃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代表人物有奥克岗(Johannes Ockeghem, 1410-1497)等。第三代尼德兰乐派以若斯坎(Josquin des Pres, 1440-1521)为代表,他创作了大量的弥撒、世俗音乐和经文歌,他的作品布局合理,处理音乐材料细腻,注意旋律与和声的谐和,讲究音乐与歌词的有机结合。在他以后的重要作曲家有贡贝尔特(Nicolas Gombert,约1495-1560)、维拉尔特(Adrian Willaert,约1490-1562)等。尼德兰乐派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影响非常深远。

2、16世纪的世俗音乐。16世纪西欧的音乐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各国兴起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这些音乐主要以声乐体裁为主,主要有意大利的牧歌(madrigal)、法国的尚松、德国利德(Lied)、西班牙的田园歌和浪漫曲、英国的牧歌和琉特琴歌曲等。这些各国的民族音乐倾向打破了泛欧洲性的音乐语言长期占据的统治地位,使欧洲的音乐语言逐渐丰富起来。意大利16世纪的牧歌是一种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歌词谱写的复调歌曲,歌词多丰富细腻,文学性强,带有贵族气息。代表作曲家有费斯塔(Costanzo Festa,1490-1545)、罗勒(Cipriano de Rore,1515-1565)、马伦齐奥(Luca Marenzio,1553-1599)、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等。法国尚松是一种16世纪形成的词曲都是典型法国风格的尚松。主要代表作曲家有塞米西(Claudin de Sermisy,约1490-1562)和雅内坎(Clement Jannequin,约1485-1558)。德国的利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由工匠歌手演唱的复调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3、宗教改革的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发展相应,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也为教会音乐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场宗教改革的领袖是德国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他领导的新教否定传统天主教的绝对权威,强调和肯定人自身的能力,认为人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理解阅读和解释《圣经》。路德深信音乐具有教育作用和道德感化力量,他把音乐的改革作为宗教改革的重要部分,并要求教徒在礼拜仪式中参加一定的音乐活动,努力使教仪音乐更易于被德国人们理解。路德为他所领导的新教创立了“众赞歌”,这种音乐被称作“新教圣咏”。主要是用德文演唱,最初主要采用单声部、分节歌的形式,如果是复调音乐也是突出主旋律部分,易于众人演唱。回应于新教的改革运动,天主教会内部也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反宗教改革”。在音乐方面,“反应宗教改革”要求宗教音乐排除所有不纯净的世俗因素,复调中歌词应准确而清晰地表达歌词与宗教情感。作曲家帕莱斯特利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的宗教作品风格清新柔和、声部均衡、歌词清晰,多采用自然音体系,被认为是反宗教改革精神在音乐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理想而完美的体现,也代表着复调音乐在16世纪的最高成就。与他同时代的拉絮斯(Orlando de Lassus,1532-1594)也是一位重要的作曲家,风格与帕莱斯特利那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创作比较自由,音乐更为世俗化,歌曲《回声》是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16世纪的威尼斯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音乐文化的中心是圣马可大教堂,逐渐形成了威尼斯乐派的独特风格。重要作曲家有:维拉尔特、扎利诺、加布里埃利叔侄等,他们创作了意大利最优秀的管风琴曲,也为意大利牧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威尼斯乐派以代表新的音乐发展趋势的主调合唱为其主要风格,在16、17世纪之交具有广泛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逐渐摆脱对声乐艺术的依附,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此时的器乐曲大部分采用声乐曲的改编形式,如器乐康佐涅、模仿曲等。另外,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是即兴创作的乐曲,但还没有很大的发展。真正独立意义的器乐曲是在后一个时期既巴洛克时期出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乐器制造业也加快了发展,古提琴、短号、小号、长号、管风琴和琉特琴等乐器都已活跃在音乐舞台上,后期问世的小提琴和古钢琴,更为音乐演奏增添了灿烂夺目的光彩。这一时期印刷技术的使用对音乐的创作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四、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洛克时期通常是指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这150年的范围。“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原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原来是用于建筑、美术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巴洛克风格在历史上曾被指责为“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起初具有特定和贬义的内涵,用来指一些怪怠新奇的音乐,后来用来指音乐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一种宏伟壮观、充满活力的音乐,强调情感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非常注重装饰性。巴洛克时期音乐非常多样,最重要的音乐现象是歌剧的诞生和器乐的真正独立。

1、 歌剧的诞生

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神秘剧等。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牧间剧等都是歌剧的重要来源。第一部歌剧叫《达夫尼》,由诗人利努契尼根据阿波罗斗巨蛇的神话写成剧本,由音乐家佩里作曲。它的诞生与佛罗伦萨的一个“卡梅拉塔”的音乐社团直接有关,利努契尼和佩里都是“卡梅拉塔”社团的成员。社团中的艺术家们崇尚希腊古代文化,试图仿照古希腊音乐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他们认为古希腊音乐是一种单纯的模仿语言音调或节奏的音乐,旋律是表现诗歌内容的载体,人们能容易的了解歌词的内容,因此他们主张以单旋律加乐器伴奏为原则来创作,这种理论促进了歌剧这种新体裁的诞生。第一部歌剧《达夫尼》现已失传。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叫《尤丽迪茜》,由佩里和利努契尼第二次合作,于1600年首演。蒙特威尔第是巴洛克早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人物。他的歌剧作品有《奥菲欧》、《阿丽安娜》、《尤利西斯还乡记》等,他追求在自己的作品中清晰而准确的表达歌词和歌词中的情感,在歌剧中用了大量的抒情歌曲、二重唱和舞蹈,另外,他还在创作中使用了一种“激动风格”来表现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蒙特威尔第逝世后,他的学生卡瓦利和切斯蒂成为威尼斯重要的歌剧作曲家。罗马歌剧的代表是卡瓦里埃利《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兰迪《圣阿兰修》。那不勒斯歌剧的著名作曲家是亚斯卡拉第,代表作《格丽塞尔达》等。这一时期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歌剧也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除了歌剧,巴洛克时期产生的大型声乐体裁还有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等。

2、 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突出地位,形成了这一时期声乐、器乐、歌剧三足鼎立的局面,器乐第一次与声乐处在了平等的地位。当时,乐器制造业很发达,出现了各种工艺精良的乐器,如古钢琴、管风琴、提琴家族、双簧管、低音管、长笛、小号、法国号、长号、定音鼓等。另外,各种器乐曲的体裁也纷纷出现,如奏鸣曲、组曲、协奏曲等。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等地,器乐的创作和表演非常兴盛,优秀的器乐演奏家和作曲家有维塔利和科雷利等。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包括管风琴和古钢琴两大类,德国的管风琴制造业尤其发达,管风琴音乐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在德国。管风琴曲的主要体裁有三种:托卡塔(toccare,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技巧性要求很高);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古钢琴包括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两种类型,古钢琴的体裁最重要的有主题与变奏和组曲这两种。组曲是由四种风格化的舞曲为核心组成的,分别是:阿拉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基格舞曲。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器乐体裁是协奏曲(concerto),有两大类,一类是大协奏曲,一类是独奏协奏曲。维瓦尔第是对巴洛克协奏曲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作曲家,代表作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大量使用“通奏低音”,这是一种不同于文艺复兴是亲的复调织体的主调和声织体,基本上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上方有一个华丽和富于装饰的高声部,中间声部并不写出,由演奏者即席演奏。巴洛克时期大小调体系和功能音乐逐渐建立;记谱法也不断完善;“情感论”理论形成,相信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的情感。他们用一种类型化的音乐来表达歌词的情感,如高音表示光明,低音表示黑暗等等,这种情感往往不是作曲家本人的,而是一种类型化的人的基本情感,是一种理性化的、不连贯的情感。巴洛克晚期产生了西方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批作曲家,如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等。

五、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ism Ages)是指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所谓“古典”,原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的古代”,后来的人们企图恢复和借鉴那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已经这么做了,巴洛克初期亦然,但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真正开始重新发现“古典”。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包含了两个阶段:前古典时期(Pre—Classical);维也纳古典时期(Viennese Classical)。前古典时期的主要音乐现象有三个: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格鲁克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器乐领域多种形式(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的成熟与发展。维也纳古典时期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高峰,它是指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各自的成熟期创作为代表,在器乐及声乐领域所形成的音乐风格而言。

18世纪的欧洲,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经历了一场广泛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它是以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的面貌出现的,然而它的影响远远超出文化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乃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方面。启蒙思想家反对传统的宗教,提倡自然神论;反对形而上学,提倡科学和常识知识;反对专制的权威和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和普遍教育的口号。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使得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终于在1789年在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德国也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反封建、争民主性质的“狂飙运动”。古典主义时期是知识大众化的时代。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开始面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公众。音乐家也走出宫廷和教堂的大门,面向广大市民。 1、喜歌剧的发展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出现了以普通市民为主角,展现日常生活情景的喜歌剧(Opera Buffa),这是在启蒙主义思潮影响下,一反意大利正歌剧矫揉造作而追求自然的一种新的歌剧体裁形式。 意大利的佩格莱茜(GBPergolesi,1710—1736)创作的《女仆作夫人》被认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上演并获得成功后,这种新的体裁便迅速发展起来。此后出现了波契尼(NPiccinni,1728—1800)的《温顺的女儿》、契玛罗萨(DCimarosa,1749—1801)的《秘密婚姻》等优秀的喜歌剧作品。

1752年,一个意大利歌剧团把《女仆作夫人》带到巴黎演出,激起了法国文化界的一场“喜歌剧之争”。卢梭等一些启蒙思想家,热情赞扬这种大众化倾向的歌剧体裁,卢梭还综合了意大利喜歌剧及法国传统的集市戏创作出了喜歌剧《乡村卜者》,证明以法国语言能够谱写这种新风格的音乐。这场争论最终以喜歌剧的渐得人心而告终。而德国在其他国家喜歌剧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唱剧”,代表作有希勒的》《乡村理发师》、乌姆劳夫的《矿工》等。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歌剧创作有很大影响。 由于18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过份注重美声、炫技性而无视戏剧性的倾向,使它与启蒙主义提倡的“自然”原则格格不入。一些艺术家思考对正歌剧进行改革。其中一位有成就的作曲家是格鲁克。格鲁克的改革理想是:追求艺术的质朴与真实,删除多余的装饰与炫技;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加强音乐的情感表现;序曲应使听众预先知道剧情性质等。他的歌剧《奥尔菲斯与尤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伊菲姬尼在陶里德》等都是他改革的成功体现,他的歌剧美学观点启发着后世许多著名歌剧作曲家的思考和探索。

2、奏鸣曲、协奏曲和交响曲 古典主义时期是器乐音乐繁荣的时代。奏鸣曲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成熟的。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已厌弃繁复的复调音乐风格,提倡明晰的主调音乐,清晰对称的音乐旋律句法和段落结构取代了巴洛克音乐动机加变奏的装饰性旋律方法。古典音乐结构形式中,带有抽象辩证思维的奏鸣曲式(sonataform)成为作曲家不倦探寻的音乐形式。奏鸣曲和奏鸣曲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音乐体裁,由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后者是一种体裁所采用的结构曲式。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在对新风格的探索中为奏鸣曲体裁的形成作出了最初的贡献,巴赫的次子C·P·E·巴赫(Carl Philipp Emannel Bach,1714—1788)使奏鸣曲式渐趋成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古典时期的协奏曲以“独奏协奏曲”发展最为充分,由一把独奏乐器担任主奏,乐队与之竞奏。在莫扎特的协奏曲出现之前或同时,已经有一批作曲家在这个领域担当先行者的角色。而巴赫的小儿子JC巴赫(Johann ChristianBach,1735—1782)所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曾轰动一时,他的创作对莫扎特影响很大。

交响乐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另一重大事件。18世纪初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渐渐脱离歌剧,成为一种独立的管弦乐体裁形式在音乐会上演奏。在这方面作出重要的贡献的是曼海姆乐派。斯塔米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领导下的曼海姆乐派在歌剧序曲快—慢—快的结构基础上,加进了小步舞曲作为第三乐章,成为带有四个乐章的作品。他们还在交响曲快板乐章动力性主题之后引入抒情、优雅或幽默的主题以形成音乐气质和风格的对比,并且大量运用渐强、渐弱的音响力度,产生了丰富的力度表情变化,这标致着音乐风格的重要进步。另外,维也纳乐派和柏林乐派也对交响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真正意义上的交响曲,是由海顿奠定基本结构,并通过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天才的创作走进了巅峰时期的。 3、古典音乐的特点

古典音乐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表现在“主题发展”模式上。奏鸣曲式是典型的例子。

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所表现的内容比巴洛克时期大大加宽,由单一旋律支配的主调音乐逐渐占了上风,复调音乐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古典时代的音乐一般比较客观、含蓄、节制而有分寸。古典音乐追求纯音乐的理想,以音乐语言本身来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巨匠被称为著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他们支撑起古典音乐的天空。

六、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是指19世纪前后这一百多年(1790—1910)的西方音乐历史,即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支配和指导着大多数作曲家的时期。“浪漫主义”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了剧烈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科学的进步、工业的革命、经济的变革、政治思想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追求“天赋人权”、自由竞争、共和主义和民族独立的政治理想;在文学艺术领域,人们开始表现出反对古典主义服从理性、法则的节制精神,而强调天才、灵感,强调人的创造力和情感的自由展现。

一般音乐史把浪漫主义分为早期(19世纪10—20年代):韦伯、舒伯特;盛期(30—40年代):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中后期(40—80年代):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晚期(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布鲁克纳、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其间还穿插了法国、意大利歌剧,以及与此相并行或独立的欧洲各民族乐派的线索。

1、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1)音乐创作中的综合性。由于追求感情的自由抒发和想象力的拓展,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音乐甚至与宗教、哲学相关系,充满意识形态的意味。人们常把引进人声合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当作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始。

(2)标题音乐盛行。

(3)音乐创作张扬个性,表现感情。由于追求表现感情上的自由,音乐上出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虽然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使用得很多。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曲家们努力地发掘着自我,他们往往与作品融为一体。

(4)崇尚自然。人们被工业文明所包围,远离自然,却形成了一种向往自然和神秘世界的心理。19世纪是美术史上的风景画的时代,而音乐家不仅把大自然作为题材,也作为他们的力量和灵感之源。而且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作曲家理想的避难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31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