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要与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在寓教于乐中教的孩子!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亚健康恢复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不懂事是很正常的,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也会有烦恼,父母对于孩子不必急于求成。下面我分享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方法。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1开启“依恋”的小窗户
八个月时,家里那个小宝贝的情感突然变得炽烈而浓厚。妈妈仿佛就是他的情绪晴雨表,他脸上到底是灿若桃花,还是一片阴云,全看妈妈是否近在身边。除此,他还懂得使用各种沟通技巧——哭、笑、咿咿呀呀等来缠着妈妈。再过一阵子,他更会爬着、扶着、挪移着,时刻追随在妈妈身后,一个十足的小跟屁虫。
为什么会这样呢?据专家们分析,如果以最原始的心理推究,这种跟屁虫的心理主要还是建立在宝贝对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他们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的动机,而随着心智的发展,他们开始知道某个特定的人能够提供给他们最安全的保障,而这个人通常就是妈妈。
这么浓厚的依恋之情也成了宝贝进入小社会的绊脚石,因为他离不开妈妈。如果妈妈不在身边,他就会神不守合,什么都不想做。而妈妈也被他弄得身心疲惫,每天早晨去上班前都得经历一番有如生离死别的磨难,即便已走在了上班的途中,满脑子依旧是宝贝那张悲情无限、眼泪横飞的小脸。
其实完全不用为此事心怀不安,宝贝能有如此表现还应为他高兴呢。因为如果一个婴儿开始懂得粘着大人不放,即表明他的情绪发展向前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大步,这也是宝贝的安全感、自尊心、自制力和社会技能的起源。
要知道在此之前,虽然父母亲在宝贝出生后就对他疼爱不已,但是宝贝却因为自身那个负责情感工作的大脑边缘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而响应缓慢,这多少给父母那颗火热的爱子之心泼了些凉水。但是,等宝贝满半岁后,脑前叶一旦开始加速发育,就可以感觉到真正的亲情了。他突然明白了,妈妈,这个一向负责喂他、给他换尿布、哄他、抱他的人是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因此对妈妈的依恋也在此时萌发了。
萌发于此时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宝贝将满一岁之前,当他会爬会走之际,对外界的探索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对一只刚刚学着离巢的小鸟来说,大后方的安定是极为重要的,他得确保自己的大本营以及大本营里那个照顾他的人不会突然失踪,相反会永远等在那里,随时守候着他。他希望自己是妈妈的全部,正像妈妈是自己的一切一样。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大胆、勇敢地去外面进行探索活动。所以,宝贝每次出去探险前都会不时地回关确定一下妈妈还在那里,这让他感觉内心安定,不再害怕外面的未知世界。
相对,如果妈妈不能给宝贝提供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宝贝在游戏的过程中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他担心妈妈会随时走掉。而有安全感的孩子可以在妈妈回来之后迅速回到游戏中,因为他对妈妈有信任感,他知道妈妈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妈妈离开了以后会马上回来,所以不会过分担心。
科学真相
研究发现,在面对巨大的恐惧和紧张压力时,人的脑部会释放出大量的皮质激素(一种应激激素),而有着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紧张和恐惧实验中产生的皮质激素量较低。可以看出,与照顾者建立了亲密而温暖的依恋关系的婴儿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压力与挫折。因此,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依恋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所有情绪反应的敏感和应答程度,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应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对无家可归的儿童以及失去母亲或长期或短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进行研究,并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母亲护理和心理健康》。
鲍尔比和同事在他们的报告中指出,过早离开父母的婴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他们怕做游戏,怕冒险,怕探索,表现出一些行为及交往障碍。婴儿对母亲的爱、对母亲陪伴的饥渴同他对食物的饥渴是一样的,母亲的离去必然引起孩子强烈的失落感和愤怒感。鲍尔比确信,保证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保持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温暖的、亲密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孩子由此可以得到满足和愉快。因此,在婴儿生命的最初3年里,一个主要任务是使孩子至少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感,百则,这个孩子在今后一生中都有可能不会和人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最初3年的发展进程,鲍尔比还为依恋关系的发展划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婴JL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6周到6~8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选择性,对母亲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反应。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到2岁),婴儿开始特别愿意和依恋对象在一起,这个依恋对象大多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和其他给予婴儿情感呵护的照看人。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2岁后),在这个阶段,婴儿获得了自我的观念,并且开始理解其他人的某些观点。知道了母亲爱自己,指导交往时应考虑到母亲的需要和兴趣,同时会据此调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在三四岁的时候,儿童开始把母亲看做有感情、有动机的独立的人。为了相互适应,儿童必须能够了解别人,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另外,依恋之情的窗户之所以在6个月时才打开,主要还是受限于脑前叶的缓慢发育。依恋产生之前还必须拥有另一个认知能力,即明白物体恒存,知道人和事物虽然离开视线却依旧存在。如果宝贝对人或物连一点记忆的能力都没有,也就无所谓产生依恋之情了。而短期记忆所需的前额叶皮质的功能,也是在婴儿半岁以后出现的。
但是,这份依恋之情的建立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从上面的几个阶段中可以发现,此时限通常就在婴儿生活的最初2年中。这个时期是宝贝大脑情绪系统发展的主要时段,它就像个“机会之窗”一样,此时不铺垫上情感之石的话,窗户一关,就不太容易再进去搞基本建设了。
到底怎么看宝宝和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否健康呢?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在1978年总结出了一套简单的判断依恋关系的方法。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1)妈妈和宝宝一起在一个陌生的房间玩耍;(2)妈妈坐下来,让宝宝自由地探索;(3)房间里进来一个陌生人,先和妈妈说话,然后再和宝宝说话;(4)妈妈默默地离歼,留下宝宝和陌生人;(5)妈妈回来,和宝宝打招呼并安慰宝宝,陌生人离开了房间;(6)妈妈再次离开,留下宝宝独自一人;(7)陌生人回到房间,和宝宝一起玩;(8)妈妈回到房间,陌生人离开。
在此期间观察宝宝的表现,尤其是妈妈不在的那段时问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宝宝和妈妈的依恋关系。
安全依恋型:如果宝宝在妈妈不在的时候出现不安和焦虑,甚至开始哭,不再理会房间里的玩具,又在妈妈回来后,很快被妈妈安慰,然后重新开始玩耍,说明妈妈能给宝宝带来一种安全感。这样的宝宝长大之后,会对周围的人也产生信赖感。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他坚信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和支持。可以说,他是一个相信爱的孩子。他相信别人对他的爱,也会对别人付出爱。
回避依恋型:宝贝并不寻求接近妈妈,而且在妈妈离开后,他似乎看起来并不难过。此外,当妈妈回来时,他似乎在回避她,比如假装没有看到妈妈回来,故意转过去背对妈妈,表现得自己一点也不难过。总之,对妈妈十分冷淡。大约有20%的`一岁宝贝属于这个类型。
矛盾依恋型:宝贝对妈妈表现出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刚开始时,矛盾型宝贝会紧紧地挨着妈妈,几乎不再去探索环境。他甚至在妈妈离开前就显得有些焦虑,而当妈妈真的离开时,宝贝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大哭大闹,非常难过。然而一旦妈妈回来,宝贝却又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寻求和妈妈的接近,另一方面却又踢又打明显十分生气。大约有10%~15%的一岁宝贝属于这个类型。
宝贝的这些表现,都是妈妈平时和宝宝相处时采取不同方式的结果。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21、要多陪孩子
越小的孩子就需要家长用越多的时间来陪伴。如果家长的时间有限,就必须保证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愉快的,你也不希望和孩子在一起时大家都是不高兴的。孩子们希望父母尽可能多地和他们在一起,无论是开心的时候,还是伤心的时候。
2、首先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想法,爸爸妈妈都可以和孩子讨论对话,并让其学会思考,千万不要事事包办。如果孩子能感觉到尊重,那么在心理上拉近了我们的距离,遇到问题时也乐于与父母交流讨论。
3、要理解孩子
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是很不相同的,所以父母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做的事。父母应该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理解孩子。如果孩子做错了在适当的给与纠正,而不是只要孩子做错了事就进行批评教育,这种做法不仅抑制了孩子的思想,也与孩子的关系添上了一笔伤痕。
4、要信任孩子
唯有信任,才可能让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交给你。其实宝宝年龄越小,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越高,小宝宝看到爸爸妈妈总会伸出手让爸爸妈妈抱,这便是对于信任最好的诠释。然而,随着宝宝日益长大,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却可能呈下降趋势。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便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与关怀。父母要扩大与孩子的沟通范围,除了学业,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助于父母教育孩子,还能与孩子建立朋友般的关系,倾听孩子的快乐与烦恼,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孩子成为一生的密友。
对于家长来说有一个喜欢黏人的宝宝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呢这就像是你喜欢的蛋糕里面多加了糖,或者是你炒的菜里面多放了油让你腻的发慌,然而蛋糕可以选择不吃菜可以选择扔掉但是对于孩子家长不能选择视而不见。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有什么解决办法呢?一部分家长因为无可奈何所以放任自流,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原因是给予孩子的爱太多所以选择冷漠相对。但实际上这些方法都不对,孩子对于家长的这种黏人行为只表达了一种信息即孩子缺爱以至于他们无法建立一种安全感。如果孩子不能从家长身上感知到家长对于他们的爱,那么即使家长和孩子在空间上距离很近孩子也不会因为这样而变得不再黏人,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和孩子建立一种情感链接,让孩子能够感知来自家长的爱。
我的宝宝曾经也是如此。在他醒着的时候我必须随时待命,而在他睡着的时候即使我是蹑手蹑脚的离开,他也迅速醒来然后叫一声妈妈。我曾经一度问自己是不是我给予他的爱太多以至于他变得娇惯,但当我将这件事向我的老师朋友控诉时,她的一句话如一盆冷水浇醒了我,她对我说你的孩子明显是缺爱啊。在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是我很想大声反驳,我放弃了我的工作去陪伴他、带他去各种地方玩还给他买各种好吃的他怎么还会缺爱呢?
但当我仔细回想我和宝宝的日常相处时我发现朋友的这句话并不无道理,我在他一脸期待的找我玩时对他敷衍的说一句妈妈有事;我在他拉着我去玩时不耐烦的说妈妈在炒菜自己去玩;我只会在他委屈的大哭的时候才会放下自己的事去抱抱他。我认为我是在专心致志的陪伴孩子成长但其实我只是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我和孩子的空间距离很近但心的距离却很远。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便是和孩子建立起一种情感链接,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的爱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变得不再黏人。那么家长和孩子建立这张情感链接的方法有哪些呢?有以下两点:
第一,学会聆听
宝宝在没有完全掌握语言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常常前言不搭后语毫无逻辑可言,为此家长们很难理解宝宝具体想要表达的意思。对于这个让家长很是苦恼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俯下身去聆听宝宝说的每一句话,从他们所述的话语中找出他们需要你满足的要求。
第二,进行翻译
宝宝跟家长进行苦恼无非就两个目的:一是你是我最爱的人,我想要把我的感受告诉你,二是我说出来我的感受,你能不能读懂。当家长带着这两个目的去思考孩子说出来的话时,家长很容易就能理解孩子当下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将自己的爱正确的传达给孩子。
那么在了解了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的方法后,家长们可以通过善用游戏力来和孩子重建情感链接。那什么是游戏力呢?
游戏力
游戏力一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提出的,它是一种通过儿童游戏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以此让孩子和家长建立一种亲子间连接的方式。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这一部作品中指出,想要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就要和孩子处于同一频道,进入孩子的世界。
在知晓什么是游戏力后,家长通过以下四点和孩子重建情感链接。
第一,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孩子天生具有玩的特性,而且孩子在游戏中不仅可以收获到快乐还可以迅速的收获友谊,因此和孩子拉近关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而如果家长想要和孩子重建一种情感链接就要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增加和孩子玩游戏的次数和频率,与此同时也要多对孩子表露出自己的关注和爱意。当家长口头上答应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但真正实施起来时却是只顾忙着自己的事情时,即使家长和孩子玩游戏的次数和频率增加也不能和孩子拉近关系从而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意并重建起情感链接。
第二,创建游戏秘语
如果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是拉近彼此关系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创建一种属于亲子间的游戏秘语则是维持这种亲密关系的重要步骤。当孩子和家长之间有着一种共同的秘密时,不仅他们之间的关系会被迅速拉近,而且这种特殊的秘语会让彼此更加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绪,从而让孩子和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链接。
第三,接收孩子的信息
孩子与成人不同,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多是新奇有趣的。因此当孩子用行动向家长表明他发现的新奇东西时,不要第一时间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考虑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明确的接收来自孩子内心世界的信息,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家长理解从而感受到家长的爱并产生一种安全感。
第四,认真回应孩子
当孩子认真的跟家长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时,如果家长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情从而敷衍了事,那么孩子的内心会充满失望。家长需要认真对待孩子想要展现的东西,当孩子得到家长认真且明确的回应时,他会感受到来自家长的认同感和尊重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满足感。肯定和认可孩子同样是让孩子肯定和认可家长的爱,从而建立起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一种情感链接。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但是很多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与孩子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导致孩子疏离父母,与父母不亲近。下面是我分享的建立牢固亲子纽带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建立牢固亲子纽带方法
别忽视接触
人类和许多哺乳类动物一样,是需要肌肤接触的。即使是成年人,如果常年没有碰触到其他人的话,都很有可能出现忧郁症等心理问题,就更不要说小宝宝了。所以一般在顺利的生产过程结束后,医院会第一时间把新生儿交到妈妈怀里,让他学习吸奶,同时给母婴一个纽带建立的起始点。而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虽说现代社会的许多父母都很怕会宠坏宝宝,大多数儿科医生都认为,最起码半岁以前的宝宝是宠不坏的,所以父母可以给他你所能给予的一切关爱。
带宝宝出门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方便的社会,连做爸妈都变得方便了,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帮助我们带宝宝,比如婴儿推车、婴儿座椅等等,这些东西既能保护宝宝的安全,又能让爸妈从繁琐的带宝宝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可是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亲子之间的直接接触,而纽带的建立也因此打了很多折扣。于是,复古之风蔚然兴起,那就是把宝宝当成一件衣服,穿戴在身上。买一个背巾,出门的时候不用推车,而是把宝宝用背巾背在身上,爸妈和宝宝之间的距离近到一低头就可以亲吻的状态,这样的方式大大的促进了亲子纽带的建立。
夜间的照护
网络上长期流传一个说法,宝宝跟哪一个亲,不是看白天谁照顾得多,而是晚上谁照顾得多。也许不同人对这个说法的认可度不同,但是宝宝在夜里惊醒需要喂奶换尿布安抚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建立亲子纽带的绝佳时机。现代育儿派系对于是否训练宝宝睡眠、如何训练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不管你信哪一派,不要忘记最根本的一点:宝宝在夜里醒来时,也是需要慰籍的。
爸爸的加入
母乳的妈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与宝宝亲密接触,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即使是瓶喂或是母乳/奶粉混合喂养的宝宝,一般也都是妈妈抱在怀里喂奶。可是,宝宝不仅仅需要妈妈,也需要爸爸,而爸爸由于无法孕育胎儿、无法母乳,几乎天生处在一个劣势上。那么爸妈应该一起努力,多给爸爸一些亲密接触宝宝的时间,比如用奶瓶喂奶、婴儿按摩、出门时把宝宝穿戴在身上,这些都是爸爸可以同样胜任的事情,那么父婴之间,也就同时建立起了牢固的亲子纽带。
什么是牢固亲子纽带亲子纽带是指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这段时间里,与父母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当婴儿发出某种需求的讯息时(可能是哭、扭动身体、发出声音等等)、甚至还没有释放任何讯息时,父母能以一种关爱且珍视的方式来回应(比如抱起宝宝安抚、检查他的状况、对宝宝说话等等),那么婴儿会觉得自己的需求得到了重视及满足,于是他就会觉得安心、也会对自己产生自信、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当他感觉难受时,他就会寻求父母的安抚。这就是亲子间的纽带,这纽带越牢固,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就越稳固。反过来,如果亲子之间没有这样牢固的纽带,日后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不会去寻求父母的帮助。
这种情感联系,虽然是成形于孩子早期发育阶段的,却对小孩一生的行为和情感认知方面有长远的影响。研究发现,没有与父母建立起牢固的亲子纽带的小孩,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变得粗鲁、叛逆、过动,而情感方面的影响就会更加长远。
亲子纽带也需要经营小宝宝刚出生,会本能的去寻找妈妈的乳房来吸吮,在第一次吸奶的时候,妈妈与宝宝之间的纽带就开始了创建的第一步。婴儿在有需求的时候,会自动自发的寻找慰籍,他向父母靠近的意识,就是他对亲子纽带的本能需要。所以,亲子纽带的建立,对宝宝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那么在爸妈那一方呢很多父母在听到宝宝哭时,会直觉的把宝宝抱起来,看看他怎么了、好好安抚他,这其实也是一种本能。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本能。研究发现,婴幼儿期没有和父母建立起牢固亲子纽带的人,到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也不会有与小孩建立亲子纽带的本能。这就是说,爸妈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纽带越牢固,就越容易和自己孩子建立起牢固的亲子纽带。
现在,家长在亲子关系的认识上,特别是在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很多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和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却忽视孩子的精神营养,不懂得或抽不出空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使孩子得不到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不能满足用父母感情抚慰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需要。这既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也不利于家长了解和教育孩子。
1 情感交流是孩子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的工作也越来越忙,有些孩子一天到晚都难见父母一面,即使见了面也难有时间交流。所以,父母子女之间感情不容易沟通,家长的要求不能使孩子从情感上接受并努力去实现,致使教育失去意义,在家庭中形成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和父母对孩子的失望的不和谐的状况,给父母子女双方都带来困惑。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独”的环境里,没有可能与兄弟姐妹相处和交流,无法享受与同龄孩子游戏的快乐,许多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独、胆怯,逐渐形成自我为中心和性格上的孤僻。如果父母此时又忽略了他们的感情需要,就会使孩子心理出现问题,造成性格缺陷。还有的孩子从小放在老人家里,很少有与父母交流感情的机会,孩子感到痛苦和不幸福。他们特别羡慕其他的小朋友与父母在一起游玩、上街购物的情景,甚至妒嫉其他小朋友与父母在一起亲亲热热的样子。所以,作为家长,应懂得情感交流和沟通。如,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在孩子特殊的日子里为孩子制作一些有意义的卡片或为孩子点播歌曲。让孩子在充满着爱的世界里体会父母的爱和爱父母,并不断汲取健康的养分充实自己和发展自己。
2 创造交流的机会 有许多家长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孩子整天在想什么或做什么,所以根本就谈不上与孩子沟通感情或进行思想交流。这种家长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家长,在工作之余不是打扑克、玩麻将,就是跳舞、侃大山忙得不亦乐乎,完全忘记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和孩子情感上的需要。这种家长实质上就是没有做父母的意识,不负责任,缺乏自身修养,并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极端恶劣影响。另一种家长,确实是工作太忙,几乎没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所以没有机会 与孩子交流,这实质上也是缺乏责任心的一种表现。伟人应属于最忙的人了,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忙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马克思一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但他仍不忘利用空闲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交流思想;鲁迅有写不完的文章,复不完的信,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但每天至少有两个预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玩耍、聊天。这给我们的父母一个很好的启示;如果希望你和孩子中间总是流淌着温暖、关怀和爱,请“偷空”回到孩子身边,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你,体谅你,成为你的朋友。
3 让孩子在“平等”和“具体”的爱中成长 说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人信。但我国自古父母之爱以“严”为尚,孩子以是“是”为孝。那么,孩子又如何从父母满脸冰霜的脸上感到爱意呢?如,生活中仍有一些父母以“爱护子女”为由,粗暴干涉和剥夺孩子应有的各种权利特别是隐私权。他们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电话,私拆孩子的信件,干涉孩子与同学的正常交往等。这种“爱”不能算是真正的亲情之爱,不能为孩子所接受和理解,反而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和厌恶,甚至影响对孩子一些文明准则、习惯,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的培养。爱是父母子女在平等感情交流基础上喷发出的一种深刻的、教人向上的情感;父母的受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基础上的爱,感情沟通是疏通爱的桥梁,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平等对话,真诚交流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发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改正。同时,也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体谅自己的苦心,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家长在创造机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时,要力求掌握正确的交流方法,懂得如何倾听孩子的表达,捕捉孩子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给孩子鼓励打气,使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到你的支持,而且把你作为他永远的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